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的形态分析方法概述及其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引言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农业生产中,硒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随着人们对硒的重视,关于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以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就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以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1.1 硒在土壤中的形态硒在土壤中存在多种形态,主要包括硒酸盐(SeO4^2-)、硒酸盐(SeO3^2-)、有机硒等形式。

这些形式中,硒酸盐是植物易吸收的形态,而硒酸盐则相对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

1.2 植物对硒的吸收途径植物对硒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进行。

在土壤中,硒以离子形式存在,可以通过根系的离子吸收通道被植物吸收。

植物还可通过根际微生物介导的硒还原转化过程吸收硒。

1.3 植物内部硒的运输和转化植物对硒的吸收后,硒会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进行运输和转化。

植物内部的硒主要以有机硒形式存在,包括硒蛋白、硒氨基酸等。

这些有机硒形式是人体吸收的主要形式,因此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2.1 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随着对硒的重视,人们对于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小麦、大米等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较强,而玉米、大豆等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

在进行硒生物强化时需要考虑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差异。

2.2 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技术为了提高农作物中硒的含量,人们提出了硒生物强化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喷施或灌溉含硒的肥料、土壤添加硒等方式,使农作物吸收更多的硒。

通过该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硒的含量,从而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满足人们对硒的需求。

2.3 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效果近年来,关于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适当的硒生物强化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中硒的含量,从而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富硒食品中6种硒形态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富硒食品中6种硒形态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富硒食品中6种硒形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在富硒食品中6种硒形态检测的应用。

硒作为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硒的形态多样性使得其生物利用率和毒性差异显著。

因此,对富硒食品中硒的形态进行准确检测和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硒的生物学功能、硒形态的多样性以及其在食品中的分布情况。

随后,详细阐述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在硒形态分析中的优势。

本文还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富硒食品硒形态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望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富硒食品硒形态检测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二、材料与方法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购自知名化学试剂供应商。

硒形态标准品(如硒酸盐、亚硒酸盐、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二甲基硒和二甲基二硒)购自专业标准物质提供商。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其他相关辅助设备。

本实验选取多种富硒食品,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鸡蛋等,均来自市场或实验田,其硒含量均经预实验验证。

根据不同的富硒食品类型,采用相应的前处理方法。

如对于大米和茶叶,采用酸提取法;对于鸡蛋,则采用酶解法。

确保硒形态在提取过程中不发生转化。

使用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对提取液中的硒形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通过优化色谱条件,确保各硒形态间有良好的分离度。

将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硒形态溶液,引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测。

通过选择适当的检测条件和参数,实现对硒形态的灵敏、快速和准确测定。

利用专业软件对ICP-MS检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各硒形态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富硒食品中硒形态的分布和含量,评估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利用度。

实验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硒的分析方法综述

硒的分析方法综述

硒的分析方法综述摘要:就近年来国内外硒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吸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

关键词:硒;吸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分析;综述1 前言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与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等密切相关。

适当增加硒的摄入量,对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癌能力、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但过量硒又能引起硒中毒,使人出现头发或指甲脱落、手指或脚趾麻木等病症[1]。

因此,硒的分析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食品、饮用水、化妆品、生物组织等样品中分析检测硒也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硒的分析方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吸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2]、原子吸收光谱法[3]、电化学分析法。

2.1 吸光光度法吸光光度法通常利用硒(IV)在酸性介质中与某些邻芳香二胺类试剂如3,3 '-二胺基联苯胺(DAB)、2,3-二氨基萘(DAN)等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有色配合物,然后用环己烷或甲苯等溶剂将其萃取至有机相中再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该类显色反应对硒几乎是特效,但由于灵敏度较低,因此该法只能用于测定硒含量较高的样品。

利用硫氰酸盐和碱性染料作为显色体系测定硒的吸光光度法也有报道,黄胜堂[4]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吐温-8O存在下,硒(IV)与碘化物和罗丹明B可形成紫红色三元离子缔合物,通过测定该缔合物在58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实现了血清、尿液中微量硒含量的测定,其摩尔吸光系数为4.66×1O5 L·mol-1·cm-1。

刘黎[5]的研究表明,阿拉伯树胶作为表面活性对硒(IV)-I-1-孔雀绿形成的配合物能起到很好的增溶增敏的作用,据此,测定了中草药灵芝和黄芪中硒的含量,其摩尔吸光系数为2.5×1O5L·mol-1·cm-1,配合物的吸光度至少稳定24 h不变。

近年发展起来的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对于提高硒的光度分析灵敏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土壤中硒形态和价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土壤中硒形态和价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土壤中硒形态和价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摘要】:硒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与其赋存形态和价态有关。

本文采集我国16种农田土壤样品,紫阳富硒地区土壤、水体、植物和人发样品以及青海平安-乐都足硒地区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各生态环境中总硒含量;应用连续浸提技术将土壤硒分为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等五个形态,土壤硒价态分为四价、六价和负二价;探讨了土壤硒形态和价态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有效性的关系;并对紫阳富硒地区土壤中内源硒和外源硒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

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我国16种农田土壤平均含硒量为292μg/kg,平安-乐都地区有近60%土壤达到硒足量水平,且以平安县土壤硒含量最高。

农作物中以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蒜和胡萝卜等蔬菜中硒含量较高。

紫阳富硒地区土壤中硒含量普遍在5mg/kg以上,最高可达33.4mg/kg;玉米和人发中硒平均含量分别为1.89mg/kg和11.6mg/kg;水体中硒含量大部分低于10μg/L,个别水样最高达40μg/L;灌溉水中硒含量普遍高于5μg/L。

平安-乐都地区以小麦硒富集系数为最高(0.2),玉米、胡萝卜、大蒜次之(0.15),蚕豆和胡麻最小(0.05);紫阳富硒地区作物硒富集系数为0.08,说明紫阳富硒地区虽然土壤硒含量高,但是硒的生物有效性却不高。

2.16种农田土壤和青海足硒地区土壤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形式存在,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含量大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可溶态硒含量最低;在可溶态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中以负二价硒含量最高,六价硒最低。

紫阳富硒地区旱地土壤99%以上硒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且这三种形态硒含量依次递减,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含量约为可溶态硒含量的3倍;水田土壤有机结合态硒含量大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最高,残渣态硒占总量的百分比与旱地土壤相当,可溶态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约占总硒的16%;土壤可溶态硒以六价硒和负二价硒为主,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组分中大部分只能检测出四价硒。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概述及其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概述及其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概述及其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摘要:硒的形态研究是了解环境中硒的毒性、生物可利用性、迁移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的基础。

本文总结了环境样品中硒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形态分析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硒;形态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应用1前言硒位于第六主族, 是一种准金属元素。

地壳中硒的丰度仅为0.05-0.09 µg/g, 但由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硒在自然界中分布日益广泛, 一般大气、水、土壤中硒水平为µg/g-ng/g级。

一定条件下, 各种形态的硒类化合物可相互转化。

有报道以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 研究天然水体中亚硒酸钠通过微生物反应转化为单质硒和挥发态硒(如二甲基硒、二甲基二硒) 的实验。

1957年,Schwar首先证明硒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近年来, 适量的硒摄入水平与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白内障、老年痴呆症等各种疾病的密切相关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在贫硒地区通过口服亚硒酸钠来治疗预防克山病、大骨节病。

硒作为多种重金属元素(如Cd、Hg等)的天然解毒剂、可拮抗环境中多种有害物质的毒性。

硒化合物的生理、生物活性,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同硒存在的化学形态及不同化学形态下硒的浓度水平直接相关。

硒分析方法在研究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均具重要意义。

1 环境中硒的存在形式硒存在形式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矿床学、矿物学和环境地球化学。

朱建明等[1]于2021年对已发现的107种硒矿物进行了总结和归类,概述了表生环境中硒的存在形式。

环境中硒主要以无机和有机硒形式存在(表1)[2-4,5],不同硒形态间会因pH、Eh和生物作用(如甲基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变,其中pH-Eh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图1给出了常温常压下不同形态硒稳定存在的pH-Eh范围。

表一环境中主要的硒化合物[2,5]Table 1 The major selenium compounds in the environment硒化合物化学式存在条件无机硒硒化氢(-Ⅱa) H2Se b气体,不稳定,水中易分解成Se0硒氢化物(-Ⅱ) Se2-还原环境,金属硒化物,土壤中元素硒(0) Se0还原环境稳定存在,水中不溶解亚硒酸盐(Ⅳ) SeO32-弱氧化条件,易溶解,如土壤或大气颗粒偏亚硒酸盐(Ⅳ) HSeO32-酸性或中性条件,易还原,如土壤中二氧化硒(Ⅳ) SeO2化石燃料燃烧放出的气体,易溶于水硒酸盐(Ⅵ) SeO42-弱氧化条件,易还原,易为植物利用硒酸根(Ⅵ) SeO42-,HSeO4-一般土壤环境有机硒二甲基硒化物(DMSe) (CH3)2Se b土壤中微生物、细菌形成的挥发组分二甲基二硒化物(DMDSe) (CH3)2Se2b植物形成的挥发组分二甲基硒砜(CH3)2SeO2b DMSe的前期还原挥发产物,由代谢形成三甲基硒(CH3)3Se+动物代谢产物,以尿形式排放注:a表示无机硒化合物中硒的价态;b表示该硒化合物具有挥发性。

植物硒形态分析的研究综述

植物硒形态分析的研究综述

p ra tt v l p o t n o de eo mo e sa d r ee i m o o n s a a r te to o s l n p oe n i l n s r t n a d s l n u c mp u d nd p y mo e a t n in t ee o r t i n p a t.ES — MS, ES MS MS a d MALDITOF c n be a p i d t de tf i g t n o e e i — — n — a p le o i n iy n he u kn wn s l n um o o d . c mp un s The a p i p l—
Ab ta t ee im ( e sa se t l rc lme t s rc :S lnu S )i n e sni a eee n ,whc u n n nmastk i cl ridx cl at ih h ma sa d a i l a e dr t o n i t e y y e
子 硒化 合物 结构 方 面的应 用是 未来研 究 的主要 方 向 图 1 3参 3 表 9
关 键 词 :植 物 学 ;硒 :形 态 分 析 :植 物 ;综 述
中 图分 类 号 :Q 4 .2 7 83 9 51 ;S 1 .
文献 标志 码 :A
文章 编号 :2 9 —7 6 2 1 )20 8 —8 0 50 5 (0 2 0 —2 80
m n ,sp rt n n e r iai . ra i slnu o p u d r em jr at o teslnu p c— e t e aa o ,a ddt m nt n O gnc ee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m on saet ao r f h ee im s ei i e o h p s

《富硒酵母中硒的种态分析》范文

《富硒酵母中硒的种态分析》范文

《富硒酵母中硒的种态分析》篇一一、引言富硒酵母作为一种富含硒元素的生物资源,其硒的形态研究对于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对富硒酵母中硒的种态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硒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富硒酵母由专业生物技术公司制备提供。

同时,还需要化学分析纯试剂、色谱分析仪器等相关材料。

2. 方法(1)元素分析通过使用先进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测定富硒酵母中总硒含量及各种元素的组成比例。

(2)形态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联用技术,对富硒酵母中不同形态的硒进行分离和鉴定。

同时,结合光谱分析技术,如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对硒的化学形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生物利用度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富硒酵母中不同形态的硒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情况,从而评估其生物利用度。

三、结果与讨论1. 元素分析结果通过XPS分析,我们测定了富硒酵母中总硒含量,并确定了其他元素的组成比例。

结果显示,富硒酵母中硒含量较高,且其他元素的比例也较为合理,有利于硒的生物利用和代谢。

2. 形态分析结果HPLC-MS联用技术结合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富硒酵母中的硒主要以有机态存在,包括硒代蛋氨酸、硒代半胱氨酸等。

此外,还检测到少量无机态的硒,如亚硒酸盐等。

这些不同形态的硒在富硒酵母中的分布和含量对于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意义。

3. 生物利用度实验结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富硒酵母中的有机态硒较无机态更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和利用。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硒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这为进一步研究富硒酵母中不同形态的硒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4. 讨论通过对富硒酵母中不同形态的硒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主要以有机态存在。

这些有机态的硒在生物体内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更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和利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形态的硒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抗氧化剂。

然而,人体不能自主合成硒,只能通过食物摄入。

因此,应用生物强化技术提高食物中的硒含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根据文献综述,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1. 硒在土壤中的形态土壤中的硒存在多种形态,主要有无机硒和有机硒。

无机硒包括硒酸盐、硒化物和元素硒等,其中硒酸盐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形态。

而有机硒主要指硒代谷氨酸,它是一种具有生物可利用性的有机硒形态。

植物在吸收利用硒的过程中,一般通过根部吸收硒酸盐,然后在体内还原成元素硒或硒代谷氨酸,并向地上部输送。

硒在植物体内主要与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分子结合形成有机硒,也可以以元素硒的形式存在。

不同植物对硒吸收利用的能力有所不同,其中小麦、大豆、玉米和甜菜等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

1. 硒肥料施用硒肥料施用是最常见的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方法之一,一般将硒肥料直接施入土壤中,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进而提高硒的吸收利用率。

目前硒肥料的种类主要包括硒酸盐、硒亚麻酸钠等,同时,硒肥的施用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

2. 水培技术水培技术是在不用土壤、以水为介质的条件下进行植物栽培的方法,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技术。

通过加入适量的硒源和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素,使得植物在水中生长时吸收利用硒的效率较高。

水培技术的优点是节约水资源,减少土地污染,同时也方便控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状态。

3. 生物质基原料施用生物质基原料施用是指将硒肥料添加到生物质基质中,通过植物根系吸收,进而提高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效率。

在农作物生物质基质中施用硒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善土壤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物质基原料施用对植物硒生物强化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目前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技术已有多种方法,并且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概述及其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摘要:硒的形态研究是了解环境中硒的毒性、生物可利用性、迁移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的基础。

本文总结了环境样品中硒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形态分析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硒;形态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应用1前言硒位于第六主族, 是一种准金属元素。

地壳中硒的丰度仅为0.05-0.09 µg/g, 但由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硒在自然界中分布日益广泛, 一般大气、水、土壤中硒水平为µg/g-ng/g级。

一定条件下, 各种形态的硒类化合物可相互转化。

有报道以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 研究天然水体中亚硒酸钠通过微生物反应转化为单质硒和挥发态硒(如二甲基硒、二甲基二硒) 的实验。

1957年,Schwar首先证明硒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近年来, 适量的硒摄入水平与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白内障、老年痴呆症等各种疾病的密切相关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在贫硒地区通过口服亚硒酸钠来治疗预防克山病、大骨节病。

硒作为多种重金属元素(如Cd、Hg等)的天然解毒剂、可拮抗环境中多种有害物质的毒性。

硒化合物的生理、生物活性,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同硒存在的化学形态及不同化学形态下硒的浓度水平直接相关。

硒分析方法在研究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均具重要意义。

1 环境中硒的存在形式硒存在形式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矿床学、矿物学和环境地球化学。

朱建明等[1]于2003年对已发现的107种硒矿物进行了总结和归类,概述了表生环境中硒的存在形式。

环境中硒主要以无机和有机硒形式存在(表1)[2-4,5],不同硒形态间会因pH、Eh和生物作用(如甲基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变,其中pH-Eh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图1给出了常温常压下不同形态硒稳定存在的pH-Eh范围。

表一环境中主要的硒化合物[2,5]Table 1 The major selenium compounds in the environment硒化合物化学式存在条件无机硒硒化氢(-Ⅱa) H2Se b气体,不稳定,水中易分解成Se0硒氢化物(-Ⅱ) Se2-还原环境,金属硒化物,土壤中元素硒(0) Se0还原环境稳定存在,水中不溶解亚硒酸盐(Ⅳ) SeO32-弱氧化条件,易溶解,如土壤或大气颗粒偏亚硒酸盐(Ⅳ) HSeO32-酸性或中性条件,易还原,如土壤中二氧化硒(Ⅳ) SeO2化石燃料燃烧放出的气体,易溶于水硒酸盐(Ⅵ) SeO42-弱氧化条件,易还原,易为植物利用硒酸根(Ⅵ) SeO42-,HSeO4-一般土壤环境有机硒二甲基硒化物(DMSe) (CH3)2Se b土壤中微生物、细菌形成的挥发组分二甲基二硒化物(DMDSe) (CH3)2Se2b植物形成的挥发组分二甲基硒砜(CH3)2SeO2b DMSe的前期还原挥发产物,由代谢形成三甲基硒(CH3)3Se+动物代谢产物,以尿形式排放注:a表示无机硒化合物中硒的价态;b表示该硒化合物具有挥发性。

此外,生物体内还有硒代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硒代胱氨酸(Selenocystine)、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硒乙硫基氨基酪酸(Selenothionine)、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Se-methyl selenocysteine)、硒甲基硒代蛋氨酸(Se-methyl selenomethionine)、γ-谷氨酰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γ-glutamyl-Se-methyl selenocysteine)、硒蛋白(Selenoprotein)等有机硒化合物[5,6],对它们的分离和定量分析一般要用仪器联用技术。

图1 常温常压下硒的pH-Eh图[7]Fig.1 Eh-pH diagram of selenium species at 25℃,1atm ,and ∑Se=10-6M2总硒测定2.1分子荧光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中采用 2,3-二氨基萘荧光法[8]。

原理是利用四价硒与DAN(2,3-二氨基萘)反应生成强荧光特性的4,5-苯并苤脑,用有机溶剂萃取后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于激发波长366nm、发射光波长520nm处测定荧光强度。

此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但操作繁琐费时且试剂需进口且对人体有害。

王守兰等[9]用该法测定富硒米、富硒茶中痕量硒,检出限为1ng。

常规荧光法测定硒时,存在485nm杂质荧光峰与519.2nm 检测荧光峰相重叠,干扰了硒的测定,使结果偏高。

胡益水[10]采用一阶导数荧光法测定茶叶中的硒,有效地消除干扰,改善了灵敏度和检测限。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为硒的常用分析方法,常用试剂有环戊酮、硫代乙醇酸苯肼、二氨柯嗪、邻苯二胺等、以及3,3-二氨基联苯(DAB)和2,3-二氨基萘(DAN)应用最为广泛[11-13]。

杨明敏等[14]在0.5mol/L盐酸介质中用巯基棉富集水中硒(Ⅳ),解吸后用一种新的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本法基于硒(Ⅳ)将碘离子氧化成碘络离子,碘络离子和结晶紫分子形成的配合物被二甲苯萃取,检测下限可达0.5μg/L。

此外,催化光度法也常用于食品中痕量硒的分析。

郝素娥[15]应用催化光度法测定了硒酵母中有机硒的含量,测定原理是四价硒能够催化氯酸钾氧化苯肼生成偶氮离子,继而与变色酸偶合生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的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硒成正比。

刘长久[16]利用阻抑氧化甲基橙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四价硒,研究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及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硒的新方法。

寻找高灵敏度的显色试剂和建立高灵敏的显色体系依然是光度法今后的研究方向。

2.2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汽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存在硒的挥发损失、干扰等问题。

张奇等[17]在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硒时采用不同的基体改进剂均获得较好的效果。

王宏[18]采用石墨炉平台技术和塞曼扣背景系统消除基体干扰,并用铜基体改进剂,测定了鸡蛋中微量硒,也获得满意结果。

氢化物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

它使测定元素转化成气态氢化物与基体分离,受干扰较小、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马玉平[19]将流动注射技术与之结合,克服了间歇式氢化物发生器操作复杂,测定速度慢的缺点,使该法的实用价值得到提高。

样品不经分离,直接进样测定。

刘波静等[20]用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螺旋藻中痕量硒,结果令人满意。

该方法下限可达17ng/g,样品回收率为98.89%-101.20%。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21]原理是将样品中硒转化为Se(Ⅳ),用NaBH4或 KBH4作还原剂,将Se(Ⅳ)在HCl介质中还原成SeH4,由载气带入原子化器中进行原子化,在硒特制空心阴极灯照射下,基态硒原子被激发至高能态,在去活化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硒含量成正比。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硒准确度高、灵敏度、精密度好,线性范围宽,所用试剂毒性小,实用性强,已列入国标法。

在任何高温气体中,如有1%以上原子或分子被电离,该气体即具有相当大的电导率,这种自由电子、离子和中性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中性气体,即称为等离子体[20]。

HG-ICP-AES已广泛应用于啤酒、蜂蜜、猪肉中痕量硒的分析[22]。

在天然药物中该法也常被使用。

2.3电化学法测定硒的电化学法有电位滴定法、溶出伏安法、催化极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应用较多的是溶出伏安法和催化极谱法,具有仪器简单、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葛宣宇[23]自制的玻碳金膜电极采用微分电位溶出伏安法测定了矿泉水中的硒,最低检出限0.5μg/L。

汪振辉等[24]用Nafion修饰金膜玻碳电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硒,解决了非汞电极测定硒时重现性差的问题,同时改善了灵敏度和选择性。

硒在很多底液中都能产生良好的极谱波,但以Na2SO3-NH4Cl-HClO4-KIO3底液法测定硒灵敏度最高。

汪模辉[25]用催化极谱法测定茶叶和大麻笋中的痕量硒,采用二阶导数法测定,线性范围为0-50ng/25ml,检出限为1.44ng/25ml。

极谱法存在的缺点是电极易被污染,电活性物质有毒性。

2.4其它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GC)测定四价硒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原理是利用邻苯二胺及其衍生物选择性地与四价硒生成苯并硒二唑,通过色谱法分离,用电子捕获器进行检测。

靳利娥[26]将枸杞用密封消化罐分解消化,加入KBH4将其中的硒转化为氢化物,用液氮冷阱捕集、浓缩,通过GDX-104色谱柱进行分离,检出限为8.6×10-11g,分析了大同、太原、运城和忻洲四地所产枸杞中硒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GC原理相似,使用的是荧光检测器。

离子色谱配以电导检测器多用于样品中硒的形态分析。

中子活化技术测定硒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且能同时分析许多元素等优点,但一般实验室不具备该实验仪器设备,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硒灵敏度高,但基体干扰严重,适当的前处理有助于清除干扰,改进进样技术也可使检测限进一步降低。

3形态分析食品中的硒多以硒蛋白和硒代氨基酸等有机态存在。

目前,测定有机硒的方法大多是测其总量-先测定无机硒(Ⅳ)含量,再测总硒含量,两者差值即为有机硒的含量,对其中硒的形态研究较少。

然而食品中硒的形态不同,在人体内代谢途径不同,产生的功效也不同,因此,分析硒的形态也十分必要。

3.1硒蛋白的分离纯化硒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有盐析法、离子交换法、薄层色谱、凝胶色谱、气相色谱及电泳法等。

吴永尧等[27]用(NH4)2SO4分段盐析,分子筛柱层析,分离出水稻中硒蛋白组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蛋白质分子量的确定有很好的精确性,而且样品的预处理简单,适合对未知蛋白质的分离和测定。

谢申猛等[28]采用凝胶电泳技术分离恩施高硒地区大豆中含硒蛋白组分,分辨出27条蛋白条带,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对这些条带分别进行硒含量测定,发现13条硒蛋白,用标准分子量蛋白标定含硒蛋白组分的分子量。

3.2硒蛋白及氨基酸的检测普遍认为,在谷物、大豆和硒酵母中硒主要以硒代蛋氨酸形式存在,而动物组织中硒主要以硒代半胱氨酸存在,约占总量的50%以上。

郝素娥等[15]用透析法使硒酵母中有机硒和无机硒分离,再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硒酵母中硒代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采用低速长柱,与其它氨基酸的分离度达90 %以上。

农晋琦等[29]将硒半胱氨酸甲基化,硒胱氨酸还原后再甲基化生成甲基硒半胱氨酸与溴化氰发生专一性反应生成硒氰酸甲酯,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硒酵母和硒蛋白中的硒氨基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