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语文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命题分析与预测二、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青睐,2017年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约一半考查了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上来看,重点考查了“理解和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鉴赏散文的语言表达艺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结构”等内容。

备战下一年度的高考,考生必须注重散文阅读训练。

备考建议与要求(一)树立一种意识对散文的阅读,要树立文本意识。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抓住这一点,从总体上先梳理文本的思路,再概括大意,然后逐步深入赏析文章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它通常包含了唯美的意境,通过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阅读散文需要考生具有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中的美,从而形成对美的独特理解,陶冶自己的情操。

审美性阅读需要发挥考生的想象力,调动各个感官,体验作者描述的唯美的意境。

二是文本探究能力。

命题者设计散文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对散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阅读散文时要具备文本探究能力,对散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索。

第一讲整体阅读——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考生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

考生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这就需要考生重视整体把握。

【真题示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16】散文阅读(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16】散文阅读(含解析)

专题16 散文阅读一、(2018·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专题及解析PPT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专题及解析PPT
季节也不例外,也慢慢地敞开胸怀,也乐意、兴奋地扎入春潮之中。
2典例品一品Fra bibliotek技法归一归
好题练一练
②这不,朋友金兄来电说,若再不到岭上来,那梨花将要谢了,到时你不要懊悔。 最后还诗意地说了一句:满山梨花雪,飘洒能几时?其实朋友的夸张语言比不上季节 的诱惑。对岭上的梨花,我已钟情很久了,只不过时间难以支配,一拖再拖。我也担 心若不前往,恐怕梨花已卸妆,赶不上其尾声末场了。 ③岭上,实际上是三条岭简称,它属东至县尧渡镇管辖,离县城以东约十里地。 这里原先就是古徽道必经之地,是东边通往小城的咽喉。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湮没,
石板路也习惯了人的冷落。不想岭上人,在那贫瘠的土地栽上了梨树,于是“千树万
树梨花开”,引得四方游人来。岭上成了梨花的天堂,春天的秀场,连古道也焕发了 生机。
3
典例品一品 技法归一归 好题练一练
④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轻踏如琴键似的石道阶梯,张望恼人的春色,谛听 快乐的跫音,路过一潭碧水,走过一段山冈,穿过一座古亭„„你举眼一望,无边景
五、赏析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1
典例品一品
技法归一归
好题练一练
五、赏析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岭上梨花雪 张峪铭 ①你不得不承认,世间有些事很奇妙。如春天就像一位姑娘拿着一根季节的牧鞭,
轻轻地抽打着万物,于是万物苏醒了,并欢快地迈向春光深处。奇怪的是人到了这个
8
典例品一品
技法归一归
好题练一练
思路呈现
1.文章写梨花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文章第④⑤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思路】 (1)文章第④⑤⑥段写了什么内容?
(2)这些段落中除了梨花之外还写了什么人、事、景?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这种题型通常考查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需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XXX,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的方法包括标明句子出处、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同时,需要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这种题型通常提问使用某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对于第一人称,它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对于第二人称,它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对于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这种题型通常要求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或者从全文看某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需要掌握专用术语,包括文首、文中和文末的结构作用。

文首可以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文中可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文末可以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这种题型通常要求分析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或者作者是如何写某个事物,或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者赏析这段文字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回答这种题型需要掌握表达方式,包括说明、议论、描写、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同时,需要分析手法、艺术效果和表达感情。

注意叠词,使语言更加生动。

文章写作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其中,描写手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描写环境、场景、人物等,为文章营造氛围,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烘托人物形象和情感,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部分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部分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一、考点分析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主要模块之一,其中文学类文本分值最高,文学类文本中最高频的考点即散文,学会阅读散文,提升散文的理解欣赏能力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过程。

考查题型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在4-6分之间。

二、专题详解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散文中常见表现手法: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1、象征手法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以启迪。

练一练:①我家的瓷碗,已经很久没有换过了,它不甚惊艳,但看起来却很有家的味道。

沾过胖乎乎的饭粒,装过令人垂涎欲滴的黄焖鸡,挨过竹筷子的碰,受过铁调羹的敲,淋过柠檬味道的洗洁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

②端起碗吃饭的时候,眼睛从碗的弧形边缘处打量着同桌吃饭的家人们,有的吃得慢条斯理,有的狼吞虎咽,有人嗜辣,有人爱甜,虽然形态各不相一,然而饭香氤氲,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都是幸福。

③七月的一天,新闻里播报了一起火车追尾事故,死亡惨重。

端着饭碗的我,浏览到相关信息时,忽然觉得饭菜难以下咽。

有多少正在家里守候儿女归来的父母在听到这则消息时,震惊地摔碎了手中的碗;有多少家庭从此都要空上一副碗筷出来,等待那个永远回不了家的人……碗中的饭在此时变得格外冰凉。

④餐桌对面的空饭碗里是否会有这样看不到的留言:我从远方赶来,特意坐了动车,只是为了能早一点看到你,握住你温暖的手,和你坐在一桌吃饭,相互对望,筷子会在夹菜时碰到一起,我想要尝尝你的手艺有没有进步,我的妻子。

然而抱歉,我无法归家,原本热乎乎的饭菜凉了又热,你还是等不到我,原本给我盛饭用的小白碗,如今是否接满了你的泪水?⑤碗筷坠地时破碎的声音中是否能追寻到这样触不到的思念:我放假第二天就跳上了火车,一学期没有见到您了,我想您包的茴香饺子想得要发疯,坐在动车上每过一座城市就给您发一条短信,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的妈妈。

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专题三 (二)散文阅读五 散文艺术技巧鉴赏2类题

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专题三 (二)散文阅读五 散文艺术技巧鉴赏2类题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
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4
答案:此句运用了视觉、触觉描写。花铺满地,写视 觉描写;脚踏花地,是触觉描写,运用这两种描写给读者 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答案分析:本题属于语言特色鉴赏题。这是一段描写 的句子,先概括所用手法,这里最主要的是运用视觉、触 觉描写;再举例分析如何从两个角度描写,视觉角度描写 花铺满地,触觉角度描写脚踏花地;最后指明效果,从两 个角度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 落寞的心情。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10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 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 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 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 (多角度)的。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3
题型二 鉴赏语言特色题
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语言特色包括特点和风格两方面。这类题目有两种类
型:一是对全文语言特色的分析;二是就所给的一组或两
组句子(或词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教材联想]
赏析下面文段的语言特色。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
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第一步:指出手法。
题干中已明确指出“交替使用‘你’和‘我’”的手
法。
第二步:分析内容。
分析使用“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使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大一轮复习专题15散文阅读精讲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大一轮复习专题15散文阅读精讲含解析

专题15 散文阅读精讲考情分析1.考查形式(1)试题保持在4题,分值20分,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2)设题比较稳定。

“稳定”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对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

其中结构、语言、形象和探究为重中之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2.考情分析(1)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3.命题预测(1)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仍将与小说间隔进行,因此,一轮对于散文的复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2)命题仍将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探究,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考真题连接一、【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20分)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真题解析(原创)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真题解析(原创)

3、和某一事物形成对照 4、映衬烘托某一事物 5、和文中某一部分内容形成照应关

线索知识回顾
1.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
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 记叙的脉络。
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 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 文的线索。
2.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文化散文文化散文文化意象文化韵味文化意象文化韵味文化视角文化视角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散文读写基本规律散文读写基本规律散文写作技巧散文写作技巧神不散而形散神的特点散文语言作者叙述的语言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语句风格特点叙述性语言要客观化对话性语言要个性化抒情性语言要情感化描写性语言要细节化议论性语言要深刻化
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
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
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
以抒情写趣。

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
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
文的题材。
3. 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 活多样,不拘一格。
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 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用歌谣谚语的如: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 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 “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诗意浓郁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
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
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
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2019高考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
?一、比喻
解题方法:答题信息中若含有喻体,要将喻体换成本体。

改换后的语句不能包含喻体。

例1:2019年全国高考(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比喻为酗酒。

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解题时把喻体所指弄清即可。

从上文“快乐的死亡确很快乐……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以及”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等句即可得出答案。

二、比拟
运用效果: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
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手法常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

例(2019年全国高考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l)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解析:该题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

散文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使作者直接与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

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使表达更清晰。

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指代长城。

三、对比(衬托手法的特点与对比相关、相似,为便于掌握,一起介绍)
运用效果: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衬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
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