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篇——中西合壁令

合集下载

酒令

酒令

简介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是筵宴上一种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

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

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酒令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物下酒,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

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

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

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分类据清代俞敦培著<酒令丛钞>记载,大体分为四大类,即:古令、雅令、通令、筹令。

<中国酒令大观>(麻国钧麻叔云编著)则分为:覆射猜拳类68种;口头文字类348种;骰子类128种;骨(牙)牌类38种;筹子类78种;杂类56种等六大类,计726种。

几种重点酒令春秋战国:投壶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当首推投壶。

投壶产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战国,因其最具封建礼仪教仁意义,所以沿袭最久。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

投壶源自于射礼,郑注《礼记》云:“投壶,射之细也。

”又司马光《投壶新格》云:“其始必于燕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病于不能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寄射节焉。

”由此可知,投壶是由于场地因素或个人因素的限制不能举行射礼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作为礼仪的一种,投壶不仅继承了射礼的仪节,还继承了射礼正己修身的礼义,正如清徐士恺《投壶仪节》云:“投壶乃射礼之变也。

”《礼记·投壶经》曰:“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

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

矢以柘若棘,长二尺八寸,无去其皮,取其坚而重。

投之胜者饮不胜者,以为优劣也。

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酒漫谈中国古代酒文化——酒令

中国古代的酒漫谈中国古代酒文化——酒令

中国古代的酒漫谈中国古代酒文化——酒令漫谈中国古代酒文化——酒令酒令酒令也称行令饮酒,是酒席上饮酒时助兴劝饮的一种游戏。

通行情况是推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按一定的规则,或搳拳,或猜枚,或巧编文句,或进行其他游艺活动,负者、违令者、不能完成者,无罚饮,若遇同喜可庆之事项时,则共贺之,谓之劝饮,含奖勉之意。

相对地讲,酒令是一种公平的劝酒手段,可避免恃强凌弱,多人联手算计人的场院面,人们凭的是智慧和运气。

酒令是酒礼施行的重要手段。

酒令的产生可上溯到东周时代。

有一句成语叫“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有一典故,《战国策·齐策二》云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中。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共卮曰:‘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这其实就是一则最古老的酒类故事。

《战国策》是西汉末齐向根据战国末年开始编定的有关游说之士言行和各种小册子总纂而成的,故此酒令的出现,中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功史。

据《韩诗外传》中记载:“齐桓公置酒令曰:‘后者罚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酒器),而弃其斗,曰;‘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

”齐桓公和管仲为东周初年人,这表明距令2600多年前已有了酒令的名称。

汉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空前繁荣,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饮酒行令之风开始盛行。

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贾逵编纂的《酒令》专著。

酒令的真正兴盛在唐代,由于贞观之治,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繁荣,后代流行的各种尖型的酒令,几乎都是在唐代形成的。

酒令的种众多,且各有特点,现分类中以简介。

(一)流觞传花类曲水流觞是古人所行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饮酒娱乐活动。

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流觞活动,要算公元353年3月3日在绍兴兰亭举行的一次。

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群贤聚会于九典水池之滨,各人在岸边择处席地而坐。

在水之上游放置一只酒杯,任其飘流曲转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取饮吟诗。

酒与文化的结缘——酒令

酒与文化的结缘——酒令

例 ,违 例 即 是 违 令 。 大 致 的 游 戏 规 则 是 :在 宴 会 席 来 ” ( 非雨 ) 。
间 推 举 一 人 为令 官 , 余 者 听 令 后 按 令 例 依 次 对 答 诗 句 、 文 字 或做 其 它规 定 的动 作 ,违 令 者 即 被 罚 饮 。 天干诗令 : “ 天干”是 中国 “ 干 支 ”纪 年 的 一 部 分 ,分为 “ 十 干 ”,即 :甲、 乙、丙 、丁、 戊、
销 ” ,句 中 “ 铁” 、 “ 销 ” 两 字 均 为 金 字 旁 , 皆属 易 ” … … 以 此 类 推 。
“ 五 行 ” :从 广 义 上 说 沉 沙 两 字 带 “ 三 点 水 ” ,也
属 “ 五 行 ”。
重 叠 双 飞 令 :从 发 令 者 始 ,依 次 各 诵 古 诗 一 句 ,句 中 既 要 有 “ 声 ” 字 , 又 要 有 一 字 重 叠 , 违
人 们通 常 说 的 “ 酒 令 ” , 是 民 间 宴 饮 活 动 时

色 ”或 “ 梅 花 落 出 疑 残 雪 ” , 皆无 口则 违 令 ,罚
助 兴 取 乐 的 游 戏 。 早 在 后 汉 时 期 , 经 学 家 、 天 文 学 饮 。
家 贾逵就 曾撰有 《 酒令 》一 书 ,可 惜早 已失传。 至
的字 。如发令 者说 : “ 叶脆 晚 枝 空 ” 或 “ 鱼 戏 水 知 偏 旁 , 超 时 、 违 令 者 罚 饮 。 如 : “ 满 城 尽 带 黄 金
春 ” , 皆有 口 ,令 成 。 对 答 者 若 说 : “ 秋 水 共 长 天 甲 ” ,其 中 甲 属 “ 天干”; “ 一 任 群 芳 妒 ” , 任 字
2 4
右 边 为 壬 ,也 属 天 干 。 地 支 诗令 : “ 地 支”是 中国 “ 干支 ” 纪 年的另 一部 分。具体 分为 “ 十二 支” ,

酒令篇——中西合壁令

酒令篇——中西合壁令

酒令篇——中西合壁令“中西合璧令”是一种充满异国情调的俗语酒令,它把洋里洋气的外国谚语与土生土长的中国俗语“合二为一”地作为令词进行游戏。

这种酒令最适宜在学过外语或喜爱外国文学者之间进行。

我们知道,无论是外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俗语,它们都是运用了各种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形成了语言精炼、意味深长、铭刻人心、脍灸人口等特点的。

然而也是由于各国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各呈异趣,才产生了各自俗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

今天,我们将两句含义相同,而风格迥异的中西俗谚,采撷一处,在席间以你一言我一语的方式行酒令“斗嘴”。

土洋结合、中西合璧,既和谐,又参差,煞是有趣。

例如起令者说了一句比喻宁可在小地方作主、不愿在大地方听命于人的中国俗语:“宁为鸡口,莫为牛后”;接下来就得再说一句意思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外国谚语,如英国的“宁为驴头,不为马尾”或“宁做自由民的首领,不做绅士的随从”等。

如果彼此能用外语交谈的话,还可在说外国谚语时,先用外语口述一下,尔后用汉语译出,这样能使这个游戏更具“洋”味,倘若敬罚之酒能以“香槟”、“白兰地”、“威士忌”等充任的话,一定会更富魅力,令参加者醉心。

虽然这酒令名之“中西合璧”,其实也适用于东方各国俗谚,如果席间酒友有熟谙日文者,不妨用日本谚语应令,也可用印度俗语参赛,使这个酒令能让在座者领略到异域语言的风味。

[令例1]起令者:今天我起一个中外俗谚合二而一的“中西合璧令”,必须先说一句中国俗谚,再说一句与它同义或近义的外国俗语(不限国家),能说外语的可先用外语说一下,不能说的可免说外语,如不能完成者看罚“威士忌”一小杯。

我这一令是:“石头朝山上搬”(中国俗语,意为多此一举);“Pepper to h industan——:往印度运胡椒”(英国谚语)。

请各位应令。

应令者:①“好死不如赖活” (中国)“松树在斧子砍到根上的时候,真恨自己不是灌木” (英国)②“一钱逼死英雄汉” (中国)“在紧要关头,一便士可顶一镑” (英国)③“看人挑担不吃力” (中国)“朋友的不幸好忍受” (英国)④“一颗老鼠屎,带坏一锅粥”(中国)“一滴毒药坏一桶酒” (英国)⑤“一山不能容二虎” (中国)“一棵樱桃树容不下两只鸟” (英国)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中国)“在一周中星期一是关键的一天” (英国)⑦“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中国)“篱笆哪里矮,人从哪里过” (英国)⑧“知人知面不知心” (中国)“人心像一面神秘的镜子” (英国)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中国)“输的人总是错的” (英国)⑩“吃白食不要嫌咸淡” (中国)“对别人送的马不要看马齿” (英国)“一个巴掌拍不响” (中国)“要有两个拳头才能打起架来” (英国)“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中国)“勤劳是好运的右手,节俭是好运的左手” (英国)。

古代宴饮中不可或缺的酒令文化

古代宴饮中不可或缺的酒令文化

古代宴饮中不可或缺的酒令文化古代宴饮中不可或缺的酒令文化凤凰酒业君2016年04月29日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摘要:众人一起饮酒,每次端起酒杯,总要有—个由头,由头越是新奇越好,这是劝酒的一个方式。

古代以酒令劝酒,除了文人们的那些即兴手段以外,常用筹令和棋令,这是大众酒令,行令无须多大见识。

而现如今,酒令文化呈现颓唐之态,远不如古代酒令的风趣有味。

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可谓不是一种遗憾。

酒令传统古人饮酒,有各种酒令,它是中国酒文化中最有特点的内容之一。

酒令是佐饮的—种比较活泼而富有情趣的方式,有人认为它是劝饮的一种方式。

酒令使整个饮酒活动变得轻松活泼,人们在这活动中斗智斗趣,享受无穷欢乐。

饮食过程已化作文化活动,优良的文化传统也由此得到光大发扬。

酒令用于行酒,是以各种饮者共同认可的方式决出彼此的胜负,胜者罚负者饮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酒令确为劝饮的方式。

从消极的意义讲,酒令又有赌酒的作用,胜负在很多时候完全是偶然的结果,既非智慧的较量,亦非体能的较量。

好的酒令形式不应以追求胜负为目的,而应以活跃酒筵气氛、调节宴饮节奏为旨要。

酒令由于历史的积累,形成许多种类。

按清人俞敦培《酒令丛钞》的说法,可分为古令、雅令、通令和筹令四类。

有研究者又分为筹令、雅令、骰令、通令四个体系。

分类有容大体一致。

分类有区别,包含的内容大体一致。

酒令的起源在谈到酒令的起源时,一般都认为与古代投壶之对戏有关。

投壶之戏盛行于东周、秦汉,双方对垒,以箭矢投向长颈壶口,多中者为胜方,罚少中者饮酒《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晋侯与齐侯会宴,筵中以投壶决胜负,互有胜负。

汉代画像石上有一些投壶的画面,刻画生动形象。

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卷四论及酒令起源时说:“余谓酒令盖始于投壶之礼,虽其制皆不同,胜饮不胜者则一。

”按这个推理推而广之,胜饮不胜者的方式在先秦还不止于投壶之戏,周代的“大射礼”,也有罚酒的内容。

据《仪礼大射礼》说,射礼是一种射箭比赛的仪礼,根据中靶的多少决定胜负,罚负者饮酒。

古人创造了726种酒令!酱香酒友们知道多少呢?

古人创造了726种酒令!酱香酒友们知道多少呢?

古人创造了726种酒令!酱香酒友们知道多少呢?酒的魅力,其实不完全在于酒本身,还在于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附加的娱乐功能。

酒令是中国独有的游戏,它的出现与周代酒礼的产生有关。

“酒食者所以合欢”,酒令是一种互动的游戏,给喝酒创造一种合欢的气氛。

酒令的令字,就有强制、约束的意思,要保证大家都按照这个秩序来进行。

酒趣富于酒令之中,酒令纯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精粹。

“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无论怎样,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酒搭上关系。

酒令分俗令和雅令。

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

白居易写过:“闲徵雅令穷经吏,醉听新吟胜管弦。

”——认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乐曲佐酒更有意趣。

中国酒令名目繁杂,无法精确统计到底有多少种类。

据清代俞敦培著<酒令丛钞>记载,大体分为四大类,即:古令、雅令、通令、筹令。

<中国酒令大观>(麻国钧麻叔云编著)则分为:覆射猜拳类68种;口头文字类348种;骰子类128种;骨(牙)牌类38种;筹子类78种;杂类56种等六大类,计726种。

大家除了感慨老一辈的酒腻子真会玩以外,可能要担心老一辈“智慧的结晶”会不会失传了……下面小编就列举六种比较有特色的老酒令,也许会让大家莫名有种亲切感……藏钩、覆射、猜拳“藏钩”是中国传统猜物游戏,相传在汉代宫廷中十分流行。

“藏钩令”即是由此而来,即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

“覆射令”是由“藏钩”游戏发展而来。

其基本方法是先分队,然后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

射在这里,是猜或度量之意;或一人说出一字,以该字隐某物,令对方也以一字射此物。

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探春以覆了一个“人”字和“窗”字,令宝钗射一物。

宝钗知道探春用了“鸡窗”、“鸡人”的典故,故射“鸡”,宝钗算射中了。

唐代诗人李商隐就精于此道,他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酒礼丶酒德丶酒令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酒礼丶酒德丶酒令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酒礼丶酒德丶酒令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对饮酒有很多讲究,诸如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饮阑等等。

所谓“饮人”,指的是相饮者必须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朋友、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饮地”即饮酒的场所,必须选择佳境,比如花前、月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处,在这些地方饮酒方可尽兴。

至于“饮候”,是说要选择与饮地相和谐的气候,例如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

“饮趣”――饮酒时所创造的气氛,可以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来烘托,目的是提高饮酒的兴致。

“饮禁”主要包括苦劝、恶谑、啧秽等,避免饮酒时发生不愉快的事情,饮者必须重视德行和仪表,主人以美酒相待,客人须庄重从容,这是礼仪之邦文明饮酒的好风尚……中华民族的酒礼、酒德以及酒令等方面有:“无酒不成礼仪”,酒与礼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特别是西周,对饮酒的礼仪规定得具体而严格,在各方面都有详细要求,如:①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违时即违礼;②严格遵守秩序,即饮酒须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即违礼;③严格掌握饮酒的数量,违量即违礼;④严格服从酒官的统一指挥。

对于敬酒、答酒也有严格规定,还有加冕、婚丧、祭奠等各类饮酒都有各类规定细则。

当时规定:“能饮者饮之,不能饮者免之,不可强灌,须饮而成欢,不生是非。

”因此,常见一些长者,于第一次满桌碰杯示意之后,便劝人说“随意,随意”,既保持了礼仪,也保持了情谊。

但世上总有一些置礼仪而不顾的“二杠头”,敬起酒来,常摆出一副不依不饶的架势,管你男女老少、酒量大少,非把你撂趴下不可!究其心理,除少数恶作剧之外,大多数也是出于一片“情谊”,好像敬酒越多越能表示对人的“诚意”。

可见,不懂得“酒以成礼”的规矩,那酒是断然喝不愉快的!饮酒不仅要讲礼仪,更要有良好的酒德、酒风。

西方人大都把酒德与爱国、民族尊严连在一起。

比如德国葡萄酒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而名优率竟达93.3%,居世界首位,这恐怕是日尔曼民族办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天性在他们“爱酒爱国”中的体现。

古代有趣的酒令

古代有趣的酒令

古代有趣的酒令酒令,是人饮酒时助兴娱乐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之名,较早见于刘向的《说苑》。

后汉贾逵曾撰《酒令》一卷,《后汉书·贾逵传》说:“逵作酒令,学者宗之。

”他大概是创作酒令的高手。

据说,较初设立酒令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

周灭殷后,以殷人酗酒亡国为鉴,发布了禁止酗酒的命令,即知名的《酒诰》。

从此,正式宴会上,方有令官之设。

或曰“酒令”,或曰“觞政”,职责就是维护、执行周王的诰令。

战国时的滑稽大王淳於髡讽谏齐威王时说:自己原有一石的酒量,而在齐王的宴会上,前有酒执法,后有酒御使,心惊胆颤,俯伏而饮,只要喝一斗就醉了。

从中可以看出,设“酒令”之初,目的在于禁止酗酒。

但后来,恐怕认为宴饮之时,用不着这样正儿八经,慢慢就向着游戏方向发展,此时令官的作用就是监督游戏的公正性及执行罚酒任务。

隋唐时,酒令有了很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酒业振兴,酒风甚浓,为酒令的拓展提供了沃土。

酒令除常见的掷骰、射覆、酒筹、酒牌、文字令外,还有击鼓传花、手势令、旗幡令、小酒令等等,其花样之新,门类之多都达到了非凡水平。

到五代时期,酒令不拘一格,不再追求工整。

宋代酒令由雅趋俗,俗中见雅,比唐代酒令有了更广泛的基础。

宋朝酒令受当时诗词歌赋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发展。

到了元代,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酒令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普及到民间。

明朝时,酒楼、酒馆已行令成风。

至清朝,无论樵夫渔人、村农店妇,均能行令,为酒令的鼎盛时期。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鸳鸯吃了一种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第六十二回中的那次寿宴中,史湘云出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这个酒令题面繁复得一塌糊涂,把有关诗词歌赋以及瓜果农耕等五种词语凑成一句话,难度可想而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令篇——中西合壁令
“中西合璧令”是一种充满异国情调的俗语酒令,它把洋里洋气的外国谚语与土生土长的中国俗语“合二为一”地作为令词进行游戏。

这种酒令最适宜在学过外语或喜爱外国文学者之间进行。

我们知道,无论是外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俗语,它们都是运用了各种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形成了语言精炼、意味深长、铭刻人心、脍灸人口等特点的。

然而也是由于各国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各呈异趣,才产生了各自俗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

今天,我们将两句含义相同,而风格迥异的中西俗谚,采撷一处,在席间以你一言我一语的方式行酒令“斗嘴”。

土洋结合、中西合璧,既和谐,又参差,煞是有趣。

例如起令者说了一句比喻宁可在小地方作主、不愿在大地方听命于人的中国俗语:“宁为鸡口,莫为牛后”;接下来就得再说一句意思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外国谚语,如英国的“宁为驴头,不为马尾”或“宁做自由民的首领,不做绅士的随从”等。

如果彼此能用外语交谈的话,还可在说外国谚语时,先用外语口述一下,尔后用汉语译出,这样能使这个游戏更具“洋”味,倘若敬罚之酒能以“香槟”、“白兰地”、“威士忌”等充任的话,一定会更富魅力,令参加者醉心。

虽然这酒令名之“中西合璧”,其实也适用于东方各国俗谚,如果席间酒友有熟谙日文者,不妨用日本谚语应令,也可用印度俗语参赛,使这个酒令能让在座者领略到异域语言的风味。

[令例1]
起令者:
今天我起一个中外俗谚合二而一的“中西合璧令”,必须先说一句中国俗谚,再说一句与它同义或近义的外国俗语(不限国家),能说外语的可先用外语说一下,不能说的可免说外语,如不能完成者看罚“威士忌”一小杯。

我这一令是:“石头朝山上搬”(中国俗语,意为多此一举);“Pepper to hindustan——:往印度运胡椒”(英国谚语)。

请各位应令。

应令者:
①“好死不如赖活” (中国)
“松树在斧子砍到根上的时候,真恨自己不是灌木” (英国)
②“一钱逼死英雄汉” (中国)
“在紧要关头,一便士可顶一镑” (英国)
③“看人挑担不吃力” (中国)
“朋友的不幸好忍受” (英国)
④“一颗老鼠屎,带坏一锅粥”(中国)
“一滴毒药坏一桶酒” (英国)
⑤“一山不能容二虎” (中国)
“一棵樱桃树容不下两只鸟” (英国)
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中国)“在一周中星期一是关键的一天” (英国)
⑦“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中国)
“篱笆哪里矮,人从哪里过” (英国)
⑧“知人知面不知心” (中国)
“人心像一面神秘的镜子” (英国)
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中国)
“输的人总是错的” (英国)
⑩“吃白食不要嫌咸淡” (中国)
“对别人送的马不要看马齿” (英国)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中国)
“要有两个拳头才能打起架来” (英国)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中国)
“勤劳是好运的右手,节俭是好运的左手” (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