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论述题: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答: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是一个由多种调控措施构成的手段体系,通常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各种调控手段中,法律手段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其他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两个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普遍性是指法律领域内的规则能够平等地和没有例外地应用到每个个体身上,而无论该个体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等。抽象性是指法律规则不是为某个具体目标服务的,因此每个个体在遵守这些规则时,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当事人除了服从命令外,没有其他余地的选择,这样,经济当事人往往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控制是行政手段的典型形式。就调控的方式而言,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属于间接调控手段,行政手段属于直接调监控手段。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间接调控手段是间接地作用于调控目标,即在调控手段与调控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中间目标。调控手段首先作用于中间目标,再经由中间目标作用于最终目标。直接调控手段是直接作用于目标的,并不存在中间目标。其次,间接调控手段具有一定的弹性,经济当事人可以独立地作出自己的经济决策,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反,直接调控手段缺乏弹性,它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没有选择余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手段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好间接调控手段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任务。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 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代发展规律。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 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 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 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 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 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 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 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 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 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 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 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 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 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 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 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作业题) 1、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及职能什么? 答: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及其具有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政府职能:维护产权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 国家发改委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部职能: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和金融安全。 2、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 答:从消费需求看: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化,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足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环境资源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3、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答: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试述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 答:一、明确“区间调控”。确定“上限”和“下限”,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在上限和下限之内都是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超出这一范围,就不用采取应急性政策,就要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具体要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二、实施“定向调控”和“微刺激”。在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喷灌”“滴灌”和预调、微调,注重精准发力,确保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主要措施: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创新;多管齐下,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吸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术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经济信息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智力资源,因此,研究经济信息在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1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信息是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更是调控并监 督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推动各个经济部门与环节之间的沟通并协调发展,对 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管理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1.2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建设各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充分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 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对信息资源开发并利用的过程,通过 创造性活动进一步实现其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发信息资源比开发物质资源的投资要小许多,同时见效很快,可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1.3催化开拓人类智力 信息作为存储与传递社会知识的一种载体服务于人们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智力的开拓, 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生产与实践,就必须获取大量信息,而人类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 不断接收、存储信息并进行加工、组合、产生新知识并输出信息的过程,而在当今的信息 时代,人们要尽快开发并掌握信息资源,但是人的精力、智力与存储知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全部信息都储存进人脑之中,因此,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先 进通信工具来获取信息,并在一些特殊工具功能的帮助下存储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 认识与改造能力。 2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应用经济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 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不但物质 基础薄弱,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只有充 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才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市场经济结构,避免失误的现象发生,以减少损失。 2.2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足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1 单选题 1 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 )。 A 债务人 B 债权人 C 在职工人 D 离退休人员。 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3 假定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 A 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 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 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 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4 在经济衰退时,实际GDP将( )。 A 小于潜在GDP B 大于潜在GDP C 等于潜在GDP D 与潜在GDP的预测没有关系

5 从最终使用者的角度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计算GDP的方法是( )。 A A.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 D 增加价值法 6 20世纪70年代因为“滞胀”现象导致凯恩斯主义受到挑战,并出现了新古典学派,下面哪位学者不是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 ) A 弗里德曼 B 斯蒂格利茨 C 拉弗 D 卢卡斯 7 如果投资支出I突然下降,那么凯恩斯模型预期( )。 A GDP将开始持续下降,但最终下降将小于投资I的下降 B 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大于投资I的下降量 C 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小于投资I的下降量,但将没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D GDP将开始持续下降,直至下降量大大超过投资I的下降量 8 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的左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区域中,这意味着( )。 A 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 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 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 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9 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李峰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governance)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情形以来,“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界被大量使用,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到国际关系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有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并延伸至国际合作,所涉及的主体包罗万象,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到市场组织。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内容表述却莫衷一是、混乱不堪。英国学者罗茨就指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社会控制系统和作为自组织网络([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对这种状况作了很好的描绘,他认为“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致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即便现在,它在社会科学界的用法仍然常常是‘前理论式的’,而且莫衷一是。”([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5页。)行笔于此,笔者想起了一件事,当我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迈克尔?克拉克(Michael Clarke)教授求教治理的有关问题时,他竟不知晓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所指何物。所以,尽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遗余力地在推进全球治理,不管其在实践中效果如何,其价值取向怎样,但从学理层面上讲,治理理论在国外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系统的理论。 反观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关治理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问世。中国的学者在译介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者将治理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实践联系起来,来探讨中国走向善政的路径。一时间,治理与中国的政治发展、治理与中国的行政改革、治理理论与政治学知识的转向等主题成为政治学、行政学讨论的热点,随着治理理论被嫁接进其他的领域内,治理理论俨然成为当今的显学,给我们一种感觉,治理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善治)是我们解决中国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其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治理中的一些理论要点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们并不能传达给我们比新公共管理、全球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等更多的内容,有一种“贴标签”、“新瓶装旧酒”之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治理概念所涵盖的范围的广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译介、运用治理相关理论时的偏失,即我们把治理作为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有的学者的论述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概括治理特别是善治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主要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裁剪火热的中国现实,最后指出中国在通往善治之路上还有哪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姑且不论此种论述的逻辑理论前提的偏颇(实质上很多学者已注意到),即把异域的善治标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不适当地移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理论预设的存在,转移了人们对整个治理过程的关注,忽略了治理的趴术操作层面。这种“前提预设式的”或“目标导向式”的研究是一种典型的把治理当作一种价值理性的做法,实质上,治理的意义在于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于价值上的合理性,或者治理最起码是一种工具理性。之所以如是说,原因如下: 首先,从治理的含义上说。国外关于治理含义的论述尽管异彩纷呈,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界银行的定义,它把治理看作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运作的方式,尽管这一定义有大而不当之嫌,但将治理看作权力运作的方式却颇能给人启示。既然是权力的运作方式,就是一种工具理性。也正是因为它的工具理性的特质决定了在不同的语境下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治理含义的混乱状况。 第二,从规范意义上说。社会本体论和社会认识论之间有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关系,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资源和基础,认识论深化了本体论的境界和空间。所以在实践中应抛弃“整体导向论”和“纯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就是要抛弃“政府全能”和“市场神话”,而奉行“整体制约论”,反映在治理活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包括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作用。在治理活动中,各种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治理结构应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在此种治理结构中,各种主体只是达至共同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或手段,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2020政府经济学第13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题目1 稳定物价始终是世界各国政府谋求的重要目标,一般认为,物价上涨率在()以内,就是物价基本稳定。 选择一项:A. 2% B. 4% C. 3% D. 5%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4% 题目2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的结果是()。 选择一项: A. 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B. 利率的变化不确定,总产出增加 C. 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D. 利率的变化不确定,总产出减少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题目3 按照()分类,财政政策可以分为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和需求管理型财政政策。 选择一项: A. 政策目标的性质 B. 政策作用的方向 C. 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 D. 政策作用的对象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政策作用的方向 题目4 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各种调控手段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选择一项: A. 心理手段 B. 经济手段 C. 行政手段 D. 法律手段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法律手段 题目5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中介变量发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作用。 选择一项: A. 国有资产投资 B. 公共定价 C. 收入分配 D. 行政指令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收入分配 题目6 按照()分类,财政政策可以分为微观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财政政策。 选择一项: A. 政策作用的对象 B. 政策目标的性质 C. 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 D. 政策作用的方向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政策作用的对象 题目7 保持物价稳定通常是指()的相对稳定。 选择一项: A.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B. 价格总水平 C. 国民生产总值 D. 国内生产总值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南开期末考试《管理者宏观经济学》期末“作业考核(线上)【仅供参考】73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给我国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率在下降,但是经济仍然处于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地升高,导致我国逐渐出现了持久性的通货膨胀的趋势,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情况,引发其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流动的货币的数量大于需要的数量以及社会供给不足或者经济制度不完善等等都会引起通货膨胀的产生。通货膨胀一旦出现,对我国居民的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从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是指货币在流通的条件下,提供的货币的数量大于我国公民所需要货币的实际的数量,这导致了我国最近几年出现了物价逐渐上涨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最终都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低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否正常的重要的依据就是通货膨胀的程度。如果通货膨胀程度过高,最后会导致人们买不起东西;如果通货膨胀程度低,也就是通货膨胀率低,那么也就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缓慢,经济逐渐出现下行的情况。 一、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目前我国的外贸较发达,经济向外性的程度比较高 自从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发展得很快,就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外贸占到绝大部分。后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导致其急剧下降,但是仍然保存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经济危机过后,其形式逐渐得到恢复,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占比最低的一年。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年向世界各国出口大量的粮食。除了粮食,在大豆、铁矿石等物资的对外贸易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市场上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决定。现在,我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发达,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经济水平。

公共管理学笔记 政府工具

十二章政府工具 第一节政府工具研究概述 一、政府工具研究的演变及趋势 1、政府工具(governmental tool)研究的由来和发展(略) 2、政府工具研究兴起的原因 (1)一是政府管理、政策执行的复杂本性和人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的增长,需要人们对于政策工具进行反思和研究。 (2)二是福利国家的失败以及政府工作的低效率,导致人们对工具途径的政治级意识形态上的支持。 (3)三是应用性社会科学日益介入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实践,客观推动了对政府工具的研究。 (4)四是公共管理学和政策科学研究领域的自身扩展导致政府工具被纳入学科视野。 3、政府工具研究的新趋势——转变和扩展 (1)转变指的是研究的途径和重点有了转移。如古典途径→构建主义途径;微观层面→中观层面(网络研究) (2)扩展指的是出现了新的理论,并产生了“新工具”。如学习理论、执行理论、网络理论等。 二、政府工具研究的框架和主题 政府工具是指政府达成政策目标或结果所使用的手段或方法。 1、政府工具研究的框架——萨拉蒙认为政府工具的三个层面 (1)工具理论。研究不同工具的运行特性以及工具的提供系统和提供方式。 (2)选择理论。研究如何针对公共行动的目标及政治环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工具。 (3)运行理论。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运用新的工具来达到目标。 2、政策工具研究的主题 (1)政府工具的特性(萨拉蒙)。 A、政府工具有一些共同属性,这些共同属性使这些工具得以识别。 B、每一种工具规定行动的结构,它不是随意的或临时的,而是一种制度化的行动模式。 C、这种结构化的行动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解决公共问题。 (2)政府工具的分类(造成分类困难的原因) A、这些分类不是穷尽的,许多分类都没看到非正式工具的重要性。 B、大多数分类没有相互区别,相互间不具排他性,研究中存在灰色地带。 C、工具被看成静态的。 (3)政府工具的选择、应用和组合 A、政府工具的选择与政策目标、工具特性、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意识形态五因素有关。 B、工具效力的评价。 C、工具的优化组合。

政策工具最终版

第三节新治理与政府工具 一、新治理范式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公共管理出现了所谓的“新治理”(New Governance)范式,它将大家的关注点引入到通过政府工具的广泛运用来解决这个新世界中的公共问题上来。它将焦点转向不同政府工具的特征及不同工具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结构。 “新治理”是一个新假设、新范式,它更好地引入了对普遍现实问题的关注以便最终能在问题解决中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其核心思想有二:首先,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依靠协作关系,而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要用“政府治理”(governance)代替政府管理(government);其次,与私有化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不同,这些协作关系导致严

峻的管理与设计上的挑战,需要公共部门持续且远较以前复杂得多的参与。因此,当代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如何设计上述的参与过程,为公共部门的参与做好准备。①具体而言,“新政府治理”在以下五个方面使政策领域的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如下表所示: “新治理”的五大转变 1.从机构与项目转移到工具 首先,“新政府治理”提倡在政策研究和公共管理的分析单元应从公共机构或公共项目转移到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目标的工具上。每种工具都有自身的操作程序、特有的任务、特别的运作法则、以及自身的实施机构。因此,工具的选择也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行为主体的选择,这些主体将扮演的角色也会有规定。因此,工具的选择在决定行为主体的同时也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正因为如此,工具的选择就不单纯是技术性的,从根本上讲是政治性的。选择了某些主体,就是选择了某个角度、某种价值,也就选择了政策将如何被执行。 2.从科层转移到网络 “新政府治理”共问在将解决公题的关注点从机构和项目转移到工具时,也把焦点从科层制的机构转移到了组织网络上。新政府治理认为管理网络与管理科层机构完全不同,其中涉及的特别任务包括:使网络关系结构化、保证各方对政策目标达成共识、协调价值观/促进互信关系、设定绩效目标、整合激励机制、分享信息/分担风险、评估绩效和管理转变(managing change)。② 政策工具塑造了网络:它限定了核心的行为主体以及他们的正式角色。“新治理”的“工具途径”通过将焦点从科层转移到网络、并且更加明确政策项目所需要的网络类型,为 ①参见 [美] 萨拉蒙著:《新政府治理与公共行为的工具: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11)。②

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论述题: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答: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是一个由多种调控措施构成的手段体系,通常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各种调控手段中,法律手段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其他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两个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普遍性是指法律领域内的规则能够平等地和没有例外地应用到每个个体身上,而无论该个体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等。抽象性是指法律规则不是为某个具体目标服务的,因此每个个体在遵守这些规则时,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当事人除了服从命令外,没有其他余地的选择,这样,经济当事人往往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控制是行政手段的典型形式。就调控的方式而言,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属于间接调控手段,行政手段属于直接调监控手段。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间接调控手段是间接地作用于调控目标,即在调控手段与调控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中间目标。调控手段首先作用于中间目标,再经由中间目标作用于最终目标。直接调控手段是直接作用于目标的,并不存在中间目标。其次,间接调控手段具有一定的弹性,经济当事人可以独立地作出自己的经济决策,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反,直接调控手段缺乏弹性,它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没有选择余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手段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好间接调控手段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任务。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答案

一、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优缺点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对于财政自动稳定器而言的,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恢复的政策;第二,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第三,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的从当时经济状况反方向上调节经济景气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反经济衰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反通货膨胀;在总供求基本平衡时,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作用: 第一,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对“熨平”经济周期有着重要影响,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属于一种反周期调节的短期性措施,必须随着作用环境与对象的变化而适时适度进行调整,相机抉择是财政政策的关键所在。 第三,财政政策相机抉择以正确把握经济形势变化为前提,判断越准确,决策越果断,调控越及时,成效越显著。 相机抉择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采用相机抉择法时,会遇到“时滞”问题。时滞有三种:(1)认识时滞,即从问题的发生到人们意识到这种问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2)行动时滞,即当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政府决定采取某种政策行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其间包括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议案在国会讨论、通过等过程。 (3)影响时滞,即当采取某种政策措施以后到实际发生效果之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由于上述原因,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反对采取相机抉择法,而主张根据现时经济制度中所有自动的稳定因素,即所谓“自动稳定器”,或称“内在稳定器”,自动进行调节,以稳定经济。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则是政府逆经济风向行事,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有3种: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两者的区别是:

宏观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模拟试卷.docx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在下列空格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和折旧 3.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4.如果MPS=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产出增加()。 A.20亿元 B. 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 5.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6.假定货币供给量人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7.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陡峭而IS曲线平缓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D.LM和IS一样平缓 8.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9.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版本2)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不断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993年初,针对经济运行出现严重的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财政赤字、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和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等。1993-1997年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实施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支出。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反周期调节,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显著改善,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我国财政调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阴影,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下半年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经济发展转向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的新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核心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适当调减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大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等。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财政部门注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体制改革三者的有机结合,并注重加强与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重加深。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11月5日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定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模拟试卷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宏观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 模拟试卷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请将答案填在下列空格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哪一项计入 GDP?()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 10 吨钢板 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 是()的总和?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和折旧 3.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4.如果MPS=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产出增加()。 A.20 亿元 B.60 亿元 C。180 亿元 D。200 亿元 5.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 10 亿美元 B.左移 10 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 10 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 10 亿美元 6.假定货币供给量人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7.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 陡峭而 IS 曲线平缓 B.LM 垂直而 IS 陡峭 C.LM 平缓而 IS 垂直 D.LM 和 IS 一样平缓 8.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9.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10.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及答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管理 一、如何看待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 (一)市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内在机制,虽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自身也存在有缺陷,表现在:(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由于竞争导致垄断。 2、市场本身不能自动平衡外部效应,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3、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充分供应。 4、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完全保证交易信息的对称性,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市场有序—公平交易—信息对称。 5、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财富公平分配,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竞争—财富不均衡分配—贫富悬殊。 6、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经济规律的周期性发展,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危机…… (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行为主体,同样不可能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也有自身的缺陷,表现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不能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所有缺陷,或举措失当,就会造成人为的经济波动。 1、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对宏观决策的约束。信息缺口是指决策者在决策的实际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不全面,存在着缺口,这个缺口对决策的准确度构成的一定影响。信息失真是指由于技术、体制等原因,形成许多非真实的信息,从而对宏观决策的影响。 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决策的影响。决策者的偏好自觉不自觉的渗透于决策过程,必然影响决策的结果。 3、不同利益群体对宏观决策的干扰。任何一项宏观决策的形成及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均衡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的,但不见得都是合理的。 4、宏观政策“时滞”影响宏观管理的效果。只要存在政策“时滞”,即使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百分之百的正确,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有效。 5、经济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对宏观政策产生阻抗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而经济人的“合理预期”,常常会使政府的宏观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二、谈谈你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做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管 理,所要实现的基本结果和预期。我国宏观 经济管理目标体系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前, 主要注重设置产品产量等具体指标。改革开 放以后,特别是十四大以后,进一步调整并 逐渐完善。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规定 了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目标——“促进经济 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 平衡”,一直至今。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1、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长率表示。经 济增长率应根据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具体 条件而定。一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1-3% 的增长率为低速增长;4-5%为中速增长;6 -10%为高速增长;10%以上为超高速增长。 2、物价稳定——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 区间内变动。物价稳定的基本标志:物价指 数年自发的上涨幅度保持在2-3%以内,一 般不应超过5%。考虑到价格的结构性调整可 保持在5-7%以内;如果考虑加速增长的一 些特殊因素,也不能突破两位数。 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目标是在一定 的工资水平和现有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 下,把失业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充分就 业是经济稳定、繁荣和社会公平的标志,但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实现百分之百的就业或 绝对消灭失业。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是保持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度计)整个国 家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收入与支出的基本平 衡。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间的 关系 1、目标的统一性。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 实现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 的重要前提;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2、目标的矛盾性。一是经济增长与充分 就业的矛盾。经济增长本身有很大可能排斥 非熟练个人的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增长与物 价稳定的矛盾。在某些特定时期经济增长可 能会带来物价的过快上涨。三是经济增长与 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加速增长需要机 器、原料、技术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如果 进口多,而出口少,或出口多,而进口少, 就会出现国际收支失衡。四是充分就业与物 价稳定的矛盾。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 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成 因。 (一)经济周期是指因周期性的经济扩 张和收缩的波动,而使社会再生产呈现危机、 萧条、复苏和高涨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新 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10个周 期,其中第十个经济周期从2000年至2009 年已结束,目前进入了第十一个周期。 (二)改革开放前后比较,我国经济周 期性波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波动幅度(上下波动的差)不同。 改革前的5个周期,除第1个周期振幅为9.9 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改革后的4个周期,除第2个周期 (1982-1990)振幅高于10个百分点(11.4 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均小于10个百分点。 第二,波动的高度(每个周期内波峰年 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 动的平均高度为16.5个百分点,改革后为 13.7个百分点。 第三,波动的深度(每个周期内波谷年 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 动的平均深度为-5.1%,改革后平均为5.5%。 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已经由古典 型(周期内出现负增长)转为增长型(周期 内没有负增长)。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 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为5.9%,改革后 为9.6%,表明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水平明显提 高。 第五,波动的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 的长度)不同:改革前平均为1.8年,改革 后平均为2.8年,特别是从第9和第10个周 期看,出现明显延长的趋势,表明经济增长 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三)第十轮经济周期的新特点。本轮 经济周期从2000年——2009年,GDP增长率 (%)在8.3%——13%之间。与前9轮相比, 其上升阶段从2000年到2007年持续7年, 在8%以上至13%左右的适度增长区间内平稳 较快地运行。这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出现了 新的波动形态,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 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高 位运行。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周期 波动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五)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 一是农业与经济周期波动。我国是发展 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周期波 动的影响相当明显。农业主要通过产品、要 素和市场等途径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在 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的投资与经济周期波 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经济扩张阶段,投 资的急剧扩张带动工业生产的急剧扩张。在 经济收缩阶段,投资的减少与生产的下降又 紧密相联。 三是经济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总量矛 盾的深层基础是结构问题,经济结构失衡与 调整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深层原因。 四是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波 动。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 周期波动的因素。经济体制因素包括:(1) 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严重制约需求, 经济上升的驱动力常常是需求膨胀(包括投 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膨胀),表现为需求主导型 的经济周期波动。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下,则是供给主导型的经济周期波动。 五是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周期波动。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