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传承,其他论文文档]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音乐文化特色

山东音乐文化特色山东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不仅包括各种民间音乐,如山歌、小调和地方戏曲,而且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乐器和音乐表演形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山东音乐文化的几个主要特色。
一、山东琴书山东琴书是山东最富盛名的曲艺品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它起源于鲁西南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山东琴书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为一人演唱,多人伴奏,以唱为主,说唱相间。
它的唱腔优美动听,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山东大鼓山东大鼓是山东的又一重要曲艺品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鲁西北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山东大鼓以梨花片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为一人演唱,多人伴奏,以说为主,说唱相间。
它的唱腔粗犷豪放,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是山东又一曲艺品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它起源于鲁西南地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山东快书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为一人演唱,多人伴奏,以说为主,说唱相间。
它的唱腔流畅自然,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山东民歌山东民歌是山东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民歌有的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有的表现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有的是抒发人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山东民歌的曲调大多朴实自然,歌词也多用方言土语,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山东戏曲山东戏曲是山东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东的戏曲剧种繁多,包括莱芜梆子、东路梆子、茂腔、柳腔等。
这些剧种在唱腔、表演、服饰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展示了山东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风貌。
六、音乐节庆活动山东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节庆活动。
例如潍坊国际风筝节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风筝的展示和表演,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当地民间音乐的演出。
此外,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也会邀请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和乐队前来演出,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学山东琴书心得

学山东琴书心得
山东琴书原名“庄稼耍”,是一种流行于鲁西南农村中的民间曲艺形式。
它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通过挖掘民间经典艺术作品,结合时代新风,在行腔隽美中体现齐鲁风韵,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
如今山东琴书依旧响彻在齐鲁大地上,其中以济宁、菏泽、聊城、枣庄、泰安、济南等地为最。
要说探源山东琴书,那就追溯到300多年前,那时候就在广大农村中流行。
每到秋收之后农闲时,农民就挖地窑子唱琴书,苦练一冬,到农历过年时,便以琴会友,互相比赛演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便形成了演唱高潮。
一度形成“一村一台戏,五里不同行”的繁荣景象,成为济宁百姓劳作间隙,娱乐生活重要的精神文化食粮。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早期称作“小曲子”。
发源于鲁西南济宁地区。
它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联曲体为主的曲艺形式,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莫道台上空空,抬手万物皆有”——山东琴书历史沿革简析

山 东 琴 书 是 山 东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艺 术
民国以后 , 济南 、 青 岛等城市 茶馆 书 场 日渐增 多 . 为琴 书 演 唱 提 供 了较 为 固定 的 场 地 “ 2 0世 纪 2 0 — 3 0年 代 , 广播 电 台
过程 . 琴 书 艺 术 形 式 从 内 容 与 风 格 等 方 面 也 无 不 带 有 不 同 时 期 社 会 历 史 背 景 的 深 刻烙印。上 世纪 8 0年 代 后 ,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 不 断推 进 。 由于 外 在 和 自身 问 题 的 影 响, 山东 琴 书 渐 入 窘 境 。 直至今天 , 这 种 发 展的尴尬境地 仍未能完全 得到改 善。 2 0 0 6年 6月 山 东 琴 书 被 列 为 国 家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 2 0 0 7年 1月 入 选 山东 省 首批 非 物质 文化遗 产名 录 与其 他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
萌 芽 与 形 成
和商号 开始邀 请著名 曲艺艺人 到广播 电 台 .配 合 商 业 广 告 的 播 出做 直 播 演 唱 ,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对 曲 艺 起 到 宣传 作 用 ” ② 广 播 电台 业 的 兴 起 . 为 山东 琴 书 的传 播 起 到
了积 极 作 用
对 山 东 琴 书 音 乐 最 为精 准 详 实 的 研 究 资 料: 国家“ 九五 ” 规 划哲 学社 会科 学 重 点 研 究 项 目《 中国曲艺志・ 山东 卷 > 中 也 有 对 山 东 琴 书 音 乐 的研 究 整 理 。 另外 , ( 中 国 传 统 音乐概论》 ( 2 0 0 0 ) 、 《 齐鲁特色 文化丛书 ・ 音乐》 ( 2 0 0 4 ) 、 《 中 国 曲艺 通 史 > ( 2 0 0 5 ) 等 也都 包 含 部 分 关于 山东 琴 书 的 相 关研 究 。
“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薛楚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南路”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地区,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主要是各种歌曲儿的口头串唱。
“南路”琴书使用的乐器有三大件:扬琴,坠琴,京胡。
扬琴作为最重要的伴奏乐器,在山东琴书“南路”流派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琴书的风采不再,笔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为了使“南路”琴书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引起更多人对“南路”山东琴书现状的关注,继续弘扬和发展中国的民间遗产。
【关键词】“南路”山东琴书;扬琴;发展;现状对于山东琴书的研究主要有:董刚德《南路山东琴书调查与研究》,这篇论文从南路山东琴书的历史谈起,通过查阅搜集各种史志、地方志等资料,对山东琴书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梳理,以时间顺序对每个阶段都作了说明与分析。
刘强的《南路山东琴书名家刘世福的坚守与开拓》主要讲述了刘世福的个人事迹、演唱风格和演出特点。
笔者拟从山东琴书“南路”流派的发展与现状为切入点,并采访了“南路”琴书流派的传承人刘世福,了解了“南路”山东琴书最新的发展情况。
一、“南路”山东琴书的形成发展齐鲁大地,地广物博,既是孔孟之乡,也是中华文明中众多戏曲(说唱)艺术的发源地。
随着艺术文化潮流的逐步推进,“南路”山东琴书在这里形成,并进一步发展、成熟。
琴书是很多戏曲剧种的起源,山东琴书造就了很多其他的艺术形式。
如:山东吕剧的前身就是山东琴书,它是由山东琴书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演唱小曲,山东琴书发展形成以后,各地区的艺人经过自己的钻研,又逐渐把山东琴书演变成了现在的吕剧。
20世纪20年代,在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将山东琴书分为三路,分别是:南、北、东,这三路。
济南为北路地区代表,代表艺人是姚忠贤;青岛、烟台为东路琴书地区代表,传承人稀少,基本没有演出活动;鲁西南地区(主要是以济宁市、菏泽市为中心地区),以刘世福为“南路”琴书流派的传承人代表。
“南路”琴书最初是以民乐合奏的形式出现,即农民在年节或者劳动之余的一种特殊活动,或者一些人自娱自乐的一种小曲儿串唱的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在田垄间的自家地头,人们干完活或者休息的间隙,通过用唱小曲儿等娱乐形式来解乏解闷。
山东琴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艺形式本身有着很大的艺术潜质。 它既有生发新艺术品种的
功能, 自 又有 我发展的力量。
2与先进媒体结缘。 、 北路琴书代表人邓九如于13 年在 93 天津广播电台演播琴书。 自己贯称的“ 并将 文明琴书” 定名为 “ 山东琴书”与此同时. . 胜利唱片公司先后为他及同仁灌制
山东琴书的今天显得不尽人意。 二、 山东琴书的今天 随着我国整个文化格局的变化与重组 , 日 昔 戏曲、 曲艺
《 亲上亲》 获银奖; 同年, 济南曲艺团的姚忠贤、 杨珀先后参加 了在山西大同举办的晋、 、 豫“ 冀 鲁、 山河杯” 文艺演出. 在浙
江绍兴举办的“ 中国南北曲艺交流演 出”在北京举办的“ . 第 四届中国曲艺节” 在诸类演出中, 。 山东琴书虽然只唱一个片 段, 但却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青岛曲艺团团长杨金贸告诉我 ,
四十年前 , 正值山东琴书处于鼎盛时期 , 92 于16 年中国 曲艺家协会在济南举行了“ 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那次座谈 ,
了《 鸿鸾禧》《 、梁祝》《 、刘伶醉酒》《 、洞宾戏牡丹》 代表唱段,
通过留声机广泛播放。 在这之前,98 1 年商业兴、 2 关云霞曾去
j盏 i c
嚣
’
’
过朝鲜、 汉城演出, 在汉城灌制《 八仙庆寿》《 、武大郎逃荒》 、
茹
《 小姑贤 等二十 》 余张唱 在这之后, 金山 、 片。 《 水漫 》《 盗灵芝》
等篇 目, 也先后为电台播放 , 制成唱片( 自 山东琴书研究》 引 《 11 8 ̄) 山东琴书, 6. 9 。 1 前前后后与当时的广播电台、 唱片、 留
声机等先进媒体相结缘. f 尤其是13年“ 93 山东琴书” 的定名与 演播1大大扩张了山东琴书在全国的影响, , 这对山东琴书的 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山东琴书较早地走进电台与唱片是 山东琴书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点, 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3南路琴书三大门户确立。 、 南路琴书是山东琴书的大本
山东南路琴书代表人物王振刚的表演艺术

music history泛音乐研究山东南路琴书代表人物王振刚的表演艺术吴艳玲(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摘要】王振刚是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
在其从艺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对于山东琴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琴书艺术上的高超造诣和独特魅力令人神迷,而且他的坠琴演奏艺术在菏泽地区起到了引领作用。
他那质朴、自然、充满乡土气息的声音,展现了南路山东琴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山东琴书;小曲子;王振刚;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221-03【本文著录格式】吴艳玲.山东南路琴书代表人物王振刚的表演艺术[J].北方音乐,2020,10(20):221-223.“山东琴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最早发源于菏泽,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前身为“小曲子”。
由于“山东琴书”唱词文雅,唱腔清丽,在曲艺艺术中有“琴筝清曲”之美誉,被称为“曲艺皇后”。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深厚,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中国古文学包括诗词文化、元曲、清小说的发展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传播和推动作用。
其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著名琴书表演艺术家王振刚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被授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
他唱腔吐字清晰、腔调苍润、尾韵醇厚,而且在坠琴上的高超技巧具有独特魅力,令人神迷。
一、王振刚的从艺经历和艺术成就王振刚1951年正月出生在山东省鄄城县大雁乡苏楼大队(现今是苏楼行政村),八岁就随史思端老师学习琴书,先后学习扬琴、软功胡、二胡、京二胡等乐器。
王振刚于1963年参加鄄城化妆坠子剧团。
1966年“文革”开始,把文艺团体全部砍掉。
王振刚又回到老家,跟随史思端老师在大队俱乐部开始学习和演出新戏,在这期间认识了另一个日后红遍全国的琴书名家孙秀霞,并和孙秀霞成了搭档,在日后的琴书演出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度。
分析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

特 色 。 山 东琴 书一 般 由 两 或 三 个 人 组 成 ,
一
体 的减 少 外 . 还 有 就 是 现 如 今 这 是 一 个 需 要 交 流 的时 代 . 像 琴 书 演 唱 这 种 与 观 众 互
动不频繁或者根本不互动 的艺术 . 更 是 加
剧 了 它 的衰 落
的 民 间表 演 做 好 图 像 的采 集 摄 录工 作 . 作
分 析濒 临失 落 的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 山东琴 书
■张凯 湖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音 乐 系
摘要 : 山 东琴 书是 我 国的 优 秀 民 间 艺 术 文 化 , 有 着两百 多年的历 史 , 是 民 间 艺人 智 慧 的 结 晶 , 已经 被 列 入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书 艺人 。 鼓励地 方开办琴书表演 . 对 于 琴 书 表 演 给 予 一 定 的 资 金 支 持 以及 政 府 支 持 ,将 琴 书 的 重 要性 告 知 这 些 老艺 人 , 鼓 励 培 养 新 艺 人 表 演 与创 作 。此 外 , 山东 琴 书 的表 演 受 众 群 体 多 为 老年 人 . 应 该 让 琴
丧 嫁 娶 的百 姓 来 说 是 头 等 大 事 . 不 仅 是 面
子 上 的 象征 . 更 是 老 一 代 流传 下 来 的 古 老 传统 。 是 对 老 祖 宗 的 尊 重 。 琴 书 在 这 种 事 情 的表 现 上也 有很 多作 品 . 这 反 应 的 就 是 当地 百姓 的风 土人 情 . 日常 生 活 的 艺 术 升
一
广 泛 收集 优 秀的 民间 艺 术 文 化 。 将 这 些 文 化 保 存 起 来 ,动 员 各 地 的 民 间 保 护 组织 ,
做 好 民 间文 化 的 考察 与 发掘 . 寻 访 老 一 辈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特色 ;代表 曲 目;传承 意义 ,作 以下 阐述 。
一
四、 山东琴书 的传承 意义
山东琴 书 作为 根植 于 中华 民族 五 千年 优 秀文 化土 壤 中的 民 间 音 乐艺 术 ,不 仅是 我 国 民族 民 间音 乐 中 的璀璨 明珠 ,而且 也 是世 界 艺术 宝 库 中的魂 宝 。它 所蕴 含 的浓 重 的文化 底 蕴 的独特 的 艺术 审 美价值 ,曾深刻地 影 响了平 民道德 规范和 行为 方式 。 然 而令 人 遗憾 的 是 , 自上 世纪 九 十年 代 , 民间音 乐 艺术 受到 影 视 、现 代媒 体 、人类 经 济 意识等 多重 因素 的影 响 ,正逐 步被 边 缘化 ,前景 堪忧 ,每 况愈下 ,甚至 部分音乐 种类频 临灭绝 的危 险境 地 。菏泽 学院音乐 系 ,在学 校 “ 向基础教 育 ,培养 合格 中小学师 面 资 力量 ,拓 展毕业 生就业渠 道 ”,以及 “ 弘扬 民间音 乐文化 ,传承 民间艺术瑰 宝 ”等 重要教育 理念指 导下 ,确 立 了以菏泽市 民族 民间 音 乐为办 学特 色 的 目标 ,将 特色课 程的建设 思路 、模 式及理念 等方 法进 行 了系统化 的研 究 ,并依托 于特 色课程 教材 《 菏泽 民族 民间音 乐 赏析》 ,逐 步构建 起具有 浓郁地方特 色 的高校教程 。 2 0 年春 ,菏 泽 学 院音 乐系 首先 选取 了在 曲艺音 乐 中具有 重 04 大 影 响 的山东 琴 书和 河南 坠子 两 大 曲种进 入 大学 课堂 ,作 为音 乐 系 特色 创 建课 程 。其 中 山东琴 书在 2 0年 被 评为 国家 级音 乐类 非 07
物 质文化 遗产 。
、
山东琴 书 的简介和 历史 溯源
山东 琴书 是 山东 重 要 的地 方 曲 艺 品种 , 又 称 “ 曲子 ” 、 小 “ 唱扬 琴 ”、 “ 山东洋 琴 ” 、 “ 良琴 书 ”等 。1 3 年 ,著 名 艺 改 93 人邓 九 如 与张 心乐 、邓 秀玲 在 天津 参加 青 年会 演 ,始 定 名 “ 东 山 琴 书 ”。它 源 于 明代 中期鲁 西 南菏 泽 ( 古曹 州) 区兴 起 的 民间 小 地 曲 自娱 演 唱形 式 “ 庄家 耍 ” ( 称 “ 局 ”) 又 玩 ,至清 代 中 期 ,原来 唱 曲使 用 的伴 奏乐 器古 琴和 古 筝 改为扬 琴 ( 称 “ 蝶琴 ” )、 又 蝴 四胡 、古筝 、 琵琶 、简 板和 碟 子 ,表演 为 多人 分 持不 同 乐器 自行 伴 奏 , 分行 当 围坐 表 演 , 以唱 为 主 ,间 有 说 白或对 白 “ 曲 小 子 ”最 早形 成 于菏 泽地 区 ( 称曹 州 ) 。郓城 艺人 陈乃端 所 存 艺 古 术 谱系 有 “ 正十 三年 ( 75 ) ,头辈 师爷 王 尚 田, 善通 琴 书 雍 13 年 画 , 闻名 东平 湖… … ”的 说法 。 《 曹县 方 志 》有 “ 县 为 山东琴 曹 书 主要 发源 地 ,相 传 已有 二百 年历 史 ” 的记载 。该县 梁堤 头 村 , 乾 隆末 年就 曾出现 过小 曲子名 家梁 启祥 。而后 发展 益 盛 ,逐 渐流 布全 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山东琴书流派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论文摘要: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也是山东琴书的发源地。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演唱风格稳重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二十世纪末,山东琴书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保护和扶持。
菏泽学院音乐系作了大胆尝试,把山东琴书等曲艺引进课堂。
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
而山东琴书也正是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 (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稼耍”(又称“玩局”)。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琴书前景堪忧,每况愈下。
而作为鲁西南大地的唯一高等学府—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办学特色的目标,并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菏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逐步构建起具有浓郁地方的高校课程。
笔者针对这一情况从山东琴书的简介;历史溯源;艺术流派;艺术特色;代表曲目;传承意义,作以下阐述。
一、山东琴书的简介和历史溯源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
1933年,著名艺人邓九如与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演,始定名“山东琴书”。
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
军a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
《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己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
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
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
二、山东琴书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特色
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一撂地说书。
随着山东琴书的影响不断扩大,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
书遂称为“南路琴书”。
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
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理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
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
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上合调]、[凤阳歌l、[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
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
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
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
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流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三、山东琴书的代表曲目
山东琴书的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琴书得到新的发展,流行范围扩大至山东省以外,经过加工整理的优秀传统节目《梁祝下山》等及新创作的中篇《夺印》,短篇《十女夸夫》、《姑娘的心愿》、《铜瓷盆》都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民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日益提高,大批新文艺作者参与创作、演唱,山东琴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路琴书艺人李若亮、李湘云父女两次参加全国曲艺会演,《水漫金山》、《盗灵芝》获得成功,他们曾先后三次参加全国调演,引起了曲艺界、音乐界的注意。
特别是1980年9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优秀节目观
摩演出。
演出的《大林还家》,在增强抒情性的与时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荣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王振刚,毕美,刘静获演员一等奖。
四、山东琴书的传承意义
山东琴书作为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土壤中的民间音乐艺术,不仅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璀璨明珠,而且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魂宝。
它所蕴含的浓重的文化底蕴的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曾深刻地影响了平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民间音乐艺术受到影视、现代媒体、人类经济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正逐步被边缘化,前景堪忧,每况愈下,甚至部分音乐种类频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学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中小学师资力量,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将特色课程的建设思路、模式及理念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并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菏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逐步构建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高校教程。
2004年春,菏泽学院音乐系首先选取了在曲艺音乐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两大曲种进入大学课堂,作为音乐系特色创建课程。
其中山东琴书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菏泽学院音乐系特色课程的建设
菏泽学院音乐系为建设特色精品课程,同时又能有效的保护传承优秀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特诚聘李巧莲教授(原菏泽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省曲协会员、市曲协秘书长)和孙明祥老师来校执教,选拔嗓音明亮、吐字清晰准确、发音圆润的学生加入到曲艺班来。
李巧莲老师教形体与唱腔,孙明祥老师则传授操琴及弹拉,分组授课、个别辅导,时而口传心授,时而视谱通律,琴筝悠扬,古板燎亮,昔日“下里巴人”,今日又重现光芒,2006年9月,曲艺班学生参加了山东省“约突泉”杯曲艺大赛,由刑明娟、段要军、田月英演唱的新编曲目《送金匾》获优秀奖,由苏海建、全梦谣、刘兵、李美英演唱的山东琴书《亲上亲》获三等奖。
菏泽民间曲艺音乐,作为鲁西南大地上独具特色的曲种,
曾经誉满全国。
在曲艺艺术函待复苏的今天,我们要运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艺进行继承与超越。
继承是曲艺民族性的沃土,而超越则是曲艺时代性的需要。
菏泽学院这片多元素的土壤,将给民间曲艺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及科研设备、学生扎实的理论及技能功底,必将促进民间曲艺的繁荣与发展。
反过来,民间曲艺的繁荣又为音乐系课程构建,打造了特色品牌。
1.多方面学习,积累资料
为配合曲艺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建立起良好的采风机制。
对现存资料进行整理和扫描,对己有音响进行数字化处理,走访并保护鲁西南一带的老艺人,做到多学习、多交流、多听唱、多记录。
另外,参考了艺术馆文化馆所保存的零乱的资料、音响、录像等,精心取舍,做历史材料的主人,不做历史材料的奴隶。
2.特色教材的建设
以音乐系主任闰永丽副教授为主编,冯晓群副主编,部分教师合编了乡土音乐教材《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赏析》(待出版)。
全书共分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舞蹈等五大部分。
每章节都把所编曲目进行了详尽解析,是认识和了解菏泽民间音乐的重要资料。
.,
3.在挖掘中整理,在整理中提炼
通过采风,通过曲艺教学,对部分传统曲目进行筛选、提炼、加工、保存,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在尊重先人与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搞出了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与众不同,就好像一座大花园,牡丹不同于梅花,梅花不同于菊花,如此等等。
4.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对于特色品牌课程而言,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而变化则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求进、求上、求发展、求光大,使其更具浓郁的地域特征和鲜活的生命力。
在保留优秀传统曲目的同时,我们又结合实际,根据需要,创建编排了一部分新的曲目,如根据豫剧《朝阳沟》的唱词谱曲的琴书表演唱《银环上山》,根据音乐系朱蕊同学拾金不昧事迹改编的《送金匾》,为菏泽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文艺晚会谱写的《菏泽学院,再创辉煌》等等。
其中《送金匾》荣获曲艺大赛创作和表演两个优秀奖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能一墩而就,应精心设计并实施于整体改革方案。
菏泽学院音乐系特色课程建设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子孙精神家园中最生动活泼的一部分。
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精神家园必将永远春华秋实,生机勃勃,形成音乐系亮丽而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