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概论

合集下载

微生物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微生物感染是指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微小生物侵袭,引发的疾病。

微生物感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一、预防微生物感染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善是预防微生物感染的基础。

包括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定期更换衣物和床上用品等。

适当监控个人的口腔和私密部位卫生,防止细菌和真菌滋生。

2. 注重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清洁地面和墙壁,减少微生物滋生的机会。

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未经煮熟或未经处理的食物。

避免接触污染物,如避免在垃圾或污水中工作或生活。

3. 加强免疫力良好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微生物感染。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充足营养,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等的食物。

适量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定期接种必要的疫苗,加强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防御。

二、治疗微生物感染1. 依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微生物感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请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法进行用药,并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2. 加强休息与营养微生物感染会消耗患者的体力和营养,所以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摄入充足的营养。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推荐摄入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

3. 增强体液摄入提高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和排除体内的细菌、病毒和真菌。

饮水充足有助于尿液排泄细菌,清洗呼吸道黏膜,增强呼吸道的自洁功能。

同时,适度摄取维生素C、维生素A等有利于加强体内抵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力的营养物质,可通过饮食或补充剂等方式达到提高体液摄入的目的。

4. 避免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指不同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传播的现象。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家庭成员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使用干净的餐具、洗浴用品等。

病患应佩戴口罩,勤洗手,并避免直接接触他人。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身上引起的感染。

它是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导致不良结果。

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体系医院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感染预防控制的责任,并配备专职的感染预防控制人员。

该管理体系应包括感染预防控制委员会、监测与报告系统、培训与教育机制等。

委员会负责制定感染预防控制政策和指导方针,并监督管理各项工作。

二、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感染情况并做出对策。

监测应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血液感染、尿路感染等各类感染。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感染诊断标准,并统一相关数据记录和报告格式,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医院应制定并实施感染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手术室洁净和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

手卫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感染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手卫生培训,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手术室和其他关键部门应严格控制洁净和消毒管理,并加强环境监测。

四、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导致医院感染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院应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制度和评估体系,并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

医院还应制定并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合理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药物选择与剂量,并定期开展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估。

五、促进患者与家属参与医院应积极促进患者与家属对感染预防控制的参与。

患者和家属应接受有关感染控制的教育,了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医院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设立咨询与投诉渠道等方式,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参与度。

总结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是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建立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体系、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以及促进患者与家属的参与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微生物传染病是指由微小的生物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传播给人类,引发疾病的发生。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围绕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展开阐述。

一、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某些微生物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给人类。

当一个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便会将微生物携带在飞沫中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这些含有微生物的飞沫后,也可能会感染相应的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和结核杆菌就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病原体通过患者的呼吸道、消化道等排泄物产生的飞沫,经过空气悬浮传播到他人的眼、口、鼻等黏膜部位,而引起感染。

多数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都通过飞沫传播引起。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皮肤、黏膜等,或者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和环境表面,从而将微生物传播给自身。

例如,皮肤破损后接触血液、性传播疾病、粪-口传播等。

4. 媒介传播媒介传播是指一些生物因子(如蚊子、苍蝇、跳蚤等)或非生物因子(如水、土壤等)将微生物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导致疾病的传播。

例如,蚊子传播疟疾和登革热,苍蝇传播霍乱和腹泻等。

二、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微生物传染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预防措施:1. 保持卫生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是防止微生物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步骤。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上厕所、外出回家后,都要彻底洗手。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环境,特别是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手机、门把手、键盘等。

2.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特殊环境下,如医院、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对防止微生物传染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避免微生物的直接接触。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预防原则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预防原则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章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原则学习目标掌握掌握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和病原学防治方法。

简言之, 问自己的第6个问题,并能回答此问题。

Q1: 什么是细菌性感染?Q2: 哪些类型的细菌可导致细菌性感染?Q3: 细菌性感染从何而来?Q4: 细菌性感染为什么会发生?Q5:细菌性感染的结局是什么?Q6: 如何正确地诊断、防治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第二节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原则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主要特点:●对传染病,预防应针对流行的三个环节进行●对一般的感染性疾病,预防主要是消毒和易感人群保护1. 传染病的预防原则●管理传染源:及时报告和合理治疗,临床医生的责任;捕杀或治疗动物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不同途径的详细内容参见相关病原体章节隔离:针对不同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消毒:对传染源所处的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预防性消毒(如饮水、牛奶等)●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预防: 加强锻炼、个人营养; 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暴露于传染源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2. 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原则●切断传播途径:消毒:对病原体存在的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预防性消毒(如饮水、牛奶等)●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预防: 加强锻炼、个人营养; 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暴露于传染源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3. 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将病原菌的抗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特异性预防相应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措施●预防接种(prophylactic inoculation)或疫苗接种(vaccination) :采用人工主动免疫的方法,以获得保护性免疫力4. 疫苗定义和类型●疫苗(Vaccine): 以病原微生物自身、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生物技术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生物制品●分类:死疫苗(killed vaccine)或灭活疫苗(inactive vaccine):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物而制成的生物制品,无传染性或感染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 通过自然筛选或人工方法获得的病原微生物的减毒或无毒株,经纯培养后制备而成,无致病性但有繁殖能力类毒素:参见第七章多糖疫苗(carbohydrate vaccine): 提取纯培养细菌的荚膜多糖成分制备的生物制品联合疫苗:•多联疫苗:将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原液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多价疫苗:将同一种细菌的不同亚型或血清型的抗原成分,合并组成一种生物制品,以预防该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

医学ppt
7
生物制品 biological products
人工主动免疫生物制品
疫苗 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医学ppt
8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医学ppt
9
疫苗(vaccine)
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
卡介苗(BCG)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
种类
化学方法制备:如HBsAg和流感HA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人工免疫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等
医学ppt
4
人工免疫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用人工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 疫苗、类毒素等)或直接输入免疫效应分 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使机体获得 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人工主动免疫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医学ppt
5
人工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疫苗(vaccine) 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伤寒沙门菌与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混合的三联疫苗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基因工程疫苗(gene engineered vaccine)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
医学ppt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Microbiologyincl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Microbiologyincl

u 白、百、破三联疫苗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 Microbiologyincl
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n 抗毒素(antitoxin)
u 通常是用细菌类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取其免 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
n 常用
u 破伤风抗毒素 u 白喉抗毒素
n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 Microbiologyincl
n 研发成本高,生产成本低,下游工程复杂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 Microbiologyincl
核酸疫苗
n 将病毒基因导入DNA载体(通常是带有真 核表达调控基因的质粒或病毒),将重组 DNA导入机体,重组DNA可以在细胞的转 录和翻译系统表达出目的蛋白
n 优点:同时刺激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能 诱导CTL活性,易生产,易保存
n 人工合成病毒保护性抗原决定簇肽段
n 优点
u 制备容易,可大量生产,易保存,副作用少
n 理论与实践上的缺点
u 免疫原性弱,使用时需要加佐剂。 u 不同肽免疫活性有差异。 u 部分肽只激发B细胞表位,缺乏激发TH细胞
的表位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 Microbiologyincl
基因工程疫苗
n 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生物制品。如将 编码病毒特异抗原的基因用适当的载体将 此基因带入大肠杆菌或真核细胞,使之表 达
n 成功的范例:1961年我国应用脊灰疫苗,脊灰发 病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天花病毒灭绝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 Microbiologyincl
遗传重组疫苗
n 将野毒株表面抗原基因与弱毒株其他基 因组合而获得减毒活病毒
n 适用于基因组分节段双链RNA病毒,如 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等

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基础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辅导

临床执业医师诊断基础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辅导

2012年临床医师《诊断基础》辅导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一)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对微生物感染的人工免疫防治措施包括:①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病原微生物,或其特异抗原、毒素等制成减毒活疫(菌)苗、死疫(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品,给易感人群接种,使体内产生抗该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的特异性免疫力。

主要用于预防,常需接种1~3次,l~4周后免疫力可出现,持续时间可达数月至数年;②人工被动免疫:是用含抗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给已(疑)感人群注射,或注射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使之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由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作用快速,但持续时间短,仅2~3周。

(二)微生物感染的化学防治1.化学预防:是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对某些微生物感染进行治疗性预防,以及用于外科手术病人和高危对象等以预防可能会发生的微生物感染。

使用时要慎重和掌握好应用体征。

2.抗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安全、有效、经济",其中关键因素是"有效".具体体现为:(1)合理选药:合理的抗感染选药方案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和拟选药物的临床药理学特点;感染部位、病人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拟选药物的临床试验和既往的应用经验等。

(2)合理给药和考核疗效: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及时调整用药。

(3)认真观察疾病演变情况加强综合疗法。

(4)预防和避免抗微生物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及二重感染的发生。

(5)预防和延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它们的发展、表现都与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预防和延迟。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自动计数法为男性153~355×109/L;女性161~386×109/L「分析变异」该法变异系数CV=2.5%「生理学变异」1.升高运动约升高43%,4~14岁儿童较成人约高24%,女性比男性约高9%,口服避孕药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约升高7%。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演示文稿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演示文稿
(4) 红外线:0.7-1000mm波长的电磁波, 杀菌所需温度和时间与干烤相 似。(热效应)。
(5) 微波(microwave):多用于非金属器 械、食具、药杯等消毒。
2.湿热灭菌法(moist heat):
(1) 巴氏消毒法:62℃ 30min 或 71.7℃ 1530s。主要用于杀死酒类、牛奶及乳制品中的 病原微生物,不破坏它们的质量。
龙胆紫 3%-5% 浅表创伤消毒
(三)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化学性质、作用浓度与时间
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及浓度不同,对微生物的作 用大小不同。
2.微生物种类、性质和数量
不同微生物对不同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 真菌>细菌>有胞膜病毒>无胞膜病毒>分支杆菌>芽 胞
3.环境温度与酸碱度: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有一定的pH值范围。
(三) 超声波杀菌法: >20千周/s,粉碎细胞
(四) 滤过除菌: 物理方法除去空气或液体中的细菌。细
菌:0.22mm (五)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冷冻真空干燥法,保存微生物数年或数 十年。
滤菌过程
低温与干燥
冷冻真空干燥法: 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去水分
用途:保存菌种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 消毒剂的分类:
5.有机物:可影响消毒剂的效果。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消毒剂
种类 浓度
作用时间
有机物
环境 温度
细菌
菌龄
种类
酸硷度
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有效
低毒
低破坏
方便
价廉
易贮藏
第二节 抗感染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一) 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特异性免疫的分类、生物制品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人工主动、被动免疫常用的生 物制品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人工主动、被动预防
加入吸附剂:氢氧化铝或磷酸铝制成精制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
抗毒素:破伤风、白喉 抗菌血清:绿脓杆菌 免疫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血清
丙种球蛋白
细胞免疫制剂:转移因子、干扰素、
IL-2、LAK细胞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第八章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
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使之产 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 是给机体直接输入抗体或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免疫效应分子,使 机体立即指用微生物本身或其毒素等成分以及
人或动物的免疫血清、细胞制剂或细胞因子等制成的 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剂。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一、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 疫苗:用各种微生物制备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抗原 性生物制品。 1.减毒活疫苗(活疫苗)BCG、鼠疫、炭疽 2.灭活疫苗(死疫苗):百日咳、霍乱、流脑、钩端螺 旋体疫苗等 3.亚单位疫苗: 脑膜炎球菌的特异性多糖 4.基因工程疫苗:HBsAg 5.重组载体疫苗:伤寒Ty21a株 6.核酸疫苗(DNA疫苗): 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持抗 原性的生物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