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

致病,而有的则对兼而有之。不同的病原菌对宿主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就是说某种病原菌只能引起一定的疾病。因此,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是质的概念。

同一细菌不同菌株间的致病能力有所差异。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t),据此有强毒、弱毒(减毒)和无毒之分。因此,毒力是菌株个体的特征,是量的概念。

一、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一)经典柯赫法则

著名的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是,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柯赫法则随在确定一种新的病原体时非常重要,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情况并不符合该法则。如健康带菌或隐性感染,有些病原菌迄今仍无法在体外人工培养,有的则没有可用的易感动物。另外,该法则只强调了病原微生物一方面,忽略了它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不足之处。

(二)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for genes)应运而生。其要点是: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毒力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则无;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该法则也适用于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如病毒。

二、细菌毒力的测定

在疫苗研制、血清效价测定、药物筛选等工作中,都必须知道细菌的毒力。细菌毒力的表示方法很多,最具实用的是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感染量。

(一)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测定LD50应选取品种、年龄、体重乃至性别等各方面都相同的易感动物,分成若干组,每组数量相同,以递减剂量的微生物或毒素分别接种各组动物,在一定时限内观察记录结果,最后以生物统计学方法计算出LD50。由于半数致死量采用了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因而

避免了动物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

(二)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us dose, ID50)

是指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后在一定时限内使一半感染发病所需的微生物量。因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只能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测定的方法与测定LD50类似,只不过在统计结果时以感染者代替死亡者。

第二节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virulent factor),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此外有些毒力因子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的许多重要毒力因子的分泌与细菌的分泌系统有关。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一)定殖(colonization)

细菌感染的第一步就是在体内定殖(或称定居),实现定殖的前提是细菌要粘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处,以免被肠蠕动、粘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

凡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份统称为粘附素(adhesin),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份,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粘附素,如某些外膜蛋白(OMP)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的脂磷壁酸(LTA)等。

细胞或组织表面与粘附素相互作用的成份称为受体(receptor),多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其中的糖残基往往是粘附素直接结合部位,如大肠杆菌1型菌毛结合D甘露糖、霍乱弧菌的4型菌毛结合岩藻糖及甘露糖、大肠杆菌的F5(K99)菌毛结合唾液酸和半乳糖。部分粘附素受体为蛋白质,最有代表性的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ECM的成员有1型及4型胶原蛋白(collagen)、层粘连蛋白(laminin)、纤粘蛋白(fibronectin)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粘附素胶胡原合蛋白受体为胶原蛋白。

(二)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粘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分泌抗体介导的免疫作用,才能建立感染。

1. 抗吞噬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与吞噬细胞接触,可通过胞外酶(如链球菌溶血素等)破坏细胞骨架以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第二,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多糖荚膜、链球菌的M蛋白和菌毛。第三,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如沙门氏菌的某些成份可抑制溶酶

体与吞噬小体的融合;再如李氏杆菌被吞噬后,很快从吞噬小体中逸出,直接进入细胞质。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酶,能中和吞噬细胞中的氧自由基。第四,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来破坏吞噬细胞的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吞噬细胞。

2. 抗体液免疫机制:细菌逃避体液免疫主要通过:第一,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前者主要是在细菌表面结合机体组织成份,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细胞结合性凝固酶结合血纤维蛋白,或通过SPA结合免疫球蛋白。第二,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杆菌等可分泌IgA 蛋白酶,破坏粘膜表面的IgA。第三,通过LPS、OMP、荚膜及S层等的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Array

3. 内化作用(internalization):指某

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

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图5-1)。

细菌一旦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毒力则显

著下降。

内化作用对细菌的意义在于,细菌通

过这种移位作用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

循环,细菌借以从感染的原发病灶扩散至

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宿主细胞为进入其

内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

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杀灭。

4. 在体内增殖:细菌在宿主体内增殖

是感染的核心问题,增殖速度对致病性极

图5-1 鼠伤寒沙门氏菌内化作用过程示意(据Salyers等)

其重要,如果增殖较快,细菌在感染之初

就能克服机体防御机制,易在体内生存。反之,若增殖较慢,则易被机体清除。

铁是许多细菌生长所必需,然而宿主体内无游离铁存在,细菌通过获铁系统为细菌生长提供所需的铁,获铁系统包括生产和利用载铁体或直接利用宿主的含铁化合物,如血红转铁蛋白、乳铁蛋白等。

赤藓醇(erythritol)能刺激布氏杆菌在体内的生长。雄性及妊娠母畜生殖系统中有赤藓

醇存在,因此布氏杆菌可在其中大量增殖,其感染局限于生殖系统。

5. 在体内扩散:细菌分泌的蛋白酶称为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lar proteinase),它们具有多种致病作用,例如激活外毒素、灭活血清中的补体等,有的蛋白酶本身就是外毒素。此外,

最主要的作用是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它们的损伤,增加其通透,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性。此类常见的有1.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旧称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分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2.胶原酶(collagenase),主要分解ECM中的胶原蛋白。3.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主要分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质。4.磷脂酶(phospholipase)(α毒素),可水解细胞膜的磷脂。5.卵磷脂酶(lecithinase),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6.激酶(kinase),能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为血纤维蛋白溶酶,以分解血纤维蛋白,防止形成血凝块。7.凝固酶(coagulase),细菌在体内的扩散也可通过内化作用完成。特别是细胞结合性凝固酶,可为细菌提供抗原伪装外,使之不被吞噬或机体免疫机制所识别。

二、毒素(toxin)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毒素一般简称毒素。

(一)外毒素(exotoxin)

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后必须分泌于胞外,故名“外毒素”。但也有少数外毒素存在于菌体细胞的周质间隙,只有当菌体细胞裂解后才释放至胞外。

1. 特性:①外毒素通常具有菌种特异性;②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极强;③外毒素的毒性具有高度的特异性;④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⑤多数外毒素不耐热;⑥外毒素都是蛋白质,具有酶的催化作用。

不同细菌产生种特异性的外毒素,如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毒素、炭疽杆菌产生炭疽毒素、霍乱弧菌产生霍乱毒素等。

1 mg纯化的肉毒毒素能杀死2000万只小鼠。破伤风毒素对小鼠的致死剂量,是马钱子碱的106倍。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引起特征性的病症。如破伤风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肌肉的强直性痉挛;肉毒毒素作用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和咽肌麻痹(图5-2);但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气单胞菌等许多细菌均可产生作用类似的肠毒素。

外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而使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antitoxin),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使其毒性丧失,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称之为类毒素(toxoid)。类毒素仍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作为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多数外毒素一般在

60℃~80℃经10 min~80 min 即可失去

毒性,但也有少数例

外,如葡萄球菌肠毒素

及大肠杆菌热稳定肠

毒素(ST )能耐100℃

30 min 。

外毒素易被热、酸及蛋白水解素酶灭活,许多外毒具有酶的催化作用,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和特异性。

2. 组成:大多数外毒素由A 、B 两种亚单位组

成,有多种合成和排列形式(图5-3)。A 亚单位为

毒素的活性中心,称活性亚单位,决定毒素的毒性

效应。B 亚单位称结合单位,能使毒素分子特异性

地结合在宿主易感组织的细胞膜受体上,并协助A

亚单位穿过细胞膜。A 、B 亚单位单独均无毒性,

A 亚单位必须在

B 亚单位的协助下,结合至受体释

放到细胞内,才能发挥毒性作用,因此毒素结构的

完整性是其致病的必备条件。B 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阻断完整毒素的结合,B 亚单位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阻断完整毒素结合细胞,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

3. 分类:外毒素的分类目前尚未统一,比较简明的是根据其性质分三类,A-B 型毒素、攻膜毒素以及超抗原毒素。

(1)A-B 型毒素(A-B type ) 具有典型的A-B 两个亚单位,多数外毒素均属此类。例如霍乱毒素、志贺毒素、破伤风毒素等。

(2)攻膜毒素(membrane disrupting type ) 又名穿孔毒素(pore-forming toxin )。无典型的A-B 亚单位,其作用机制是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小孔,造成胞内液流失而使细胞破坏。一些溶血毒素及磷酸酯酶属于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α毒素是其代表。

若干攻膜毒素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即9个串联的氨基酸(Leu/Ile/Phe-X-Gly-Gly/X-X- Gly-Asn/Asp-Asp-X )重复出现,称之为重复子毒素(repeat in toxin, PTX ),例如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及大肠杆菌的溶血素。

-S 霍乱毒素 假单胞菌素 白喉毒素 ⅠⅡ 百日核毒素 肉毒C2毒素 图5-3 数种外毒结构模式图(据Madshus 等) 肌纤维 肌纤维 A 乙酰胆碱 ▲ 肉毒毒素 □ 破伤风毒素 G 甘氨酸 图5-2 作用于调控肌纤维神经的毒素(据Madigan 等)

中枢神经发出收缩信号 运动神经 中枢神经发出松弛信号

运动神经

(3)超抗原毒素(superantigen)缺乏典型的A-B亚单位结构,它与T细胞结合,释放出细胞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属于此类。

(二)内毒素(endotoxin)

内毒素特指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死亡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的脂磷壁酸(LTA)具有LPS的绝大多数活性,但无致热功能。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亦含有LPS。

1. 组成:LPS由O特异多糖侧链、非特异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个部分组成。具有毒性的部分是类脂A,由一个磷酸化的N乙酰葡萄糖胺(NAG)双体和6~7个饱和脂肪酸组成,它将LPS固定在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上。类脂A高度保守,肠杆菌科细菌的类脂A结构完全一样,因此所有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都大致相同,引致发热、血循环中白细胞聚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严重时亦可致死。

2. 特性:内毒素耐热,加热100℃经1 h仍不被破坏,必须加热160℃经2~4 h,或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煮沸30min才失活。不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的抗原性较弱,将内毒素注入机体可产生针对其中多糖抗原的相应抗体,但此抗体并无中和内毒素毒毒性的作用。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参见表5-1。

表5-1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基本特性比较

特性外毒素内毒素

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

产生由某些革兰氏阳性菌或阴性菌分泌由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裂解产生

耐热通常不耐热极为耐热

全身性。致发热、腹泻、呕吐

毒性作用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或神经毒素,对

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发挥特定作用

毒性程度高,往往致死弱,很少致死

致热性对宿主不致热致热性,常致宿主发热

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抗毒素)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能否产生类毒素能,用甲醛处理不能

3. 检测:目前通用鲎试验(Limulus assay)。东方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或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英文名horseshoe crab)均是海洋节肢动物,其血液中的有核变形细胞能被内毒素所裂解。商品化的试剂则是用鲎变形细胞溶解物(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试剂,待检样本中的内毒素与之相遇,激活LAL中的凝固酶原成为凝固酶,进而使凝固蛋白凝聚成凝胶状态。此法敏感,可检出0.01~1/ng/ml的内毒素。

三、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secretion system)

细菌的分泌系统的发现是近年细菌致病机制研究的重要进展,其中的Ⅲ型分泌系统与动

植物的许多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毒力因子的分泌有关。在病原菌与宿主细胞接触后,这一系统得以启动,具有接触介导的特征。启动后细菌分泌与毒力有关的多种蛋白质,与相应的伴侣蛋白结合,从细菌的胞浆直接进入宿主细胞胞浆,发挥毒性作用。

Ⅲ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kbp大小的基因组编码,以毒力岛的形式存在于细菌的大质粒或染色体,可能是可转移的外源插入成分,通过水平传递获得。

除Ⅲ型分泌系统之外,革兰氏阴性菌尚有Ⅰ型、Ⅱ型与Ⅳ型分泌系统。Ⅰ型可将细菌分泌物蛋白质直接从胞浆送达细胞表面。Ⅱ型则是细菌将蛋白质分泌到周质间隙,经切割加工,然后通过微孔蛋白穿越外膜分泌到胞外。Ⅲ型与Ⅰ型虽都是一步性分泌,且不被加工,但不同点在于,Ⅲ型需较多蛋白质参与,比Ⅰ型复杂。Ⅳ型是一种自主运输系统,其分泌的蛋白质需切割加工,而后形成一个孔道使自身穿过外膜。革兰氏阳性菌的毒力因子分泌相对较为简单,一个信号片段就足以完成分泌过程。

第三节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在自然条件下,不仅不同菌株的毒力有所不同,就是同一菌株在不同条件下也表现出不同的毒力。在某种传染病的发病初期,从患病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菌株毒力较强,然而在流行末期分离到的细菌毒力大为减弱。毒力强的菌株在体外连续传代改变培养条件后,毒力往往减弱,而通过易感动物又能使毒力减弱的菌株恢复毒力。

一、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因制作疫苗等需要,常进行强毒菌株的致弱,以筛选和培育减毒菌株。致弱菌株常采用的方法有:①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②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③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④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⑤通过非易感动物;

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二、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要保持保存菌株的毒力,常以回归易感动物为增强细菌毒力的最佳方法。易感动物既可是本动物,也可是实验动物。特别是回归易感实验动物,已广泛用于增强细菌的毒力。

三、细菌毒力因子的调节

许多细菌的毒力因子受环境因素的调节,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表达,对细菌毒力有调节作用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铁离子及钙离子浓度、渗透压、pH、氧含量等(表5-2)。

表5-2 某些细菌毒力因子的调节系统(据Ryan)

1. 温度:温度是许多细菌重要的调节信号,特别是对那些自然生存环境的温度低于宿主体温的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的毒素、菌毛等在25℃左右表达量最高。耶尔森菌的侵袭素(invasin)在室温条件下表达量最高,而YadA及Ail蛋白则必须在37℃条件下方能表达。志贺菌在30℃培养时不能侵袭宿主细胞,只有在37℃条件下才内化而致腹泻。

2.铁:铁不仅是细菌必需的生长因子,而且对细菌毒力因子的表达也起调节作用,它不仅可诱导载铁体、载铁体受体及其它铁结合蛋白受体等与铁代谢有关成份的表达,而且还对某些细菌毒素有调节作用,类志贺毒素(Slt1)、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菌毛(大肠杆菌)、鞭毛(霍乱弧菌)、蛋白酶(铜绿假单胞菌碱性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

3. 钙:钙对耶尔森菌Yops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在无钙、37℃培养时,耶尔森菌生长停滞,但产生大量的Yops。Yops是耶尔森菌的一系列外膜蛋白,与其粘附及内化密切相关,是重要的毒力因子。

4. 渗透压:渗透压对霍乱弧菌的毒力及菌毛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在宿主组织相近的生理范围内表达量最高。此外,铜绿假单胞菌某些菌株的荚膜亦受渗透压的调节。

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机理(1学时)

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引致宿主的临床和病理变化。病毒对动物的致病机理包括:病毒如何侵入宿主防御系统和宿主如何反侵入;病毒感染如何对宿主组织、器官和整体造成损伤以及宿主如何补偿;病毒感染如何对免疫系统造成损伤以及宿主如何补偿。了解病毒动物个体的致病机理是理解动物群体乃至生态系统中病毒致病本质的基础。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病毒致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与该病毒引起组织细胞的病变程度直接相关,有的病毒能引起组织细胞病变,但不产生临床症状,而有的病毒能引起动物的致死性疾病,但却不产生病变。病毒所致组织细胞损伤是否产生临床疾病因器官而异,也就是因器官的重要性而异。

(一)、对宿主组织和器官的直接损伤

某些杀细胞性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伤引致机体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病毒种类不同其组织细胞嗜性不同,引起何种组织器官的何种细胞损伤是病毒的特征。

1. 对呼吸道上皮的损伤:呼吸道病毒最初入侵并损伤上皮细胞,逐步损坏呼吸道黏膜的

保护层,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上皮细胞。病毒感染早期,呼吸道纤毛摆动实际上有助于子代病毒沿呼吸道扩散。感染后期当上皮细胞损坏时,纤毛停止摆动。

2. 对消化道上皮的损伤:病毒的消化道感染多数潜伏期短,没有任何前驱症状。感染消化道的病毒较多,但其感染机制可有所不同。病毒感染常发生在小肠近端,并逐步向空肠和回肠或结肠扩散。扩展的程度与病毒的摄入量和毒力以及宿主的免疫状况有关。随着感染的发展,肠绒毛的吸收细胞被不成熟的立方上皮细胞代替,后者的吸收能力和酶活性虽大为下降,但抵抗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致畜禽腹泻若不因脱水而死,这种病毒感染常常是自限性的(self-limiting),机体能很快康复,尤其是仅侵染肠腺的感染。

(二)、无组织器官损伤时所致的病理变化

某些病毒感染不引起明显的损伤,感染细胞仍处于低效能地执行正常细胞功能,但丧失了系统自身平衡必需的特定功能。如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的小鼠,由于分泌细胞受病毒感染而使体内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水平,导致感染鼠的侏儒综合征。

(三)、易致细胞继发感染的组织和器官损伤

某些病毒感染除造成直接损伤外,还易使动物发生继发感染。如副流感病毒3型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奶牛时,损伤纤毛上皮,引起体液渗出到呼吸道中,使曼氏杆菌(即溶血巴氏杆菌)和其他细菌侵入肺,引发继发细菌性肺炎。

二、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急性自限性病毒感染是指动物机体很快能够康复,除多数腹泻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外,多数病毒感染都有程度不等的慢性症状。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在急性症状转轻或转化为亚临床后,还可引起轻微的慢性疾病。

(一)、持续性感染的类型

持续性感染可以再次激活,引起宿主的疾病复发,并能引致免疫病理疾病,还与肿瘤的形成有关。病毒能在经免疫的动物体内以持续性感染的方式存活,成为传染源,具有流行病学上的重要性。

持续性感染主要依据持续性感染期间病毒复制的程度和连续性,其次考虑病毒排放和疾病是否发生,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但某些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同时拥有多种类型。

1.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不论是否发病,感染性病毒终生存在和排放。可能很迟才发生免疫病理或肿瘤病。

2.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s):又名隐性感染,除非激活,一般不能发现感染性病毒。

3. 慢性感染(slow infections):传染性病毒经历一个很长的临床前阶段逐渐增多,最终导致缓慢的、渐进性致死疾病。如人和动物的传染性海绵样脑病。

4. 迟发性临床症状的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with late clinical manifestiations):是指病毒持续性复制与疾病的进程无关的病毒感染。如猫全白细胞减少症病毒,胎猫已受感染,直至青年猫才表现脑综合征,在神经损伤出现时,并不能分离出病毒。

三、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病毒可感染免疫系统的细胞,感染细胞的种类因病毒种类而异(见表33-1)。病毒感染免疫细胞导致免疫系统损伤,从而加重疾病,或使宿主易于再感染另一种病毒,引起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宿主还会因此出现获得性免疫缺陷和普遍的免疫抑制。

(一)、损伤所致的表现

1. 传染性囊病病毒感染鸡,导致法氏囊萎缩和B淋巴细胞的严重缺失,增加了宿主对沙门氏菌等细菌的易感性并发生马立克病毒等的双重感染。

2.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HIV2)、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牛免疫缺陷病毒(BIV)和猫免疫缺陷病毒(FIV)等分别可引起人和相应动物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这些病毒主要损伤特定的免疫细胞,但损伤免疫细胞的不同,引致免疫抑制程度也有差异。

(二)、病毒病的免疫病理学

免疫应答在疾病的致病机理中起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机体既有保护作用也有损伤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如貂阿留申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等诱导免疫应答的后果是致病。

(三)、分子模拟引起的自身免疫损伤

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是指宿主细胞成分与病毒蛋白质之间存在分子结构的线性或构象同源性。如果病毒及宿主的抗原决定簇既相似又不相同,即二者的相似程度足以引起交叉反应,但差异的程度又能突破正常的免疫耐受,这样的分子模拟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用单克隆抗体可以验证分子模拟这一概念。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考纲: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与作用 一、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部位,均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群体内部或它们与人体之间,均形成一种自然生态体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经常保持着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的定义归纳 1.部位: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 2.菌群: -常居菌(正常菌群)和暂居菌(过路菌); -对人体无害。 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密度极高。 二、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营养作用—降解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2、维生素K、叶酸、泛酸等。 2.免疫调节作用—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3.定植抵抗力作用—代谢产物杀伤侵入有害细菌。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皮肤上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 4.生物屏障作用—通过黏附和繁殖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的保护膜,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正常菌群被视为机体防止外来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5.其他作用—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还有降低胆固醇、降血氨、抗衰老等作用。 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 一、微生态平衡 定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平衡。 微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但许多因素如疾病状态、有创诊疗措施及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等,都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的平衡。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 1、病房物体表面污染细菌的监测 病房物体表面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 5×5 cm2 的物体表面往返涂抹5次,放入10ml采样液内送检。定量接种的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观察结果。物体表面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总数的计算公式为: 采样面积(cm2)÷采样液稀释倍数?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2= 平板上菌落平均数 2、空气中细菌监测 AT÷10)=50000N÷(1000?平板暴露时间(T)}÷{5 ?平板面积(A)}÷{100?在空气消毒后、操作之前,用空气采样器或空气沉降法采样。空气沉降法采样简便、经济,但不能精确定量,采样方法为: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布点部位距离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部点部位距离墙1m处。将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各采样点5分钟后送检。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计算1m3空气中的细菌数。沉降法采样菌落数根据5分钟内在100cm2培养基上降落的细菌数相当于10L空气中含的细菌数。计算公式:空气细菌总数CFU/m3=平板上平均菌落数(N) 3、医务人员手部污染细菌监测 医务人员的手消毒后,五指并拢,用浸湿的无菌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将棉拭子放入含有中和剂的10ml采样液管内送检。定量接种后35℃培养24h,若无细菌生长放置48h ,计算每平方厘米生长的细菌数。手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双手涂抹面积(cm2)。 4、医院环境污染细菌的监测的卫生学标准 (1)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1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 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2)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供应室洁净区: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20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c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3)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急诊室、供应室的清洁区、各类普通病房、化验室: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50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10个CFU/c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附件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ranism ,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 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 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与致病性有关 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 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 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 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 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可整合到染色体上。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 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 粘液层(alim 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 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菌毛(fimbria 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 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多重耐药性(mutiple 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 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变异是因为失去细胞壁脂多糖的特异性多糖而引起的。变异时不仅菌落特征发生变化,且细菌多种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如毒力 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众多致病染色体上还存在一段分子量很大,载有多个毒力基因并可移动的DNA片段,称致病岛

护理管理学试题与答案解析-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一、A1 1、以下病原体属于真菌的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大肠埃希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白色念珠菌 2、正常菌群不会产生哪些营养素 A、维生素B2 B、叶酸 C、泛酸 D、维生素K E、微量元素 3、下列关于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B、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合成叶酸、维生素、泛酸等 C、肠道中的乳酸菌、肠球菌等正常菌群可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D、菌群失调可导致感染 E、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4、下列不属于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的是 A、铜绿假单胞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大肠埃希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真菌和病毒 5、各种微生物(细菌)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这种现象通常称为 A、细菌定植 B、移位菌群失调 C、原位菌群失调 D、微生态失衡 E、微生态的平衡 6、原位菌群失调中属于可逆性失调的是 A、比例失调 B、二重感染 C、三度失调 D、二度失调

7、有关原位菌群失调的描述,不妥的一项是 A、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部位 B、正常菌群发生数量的变化 C、外来菌入侵 D、正常菌群发生种类结构上的变化 E、偏离正常生理组合的生态学现象 8、微生态失衡可表现为 A、免疫力下降 B、菌群失调和移位 C、影响营养吸收 D、细菌定植增强 E、生物屏障减弱 9、医院感染的生态学病因是 A、免疫力低下 B、患者疾病状态 C、有创诊疗措施 D、菌群失调 E、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10、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过氧化氢,可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这属于正常菌群的哪项生理作用 A、营养作用 B、免疫抑制作用 C、定植抵抗力作用 D、生物屏障作用 E、免疫调节作用 11、人体内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营养作用 B、免疫调节作用 C、定植抵抗力作用 D、生物屏障作用 E、致病作用 12、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A、长期卧床 B、留置导尿管 C、膀胱冲洗 D、膀胱内注药 E、膀胱镜检查 1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 A、需氧菌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 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3级: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程度较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疫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外来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严重疫病的、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动物致病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有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险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4、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根据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管理和组织条例的规定,为了加强医学微生物菌种(以下简称菌种的保藏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其中,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 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等。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11-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江西省肿瘤医院院感科袁水斌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由临床医学、基础医 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微生物学检验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病原学调查、清洁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内容则是医院感染的预防、监测和控制。 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一、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指导临床合理正确 使用抗菌药物。 二、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三、环境卫生学检测 四、参与可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五、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教育和培训 一、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指导临床合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1、对微生物标本做出快速、准确的检测,及时报告临床医生; 2、进行有关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的各种试验,受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咨询; 3、密切结合临床,与临床医师讨论、研究及处理有关感染性疾病的问题; 4、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和相关规范的制定。 病原学检测和诊断的基本要求 (1)◆确保临床标本合格: 恰当的标本采集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求临床医生正确采集能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广泛采用保护性拭子、合格的容器及运送培养基,避免标本中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 ◆全面了解机体的正常菌群: 了解人体的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必要前提,要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和种类,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症与二重感染的概念,既不要将所有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将正常寄居菌所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轻易放过。 ◆细菌的分离鉴定要三定一结合: 即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要求根据临床和标本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培养基及合适的鉴定试验。要判定分离细菌是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定性),同时要有一个细菌数量的大致估计,必要时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在人体有菌部位分离的细菌,其意义大小要参考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判断;如在无菌部位(如血液、脑脊液)分离出细菌,无论是何种微生物和数量多少,均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分析)。 病原学检测和诊断的基本要求(2) ◆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提病人诊断信息、标本适当及尽可能的流行病学资料基础上,进行微生物检验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要求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给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作出恰当的处理。尽管目前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仍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的但这种“以活菌生长”为基础的传统的细菌学鉴定方法速度较慢,不能适应临床需要,要求以标本的直接检查为基础,如形态、染色、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 和16S rRNA 分析),检测致病基因(致病岛、毒力岛)和耐药基因。尽可能在快速诊断方面下工夫。 ◆及时报告临床科室: 要使实验室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应实行三段报告制度,即在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敏感试验结果出来时以及最终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报告。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的 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和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壹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且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壹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见,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俩大类。另有壹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仍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题库1-2-10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题库1-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以下描述哪项恰当() A.首先出现前庭大腺感染症状 B.孕妇感染后可引起新生儿结膜炎和肺炎 C.为我国性传播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D.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不高 E.以污染的手或衣物接触感染为主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泛酸等 B.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合成叶酸、维生素 C.肠道中的乳酸菌、肠球菌等正常菌群可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D.菌群失调可导致感染 E.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2、叶酸、泛酸及维生素K,不包括维生素A。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术后感染,术前应给病人使用广谱抗生素,力图达到"绝对无菌" B.去污染是指人为地将外来致病菌部分或全部去除的方法 C.选择性去污染是采用窄谱抗生素,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类细菌 D.选择性去污染治疗对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的病人疗效不佳 E.全部去污染的术后感染率低于选择性去污染 (谈恋爱才是正经事 https://www.360docs.net/doc/456198659.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肺炎克雷伯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革兰阳性杆菌 B.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C.是ICU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D.极易在病人的泌尿道定植 E.医护人员的手一般不是传播途径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患者张某,女,55岁,吸入性肺脓肿,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关于该病原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革兰阴性球菌 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土壤中 C.人群中带菌状态相当普遍 D.很少对全身各系统引起感染性疾病 E.凝固酶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题库1-1-8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题库1-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的病原菌是() A.链球菌 B.肺炎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幽门螺杆菌 E.大肠杆菌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不会出现以下哪种情况() A.隐性病原携带者 B.细菌不可能再排出体外 C.获得免疫 D.不发病 E.发病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以下描述哪项恰当() A.首先出现前庭大腺感染症状 B.孕妇感染后可引起新生儿结膜炎和肺炎 C.为我国性传播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D.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不高 E.以污染的手或衣物接触感染为主 (拉霸水果机游戏 https://www.360docs.net/doc/456198659.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泛酸等 B.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合成叶酸、维生素 C.肠道中的乳酸菌、肠球菌等正常菌群可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D.菌群失调可导致感染 E.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叶酸、泛酸及维生素K,不包括维生素A。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术后感染,术前应给病人使用广谱抗生素,力图达到"绝对无菌" B.去污染是指人为地将外来致病菌部分或全部去除的方法 C.选择性去污染是采用窄谱抗生素,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类细菌 D.选择性去污染治疗对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的病人疗效不佳 E.全部去污染的术后感染率低于选择性去污染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2-(1)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2-(1) A1型题 (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1. 引起医院内肺炎的致病原大多是 A.革兰氏阳性菌 B.革兰氏阴性菌 C.真菌 D.病毒 E.以上都是 答案:B 2. 三度原位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A.介入治疗与各种导管应用 B.广谱抗菌药物大量应用 C.免疫功能低下 D.慢性病诱发 E.体弱多病 答案:B 3. 菌群失调的诱因有 A.手术损伤、器械性检查使局部免疫力受损 B.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C.病人免疫力低下 D.外来菌侵袭 E.以上都对

答案:E A2型题 (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 1. 张先生,35岁,吸入性肺脓肿,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关于该病原菌的正确叙述是 A.革兰阴性球菌 B.人群中带菌状态相当普遍 C.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土壤中 D.很少对全身各系统引起感染性疾病 E.凝固酶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答案:B 2. 刘女士,42岁,脊髓外伤致尿失禁,留置尿管10天,近日有发热,尿液中大量白细胞。该病人感染可能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C.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D.绿脓杆菌感染 E.大肠杆菌感染 答案:E 3. 雷某,学生,15岁,因肺炎入院,痰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2周的抗生素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持续高热,咳痰,由黄痰渐变为白痰,细菌培养检出白色念珠菌,经抗真菌治疗病情逐渐稳定,诊断为 A.真菌二重感染 B.新的病原菌感染 C.并发症,不属于医院感染

E.真菌二重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答案:D 4. 某乡镇卫生院医生,在采集到可疑流脑病人细菌培养标本后,因缺少培养条件,需送上级医院进行病原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中不正确的是 A.根据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和排出部位取材 B.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 C.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D.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E.标本需冷藏输送 答案:E A3型题 (病例组型最佳选择愿,2~3个题共用题干) 汪先生,38岁,因慢性阑尾炎入院,经2周的抗生素治疗后出现咳嗽、痰粘稠,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 患者可诊断为 A.上呼吸道感染,非医院感染 B.下呼吸道感染,非医院感染 C.尿道感染,属医院感染 D.上呼吸道感染,属医院感染 E.下呼吸道感染,属医院感染 答案:E 2. 引起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 A.致病菌 B.条件致病菌 C.环境中的微生物 D.空气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检验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七章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本章考点: 1.概述 (1)微生物致病性 (2)感染与感染性疾病 2.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1)寄生 (2)病原体 (3)正常菌群 (4)菌群失调 (5)机体对病原体的对抗力 (6)抗细菌免疫 3.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 (1)细菌表面成分 (2)细菌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与归宿 (3)细菌的毒力 (4)细菌的侵入数量 (5)细菌的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 (6)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4.机体的抗菌免疫 概念与类型 5.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概念 (2)细菌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3)免疫病理损伤 (4)病毒侵入途径与传播 (5)抗病毒免疫 6.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1)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感染 (2)外源性与内源性感染 (3)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7.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 (1)病程发展阶段 (2)常见症状与体征 8.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1)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2)微生物感染的化学防治 一、概述 (一)微生物致病性 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

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二)感染与感染性疾病 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或内源性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或致体内生态环境失调等引起机体病理过程,称为感染,是一种微生物的致病力与宿主抵抗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能够接受其他任何生物体存在的机体称宿主。病原体突破宿主的抵御功能,定植在机体一定部位,顽强的增殖并扩散、蔓延,产生临床症状和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 (三)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1)寄生 是生物体共生关系中的一种状态,是微生物得利而机体受害的一种生活关系。共生包括互生、共栖和寄生。 (2)病原体 是引起机体感染而致病的微生物。 (3)正常菌群 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寄居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长期适应,处于微生态平衡。正常定植于人体各部位的细菌群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构成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包括生物拮抗,促进机体免疫,与衰老有关,合成维生素和细菌素。 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使免疫功能低下宿主、老人、新生儿及慢性消耗性疾患和重危病人等发生感染。 (4)菌群失调 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二、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质,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强弱、进入机体的数量,以及是否是侵入机体的适当门户和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一)细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条件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1)菌体表面结构:主要包括荚膜及其他表面物质。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有些细菌表面有类似荚膜的物质(比荚膜要薄),如微荚膜、Vi抗原、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抵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2)菌毛: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菌毛,通过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粘附定居在黏膜表面,有助于细菌侵入。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单项选择题] 1、新生儿生后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肺炎球菌 B.流感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 D.肺炎杆菌 E.溶血性链球菌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2、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以下描述哪项恰当() A.首先出现前庭大腺感染症状 B.孕妇感染后可引起新生儿结膜炎和肺炎 C.为我国性传播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D.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不高 E.以污染的手或衣物接触感染为主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3、医院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的是() A.革兰阴性菌 B.革兰阳性菌 C.真菌 D.病毒 E.衣原体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1.医院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的是革兰阴性菌。 2.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的多发生真菌感染。 [单项选择题] 4、感染多发生在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病人的病原菌是() A.革兰阴性菌 B.革兰阳性菌 C.真菌 D.病毒

E.衣原体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1.医院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的是革兰阴性菌。 2.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的多发生真菌感染。 [单项选择题] 5、患者王某,男,42岁,脊髓外伤致尿失禁,留置尿管10天,近日有发热,尿液中大量白细胞。该病人最可能出现()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D.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 E.大肠埃希菌感染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6、关于肺炎克雷伯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革兰阳性杆菌 B.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C.是ICU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D.极易在病人的泌尿道定植 E.医护人员的手一般不是传播途径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的病原菌是() A.链球菌 B.肺炎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幽门螺杆菌 E.大肠杆菌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8、下列关于原位菌群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也称定位转移 B.即正常菌群在外来菌的入侵下在原有部位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 C.失调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均可自然恢复 D.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仅发生原位菌群失调 E.二度失调为菌群发生了病理波动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 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 A.菌血症 B.脓毒血症 C.内毒素血症 D.毒血症 E.败血症 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 A.芽孢 B.荚膜 C.细胞壁 D.中介体 E.核糖体 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 A.核心多糖 B.特异性多糖 C.LPS D.脂质 A E.脂蛋白 4.类毒素的特点是: A.有抗原性,无毒性 B.无抗原性,有毒性 C.无抗原性,无毒性 D.有抗原性,有毒性 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 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以上都不是 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 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 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 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 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 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LPS D.O 抗原 E.荚膜多糖 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 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 B. 受体基本相似 C. 抗原性基本相似 D.无抗原性 E.以上都不是 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 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 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 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 D.其受体为 D-甘露糖 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 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 A.破伤风溶血毒素 B.肉毒毒素 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 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 E. 破伤风痉挛毒素 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 A.0.1%~0.2% B.0.2%~0.3% C .0.3%~0.4% D.0.4%~0.5% E.0.5%~0.6% 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脑膜炎球菌 C.痢疾杆菌 D.链球菌 E.白喉杆菌 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 A.白假丝酵母菌 B.链球菌 C.白喉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肺炎球菌 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 A.痢疾杆菌 B.链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伤寒杆菌 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脑膜炎球菌 B.淋球菌 C.伤寒杆菌 D.军团菌 E.结核杆菌 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膜磷壁酸 B. 肽聚糖 C. M 蛋白 D.荚膜 E.壁磷壁酸 18. 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志贺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

《卫生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资料

卫生微生物(一) 一、名词解释 1.指示微生物:是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菌)。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生物战剂: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和毁坏农作物、植被等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称为生物战剂。4.土著微生物:是指一个给定的生境中能生存、生长繁殖、代谢活跃的微生物,并能与来自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它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生境。 5.高效消毒剂:可杀灭所有种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消毒合格要求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6.微生物气溶胶:以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分散于空气中的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其中的气体是分散介质。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如尘埃、飞沫、飞沫核及其中的微生物称为分散相,分散悬浮于分散介质(空气)中,形成所谓微生物气溶胶。 7.水分活性值:是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气压与相同温度下的纯水蒸气压的比值。 二、填空 1.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有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综合作用定律。P12 2.菌落总数包括细菌菌落总数、霉菌菌落总数和酵母菌菌落总数。P43 3.紫外线消毒的影响因素有照射剂量、照射距离、环境温度。P68 4.生物战剂的生物学特性是繁殖能力、可传染性、防治困难、稳定性较差。P86 5.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特点是流行过程异常、流行特征异常。P90 6.用于食品霉菌、酵母菌计数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和高盐察氏培养基P289 7.按微生物要求,将药品分为规定灭菌药品和非规定灭菌药品两大类。P233 8.我国评价化妆品细菌安全性指标包括、、和特定菌的检验 三、简答题 1. 简述水微生物的生态功能。P101 答:水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进行光能和化能自养;2)能降解有机物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可作为生产者的原料;3)能同化可溶性有机物并把它们重新引入食物网;4)能进行无机元素的循环;5)细菌可以作为原生动物的食物;6)土著微生物能攻击外来微生物,使后者很难生存。2.鲜蛋的抑菌物质及其抑菌作用P181 答:禽蛋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但是禽蛋又具有良好的防御微生物侵入的结构及各种天然抑菌条菌物质。蛋壳有保护作用,蛋壳表面有壳胶膜,可保护鲜蛋不受微生物侵入。蛋白内含有许多溶菌、杀菌等作用的因子,如溶菌酶,这是一种碱性蛋白,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胞壁肽聚糖,使之裂解而溶菌。此外,在蛋白中还有一种伴清蛋白,它能螯合重金属离子,特别是铁、铜、锌等离子,结果使这些离子不能被细菌利用,是一种重要的抑菌物质。 四、问答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期末作业 : 学号: 院系: 专业:

微生物的致病 : 学号: 院系: 专业: 一.摘要 微生物种类繁多,其部分都能与人类和平共处,但也有小部分对人类有不利的影响。如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这些都是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对于这些病原微生物我们应从根本上了解它们,从而可以有效的防御它们。 二.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致病性,致病机理,朊病毒,埃博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三.正文 1.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

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2.微生物的致病性 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3.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来自其他宿主的微生物感染称之为传染。病原微生物能通过一定的方式、不同途径从一个宿主感染其他宿主,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宿主种类不同,有的病原体只感染人类,有的只感染动物或植物,有的则对人类和动物均可感染。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同宿主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命现象,是其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相互斗争的生命过程。感染和抗感染免疫是同时发生的,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可以有多种表现,这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防御能力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同时与环境等因素也有关系。 细菌侵入机体后,经过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并引起病理变化的过程称之细菌感染。能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致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制度

XXXX医院 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制度 一、监测意义 二、病原体特点 三、病原微生物监测 1.提高病原学监测质量 (1)提高标本送检率 (2)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 (3)病原学诊断与药敏试验 2.微生物鉴定信息及时反馈 3.院感暴发流行预测报告 4.开展医院感染专题研究 一、监测意义 1.掌握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资料,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起到指导作用。 2.客观评价灭菌、消毒效果。 3.寻找感染源、感染环节,揭示传播途径,剖析感染的高危因素,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依据。 4.在控制暴发流行中起了主导作用。 5.监测医院感染菌株动态变化及耐药谱相应变迁,是指导、评价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病原体特点

1.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或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等病原体,但90%以上为条件致病菌(机会病原体),极大部分是原来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 2.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 3.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糖不发酵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占极大多数,按菌株数量排列名列一、三位。 4.真菌、厌氧菌的感染率正在增多,真菌中几乎60%~80%的为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在正常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中存在,只有当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导致菌群失调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厌氧菌以类杆菌、消化球菌、梭菌检出率增加。 5.L型细菌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在机体感染后,受到体内吞噬细胞、溶菌酶、补体、胆汁、尿素等的作用,接受大量抗生素治疗诱导,又受外环境中各种消毒液的影响下,均可使其细胞壁缺损、丢失,形成L型菌,成为重症感染、L型菌所致败血症的误诊的主要原因,也是反复发作慢性感染患者中常见的一种耐药性极强的特殊形式的菌型感染。 三、病原微生物监测任务 1.提高病原学监测的质量 (1)提高标本送检率。 临床医生必须在治疗前做到有样必采,并要求达到正确采样,尤在怀疑厌氧菌感染时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