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一
语文基础知识——主谓宾

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一、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或“主谓”。
1、“主谓宾”结构。
这是最常见的结构。
举例:他是学生主语谓语宾语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小朋友做游戏。
主语谓语宾语柳树抽新枝。
主语谓语宾语2、“主谓”结构。
举例:我笑。
主语谓语雪花飘。
主语谓语马儿跑。
主语谓语主语和宾语是名词,谓语是动词。
二、扩句的方法。
1、给主语或宾语增加修饰词──定语。
举例:小猫吃鱼。
→→→(我家的)小猫吃(新鲜的)鱼。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小朋友做游戏。
→→(可爱的)小朋友做(有趣的)游戏。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柳树抽新枝。
→→(百年的)柳树抽(嫩绿的)新枝。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数量词也属于定语)2、给谓语增加修饰词──状语或补语。
举例:小猫吃鱼。
→→→小猫[慢条斯理地]吃鱼。
主语谓语宾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小朋友做游戏。
→→小朋友[快快乐乐地]做游戏。
主语谓语宾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柳树抽新枝。
→→柳树[奇迹般地]抽新枝。
主语谓语宾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我笑。
→→①我[大声地]笑。
②我笑〈得直不起腰来〉。
主语谓语主语状语谓语主语谓语补语雪花飘。
→→①雪花[纷纷扬扬地]飘。
②雪花飘〈满天〉。
主语谓语主语状语谓语主语谓语补语马儿跑。
→→①马儿[欢快地]跑。
②马儿跑〈得很快〉。
主语谓语主语状语谓语主语谓语补语3、给整个句子加时间状语或地点状语。
举例:小猫吃鱼。
小猫在院子里吃鱼。
院子里,小猫吃鱼。
小朋友做游戏。
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游戏。
操场上,小朋友做游戏。
雪花飘。
雪花在寒冷的冬天飘。
寒冷的冬天,雪花飘。
马儿跑。
马儿在草原上跑。
语文基础知识分类-1-汉语拼音方案

语文基础知识分类-1-汉语拼音方案一、汉语拼音方案(一)字母表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v 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二)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c s y w(三)韵母表i 衣u 乌ü迂ɑ啊iɑ呀uɑ蛙o 喔uo 窝e 鹅ie 耶üe 约ɑi 哀uɑi 歪ei 诶uei 威ɑo 熬iɑo 腰ou 欧iou 忧ɑn 安iɑn 烟uɑn 弯üɑn 冤en 恩in 因uen 温ün 晕ɑng 昂iɑng 央uɑng 汪eng 亨的韵母ing 英ueng 翁ong 轰的韵母iong 雍(1) “知、蚩、诗、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用i,即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拼作zhi,chi,shi,ri,zi,ci,si。
(2) 韵母ㄦ写成 er ,用做韵尾的时候写成 r 。
例如:“儿童”拼作 ertong,“花”儿拼作huar。
(3) 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 =。
(4) i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 (衣),ya (呀),ye (耶),yao (腰),you (忧),yan (烟),yin (因),yang (央),ying (英),yong (雍)。
u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 (乌),wa (蛙),wo (窝),wai (歪),wei (威),wan (弯),wen (温),wang (汪),weng (翁)。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 (迂),yue (约),yuan (冤),yun (晕);ü上两点省略。
ü行的韵母跟声母 j,q,x 拼的时候,写成:ju (居),qu (区),xu (虚),ü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 n,l 拼的时候,仍然写成:nü (女),lü (吕)。
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

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学会总结学过的知识。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好的语文基础知识,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11.知识积累(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
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
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2)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壮丽谦逊刚强。
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奸诈卑劣渺小。
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
结果状况配合方法。
(3)辨析近义词①从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汉语拼音1、能按顺序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并默写字母.大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N Z 小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2掌握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⑴声母23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c s y w2韵母24个单韵母:a o e I u ü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鼻韵母: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特殊韵母:er⑶整体认读音节16个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3.读准声调声调就是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普通话里有四种音调,通常也叫四声,分别是:阴平第一声用“-”表示,如ma阳平第二声用“/”表示如ma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ma去声第四声用“ˋ”表示如ma相同音节,不同的声调,就是不同的读音,并表示不同的意思.如:li ánxì联系和liàn xí练习,róng huá荣华和róng huà融化.声调符号要在韵母上.标的方法是:有a标在a上,无a标在o,e 上.碰到ui和iu标在后一个字母上,轻声音节不标调.ü和j,q,x ,y拼成音节时, ü上两点省去.如:ju居,qu岖,xu,需,yu迂.4.大写字母的几种用法⑴⑴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或每行诗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Zuo shenghuodeqiang zhe.⑵姓的第一个开头字母要大写.如:Liu hu lan.⑶专用名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Bei jing.⑷由几个词组成的专有名词,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Guang ming ri bao.⑸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分写,每一分要写部分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Bei jing Shi TaiShang6书刊名称,文章标题,商标和商店的名字一般每个字母都大写.如:XIA HUA SHU DIAN.6、认识隔音符号;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应写在音阶分界处的左上方;如:江jiang 和激昂jiang;7、轻声;再词语和句子里,有些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轻,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书写时不标调;⑴重叠词后面一个字一般读轻声; 如:妈妈ma爸爸ba语气助词:“吗、啊、呀、哇、呢、哩”,时态助词:“着、了、过”及结构助词“的、地、得”都读轻声;如:走吧ba 吃过guo 饭跑得de快⑶名词的词尾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子、儿、头、巴”和代词中的“们、么”都读轻声;如:木头tou 我们men⑷单纯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如:萝卜bo⑸“ABAB”形式的动词重叠词中的“B”都读轻声;如:研究研究jiujiu二、词语小学阶段,对词语部分总的要求包括:能正确地读出和书写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能从词义的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词语搭配等方面辨析词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都能正确运用;1.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就是懂得词语的词义,通常有三种方法:1查字典或词典,根据上下文,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注释;如:“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梅花魂“秉性”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性格、特点;②品质、品格;在这一句中属于第二②义项;具体指梅花不畏严寒困难、坚强不屈的品质;2从字义入手,抓住词语中一些关键又难以理解的字,弄清它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来理解;如:“千钧一发”,关键字是“钧”和“发”;通过查字典,知道“钧”是古代重量单位,30斤为一钧;“发”这里指的是头发;整个词的意思是说: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3先弄懂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他的思想包袱太重了;”“包袱”本义是包衣服的布,这里用的是比喻义,指精神上的负担;有时候可以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直接找注释;如:“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草原“洒脱”就是“行车时方向只要不错,怎么开都行”的意思;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辨析1同义词的辨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等意,意义几乎完全一样,一般可以互相替代;如:立刻——马上妈妈——母亲这类词为数较少;另一种是近义词,意义相同但不完全一样,有细微差别,不能任意替换;怎样辨析近义词呢①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例如:范围大:事情战役时期宝贵范围小:事件战斗时间珍贵②语义轻重不同;例如:语义轻:损害轻视希望优秀语义重:破坏蔑视渴望优异③感情色彩不同;例如:褒义:果断团结鼓动夸奖贬义:武断勾结煽动夸耀④适用对象不同;例如:对上:爱戴对己:悔恨对下:爱护对人:怨恨⑤搭配关系不同;例如:精神作用发扬作风发挥力量传统创造性⑵反义词辨析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叫反义词;如:冷--暖迎--送光荣-- 可耻等;①词性相同才可以构成反义词;如:“长度”和“短小”不能构成反义词;因为“长度”是名词,“短小”是形容词;②不能再词前加上“不”作反义词;如:“白”和“不白”不是一对反义词;③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有反义词;如“黄”和“电灯”等;④有的词语只有一个反义词,有的词语有多个反义词;如:慢退步快进步钝落后3、词语的逻辑归类;词语的逻辑归类就是把学过的词语根据所表示的事务的种属、性质、特点、用途、关系等方面的不同,把它们进行分类;归类方法有:⑴把不属于同一类的挑出来;如:“黄瓜、白菜、萝卜、西红柿、西瓜”,其中“西瓜”不属于蔬菜,应挑出来;⑵把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有的按词义轻重;有的按方位顺序;有的按事物发展或时间先后顺序;此外还可以按种类、应用范围、感情色彩等;⑶分清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医生对病人”“教师对学生”是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车对运输”“笔对运输”是工具与用途的关系等等;4、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分句组合成一个句子复句,因而要学会运用;⑴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既又……又……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不是……而是……⑵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不但不仅﹑不止……而且还﹑也﹑并且…………还…………甚至……⑶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虽然尽管、虽说……但是可是、还是……却不过、然而…………否则……⑷表示选择关系的词语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⑸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如果……就……即使……也……哪怕……还……要是……就……⑹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此……⑺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只有除非……才……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都总、总是、也……总、总是、也……⑻表示取舍关系的词语宁可……也不……与其……不如……5.词语的感情色彩一个词表达一定的意义,有些词意义虽然相同,但却有不同的感情色彩;⑴褒义词:凡是有肯定、赞许、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如:美丽、勤劳、闻鸡起舞;⑵贬义词:凡是有贬斥、否定、憎恨、厌恶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贬义词;如:讨厌、糟糕、指鹿为马;⑶中性词:既不带赞美感情,也不带憎恶感情的词;如:调皮、寂寞、白浪滔天;三.句子,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说明“谁”或“什么”主语部分,后面一部分说明“做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谓语部分;如:雪花||像柳絮似的在空中飞舞;1.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呢⑴抓住重点词.难理解的词等关键词语来体会;⑵联系上下文来理解;⑶分析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⑷联系时代背景及有关资料来理解;2.句子的类型按照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可以把句子分为四类:1陈述句:告诉别人一件事. 陈述一个事实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表示;陈述句有肯定.否定以及双重否定的形式;如: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 肯定他没有参加昨天的会议; 否定这件事不能不管; 双重否定2疑问句: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询问一件事情或表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一块钱,你有没有3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商量或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语气坚决的,句末用叹号;语气和缓的,句末用句号;如: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你应该用功读书;4感叹句: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喜欢. 愤怒. 悲伤. 恐惧. 惊讶. 厌恶等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如:多么大胆而有诗意的想象啊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3.常见的几种句式变换句式变换就是把某一种句式换成另外一种句式,而表的的意思不变,这样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常见的句式变换主要有:⑴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如: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反问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2“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如:“把”字句: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了;“被”字句:西蒙的孩子被桑娜抱回来了;3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换;如:双重否定句: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肯定句: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4引述句与转述句互换;如:引述句: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转述句:董存瑞坚决地说,他去炸掉它;4.扩句和缩句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词语,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意表达更准确.生动;如:太阳光照射着树林;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缩句就是把原句的附加成分去掉,只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句意表达更简洁;如:鹅毛般的苇絮飘飘悠悠地飞起来;苇絮飞起来;扩句和缩句都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主要意思;5.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景;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等;如: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了;借喻注意:有“好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在看句子是不是在“打比方”;如:这个人很面熟,好像在那里见过;他还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第一句中的“好像”是推测、判断,第二句中的“想”表示相同;他们都不是比喻句;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让物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或感情;拟人有利于抒发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3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4夸张夸张是故意把事物的某一特性进行扩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而深刻的印象如: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能踢足球5反问反问是提出问题而不做回答,是让别人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就在隐含的问句当中;反问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气;如: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他呢6设问设问就是说话或作文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往往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回答;如: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的领导;设问和反问的不同:设问是自问自答,答在问外;反问是答在问中间,让人体会答案;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反问目的是加强语气;5、修改病句;⑴常见病句类型;①用词不当;如:狮子是一种猛烈的动物;无论什么人违反纪律,就要受到批评;改: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无论什么人违反纪律,都要受到批评;②搭配不当如:战士们冒着雨和泥泞继续前进;改:战士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③成分残缺如: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改: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④重复啰嗦如:他经常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改:他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⑤自相矛盾如:队长笑嘻嘻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情;改:队长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情;⑥词序混乱如:吴厂长介绍了许多陈师傅的先进事迹;改:吴厂长介绍了陈师傅的许多先进事迹;⑦指代不明如:小明和小强边走边谈,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做完了;改:小明和小强边走边谈,小强告诉小明,他的作业已经做完了;⑧分类不当如:菜市场里有冬瓜、西瓜、黄瓜、苦瓜等许多新鲜蔬菜;改:菜市场里有冬瓜、黄瓜、苦瓜等许多新鲜蔬菜;⑵怎样修改病句①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②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③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④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巨资是否完整、通顺、合理;第二部分:积累与应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文化异彩纷呈,其中有许多该背诵记忆的东西,我们应对歇后语、名言、警句、言语、对联等给予重视;⒈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多年流传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一般含有深刻道理,具有教育意义;文章中使用谚语,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增强说服力,如学习谚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⒉歇后语。
语文语法基础知识(一)词性

基础知识(一):词【词的定义】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例:山、水、走、兴奋、玻璃、坦克、中国、人民、奥林匹克、中华人民共和国……【词的分类】1、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叹词和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第一讲:实词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
1、表示人的名称:鲁迅、老师、朋友、同志、作家、学生2、具体事物:桌子、操场、书本、飞机、风、水、油3、抽象事物:道德、思想、走势、情绪、文化、政治、欲望、苦头4、时间名词:昨天、下午、春天、早晨、明年、现在5、处所名称:北京、中国、亚洲、里屋6、方位名词:中间、周围、前、后、左、右、之上、以下、东边7、专有名词:黄河、泰山、四川、联合国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判断等。
1、动作行为:走、观察、学习、听、看、批评、宣传2、存在变化消失:增加、消失、在、有、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3、心里活动:想念、厌恶、爱、怕、恨、喜欢、羡慕、希望、讨厌4、能愿动词:能够、愿意、敢、会、应该、要5、趋向动词(移动趋向):来、去、上、下、进、出、回、开、过、起、上来、下去、起来6、判断动词:是(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
)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1、表示形状:长、短、粗、高大2、表示性质:高尚、乐观、懦弱、软、硬、甜、苦、好、坏、远、近、斜、直、伟大、勇敢、优秀、聪明、大方3、表示状态:迅速、朦胧、遥远、雪白、笔直、绿油油、水灵灵、安静注意:①绝大部分的名词前面可用数量词来修饰。
②绝大部分的动词前面可用否定副词“不”或“没(没有)”来修饰。
③绝大部分的形容词前面可用程度副词“很”来修饰。
④一般地,形容词修饰名词和动词,副词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但不能修饰名词。
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一、词汇与词义1. 词的构成:词根、前缀、后缀2.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3. 词义辨析:词语的意思、用法和搭配4. 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5. 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二、句子的结构和语法1. 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等2. 主谓一致、时态和语态的使用3. 从句的引导词和结构4. 句子的呼应和对等结构5. 句子的省略和倒装三、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1.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 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方法的运用3. 修辞格的使用:比喻、拟声、拟态、夸张、反复、排比等4. 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四、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1. 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2. 文章的段落划分和段首句的写作3. 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描写文的写作技巧4. 文章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的运用5. 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五、作文素材和写作技巧1. 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事物、人物、景物等2. 描写和想象:运用五感进行描写和想象3. 比较和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利弊等4. 议论和观点: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5. 表达和推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推理思路六、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1. 阅读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2. 阅读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划分3. 阅读文章的细节和推理题4. 阅读文章的作者观点和态度5. 阅读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1.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用词汇2. 文言文的词义辨析和文句的理解3.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4.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5. 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特点的了解八、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2.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 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方法的使用4. 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5. 修辞手法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九、作文素材和写作技巧1. 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事物、人物、景物等2. 描写和想象:通过五感对事物的描写和想象3. 比较和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利弊等4. 议论和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5. 表达和推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推理思路十、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1. 阅读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2. 阅读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划分3. 阅读文章的细节和推理题4. 阅读文章的作者观点和态度5. 阅读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以上是语文基础知识点的一个概括,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哪些方面的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哪些方面的知识一、文字基础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文字是最基本的元素。
文字的认识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1 文字的基本认识•文字的定义•汉字的结构•文字的分类1.2 造字原则•意符合形,形符合义•形声字的构造•象形字与会意字的理解1.3 拼音知识•拼音的基本规则•声母韵母的组合•声调的辨识二、语法基础知识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通过学习语法知识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法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2.1 词类知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区分•代词、副词、连词等词类的特点2.2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概念•定语、状语、补语的区分2.3 句式结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句式的构成•主谓一致、时态随和等语法规则三、修辞基础知识修辞是指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来修饰、加工语言,让原本单调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基础知识包括以下方面:3.1 比喻与拟人•比喻的概念和使用方法•拟人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2 对偶与排比•对偶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排比的表现形式和效果3.3 夸张与抑扬•夸张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抑扬手法对语言的修饰作用四、修辞与文体文体是指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文体适用于不同的表达方式,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4.1 散文•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4.2 诗歌•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4.3 故事•故事的叙述方法和情节构思•故事的寓意和表现手法五、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可以拓展语言的应用范围,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1 阅读能力•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分析5.2 写作技巧•文章结构的构建•逻辑推理和论证方法六、文化与传统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知识,还包括了文化传统的学习,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6.1 文学作品欣赏•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文学名著的鉴赏和解读6.2 名句格言学习•名句格言的背诵和理解•名人名言的传承和应用以上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的主要方面,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中职对口升学复习语文基础知识 1语音 字音

单( Shàn )尉迟(Yù) 解(Xiè)缪( Miào )查( Zhā) 万俟(Mòqí)郝( Hǎo )
华山( huà)燕京( yān )吐蕃(bō )龟兹( qiū cí)
铅山( qiān )番禺( pān ) 李悝(kuí)夏无且( jū )公输盘( bān)墨翟( dí) 可汗(kèhán )单于(chán yú)阏氏(yān zhī ) 樊於期( wū )
间: 读jiān的时候是名词或量词,如:时 间、中间、间不容发 读jiàn的时候是动词,或表示空隙、 嫌隙的名词,如:间断、离间、黑白相 间、亲密无间 劲:
读jìn时是名词,如:干劲十足、对劲、 鼓劲、心劲等
读jìng时是形容词,如:遒劲、强劲、 劲敌、疾风劲草等
笼:
读lóng的时候是名词,如:笼子、罐 笼、笼屉
举例:和平、唱和、和了、和面、 和药、搀和;差错、差劲、出差、参 差; 再如:臭、擂、塞、载,泥、 识、与、度、轧,等。
2.形近误读字 注意区别形近字的不同读音:赡、
澹、瞻、檐、蟾,赢、嬴、羸。
3.形声字误读
读字读半边造成形声字误读:
戎马倥kǒng偬zǒng 畏葸xǐ不前
水獭tǎ
木屑xiè。
4.习惯误读字 错读声母; 错读韵母; 错读声 调——错读声母和错读声调居多 如旖、束,等。 “旖旎”的 “旖”就不读声旁“奇(qí)”而读 “yǐ”,“畸形”中的“畸”不读qí, 而读“jī”。 举例:暂时 结束 血脂 同 胞 教室、模糊、果脯等
坎门方言:发(fā)——花(huā)
二、常见设误手法归类
(一)以声旁读音注音,即“读 半边”。
垂涎(yán)三尺、锃(chéng) 光瓦亮、围歼(qiān)、玷 (zhān)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基础知识一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六、六种病句类型: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七、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十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三、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十四、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十五、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十六、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十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十九、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二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二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2 现象—本质3 原因—结果4 概括—具体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二十二、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十三、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十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二十五、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六、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七、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十八、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九、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十、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三十一、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十二、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三十三、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5 特殊含义三十四、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2 表插说3 表声音中断、延续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三十五、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2 表语言断续3 表话未说完4 表心情矛盾5 表思维跳跃6 表思索正在进行三十六、其他:(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文学常识一1、现代著名作家艾青原名蒋海澄,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艾青诗选》。
巴金(1904—) 原名李芾甘。
创作了《爱情》三步曲、《激流》三步曲等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大师。
学过课文《春蚕》、《海上日出》、《鸟的天堂》。
《海上日出》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巴金的进步思想和政治信念: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少年闰土》《狂人日记》《阿Q正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写照。
学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笔名,因母姓鲁,周鲁同姓之国。
鲁迅,愚鲁而迅速;表达对母亲、祖国的挚爱之情,也时刻提醒自己坚持不懈地同黑暗势力作斗争。
叶圣陶(1894—1988)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名绍钧。
学过课文《荷花》《瀑布》《记金华的双龙洞》、《三棵银杏树》、《爬山虎的脚》、《牛郎织女》。
老舍(1899—1966) 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
学过课文《趵突泉》、《猫》、《草原》、《养花》、《林海》。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代表作《女神》《屈原》《》蔡文姬》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自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外国作家安徒生(1805—1875) 世界著名童话大王。
丹麦作家,童话大王,《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七个小矮人》等。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文学家,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拉》、《复活》3、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我的爸爸》、《十六年前的回忆》。
4、何其芳:诗人。
《一夜的工作》、《生活是多么广阔》。
5、毛泽东: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长征》、《卜算子·咏梅》、《为人民服务》。
6、肖复兴:作家。
《向往奥运》。
7、古代诗人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
诗的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作品流传于世的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与杜甫齐名,称“李杜”。
学过的诗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古朗月行》《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善于即景会心,写出真实感受。
如:《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杜甫(712—770)字子美,35岁到长安求仕,在长安十年,很不得志,后做肃宗左拾遗,48岁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人称杜工部。
杜甫的诗篇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揭露了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和贫富的对立,展现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一系列恶果。
学过的诗有《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牧(803——853)字牧之,晚唐诗人,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学过的诗有《江南春》《清明》《山行》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学过的诗有《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过的诗有《送元二使安西》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成就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三。
学过的诗《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伟大诗人,自号香山居士。
一生留下三千篇诗作,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他的诗主题集中,富于情节,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语言平易流畅。
学过《忆江南》《池上》《暮江吟》《赋得古原草送别》杨万里(1127—1206) 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进士出生,力主抗金,直言进谏,屡遭排挤,他的诗“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
学过《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诗文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报复。
学过《元日》《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梅花》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亦工词。
他坚决主张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侵扰,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学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咏梅》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升至校书郎,后来一再被贬。
存诗180多首,多写边塞和妇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