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合集下载

孝感乡都 考辨

孝感乡都 考辨

孝感乡都考辨一有人说:“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

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并且以“不容置疑”的决绝态度宣称:“孝感乡作为全国八大移民基地之一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但又不得不承认:“现存的康熙9年到民国24年的4部《麻城县志》的编纂者们,即使是对于明清两代举世闻名的麻城大规模移民,也显得出人意料的麻木和冷漠,让我们难以从中找到任何有意识的记载”[1]既然找不到切实的典籍来证明,这种说法就只是一种想当然,难以服人。

为了弥补“移民基地说”支撑材料的空缺,最近出现了“孝感乡都”甚至“遂升其都为散州,统属七县”的“重大发现”,似乎这个疑点终于有了“切实的证明”。

[2]国家行政机构“州”的设置,不是一个小问题,既然有“统属七县”(专门办理移民事务)的权属,真相不难查明。

如《大明会典》卷30就有对专设官员的记载:“正德二年,仍设巡茶御史一员,请敕兼理马政茶法二事”、正德十年“令浙江都司、添设都指挥佥事一员、专管银场”、成化九年“令看守廉州府杨梅等池奉御,兼管永安池”、成化十九年“添设云南布政司参议一员,同按察司佥事,管理银课”、天順八年“添设湖广布政司参议一员,于荆襄汉阳等府、抚治流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化十一年“黄冈、麻城、江陵、监利、枣阳、衡山、安仁、慈利县,(增设)主簿各一员”,其专门职责为“劝农”(卷17)。

官员变革也有记载如“正德元年、裁革湖广衡州府安仁县劝农主簿”(卷17)。

《明史》对一些州县的升降变动也有明确记载,“移民圣地”运作的移民填川事务远比上面所列的事件重要得多,“州”级行政机构“孝感乡都”的设置绝对是一件大事,史籍找不到相关记载就令人难以相信。

其实,麻城县的岐亭镇曾经“议设郡丞于此,防御寇盗”,就见诸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麻城县》记载。

我们不妨看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二·金堂县》对一个已消失的州级地名的叙述:“怀安城(金堂)县东南五十里。

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

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

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邓亚曾今川渝人入巴蜀之先祖多注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

笔者于1986年随机抽样调查四川三台中学62名川籍教职工及其配偶祖籍:麻城孝感乡13人(占总数20%),另湖广18人、湖北1人、湖南1人;以上相加共33人.占总数53%。

其余皆注明某省某县乃至乡以下小地名。

纵览川渝各地方志、族谱及广大专家学者著述,其相关资料亦大抵若此。

与四川(今川渝,下同)同时遭受暴政战乱之区区孝感乡,休说填川,即使置县亦无可能,为何约定俗成作如此奇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

其领域含湖北、湖南全境及广东电白以西、广西河池以东、恩阳以南全境。

明分置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始专指两湖之地。

清因之。

又因省治在湖北,俗呼湖北人为湖广人。

”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湖广填四川”的政府行为:第一次在元末明初。

元至正十七年(1357)湖北随州明玉珍参加义师“红巾军”,克重庆,5年后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

其部下几乎全是湖广人,尤以黄州府麻城县人为最。

四川经元朝蹂躏,时存12万余人。

明玉珍尚俭轻徭薄赋,在川遍置卫所,戍兵屯垦;下令广招湖广百姓入川垦殖,其部队悉就地解甲归田.与孑遗土著及入川新民互通婚约,融为新一代四川人之重要部份。

明万历六年(1578),全川经216年休养生息,人口增至310多万,经济文化事业亦长足发展。

明初由麻城孝感乡迁川者之后裔不乏名人望族,如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及其先辈首辅杨廷和;如清初遂宁宰相张鹏翮及曾孙大诗人张问陶;如康熙朝河道总督三台王新命等等。

从而麻城孝感乡不但人多势众,而且成了郡望之金字招牌。

第二次大规模湖广填川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平定吴三桂叛军据川之王屏藩部作乱之后,至乾隆八年(1743)的70年间。

经明末清初战乱后的康熙十年,随着逃亡土著返乡及陕西等北地新民入川,加上尔后近30年的生息,《四川总志》载:“全省存男女97.1万人”。

麻城县古孝感乡卧牛石奎是川渝移民的祖源地

麻城县古孝感乡卧牛石奎是川渝移民的祖源地

麻城县古孝感乡卧牛石奎是川渝移民的祖源地朋友们好!现在我就站在麻城县川渝移民之地古孝感乡卧牛石奎的地方。

卧牛石,这个古老的区域名,不知取名于何年何代。

这里是重庆四川移民的祖源地,从这里有大批移民背井离乡奔向川渝大地。

这里有一首麻城光黄古道的问路歌:哭天哭天真哭天,道士岭上看容颜,十里凉亭当街过,抬头望见梅花山。

爬爬奔奔陡坡山,黄泥巴大路关田畈。

盛家洼好花园,姑嫂二人开饭店,油炸豆腐香三塆。

浮桥河是个撮瓢船,河西有个渡船塆。

往西有个疯子地,中馆驿城墙高又宽。

商铺酒楼真不少,赶集的人们闹喧喧。

出了大西门,再过五里是桃园。

三月桃花开满树,蜂飞蝶舞在花间……这首《问路歌》一直唱到川渝,可惜能完全记得此歌的人已经没有了。

明代麻城县分四个乡区,在明朝初期,麻城分为太平、亭川、孝感、仙居四个乡,孝感乡是明代麻城县四乡区之一,孝感乡位于现在铁门、歧亭、宋埠、中馆驿四乡镇,还包括城区、白果、南湖、顺河以及新洲、红安的部分地区,据史学家考证,孝感乡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是众多川渝民众心目中的圣地。

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孝感乡只存在百余年。

即使现在哪家有人去世,道士在唱教时依旧把我们这里叫做仙居乡某某社,其实仙居乡民国时期已经取消了,我们卧牛石奎归中馆驿区管辖。

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道士唱什么区域根本不在乎,如果是封建时代,政府根本不允许你这么唱,必须按当代的行政区域去唱。

麻城曾经是“江西填湖广”,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或筷子巷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以曲线形弯弯绕绕地走向荆楚大地。

如今每到除夕团年饭祭祖时,我们都要在祭祖贡品上插上一双筷子用以纪念我的祖上来自筷子巷。

“湖广填四川”,那更是一条延走了六百多年的悲壮乡情路:回望大别山,泣别举水河,溯长江,穿三峡,踏蜀道,凄风苦雨,抛别故土,他乡繁衍。

麻城各姓氏族谱 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 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提要: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是中国移民史上的特例。

因历代官方文献对此无所记载,来自民间的传闻又常常自相矛盾。

本文试图从麻城120姓160支宗谱所提供的地情信息资料入手,通过对麻城地域社会的分析,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之谜。

关键词:随军迁川战乱流离奉旨入川强制迁徙孝感乡都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梅家军山寨兵里仁会奴变孝感厅正文“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这是川渝两地数千万人民对于祖先的共同记忆。

在世界被称为“地球村”之今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环球同此凉热”的趋同性,使人们愈加怀念并刻意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已成为初步走向小康的诸多中国人(包括海外侨胞)共同的心理需求。

近年来,到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含由川渝两地又转迁滇、黔等其他地区)移民后裔摩肩接踵,来电、来函、网络寻根,更成为热门。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麻城孝感乡的历史遗存,极难在各种文献资料中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以至于研究中国移民史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也为难地说:“我们在撰写《中国移民史》时,也以这一重要的移民发源地(指麻城孝感乡)不见踪影为憾。

”①为满足各地人士的寻根需求,近四年来,笔者查阅了麻城120姓(此120姓函盖麻城现居人口90%以上)160支宗谱,对孝感乡移民现象形成两点粗浅认识,简述如下。

①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原载《四川日报》1997年5月9日一、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流基本同步进行,从战乱流徙到奉旨移民,由自发西迁到“徙实填空”,麻城及孝感乡逐渐成为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一)麻城土著流徙四川综括麻城各姓氏族谱的相关记述,元末明初自麻城移民四川有下列几种情况:1、随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入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麻城铁匠邹普胜与罗田布贩徐寿辉、江西和尚彭莹玉等人扯旗造反,聚众起义,建国改元。

徐寿辉当了农民皇帝,邹普胜为太师,国都圻水,国号“天完”,全盛时拥有百万军队。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作为历史上八大移民圣地之一的“湖北麻城孝感乡”,一直以来便是川渝民众心目中的故乡所在地。

流传了近五百年的“问我祖先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的民谣,更是反映了移民后裔内心深处浓浓的故乡情结和对祖先居住地的深深追忆。

这种追忆从本质上是移民后裔对于家族迁徙历史、祖先功德的一种历史记忆。

而族谱作为民间记忆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记述家族渊源、历史变迁、祖先事迹还承担着弘扬祖德,约束子孙行为的功能,从而达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的目的。

正是基于族谱对于家族历史变迁记忆的记述,从而保存了大量有关家族迁徙历史的信息。

谭其骧先生指出:“移民史使用族谱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时与地既不能损其族之令望,亦不能增其家之荣誉,故谱牒不可靠,然惟此种材料则为可靠。

”移民后裔在追忆祖先迁徙时间、迁徙原因、迁徙地点等问题上所留下的信息,是可以而且应该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的。

近年来,四川学者在移民史、方言习俗等方面运用大量族谱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笔者在前辈学者研究运用族谱的基础土,通过相关的488部民间族谱,围绕“麻城孝感乡”现象,就湖广麻城尤其是孝感乡的移民后裔是怎样传承家族历史记忆的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移民时代的记忆在中国移民史上,元代以来尤其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开启了自东向西的迁徙流向。

虽然“湖广填四川”作为一句歌谣在民间传唱,少见于正史记载,并未引起当时学者过多的关注,但是大量迁川移民后裔却对于此歌谣一致认同,并通过移民族谱对家族的迁徙时间、祖籍地作了详尽的记载。

由于以“湖广填四川”为背景的湖广籍移民迁川活动从13世纪持续至18世纪,时间长达近500年,以至民间族谱在追忆祖先的历史上,往往存在着时代交混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488部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撰写的族谱所呈现出来的历史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发现民间族谱在涉及祖先迁入四川的时间记忆上,有八种表述,故可以细分为八个时段:(1)元代:元代及以前迁川家族。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移民麻城孝感乡移民指的是元末明初那次移民。

切不可与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混淆。

由于明末战争的影响“麻城孝感乡移民”已经被清代的新移民大大稀释了。

明代麻城县辖四乡:孝感、亭川、太平、仙居。

孝感乡(与现在的孝感市无关)位于麻城县西部。

历史地理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认为麻城是一个中转站,明初入川的移民实际上包括麻城、黄州、信阳、江西等多个地方的人。

毫无疑问,所谓的麻城孝感乡移民不可能都来自麻城一个县,但麻城人在早期移民中所占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麻城县人口有10多万,黄州府则有60多万(实际近80万),是当时湖广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府。

当时湖广布政司一共才400多万人口,其中湖北不到200万,黄州府就占了近40%。

而与四川毗邻的荆州府人口密度只有8人/平方公里,是黄州府的1/4。

所以黄州府具备对外移民的能力,而湖北其他地方则没有。

麻城孝感乡居民大举入川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此后,黄州和江西的居民继续迁入四川,都与麻城孝感乡挂钩,则带有攀附老移民的意味。

清代的填川更加与麻城没多大关系,但是麻城孝感的流传度依然很广。

------许多人都知道宋蒙战争对四川的重创,导致元代四川一直是人口稀薄的状态。

实际上元末四川也遭受了巨大破坏。

有红巾军的破坏,还有元军、明玉珍等军队的破坏,甚至朱元璋部下攻打四川也遭成了不小损失。

元代四川有156个县,到了明初由于人口减少裁减到98个县。

当然,人口减少的比例不能简单地以撤县比例来算,因为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减少了一半,但是剩余量依然比较多,这个县也不会被撤掉。

被撤掉只能说明人口剩余太少,而没被撤的县也不代表人口损失度不大,只是剩余量尚可组成一个县。

《明太祖实录》卷8记载,朱元璋答明玉珍:“然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为虐亦甚,其生死不知,存者能几?”方孝孺则说:“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遭青军(李喜喜)侵掠,百无一二”。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作者:————————————————————————————————日期: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转载)2011-06-20 10:34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

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部: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在南部: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

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

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在北部: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

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修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博主按:我曾成功地为十多支明未清初时期从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迁居四川的邹氏宗亲后裔找到了祖源,亊实证明他们的祖籍是湖南省,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很多各省徙川人后裔在没找到祖源之前都自称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的,我曾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读了2005年10月14日四川日报的<<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这篇文章后,上述迷团才得以解开。

原来绝大部分徙川人员后裔都有<<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文章中的和著名作家艾芜一样的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什么是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为使徙川移民后裔在寻找祖源时不陷于“麻城孝感现象”之中,现将<<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转载摘登如下,供全体徙川人后裔寻找祖籍时参考。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四川日报> 天府周末(05版)你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好多好多的四川人有同一个回答:麻城孝感乡。

可是,当今中国地图上,麻城、孝感各是湖北的一个市,祖籍中的地名早已为历史的烟云所遮掩,消逝无踪……夕阳渐沉,河流平缓,河边石壁上镌刻的四个大字“楚蜀鸿沟”,红得耀眼,触动心灵。

“楚蜀鸿沟”这四个大字旁,有一行小字,标明它刻于清康熙庚寅年(公元1710年)。

那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高峰期呵!我们的思绪回到了三百年前———那时,正值清朝初期,我们许多四川人的先祖,可不就是经过这里,乘舟西去巴蜀?舟过此处,他们的心情是依依不舍,还是毅然决然,或者兼而有之?此地属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地名叫链子溪,因为两岸石壁上铸有长长的铁链。

这些大概为了助力于纤夫而设的铁链,因风雨剥蚀而锈迹斑斑,同样牵动我们的心襟:我们的先祖,是不是也曾抓握着这些铁链拉纤?当今有很多很多的四川人,家族谱牒上都标注着同一个原籍地“湖广麻城孝感乡”。

可今天的中国地图里,却找不到这个“孝感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提到根,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故乡,想到祖先的故乡。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千百万移民及其后裔往往已经不知道祖先真正的出生地,只记下了他们迁来的地方。

这些移民的发源地已经被移民的后裔视为故乡,成为他们心中的根。

直到今天,洪洞大槐树还牵动着无数华北人的心,南雄珠玑巷被众多岭南家族视为故里,麻城孝感乡为四川的湖广移民世世代代所纪念,客家人以宁化石壁为发祥地,不少苏北人以苏州阊门为祖先的来源,安徽安庆一带的百姓念念不忘的是江西瓦屑坝。

这些地名,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却早已在地图上消失,空令人梦魂萦绕。

这些地方,有的只是一棵大树,有的只是一座城门,或为一巷,或为一村,如何能有如此多的移民迁出?如,或者询问你的,大概都可以听到“湖广填四川”的故事。

而说到自己的来历,很多四川人都知道是“湖广麻城”,其中大多数人还说是迁自“麻城孝感乡”,甚至有的彝族人说自己的祖先也是从“湖北麻城”迁来。

麻城或麻城孝感乡与移民究竟有什么关系?这还得从600年前的元末明初说起。

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徐寿辉与彭莹玉、邹普胜等在蕲州路、黄州路(今湖北黄冈地区南半部)起义,称红巾军;十月,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

布王三、孟海马起兵于襄阳(今襄樊市)、汉水一带,称北锁、南锁红军。

十二年正月,布王三、孟海马攻克襄阳、荆门一带,徐寿辉攻克汉阳、武昌、安陆府(今钟祥市、京山县)、中兴路(今荆沙市一带)。

同年四月,元兵攻陷汉阳、武昌,不久又被红巾军夺回。

五月,元兵攻陷中兴路、襄阳,至九月红巾军再克中兴路,但立即又被元兵攻下。

十三年秋后,元军陆续攻陷安陆、武昌、汉阳、蕲州等地,徐寿辉部寻根21□退入黄梅山区和沔阳湖中。

红巾军的起义与元兵的镇压波及今湖北大部分地区,战争激烈而残酷,在一些反复争夺的地方尤其如此,迫使百姓纷纷外逃避祸。

但元兵从北、南两路压来,下游的今安徽、江西也是红巾军等起义军与元兵的战场,只有西迁比较安全,所以大批逃民迁往四川。

至正十五年(1355),徐寿辉军势复振,先后攻克沔阳、襄阳、中兴路、武昌、汉阳等地,至次年正月迁都汉阳,据有今湖北大部。

至正十七年(1357),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率部西征,溯江而上,当年十二月攻克重庆,至正十八年攻下成都,占有今四川省的大部分。

明玉珍是随州人,他的部属也大多是湖北人,因而有很多湖北人随同迁往四川。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后自立称帝,明玉珍不服,联系,自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二年称帝,国号夏。

一些反对陈友谅的徐寿辉旧部入川投奔明氏政权。

由于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人迁入。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军攻灭陈友谅,次年据有湖北。

由于陈友谅曾多次对朱元璋造成严重威胁,朱元璋十分痛恨,对当地人的杀戮相当严重,至今还在民间留下不少恐怖的传说。

加上明初在湖北大规模“垛军”(强征百姓为军户),甚至见人就抓(如嘉靖《罗田县志》卷六《修武志·军政》称“见烟起户垛之”)。

所以明氏政权统治的四川更成为难民的乐土,百姓继续逃往四川。

明洪武四年(1371),明将汤和、廖永忠、傅友德分两路率军入蜀,明氏政权亡。

朱元璋命诸将所率军队就地驻守,又有部分湖北籍兵士定居四川。

按照明朝的制度,他们的家属都应随迁。

明氏旧部被收编后,也都就地安置。

由于四川人口稀少,登记到的户籍仅八万多户,实际人口也不满百万,洪武年间曾多次组织移民迁入,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也是来自湖北。

明初以后,仍有湖北人陆续迁往四川。

从现存的地方志、族谱和其他史料看,明朝的湖北移民遍布四川各地,连川西南汉彝杂居地区也有他们的踪迹。

今湖北省长江以北部分,元代属河南江北行省,明代属湖广布政使司(俗称行省或省),简称湖广。

湖广还包括今湖南省,但元末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广的北部,即今湖北。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损耗殆尽。

从清初开始,又有大批外来移民迁入四川,其中最大部分也是来自湖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这次移民中也有湖南人,但更多的还是湖北人,包括以往从江西迁入湖北的移民后裔。

所以,人们在“湖广填四川”前面,往往会再加上一句“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虽然到清朝才形成,但这一事实出现在此前300年的元末明初,并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可以说是一场历时400多年的移民运动,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如此集中,在中国移民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可是,清朝的湖北麻城县和今天的麻城市都已经没有孝感乡这个地名,加上“麻城孝感乡”的说法不见于正史记载,所以有些人认为历史上并没有孝感乡,是出于民间讹传。

但无论地方志、族谱,还是民间历代口耳相传,都一再提到“孝感乡”,不可能毫无根据。

还有人认为,“孝感乡”是指孝感县(今孝感市),前些年听说还有四川的湖广移民后代到孝感市去寻根。

但孝感县在元朝就与麻城县同时存在,前者属德安府,后者属黄州府,从来没有从属关系,绝不可能混淆。

其他学者虽相信麻城孝感乡确有其地,却没有找到究竟在哪里。

我们在撰写《中国移民史》时,也以这一重要的移民发源地不见踪影为憾。

1991年,李懋军在湖北和四川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又仔细研究了有关史料和历史地理环境,终于发现孝感乡就是今天麻城市的邻县红安县城关镇一带。

原来明初麻城县辖有四乡:太平、仙居、亭川、孝感。

成化八年(1472)因户口减少,孝感乡被并入仙居乡。

到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麻城县的太平、仙居二乡的二十个里被划入新设的黄安县。

仙居乡位于县西,孝感乡既然是因为户口少才被并掉的,就不可能更靠近县城,而应该在仙居乡的西部,这与地方志中称该地“地僻民顽”的人文条件和“四距皆山,中有平原”的地形条件都相符合。

所以当仙居乡的西部划入黄安县时,原孝感乡地就改属黄安县了。

可以断定,黄安(今红安)县的东南部即原孝感乡地。

在四川泸州《王氏族谱》中也发现了一个重要证据。

该谱载有三世祖王仁义作于明景泰七年(1456)的序,在其中“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下注明“嘉靖中改为黄安县”。

谱中另一篇序作于清康熙四年(1665),此谱虽刻于民国三年,但这条注至迟不会晚于康熙四年,也就是说离孝感乡划归黄安县最多才100年,其正确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证明以上的推断是正确的。

那么,麻城孝感乡是不是定居于四川的湖广移民的发源地呢?黄安县设置时是由原麻城县□22ROO T EXPLORA T I ON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甲,黄陂县果源一乡八里甲和黄冈县上中和一乡十二里甲组成的,所以原孝感乡至多只占今红安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这么多湖广移民,怎么可能都来自这样一个小范围呢?何至于其他乡、其他县就没有人外迁,或没有留下移民后裔呢?对此,清朝以来的地方志作者和学者早已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例如,民国《南溪县志》指出:“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之多,且湘楚州县与蜀邻比者尽人皆可以移住,何以独适孝感乡?”经过近年的深入研究,结合移民史的普遍规律,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了。

首先,由于徐寿辉是罗田人,与他一起组织起义的邹普胜是麻城人,都属黄州府,所以他的部属中肯定会有很多麻城及附近一带的人。

明玉珍是随州人,随明玉珍西征和以后迁入四川的徐氏部属中麻城人的数量也不会少。

《南溪县志》的作者曾推测:“抑明氏隶籍随州,随州距孝感不远,彼从龙之彦,人众势强,士民或他兵皆冒籍以求自庇乎?”这种将自己的籍贯都说成是明玉珍邻县的情况是很自然的现象,但事实是随州一带迁往四川的移民的确不少,如《黄陂周氏族谱》称当地百姓:“以随州明玉珍、黄陂万胜(随明玉珍入川,任大夏政权宰相)在蜀有治行,凭借乡谊,襁负从者如归市。

” 其次,由于麻城处于鄂东北边缘,接近大别山,而孝感乡又在县城西北,更为偏僻,是难民避乱的场所,因而在元末有不少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流民迁入,其中大部分人又转迁四川。

如明朝名相杨廷和的五世祖杨世贤是江西庐陵人,元末避乱迁于麻城,以后又迁至四川新都,赵吉为杨廷和作的神道碑中就称他为湖广麻城人了。

族谱中甚至会出现“江西麻城”这样的地名,就反映了江西人迁入湖广或麻城后再迁四川,其后裔误将两个迁出地合二而一的事实。

可以想像,这样的麻城人在移民中应占很大的比例。

孝感乡应该是麻城一带移民的集合和出发地,就像洪洞的大槐树、苏州的阊门一样,所以麻城人又都说来自孝感乡。

当然,来自麻城的人再多,也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湖广移民。

不过由于移民的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贫民,经过在战乱中的转辗迁移,几代、十几代后的后裔已经不知道祖籍的确切地点了。

还有一些人,或为明氏政权的文武官员或军人的后代,或系被征入伍,或系犯罪充军,即使子孙明白,也不想多加宣扬。

等到子孙发迹,或家族繁衍,需要编造家谱,往往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不便再写上祖宗低微的身份了。

而麻城移民人数多,又出了像杨廷和这样一批大人物和大家族,所以其他家庭也都称自己是麻城孝感乡人。

一旦载入族谱,这样的祖籍就再也不会改变。

所以在明朝时四川的麻城人还没有那么多,以后越来越多,几乎都成了麻城人。

这种“从众”现象在其他移民集中的地区也很普遍。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无征,当年众多的湖广人为什么以孝感乡为迁移的出发地?为什么在随州、黄陂、麻城、蕲春、罗田等一大批迁出地中唯独以麻城孝感乡为代表?至今还无法查清。

但无论如何,麻城孝感乡是相当多湖广移民的故乡或出发地,又长期得到其他移民的认同,应当看成是湖广移民的根。

(题图摄影:高东风《人生》)寻根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