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禅的小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景象: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
摩耶夫人在湖边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
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树下休憩。
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献给佛祖。
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
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
佛祖便宣布将“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下两只小鹿。
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
正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源后回来再杀她。
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
”母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
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
”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
一天,阿难乞食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伽女,毁了戒体。
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
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
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
禅故事五则

禅故事五则禅故事五则原文地址:禅故事五则作者:寓言非常道作者吴礼鑫1、和尚与禅师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自己不是出家人的料,他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于是和尚便去向禅师辞行,言道:“师父,我天生愚钝,我的脑袋像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不是悟道的料,我只好下山还俗了。
”禅师并未言语,而是带着他来到寺庙里面一尊佛祖像前。
禅师问道:“你面前的是谁?”和尚回答道:“神圣的佛祖。
”禅师悄悄地走到佛祖像跟前,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佛祖像问道:“这尊佛祖像是什么做成呢?”和尚回答道:“它是石头做成的。
”禅师说道:“连石头都能开发成为神圣的佛祖,这可是天下的奇迹了。
”和尚听了禅师这番话,他立即打消了下山还俗的念头,立志安心修身养性悟道。
日后和尚成了一代著名的大师。
相信自己,挖掘自己,定能成就自己!2、念经与成佛一位刚入门的僧徒向一位有名的禅师请教道:“大师,念经能够成佛吗?”禅师回答道:“不能。
”僧徒问道:“那么我怎样才能成佛呢?”禅师回答道:“念经呀!”僧徒困惑道:“大师,你不是说念经不能成佛吗?为何你又要我念经呢?”禅师说道:“如果你一生都只知道念经,你永远也无法成佛,然而念经是成佛的必由之路,你只有反复不断地念经,反复不断地钻研经学,反复不断地悟经求道,明了佛经的真谛,发现佛经的奥秘与美妙,你才能得道成佛。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唯有明迪人生的真谛,才能发现人生的善美,才能拥有美妙的人生!3、凡夫与老师一位凡夫向一位老师请教道:“先生,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老师回答道:“做事,认真做事,坚持做事,就会创造奇迹。
”凡夫问道:“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道:“你现在为我烧火煮饭,等饭煮熟了,我就告诉你为什么?”于是凡夫就为老师做饭,不久饭就煮熟了。
老师问道:“你刚才是怎样煮熟饭的呢?”凡夫回答道:“我就这样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顺其自然就煮熟饭了。
”老师说道:“你开始做饭的时候,是生米;你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就将生米煮成了熟饭,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凡夫感叹道:“原来创造奇迹并不神秘呀!”做,认真做,努力做,坚持做,奇迹自然而生!4、学者与禅师一个学者决定写一本史无前例的奇书,然而他周围的人们都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学者感到相当困惑——为何人们不相信自己呢?学者为此专门去拜访请教一位有名的禅师,言道:“大师,为何人们不相信我能写出一本史无前例的奇书呢?”禅师问道:“你这本史无前例的奇书写成了吗?”学者说道:“我现在正在设想,还没有开始写,可是人们不相信我能写成这本书,人们觉得我是在异想天开。
禅故事及感悟

禅故事及感悟1. 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呀?”老和尚笑着说:“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又问:“那开悟后呢?”老和尚还是笑着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很疑惑:“这有啥区别呀?”老和尚说:“开悟前,我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开悟后,砍柴就砍柴,担水就担水,做饭就做饭。
”感悟:专注于当下,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呀!就像我们做事的时候,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嘛!2. 曾经有个居士去寺庙,看到佛像前的供花特别漂亮,就问和尚:“这花真美,一定很贵吧?”和尚回答:“在喜欢它的人眼里,它无价;在不喜欢它的人眼里,它一文不值。
”感悟:价值这东西,不就是看我们自己怎么看嘛!就好比有人觉得榴莲是美味,有人却觉得臭烘烘的,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呀!3. 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说:“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
”这时师父走过来说:“不是旗子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呀!就像你心情好的时候看啥都美好,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不顺眼,不是吗?4. 有个年轻人苦恼地问禅师:“我总是很浮躁,怎么办?”禅师让他端着一杯茶,直到他觉得累了才放下。
然后禅师说:“浮躁的时候,就像端着这杯茶,一直端着会很累,放下就轻松了。
”感悟:该放下的时候就得放下呀,别总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想想我们有时候是不是非要纠结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呢?5. 一个和尚在雨中行走,没有打伞却一点也没淋湿。
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心中没有雨。
”感悟:心态决定一切呀!要是我们心里阳光,遇到困难也不会觉得那么苦啦,对不对?6. 禅师给弟子们讲:“有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怎么都捞不着。
”弟子们问:“那怎么办?”禅师说:“月亮不在水里,在天上。
”感悟: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方向呀!就像我们非要去够那不可能的事情,还不如找找真正适合我们的呢!7. 一位施主问和尚:“人生为什么这么苦?”和尚说:“人生就像吃苦瓜,虽然苦,但也有它的清甜。
禅的小故事

禅的小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禅宗的起源与特点2.禅的小故事:顿悟与渐修3.禅的小故事:生活中的禅意4.禅的小故事:面对困境的智慧5.禅的小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正文(篇1)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佛性,提倡通过冥想和修行达到顿悟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禅的小故事来感受禅的智慧和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禅宗的起源与特点。
禅宗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禅宗强调心性本净,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通过修行可达到觉悟的境界。
禅宗的特点是重视直接体验,提倡通过坐禅、冥想等方式达到顿悟。
接下来,我们来看禅的小故事:顿悟与渐修。
禅宗认为顿悟是瞬间觉悟生死之道,而渐修则是通过长时间的修行逐渐接近觉悟。
故事中,一位修行者问禅师:“顿悟和渐修哪个更好?”禅师回答:“顿悟犹如一把火,瞬间照亮黑暗;渐修犹如一盏灯,渐渐驱散黑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顿悟和渐修都是达到觉悟的方法,关键在于个人的修行和根器。
第三个小故事:生活中的禅意。
禅宗认为,修行不仅仅是在禅堂中进行的,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场。
故事中,一位做饭的禅师告诉徒弟:“修行就在这炉火与锅铲之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要在生活中去体会,去实践,才能真正领悟禅的意境。
第四个小故事:面对困境的智慧。
禅宗强调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故事中,一位禅师在暴雨中行走,身上却被淋湿。
旁人问:“您不是修行很久了吗?为何还会被淋湿?”禅师回答:“因为我没有带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以坦然的心态去应对,而不是抱怨和逃避。
最后,禅的小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禅宗认为,修行的目的是达到内心的自在和解脱。
通过禅的小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要注重内心的修行,把握生活中的禅意,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
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禅语小故事[禅语故事六则]
![禅语小故事[禅语故事六则]](https://img.taocdn.com/s3/m/3ffcc62bbb4cf7ec4bfed0ba.png)
禅语小故事[禅语故事六则]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开始,“禅”作为一种“可意会,难言传”的修行法门,延续至今而未见衰退。
“《宗镜录》出,禅宗衰。
”禅是不能多讲的,其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
禅是靠悟的,又有“渐悟”、“顿悟”之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在这光怪陆离、物质化肆虐的社会,读禅可以开启心智,点亮心灯,进而形成一份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
而品阅古往今来的禅语故事,更能发掘出人生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生命更加充实丰富,让见地更加深邃明达。
禅语故事(一):途中珍重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突然动了念头,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
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灵训如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13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
等你整理好行李,再来找我吧。
”稍后,灵训禅师先将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外,然后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
”灵训禅师依言前行,准备聆听教诲。
归宗禅师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多多珍重。
”灵训禅师顿有所悟。
【人生智慧】“天气严寒,途中珍重”,如果把“天气严寒”看成是征程中的艰辛、挫折、苦恼与坎坷,那么“途中珍重”则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一种告诫。
禅是如此平常,如此简易,一句叮咛即可显露出禅意。
禅语故事(二):本分事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去,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石榴禅师认真地辩解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神色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听到侍者如此回答,石榴禅师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人生智慧】诚然,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禅语故事很多人不能够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于是,因放弃和气馁、懦弱,苦恼随之而来。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的智慧故事

禅的智慧故事禅理故事大多告诉人们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内心所产生的忧虑、不安、懦弱和无知等,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禅的智慧故事。
禅的智慧故事1:盲童瞄准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还早。
海澄禅师到寺外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儿和一个妇女。
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会把弹丸打偏一米多,而且忽高忽低。
海澄禅师便站在他身后不远处,看那孩子打瓶子,因为他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笑着。
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
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猜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颗。
但海澄禅师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颗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海澄禅师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孩子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海澄禅师笑了一笑:“谢谢师父,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海澄禅师怔住了。
半晌,才喃喃地说:“噢……施主,对不起!但他为什么要这么玩?”“别的孩子都这么玩。
”“呃……”海澄禅师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
”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海澄禅师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儿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很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海澄禅师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
他打一颗,向一边移一点,打一颗,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海澄禅师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便转身向寺院的方向走去。
走出不远,海澄禅师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禅的智慧故事2:待客三道赵王特地拜访赵州从谂禅师。
这时,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12个经典禅意故事

12个经典禅意故事1.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位禅师面前,向他请教如何摆脱烦恼。
禅师拿起一个杯子,倒满了水,然后问年轻人,“你觉得这杯水重吗?”年轻人摇摇头。
禅师又问,“如果我一直拿着这杯水不放,你觉得会怎样?”年轻人沉思片刻,回答道,“我会感到很累。
”禅师微笑着说,“烦恼就像这杯水,如果你一直执着于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
放下烦恼,心便会变得轻松。
”。
2. 有一位禅师在湖边散步,看到一片倒影在湖中的树叶,他对弟子说,“你看,湖水中的树叶倒影,虽然它们在水中摇摆不定,但湖水并不会因此而动摇。
我们的内心就像湖水,要学会保持平静,不受外界的影响。
”。
3.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禅师,“禅宗的境界是什么?”禅师拿出一个茶杯,开始往里倒茶。
茶杯满了之后,他却继续往里倒。
学生看到后连忙提醒禅师,禅师停下来说,“你的心就像这个茶杯,如果你的心已经充满了杂念,就无法接纳更多的智慧和境界。
”。
4. 有一位禅师告诉弟子,“当你感到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时,不妨停下来,深呼吸三次,然后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
’”。
5. 有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位禅师面前,他说,“我总是感到焦虑和不安,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
”禅师拿出一把扫帚,开始扫地。
年轻人问,“您在做什么?”禅师回答道,“我正在扫走你内心的杂念。
”。
6. 有一位禅师告诉弟子,“要学会放下执念,不要让欲望成为心灵的枷锁。
”。
7. 有一天,一位禅师看到一只蝴蝶在挣扎地从蛹中钻出来,他心生怜悯,便轻轻地帮助蝴蝶挣脱。
然而,蝴蝶最终无法飞翔,因为它需要经历挣扎,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8. 有一位禅师告诉弟子,“要学会珍惜当下,不要被过去和未来的烦恼所困扰。
”。
9. 有一位禅师告诉弟子,“要学会宽容和包容,不要让怨恨和愤怒侵蚀你的心灵。
”。
10. 有一天,一位禅师对弟子说,“要学会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
11. 有一位禅师告诉弟子,“要学会接受生命的无常,不要被变化所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禅的小故事,关于我们个人修养的
哲理故事:易碎的瓷瓶
任何一个寺院都会有自己的清规戒律,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些小和尚屡屡犯戒。
定一法师所在的这个禅院也是如此,他决定有机会对这些小和尚予以教诲。
这一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老方丈定一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
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
定一法师见这些和尚都在以那种探询式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道:“非常可惜吧?一坏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
如果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会损坏的,甚至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容易事!你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一时间,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无语。
小和尚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于是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智慧小语」
从打江山到烧瓷瓶,从修身养性到立世扬名,无论是成就一番大业,还是拥有一件珍品;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荣誉名声……无不如老方丈列举的瓷瓶一样,永存还是损毁,都取决于长久的珍惜或扬弃的瞬间。
有时,我们所应放弃的东西,往往是那些看似珍贵的东西,有时,我们所应保留的道德、品质或良心,往往是不被人注意的那些细节或机缘。
每个人都应睁开慧眼,再次对自己的良心做一次考问。
哲理故事:小和尚打架
有个寺院的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个农妇发生了争吵,最后两个人互相撕扯起来,结果两个人都把对方的脸给抓破了。
后来寺院的其他和尚赶来,把他们劝开,并把受伤的小沙弥送回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为那个农妇寻找布匹,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农妇赔礼道歉、送布匹。
这样一来,那个农妇也变得知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这个事情都怪自己,不该和来化缘的小沙弥争吵直至动手。
从农妇家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
老法师一个没注意,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那块石头踢了几脚。
老法师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儿也不能怪它啊,这次磕绊是自找的,我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沙弥愣了一阵,终于领悟了法师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注重个人的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尽量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
「智慧小语」
人生旅途中,大部分的泥泞坎坷都是自己踩上去的。
工作和生活中的磕绊挫折,也多是由自己各式各样的原因造成的。
多数时候,不是社会找了我们的麻烦,而是我们找了社会的麻烦。
我们更应在自身方面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那份责任感,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享受生活、热情工作。
并在人际关系产生症结之时,多做自我批评,多为别人着想。
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畅。
哲理故事:一村菊香
一日,禅师从野外采回一颗菊花,便把它种在禅院里。
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
花香怡人,从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
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他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棵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
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了。
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的院子里显得是那样的寂寞,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后,对着禅师感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
”
禅师笑了,继而说道:“这样更好啊!三年后可是一村菊香。
”
弟子听完也看着禅师笑了,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智慧小语】
我们应该学会把美好事物与人共享,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
只有大家都拥有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不要总为自己着想。
殊不知,在看到别人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的,自己也会深深地感觉到,原来与人分享幸福比自己独占幸福更幸福。
哲理故事:买土地的农民
有人对“世上什么最可怕”这个问题十分不解,于是,他带着这份困惑去请教定远禅师。
禅师听后,轻声地以“欲望”作答,随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想花1000块钱买地,他从一个地方的卖主那里得知,只要交上1000块钱,在一天内(从日出到日落)用步子所圈出的地全都归买主,但最终必须回到起点。
不难预测,那个农民将会以一日的辛苦来换取最宽广的土地。
于是,第二日太阳一露地平线,他就出发了,一路向前疾走,一分钟也没有停下。
在回头已经
看不见出发点的地方才想到拐弯。
因为他的全力以赴,不知不觉间,就看太阳快要下山了,但他已经离起点很远了,不得不走斜路向起点赶去。
可太阳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由于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在离起点两步远的地方,他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
不过,他倒下的时候双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于是他也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那片“宽广”的土地。
「智慧小语」
人们往往无法逾越欲望这条鸿沟,甚至会因为过强的欲望而毁灭了自己。
人心难满,贪欲无止境,人们就这样在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也正是人性的最大缺憾。
一个人要想贪占天下所有的东西,灾难就要来了。
做人必须要想透,人生一定要顿悟。
物欲是没有止境的,一不小心会断送人的性命;轻一些的,会让你一生得不到快乐。
因此,遇事一定要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