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方法论要
道家100条养生法

24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5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47 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第二以药石、按摩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48 养病治病不可求速。因性急助火,火旺损气,反而不美。另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27 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目录:一、导引行气二、守静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四、回光返照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六、超人的养生法七、遗精与走八、睡功修炼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
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
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
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
”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围。
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导引,又称“道引”。
养性十要,道教先贤总结的养生十大要点!

养性十要,道教先贤总结的养生十大要点!
南北朝道教先贤陶弘景整理的《养性延命录》中,收录了东晋玄学家张湛的《养生集》序。
张湛提出了“养性十要”,即养生中需注意的十个要点。
他说,养生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基本要领一定要把握。
这十要分别是:“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
过此以往,义可略焉。
”
1、啬(音色)神,即爱惜精神,《道德经》中说:“夫为啬,是以早服”。
2、爱气,是指要爱惜身体的元气,调养精神,保养真气。
3、养形、导引,是指适当的肢体运动和呼吸吐纳,提醒我们要有适当的运动。
4、言语,是指要少说话,避免口舌之争。
5、饮食,是要我们注意控制饮食,不过饱、不酗酒,申时(17点至19点)之后不进食。
6、房事,是指生活要节制。
7、反俗,即不要过分追求潮流,以免沾染社会上不好的风气。
8、医药,提醒我们虽然日常要注意保养身体,但当生病后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地看病吃药,既不能把养生方法当作是万能钥匙,也不能轻视长期养生所能带给的身体健康。
9、禁忌,提醒我们无论是工作生活或与人交往,都有一套对应的方法规则,养生也是一样,需要将这些规律深谙于心,然后再去实践。
道家养生十二式

道家养生十二式道家养生,注重平衡身心,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道家养生理念中,有十二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第一式: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以此调养身体,保持健康。
第二式:饮食调理。
道家养生强调饮食调理,主张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过饱,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平衡。
第三式:运动养生。
道家提倡适量运动,如太极、气功等,以柔和的方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第四式:调节情绪。
道家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身体健康,建议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五式:养生保健。
道家养生注重预防和保健,倡导每日锻炼身体,保持规律作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第六式:睡眠养生。
道家认为充足的睡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上十点前入睡,早晨五六点起床,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第七式:精神修养。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修炼内心,修养精神,保持心境平和,远离烦恼和纷扰,保持身心平衡。
第八式:适度劳逸。
道家认为适度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但过度劳累会伤害身体,建议工作之余适当休息,保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第九式:戒除不良习惯。
道家主张戒除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要及时改正,保持身体的清净。
第十式:调理气血。
道家认为气血畅通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建议通过调理呼吸、锻炼身体、保持情绪稳定等方法,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第十一式:保持心态年轻。
道家认为心态年轻是延年益寿的关键,建议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第十二式:与自然共生。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身心健康。
道家养生十二式是一套综合性的养生方法,涵盖了饮食、运动、情绪、睡眠、精神、劳逸等多个方面,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道家长寿秘诀:“十养”养生法!做到4种以上就可长寿

道家长寿秘诀:“十养”养生法!做到4种以上就可长寿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诚朴养品:“诚实”、“朴素”和“检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
现代的人也应该重视品德修养,并以此影响和教育子孙后代,教育他们树立爱国情怀,并懂得尊重农民的劳动,千万不要浪费粮食。
五、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六、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七、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道家秘传养生术

道家秘传养生术中国道家研究养生长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道家秘传养生术有哪些呢? 带你去了解一下吧。
道家秘传的养生术一、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老子的经络之说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2、老子的精气之说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道家秘传养生术的作用一、性机能大大增强性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道家养身十法

道家养身十法展开全文道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养生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火旺,真阳耗。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
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
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
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5、动生阳静生阴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
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6、不能盲目补气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
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7、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著天地的精华。
8、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
道教养生方法论要

道教养生方法论要道教养生不仅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思想原则,而且广泛吸取儒、佛、医的养生经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法程式和各具特色的炼养流派。
笔者经过较广泛的文献调查,初步认为道教养生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十四大类,而每类又包括多种具体的练养方法。
现就十四大类简要介绍如下。
1.脏腑养生脏腑养生就是以五脏六腑为基础、以气血精神为核心的养生方法。
《服气精义论》认为:“夫生之成形也,必资之于五脏,形或有废,而脏不可阙;神之为性也,必禀于五脏,性或有异,而气不可亏。
”又称“人有五脏,生养处其精神。
故乃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处也;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处也;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至于九窍施为,四肢动用,骨肉坚实,经脉宣行,莫不禀源于五脏,分流于百体,顺寒暑以延和,保精气以享寿。
”五脏是生命的基础,是身体强壮的根本,脏腑养生的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以保养精神气血。
脏腑养生既是道教养生的出发点,又是其归结处。
道教养生的诸多方法都是以脏腑为基点而展开的,同时,各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或效验,都要使脏腑坚固、精神饱满、气血平和,也即使生命的基础得以加强巩固。
脏腑养生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要使五脏适应和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由此形成了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时养脾为特色的脏腑养生法。
2.形体养生形体养生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和武术等形体运动。
导引,通过肢体运动锻炼,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效果,即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按摩,即按压揉摩人体的经络穴位,以舒经活络,消除疲乏,或开郁解滞,防病祛疾。
武术,即是成套路或程式化的肢体运动方式,有健体防卫之功。
形体养生功法繁多,尤其在导引养生法中,有许多堪称经典的方法,经过历代养生家的实践改造,代代传承,至今仍是人们健体强身的重要方法。
如导引类的“五禽戏”、“六字气诀”、“易筋经”、“八段锦”、“十六段锦”、“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图”、张三丰内家拳、少林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养生方法论要道教养生不仅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思想原则,而且广泛吸取儒、佛、医的养生经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法程式和各具特色的炼养流派。
笔者经过较广泛的文献调查,初步认为道教养生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十四大类,而每类又包括多种具体的练养方法。
现就十四大类简要介绍如下。
1.脏腑养生脏腑养生就是以五脏六腑为基础、以气血精神为核心的养生方法。
《服气精义论》认为:“夫生之成形也,必资之于五脏,形或有废,而脏不可阙;神之为性也,必禀于五脏,性或有异,而气不可亏。
”又称“人有五脏,生养处其精神。
故乃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处也;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处也;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至于九窍施为,四肢动用,骨肉坚实,经脉宣行,莫不禀源于五脏,分流于百体,顺寒暑以延和,保精气以享寿。
”五脏是生命的基础,是身体强壮的根本,脏腑养生的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以保养精神气血。
脏腑养生既是道教养生的出发点,又是其归结处。
道教养生的诸多方法都是以脏腑为基点而展开的,同时,各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或效验,都要使脏腑坚固、精神饱满、气血平和,也即使生命的基础得以加强巩固。
脏腑养生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要使五脏适应和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由此形成了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时养脾为特色的脏腑养生法。
2.形体养生形体养生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和武术等形体运动。
导引,通过肢体运动锻炼,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效果,即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按摩,即按压揉摩人体的经络穴位,以舒经活络,消除疲乏,或开郁解滞,防病祛疾。
武术,即是成套路或程式化的肢体运动方式,有健体防卫之功。
形体养生功法繁多,尤其在导引养生法中,有许多堪称经典的方法,经过历代养生家的实践改造,代代传承,至今仍是人们健体强身的重要方法。
如导引类的“五禽戏”、“六字气诀”、“易筋经”、“八段锦”、“十六段锦”、“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图”、张三丰内家拳、少林拳等。
3.呼吸养生呼吸养生,是指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呼吸,以改变呼吸的节律或气息的大小长短,从而达到养身疗病之目的。
呼吸修炼,可分为两个层次: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而最高级的是胎息法。
服气,又叫食气、行气、炼气,其形式又有服外气和服内气之分。
服外气,是一种吐故纳新的功夫,即吐出胸中浊气,而吸收天地间自然生气或日月精华之气。
服内气,即在息出之时,叩齿集神,以意引气,咽下丹田,使气凝炼。
胎息,即在服气的基础上,使神气相结,气息微微,若有似无,呼吸在脐部或丹田进行,如人在胞胎之中。
总之,不管是服气,还是胎息,呼吸修炼的目的,在于通过呼吸气息的调节,改变人体新陈代谢的节奏,使脏腑器官得到休息,并使其功能得到改善或加强,从而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4.精神养生道教认为脏腑、形体、呼吸的修炼,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淳泊宁静,没有达到“清静无为”、“离形坐忘”的境界,就很难取得“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效果。
精神修炼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就是清静。
《真仙直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心海。
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心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简言之,就是心地纯洁,精神宁静。
立心纯洁,就没有欲望和邪念;处志宁静,就不惧喧嚣和干扰。
精神养生围绕清静二字而展开,其具体方法有内观、坐忘、存思、存神、守一等。
内观,又称内视,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脏之形,要求存见的对象能形象地反映在心中,从而达到收心入静的效果。
坐忘,首创于庄子,是一种通过安坐和存想来达到忘物、忘己甚至物我两忘境界的修炼方法。
后世对坐忘法进行充分发挥,提出了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直观、泰定、得道的七个修炼步骤,其目的是忘却世间的一切,而完全进入虚静境界。
存思,即闭合双眼或微闭双眼,存想某一具体物像,以集中意念,排除妄想。
存神,专指存思身内或身外形色似人的神灵,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冥想神真。
守一,即以宗教的虔诚,集中意念强化对“一”(即气或道)的信仰,从而达到控制身心安静的目的。
5.情趣养生情趣养生,就是通过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以增加生活的情调趣味,从而达到闲雅适兴,愉悦宁心的目的。
道教认为,人生在世,固然有奋斗进取、努力创造、积极奉献的精神追求或价值取向,同时也有热爱生命、希冀快乐、享受人间大美的情感展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七情六欲,无非是人体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
年轻力壮之时,或为事业功名而奔竟,或为家室儿女所操劳,尤其当境缘不偶,营求未遂,事业受挫,仕途困顿,或生活突变,家庭失和,衣食不周,焦劳不适,自然难免忧心忡忡,愁思百结,甚或怵惕惊恐,悲愤难伸,此时如何调畅情志,开拓身心,抒发积郁,排解重忧,就显得特别重要。
而老年体衰之人即使功成名就,家有余庆,也难免有患得患失、寂寞孤独,甚或咨嗟悲苦之时,因而如何顺应老人情性,时其节宣,就成了养老奉亲的重要内容。
陈直《养老奉亲书》指出:“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
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
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有好赌朴者,有好珍奇者,有好禽鸟者,有好古物者,有好佛事者,有好丹灶者,人之嗜好,不能备举,但以其平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纯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已。
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
今见所好之物,自然用心于物上,日日看承戏玩,自以为乐,虽有劳倦咨煎性气,自然减可。
”调养情志的方法很多,除了上面所述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之外,或寄情于草木,乐志于山水;或赏菊篱下,垂钓江滨;或优游山岳,远足域外;或枕石漱流,听松观涛;或焚香煮茗,藤罗览月,不一而足。
所谓“音声动耳,诗语感心”,“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水声养耳,草色养目”,“琴医心,泉医肺”,凡此之类,触物皆有会心处,无非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转移情境、开导襟怀而已。
高濂《遵生八笺》设“燕闲清赏笺”三卷,载雅兴逸玩之事凡数百,足资参稽。
6.房中养生房中养生是早期道教养生的三大流派之一,是道教徒企图通过性行为修炼来达到健康长寿、成仙不死的一种炼养术,其本质是有关性心理、性生理、性技巧、性药物的知识。
房中养生的科学价值在于:一是认为“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人类情感的极至发挥与人类根本道理(学问)的发端都是由男女而展开。
所谓“男妇居室,人之大伦”,不仅是生理之必需,也是社会正常发展之要求。
后来,孙思邈进一步提出“房中补益”的命题,从医学上肯定房中养生的价值。
二是强调性行为的健康与性卫生,指出健康的性生活是房中养生的首要原则。
三是提倡节欲宝精的思想,反对纵欲耗精,强调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四是强调房中养生禁忌,指出气象、环境、情绪、体质等因素对性健康的影响。
五是历代房中养生积累的养生方药,具有重新认识、重新研究、合理开发利用的价值。
7.丹功养生丹功养生,包括外丹、内丹两部分。
外丹采用铅汞等矿物经炉火烧炼,以求得“金丹大药”,服之以期长生不死。
由于丹药毒性大,致死者甚多,唐以后日渐式微,终致不传。
内丹与外丹相对,是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动能,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的“烧炼”,即可使精气神三者,在体内凝聚成“丹”。
内丹成为宋明以后炼养家的主要方法,其内容逐渐丰富,不断融会导引行气、守一存思、服食胎息等各种功法,形成了一整套体系严密、内容丰富的丹功理论。
内丹,由于其理论精深,内容完备,操练规范,最终发展成为道教养生的最高级形式,流传颇广,影响很大。
内丹养生,因为其本身所蕴有的科学性和巨大的实用价值,不仅在中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代保健养生,也具有难以估量的科学价值,值得深入发掘、整理。
8.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起居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教养生充分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关饮食保健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糅合儒家、中医等饮食养生的方法经验,形成了道教饮食养生的丰富内容。
道教饮食养生的特点,一是十分强调饮食宜忌,对于何物宜食,何物应忌,乃至饥饱择食,均有告诫;二是特别重视饮食的卫生习惯,对饮食时间、饮食姿势、乃至冷热性味,多有规定;三是特别注意饮食调护,从进食前的精神状态,到食后的散步摩腹,细致入微,主张通过饮食情绪及饮食行为的调节、控制、养护,以达到“百节欢愉,咸进受气”的饮食保健作用。
饮食养生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特别重视食物的营养和治疗作用,并由此推动建立起中医的食养食疗学说,创获了众多的食疗食养药膳方。
从孙思邈的《食治》专篇,到后来代有发展的食物本草专著,不仅充实、丰富了传统中医的本草、方剂学内容,也为现代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许多富于启示的历史依据。
从这点来说,也可看作是道教对中医发展的重要贡献。
9.药膳养生药膳是根据治疗、强身、抗衰老的需要,在道教养生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食品。
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由“茹毛饮血”、“神农尝百草”,逐渐过渡到用火来烹制食物,用草药或食物来治病。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已有“食医”的分科,这说明我国很早就有饮食营养的研究。
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这些药物多为药食两用,是后世药膳中的主要原料。
北魏的《食经》、梁代《黄帝杂饮食忌》、《食方》等,是早期饮食专着。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食治》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门,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
后世的《食疗本草》、《食性本草》、《日用本草》等专着的出现,说明食疗法已得到相当的发展。
药膳按其功用可以分为滋补强身、治疗疾病两大类。
滋补类由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与食物或调料配制而成,用来调理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的不足,以及增强体质、美容和抗衰老等,因此又可以称为食养食补方。
治疗类主要是针对各种病人的具有情况,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治疗性药物(主要为药食两用的药物)经一定烹饪加工方法和与某些食物相配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
按其性状则可以分为药食、药粥、药菜、药茶、药酒,药丸(散)、药饮(羹、汤)等几类。
药膳既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又有一定的养生、保健、疗疾的作用。
它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寓药于食,食借药力,药助食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因而它具有药物和食物的双重作用。
10.服饵养生服饵,亦称服食,是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以求得健康长寿。
服食养生之术,伴随着道教兴衰演变的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