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1)

合集下载

《逻辑学入门》笔记(1-22)

《逻辑学入门》笔记(1-22)

《逻辑学⼊门》笔记(1-22)前⾔读书计划的第⼀本书, 就给 <逻辑学⼊门> 吧本⼈看的书京东均有售本篇是本⼈在拜读书籍时的随笔, 不喜勿看, 欢迎讨论书籍信息书名: 逻辑学⼊门作者: 格桑出版: 中国纺织出版社正⽂序⾔逻辑是什么? 很多⼈对此⼀知半解, 逻辑可以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可以是某种理论/观点/⾏为⽅式, 也可以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当然也可以是逻辑学的总称. 本书写的并不是什么⼤道理, ⽽是⽣活中的推导和证明某⼀件事的思考的过程⼈总是习惯性的陷⼊⼀种"⼀厢情愿"的思维⽅式中, 诚然, 这样会让我们觉得温暖/快乐/踏实/惬意, 如果你是在梦⾥, 那没什么不好, 但是令⼈沮丧的是, 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那么符合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最好早点摒弃"⼀厢情愿"的思考⽅式, 这样才能让我们⾯对⽣活时更加得⼼应⼿⼈的⼀⽣有N多次选择, 免不了的我们会在⼀些选择中犯下错误, 其中逻辑错误是在底层, 因为现实⽣活中⼀切都有其逻辑, 所以如果我们犯了逻辑错误, 或者说违反了逻辑, 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连串的错误这也意味着, 如果我们可以掌握好逻辑, 去按照正确的逻辑思考事情, 就可以少⾛部分弯路奥斯卡-王尔德说: "逻辑没有爱情⼀半重要, 但他能证明事情"逻辑可以让我们分辨别⼈对我们说的话是真是假, 因为世界上的事情不以某个⼈的意志为转移, 很多的事情其本质和表现出来的现象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在遇到事情或者看到东西时, 我们需要去思考, 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怎么证明他是真的, 如果我们去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就可以识别出⼤部分不符合逻辑的, 不正确的事情, 发现事物的本质.往往对我们造成伤害的, 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是被伪装了的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正⽂偷换概念课堂上, ⽼师提问学⽣,你是怎样认识孙中⼭的?学⽣答,我不认识孙中⼭很明显的, ⽼师所说的认识指的是对孙中⼭这位历史⼈物的理解, ⽽学⽣所说的认识则是⽇常⽣活中的交往关系此学⽣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即在同⼀思维过程中,在中途改变某个概念的内涵或者外延,⽤⼀些听起来⼀样的概念进⾏偷换,把某个事物的原意⽤狡辩的⼿法替换成另⼀个看起来也可以成⽴的解释,把假的说成真的,来达成⽬的我们在⽇常与⼈交流时,⼀定要牢记对⽅提到的概念,当对⽅⼝中的概念发⽣偏移时,⼀定要多加留意,防⽌落⼊对⽅的偷换概念的逻辑陷阱混淆概念在逛商场的时候,远远的看到有某个花⽣油上⾯贴了买⼀送⼀的牌⼦,⾛近⼀看发现是买⼀个花⽣油送⼀个漏⽃对于买⼀送⼀这个词语,就包含了混淆概念的问题,混淆概念,即在同⼀逻辑思维过程中,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个概念来使⽤,这⼏个不同的概念⼀般是表⾯相似来达到混淆的效果我们需要注意对⽐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进⾏区分和辨别,提⾼警戒,严格区分和确认概念是否⼀致,并结合真实的情况和语境来综合判断是否是⼀样的概念模糊概念伯乐告诉⼉⼦千⾥马是脊⾻弯曲、额头隆起、眼睛突出、善叫会跳,结果其⼉⼦拿起蛤蟆认为蛤蟆是千⾥马这与伯乐的表述有关,伯乐并没有表述清楚千⾥马的范围,只是说了其特征,伯乐的⼉⼦在没有充分了解概念的情况下就犯了模糊概念的错误在思维的过程中,⼈们提及的概念都应该有明确的范围,如果你形容⼀个⼈的⾝⾼为挺⾼的这就是模糊的表达,这是难以衡量的所以在听别⼈讲话时,⼀定要仔细辨别有相对含义的概念,并进⼀步追问以免出错,同时我们表达观点时也要注意表述清晰,遵守简单原则,避免抽象描述,简化语⾔的枝叶,做到⾔简意赅,这样对倾听者来说就不是⼀头雾⽔了归纳谬误有⼀只鸡喜欢归纳,他见每次主⼈喂⾷都在6点,于是他认为每天6点是喂⾷时间,直到有⼀天主⼈6点钟将其宰杀⽆论归纳了多少事例,归纳的结论始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只要出现了⼀个反⾯例⼦,归纳的结论就会被推翻善于归纳总结是好事,但是不要武断的做出结论,这样很容易陷⼊偏执之中,如果我们使⽤总结出来的归纳谬论与别⼈争辩,很容易⽕上浇油,对沟通有害⽆益要记住,客观的世界其实很复杂的,我们的认知总归是有限的,过去的规律和经验不⼀定能帮助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活中使⽤归纳法,但是更要明⽩:有限的归纳法存在谬误的可能,这本⾝也是风险所在,我们永远要秉持质疑精神,确信所有的东西都是暂时的,⼀旦陷⼊偏执,对某些事物产⽣路径产⽣依赖,或者想当然的去以为什么,很容易⾯临失误⼈们在澳⼤利亚发现⿊天鹅之前⼀直认为天鹅都应该是⽩的协和谬误年轻⼈在打折期间办了健⾝房会员卡,后来得病医⽣禁⽌其剧烈运动,当健⾝卡⽆法退款的情况下,年轻⼈选择依旧去健⾝年轻⼈明知道带病锻炼对⾝体的伤害是巨⼤的,依旧选择去健⾝,是因为他花钱购买了会员卡,⼜⽆法退款,浪费会员卡让其⽆法接受,所以铤⽽⾛险年轻⼈⾯临的问题在逻辑学上被称为:协和谬论,指在某件事情上投⼊了成本后,当发现不适合继续时,因为不舍得之前的投⼊,选择将错就错,造成更⼤的损失正确的做法是果断地抛弃沉没成本,带着痛苦转⾝,如果不⽌损,继续投⼊。

逻辑学_第一章词项逻辑

逻辑学_第一章词项逻辑

26
(三)直言命题的种类
• 按量划分:
单称命题(前面例子中的5、6)
全称命题(前面例子中的1、2)
特称命题(前面例子中的3、4)
• 按质划分:
肯定命题(前面例子中的1、3、5) 否定命题(前面例子中的2、4、6)
27
直言命题的种类
• 按质、量结合划分: 全称肯定命题(前面例子中的1) 全称否定命题(前面例子中的2) 特称肯定命题(前面例子中的3) 特称否定命题(前面例子中的4) 单称肯定命题(前面例子中的5) 单称否定命题(前面例子中的6) 单称肯定命 题可当作全 称肯定命题; 单称否定命 题可当作全 称否定命题
第一章第一章传统词项逻辑传统词项逻辑?第一节传统词项逻辑概述?第二节词项?第三节直言命题?第四节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第五节三段论11一传统词项逻辑概述一传统词项逻辑概述?传统词项逻辑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以直言命题性质命题为对象以三段论为核心的一个逻辑系统简单命题包括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第一章 传统词项逻辑
17
• 3、划分

划分是把一个词项的外延分为若干小类以明确词项外延的逻辑方法。
小说
文学作品 母项
• •
诗歌 散文 剧本
母项
子项
划分的母项:被划分的指称大类的词项称为划分的母项,如 “文学作品”。 划分的子项:划分所得的指称小类的若干词项称为划分的子项,如 “小说”、 “诗歌”、“散文”、“剧本”。
• 反变关系:属种关系的词项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即词项的内 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外延越大,内涵越少。
• 词项的限制:增加一个词项的内涵使外延较大的词项过渡到外延较 小的词项。

如在“劳动产品”的内涵中增加“用来交换”这一层意义,就 得到“商品”这个外延较小的词项。

《法律逻辑学》作业(1)参考答案

《法律逻辑学》作业(1)参考答案

《法律逻辑学》作业(1)参考答案一、填空(10分)1、在三段论的第三格中,中项M在大前提中处于主项的位置,在小前提中处于主项的位置。

2、根据性质判断词项周延性的规定,全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否定判断的谓项都是周延的。

3、若一个推理正确,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推理的前提正确,推理的形式有效。

4、根据简单真值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必然P与可能P之间具有差等关系;可能P与可能非P之间具有下反对关系。

5、在下列三段论形式中填入适当的符号,使之成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形式:M I PM(A)SS(I)P二、单项选择(20分)1、“p要么q”与“p并且q”这两个判断形式,它们含有(C)。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

2下列各句属于逻辑划分的是(B)A、选言判断分为选言肢和选言联结项;B、假言直接推理分为假言易位推理、假言换质推理和假言易位换质推理;C、规范模范判断分为规范模范词和基础判断;D、反驳分为被反驳的论题、用以反驳的论据和用以反驳的论证方式。

3、“没有一个腐败分子不应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为(A)A、SAP;B、SEP;C、SIP;D、SOP4、“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万里长城”作为定义,则(A)A、犯了“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B、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C、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D、遵守了各项定义规则,没有逻辑错误。

5、下列对概念的概括中,正确的是(B)A、把“律师”概括为“先进律师”;B、把“刑法”概括为“法律”;C、把“中级人民法院”概括为“高级人民法院”;D、把“判断”概括为“推理”。

6、下列概念间的关系中,属于不相容关系的是(D)A、交叉关系;B、全同关系;C、真包含关系;D、全异关系。

7、“所有的执法者都是公正的”和“有些执法者不是公正的”这两个判断间具有(C)A、反对关系;B、下反对关系;C、矛盾关系;D、差等关系。

逻辑学 第一讲 概念

逻辑学 第一讲 概念
前提1: 逻辑学是科学(中项M); 前提2: 科学是有用的; 结论: 所以,逻辑学(主项S)是有用的(谓项P)。
不清而产生的歧义。如: 1898年,中国清政府和德国签署了《胶澳租
界条约》,《条约》中约定德国可以获得“山东 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开采 权……”
歧义①清政府:“铁路沿线的两侧总共30 里”
②德方:“铁路沿线的每一侧各30里, 总共 60里。”
③“30里”是“英里”还是“华里”?
1、“所有公民”都享有人权。 2、张爱玲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 作”
其中的“公民”和“著作”都是周延的。 此外,表达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
如:
1、女人不是老虎。 2、有的学生不是河北人。
这里的“老虎”和“河北人”都断定了 概念的全部外延,因而是周延的。
若语义所指仅断定了概念的一部分外延,那 么该概念的外延就是不周延的。如:
(2)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偷”与“盗” “诉讼”与“打官司” 多词一义 “妈妈”与“母亲”
外宾宴会上的什锦汤,客人看着里面洁 白、光滑、滚圆的鸡蛋,就问这是什么?
“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
(3)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 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 虚词不表达概念。
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 词、数词、量词;
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是一个需 要重视的逻辑问题。
中国的河流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长 江是中国的河流,所以,长江遍布于国内 各个流域。
第一个“中国的河流”是“集合概念”
第二个“中国的河流”是“非集合概 念”
混淆(偷换)概念就是混淆(偷换)内涵
四、运用概念的逻辑错误
1、歧义概念:因概念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模糊

(逻辑学课程课件)第一章绪论

(逻辑学课程课件)第一章绪论

一、形式逻辑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辅助工具
资料:形式逻辑的作用———从未知到已知的方法
二、形式逻辑是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必要工具
例如:有一份关于重大责任事故案的判决中写道:“李XX在这次事故中 不负责任”。
还有一份判决书中:“由于被告王XX长期与流氓鬼混,经常旷工,致使 该厂连续3个多月没有完成生产任务。”
第二节 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
逻 辑
形式逻辑
归纳逻辑 演绎逻辑
传统的演绎逻辑 现代的演绎逻辑
数理逻辑 内涵逻辑
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
数理逻辑是近三百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数理逻辑在它发展的初期,是 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形式逻辑中的某些问题。例如,用数学中原来代表数量的变 项“x”、“y”、“z”来代表概念,用数学中原来代表数量运算的符号“+”“”、“X”来代表概念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由概念构成的判断形式转变为类似数 学的公式。
如,“逻辑性强”,“不合逻 辑”。
(4)逻辑学。
如,“逻辑讲座”。
练习题
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逻辑”一词的含义 1. 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同,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
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 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客观事物的规律) 2. 写文章要讲逻辑。(思维的规律性) 3. 在某些人看来,清官比贪官还要坏,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特殊的理论、观点) 4. 关于思维过程本身有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逻辑学) 5. 干部要学点逻辑与文法。(逻辑学)
(1)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四种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 律)的内容和逻辑要求;

逻辑学章节习题集答案(1-10章)

逻辑学章节习题集答案(1-10章)

逻辑学章节习题集答案(1-10章)第一章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

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

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与4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2与6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

3与5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所有S是P。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逻辑学第一章

逻辑学第一章
第一章 逻辑起源于理智的自我反省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 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 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 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 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已不非诸人, 无诸已不求诸人。 《墨经》
墨子,姓墨名翟(约公元前480-前420 年),中国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 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一书,其思想导 源于墨子,经众多墨家后学陆续编撰而成。 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 《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 合称《墨经》,是后期墨家的创作,为中 国先秦时期逻辑学说的最重要经典。
例19: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 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 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 去想它了。 以上陈述犯了下列哪项逻辑错误? A. 论据不足。 B. 循环论证。 C. 偷换概念。 D. 转移论题。 E. 自相矛盾。
例20:商家为了推销商品,经常以“买一 赠一”的广告招览顾客。以下哪项最能 说明这种推销方式的实质? A. 商家最喜欢这种推销方式。 B. 顾客最喜欢这种推销方式。 C. 这是一种亏本的推销方式。 D. 这是一种耐用商品的推销方式。 E. 这是一种以偷换概念的方法推销商品的 手段。
复杂问语:
隐含着某种为对方所不具有或不能接 受的预设的问语。 对这种问语不能简单地作出肯定或者 否定的回答,一旦作出这样的回答,都 将意味着承认其中所隐含的预设是事实。
1) 你的硕士论文完成了吗? 2) 你是否已经戒烟了?
4、充足理由律: 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 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实的,就必须有一 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 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莱布 尼兹)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 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 p真,因为q 真,并且由q能推出p。 公式: [ q^(qp)] p

逻辑学试题1答案

逻辑学试题1答案
三、分析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一)下列推理是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1、直接推理;不正确。
2、三段论;不正确小项不周延
3、省略三段论;正确
4、三段论;不正确。
5、相容选言推理。
6、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不正确。
7、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不正确。
8、求异法;正确。
(二)下面两段议论是否有逻辑错误?如果有,请指出它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
4若要使只有p才非q与非7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命题则其大前提应为map小前提应为sam8明确概念涵的方法是定义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划分9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括并且只包括三个不同的项
逻辑学试题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S、P;Λ、→ 2、等值关系 3、全称、否定 4、假、真
5、非q6、假 7、A、A 8、矛盾律
9、MAS、SIP 10、全异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中的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
1A;2D;3A;4D;5D;6D;7B;8A;9B;10B。
三、、分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表示集合概念;(2)(3)表示非集合概念。
三、判断题
1、× 2 、√ 3、√ 4 、× 5 、√
四、应用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小、小和小相约第二天去公园。小说:“如果下雨,那么我就不去。小说:“只有天不下雨,我才去。”小说:“我明白了,天下雨,你俩是不会去的。”请分析,小的话是否正确?
答:设“天下雨”为p,“我不去”为q,则“天不下雨”为﹁p,“我才去”为﹁q。
(4)当E为假时,I必为真,O则真假不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三支:三支就是因明学上的三个基本条件——“宗(就是“宗旨”,也就是主义)”、因(就是“原因”,也就是理由)、喻(就是“譬喻”,也就是事实)现代观点看,宗就是论点陈述,因是根据,喻是比喻和举证,合是在宗因喻的基础上的具体应用,结就是结论。

三支作法去掉了合,结。

改进和扩展了喻。

以三支作法中的宗、因、喻来说。

…声是无常‟,这就是宗。

,…声‟和…无常‟是组成宗的材料,称为宗依,宗依又称别宗。

由宗依(别宗)组成的宗的整体,称为总宗。

宗由前后两个宗依加上联系词组成。

因明中,宗为所立,因和喻为能立。

因是正能立,喻是助能立。

所作性故是因,喻也是推理的依据。

喻在梵语本义是…见边‟,就是以喻这个所见之边,去推断宗这个未见之边。

古因明把例证当喻体,,犹如瓶等,这瓶就是喻体。

新因明把瓶看作喻依,喻体之所依,把瓶所具有的…所作‟因而…无常‟之义拿来作为喻体。

把喻分为喻体和喻依是新因明的的发展。

而演绎与归纳的结合主要在喻支上,因此喻支按其法式由两个判断(同喻体、异喻体)和至少两个概念(同喻依、异喻依)组成。

2.似能力:宗因喻三只中互缺一支,三十三过,随生一过。

3.真现量:现量照镜,不假推度,如灯照物真取其镜,不起名言种类,叫做“真现量”。

4.似现量:不是直接照镜,要假第立意识去恩量卜度,计较钟之言,叫做“似现量”。

5.八名词:前陈(陈:陈白、陈设;前陈就是安在句子的前面)、后陈(后陈就是安在句子的后面)、前法、法(法就是后陈,也就是说,前陈的名词但有后陈述语法上的主语而已;法有二义:①“能持自性:堪能保持法的自体”;②“轨生他解:又能执范他解”;列如:“这花(能持自性)很美丽(轨生他解:)”)、所别(“别”就是分别。

“所别”又名自性,就是“前陈”的主语,“前陈”的主语“所分别”,是给“后陈”分别的)、能别(“能别”又名“差别”,就是“后陈”的意义,“后陈”的述语是能分别,是能分别“前陈‘的)、自性、差别。

6.真能破:立者、宗因喻三支或有缺,或有过,破者能显示其谬,或立量破,或显过破,叫做“真能破”。

7.似能破;立者无过、妄自指摘,就叫做“似能破”。

8.真能比:照前面的宗因喻三支无缺,不犯一过,叫“真比量”9.似能比:反过来说,就是宗因喻三支互缺,并且带过,出言有过,就叫做“似比量”。

10.生因:“因”:“生因”,“由此”。

“生因”又分为三:“由敌者先明了立者之言、敌者未了(敌者就是反对的人,一是无知,二是偏执,三是异教)证者未了“。

11.子因:“因”指推理的依据,“因”有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子因就是子的所做性故。

12.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印度因明学主要论书之一,商羯罗主造,一卷,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长安弘福寺译出。

本论之名"入正理",有两层意义:其一,陈那早年关于因明的重要著作是《正理门论》,文字简奥,不易理解,本论之作即为其入门阶梯,所以称为入正理。

其二,正理是因明论法的通名,本论为通述论法的门径,所以称为入正理。

因明入正理论,此题目从文义看,是明了因即可进入正理。

此论所明是因,是人正理的因,正理是所入之果。

疏说:“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

”“由明此二因,入解诸法之真性。

二一因是生因了因。

说:“因体有二,所谓生了。

””。

这是一部正理论的入门书,故名“入正理论”。

正理论可以指正理诸论,也可以切近的指陈那的气因明正理门论”。

13.因明正理门论;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印度新因明学根本理论著作,佛教新因明学大师陈那著,全一卷。

因为当时外道盛行,佛教正道不显,为破斥外道、振兴佛教,必须依靠完整的理论,所以陈那继承古因明学说,并创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显诸法本真之体义,为印度论理学开辟新纪元。

主要分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现量、似现量、真比量、似比量八门,论述因明的九句因、同品定有性与异品遍无性等基本理论14.因明大疏:因明是印度佛教的逻辑学说,兼有辩论术和认识论内容。

因明有新古之分,“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知识、学问;关于如何通过宗(论题)、因(理由)和喻(例证)进行论辩和推理的学问。

宗、因、喻3部分组成的论式称三支比量(式)。

其中又以因支最为重要,故称因明。

实际包含内容为逻辑学与认识论两个部分。

逻辑学方面主要是对逻辑规则和逻辑谬误的研究。

前者研究因本身的特征(因三相)与宗、因、喻三支之间关系(九句因);后者着眼于三支可能出现的逻辑谬误,总结出似宗九过(失)、似因十四过和似喻十过。

15.前陈:陈:陈白、陈设;前陈就是安在句子的前面。

16.后陈:陈:陈白、陈设;后陈就是安在句子的后面。

17.有法:“有法”是前陈前陈的名词但有后陈述语法上的主语而已。

18.法:法就是后陈,也就是说,前陈的名词但有后陈述语法上的主语而已;法有二义:①“能持自性:堪能保持法的自体”;②“轨生他解:又能执范他解”;列如:“这花(能持自性)很美丽(轨生他解:)”)19.所别:“别”就是分别。

“所别”又名自性,就是“前陈”的主语,“前陈”的主语“所分别”,是给“后陈”分别的,例如:“这花(前陈主体)很美丽(后陈意义)”。

20.能别:“能别”又名“差别”,就是“后陈”的意义,“后陈”的述语是能分别,是能分别“前陈”的,例如:“这花(前陈主体)很美丽(后陈意义)”。

21.立者:“立”:就是立论,提出并建立自己所站在的立论;“立者”就是建立并立论的人,或是说话的人。

22.敌者:“敌”:反对并对话驳论,“敌者”就是对话的人。

二、翻译1.原文: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

」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於马也。

异黄马於马,是以黄马为非马。

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翻译:说:“以有白馬为有馬,而說白馬是黃馬可以麽?”说:“不可以。

”说:“認爲有馬和有黃馬不同,是因爲黃馬區別與馬。

黃馬與馬相區別所以說“黃馬非馬”。

認爲黃馬非馬而白馬爲有馬,這就好像讓鳥生活在池塘里,棺槨相分離一樣,這是不合情理的言辞啊。

”2. 原文: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

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

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

坚白域于石,恶乎离?”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

未与物为兼,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

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黄黑与之然。

”“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

离也者,因是。

”“力与知,果不若因是。

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

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

而神与不知。

神乎,是之谓离焉。

”“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翻译:眼睛不能看见坚,手指不能触知白,不可以说没有坚,也不可以说没有白。

这是由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有不同的感觉职能,恶气它们又不能互相代替,坚与白互相渗透而融合于石中,怎能互相分离呢?坚不但在坚石中存在着,恶气在一切具有坚性的事物中存在着,虽然不知石物之坚,但并不因此而妨碍坚性的普遍存在。

共性之坚并不依是否感知个别一物(如石)之坚而转移,因为世界上除了某物(如石)之坚外,坚尚隐藏在其他具有坚性的事物中。

共性的“白”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怎能使石或其他事物发“白”呢?如果“白”是独立存在而自“白”的实体,那末它就不必通过各种具体白色的事物而显示其“白”了。

黄、黑也是一样。

如果连具体的石头也没有,哪里还会有“坚白石”呢?由于共性与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事物与其属性本来是相盈为一体的,因而才有抽象思维之“离”,才有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感觉与思维相比较,总是不及思维来得深刻而全面,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思维才能认识共性,而感觉却只能认识共性而认识不到共性。

举例来说,白色以眼睛才能看见,但眼睛还必须有光线才能看见,而光线只是视觉的条件,视觉条件并不等于视觉。

所以,只是眼睛与光线本身也还不能产生视觉,而且视觉还必须与思维器官发生联系才能产生知觉,如果视觉离开了思维,便不能有知觉。

坚性必须通过手的触觉而知,而手指还不须叩击物体才能产生触觉,如果不通过知坚的手与手指的叩击动作,那末,即使运用思维活动也不能知坚,因为思维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思维不以感觉为基础,将称为无源之水。

思维哟!从感觉到概念的产生而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的分辨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分辨,都依赖思维的作用!由于有从感觉到思维的分析作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分辨清楚,人们才有正确的认识。

3.夫辩者……墨子小取:”辩论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断决利害,解决疑惑。

于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言论。

用名称反映事物,用言词表达思想,用推论揭示原因。

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

自己赞同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不要求别人。

或,是并不都如此。

假,是现在不如此。

效,是为事物立个标准,用它来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

符合标准,就是对的;不符合标准,就是错的。

这就是效。

辟,是举别的事物来说明这一事物。

侔,是两个词义相同的命题可以由此推彼。

援,是说“你正确,我为什么偏不可以正确呢?”推,是用对方所不赞同的命题,相同于对方所赞同的命题,以此来反驳对方的论点。

“是犹谓”是含义相同。

“吾岂谓”,是含义不相同。

事物不可能在某一方面相同,但不会全都相同。

推论的“侔”,有一定限度才正确。

事物如此,有所以如此的原因,其然相同,其所以然就不必同。

对方赞同,有所以赞同的原因;赞同是相同的,之所以赞同就不必同。

所以辟、侔、援、推这些论式,运用起来就会发生变化,会转成诡辩,会离题太远而失正,会脱离论题进而离开本意,这就不能不审察,不能经常运用。

所以,言语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事物有不同的类,论断的根据、理由也不同,那么,在推论中就不能偏执观点。

事物有些为“是”而正确,有些为“是”而不正确。

有些为“不是”而正确,有些为一方面普遍,而另一方面却不普遍。

有些为一方面是正确的,而另一方面却是不正确的。

不能按常理来推论事物,所以言词有很多方面、很多类别、很多差异和缘故,在推论中不能偏执观点,(偏执是)不正确的。

白马是马;乘白马是乘马。

骊马是马;乘骊马是乘马。

婢是人;爱婢是爱人。

奴是人;爱奴是爱人。

这就是“是而然”的情况。

婢的双亲,是人;婢事奉她的双亲,不是事奉别人。

她的弟弟,是一个美人,她爱她的弟弟,不是爱美人。

车是木头做的;乘车却不是乘木。

船是木头做的;进入船,不是进入木头。

盗是人;多盗并不是多人;没有盗,并不是没有人。

以什么说明呢?厌恶多盗,并不是厌恶多人;希望没有盗,不是希望没有人。

这是世人都认为正确的。

如果象这样,那么虽然盗是人,但爱盗却不是爱人;不爱盗,不意味着不爱人;杀盗,也不是杀人,这没有什么疑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