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展览解说词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展览解说词

欢迎大家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参观。我馆于1999年建成开馆接待观众, 2009年重新改展,年接待来宾80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张德江、李鹏、曾庆红、贺国强、迟浩田、周光召、张思卿等来此参观,并向聂帅汉白玉座像敬献了花篮。陈列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我们首先来到瞻仰厅。这里安放着晚年聂荣臻元帅的一尊汉白玉座像。座像背景是巨幅油画《日月山河》,其寓意是:聂帅的高尚品德与日月同辉,聂帅的伟大精神与山河同在。

在《日月山河》的壮美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分外引人注目。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江泽民题词的时间:1992年5月14日。1992年5月14日22点43分敬爱的聂荣臻元帅永远离开了我们。就在这举国同悲的时刻,江泽民饱含深情地题写了这句话,表达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聂荣臻元帅的无限敬爱和深深的爱戴。

聂荣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我国科技事业尤其是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长期担任党、国家、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陈列大厅展出的图片和文物是聂帅光辉一生的生动再现,请大家随我到

大厅参观。

第一部分立志报国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在原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父亲聂仕先,老成持重,沉默寡言。母亲唐氏,是个典型的勤俭持家的家庭妇女。聂荣臻出生时,家境已经破落,靠租田务农为生。从他记事起,就没有享受过多少童年的欢乐,打下深深烙印的是父母劳苦耕作、日月的艰辛、农民生活的苦难和人世间的不平。

聂荣臻8岁时,尽管家境困难,但父母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父亲把他送到外祖父家读私塾,当时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的舅父唐海潭,思想活跃,经常回家议论时政,聂荣臻耳濡目染,受到一些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政治需要变革的想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芽。

外祖父去世后,私塾停办,聂荣臻又先后在江津插旗小学,永川陈食小学,江津九如镇小学读书。在陈食小学读书期间,聂荣臻写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在陈食小学还留下了聂荣臻带领同学打菩萨扩校舍等佳话。

1917年,聂荣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津中学。在这里,他一面刻苦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探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新青年》、《天演论》等书籍,他总是爱不释手,这是他在学生宿舍领读《新青年》的情景。

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爆发,聂荣臻加入了进步学生行列。在学校,他参加江津学生联合会,号召同学们不要怕,冲出校门走上街头游行、撒传单、贴标语。暑假中,他到街头乡村发表演讲,反对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唤起民众,坚决抵制日货,不买、不用日货。这是江津学生联合会颁发给聂荣臻下乡演讲的执照。(类似通知)

抵制日货,是聂荣臻在中学时期经历的最大的爱国行动。他和同学们将查出的日货搬到东门河边全部焚烧,表达了学生们的爱国激情。

学生们的斗争,触怒了江津反动军政当局。聂荣臻和一批进步青年被迫离开了学校。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毅然决定赴法勤工俭学。作为家中的独生子,聂荣臻说服了不同意他赴法的父母,在亲友的资助下筹足300个大洋,踏上了赴法的行程。

船过三峡,满目壮丽的景色激起他无限的感慨:“祖国啊!我一定要改变你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你象这大好河山一样壮美。”

经历35天的海上行程,1920年1月14日聂荣臻来到法国马赛港,开始了勤工俭学的艰苦生活。

他先后到蒙塔尔纪橡胶厂、克鲁邹钢铁厂当过炼焦工、钳工、车工、汽车轮胎检验工等,待有了少量积蓄,又进学校读书。

1922年,聂荣臻考入比利时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这是他与同学们的合影和当时的学生登记表。

勤工俭学期间,聂荣臻参加了3次爱国学生运动,结识了周恩来、

赵世炎、刘伯坚、邓小平、陈毅、李富春等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聂荣臻逐步认识到“科学救国”是不现实的,确信要使国家富强,只有先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

这是1922年6月3日聂荣臻给父母的信“……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救)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字里行间里,充满着忧国忧民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这封信是聂荣臻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标志,两个月后,聂荣臻加入旅欧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入党后,聂荣臻放弃专业学习返回巴黎,与周恩来等一起从事党团工作,担任旅欧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团的训练部副主任。

这是旅欧支部成员在巴黎的合影。图片中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期的形象特别引人注目。

1924年10月,党组织安排聂荣臻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三个月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军事,并担任中国班班长和党支部干事会书记。

第二部分开国元勋

一、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1925年五卅运动后,国内急需干部,聂荣臻奉党的指示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和政治教官,这是他和政治部全体职员的合影。

这是1925年10月聂荣臻发表在《军事政治月刊》上的文章:《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他指出:军队打胜仗除了装备和战术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精神因素,让士兵明白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强调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926年3月,蒋介石为了排挤共产党人,策划了“中山舰”事件,聂荣臻等被迫离开了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开始,他以广东区党委军委特派员的身份随军北伐,负责向北伐军中分配共产党员和做党的联络工作。

革命军攻克武昌,聂荣臻着手组建了湖北省军委并任湖北省军委书记。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量屠杀工人和共产党员。聂荣臻奉命赴上海协助周恩来处理善后工作,把大批参加武装起义的工人纠察队员隐蔽起来,减少了损失。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从此,中国革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万里转战

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1927年7月中旬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武装反抗蒋介石

的屠杀政策,举行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指定聂荣臻任南昌起义前敌军委书记,到九江作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任务后,聂荣臻奉周恩来的命令到马回岭车站组织张发奎部第25师到南昌参加起义,经过紧张艰苦的工作,成功组织该师2个多团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南昌起义成功后,起义军编成九、十一、二十等三个军,聂荣臻任十一军党代表,军长叶挺。

南昌起义揭开了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篇章。

起义军南征失败,聂荣臻与周恩来、叶挺等转移到香港。在香港,他获悉起义军在朱德带领下的艰难情况后,致函中共中央军事部,建议朱德率领的尚存的1500余起义军“闯进湖南去,与湘农民会合”以图发展。这是一个重要建议,至今这封信还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

1927年12月,聂荣臻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又一次英勇反击。这是他亲临激战前线指挥阻击敌人的情景。这次起义由工农兵代表大会产生的苏维埃政权虽然仅仅存在了48个小时,但它是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被称为是中国的“巴黎公社。”

白区斗争

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先后在香港、天津、北平、上海等地从事了4年多艰险的白区斗争。先后担任广东省委常委、军委书记,顺直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央特科成员,中央军委参谋长等职务。白

区的岁月是恐怖的,在特科工作时更为劳累紧张。聂荣臻的夫人张瑞华曾在《元帅夫人传》这样回忆:“荣臻从事特科工作,是我没生聂力以前。他天天一清早5点钟就出去了,一直到晚上12点钟,有时是一两点钟、甚至3点钟才回来、、、、、、他总是对我说,如果到黎明时分还不回来,事前又没有说明,那就意味着我出事了,你得赶紧搬家。”

这样的话,聂荣臻几乎每天出门时都要说一遍,他嘱咐张瑞华随时做好他被捕、牺牲的心理准备。

战斗在中央苏区

1931年,顾顺章、向忠发相继叛变革命,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聂荣臻奉命撤离上海到中央苏区工作。12月,聂荣臻告别妻子张瑞华和仅有一岁多的女儿聂力辗转来到中央苏区,1932年1月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3月任红一军团政委,军团长林彪,开始了长期的野战军旅生活。

1932年4月,聂荣臻参与指挥了漳州战役。此役歼灭国民党第49师主力,缴获两架飞机,聂荣臻很高兴,和林彪一起在缴获的敌机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1933年2月,聂荣臻与林彪指挥红一军团与兄弟部队一起进行了著名的黄陂山地大兵团伏击战役,3月参加草台岗战斗,歼灭和重创敌精锐4个师,活捉敌师长2名,粉碎了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蒋介石哀叹:“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聂荣臻深为红1团战士们的英勇精神所感动,亲自撰写了《把第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起来》这一文章,表彰这支部队。

长征先锋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聂荣臻与林彪率红一军团任左路前卫,浴血奋战,连续突破敌四道封锁线。最为惨烈的是十一月底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红一三军团并肩血战湘江3昼夜,掩护中央和军委纵队顺利强渡湘江。

1935年1月,聂荣臻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拥护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三万多红军摆脱了五十多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五月上旬红军打下会理,召开了会理会议。

会理会议后,中革军委任命聂荣臻兼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委,和司令员刘伯承率部为红军北上开路。他们率部顺利通过彝族区、抢占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从大渡河东岸连夜急行军,策应西岸红军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把中央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取得了史诗般的胜利。

翻越雪山草地,青稞野菜充饥。聂荣臻率领部队翻雪山过草地,

度过了长征中最艰苦的岁月。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歼敌人。1935年9月聂荣臻率领部队攻占腊子口,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东征和西征

两军会师后,聂荣臻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给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此后,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为了抗日方针扩大红军的影响,扩充红军队伍,打击国民党顽固派,他率部参加东征、西征作战。1936年11月,他参与指挥了标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的山城堡战役,歼敌一个旅另两个团,大显红军声威。不久,西安事变爆发,全国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中国革命转入抗日战争时期。

这是我们馆里唯一由聂荣臻元帅亲自拍摄的照片。他反映的是1936年6月聂荣臻率领红1军团指战员在甘肃宁县宫河镇帮助农民夏收的情景。照片背后聂荣臻写道“我们是人民的红军,准备一切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我们是工农的儿子,应随时随地给工农劳苦群众以实际的利益和帮助;帮助群众的夏秋(收),就是给群众最实际的帮助,使群众更深刻的来认识和了解我们。在帮助群众的劳动过程中,是更好的训练和锻炼了我们自己”。字里行间饱含感情,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任务跃然纸上。

平型关大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聂荣臻任115师副师长、师政治委员,师长林彪。

1937年9月25日,林彪、聂荣臻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100多人,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八路军赢得了“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的美誉。

三、创建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

受命一年创模范

1937年11月7日,根据毛泽东指示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县石嘴普济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此他率领3000人的武装力量,在晋察冀边区着手创建我党领导的敌后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他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成立民主政府,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这是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时会议代表合影。这次会议有39个县的149名代表出席,选举产生了边区临时政府。这是聂荣臻与边区政府主席宋劭文在研究边区的建设。

这是人民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的壮观场面。

这一时期,聂荣臻还派出部队开辟了冀中、冀东、平北、平西抗日根据地,使晋察冀边区迅速扩大。1938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致电聂荣臻并晋察冀边区党委及八路军全体将士、边区全体党员:晋察冀边区已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同时指出:“你们的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此时,经过一年在血与火斗争中的发展,晋察冀边区已发展到3省72个县,幅员10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多万。武装部队已达31个主力团近10万人,另有民兵数十万。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一面旗帜。

1939年5月,聂荣臻遵照中央指示撰写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分别在重庆、延安出版发行,该书系统总结了晋察冀军民的斗争经验。毛泽东亲笔题写书名,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分别作序,有力地宣传了八路军的敌后抗战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反围攻反“扫荡”战火中

晋察冀根据地是在一次次反封锁、反围剿、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据统计,8年抗战,晋察冀军民对敌作战达2万8千多次,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其中粉碎敌人1万人次以上的扫荡就有10次。挫败了5次强化治安运动。

1937年11月下旬,聂荣臻指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2万多日军对刚成立的晋察冀根据地发动的“八路围攻”,这是聂荣臻在前线阵地指挥。

1938年2月至7月,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聂荣臻指挥所部

三次大规模袭击平汉路,致使平汉路数次中断。图为战斗间隙,聂荣臻在金刚库留影。

就在三次出击平汉路不断取得胜利期间,张瑞华从延安来到晋察冀工作,夫妻俩留下了结婚10年来的第一张合影。

1938年9月,聂荣臻指挥所部在120师配合下粉碎了5万多日伪军的25路围攻。这是聂荣臻在前线指挥战斗。

1939年11月上旬,聂荣臻指挥所部取得了雁宿崖、黄土岭围歼战的胜利。歼日军1500多人,击毙被日军誉为“名将之花”的独立第二混成旅旅团长阿部規秀中将。我们除了用历史图片记录外,还采用幻影成像的方式重现这一精彩的历史瞬间。(播放幻影成像)1940年8月起,聂荣臻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先后组织指挥39个团和大批地方武装,对正太、津浦、平汉、北宁、沧石、沧保等铁路、公路线进行破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在攻占井陉煤矿的战斗中,他以革命人道主义的博大胸怀,将战火中救出的两个日本女孩妥善地送交日军,并就此写信给日军官兵,进行政治工作。40年后,被救的美穗子专程来中国看望他,成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中的佳话。

1941年秋,聂荣臻指挥所部粉碎了7万日军和少量伪军发动的对北岳和平西地区最大规模的“扫荡”。在这次反“扫荡”中,聂荣臻镇定自若地带领军区机关、政府机关、晋察冀分局、北岳区党委、分局党校、抗大二分校等单位的近万名工作人员,在只有一个团兵力的掩护下,三进三出常家渠,历时七天,胜利突围。其间,他机智地

发现敌人对电台的监控,巧妙地指挥电台工作人员,运用电台迷惑敌人,为胜利突围创造了条件。这就是当时八路军用以迷惑敌人的电台。

1942年秋,在战争极其残酷,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聂荣臻提出到“敌后之敌后去”的斗争方针,指挥主力部队分散活动,配合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组织了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打击瓦解伪军,伪政权,相机袭取伪军兵力薄弱据点,扩大游击区。逐步挫败敌人的堡垒推进、铁壁合围。到1943年,晋察冀边区恢复并扩大到13个专区、98个县、2000万人口的规模。完全占据了战略主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全面建设模范根据地

晋察冀是全面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党的建设坚强有力,民主政治广泛推行,文化和社会事业十分繁荣。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华北腹地,晋察冀边区军民安居乐业、斗志昂扬。

为了加强党对晋察冀边区的领导,早在1937年9月,晋察冀军区成立之前,就成立了晋察冀党委。聂荣臻到晋察冀后,加强了对党组织的领导,晋察冀军民开始了模范根据地的建设。

广泛推行民主选举,保障边区人民的民主权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有利抗战的因素,使晋察冀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这是村民讨论民主选举的情景。他们还采用豆选的方式,让不识字的群众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1943年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召开。

聂荣臻一到晋察冀,就在边区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政策,成

为发动群众的有力措施。这是聂荣臻参与制定的《双十纲领》。被延安《新中华报》誉为“最适合目前抗日需要的施政纲领”。这一纲领颁布实施后,许多跑到敌占区和国统区的地主、乡绅都回到了晋察冀根据地,成为抗日的一份子。

实现经济保障是晋察冀根据地又一特点。聂荣臻坚持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重视组织部队和群众发展生产。这是1939年5月,他在唐县和家庄带头植树造林。这是阜平县高福口村生产动员大会现场。这是边区军工生产的情景。他们还建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组织发行边币,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

根据地建设急需大批军政干部,晋察冀军区成立不到半个月,聂荣臻就指示创办了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军政干部。这是1938年夏,在军政干部学校第二期毕业典礼上聂荣臻与校长孙毅合影。

在聂荣臻重视下,晋察冀边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边区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即发出通知,要求边区学校全面复课。边区村村有小学,还有6所中学,3所大学,还创办了大批扫盲班、识字班和夜校,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这是边区人民欢迎延安抗大二分校来晋察冀边区办学的情景。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1939年6月25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成立。卫生工作人才培养有了保障。

文化事业十分繁荣。众多文艺团体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歌声震荡着原野山岗。报纸杂志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晋察冀日报》

八匹骡子办报,游击出报,从不间断。从1942年7月起他们还定期出版《晋察冀画报》。墙头诗、宣传画随处可见,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晋察冀培养造就了田间、孙犁、田华、汪洋、周魏峙、胡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和近5000名各类文化人才。文化展现出根据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让晋察冀充满精气神。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先后来到晋察冀,并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在晋察冀大地上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

李公朴先生从敌占区来到晋察冀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考察,在1940年出版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他深情地写道:模范的、抗日民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晋察冀边区,象征着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象征着新中国光明灿烂的前景。晋察冀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

晋察冀的建设成就吸引了国内国际的目光。美国军官卡尔逊先后两次到晋察冀考察,他称晋察冀是新中国的试管。英国驻华使馆武官司品烈等前来访问。国际友人燕京大学教授班威廉、教师林迈可等到晋察冀帮助举办无线电训练班。

情倾英雄土地

模范晋察冀是一座坚固无比的新的长城。这座新的长城是边区人民和子弟兵创造出来的。在回忆录里聂荣臻曾这样深情地写道:“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把满腔热血洒在晋察冀土地上”。讴歌、表彰、赞扬晋察冀的英雄模范,关心、爱护、热爱晋察冀英雄的人民,聂荣臻把满腔热情倾注在晋察冀这片英雄的土地

上。(图版解说略)

在延安的日子

1943年10月,聂荣臻到达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七大”上,聂荣臻被选为中央委员,这是他在“七大”第八次全体会议上作《晋察冀党在执行人民战争路线中的经验教训》的发言。

四、决胜华北

争取战略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聂荣臻继续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根据中共中央:“向北扩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聂荣臻陆续抽调大量晋察冀的部队和大批干部,开赴东北,参加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

1946年4月,聂荣臻与失散十五年的唯一的女儿聂力在张家口重逢。1931年,聂荣臻离开上海到中央苏区时,聂力仅一岁多点,十五年来,聂荣臻无时无刻不思念女儿,而年仅5岁多的聂力在1935年张瑞华奉命北上与聂荣臻会合后,由党组织负责人毛齐华安排到上海嘉定县一个穷亲戚家抚养,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长大。没有上过学,13岁就到日本人统治下的上海嘉丰纱厂做童工。15年后父女重逢,真是悲喜交加。父女重逢后,聂力以惊人的毅力,才从小学、中学,读到大学毕业。

为了回应国民党军的进犯,巩固发展根据地,聂荣臻率部与国民党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5年10月,聂荣臻与贺龙指挥了绥

远战役,歼敌1.2万多人,将西线进犯的国民党军打回到归绥和包头。

1947年4至5月,聂荣臻指挥所部取得了被战史专家称为晋察冀军区“三战三捷”的正太、青沧、保北战役的胜利。特别是正太战役,置增援之敌于不顾,集中优势兵力,歼敌3.5万余人,攻克了正太铁路沿线7座城镇,井陉等重要矿区。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7年10月,聂荣臻指挥所部取得清风店歼灭战的胜利,歼敌1.7万余人,活捉敌军长。随后,他抓住战机,组织所部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全歼守敌2.4万人,创我军攻克坚固设防大城市范例。

1948年4月,毛泽东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住了46天,聂荣臻每天都和毛泽东接触,追忆革命往事,畅谈当前形势,畅想革命胜利,有一次竟是彻夜长谈。

1948年5月,中央决定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同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华北局第三书记。同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聂荣臻率部钳制傅作义的数十万军队。先后组织了察南、绥东、察绥等战役,歼敌5万多人,将傅作义的部队牢牢钳制在山海关内,有力地配合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行动。

参与指挥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发起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2月上旬,聂荣臻指挥所部包围了新保安和张家口。12月22日华北第十九兵团解放了新保安,歼敌1.9万人。12月24日,华北第20兵团在东北野战军第四纵

队配合下,解放了张家口,歼敌5.4万人,堵住了国民党军的西逃之路。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作战,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基本解放华北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聂荣臻提出“打下天津之后,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建议得到毛泽东及中央同意,聂荣臻多次参与领导了同傅作义的和平谈判,推动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为定都北京尽力

1949年2月,聂荣臻兼任平津卫戍司令员,9月,兼任北平市市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在他的组织指挥下,迅速整顿了平津地区的社会治安秩序,完成了和平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所属25万人的任务,为新中国定都北京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1949年10月1日,作为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

主持总参谋部工作

1949年6月,聂荣臻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1949年11月,任代理总参谋长,协助中央军委领导人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和华东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组织人民志愿军出国的部署、训练、运输、供给、补兵、轮换等工作,主持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精简整编;参与组建各军兵种领导机构和一批军事院校;组织制

订各种军事条令条例等。他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学习外国经验,重视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研究和发展,强调要大力提高指战员的文化水平,以加速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这是他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1952年秋的一天中午,聂荣臻累倒在办公室,经检查,53岁的聂荣臻患有多种疾病,主要有脑系统神经失调、高血压和心脏病。可他仅卧床一个月,又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去了。(其实在卧床期间,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1954年,聂荣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三部分:科技主帅

1955年7月,聂荣臻、陈云、薄一波被中央指定为原子能三人领导小组成员。1956年4月,聂荣臻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任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后又兼任国防科委主任和国家科委主任。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年近6旬的聂荣臻元帅挂帅出征带领我们科技大军踏上了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伟大征程。

一、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基

主持制定规划参与两弹决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科技事业几乎是一穷二白。面对西方的核讹诈、核威胁,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研制导弹、原子弹的决策。钱学

森、任新民等科学家也及时地给国家提出研制导弹的建议。

聂荣臻深情地表示:“热爱科学技术,希望以此来改变我国的贫穷落后面貌,是我青年时期的夙愿。经过革命战争,人民掌握了全国政权,正是实现这种夙愿的好时机。我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1956年11月,聂荣臻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

1956年,在周恩来的领导和聂荣臻等的参与组织下,汇集600多个科学家智慧的长达500万字的新中国第一张科技蓝图,《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绘制完成。它包含了57项科研任务、12项重点科研任务、616个研究课题。导弹、原子弹的研制列入国防科技规划的重要内容。

组建机构组织队伍

科研需要机构,科研更需要人才。在聂荣臻直接领导和重视关怀下,导弹、原子弹研究机构相继建立,导弹试验基地、核试验基地在大漠戈壁开工建设。导弹、原子弹所需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选调集结到五院及原子能研究所等刚成立的国防科研单位。为解决科学技术干部培养问题,在聂荣臻重视建议下,中国科技大学应运而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相继开设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专业。

就像当年率领3000人马开辟晋察冀根据地那样,在聂荣臻领导下,科研机构不断增加和完善,科技队伍日益壮大,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其中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这是195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