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输血
儿科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指南一、背景儿童患者是一类异质性群体,处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在血容量、血液组成成分水平、免疫系统成熟度以及机体对低血容量和缺氧的生理反应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对输血要求高,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因此儿科疾病的输血实践不仅不同于成人患者,而且更加错综复杂。
本指南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科学、全面的输血指导,确保儿童患者输血安全、有效。
二、原则1. 非必要不输血和非必要不多输血的原则。
2. 科学、全面地评估儿童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获益及风险。
3. 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输血,审慎选用严紧或者宽松的输血阈值和适宜的血液成分,适时评估输血疗效。
三、输血指征1. 明显出血:按照附录A提供的出血程度分级标准判断为2级以上(含2级)的出血。
2.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或预计需要大量输血纠正贫血。
3. 严重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感染性休克等。
4. 严重循环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等。
5.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6. 手术及创伤:根据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及患者状况决定是否输血。
四、输血禁忌症1. 严重过敏体质,特别是对输血相关制品过敏的患者。
2. 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活动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严重心脏病、肾病、肝病等不能耐受输血的患者。
5. 家属中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的患者。
五、输血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首选中心静脉输血,其次为外周静脉输血。
2. 输血速度:根据患者状况调整输血速度,避免过快输血导致不良反应。
3. 观察患者反应: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 输血后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效果,适时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输血1.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很常见。
除了早产儿自身的原因外,医源性失血是导致其贫血的重要原因。
儿科临床输血指南

探索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在输血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患儿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全球范围内输血安全性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儿科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利用核酸检测、免疫检测等方法,提高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个体化输血方案的探索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
血液代用品的研究
探索人工合成的血液代用品,以解决血液短缺和特殊需求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智能化输血管理系统的研发
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智能化输血管理系统,实现输血过程的全程监控和智能化 管理。
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是输血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 症之一,可能导致败血症和死亡。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者、使用无菌技术、避免使用过期血液等。
处理方法
对于发热反应,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对于过敏反应,可给予 抗过敏药物;对于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紧急处 理;对于细菌污染,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02
儿科临床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01
02
03
04
急性失血
如创伤、手术或严重出血性疾 病,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威
胁生命安全。
慢性贫血
长期贫血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影响生长发育。
血液系统疾病
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 等,需要输血以维持生命或缓
解症状。
特殊治疗
某些特定治疗方式,如化疗后 骨髓抑制期、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病 情危重的患儿,需根据具 体情况评估输血利弊。
儿科输血工作总结

儿科输血工作总结
儿科输血是儿科医生和护士们在治疗儿童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
儿童因为年龄小、免疫系统不够成熟等原因,对输血的需求和反应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儿科输血工作需要更加细心和专业。
首先,儿科输血需要进行严格的血液筛查和配型工作。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不同类型的血液成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输血前需要进行详细的配型工作,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儿科输血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护理工作。
儿童的皮肤更加娇嫩,对注射和输液的刺激更为敏感,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要更加细心和耐心,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和舒适性。
另外,儿科输血还需要更加注重监测和反应处理。
儿童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对输血的反应也可能更为复杂和敏感。
在输血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血液指标,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总的来说,儿科输血工作是一项需要更加细心和专业的工作。
儿科医生和护士们需要在输血前进行严格的筛查和配型工作,注重细节和护理工作,及时监测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确保输血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儿科输血工作能够得到更加重视和关注,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科输血工作总结

儿科输血工作总结
儿科输血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对于儿童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在儿科输血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操作技能,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儿科输血工作需要严格的血液筛查和配型。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血液配型。
此外,还需要进行血液传染病筛查,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传播疾病。
其次,儿科输血工作需要精准的输血操作。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包括血袋连接、输血速度控制、输血监测等。
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输血反应,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最后,儿科输血工作需要细心的护理和观察。
输血后的护理工作同样重要,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还需要对患儿进行输血后的护理指导,确保患儿的康复和安全。
总的来说,儿科输血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疗工作,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命。
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制度一、引言输血是新生儿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输血过程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过敏反应、感染、溶血等。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件旨在规范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流程,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1. 输血指征新生儿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认真评估输血指征。
在决定输血前,应充分与患者或近亲属沟通,讲解输血的利弊,确保患者或近亲属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样采集与核对由专业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后,采集防凝血样送输血科备血。
血样要保证准确无误并符合配血要求。
如患者为第一次输血,备血时应检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原来输过血的患者,血型鉴定可以不检查,但上次输血超过7天者,应检查抗体筛检,如为第二次入院,应检查全部项目。
3. 输血科核对与发血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包括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
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4. 输血过程管理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
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5. 输血前再次核对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备输。
确保患者、献血者及血液信息准确无误,避免输血错误发生。
6. 输血后观察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相关并发症,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按照应急预案处理。
三、临床输血制度1. 输血申请与审批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填写输血申请单,并提交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审批。
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输血治疗。
儿科输血量计算公式

儿科输血量计算公式
儿科输血量计算公式是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血液容量来确定的。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可以使用不同的公式来计算输血量。
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输血量:
输血量(毫升)= 体重(千克)× 血液容量(毫升/千克)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输血量:
输血量(毫升)= 体重(千克)× 血液容量(毫升/千克)× 血红蛋白目标值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血液容量和血红蛋白目标值有所不同,具体数值需要参考相关的医学文献或专业指南。
根据儿科输血量计算公式,医生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输血量,确保儿童能够得到合适的补充。
输血在儿科领域中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手段,它可以帮助儿童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以及治疗一些特定的疾病。
儿科输血量的计算公式是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的,但在具体操作时,医生还需要考虑儿童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输血的目的和风险等因素。
因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确保儿童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儿科输血量计算公式是儿科医生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
地确定儿童输血的量,确保儿童得到适当的治疗。
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合理的判断,儿科医生能够为儿童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儿科输血量计算公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还能够减少输血风险,保护儿童的健康。
医生在使用儿科输血量计算公式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计算结果准确可靠,为儿童输血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儿科患者的输血治疗

儿科患者的输血治疗输血治疗是儿科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特别是成分输血用于临床后,极大地提高了儿科临床输血的疗效,避免了输注全血出现的多种并发症。
由于新生儿、婴儿以及低龄儿童的造血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发育尚不成熟,与成人相比,对输血的需求较大,输血要求较高,儿科临床医师需根据这些特点,掌握输血指征,严格按输血程序输血,以保证输血安全。
本章着重介绍,小儿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儿科出血性疾病及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的输血治疗。
概述小儿出生后,随着机体生长发育,其各系统的组织器官,包括造血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均发生了明显不同的变化,并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这些发育特点,更有利于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输血治疗。
一、小儿血液学特点小儿经历了从宫内到宫外环境的转变,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来适应这个过程。
同时,为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机体的造血系统和血液学都发生了相应的生理变化,并具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一)小儿血容量的变化特点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正常新生儿血容量平均为300m1,约占体重的10%。
儿童占体重8%~10%.并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二)小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Hb)的变化特点小儿出生时红细胞数为(5.0~7.0)×l012/L,Hb浓度为150-120g/L,其中HbF占60%-80%,但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以及红细胞寿命缩短与破坏增加等因素,约在生后2~3个月红细胞降至3.0X 10”/L,Hb降至1009/L,出现生理性贫血。
之后,红细胞和Hb又缓慢增加,12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
(三)小儿白细胞的变化特点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X 109/I.,生后两周左右降至12×109/L。
婴儿期维持在10×109/L左右,至学龄后降至成人水平。
在白细胞分类中,出生时中性粒细胞比例较淋巴细胞高,婴幼儿期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中性粒细胞,4~6岁时两者水平相等,以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分类逐渐达成人水平。
儿科临床输血指南最新版

所有接受 IUT 的婴儿均需要转入新生儿病房,早期给予光照治疗,观
察是否继续发生溶血或贫血。
红细胞输注和血液成分类型
IUT
IUT容量≈245 mL /袋,保存时间≤5 d。
Hct: 0.70-0. 85,辐照: 辐照后<24 h输注,保存液为CPD(C枸
宫
橼酸三钠、P磷酸盐、D葡萄糖)
内 1) IUT 红细胞的技术要求: 红细胞需经过辐照处理以预防 TAGVHD; 用
红细胞 IUT
IUT
1) 用于治疗胎儿贫血: 胎儿贫血最常见原因有抗-D、抗-c 及抗-K 或者
宫
胎儿细小病毒感染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内
2) 对于高危妊娠,一般做超声监测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middle
输
cerebral artery peak systolic velocities,MCA PSV) 1 次/周,超声检测
血
娠晚期需要做 IUT 时,务必要考虑到其风险/效益比将加大。FBS /IUT 的
并发症包括流产/早产、胎儿心动过缓、脐带血肿、血管痉挛、穿刺部位
出血和胎儿死亡。
4) IUT 的实施需要连续超声指导和即刻分析胎儿血液 Hb、Hct 或 Plt 的设 备,操作医师能同时做出胎儿输血的有关决定。
5) 实施 IUT 的胎儿医学中心及其医院输血实验室与后续负责婴儿接生医 院的胎儿医学中心及其输血实验室保持多学科之间的良好沟通非常重要。
输
于 IUT的红细胞经过辐照后保存期≤24 h,因此血液供应机构常要求提
血
前 24 h 约血; 如果贫血胎儿需要紧急 IUT,宜与血液供应机构的医学主 管紧急协商解决办法,到底是要紧急制备适宜的血液或者采用能快速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输血贫血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如发生缺氧应立即采取支持疗法,若患儿病情仍不稳定,才考虑输血。
决定输血不应只依据血红蛋白水平,而应根据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一、小儿贫血1.输血原则(参考2001年WHO《The Clinical Use of Blood》)(1)血红蛋白浓度≦40g/L,或Hct<0.12,不论病人临床情况如何,都需要输血。
(2)血红蛋白浓度为40~60g/L,或Hct 0.13~0.18,如伴有缺氧的临床特征,如酸中毒、意识障碍等,则需输血。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1)在输血过程中液体的容量可能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或加重。
5ml/kg红细胞和10ml/kg 全血对提高血液运氧能力相同,但含增加循环负荷的液体和血浆蛋白较少,故患儿应用红细胞而不用全血。
(2)减少细菌污染的危险。
绝不可再使用已用过的血液。
输血前血液应在2℃~6℃环境下保存,不可用已离开冰箱30分钟以上的血液。
输血应在4小时内完成。
二、血小板减少症1.输血原则(1)血小板明显减少,临床有明显出血,特别是有颅内出血。
(2)临床无明显出血,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①血小板<20×109/L;②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血小板输血的阈值应调为:早产儿<50×109/L;病态早产儿或需作侵入性操作术患儿<10×109/L。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血小板。
3.注意事项由于母体血小板与患儿体内循环的血小板抗体相容,故可输注母体血小板。
若急救时,无法采集相容性血小板,可用血浆交换以减少循环中抗体和减轻出血症状。
三、小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1.输血原则(1)血红蛋白70~90g/L,有血红蛋白尿。
(2)血红蛋白<70g/L,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抢救急性溶血时,可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再补充红细胞,既达到纠正损失细胞外液的目的,又有利于防止游离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
四、地中海贫血1.输血原则经常性输注足量的红细胞以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3.注意事项在输血的危险性小并进行铁螯合剂治疗的条件下,血红蛋白升至100~120g/L 即可,不要超过150g/L。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输血原则血红蛋白<40g/L,或Hct<0.12。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洗涤红细胞。
3.注意事项输血应十分慎重,可输可不输的尽量不输。
病情稳定,即使血红蛋白在40g/L左右原则上不输血。
新生儿输血治疗:一、新生儿失血性贫血⒈输血指征⑴急性失血:有血容量不足表现,如苍白、心率>160次/分,收缩压<6.65kpa(50mmHg),HCT<0.40;⑵慢性失血:出生后一周内HCT<0.30,心率>160次/分,心脏扩大。
⒉输血方法⑴急性失血有休克表现可以输全血,每次输20ml/kg ;⑵急性失血无休克表现以及慢性失血以输红细胞为主,每次输10ml/kg ;⑶输血量计算:红细胞量(ml)=〔期望Hb值(g/L)—实测Hb值(g/L)×3×体重(kg)〕÷10●新生儿每kg体重输红细胞10ml可使Hb升高约30g/L。
⑷如有休克或病情危急来不及配血者,应先输5%白蛋白20ml/kg 补充血容量,然后再输红细胞;⑸贫血伴有心衰者,可在输血同时以快速利尿剂静注;⑹输血同时给氧气吸入,以减少组织缺氧所带来的损害。
●供血部门应提供小包装红细胞或全血,红细胞适应证(见表1)。
表1 新生儿小容量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⒈与急性出血相关的休克;⒉抽血使患病婴儿失血总量占血容量10%以上;⒊有心肺疾患的婴儿Hb<120~130g/L;⒋Hb<70~80g/L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
*(10~20ml/kg)二、新生儿出血症(低凝血酶原血症)输血治疗⒈出血轻者缓慢静脉注射维生素K15~10mg ,常在用药后2~3小时内止血,一般不需输血;维生素k3对新生儿有溶血作用,不宜应用。
⒉出血重者应在静注维生素K1的同时输新鲜冰冻血浆,每次10~12ml/kg ;⒊发生颅内出血(少见)最好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50IU/kg)。
三、新生儿溶血病1.产前血浆置换(PE)●Rh溶血病抗D效价>1:64可用PE治疗,使胎儿安全孕至32~35周。
2.孕母免疫球蛋白输注:妊娠10周开始,每天0.4g/kg ,连用5天,每3周1次;产前宫内输血⑴适应证:●△OD450在0.2~0.3之间测定胎儿HCT和Hb;●HCT<0.30,Hb<100g/L进行宫内输血;●宫内输血于妊娠24~26周进行(胎儿过小,成活率低,无必要)。
⑵途径与方法●胎儿腹腔内输血(血液靠膜膜的淋巴管吸收,再经胸导管进入血循环);●胎儿镜指导下作脐血管内输血(胎儿丢失率高);●经B超导向,穿刺脐静脉近胎盘的脐带部分,进行宫内胎儿血管内输血(现常用)。
⑶血液的选择●选用O型Rh阴性少白细胞的红细胞,与母血交叉无凝集,CMV阴性,HCT0.80,需辐照,辐照血适应证(见表3)。
●采用孕妇自身血液制成洗涤红细胞也能获得较好效果。
⑷输血量●按(妊娠周数-20)×10ml计算;●每隔2~4周输一次,直到分娩。
换血治疗⑴换血指征●新生儿出生时Hb<120g/L,伴有水肿,肝脾肿大,心力衰竭等;●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达到427.5μmol/L(25mg/dl)或每小时胆红素上升11.97μmol/L(0.7mg/dl)者;●有进行性核黄疸症状者;●早产儿或前一胎病情重已夭折者,适当放宽换血指征。
⑵血液的选择●ABO溶血病选用O型红细胞及AB型血浆或5%白蛋白的混合血;●Rh溶血病选用ABO血型同婴儿,Rh血型同母亲的血;●由于Rh(D)阴性血难找,现多采用冷冻血;●有人报告用母亲血液经生理盐水洗涤3~6次,去除血浆,最后用AB型血浆悬浮;●无奈时采用Rh(D)阳性血进行换血比不换血好。
●有心衰者可用血浆减半的少浆血;●注入血以5天内的CPD新鲜血为好;●血温以室温为佳,但应<37 ℃;●血液需要用r射线照射。
(3)换血途径的选择✓多数采用脐静脉,如脐静脉插管失败,可用大隐静脉。
(4)换血量✓换血量为患儿血容量的2倍(新生儿血容量为85ml/kg);✓每换100ml血后,应用10%葡萄糖酸钙1ml加葡萄糖慢注。
⑸换血方法●由甲、乙两个人负责,在手术室进行。
进出血量相对平衡,先抽后注;●以每分钟10ml的速度注入预温的合适血液5~15ml,经3~5次抽注后,出入差达20ml,以后就改为等量交替进行;●每换100ml血,即测静脉压一次,一般维持静脉压为0.78kpa(8cmH2O)左右;●如在换血前1~2小时静注白蛋白,可使胆红素换出量增加(贫血、水肿严重者禁用)。
●换血过程中要防止血栓、气栓、心衰、心脏停搏、低钙惊厥;●换血后要注意高血钾、酸碱失衡、低血糖、感染、TA-GVHD等。
●换血程序、注意事项及并发症(见表4、5)●表4 换血程序及注意事项(6)换血程序● 1 在换血疗法期间和换血疗法后至少4小时内给婴儿禁食,如在4小时内婴儿已喂食,应将胃排空。
● 2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糖和体温。
准备好复苏的设备。
● 3 用无菌操作为新生儿插入的脐和静脉导管都可应用(血山动脉导管抽出和经静脉导管输入)。
或者使用两条外周通路。
● 4 只有当你们有质量控制的血液加温器时才能预温血。
不能临时用水池加温血液。
● 5 足月婴儿换血量增加15ml,较小的和较不稳定的婴儿用较小的容量。
不要让血袋中的细胞形成沉淀。
● 6 抽出和输入血的速度为每分钟2—3ml/kg以避免对病人和献血者细胞造成机械性损伤。
●7 心电图证明低血钙症的病人(QT间期延长),缓慢地静脉注射1~2ml 10%葡萄糖酸钙溶液。
在钙输注之前和以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输注时观察有无心动过缓。
●8 完成两倍容量交换时,足月婴儿输血量为170ml/kg,早产婴儿输血量为170~200ml/kg。
●9 抽血完成时留血样送实验室测定血红蛋白或钉细胞比容、血涂片、血糖、胆红素、血钾、血钙和血型及交配试验,●10 继续输注含葡萄糖的晶体液预防换血疗法后的低血糖。
●注童事项● 1 当实施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时,输入的红细胞必须与母亲的血清相配合,因溶血是由于母亲的IgC抗体引起,抗体通过胎盘并破坏胎儿的红细胞。
所以采用能检出IgG抗体的抗球蛋白法对输入的血液和母亲的血清作交叉配血。
● 2 不需要调整输入全血的血细胞比容。
●表5 换血疗法的并发症(7)换血疗法的并发症● 1 心血管方面●■血栓栓塞或空气栓塞●■门静脉血栓形成●■心律紊乱●■血容量超负荷●■心脏呼吸停止● 2 液体和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高钠血症●■低钙血症●■低血糖●■酸中毒● 3 血液学方面●■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过度肝素化(在输入血液单位中每100单位的肝素可以用1mg鱼精蛋白)●■输血反应● 4 感染●■肝炎●■艾滋病●■败血症● 5 机械方面●■血细胞的损伤(特别是因过热所致)●■血管的损伤●■失血四.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输注●只起临时止血作用,输注后第2天血小板又下降,最好输注移除大部分血浆的血小板,制备方法(见表6);●同种免疫性最好输洗涤的母体血小板,制备方法(见表7),但需辐照;●输注指征:血小板<20×109/L(早产儿<50×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