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术之四时调养法
道家养生十二式

道家养生十二式道家养生,注重平衡身心,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道家养生理念中,有十二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第一式: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以此调养身体,保持健康。
第二式:饮食调理。
道家养生强调饮食调理,主张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过饱,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平衡。
第三式:运动养生。
道家提倡适量运动,如太极、气功等,以柔和的方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第四式:调节情绪。
道家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身体健康,建议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五式:养生保健。
道家养生注重预防和保健,倡导每日锻炼身体,保持规律作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第六式:睡眠养生。
道家认为充足的睡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上十点前入睡,早晨五六点起床,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第七式:精神修养。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修炼内心,修养精神,保持心境平和,远离烦恼和纷扰,保持身心平衡。
第八式:适度劳逸。
道家认为适度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但过度劳累会伤害身体,建议工作之余适当休息,保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第九式:戒除不良习惯。
道家主张戒除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要及时改正,保持身体的清净。
第十式:调理气血。
道家认为气血畅通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建议通过调理呼吸、锻炼身体、保持情绪稳定等方法,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第十一式:保持心态年轻。
道家认为心态年轻是延年益寿的关键,建议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第十二式:与自然共生。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身心健康。
道家养生十二式是一套综合性的养生方法,涵盖了饮食、运动、情绪、睡眠、精神、劳逸等多个方面,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本节主要叙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指出四季之中,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夜卧早起,广步于庭(3),被发缓形(4),以使志生(5),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此春气之应,养生(7)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8),奉长者少(9)。
夏三月,此谓蕃秀(10),天地气交,万物华实(11),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疟(13),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14),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5),早卧早起,与鸡俱兴(16),使志安宁,以缓秋刑(17),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8),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19),水冰地坼(20),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21),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22),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23),奉生者少。
【注释】(1)发陈:发,指草木发芽。
陈,敷陈。
发陈,指草木枝叶舒展。
(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指自然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3)广步于庭:广步,缓步而行。
(4)被发缓形:被,同“披”,披散,散开。
披散头发,解开衣服,使形体舒缓无拘束。
(5)以使志生:使意志如春天生发之气宣发舒畅。
道家十二时辰养生法

道家十二时辰养生法道家根据古代百岁寿星的养生经验,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作息结合,制定了一日十二时辰养生法。
明代石室道人称为“二六功课”,清代养生学家称为“十二时无病法”。
所以,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中国传统延寿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卯时(上午5-7时):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揉搓两耳五六遍;再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击头部各24次,这叫“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结束后饮白开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发百余遍,以醒脑明目,防止脱发;然后洗脸、漱口、刷牙;入厕排便。
早餐宜吃饱吃好。
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按摩腹部,以助脾健运。
巳时(上午9-11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或养花。
疲倦时即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唾液)。
老年人气弱,不宜高声与人长谈。
因说话耗气,宜“寡言语以养气”。
午时(11-1时):午餐,只宜吃六七分饱。
食后用茶叶水漱口,可去油腻,但刚饭后不宜饮茶。
静坐或午休。
未时(午后1-3时):或午睡,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
申时(午后3-5时):或读书,或写作,或练字作画,或抚琴吟诗,或浏览报刊。
酉时(午后5-7时):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饮酒一小杯。
晚饭后可在庭院散步、观落霞、听鸟鸣。
戌时(晚7-9时):睡前漱口刷牙;用热水洗脚,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实下虚,上重下轻,坐床上练静功,然后安眠。
睡时宜“卧如弓”,向右侧,以防压迫心脏,以利胆汁排泄。
亥时、子时(晚9时至次日凌晨1时):“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宜屈膝卧,醒时则伸脚舒体,变换姿势,流通气血。
环境宜静,安睡宁神以养元气。
丑、寅时(凌晨1-5时):此时精气发生,阴茎勃起。
人以精气为宝,老年人宜节制房事,但又不宜强制。
老人以二十日或一月行房一次为宜。
中医养生秘诀顺四时

作者:白有春 更新时间:2007-4-11 14:55:58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额方法。《黄帝内经》有几大观点:
1.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外面去了,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2.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3.意志观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影响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肝气的生发。
【道教养生】——四季导引

【道教养生】——四季导引四季,即一年当中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
因为季节的不同,气候和人体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道教养生注重顺阴阳消长节律,故要求体道自然而适应此法则。
所以通过不同的季节修炼不同的导引锻炼,可以有效加强体内气化作用,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能够起到散寒去湿、培育真气、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强筋健骨等作用。
道教著名养生典籍《真气铭》这样论述导引术:“凡欲去疾,导引为先。
经脉不雍,关节不烦。
或如射雕,侧身弯环。
或曲腰脊,如蟾半圆。
交指脑后,左旋右转。
经展手足,气出指端。
摆掣四肢,捉溺三关。
是以摄养有方,则寿同龟鹤。
若恣意纵欲,则命比蜉蝣”。
形象的指出导引中的或如射雕,或曲腰脊、摆掣四肢,捉溺三关等形体运动的方式和方法。
四季导引功法,分别为春季导引、夏季导引、秋季导引和冬季导引。
春季导引法1、早上起床时及吃饭后,以两手掩口,呵热气,上下摩面部三五十遍,可令人光泽不皱,兼能明目。
2、正坐,两手十指相叉于胸前,闭气行之(注:以鼻吸气后闭气,待练完此动作后,以口缓缓呼气),左右手极力向外相争,可治肝脏风邪。
3、两手相叉掩项后,闭气行之,使面仰视,然后项与手极力相争(注:双手用力前拉,头极力向后)。
可治热毒肩痛,以及目视不明,积风不散等症。
夏季导引法端身正坐,以一手用力按(音bì,膝盖上方大腿内侧),一手向上极力如托石,闭气行之,左右相同。
可去两肋间风毒,去心火,通和血脉。
秋季导引法1、端身正坐,以两手踞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可去肺部风邪积劳。
2、以两手相叉,于头上左右伸拽数下,闭气行之。
可去关节中风之症,亦治肺脏诸疾。
冬季导引法1、以两手相叉,一脚踏之,闭气行之。
可去腰脚拘挛,肾气冷痹,膝中风湿等疾。
2、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头,左右相同,闭气行之。
可治骨节诸风,宣通血脉,膀胱肾脏等疾。
友情链接。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云笈七签》中的四时养生法

《云笈七签》中的四时养生法作者:汪文忠来源:《家庭医学》2021年第10期《云笈七签》是北宋真宗年间官任著作佐郎的道士张房君辑录的一部道教经典。
“云笈”是道教对藏书容器的称呼,“七签”是道书有“三洞四辅”七部。
用张房君自己的话说,就是“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
《云笈七签》内容繁杂,既有神仙的传略,也有修身养性之法。
其中以四时养生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探究道教独特的养生之法,对道教养生中春夏秋冬四个时节所对应的服食、起居和情志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对当今医学养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四时服食《云笈七签》引《黄帝内传》所述:“春宜食甘,甘走肉,多食则痰溢,皮肤栗起。
夏宜食辛,辛走气,多食辛则气躁好蹎。
秋宜食酸,酸走骨,多食酸则筋缩骨中疼。
冬宜食咸,咸走血,多食咸则血澁口干,多食苦则呕逆而齿疏。
”另外录《玉华灵书》:“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末,各取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胃气。
但依此养生,亦可得三百岁矣。
”根据季节属性进行味补,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特色之一。
春季肝木旺,易伤脾土,因此要多食甘甜之物以养脾气;夏季心火旺,易伤肺金,因此适宜多食辛辣之物,以养肺气;秋季肺金旺,易伤肝木,适宜多食酸之物,以养肝气;冬季肾水旺,易伤心火,因此适宜多食苦之物,以养心气;在每月末适时增加咸鲜之物,以养胃气,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四时起居春季阳炽阴伏,封藏于地下的阳气逐渐生发,适宜早起,使自身阳气随外界同步生发。
夏季自然界阳气充盈,阳盛阴衰,適宜进行一定的沐浴斋醮;但要避免冷水浸肢,导致邪风入体,郁藏体内化火成疾。
经过夏季的阳盛,秋季阳气逐渐减弱,故《云笈七签》说:“秋季为少阴,阴气与阳气互存,阳气下沉,阴气滋生,早卧以养阳气。
”认为秋季应早睡早起,达到收敛神气的目的。
冬季阳气逐渐消退,天寒地冻天地闭塞,阴气日渐旺盛居于主导地位,“冬季为太阴,属水,主封藏,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冬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闭藏阳气,早睡等待破晓方可起行,有意识地减少剧烈运动造成的皮肤出汗,保证充分的睡眠休息,减少阳气的耗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有关四季养生的理论以及相应的养生方法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遵循。
本文将就《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养生的要点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养生方法。
春季养生春季养生的重点在于顺应春天生长发育的规律,保护自身阳气,增强体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因此,春季养生应注重以下几点:1. 调节作息:春天阳气上升,建议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利于阳气的生发。
2. 饮食调理:春季宜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有助于清肝养生。
3. 运动锻炼: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有助于增强体质,调和气血。
夏季养生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疏通阳气,祛湿热,保护心脏和脾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无悔,使老无病,去环太过,则气可平,气平则心安,心安则慢,慢则言缓,言缓则志治,志治则身健,身健则病不生,病不生则祸不作,祸不作则福不来。
乃夫万物之能致也。
”因此,夏季养生应注重如下几点:1. 饮食调理:夏季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食品,避免生冷、辛辣和油腻食物。
2. 饮食调理:夏季多喝水,多汗出湿气,保持衣着透气,有助于清热利湿。
3. 心情调节:保持心情愉快、平和,避免情绪波动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秋季养生秋季养生的重点在于收敛阳气,养阴润燥,增强抵抗力。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秋三月,此谓止息,既往以顺,古之人经秋大丧,故物皆秋收,故气秋:此物于藏,故气秋,收则如期,长则如缩,因其所畜,怵然闭塞,以待反冬,故秋气盛则肺郁,胀而泄无约,饮食失时令,转入冬则脏闭,肺气郁乃灌注,而以夺心,心悲则肾气独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养生之术之四时调养法
*导读:道家长生之术,除行气、服饵等法之外,还有种种生活起居调摄之法。
我们今天先讲讲道家长生术之一的四时调养法。
所谓四……
道家长生之术,除行气、服饵等法之外,还有种种生活起居调摄之法。
我们今天先讲讲道家长生术之一的四时调养法。
所谓四时,就是一年四季。
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的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天地。
为此,《灵枢.本神篇》早就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
*一、春季将息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天是万物欣欣向荣,推陈出新的季节。
为了顺应天地自然,养生家应当夜睡早起,起身后可在庭园里散散步,活动活动肢体。
此时,在精神行为上要爱惜生命,对人家要多说鼓励话,不要动辄训人罚人。
这些都是适应春气的养生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会损伤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变的毛病。
丘处机是元朝全真道龙门道派的创始人,他在《摄生消息论》一书中指出: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
饭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
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
又说:(春日)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绵衣。
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肌表),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以暴去。
以上这些,都是春天养生所必须注意的。
*二、夏季将息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天是阴阳两气相交,万物荣华充实,繁茂秀丽的季节。
为了顺应天地自然,养生家应当夜睡早起,不要为白天时间的增长而感到困扰,且应保持肌腠皮肤的通畅。
此时,在精神行为上不要轻易动怒。
这些都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还会发生?疟的毛病。
对于夏天的养生之道,丘处机《摄生消息论》认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以防贼风中人。
饮食宜温软,不令太饱,常常进之。
渴宜饮粟米,温饮豆蔻热水。
生冷肥腻,尤宜减之。
若需要食瓜果之类,宜虚实少为进之。
说明即使夏天,饮食也宜防止过份的生冷肥腻,以免伤脾胃,同时饮些豆蔻热茶,以防暑降温。
在乘凉方面,如果是年老体弱的,尤应注意不要贪凉而睡在穿风的走廊过道,以及露天空旷等处,以防着凉后弄出其他疾病。
此外另有一法,就是时时想着冰雪在心,用自身的意念来克服外界的炎热,这样就心静自然凉了。
*三、秋季将息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天是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大地处在收容平定状态的季节。
为了顺应天地自然,养生家应当早睡早起,和鸡的睡起时间一样。
此时,在精神行为上要使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使肺气清降,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侵害。
这些都是适应秋气的养收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还会发生蠶泄的毛病。
关于秋天的养收之道,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提醒:但春秋之际,故(旧)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又说:又当清晨睡觉(醒来),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
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
这些,都可供作养生家秋季将息的参考。
*四、冬季将息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天是水冰地坼,天地万物处在闭藏状态的季节。
为了顺应天地自然,养生家应当早睡晚起,避寒保暖,但又不要过份暖和而使皮肤出汗,藉以保护阳气。
此时,在精神行为上要神气内守,使志若伏若匿。
这些都是适应冬气的养藏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发生痿厥的毛病。
有关冬季的养藏之道,丘处机的看法是,天冷应当避寒就暖,但也要适可而止,能不烤火就不要烤火,否则热气逼进体内,反而不妙。
为此,如能做到: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风寒。
就可以了。
如系老年人,大冷天不要一早出门,以避霜寒的侵犯。
如有条件,早起饮一小杯醇酒活血祛寒,晚上吃点消痰凉膈的药,不使热气上冲,那就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