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
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

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教案:契诃夫《苦恼》精讲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文章:《苦恼》作者:契诃夫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学习契诃夫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内心世界。
重点:分析契诃夫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2. 相关资料: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投影仪和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契诃夫这位俄国著名作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苦恼》这篇文章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一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准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
2. 重点解析契诃夫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如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等。
3. 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段落,展示契诃夫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苦恼》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设计:《苦恼》契诃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手法语言特点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契诃夫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写一篇短文。
2. 请从课文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或最感人的段落,进行详细解读,写一篇读后感。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契诃夫的《苦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课堂讲解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段落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契诃夫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契诃夫《苦恼》课件

《苦恼》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如自私、虚伪、贪婪等,展示了这些弱点如何导致人们的痛苦和困境。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脆弱,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
契诃夫通过对人性弱点和困境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弱点,勇敢面对困境。
02
01
1
2
3
契诃夫擅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在心理描写中,契诃夫注重情感与理智的交织,既展现人物的感性冲动,又揭示其理性思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情感与理智的交织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契诃夫描绘了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心路历程。
实践探索
鼓励学生将契诃夫的创作理念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戏剧表演或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契诃夫创作理念的应用方式。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描写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苦恼》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时代特点
契诃夫通过《苦恼》等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契诃夫的创作动机
03
幽默与讽刺并存
契诃夫的作品中既有幽默诙谐的描写,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讽刺和批判。
契诃夫《苦恼》课件
目录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解读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文学中孤独主题比较课堂互动环节早期生活与成长
契诃夫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通过自学成才,早期作品多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课件《苦恼》

06 总结与展望
对课件《苦恼》的回顾与总结
01
课件内容与目标
课件《苦恼》主要围绕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绘、情感表达及主题思
想展开。通过深入分析文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提高文学鉴
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以引导学生主
认知重构
01
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信念,以更积极、合理的方式看待问题
。
行为疗法
02
通过学习和实践新的行为模式,如社交技能、应对技巧等,改
善情绪状态。
时间管理
03
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压力和疲劳,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
节奏。
05 苦恼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业压力引发的苦恼
学生A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沮 丧和焦虑,担心无法进入心仪的大学 。
归因方式
倾向于将负面事件归因为 内部、稳定、全局性的因 素,从而加重苦恼感。
情绪反应与苦恼
焦虑
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常 导致苦恼感。
抑郁
持续的低落情绪,丧失兴 趣和活力,是苦恼的常见 表现。
愤怒与敌意
对他人或环境的不满和敌 意,可能引发苦恼。
行为表现与苦恼
社交退缩
成瘾行为
减少社交活动,避免与他人接触,以 减轻苦恼感。
如过度饮酒、吸烟等,用以逃避或缓 解苦恼感。
自我伤害
通过自残等方式表达或缓解内心的苦 恼。
03 苦恼的社会文化 因素
社会环境对苦恼的影响
经济压力
贫困、失业、物价上涨等经济因 素可能导致人们感到苦恼。
社会竞争
激烈的社会竞争可能使人们感到压 力巨大,从而产生苦恼。
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

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世界文学”中的第三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着重分析《苦恼》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刻画、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苦恼》在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地位。
2. 掌握《苦恼》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矛盾,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苦恼》中的人物刻画和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掌握《苦恼》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苦恼》原文、PPT课件、相关文学评论。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黑色或蓝色水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苦恼》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苦恼》,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主要矛盾,讲解人物刻画和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讲解内容进行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苦恼》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苦恼》2. 主要人物:伊凡、阿尼西娅、老马3.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思想:人性的渺小与伟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苦恼》中的人物刻画,结合作品主题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从伊凡的形象分析入手,阐述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一人物表现出人性的渺小与伟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其他短篇小说,如《变色龙》、《套中人》等,进一步了解契诃夫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主义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苦恼》中的人物刻画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理解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掌握《苦恼》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
2024年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

2024年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契诃夫的《苦恼》,涉及教材的第三章“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文学”,具体内容包括《苦恼》的文本精读与分析,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及语言艺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苦恼》的情节内容,领悟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
3.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认识契诃夫的文学成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苦恼》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文本细读,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契诃夫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情境创设:播放与《苦恼》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作品氛围。
3. 文本精读:a.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情节大意。
b.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c. 课堂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经典描写,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苦恼》2. 主要人物:姚纳3.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思想: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5. 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苦恼》的情节结构。
b. 分析姚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c.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苦恼》主题思想的认识。
2. 答案:a.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
b. 姚纳:一个善良、无助、苦恼的小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c. 主题思想:作品通过姚纳的苦恼,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苦恼》的内容,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

3
细节描写丰富
契诃夫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 环境氛围,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语言风格运用技巧
简练明快的语言
契诃夫的语言风格简练明快,用 词精准,表达力强,能够生动地
描绘出人物和场景。
幽默讽刺的笔触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 活困苦。契诃夫通过《苦恼》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时代特色
小说以马车夫姚纳的悲惨遭遇为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 的隔阂。通过姚纳的遭遇,契诃夫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 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无奈和痛苦。
PART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1
《苦恼》中的主要人物 是谁?他的苦恼是什么
?
问题2
小说中描写了哪些社会 现象?这些现象对人物
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问题3
《苦恼》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
表达什么?
小组讨论
分小组探讨小说中人物 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 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PART 02
故事梗概与人物关系
《苦恼》故事梗概
故事背景
小说《苦恼》讲述了在俄国社会底层,一个名叫姚纳的马夫在儿子去世后,无 人诉说内心的痛苦,最终将心事向自己的马倾诉的悲惨故事。
情节发展
姚纳的儿子不幸去世,他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然而,周围的人却对他的痛 苦漠不关心,甚至对他的倾诉感到厌烦。在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时,姚纳只能 向自己的马儿诉说心事。
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

契诃夫《苦恼》精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内容基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进行深入剖析。
教材章节为《高中语文》选修《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文学特色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苦恼》的故事情节,了解契诃夫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小说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契诃夫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小说: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3. 情节梳理:以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共同梳理故事脉络。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每组选取一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人物命运、社会背景等方面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6. 文学特色解读:讲解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心理描写、讽刺手法等。
7. 实践情景引入:设计一个与小说情节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8.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高考真题,讲解答题技巧和方法。
9.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契诃夫简介、小说背景。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文学特色。
3. 中间部分:情节梳理、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3)从文学特色角度,赏析小说中的一段描写。
2. 答案:(1)主人公心理变化:从苦恼到绝望,再到的无奈接受。
2024版契诃夫《苦恼》课件pptx

契诃夫《苦恼》课件pptx•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探讨•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思考•知识拓展:契诃夫其他代表作品简介•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契诃夫生平及创作历程早期生活与成长经历契诃夫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通过自身努力逐渐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
文学创作成就契诃夫是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作品风格独特,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与命运。
对后世影响契诃夫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苦恼》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创作背景时代意义俄罗斯社会风貌与文学传统社会风貌文学传统02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主要情节梳理及结构特点情节梳理结构特点姚纳等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姚纳形象塑造其他人物形象及特点反映社会问题与人性探讨社会问题反映小说《苦恼》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人性的冷漠等。
通过姚纳的经历,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
人性探讨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是深刻的。
姚纳的孤独和苦闷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呼吁人们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03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探讨讽刺与幽默的融合夸张手法的运用巧妙反讽030201契诃夫独特幽默风格体现细腻心理描写技巧展示内心独白揭示人物心理01细腻的动作与神态描写02环境烘托人物心理03简练明快、富含深意语言运用简练明快的叙述风格富含深意的象征手法精炼有力的对话设计04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思考揭示社会不公和人性冷漠主题思想通过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写,契诃夫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在《苦恼》中,马车夫姚纳的遭遇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上层人物的冷漠和自私。
契诃夫通过姚纳的悲剧命运,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不公,同情和帮助底层人民。
《苦恼》中姚纳的孤独和沟通障碍问题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结构与内容
第四层,最后姚纳只好将车赶回住 处,希望或许可以跟自己的同伙一个年 青的马夫谈谈。但没想到小伙子只顾蒙 着头睡觉,根本不听他诉说。他不得不 叹着气离开。
(四)结构与内容
第三部分:写姚纳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 好向自己的马儿倾诉苦恼。小母马竟善解人意, 它“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姚 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 了……”这是唯一愿意听他诉说苦恼的活物。其 实马何尝能听懂主人的话儿,只是在熙熙攘攘 的人世间,姚纳竟找不到一个愿意听他倾诉苦 恼的人,他也只能把自己心里的苦闷向一个牲 畜诉说。
--契诃夫《三姐妹》
2、倾听是一种美德。(与《祝福》比较)
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的同情而不 可得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倾诉,是人发泄痛苦,舒缓心情的一种方式。 当生命中的痛苦不能承受时,人总要倾诉,并且 渴望有倾听者的回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从倾听者的角度来说,倾听其实是一种对他人的 同情,是对他人情感的一种尊重。但当这种倾听 被搁置时,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情感的真空,由 此就会形成麻木不仁的性格,而群体的麻木不仁 必然会导致同情心的缺失和国民性的弱化。
(二)创 作 特 色
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 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 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 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 社会内容。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 “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 领”。
与莫泊桑齐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 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三)主 要 作 品
小说《变色龙》《一个小官员的死》 《 套 中 人 》《 万 卡 》《 第 六 病 室 》 等 ;
戏剧《三姊妹》《樱桃园》《万尼亚 舅舅》等。
(四)影 响
作为俄国19世纪末最后一位杰出 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契诃夫以对 “小人物” 命运空前的关注,以对 沙皇制度的专横和虚伪的无情揭露 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四)结构与内容
第二层,写姚纳拉三个寻欢做乐的青年到 巡警桥去。他满以为这几个老爷兴致高,他又 只收了他们25个戈币,或许他们会耐着性子听 他诉苦,谁知他们只顾相互调笑戏谑。对车夫 的苦恼毫无同情怜悯之心,甚至还扬言给“这 老不死”的“脖儿拐!”
(四)结构与内容
第三层,姚纳好不容易碰上一个看 门人,他想上去与他攀谈,看门人给他 的却是不客气的指责:“快到10点了, (……)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车子赶 开!”
(六)延伸解读
1、苦恼――人类永恒的心灵困境。
维尔希宁 让我们幻想一下……比如我们死 后,再过二三百年,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
图森巴赫 什么样呢?以后人们都坐了气球 在天上飞,衣服也改了样儿,也许第六感觉被发 现了,并且发达起来,但生活还是一样艰辛,一 样充满神秘与幸福。并且,再过一千年,人还是 这样叹息着:“唉,生活真艰难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线 索
小说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 诉说?……”领起,作为贯穿全文的线 索,老马夫姚纳几度想诉说苦恼却几 经周折即是行文的顺序。
(四)结构与内容
第一部分:是一副寒冬季节的街头图 景。暮色晦暗,大雪纷飞,车夫姚纳和 小母马可怜的呆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 喧哗、熙攘的都市格格不入。寒冷的景 物和姚纳的呆滞是他内心的折射,同时 也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一个冷酷的背景。
苦恼
契诃夫
契诃夫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1860-1904)
(一)契 诃 夫 生 平
俄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出生于杂货 店老板家。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 业后当了一名医生。在20多年的创作活动 中他共写了400多篇中、短篇小说,10多个 剧本。1904年7月15日病逝于德国。
苦恼 赏析
(一)时代背景
《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 皇俄国黑暗时期,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 思想麻木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在这 种社会环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笔,客观的描 绘了这种社会现状,为不幸的人们抗争。
(二)主 题
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 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 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 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 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 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
3、正视孤独、寂寞、苦恼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灵魂只能独行--周国平 学会独处,回到自我
笔记
(七)写作特点
1、善运对比映衬手法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小说的整体艺术构思中,作者将“人与人”, “人与马”的关系鲜明对比。姚纳满腔的痛苦想 向人倾诉。但无论是军人,寻欢作乐的青年还是 看门人,青年车夫都对姚纳的痛苦无动于衷,毫 不关心,一个个都极端冷漠、麻木、自私;而小 母马却“听着,闻闻主人的手”,这强烈的反差 对比,控诉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人间的冷漠,读 来令人惊愕震颤。
(四)结构与内容
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写满 腔苦恼的姚纳几次想向人诉说时的种种 遭遇。
(四)结构与内容
第一层,姚纳先是拉一个军人到维堡出 去,他向军人诉说儿子死了的苦恼,而军人 丝毫不感兴趣,只是催促他:“赶车吧,赶 车吧,(……)照这样下去,明天也到不了 啦。快点赶车吧!”边说边闭上眼睛,分明 不愿意再听了。
笔记
(五)姚纳苦恼的内容
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 姚纳深处社会底层,乘车人可以随意向他 发脾气,取笑谩骂他,他的生计也很艰难。 午饭前出来赶车,奔波到晚上11点,竟然连 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更悲惨的是,他老婆 早已去世,与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新近离开 人间,这一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孤单寂寞, 麻木而又凄凉的境地。
(五)姚纳苦恼的内容
2、无处诉说他的苦恼。 姚纳的儿子死后他十分痛苦,本想向乘车 的军人和三个青年人诉说一番,但他们丝毫 不感兴趣。他想跟看门人和青年车夫讲讲儿 子的死,但仍然遭到拒绝和冷漠。在偌大的 一个城市中姚纳找不到一个能倾听他诉说苦 恼的人,因而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 生活中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