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辽阳制冷工程课程设计

辽阳制冷工程课程设计

辽阳制冷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制冷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辽阳制冷工程的特点,以及其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制冷工程相关的物理概念,如温度、压力、热量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制冷工程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制冷系统。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模拟等方式,进行制冷系统的调试和优化,提高系统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制冷工程的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冷系统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制冷工程的兴趣,认识到其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关注制冷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规范操作和工程伦理。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完成制冷工程课程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制冷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制冷工程领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系统- 制冷剂的性质与选择-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功能- 制冷循环的物理过程及其效率分析2. 辽阳制冷工程案例分析- 辽阳制冷工程的应用领域及特点- 典型制冷系统设计及其运行参数分析- 制冷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优化与调试3. 制冷工程实践操作- 制冷系统模拟软件的应用- 制冷系统实验装置的搭建与调试- 实际制冷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4. 制冷工程相关软件与工具- 制冷系统设计与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 制冷系统性能参数的计算与优化- 制冷工程图纸的绘制与解读教学大纲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系统基本概念学习第二周:制冷剂、压缩机、冷凝器等主要部件的学习第三周:辽阳制冷工程案例分析与应用第四周:制冷系统模拟软件的学习与操作第五周:制冷系统实验装置的搭建与调试第六周:制冷工程实践操作与问题分析第七周:制冷工程相关软件与工具的学习第八周:课程总结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1. 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系统:第三章制冷原理与第四章制冷循环系统2. 辽阳制冷工程案例分析:第五章制冷工程案例3. 制冷工程实践操作:第六章制冷系统实验4. 制冷工程相关软件与工具:第七章制冷工程设计与计算软件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 用于讲解制冷原理、制冷循环系统等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制冷剂、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2. 了解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掌握制冷系统的优化方法。

3. 掌握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制冷剂选型、设备选型、系统布局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制冷原理分析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提出优化方案,提高系统效率。

2. 能够运用制冷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一个小型制冷系统的设计,并进行性能分析。

3. 能够熟练使用制冷相关软件,如CAD、REFPROP等,进行制冷系统设计与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制冷领域新知识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制冷基础知识,对制冷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制冷系统设计,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包括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制冷循环的基本类型,如蒸气压缩循环、吸收式循环等,重点讲解制冷剂在循环中的作用及循环效率的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一章 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2. 制冷系统关键部件:详细介绍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各部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系统设计:讲解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制冷剂选型、设备选型、系统布局等,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制冷系统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制冷系统设计4. 制冷系统性能分析:介绍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分析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制冷系统效率的途径。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制冷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学习制冷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

3. 掌握制冷剂的选择原则,理解其对制冷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制冷循环中各个组件的作用,绘制简单的制冷循环图。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制冷设备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能够运用制冷剂的特性表,选择合适的制冷剂应用于特定制冷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其选择环保制冷剂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科学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旨在使学生掌握制冷原理及设备的基本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阶段,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制冷原理。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成果评估标准。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概述- 制冷的基本概念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性与选择原则2. 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主要组件的结构与功能- 不同类型制冷设备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 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 热泵原理及其在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中的应用- 冷链设备中的制冷技术,如冷藏、冷冻等4. 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制冷设备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 制冷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与注意事项5. 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环保制冷剂的种类及其特性- 制冷剂替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环保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原理概述,制冷剂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主要组件的功能第三周: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热泵技术及其应用第四周: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分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五周: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关注制冷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制冷原理及设备的相关章节,结合实际应用和环保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拓展,确保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调制冷系统的基础工作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关键部件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并解释其热力学特性。

3. 学生能够掌握空调制冷系统中能量转换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或实物演示,分析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流程,正确解读系统图。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原理,计算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功率消耗。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模拟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调制冷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培养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空调制冷系统,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物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注意引导他们从直观的操作体验上升到理论的认识。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空调制冷原理概述:包括制冷剂的选择、热力学循环(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的基础知识,以及空调系统的基本构成。

- 教材章节:第三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剂”2. 制冷循环关键部件:深入讲解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探讨制冷剂的压力-温度图、焓-熵图,以及制冷剂在系统中的状态变化。

- 教材章节:第五章“制冷剂及其热力学性质”4. 空调制冷系统的能量转换与效率:包括能效比(COP)的计算,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因素分析。

制冷课程设计完整版

制冷课程设计完整版

目录1.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 1 -1.1设计要求................................................ - 1 -1.2热力设计计算............................................ - 1 -1.2.1制冷循环计算...................................... - 2 -1.2.2 供热循环计算...................................... - 3 -2.压缩机的选择.................................................. - 4 -2.1压缩机型号的选择........................................ - 4 -3.蒸发、冷凝器的选择计算........................................ - 5 -3.1室内机.................................................. - 5 -3.2室外机.................................................. - 9 -4.制冷工艺管路及阀件........................................... - 14 -4.1管路设计............................................... - 14 -4.2节流阀................................................. - 16 -4.3截止阀手动膨胀阀....................................... - 17 -4.4 浮球阀................................................. - 17 -4.5热力膨胀阀............................................. - 17 -4.6 电磁四通阀............................................. - 18 -5其它辅助设备................................................. - 18 -5.1贮液罐................................................. - 18 -5.2气液分离器............................................. - 18 -5.3过滤器................................................. - 18 -5.4干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基本信息课程设计环节代码:051202课程设计环节名称:制冷技术课程设计英文名称: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urse Design课程设计周数:2周学分:2适用对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与环节:制冷原理及设备、制冷与空调装置、换热器设计。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是在完成“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教学后进行的为期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设计的目的1、有助于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的内容;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制冷设备设计问题的能力。

3、学习制冷设备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设计的一般规律。

三、课程设计方式指导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工作量以及实际条件,进行恰当选题,使学生能按照设计任务要求,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培养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计算、制图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本设计布置了多个设计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每位学生选择一项不同的题目。

四、课程设计教学(或指导)方法与要求(一)设计方法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制冷设备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明确任务、掌握设备计算和设计方法;适当安排时间,采取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设计要求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训练过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本要求如下:1.综合运用制冷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课题。

2、掌握制冷装置设计的相关步骤,主要设备设计和选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制图纸的方法。

3.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5.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了解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以及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1.理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掌握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了解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判断系统中的问题。

5.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冷剂。

6.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冷剂的选择原则以及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制冷系统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制冷技术。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制冷技术基础》。

2.参考书:制冷技术相关论文和书籍。

3.多媒体资料: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动画、制冷设备实物图片等。

4.实验设备:制冷实验装置、制冷剂样品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制冷技术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制冷技术知识的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北京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北京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北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制冷剂、制冷循环、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基本原理和设备,了解制冷技术在空调、冰箱、冷库等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制冷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对简单的制冷系统进行设计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制冷剂、制冷循环、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基本原理和设备,以及制冷技术在空调、冰箱、冷库等领域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制冷剂和制冷循环:介绍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以及各种压缩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蒸发器和冷凝器:讲解蒸发器的设计和计算,冷凝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以及换热器的种类和应用。

3.制冷系统:介绍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包括空调、冰箱、冷库等典型应用场景。

4.制冷技术的节能与环保:讨论制冷系统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和环保要求。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制冷技术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制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制冷设备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制冷技术基础》等权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制冷技术的专著和论文,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制冷技术的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设计题目 (1)2.设计原始资料 (2)2.1室外气象参数 (2)2.2冷室设计参数 (2)2.3 冷室分布图 (3)2.4 各个冷室吨位分配 (3)3.设计内容 (3)3. 1 冷负荷的计算 (3)3.2制冷工况的确定 (7)3.3压缩机的选择计算 (8)3.4冷凝器的选择计算 (10)3.5 蒸发器的选择计算 (10)3.6膨胀阀的选择计算 (12)3.7 辅助设备的选择计算 (12)3.8供水方案的选择和管路计算 (13)3.9制冷系统的流程图 (14)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51.设计题目:沈阳市某菜市场冷库设计2.设计原始资料2.1气象资料纬度:41.8o ,经度:123.38o ,海拔高度:441 m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0℃冬季室外大气压力:1011.8Pa夏季室外大气压力:998.7Pa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2.5℃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3.6℃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7℃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4.4℃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26.8℃冬季空调室外相对湿度:87%夏季通风室外相对湿度: 81%冬季室外平均风速:4m/s夏季室外平均风速:3.2m/s2.2冷室设计参数小型冷库不仅要求冷藏食品而且还要求冷冻食品,所以小型冷库应由冻结库和冷藏库组成。

冷藏库与冻结库一样高,取2.6m.根据设计任务要求,为提高冷库的性能,查阅资料得出冷室的型号,如下表:表一冷库设计尺寸型号长宽高库内容积ZL-35S 4.6 3.6 2.6 35ZL-72S 9.0 3.6 2.6 72 选用ZL-35S型房间作为冻结室,ZL-72S型作为冷却室和冷藏室。

由于冷库主要用来储存蔬菜和鱼,需要两个冷却物冷藏间,冷却间、冻结间、冻结物冷藏间各一个。

查阅《冷库设计与管理》一书,根据食品种类,确定各个房间的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如下表:表二冷库设计基本参数序号冷间名称设计温度设计相对湿度适用食品1 冷却间1 0 蔬菜2 冻结间 -23~-30 鱼 3冷却间2-1~190~95大白菜,胡萝卜,甘蓝等4 冻却物冷藏间 7~13 90~95 青椒,黄瓜,西红柿等5冻结物冷藏间-18~-2390~95鱼2.3 冷室的分布图:蔬菜进行冷藏前,为除去田间热,防止虫害或生理病害应按冷加工工艺要求及时逐步冷却,之后送入冷藏室。

对于肉和鱼之类,部分需加工成冷却肉,另一部分采用二此冻结工艺,需先送入冷却间冷却,使体温降低后再进行冻结。

根据房间温度要求和食品输送顺序设计五个房间的位置,机房应单独布置,与冷室隔离一定距离,分布图见附图1。

2.4各冷室吨位的计算:根据公式: 10001∑=ηρSV G (式1)式中 G ——冷库计算吨位(t );V 1——冷藏间的公称体积(m 3); η——冷藏间的体积利用系数,取0.5; ρs ——食品的计算密度(kg/m 3)表三 冷库吨位冷间名称 吨位 冷却间1 17.6 冷冻间 18 冷却间2 17.6 冷却物冷藏间 17.6 冷冻物冷藏间 363.设计内容3.1冷负荷计算3.1.1围护结构冷负荷(1) 隔热材料。

材料导热系数的大小是材料隔热性能的决定因素,导热系数越小,保温隔热性能就越好。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非常优越的绝热性能,它的导热系数之低是其他材料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特别是当保温隔热效能要求越高。

保温隔热层要求越薄以便增加建筑物可用面积、加工、施工、保养要求越方便的情况下,聚氨酯的优越性尤其显著,同时其特有的闭孔结构使其具有更优越的耐水汽性能。

由于不需要额外的绝缘防潮,简化了施工程序,降低了工程造价。

(取其传热系数为0.028)(2)围护结构冷负荷指由于库内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热量通过围护结构传递到库内而产生的冷负荷。

∑-=i ni wi a T T KF Q )(1 (式2) 式中:K ——所计算分区的传热系数[W/(m 2·K)]F ——围护结构所计算的分区的计算面积(m 2) T wi ——所计算分区的室外计算温度(℃) T ni ——所计算分区的室内计算温度(℃) a i ——所计算分区的围护结构温差的修正系数。

围护结构的材料及热阻:370㎜厚砖砌墙 81.037.01=R =0.457(㎡·℃/W ) 9㎜厚二毡三油隔汽层 041.02=R 20㎜厚砖砌内衬墙双面水泥砂浆抹灰 93.002.03=R =0.022 9mm 厚的聚氨酯泡沫塑料 022.04=R R 总 =R 1+R 2+R 3+R 4 ,总传热系数:K=1/R 总表四 冷库传热系数及冷负荷冷间名称 370mm 墙传热热阻二毡三油传热热阻 抹灰传热系数 聚氨酯泡沫塑料传热热阻 计算面积 温差 总传热系数冷负荷冷却间1 0.457 0.041 0.022 0.32 112 27 1.19 3598 冻结间 0.457 0.041 0.022 0.32 56 53 1.19 2597 冷却间20.4570.041 0.022 0.32 112 27 1.19 3598 冷却物冷藏间 0.457 0.041 0.022 0.32 112 37 1.19 3598 冻结物冷藏间 0.457 0,0410.0220.3213647 1.19 76233.1.2货物冷负荷计算在货物冷加工过程中,因货物温度高于库房温度,将导致货物放热。

计算货物冷负荷公式如下:()τ3600212h h W Q -=(式3)式中:W ——冷间每日进货量,kg/d ;h 1——货物进入冷间初始温度时的焓量,kJ/kg ; h 2——货物在冷间内终止降温时的焓量,kJ/kg ; τ——货物的冷却时间,h 。

表五 货物的耗冷量冷间名称 吨位 日进货量进库温度 终止温度 食物比焓h 1食物比焓h2冷却时间 冷负荷冷却间1 17.6 3.5 27 0 373.5 271.8 24 4119.8 冻结间18 3.6 0 -26 249.1 -12.6 24 10904.1 冷却间2 17.63.50 -1 271.826824 153.9 冷却物冷藏间 17.6 3.50 10 271.8 309.5 24 -1527.1 冻结物冷藏间 367.2 -26-20-12.124-1058.33.1.3 通风换气冷负荷如冷间有操作人员较长期停留或存放鲜果蔬,必须进行通风换气以保证呼吸,由此而产生的冷负荷通风换气冷负荷。

根据公式 246.313X V n Q ii a ρ=(式4)式中 n a ——冷间每天换气次数 V i ——冷间容积 ρ ——冷间内空气密度操作人员所需新鲜空气所产生的冷负荷指操作人员呼吸而进行的通风换气,从而产生的冷负荷。

根据公式 )(33.832n w i r h h n Q -=ρ (式5)式中 n r ——操作人员数每小时每人30m 3可满足中等强度及以下强度的体力劳动的需要。

表六 冷库开门和通风换气的耗冷量冷间名称 冷间内空气密度 换气次数 室外空气焓值 室内空气焓值通风换气冷负荷 人员换气冷负荷 冷却间1 1.31 2 84.6 19.3 5.8 706 冻结间 1.41 1 84.6 -18.5 1.6 1449 冷却间2 1.31 3 84.6 19.3 8.7 1411 冷却物冷藏间 1.29 3 84.6 24.3 8.6 1283 冻结物冷藏间 1.41284.6-1.56.320033.1.4 操作冷负荷操作冷负荷指由于冷间照明设备、开门造成热空气进入冷间、操作人员散热所产生的冷负荷。

开门冷负荷公式: 246.3)(214X C n n h h V Q m m m n w n ρ-=(式6)式中:h w ——室外空气的焓值(KJ )h n ——室内空气的焓值(KJ ) n m1——冷间门的数量 n m2——每日开门次数 C m ——修正系数操作人员冷负荷公式 Q 5=B rb n r q r (式7)式中: B rb ——操作时间系数,按每日操作3h 计,Brb=0.125 Q r ——每个操作人员的散热量。

表七 操作冷负荷冷间名称 门数 开门次数 修正系数 操作时间系数 人员散热量 开门冷负荷 人员冷负荷 冷却间1 1 2 0.5 2 295 190 37 冻结间 1 1 0.5 1 395 81 49 冷却间2 1 3 0.5 3 590 285 74 冷却物冷藏间 1 3 0.5 3 590 259 74 冻结物冷藏间 120.51790269993.1.5 制冷系统制冷量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应等于各个房间冷负荷的和,下表计算的冷负荷就是系统的制冷量。

表八总冷负荷冷间名称围护结构冷负荷货物冷负荷通风换气冷负荷操作冷负荷合计冷却间1 3598 4119.8 706 37 8460冻结间2597 10904.1 1449 49 14999.1冷却间2 3598 153.9 1411 74 5236.9 冷却物冷藏间3598 -1527.1 1283 74 3428冻结物冷藏间7623 -1058.3 2003 99 8667 合计21014 12591 6852 333 407913.2制冷工况的确定3.2.1确定制冷剂的种类和系统类型采用R22制冷系统,单级压缩式循环制冷,冷却水的冷却方式为水冷却。

3.2.2 制冷系统的工况确定蒸发器中选冷媒水作为载冷剂,经热交换载冷剂的流出温度为5.7℃,送到冷间的终端冷却设备,供房间空调降温使用,11℃的冷媒水重新回到蒸发器与制冷剂换热。

蒸发温度:t=5.7-5=0.7 ℃(比要求供给的冷媒水温度低5℃)蒸发压力:p=0.5MPa冷却水进水温度23℃,出水温度27℃冷凝温度:tk=27+3=30℃(比冷却水出口温度高2~4℃)冷凝压力:pk=1.2MPa压缩比:pk /p=2.4 采用单机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压缩机吸气温度t吸=t+7=0.7+7=7.7℃(过热度为3~8℃)系统采用回热循环,假定回热器与外界绝热,热交换仅发生在内部气液之间,蒸汽绝热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液体过冷放出的热量。

根据已知条件查R22的压焓图得出t过冷=25℃。

查R22 lgp-h图可知1'1 234hlg plgp-h 图根据0t =0.7℃,k t =30℃,吸t =7.7℃,过冷t =25℃,可得: 1h =415 kJ/kg 1p =0.5MPa 1v =0.05m 3/kg 2h =437kJ/kg 2p =1.2MPa 2v =0.018m 3/kg 3h =238 kJ/kg 4h =238 kJ/kg 1'h =405kJ/kg 单位质量制冷量:0q =1'h -4h =166 kJ/kg 单位容积制冷量:c q =1q v =3320 kJ/3m 压缩比功 w=h 2-h 1=22kJ/kg冷凝器单位热负荷 q k =h 2-h 3=199 kJ/kg制冷剂的质量流量(质量循环量):q m = Q 0/q 0=0.22 kg/s 制冷剂的体积流量:q v =q m 1v =0.011s m 33.3压缩机的选择计算3.3.1压缩机的选择查《实用制冷工程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