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2)掌握河流形成的地貌类型和特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 心理与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 教学难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2)如何保护河流地貌。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地考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决问题学习法:通过讨论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地考察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学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河流的形态和特点。
2. 知识讲解(1)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壳断块活动、差异侵蚀、冰川作用等。
(2)河流地貌的分类:根据河流的地貌形态,分为峡谷地貌、河谷地貌、冲积地貌等。
(3)河流地貌的特点:介绍河流地貌的特点,如纵深发展、持续变迁等。
3. 实地考察选择一个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4. 讨论与总结(1)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2)总结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保护方法。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取一个河流地貌,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关于该河流地貌特点的小型报告。
六、板书设计河流地貌- 定义:由河流侵蚀和运动带来的地貌形态- 形成原因:地壳断块活动、差异侵蚀、冰川作用等- 分类:峡谷地貌、河谷地貌、冲积地貌等- 特点:纵深发展、持续变迁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图片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河流地貌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章节二:河流侵蚀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三:河流沉积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四:河流地貌的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各类型及其特征。
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4.2 教学内容:河谷、峡谷、三角洲、河漫滩等河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征。
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实例。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征。
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章节五:河流地貌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实际意义认识。
5.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河流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河流地貌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河流侵蚀、沉积和水质等方面的研究。
5.3 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模拟实验、视频资料等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港口的选择。
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欣赏有关虎跳峡的影像资料。
师:通过观看以上虎跳峡的影像资料,我们能感受到河流对地表形态具有强烈的塑造作用,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依据原因,可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展示【学习目标】:1、以河谷的演变为例,学会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2、以冲积平原为例,能够阐明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3.能够通过实验模拟、网络查询、实地勘察等手段辩证分析认识其他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原因。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成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在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地貌。
2. 河流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3. 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河流地貌的概念、成因和类型。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别讲解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 展示河流地貌类型: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河流地貌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理解其成因,并能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型制作,来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河流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模型。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归纳分别说出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有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地貌。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流水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师: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一)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图a)。
“V”型。
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河谷拓宽(图b)。
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图c)。
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说道凹面侵蚀、凸面堆积,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减少的结果。
那么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呢?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思考:A,B哪处需要堤坝加固,那处适合淘沙?3 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断堆积岸泥沙堆积,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形成过程。
(4)理解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1)结合长江上游虎跳峡、中游荆江河段和下游三角洲地貌的图片,介绍侵蚀作用的三种类型,并结合河谷的演变示意图,分析在三种侵蚀作用下河谷的形成演变过程。
(2)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描述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及形成原因,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总结,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3)通过让学生阅读84页内容,图文结合归纳出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和规模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展示高原、山区、平原的聚落分布图片,归纳出聚落在不同地形区分布的位置和呈现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以及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对及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四、课型:授新课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长江上游虎跳峡、中游荆江河段、下游三角洲地貌图片)通过图片,我们看到了同是长江,但在不同的地段却有着不同的河流地貌。
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在 4.1中我们学过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内里作用和外力作用,大家想象这是由哪一种造成的?(外力作用)对,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讲解:河流地貌主要受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三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河流会形成侵蚀地貌。
侵蚀后的物质随着流水的搬运作用后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因此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77页,了解什么叫做侵蚀地貌;侵蚀作用有哪些类型。
板书: 4、3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1、侵蚀地貌(1)侵蚀类型师:河流的侵蚀分为哪几种类型?(下蚀、向源头侵蚀、侧蚀)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我们接下来就具体来分析。
课件展示:虎跳峡图片及介绍资料“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江水被玉龙、哈巴两大雪山所挟峙,海拔高差3900多米,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
”师:请你从下图中甲、乙、丙三幅剖面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
说出你选择的理由生:乙。
因为虎跳峡很狭窄,很深。
乙图河道窄且深,最符合虎跳峡。
师:根据虎跳峡流水情况,其侵蚀方向如何?(生:向下)总结: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叫下蚀。
它对使河道不断加深。
(在板书中填表:“下蚀”、“使河道加深”、图解)师:有人说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现在的位置,可能吗?(可能/不可能)如果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 (上游)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讲解:由于地势落差较大,下蚀作用它不断的进行就会把地势低处较软的岩层侵蚀掏空,下层侵蚀掏空之后,上层较坚硬的岩层也会随之剥落、坍塌,久而久之,这样便会使河谷的位置慢慢地往河源的方向移动,从而使下端的河谷长度增长,这样一个渐渐向河流源头侵蚀的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对河流的作用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使河道延长。
在表中填“溯源侵蚀”、“延长”、画图)由此可知虎跳峡的位置会在溯源侵蚀下向哪里移动啊?(生:上游)课件展示:荆江河段师:熟话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请同学们想一想,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侧蚀)师:荆江河段的河面要比虎跳峡的宽,说明两侧的河岸收到了侵蚀。
侧蚀作用就是指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
它的方向和作用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方向向两侧,使河道展宽。
填表:“侧蚀”、“展宽”、画图)师:荆江的被称为九曲回肠,为什么它的河道如此弯曲,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回答)总结:侧蚀不仅使河道展宽,在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率的影响下,也使得河道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道变得弯曲。
要了解整个过程,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凹岸,什么是凸岸。
凹凸岸是针对河流来讲的,如果一岸凸向河流,则是河流凸岸,如果一岸凹向河流,则是河流凹岸。
在河流弯曲处,由于水流的惯性作用,大部分水流会冲击到凹岸,对凹岸造成侵蚀。
这时由于凹岸水流多于凸岸,所以,两岸便会形成一个水位差。
水流除了大部分向下游流去外,还有一小部分会插入河谷底部,由河道底部从水位高的凹岸流向水位低的凸岸。
这样水流便会把河流底部的泥沙砾石带到凸岸,而泥沙砾石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冲力的减小和重力的作用,便会在凸岸沉积下来。
这便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
过渡:了解了流水侵蚀的三种类型后,它们又是如何在河谷的演变中中发生作用的呢?请大家读图4.17河谷的演变。
思考在河流发育的不同阶段,主要受那些侵蚀力的影响?河谷呈现怎样的特点?板书:(2)河谷的发育:初期:和为主,河谷横剖面呈型中期:减弱加强,侵蚀堆积,出现成熟期:侵蚀为主,河湾扩展,河谷展宽,横剖面成型师:请大家来填一填讲解: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降水和冰雪融水进入沟谷后形成沟谷流水。
在下蚀和溯源侵蚀下,沟谷不断的加深延长。
沟谷加深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受到地下水的补给,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后,沟谷就形成了V型河谷,也就是河流发育初期的地貌。
河流发育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变得弯曲,河流发育后期,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变成槽型。
这就是河谷的发育过程。
承转:在流水侵蚀作用下会形成河流的侵蚀地貌,被侵蚀的物质经流水的搬运作用后最终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接了我们就来了解对及地貌。
请大家快速阅读78-79页内容,了解什么叫堆积地貌,重点理解堆积地貌的分类及其形成过程。
等下我请同学为大家描述。
板书:2、堆积地貌师:课本告诉我们堆积地貌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
板书: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他们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呢?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为大家描述一下洪积冲积平原是怎样形成的?(课件展示冲积扇图片,学生回答:山区河流落差大,水势汹涌,夹杂大量泥沙。
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其实突然变得开阔,水流流速减慢,泥沙和碎屑物质在山口沉积,形成冲积扇,多个冲积扇相互联合,就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课件展示河漫滩简图。
学生回答: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堆积体在枯水期露出水面,丰水期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当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改道时,河漫滩就被废弃。
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起来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我们并不陌生,大多数河流在入海口都会形成三角洲,它又是怎样堆积形成的?(课件展示三角洲图片,学生回答: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海洋时,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会形成三角洲。
)知识串联:了解了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作用力侵蚀堆积搬运上游中游下游(下蚀、溯源侵蚀)(侧蚀)(侧蚀)V 形谷河床展宽U 形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三角洲(教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总结。
)承转: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和大江大河有关,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河流地貌对聚落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请大家快速阅读80-81页。
思考河流为聚落的形成提供了那些有利条件?对聚落的规模和分布上有何影响?板书: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对聚落形成的影响2、对聚落规模的影响3、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师:河流可以为聚落的形成提供哪些条件呢? 学生回答:资源丰富——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道运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请大家阅读图4.21.河流地貌与聚落规模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过渡:在不同的地形区,聚落分布的地点不同,呈现出的特点也不同。
下面我们就随着图片来看看高原地区、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形态。
(多媒体播放图片,观察不同地区聚落的形态,得出总结表格如下图)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平原地形区聚落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聚落形状多呈狭长的带状呈明显的条带状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沿河聚落带,有沿海聚落带呈带状、团状师:从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三区和平原都有聚落分布,为什么平原是城市分布最密集且最有利于城市发育的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和城市发育最理想的地区。
)课件播放课堂练习:1、请将下列各幅图与青藏高原某地河谷、长江三峡、荆江河段、上海长江入海口 一一对应?2、看图,图中A 、B 两岸哪一岸适于建河运码头,哪一岸适合淘金?小结:本节课我们以流水作用为例,探讨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
大家要了解三种侵蚀作用在河谷形成演变中的作用,以及堆积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重点掌握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思考外力作用是怎样影A BCD响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演变的。
请大家下来完成81页的活动题,可以同桌讨论,写出答案。
下课板书设计: 4.1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1、侵蚀地貌:(1)侵蚀类型(2)河谷的发育:初期: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 V 型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河湾成熟期:侧蚀侵蚀为主,河湾扩展,河谷展宽,横剖面成 U 型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对聚落形成的影响2、对聚落规模的影响3、对聚落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