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作业及答案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管理

一、如何看待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

(一)市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内在机制,虽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自身也存在有缺陷,表现在:(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由于竞争导致垄断。

2、市场本身不能自动平衡外部效应,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3、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充分供应。

4、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完全保证交易信息的对称性,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市场有序—公平交易—信息对称。

5、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财富公平分配,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竞争—财富不均衡分配—贫富悬殊。

6、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经济规律的周期性发展,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危机……

(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行为主体,同样不可能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也有自身的缺陷,表现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不能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所有缺陷,或举措失当,就会造成人为的经济波动。

1、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对宏观决策的约束。信息缺口是指决策者在决策的实际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不全面,存在着缺口,这个缺口对决策的准确度构成的一定影响。信息失真是指由于技术、体制等原因,形成许多非真实的信息,从而对宏观决策的影响。

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决策的影响。决策者的偏好自觉不自觉的渗透于决策过程,必然影响决策的结果。

3、不同利益群体对宏观决策的干扰。任何一项宏观决策的形成及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均衡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的,但不见得都是合理的。

4、宏观政策“时滞”影响宏观管理的效果。只要存在政策“时滞”,即使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百分之百的正确,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有效。

5、经济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对宏观政策产生阻抗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而经济人的“合理预期”,常常会使政府的宏观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二、谈谈你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做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管

理,所要实现的基本结果和预期。我国宏观

经济管理目标体系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前,

主要注重设置产品产量等具体指标。改革开

放以后,特别是十四大以后,进一步调整并

逐渐完善。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规定

了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目标——“促进经济

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

平衡”,一直至今。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1、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长率表示。经

济增长率应根据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具体

条件而定。一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1-3%

的增长率为低速增长;4-5%为中速增长;6

-10%为高速增长;10%以上为超高速增长。

2、物价稳定——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

区间内变动。物价稳定的基本标志:物价指

数年自发的上涨幅度保持在2-3%以内,一

般不应超过5%。考虑到价格的结构性调整可

保持在5-7%以内;如果考虑加速增长的一

些特殊因素,也不能突破两位数。

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目标是在一定

的工资水平和现有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

下,把失业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充分就

业是经济稳定、繁荣和社会公平的标志,但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实现百分之百的就业或

绝对消灭失业。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是保持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度计)整个国

家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收入与支出的基本平

衡。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间的

关系

1、目标的统一性。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

实现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

的重要前提;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2、目标的矛盾性。一是经济增长与充分

就业的矛盾。经济增长本身有很大可能排斥

非熟练个人的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增长与物

价稳定的矛盾。在某些特定时期经济增长可

能会带来物价的过快上涨。三是经济增长与

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加速增长需要机

器、原料、技术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如果

进口多,而出口少,或出口多,而进口少,

就会出现国际收支失衡。四是充分就业与物

价稳定的矛盾。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

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成

因。

(一)经济周期是指因周期性的经济扩

张和收缩的波动,而使社会再生产呈现危机、

萧条、复苏和高涨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新

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10个周

期,其中第十个经济周期从2000年至2009

年已结束,目前进入了第十一个周期。

(二)改革开放前后比较,我国经济周

期性波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波动幅度(上下波动的差)不同。

改革前的5个周期,除第1个周期振幅为9.9

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改革后的4个周期,除第2个周期

(1982-1990)振幅高于10个百分点(11.4

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均小于10个百分点。

第二,波动的高度(每个周期内波峰年

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

动的平均高度为16.5个百分点,改革后为

13.7个百分点。

第三,波动的深度(每个周期内波谷年

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

动的平均深度为-5.1%,改革后平均为5.5%。

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已经由古典

型(周期内出现负增长)转为增长型(周期

内没有负增长)。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

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为5.9%,改革后

为9.6%,表明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水平明显提

高。

第五,波动的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

的长度)不同:改革前平均为1.8年,改革

后平均为2.8年,特别是从第9和第10个周

期看,出现明显延长的趋势,表明经济增长

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三)第十轮经济周期的新特点。本轮

经济周期从2000年——2009年,GDP增长率

(%)在8.3%——13%之间。与前9轮相比,

其上升阶段从2000年到2007年持续7年,

在8%以上至13%左右的适度增长区间内平稳

较快地运行。这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出现了

新的波动形态,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

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高

位运行。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周期

波动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五)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

一是农业与经济周期波动。我国是发展

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周期波

动的影响相当明显。农业主要通过产品、要

素和市场等途径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在

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的投资与经济周期波

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经济扩张阶段,投

资的急剧扩张带动工业生产的急剧扩张。在

经济收缩阶段,投资的减少与生产的下降又

紧密相联。

三是经济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总量矛

盾的深层基础是结构问题,经济结构失衡与

调整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深层原因。

四是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波

动。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

周期波动的因素。经济体制因素包括:(1)

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严重制约需求,

经济上升的驱动力常常是需求膨胀(包括投

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膨胀),表现为需求主导型

的经济周期波动。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下,则是供给主导型的经济周期波动。

五是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周期波动。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