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家乡艺术》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六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家乡艺术》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六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家乡艺术》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六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家乡艺术》说课稿家乡的艺术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家乡的艺术》,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本课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家乡的艺术带有地区人文特色,无论是民间美术、建筑,还是玩具、戏曲,都与家乡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教材中呈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有建筑上的雕刻,也有生活中的玩具、面花,其目的就是向师生传达一个何为“家乡艺术”的信息。

一个泥玩具、一个刺绣的布兜儿,一个窗花,也许在常人眼中不算什么,而就是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寻常之物,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家乡的山山水水、房前屋后隐藏着的美,并学会去欣赏它们、珍视它们,这就是本课编辑的主旨思想。

二、学生情况六年级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宽松的课堂环境,喜欢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

集合生活中逐渐具备了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收录拍照、上网查询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的能力,并能够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大胆发表意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艺术的表现形式、功能特点、工艺制作和民俗内涵,尝试模仿制作一件家乡艺术品。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寻找探究家乡艺术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家乡的艺术魅力,调查分析家乡艺术特色,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教学难点:体会家乡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学生在观察分析家乡艺术以及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利用整理资料,绘制手抄报,创作艺术作品等方法来记录家乡的艺术,感受家乡艺术魅力。

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讲解、欣赏、评价、小组讨论、对比分析、观察思考、学生自主探究等方法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艺术》教案2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艺术》教案2

《家乡的艺术》教案【教学目标】一、学生了解我国的几种民间艺术品及其表现特点,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

二、了解家乡的几种艺术表现形式——糖画、农民版画、摆手舞、川江号子及吊脚楼,掌握美术作品中线条、造型及构图的特点。

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学生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家乡的建筑艺术—吊脚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吊脚楼的结构、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家乡的建筑艺术——吊脚楼。

【教学方法】讲解、对话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MP3音乐片段等。

【教学过程】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我国的民间艺术在全世界也享有盛名。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几件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是我们中国人民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1.这三幅画是什么作品?(出示图片)分别是:惠山泥人,山西面塑,陕西剪纸。

2.作品中有哪些内容?给你什么感受?惠山泥人:作品中有2个娃娃,聪明、伶俐、可爱、活泼、健康。

胖胖圆圆的笑脸,洋溢着幸福;一个男子骑在虎背上,非常威武。

在我们传统文化里,老虎被称为“辟邪神兽”,可以驱除邪恶。

山西泥塑:这一对赶集满载归来的姐妹,从她们漂亮的服饰和愉悦的神情中感受到她们生活的非常幸福,这时一幅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的的作品;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崇拜偶像,所以才会有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以两条鱼为题材的这一幅作品,它运用了我国传统艺术谐音的表现手法,表达“年年有余”这一美好祝愿,是对来年的祈福。

陕西剪纸:剪纸运用最多的元素是花,使我们联想到美丽、阳光、春天、幸福的生活等。

这就是我们民间艺术的特点,人们常用花来表达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剪纸艺术的装饰性很强,经常在过年喜庆的日子里装扮、美化环境。

让我们感受到环境的喜庆、热烈、热情的氛围。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上册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上册
导入糖画艺人视频:通过艺人的回答你学到了糖画的哪些相关知识,体验到了哪些美感?
同学们,通过刚才剪短的走访视频,你们都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知识呢?
A我知道了糖画可以做出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而且色彩一般都是金黄色。
B我了解到做糖画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勺一铲,作画手法要很快速,这样糖丝会像金线般细亮。
C我看到这位糖画艺人将平面的很多零件拼接成了立体糖画,作成了一个花篮。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间工艺品的相关内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加强团体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独立获取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民间手工艺的保护,激发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精神。
课后作业
作业:
1、运用学到的走访民间艺人的方法对家乡的民间艺人进行走访
2、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
课题
《家乡的艺术》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民间艺术的门类:剪纸、脸谱、风筝、面塑、皮影、泥塑等。
2.在走访民间艺人的基础上,对某一种民间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
3.通过对家乡民间艺术,民间艺人的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走向社会与人交往和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对家乡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进一步了解家乡艺术的愿望。
教学重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了解民间艺术品色彩、造型和材料的特点,以及美好的象征和寓意;
2.师生共同选择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并对民间艺人进行采访。
教学难点
1. 采访民间艺人与相关民间艺术门类学习的实效性。
2. 跟着民间艺人学做民间艺术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民间艺术品等
学生准备:教材、走访资料、纸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人美版小学美术 第十五课 家乡的艺术 教学设计 (3)

人美版小学美术 第十五课 家乡的艺术 教学设计 (3)

第十五课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京兔爷的表现形式,功能特点,工艺制作和民俗内涵,模仿制作一个彩塑北京兔儿爷,同时对自己家乡艺术进行搜集整理。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分析北京兔儿爷的制作过程中,尝试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兔儿爷,感受民间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观察、分析北京兔儿爷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由此激发他们对自己家乡艺术的探知欲望,增强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决心。

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通过欣赏学习,了解过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如《民间面塑》、《泥玩具》、《学画农民画》、《吉祥图案》等,另外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有涉及到家乡的艺术,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浓浓乡土情》等,音乐学科中给中民间音乐、乐器、民歌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一些民间美术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课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视角拉回到身边,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挖掘寻找那些藏在身边,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回忆、搜集、咨询老人或认识或见到的民间艺人,用全新的视觉重新审视那些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自己家乡特有的艺术,由此引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另外,六年级学生喜欢宽松的课堂环境,喜欢老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喜欢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具备了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收集整理,媒体查寻,及制作ppt等能力,但由于这时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缺乏计划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合理分工,有组织的合作。

另外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熟练掌握简单的泥塑方法,及色彩知识。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作品表达所感、所想。

体验制作北京兔儿爷的成就感。

3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北京兔儿爷的艺术魅力,并通过学习兔儿爷的制作方法,调查、分析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

教学难点:兔儿爷的制作过程,及家乡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15课《家乡的艺术》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人美版)】

第15课《家乡的艺术》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人美版)】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教材解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位于本册教材“家乡”系列的第二课。

在本课学习实践中,教师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觉资料,调动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和认识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价值。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

通过观察、分析作品,知道一至两种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工艺制作方法等。

2.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家乡的艺术作品开展调查活动,并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创作一件作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欣赏能力。

3.通过寻找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寻找家乡艺术作品的过程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本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帮助学生做好调查的充分准备。

2.在学生常见的平凡物上,发现其美的因素,并引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1.分析家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和色彩等元素。

2.对家乡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及艺术特征的总结。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间艺术?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概括总结。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含义以及其重要性,为本课的学习打基础。

二、新授1.课件出示图文,介绍各地的民间艺术。

(1)川剧川剧是重庆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约有300多年历史,重庆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

(2)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农民版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重庆民间书画艺术中的骄傲,重庆綦江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3)摆手舞摆手舞发源于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酉水河流域。

人美版小学美术 第十五课 家乡的艺术 教学设计 (3)

人美版小学美术 第十五课 家乡的艺术 教学设计 (3)

第十五课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京兔爷的表现形式,功能特点,工艺制作和民俗内涵,模仿制作一个彩塑北京兔儿爷,同时对自己家乡艺术进行搜集整理。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分析北京兔儿爷的制作过程中,尝试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兔儿爷,感受民间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观察、分析北京兔儿爷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由此激发他们对自己家乡艺术的探知欲望,增强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决心。

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通过欣赏学习,了解过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如《民间面塑》、《泥玩具》、《学画农民画》、《吉祥图案》等,另外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有涉及到家乡的艺术,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浓浓乡土情》等,音乐学科中给中民间音乐、乐器、民歌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一些民间美术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课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视角拉回到身边,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挖掘寻找那些藏在身边,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回忆、搜集、咨询老人或认识或见到的民间艺人,用全新的视觉重新审视那些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自己家乡特有的艺术,由此引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另外,六年级学生喜欢宽松的课堂环境,喜欢老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喜欢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具备了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收集整理,媒体查寻,及制作ppt等能力,但由于这时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缺乏计划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合理分工,有组织的合作。

另外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熟练掌握简单的泥塑方法,及色彩知识。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作品表达所感、所想。

体验制作北京兔儿爷的成就感。

3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北京兔儿爷的艺术魅力,并通过学习兔儿爷的制作方法,调查、分析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

教学难点:兔儿爷的制作过程,及家乡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六年级美术上册《家乡的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上册《家乡的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对家乡艺术的认识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技巧不够熟练、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个别辅导,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所选艺术形式的特点、制作技巧等,形成汇报成果。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件具有家乡特色的美术作品。
2.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给予个别辅导。
六年级美术上册《家乡的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艺术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学会使用基本的绘画、剪纸、泥塑技巧,创作具有家乡特色的美术作品。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家乡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合作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能力。具体包括:
2.培养学生尊重民间艺术家和民间艺术作品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3.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乡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绘画、剪纸、泥塑等艺术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家乡的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但可能对家乡艺术的深入了解和鉴赏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家乡的艺术美术教案

家乡的艺术美术教案
作业布置
1.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艺术的信息和资料,进一步了解家乡的艺术文化。2. 尝试创作一件具有家乡特色的艺术作品,准备在下次课上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艺术的特点和工艺制作方法,还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家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美术教案
教案标题
家乡的艺术美术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2. 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激发对家乡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艺术的特点和工艺制作方法,学会欣赏和分析民间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
分析家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和色彩等元素,理解其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实物或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家乡的艺术作品或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你了解哪些家乡的艺术作品?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介绍家乡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如木刻年画、苏绣、缂丝织造技艺等。2. 分析民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和色彩等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其艺术价值。3. 展示民间艺术品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特点。4.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家乡人民的哪些生活追求和民俗信仰?三、实践创作1.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创作一件作品。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四、展示与评价1.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并评价。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五、课堂总结1.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家乡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家乡的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一:六年级美术上册家乡的艺术 1教案人美版教材分析:本课是“综合·探索”课程“家乡”系列的第三课。

家乡的艺术带有地区人文特色,无论是民间美术、建筑,还是玩具、戏曲,都与家乡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教材中呈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有建筑上的雕刻,也有生活中的玩具、面花,其目的就是向师生传达一个何为“家乡艺术”的信息。

一个泥玩具、一个刺绣的布兜儿,也许在常人眼中不算什么,而就是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寻常之物,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家乡的山山水水、房前屋后隐藏着的美,并学会去欣赏它们、珍视它们,这就是本课编辑的主旨思想。

教学内容与目标:认知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

通过观察、分析作品,知道一至两种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工艺制作方法等。

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家乡的艺术作品开展调查活动,并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创作一件作品。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欣赏能力。

情意:通过寻找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寻找家乡艺术作品的过程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本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帮助学生做好调查的充分准备。

2.分析家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和色彩等元素。

难点:1.对家乡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及艺术特征的总结。

2.在学生常见的平凡物上,发现其美的因素,并引发学生的自豪感。

学习材料:上网查找家乡的艺术。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课题:1.什么是“家乡的艺术”?(教师可展示实物或图片)。

2.这些物品都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熟悉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

三、欣赏民间艺术作品1.欣赏课本中民间艺术的图片,分析。

1)这些艺术品美在哪里?2)它们有什么用处?2.教师引导学生从书上的图片中选择一件大家感兴趣的艺术品进行介绍。

3.引导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搜集的或者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实物或照片,说一说。

4.同学或老师介绍大连的民间艺术:1)复州皮影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过来的。

复州皮影戏艺术活动距今约有300余年历史。

复州皮影戏主要分为南北两派。

目前,复州皮影戏有4个比较著名的戏班,分别是温家班、孙家班、韩家班和义和班;主要遗存的复州皮影戏手抄影卷尚有200余部。

2)庄河剪纸:《庄河县志》记载“剪纸艺术,很早就流传民间广大妇女中”,比较盛行。

据史实研究认为:庄河剪纸的传承一是来自民族文化积淀的耳濡目染,文化天成;另外便是大量存在于“上炕剪子、下炕镰刀”的以妇女为主体所形成的家族式传乘体系。

其传乘形式是母亲传给女儿、儿媳,方法为面授口传,心领神会。

目前有七八十岁的民间剪纸艺人20余名。

3)长海船(渔)民号子:长海号子,即长海县船(渔)民号子,是流行在长海地区的一种富有海岛特色的劳动号子。

长海由百多个岛屿组成,千百年来居民以渔猎为生,在与风浪的搏斗中,船(渔)民需要用号子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产生了各种劳动号子。

长海号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船民号子,主要是运输船上用的号子。

另一类是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鱼用的号子,渔船比较小,渔民号子内容比较单一。

4)复州东北大鼓:东北大鼓说唱艺术,一直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的复州城镇、永宁镇、西阳乡、赵屯乡、土城乡、太阳乡等地。

据《东北俗文化史》介绍,东北地区早在清军入关前就有人说书了。

大约是在民国时期,复州城内关永安及其5个徒弟的精彩演出,使得复州东北大鼓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初演唱东北大鼓时,演员自带一种小型三弦,用一只脚踏节子板,边弹弦边唱,因此也被称为弦子书。

5)金州龙舞:金州龙舞起源于大连金州古城西门外村(现为友谊街道园艺村),辐射到周围乡镇街道及大连、沈阳、北京等地,已有120多年历史。

光绪七年(1881年),清朝毅军提督刘盛林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

每逢元宵节,均在军营内表演龙舞。

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就偷艺仿制了一条龙,从此金州诞生了龙舞,也称西门外龙舞。

至今为止,金州耍龙艺人已相传9代。

目前,金州龙舞的花样有盘龙、行龙、龙出海等近40种,舞龙的伴奏音乐主要选用东北秧歌的曲牌。

6)复州双管乐:复州双管乐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山东传过来的,至今约有200多年历史。

双管乐以复州城镇为中心,辐射各乡镇、街道,并影响临近的庄河市、盖州市及稍远的海城市,甚至影响到更远的沈阳市。

复州双管乐自产生之日起,主要是为婚丧嫁娶服务的。

解放后,婚丧形式从简,鼓乐班失去了市常据了解,现在能演奏复州双管乐的民间艺人只有七八个。

在复州双管乐的演出、发展、繁荣过程中,形成了4个比较著名的双管乐班,分别是秦家班、李家班、于家班和刁家班。

四、仿制家乡的艺术作品1.播放老奶奶剪纸的照片或录象。

2.模仿制作一件你喜爱的民间艺术品。

五、体会对家乡艺术的感情1.展示学生收集和仿制的民间艺术作品。

2.当我们接待外国友人时,我们可以拿出什么样的礼物呢?3.希望同学们把它们继承发扬下去,使我们的家乡艺术更加繁荣、昌盛篇二:家乡的艺术教案 20XX 文档第18课家乡的艺术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五、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授课了解临夏砖雕及其他雕刻的悠久历史。

临夏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一种实用艺术,它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完美。

而我州的其它民间艺术更寓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几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经过不断地融合,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创造和传承着丰富的文化而红园和座落在市区八坊东南面的东公馆是临夏砖雕艺术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名家高手的佳作,显示了临夏砖雕艺术的独特风彩和精湛技艺。

这些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欣赏临夏砖雕艺术的分布4、欣赏各种临夏民间艺术作品巧夺天工的临夏砖雕;富贵华丽的木雕;造型奇异的根雕;精美绝伦的葫芦雕;丰富多彩的树雕;做工精致的保安刀;色香味美的清真饮食;形态各异的铁艺;天设地造的广通奇石;鲜活生动的树皮画;独具特色的服饰;唱响西部的临夏花儿;趣逸横生的东乡族剪纸。

六、学生作业可以动手试试做做,剪一剪。

七、展示评价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

知道一种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工艺制作方法等.2、能力目标:能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创作一件作品。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

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1、课前观察家乡的各种建筑、饮食、服装的特色,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2、收集家乡各个地方不同建筑、服饰的照片、图片、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一)了解家乡砖雕的特点和变化1、展示收集的作品,了解砖雕、木雕的特点(1)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收集的图片?(2)在绘画、欣赏和评时的观察中,你觉得我们临夏砖雕建筑有什么特点?小结:我们家乡的砖雕建筑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与木雕有关的建筑,让我们去看一看。

2、通过比较,感知砖雕艺术的变化(1)(出示制作课件)想一想:家乡的砖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气势雄伟、古色古香……)(2)同桌交流(可以结合课下搜集的照片或图片进行交流);①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类似临夏的砖雕建筑?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3)全班交流。

生1:在宁夏的清真寺见过这样的砖雕和木雕,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历史久远。

生2:我也是青海见过这样的砖雕建筑,觉得非常得好奇,印象很深。

师小结。

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门前的石狮子,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古老、新奇。

(二)除此而外还有许多艺术,点缀着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1、造型奇异的根雕;2、精美绝伦的葫芦雕;3、丰富多彩的树雕;4、做工精致的保安刀;5、色香味美的清真饮食;6、形态各异的铁艺;天设地造的广通奇石;7、鲜活生动的树皮画;8、独具特色的服饰;9、唱响西部的临夏花儿;10、趣逸横生的东乡族剪纸。

(三)家乡的剪纸学生活动A、选题材画草稿前,您必须要做一件事,即收集、整理出版的有关剪纸的书籍、画册、图片及剪纸原稿,收集得越多越好。

再从中挑选出一批您最喜欢也想上手试试的剪纸,放在前面细细观察琢磨。

B、起草稿选出一幅剪纸,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

若刻对称的稿子,画一半即可。

初学的同学可以采用绘样摹剪的方法。

绘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线描绘,就是只画图形的外轮廓;另一种是完全按照剪纸的模样双勾描绘。

两种绘样摹剪的顺序,应是先双勾描绘,后单线描绘。

双勾描绘单线描绘要想保留草稿原稿,先把样稿拷贝到红纸或黑纸的背面上,然后再用订书机或大头针将几张红纸或黑纸订在一起进行剪刻。

C、剪刻剪刻时不要的部位必须剪断,要把剪刻下来的碎纸片轻轻去掉,不能生硬地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画面的美观。

D、揭离剪刻完毕后需要把剪纸揭开,因纸质轻薄,容易互相粘连,较难揭开,所以在揭离之前,先将第一张纸角轻轻揭起,帮助揭开。

E、保存﹙一﹚粘贴保存揭离完毕后还需把成品粘贴在一张纸上,便于保存。

﹙二﹚简易保存如果作品篇幅不大,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将剪纸压膜或塑封保存即可。

-------------------------------------------------------------------精品范文推荐------------------------------------------------------------- (三)镜框式保存一般市场上出售的装照片和画片的镜框都可以。

F、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