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时间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增加,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成为了衡量手术风险和选择合适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凝血功能筛查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或术前准备药物,同时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而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的实验方法则是应用在临床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一、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凝血时间测定。
凝血时间是指患者血液中加入合适的凝血激活剂后,从开始凝固到形成不可拉丝块状所需的时间。
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3~9分钟,而凝血时间延长则意味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
常用的凝血时间测定方法有:局部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在适当的条件下测定患者血液的凝血时间,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正常性。
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术准备措施。
二、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它通过测定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酶原是激活的凝血因子Ⅱ,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正常,凝血功能也就正常。
而在某些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活性,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因此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血小板功能分析在凝血功能筛查中,血小板功能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细胞,它的数量和功能对于凝血功能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150-400 x 10^9/L之间,而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凝血酶原时间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时间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1-13秒。
测定值在正常对照值3秒内为正常,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
以上为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能够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二、七、九、十活性的指标,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参考值为±、秒。
如果检查者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凝固血液的时间大于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考虑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维生素K缺乏等血液疾病,可通过补充血浆、冷沉淀及补充维生素K等方法进行治疗。
如果检查者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小于正常对照值,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患有血栓性的疾病的患者,比如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死、脑梗塞、深静脉血栓等,治疗可采用抗凝药物,药物可选择双嘧达莫、氯吡格雷、华法林、肝素类抗凝药,或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诊断凝血酶原时间是否正常需结合其他检查和临床表现。
如需获取更多专业信息,建议咨询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血浆凝血酶时间(TT)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时间(TT)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是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有无异常的筛检指标之一。
2、TT 延长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或功能异常以及血液中存在相关的抗凝物质(肝素、类肝素等)。
二、实验原理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是凝血的共同途径。
在37℃条件下,在待检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化”凝血酶后直接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浆发生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 TT。
三、检测方法(一)试剂1、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
2、凝血酶溶液:可将浓凝血酶液加生理盐水直至正常人对照血浆的凝固时间为16~18秒。
3、健康人对照血浆。
(二)器材离心机、37℃水浴箱、微量加样器、注射器、试管、秒表或全自动血液凝固仪等。
(三)操作1、试管法①标本采集和处理常规静脉采血1.8ml加人含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的试管中,充分混匀,3000r/min离心20分钟,分离乏血小板血浆。
②预温将正常对照血浆和待测血浆0.1ml分别加人试管中,放置37℃水浴预温5分钟。
③测定试管中分别加入0.1ml凝血酶溶液,立刻混并启动秒表计时。
④观察计时在明亮处观察试管内液体的流动状态,当液体流动减慢或出现混浊时,停止计时,记录凝固时间。
重复测定2~3次取平均值作为正常对照TT值。
⑤采用同样方法测定受检血浆的TT值。
2、血凝仪法: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四、参考区间16~18 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为异常。
由于试剂中凝血酶浓度不同,其检测结果存在差异。
因此每个实验室应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
五、注意事项1、标本需用枸橼酸钠抗凝, 肝素或 EDTA抗凝血浆不宜作本试验。
2、采血后宜在1小时内完成检测,室温下保存不应超过3小时,4℃下保存不超过4小时。
3、已稀释好的凝血酶溶液要尽快使用,若置于4℃下须在3天内使用。
4、TT测定时,所加入血浆的凝血酶试剂的浓度对其结果影响极大,将对照血浆的TT值调在16~18秒,再测标本较为合适。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凝血是机体在受到伤害时为了止血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凝血因子活化和血栓形成等。
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凝血功能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其解读。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化情况来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P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加入血管收缩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活化剂后,计时观察血浆凝血时间的延长程度。
正常情况下,PT的值在11-13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Ⅸ或Ⅹ缺乏或功能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其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内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
APT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与激活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接触,计时测量加入凝血酶前的时间和加入凝血酶后的时间,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Ⅷ、Ⅸ、Ⅺ或Ⅻ缺乏或功能障碍。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血小板数量的测量,也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
血小板是血液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聚集、粘附和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参与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将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易发生出血。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整个凝血过程所需时间的指标。
在TT测试中,加入凝血酶原活化剂后,观察血浆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的值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或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减少。
除了上述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FⅤ、FⅦ、FⅩ)、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等。
凝血五项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目的和意义:PT检测是模仿外源性
凝血的全部条件下进行测定,反映外 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凝血酶原时间: 成人 11~15秒; 新生儿延长2~3秒; 婴儿延长3~5秒。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动静脉血 栓性疾病
其他
血浆D-二聚体检测
目的和意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
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 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 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 物。 对继发性纤溶的诊断有特异性。
血浆D-二聚体检测
解读: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
解功能。
增高或 阳性 DIC
组织性纤溶 酶原激活物 的纤溶疗法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目的和意义: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功能的一个试验 ,主要反映是否 存在血栓形成或纤溶亢进。纤维蛋Biblioteka (原)降解产物(FDP)解读:
增高或阳性见于: a)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 b)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高凝 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 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c)血管栓塞性疾病(肺栓塞、心肌梗死、 闭塞性脑血管病、深部静脉血栓); d)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后、出血性血小板 增多症、尿毒症、肝脏疾患或各种肿瘤。
解读: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
意义。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 凝血因子缺乏。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 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PT用于口服抗凝药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 2~4时为抗凝治疗合适范围。
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的确定

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的确定凝血是指机体在遭受创伤后,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形成血凝块的过程。
凝血四项是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ib)。
建立凝血四项的正常参考值方法需要以下步骤:1.确定正常的物理参考对象:通常选择健康人群作为参考,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采集样本和实验室测定:根据标准操作流程采集血液样本,并使用标准的实验室方法和试剂进行测定。
现代实验室常使用自动化检测仪器进行测定,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样本测定的数据,并按照不同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均值、标准差等参数。
4.确定参考范围:根据分析和统计结果,确定正常参考范围。
一般参考范围是以均值加减两倍标准差来确定的,也可以根据其他因素如年龄段、性别等进行区分。
5.验证和追踪检查结果:使用新的批次试剂和新的样本进行验证和追踪检查,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凝血四项的参考范围是根据正常人群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得出的。
不同仪器和试剂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参考范围也可能稍有不同。
一般来说,凝血四项的参考范围如下:-PT:快速凝血时间指标,正常范围为10-14秒。
-INR: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正常范围为0.8-1.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范围为25-35秒。
- Fib: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范围为2.0-4.0 g/L。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参考值范围是根据健康人群确定的,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个体差异、特殊疾病、药物影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因此在实际临床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解释。
凝血检测发展史

凝血检测发展史
凝血检测是指针对血液中凝血系统的功能和活性进行检测的一项技术,其主要用于评估病人出血和血栓病的风险,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以下是凝血检测的发展史:
1.传统凝血试验
传统凝血试验是指观察血浆中血凝块形成的过程。
最常用的传统凝血试验是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检测。
这些测试基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并在反应级联中互相连锁的概念。
2.血小板功能测试
血小板功能测试有助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活性以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响应。
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PAT)和多重电极血小板阻抗聚集试验(MEA)是目前最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测试。
3.全血凝血时间
全血凝血时间(CT)试验旨在评估钙离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在血凝块形成中的作用。
这种试验还可以通过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数量来监测肝功能和血栓病的治疗效果。
4.全自动化凝血检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自动化凝血检测仪的推出为实现高精度、高通量的凝血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全自动化凝血检测仪可以同时进行多种凝血测试,并且具有更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5.分子诊断技术
分子诊断技术是指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核酸序列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技术。
例如,通过检测基因突变、SNP、DNA甲基化等来对肝癌、血液病等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凝血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和活性,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凝血酶时间(TT)的分析

基本介绍
凝血酶时间(TT):反应凝血第三阶段的试验。TT检测原理是:在凝血酶作用下,待检血 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时,凝血时间延长。
过 程
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 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正常范围
实验室之间存在差 异,正常16~18秒, 比正常对照延长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
它与出血时间不同,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质增多。
根据标本来源,凝血时间测定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
[1]
编辑本段
测定方法
根据标本来源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细血管法测定。
由于采血过程易混入较多组织液因而即使有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发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该异常的结果变为正常。
本法极不敏感,仅能检测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检率达95%故属于淘汰的方法。
静脉采血法:由于血液中较少的混入组织液,因此对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细血管采血法要高。
目前有3种检测法:(1)普通试管法(Lee-White法):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目前也趋于淘汰。
(2)硅管法(SCT):本法与普通试管法的测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采用涂有硅油的试管。
由于硅管内壁不易使内壁凝血因子接触活化,故凝血时间比普通试管法长,也较第三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
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r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检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悬液,先充分激活接触活化系统的凝血因子Ⅶ、Ⅺ等,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第三性,是内源性系统第三的筛选试验之一,能检出Ⅷ:C水平<45%亚临床血友病。
ACT法也是监护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较好的指标之一。
以上测定凝血时间的各种方法,在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无论敏感性或准确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2]
编辑本段
正常范围
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法:15~32min。
检查介绍凝血时间指离休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
[3]
编辑本段
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早期肝素治疗时等。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