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

合集下载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5|为什么四川人都说是麻城孝感人?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5|为什么四川人都说是麻城孝感人?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5|为什么四川人都说是麻城孝感人?同乡移居传说概念从历史记忆的视角来看,一篇历史文献,与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本质上并无区别。

无论正史、野史或民间传说,他们都是有关“过去”事件的一种叙说,都是人们对于过去的集体记忆,只不过经过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选择与重新建构。

从本质上说,历史文献无论它包括了多么丰富的内容,仍然只是记述着个人或群体的历史记忆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历史的记忆,而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历史记忆呈现和传承的方式可能不同,于是便有了官方的、史家的与民众的历史记忆之分,也有了文献的记忆与口述的记忆之分。

史书之《资治通鉴》。

实际上,文献与传说都是呈现在不同载体上的历史记忆,它们之间也会经常性的发生互动的影响。

不过,专门将“移民”与“同乡”概念引入传说中,则是由日本学者牧野巽(1905-1974)首次提出来的。

牧野巽素以研究中国宗族社会史,著述甚丰。

他在研究中国宗族社会的过程中,注意到一种现象:“中国人的同乡组合非常牢固”,要“证明这种同乡者的组合,不一定是出于实际的同乡关系,常常可能是在传说、观念的基础上广泛发展而来”。

牧野巽的著作。

虽然在他之前,学术界有人提到了“移民传说”或“移居传说”,但不过“仅仅把个别事例作为特殊、奇妙的现象来处理,而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事件出现的范围遍及中国各地,不仅在现在,在过去也有很多类似现象。

”为此,牧野巽撰写了《中国的移居传说》一书。

牧野巽在书中搜集了大量流传于华南、华北地域中有关“祖先同乡传说”,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同乡传说的分布范围大多和方言的分布范围一致,比如广东人、客家人、福建人等,其祖先同乡传说有各自的特有中心,这表明传说的研究使中国人更进一步地变为地方性、即按民系分类时的一个标准”。

山西洪洞大槐树。

归纳这些传说,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构成要素:第一,移民史的背景。

牧野巽指出:“考虑到这些传说都不是虚假的,在其背后也暗示了实际的移居倾向,也可以成为了解中国人移居、发展历史的线索。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提要: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是‎中国移民史‎上的特例。

因历代官方‎文献对此无‎所记载,来自民间的‎传闻又常常‎自相矛盾。

本文试图从‎麻城120‎姓160支‎宗谱所提供‎的地情信息‎资料入手,通过对麻城‎地域社会的‎分析,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之‎谜。

关键词:随军迁川战乱流离奉旨入川强制迁徙孝感乡都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梅家军山寨兵里仁会奴变‎孝感厅正文“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这是川渝两‎地数千万人‎民对于祖先‎的共同记忆‎。

在世界被称‎为“地球村”之今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环球同此凉‎热”的趋同性,使人们愈加‎怀念并刻意‎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已成为初步‎走向小康的‎诸多中国人‎(包括海外侨‎胞)共同的心理‎需求。

近年来,到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含由川渝两‎地又转迁滇‎、黔等其他地‎区)移民后裔摩‎肩接踵,来电、来函、网络寻根,更成为热门‎。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麻城孝‎感乡的历史‎遗存,极难在各种‎文献资料中‎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以至于研究‎中国移民史‎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也为难地说‎:“我们在撰写‎《中国移民史‎》时,也以这一重‎要的移民发‎源地(指麻城孝感‎乡)不见踪影为‎憾。

”①为满足各地‎人士的寻根‎需求,近四年来,笔者查阅了‎麻城120‎姓(此120姓‎函盖麻城现‎居人口90‎%以上)160支宗‎谱,对孝感乡移‎民现象形成‎两点粗浅认‎识,简述如下。

①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原载《四川日报》1997年‎5月9日一、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流‎基本同步进‎行,从战乱流徙‎到奉旨移民‎,由自发西迁‎到“徙实填空”,麻城及孝感‎乡逐渐成为‎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一)麻城土著流‎徙四川综括麻城各‎姓氏族谱的‎相关记述,元末明初自‎麻城移民四‎川有下列几‎种情况:1、随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入‎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麻城铁匠邹‎普胜与罗田‎布贩徐寿辉‎、江西和尚彭‎莹玉等人扯‎旗造反,聚众起义,建国改元。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末农民起义在中原大地爆发。

活跃在鄂东、鄂中的西系红巾军,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波澜,从而推动了楚人迁川潮流的兴起。

躲避战乱的人们,沿着元初孝感乡军屯民入川,以及元代中后期“襄、汉流民”迁川的足迹,竞相到四川避难。

明玉珍入据四川之后,以鄂东、鄂中为主的众多红巾军部众和乡人,相继跟随其后入蜀定居。

西系红巾军兵起湖北东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末农民起义在中原大地爆发。

红巾军运动,最终形成两大派系或称之为“两大翼”。

由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以今安徽省淮河流域为中心,向东发展,然后进入河北南部、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并向西蔓延到河南,史称“东系红巾军”或“北翼红巾军”。

由徐寿辉、邹普胜领导的农民起义,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在鄂东爆发。

义军“举莲兵为乱,以红巾为号”,一举攻下了湖北东南部的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城,并以此为都城,建国号为“天完”,改元“治平”,建莲台省,分置官属。

这支红巾军主要以今湖北南部为中心,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史称“西系红巾军”或称“南翼红巾军”。

西系红巾军起义虽然以徐寿辉作为政治代表人物号召起义,但初期的实际领导者和组织者,却是麻城铁匠出身的邹普胜。

可以说,邹普胜和他所在的麻城,在发动蕲黄首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系红巾起义的发动,主要依靠宗教制造舆论团聚群众。

麻城地区有深厚的宗教传统,群众基础良好,并多出奇异高人。

早在至元四年(1338年),邹普胜就在麻城多云山建圣人堂,信奉白莲教,在自己身边团聚了大批当地民众,吸引了大批麻城民众参加起义。

发动首义的誓师大会,就是在邹普胜的圣人堂中举行的。

西系红巾军声势大振,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波澜。

一时间湖广、江西、安徽地区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竞相汇入到反元斗争的滚滚洪流中来。

正当蕲、黄起义向湖、湘和江东、西地区蔓延之际,一个跨地域的移民大趋势也正在中部地区涌动。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作为历史上八大移民圣地之一的“湖北麻城孝感乡”,一直以来便是川渝民众心目中的故乡所在地。

流传了近五百年的“问我祖先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的民谣,更是反映了移民后裔内心深处浓浓的故乡情结和对祖先居住地的深深追忆。

这种追忆从本质上是移民后裔对于家族迁徙历史、祖先功德的一种历史记忆。

而族谱作为民间记忆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记述家族渊源、历史变迁、祖先事迹还承担着弘扬祖德,约束子孙行为的功能,从而达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的目的。

正是基于族谱对于家族历史变迁记忆的记述,从而保存了大量有关家族迁徙历史的信息。

谭其骧先生指出:“移民史使用族谱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时与地既不能损其族之令望,亦不能增其家之荣誉,故谱牒不可靠,然惟此种材料则为可靠。

”移民后裔在追忆祖先迁徙时间、迁徙原因、迁徙地点等问题上所留下的信息,是可以而且应该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的。

近年来,四川学者在移民史、方言习俗等方面运用大量族谱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笔者在前辈学者研究运用族谱的基础土,通过相关的488部民间族谱,围绕“麻城孝感乡”现象,就湖广麻城尤其是孝感乡的移民后裔是怎样传承家族历史记忆的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移民时代的记忆在中国移民史上,元代以来尤其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开启了自东向西的迁徙流向。

虽然“湖广填四川”作为一句歌谣在民间传唱,少见于正史记载,并未引起当时学者过多的关注,但是大量迁川移民后裔却对于此歌谣一致认同,并通过移民族谱对家族的迁徙时间、祖籍地作了详尽的记载。

由于以“湖广填四川”为背景的湖广籍移民迁川活动从13世纪持续至18世纪,时间长达近500年,以至民间族谱在追忆祖先的历史上,往往存在着时代交混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488部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撰写的族谱所呈现出来的历史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发现民间族谱在涉及祖先迁入四川的时间记忆上,有八种表述,故可以细分为八个时段:(1)元代:元代及以前迁川家族。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提到根,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故乡,想到祖先的故乡。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千百万移民及其后裔往往已经不知道祖先真正的出生地,只记下了他们迁来的地方。

这些移民的发源地已经被移民的后裔视为故乡,成为他们心中的根。

直到今天,洪洞大槐树还牵动着无数华北人的心,南雄珠玑巷被众多岭南家族视为故里,麻城孝感乡为四川的湖广移民世世代代所纪念,客家人以宁化石壁为发祥地,不少苏北人以苏州阊门为祖先的来源,安徽安庆一带的百姓念念不忘的是江西瓦屑坝。

这些地名,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却早已在地图上消失,空令人梦魂萦绕。

这些地方,有的只是一棵大树,有的只是一座城门,或为一巷,或为一村,如何能有如此多的移民迁出?如,或者询问你的,大概都可以听到“湖广填四川”的故事。

而说到自己的来历,很多四川人都知道是“湖广麻城”,其中大多数人还说是迁自“麻城孝感乡”,甚至有的彝族人说自己的祖先也是从“湖北麻城”迁来。

麻城或麻城孝感乡与移民究竟有什么关系?这还得从600年前的元末明初说起。

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徐寿辉与彭莹玉、邹普胜等在蕲州路、黄州路(今湖北黄冈地区南半部)起义,称红巾军;十月,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

布王三、孟海马起兵于襄阳(今襄樊市)、汉水一带,称北锁、南锁红军。

十二年正月,布王三、孟海马攻克襄阳、荆门一带,徐寿辉攻克汉阳、武昌、安陆府(今钟祥市、京山县)、中兴路(今荆沙市一带)。

同年四月,元兵攻陷汉阳、武昌,不久又被红巾军夺回。

五月,元兵攻陷中兴路、襄阳,至九月红巾军再克中兴路,但立即又被元兵攻下。

十三年秋后,元军陆续攻陷安陆、武昌、汉阳、蕲州等地,徐寿辉部寻根21□退入黄梅山区和沔阳湖中。

红巾军的起义与元兵的镇压波及今湖北大部分地区,战争激烈而残酷,在一些反复争夺的地方尤其如此,迫使百姓纷纷外逃避祸。

但元兵从北、南两路压来,下游的今安徽、江西也是红巾军等起义军与元兵的战场,只有西迁比较安全,所以大批逃民迁往四川。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1明初湖广移民四川分布地有哪些?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1明初湖广移民四川分布地有哪些?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1明初湖广移民四川分布地有哪些?经历宋元战争和元代、大夏以及明初的政治、军事诸因素的演变,四川人口数量和分布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元、明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元代四川人口的75%-80%,集中分布在川西、川北和川中地区;明初四川人口却集中分布在元代四川人口稀少的川东、川南地区。

明朝洪武年间四川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地区,正是湖广姓氏的覆盖之区。

拥有人口最多的前6个府州(重庆府、叙州府、成都府、顺庆府、泸州府、夔州府),正好位于流经四川盆地东南部的长江水系网上。

这样的分布格局,与元朝、大夏和明初湖广地区持续向这些地区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叙州府(一)富顺县明初政府组织孝感迁民在“富、荣二邑”安置,富邑,即富顺县。

收藏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民国《宗氏族谱》证实,宗氏就是明初奉旨填实该县的家族之一:明朝军队前线指挥所。

吾宗氏先祖以来,原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分派,迁居湖北黄州府之麻城孝感,住高水井历九代矣。

于大明洪武初年,平红巾乱,恢复西川,奉旨填实。

香港学者马楚坚在“族谱所见明平夏后实蜀氏族表”中,列举有来自楚省的汪氏三兄弟之三卯,就是明平夏后迁入安置地区“富邑大山铺”(今属自贡市)的。

大山铺。

民国《南溪县志》在追溯该县姓氏源流时,也提到明末清初迁居三区的甘氏、熊氏,“其祖避乱,自富顺徙此,皆明著姓也。

”以此推知,此甘、熊氏的祖先,也可能如同上述宗氏祖先一样,是明初为“恢复西川,奉旨填实”而迁入富顺县的。

新编《富顺县志》。

新编《富顺县志》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对该县湖广姓氏的情况做了这样的记载:明代以前的老居民仅有李、王、范、郭、余、杜、文、黄、甘、韦、唐、尚、聂、陈、罗、刘、黄、朱、杨、景等姓氏,多数是明洪武时期由湖广、江西、河南等省移民之后裔,至今大约近30代。

此处所称洪武时期由湖广、江西、河南等省籍而来的移民,联系当时历史背景,多与迁川始发地麻城有关,因此,在统计上纳入湖广移民也是可以的。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作者:————————————————————————————————日期: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转载)2011-06-20 10:34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

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部: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在南部: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

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

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在北部: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

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修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博主按:我曾成功地为十多支明未清初时期从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迁居四川的邹氏宗亲后裔找到了祖源,亊实证明他们的祖籍是湖南省,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很多各省徙川人后裔在没找到祖源之前都自称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的,我曾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读了2005年10月14日四川日报的<<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这篇文章后,上述迷团才得以解开。

原来绝大部分徙川人员后裔都有<<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文章中的和著名作家艾芜一样的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什么是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为使徙川移民后裔在寻找祖源时不陷于“麻城孝感现象”之中,现将<<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转载摘登如下,供全体徙川人后裔寻找祖籍时参考。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四川日报> 天府周末(05版)你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好多好多的四川人有同一个回答:麻城孝感乡。

可是,当今中国地图上,麻城、孝感各是湖北的一个市,祖籍中的地名早已为历史的烟云所遮掩,消逝无踪……夕阳渐沉,河流平缓,河边石壁上镌刻的四个大字“楚蜀鸿沟”,红得耀眼,触动心灵。

“楚蜀鸿沟”这四个大字旁,有一行小字,标明它刻于清康熙庚寅年(公元1710年)。

那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高峰期呵!我们的思绪回到了三百年前———那时,正值清朝初期,我们许多四川人的先祖,可不就是经过这里,乘舟西去巴蜀?舟过此处,他们的心情是依依不舍,还是毅然决然,或者兼而有之?此地属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地名叫链子溪,因为两岸石壁上铸有长长的铁链。

这些大概为了助力于纤夫而设的铁链,因风雨剥蚀而锈迹斑斑,同样牵动我们的心襟:我们的先祖,是不是也曾抓握着这些铁链拉纤?当今有很多很多的四川人,家族谱牒上都标注着同一个原籍地“湖广麻城孝感乡”。

可今天的中国地图里,却找不到这个“孝感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9 12 )升为雅州府 。明清两代 的水东乡包 括今天 雅安市
雨城 区上 里镇 、中里镇 和 下里 镇。水 东 乡东 西广 2 O里 ,
南北袤 4 0里 , 四 面 环 山 ,东 面 罗 绳 山 是 水 东 乡 与 名 山 县 的分 水 岭 ,南 面 碧 峰 峡 、西 面芦 山 岗是 水 东 乡 与 芦 山县 的

l 7・ 6
前 民间 口头语 中还 称 之 为 “ 罗绳 凼 ” 。

义” ( 与思 恭 同辈) 一支世 系至迟 在光绪 年 间亦加 入到
《 氏宗 谱 》 里 了 。 杨 二 、传 说 由碑 入 谱 的 过 程

中里 杨 氏考
今 天的中里杨氏族人 ,主要聚居于中里镇建强村。《 杨 氏宗谱》 载 ,杨 廷富 万历 十 四年 (56 ① 18 )第 一次 修谱 , 其后一共编修了十四年次。 目前看到的 《 氏宗谱》 的规 杨 模 是 由 杨 正 远 ( 立 程 ,号 靖 斋 ) 于 道 光 二 十 六 年 名 (86 14 )所编订。《 氏宗谱》 现存三种抄录本 ,一种是虫 杨
履 泰 ,字衷介 ,其先 湖广麻城 人 ” … “ ; 南溪 经 明季 丧乱 , 土虚无人 ,康雍 之际 ,粤 闽湘赣之 民纷来 占插 ,而 以湖广 麻城县 孝感 乡为最 夥 ” ; “ 我始祖 赵公 讳 芳 ,本湖 广 黄 州 府麻 城县孝感乡之大族世家” “( 阳县 )张 氏,其 ; 德
社 会历 史 ,也有 利 于重新观 察全 国各地 不 同时代 的传说 传 播 机制 和 区域 社 会 的历 史 内在 脉络 。
对 四川雅安 水 东 乡有 关 “ 城 县孝 感 乡” 传说 由碑入 谱及 其扩 散过 程 的探 讨 ,可 以 为此提 供 麻

个具 体 的案例 。
[ 关键词] 湖广填 四川 ;“ 麻城 县孝 感 乡”;雅 安水 东乡;由碑 入谱
先 湖北 麻 城 孝 感 乡 人 ” 川 北 仪 陇 县 的 大 量 族 谱 也 有 这样 。 记 载 。4祖 籍 “ 城 县 孝 感 乡 ” 固然 包 含 有 部 分 的 历 史 事 【 麻
谱》 、宗支碑及墓碑 ,讨论 “ 麻城县孝 感乡 ”传说 从兴起
到传 播 的过 程 。雅 安 在 明 代称 为 雅 州 ,清 代 雍 正 七 年
现 的 时 间 较 晚 ,留下 相 对 多 的材 料 ,我 们 有 条 件 把 “ 城 麻
个很 小的地方 , 种现象 在全 国较为普 遍 。粤东 地 区很 这
多客家姓 氏谱牒都称 自福建 宁化 石壁来 , 东珠江 三角洲 广
县孝感乡”传说看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扩散过程 ,注意这

地 区则广泛 流传 着源 自南雄 珠 玑巷的传 说 , 北地 区则广 华 泛流传 源 自山西洪洞 大槐树 的传说 。这些传 说包 含 了部分

学 研 究
2 1. 0 03
清代四川雅安 “ 麻城县孝感乡" 传说 的兴起 与传播
陈志 刚
[ 摘要]
“ 城县 孝感 乡” 传说 应该 被 看成 一 个具 有 连 续性 的扩散 过 程 。通 过 对 “ 城 麻 麻
县 孝 感 乡”提 法兴起 的 时间、形 成 与 传播 的 具 体过 程 的讨 论 ,有利 于 我们 重 新 审视 明 清四 川
[ 中图分 类号 ]K 4 [ 2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4 6 (0 0 3 17~ 5 00— 7 9 2 1 )o —06 0
有 迁 徙 历史 的人 群 中 , 量 人 群 的 后 代 多 声 称 来 自同 大

占据主流位置。6事上 ,由于 “ 【 麻城 县孝感 乡”传 说 出
蛀 旧本 ,残 缺严 重 ,估 计 是 光 绪 二 十 一 年 (85 抄 录 本 19 )
杨 氏族人墓 地有一通 《 字祖公墓志》, 该 墓志 的 翰 ③ 落款为 “ 明隆武丁亥孟冬蒙邑举人钦考知州通家眷 弟晏 大
炜 撰 功 授 阁刮 都 司 佥 书衔 盟 弟 范 应 乐 书 ” 。现 抄 录 墓 碑 文
实 ( 实还 有待讨 论 ) 然 而在 四川更 多却 具有 传说 的 其 ,
性 质 。 过 去 探讨 这 一 传 说 形成 的 原 因 时 , 冒籍 说 与 从 众 说
分水岭 ,北面天台 山是水东 乡与邛州 的分水岭 。因为有 罗
绳 山 ,文 献 中又 称 之 为 “ 绳 ” 罗 纯 ” 或 “ 城 ” 目 罗 、“ 罗 ,
族谱 中的说法时 ,首先应考虑 到族谱 的产生 过程 。 这种 过程研究 ,有利于我们重新 审视 明清 四川社 会历史 ,也有 利于重新观察全国各地 不同时代 的传说传播机 制和 区域社
会 的历 史 内在 脉 络 。
本 文 以 四川 雅安 水 东 乡 为 例 ,主 要 根 据 《 氏宗 杨
① 佚名 :《 阳县 乡土志 ・ 德 氏族》,清末修 ,民国刻本 ,转引 自鲁子健 《 清代 四川财政史料》 ( ) 上 ,四川省社会科 学
院 出版 社 ,18 9 4年 ,7 7页 。
( 作者简介] 陈志刚 ,中山大 学历 史 系博 士研 究生 ,广 东 广 , 50 7 。 r J 125 1

段如下 :
钦命督师阁部 、加升游击团练 、镇抚名 山县事杨
公 、讳 秀玉 、 号翰 宇者 ,其 先世 楚人 ,避 乱 入 蜀 , 卜
居 雅 安 水 东 乡,公 派 为 长 ,业 创 罗绳 实 家 焉。
或光绪二十八年 ( 92 10 )增订抄本 ,一种是 “ 民国二年癸 丑春 日看抄 录”本 ( 即本文 使用 本 ) ,一 种是 19 96年 编
的历史 事实 , 然而更多的却带有传说性质的虚构 历史记忆 , 其形成 与流播的具体过程 , 因为材料不够 , 常 很难实证 。 如果 翻阅四川的方志和家谱 ,则常会 遇到追溯祖籍 为
“ 城 ” 或 “ 城 孝 感 乡 ” 的 情 况 ,如 : “ 生 严 姓 ,讳 麻 麻 先
传说什么时候在 哪里开始兴起和具体如何传 播 ,在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