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谱分析蛋白质磷酸化位点

生物质谱分析蛋白质磷酸化位点
生物质谱分析蛋白质磷酸化位点

磷酸化蛋白的高效富集

在线酶解与快速鉴定

项目申请人:袁敏婷黄懿

指导教师:杨芃原

摘要: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对蛋白质磷酸化位点进行分析有助于阐明蛋白质磷酸化的机制与功能。生物质谱是目前进行蛋白质磷酸化分析最有力的方法之一,但由于蛋白质磷酸化的丰度低以及磷酸化的肽段离子化效率低,在质谱分析前,依然需要结合富集或分离的步骤。本作品旨在利用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材料对磷酸化肽或蛋白快速高效的特异性吸附,结合在线酶解技术的快速,高序列覆盖度特性构建一个快速,高效鉴定分析磷酸化蛋白的新技术。

关键词:蛋白质磷酸化;Fe3O4磁性材料富集;在线酶解

1.引言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TMs)是目前蛋白质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蛋白质磷酸化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它几乎调节着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细胞的增殖、发育和分化,神经活动,肌肉收缩,新陈代谢,肿瘤发生等。了解蛋白质磷酸化对功能的影响可深入理解生命系统如何在分子水平进行调控。据统计,在哺乳动物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蛋白质被认为是磷酸化修饰的,而脊椎动物基因组中有5%的基因编码蛋白激酶或磷酸酯酶。对众多生物化学功能起开/关调控作用,是一种普遍的调控机制。

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使得蛋白质组学研究更为复杂。真核生物细胞蛋白质中主要的磷酸化氨基酸为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其比例大概为1800∶200∶1。大多数磷酸化蛋白质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并且其磷酸化位点是可变的。因此,一种蛋白可能有多种磷酸化形式。对单一蛋白质进行研究的传统方法远不能满足分析这一层面上蛋白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要,用蛋白质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高通量地研究翻译后蛋白质的修饰已成为必然趋势。虽然对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已有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多个难点亟待解决包括磷酸化蛋白和肽段的富集,可逆性磷酸化位点的鉴定以及磷酸化位点的定量等。

在过去几十年中已有多种分离和鉴定蛋白质磷酸化的技术发展起来,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免疫沉淀反应、化学修饰、固定金属离子亲合色谱法等,而生物质谱技术已经成为磷酸化蛋白鉴定的主要工具,串联质谱更是可以高通量,快速的给出详细的磷酸

化位点。然而,由于蛋白质磷酸化的丰度低以及磷酸化的肽段离子化效率低,磷酸化肽的质谱信号会被非磷酸化肽的质谱信号压制,因此在磷酸化蛋白的质谱分析鉴定前,依然需要结合富集技术以便于提高信噪比。而发展至今,传统的分析方法耗时长,成本高或是效率低,并不能给出一个快速高效的磷酸化蛋白分析策略。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酶解技术耗时长,序列覆盖度低,也对位点鉴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尽管已有多种方法分离与鉴定磷酸化蛋白,但由于磷酸化的多样、动态、微量等性质,使其目前仍然是生物化学中的难题。

近年研究发现,二氧化钛等一些含有金属原子的纳米颗粒可以选择性的把磷酸化蛋白从混合溶液中富集出来,特别是含铁的磁性纳米颗粒已经显示出其巨大优势。磷酸化蛋白分析要求超小体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技术,蛋白质在线酶解技术凭借其快速、高效的酶解过程为各类需要快速酶解的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平台。

本项目利用四氧化三铁纳米磁性球对磷酸化肽或蛋白快速高效的特异性吸附,实现快速,高效的磷酸化蛋白与肽段富集,并结合蛋白质在线酶解技术,以提高蛋白酶解速度与效率,建立一个从混合蛋白到位点鉴定的快速分析策略。该方法与传统方法比,将会有集成化高,样品损失少,速度快等优点,既适合做特定磷酸化蛋白的快速鉴定,也适合用于高通量,大规模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4700 Proteomics Analyzer (Applied Biosystem公司);微流泵74900 Series (Cole-Parmer Instrument Company)。Fe3O4纳米磁性球为自制;石英毛细管空柱(75μm i.d.)购自河北永年锐沣色谱器件有限公司。细胞色素c (Cytochrome c, from Horse Heart)、肌红蛋白(Myoglobin, from Equine Skeletal Muscle)、磷酸化蛋白β-Casein(from Bovine Milk)、测序级胰蛋白酶(Trypsin, from Bovine Pancreas)为德国Sigma公司产品;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r)为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2.Fe3O4纳米磁珠的合成

根据文献(11),用水热合成法自制磁珠。具体方法是:把FeCl3·6H2O(1.35g,5mmol)溶于乙烯乙二醇(40mL)中,形成澄清溶液后加入醋酸钠(3.6g),强烈振摇60min然后密封在具聚四氟乙烯条纹的不锈钢高压锅(容量为50mL)中,加热至200℃8-72h,再冷却至室温。黑色产物用乙醇、去离子水洗涤数遍,在60℃下干燥6h。

图2 在线固定化酶微反应器制作流程图

把纳米磁珠加入到混合蛋白质或肽

段溶液中(每200μl 溶液中加入4μl 磁

珠),室温下放置10min 以使磁珠吸附上

磷酸化蛋白或肽段。然后用磁铁分离磁

珠,吸去清液。再用10%ACN1%HAc

溶液(pH=2.8)洗涤两次以除去杂肽,再

用200mM 氨水(pH=11)洗脱。

2.4.在线酶解

2.4.1.在线固定化酶微反应器的准备

首先,用0.1M NaOH 溶液预处理毛细管30min 。然后分别用去离子水、HDB 溶液(0.1%)、去离子水分别洗5min 使毛细管壁覆盖正电荷。除尽管中的水,注入胰蛋白酶,停留5min 使酶通过离子键固定在毛细管壁上。用25mM NH 4HCO 3洗管3min 以除去过量的酶。(所有溶液均通过微流泵注入毛细管)

2.4.2.在线酶解

37℃下把蛋白注入毛细管,在毛细管另一端收集反应后的溶液即为酶解后的肽段溶液。

2.4.

3.酶微反应器的再生

当固定的酶功减弱,可以用1M NaCl ,0.1M HCl ,0.1M NaOH 连续的洗毛细管以洗提固定的酶(解吸附作用),重复2.3.1的步骤重新固定上酶。

图1 磷酸化蛋白或肽段的富集过程图 Washing solution: 10% acetonitrile and 1% acetic acid (pH=2.8) Elution solution: 200 mM ammonia (pH 11)

为匹配在线酶解,尝试改变磷酸化肽段富集溶液,以优化磷酸化肽段富集条件。每200μl原液直接加入20μl ACN 和1%醋酸调整pH,其他条件不变。然后直接使用磁性材料如步骤2.2做富集、洗脱。

2.6.质谱鉴定

洗脱得到的肽段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级质谱(MALDI-TOF-MS/MS)鉴定并以基质峰、酶自动降解片段峰进行校正,测定各肽段的质谱数据。数据通过GSP 查询软件再在相应的查询条件下搜索数据库MASCOT得到各蛋白的信息。

3.结果与讨论

3.1.在线酶解效果

由于硅烷醇基团的离子化,石英毛细管内表面本来就带有负电荷,使得酶无法被吸附在裸露的内表面,因此必须用一种水溶性的、有强阳离子基团的聚电解质作为离子交换剂来修改毛细管壁所带电荷。本实验里使用聚阳离子电解质HDB来使管壁覆盖上一层阳离子,这种修改方法只要通过把HDB溶液注入毛细管这样简单的步骤就可完成,而且覆盖的这层HDB在其他流动溶液的冲洗下仍可保持足够的稳定。更重要的是,HDB分子拥有高密度的季铵基团,可作为固定酶的强阴离子交换剂。

如图2所示,固定化酶微反应器通过简单的两步反应就可制成。此法制在线固定化酶微反应器的优点主要有:(1)方法简单,可通过设备自动化实现;(2)酶的固定是可逆的,因而微反应器可以简单的被更新;(3)酶固定的条件温和,因而酶的活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被保留。

如图3所示,为BSA与Cyt-c在线酶解后的质谱鉴定结果。在相应的查询条件(S/N:50;Peptide tol.:±150ppm;Database:Swissport;missed cleavages allow:1)下搜索MASCOT 数据库,得到匹配肽段数分别为15和6,序列覆盖度分别为28%和44%。

3.2.材料富集条件试验

为了检验酸度和盐度对材料富集结果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条件试验。对于酸度,我们使用了不同浓度的HCl、TFA和HAc来调整不同的pH值,得出使用HAc的效果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酸度越高,回收率也越高,而质谱鉴定的信号强度却越低。对于盐度,我们分别使用了NH3·H2O、100mM NH4HCO3和200mM NH4HCO3来作洗脱,结果显示分别不大,也就是说盐度对富集结果影响不大。但是为了与在线酶解匹配,选择使用200mM NH4HCO3来作洗脱液。

图3 BSA与Cyt-c在线酶解后的质谱鉴定结果(基质为CHCA)

Mascot搜库条件:S/N: 50; Peptide tol.: ±150 ppm; Database: Swissport; missed cleavages allow; 1

本实验里用含有5个磷酸化丝氨酸残基的标准蛋白β-Casein来作优化富集过程和MALDI-TOF MS描述的磷酸化蛋白模型。已知β-Casein有三个可能存在的可被Trypsin酶解的磷酸化肽段,分别在MH 2061.8 Da,MH 2556.1 Da和MH 3122.0 Da,它们具体的氨基酸序列见表1。

图4为用Fe3O4纳米磁珠富集含10ng/μlβ-Casein的25mM NH4HCO3溶液前后的质谱图。图4a中,富集前,m/z2061的峰受到了明显的信号压制,而图4b所见,经过富集后m/z2061的峰信号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表1 β-Casein 中磷酸化肽段的具体序列信息

Phosphopeptides sequence Peptide residues [MH]+(Da)

FQ p SEEQQQTEDELQDK β-Casein 33-48 2061.8 FQ p SEEQQQTEDELQDKIHPF β-Casein33-5 2556.1 RELEELNVPGEIVE p SL p S p S p SEESITR β-Casein 1-25 3122.0

a

b

图4 Fe3O4纳米磁珠富集含10ng/μlβ-Casein的25mM NH4HCO3溶液前后质谱图比较(基质为CHCA)

a)原液的MALDI-TOF MS谱图;

b)材料富集后,用200mM 氨水洗脱得到富集液的MALDI-TOF MS谱图。

3.3.磷酸化肽段的富集结果

为了研究此方法的效率,我们用含有一种磷酸化蛋白(50ng/μlβ-Casein)和三种非磷酸化蛋白(200ng/μl BSA, 100ng/μl Myoglobin和50ng/μl Cyt-c)的蛋白混合物作为蛋白模型。图5为用Fe3O4纳米磁珠富集前后的质谱图。图5a中,在富集前,磷酸化肽段的信号(m/z2061.8、m/z2556.2和m/z 3122.0)都受到了非磷酸化肽段信号的显著压制。而如图5b 所示,经过Fe3O4富集后,这三个峰信号都显著地提高了。

a

b

图5 Fe3O4纳米磁珠富集前后质谱图比较(基质为CHCA)

a)没经过预处理的蛋白混合物酶解产物的MALDI-TOF MS谱图;

b)Trypsin酶解β-Casein产物经过富集后,磷酸化肽段和它们的脱磷酸化碎片的MALDI-TOF MS谱图。

3.4.溶液体系的转换(连线实验)

蛋白在线酶解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而磷酸化肽段富集则需要酸性环境,为了匹配在线酶解,分别以不同量的ACN和乙酸调节溶液的pH值,再在不同pH值下直接使用磁性材料进行磷酸化肽段的富集、洗脱。洗脱后得到的肽段经质谱鉴定后表明,每200μl原液直接加入20μl ACN和1%醋酸调整pH,其他条件不变,得到的蛋白在数据库中得分最高。

图6为连线实验的MALDI-TOS MS谱图。图6a 为经过酶解后,磷酸化肽段的峰很

微弱(m/z2061.8和m/z2556.2)或没有信号(m/z3122.0);而往酶解后溶液中加入ACN和醋酸(每200μl溶液直接加入20μl ACN和1%醋酸)后用材料富集,再用200mM氨水洗脱,把得到溶液进行质谱鉴定,三个磷酸化肽段的信号都可以被明显的看到。

图6 在线酶解后Fe3O4纳米磁珠富集前后质谱图比较(基质为CHCA)

a)酶解后产物的MALDI-TOF MS谱图;

b)酶解后产物经过材料富集后的MALDI-TOF MS谱图。

参考文献

(1) Koch, C. A.; Anderson, D.; Moran, M. F.; Ellis, C.; Pawson, T. Science 1991, 252, 668-674.

(2) Zhou, H. L.; Watts, J. D.; Aebersold, R. Nat. Biotechnol. 2001, 19, 375-378.

(3) Craig, A. G.; Hoeger, C. A.; Miller, C. L.; Goedken, T.; Rivier, J. E.; Fischer, W. H. Biol. Mass Spectrom.

1994, 23, 519-528.

(4) Kalo, M. S.; Pasquale, E. B. Biochemistry1999, 38, 14396-14408.

(5) Kaufmann, H.; Bailey, J. E.; Fussenegger, M. PROTEOMICS2001, 1, 194-199.

(6) Oda, Y.; Nagasu, T.; Chait, B. T. Nat. Biotechnol. 2001, 19, 379-382.

(7) Andersson, L.; Porath, 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1986, 154, 250-254.

(8) Ficarro, S. B.; McCleland, M. L.; Stukenberg, P. T.; Burke, D. J.; Ross, M. M.; Shabanowitz, J.; Hunt,

D. F.; White, F. M. Nature Biotechnology2002, 20, 301-305.

(9) Chen, C. T.; Chen, Y. C. Analytical Chemistry2005, 77, 5912-5919.

(10)P an, C. S.; Ye, M. L.; Liu, Y. G.; Feng, S.; Jiang, X. G.; Han, G. H.; Zhu, J. J.; Zou, H. F. J 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06, 5, 3114-3124.

(11)D eng, H.; Li, X. L.; Peng, Q.; Wang, X.; Chen, J. P.; Li, Y. D.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5, 44, 2782-2785.

(12) Larsen, M. R.; S?rensen, G. L.; Fey, S. J.; Larsen, P. M.; Roepstorff, P. PROTEOMICS2001, 1,

223-238.

(13) Zhong-mei, T.; Jing-wu K. Analytical Chemistry2006, 78, 2514-2520.

(14) Shui, W. Q.; Fan, J.; Yang, P. Y.; Liu, C. L.; Zhai, J. J.; Lei, J.; Yan, Y.; Zhao, D. Y.; Chen, X. Analytical

Chemistry2006, 78, 4811-4819.

蛋白质修饰位点预测详解

蛋白质修饰位点预测详 解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蛋白质修饰位点分析目录

(特别提示:ctrl+单击目录下的标题链接,可以跟踪标题;ctrl+单击标题后的图标 可以返回目录) 实验目的 找出“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上面的所有可能磷酸化位点,并说明为什么(注释) 找出“人类血红蛋白”上面的糖基化位点,注释结果 实验平台 uniprot数据库: (查看蛋白的修饰情况) 预测未知蛋白磷酸化位点 DISPHOS: PhosphoSitePlus:

预测未知蛋白的糖基化修饰位点 N型糖基化位点预测: O型糖基化位点预测: 实验过程 一、“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磷酸化位点修饰 1、“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序列下载 蛋白序列: 2、uniprot数据库查看蛋白磷酸化位点 网站链接: 3、在线软件预测指定蛋白磷酸化位点 (1)DISPHOS 预测未知蛋白磷酸化位点 网站链接: 开始预测 结果

DISPHOS由蛋白序列预测蛋白磷酸修饰位点,总共有37个丝氨酸修饰位点,13个苏氨酸修饰位点,16个酪氨酸修饰位点。但是根据打分,只有8个丝氨酸修饰位点可能存在。 (2)PhosphoSitePlus预测指定蛋白磷酸化位点 网站链接: 开始预测 结果 筛选参考文献来源多于5篇的磷酸化修饰位点,丙氨酸磷酸化修饰位点数目为1、丝氨酸为17、苏氨酸数目为1、酪氨酸数目为7。 4、“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磷酸修饰结论 在线数据库查询和在线软件预测结果基本一致,“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磷酸位点数量相对一般蛋白质较多,且丝氨酸磷酸修饰位点最多。“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极有可能是一种活性较高的蛋白质,与机体的生物活性显着相关。 通过各种文献阅读和网络筛选发现connexin43蛋白质是一种哺乳动物连接蛋白,是主要的细胞缝隙连接蛋白,其表达的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二、“人类血红蛋白”糖基化位点修饰 Ncbi下载人类血红蛋白的蛋白序列保存为: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择及比较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择及比较 目前研究蛋白组学的主要方法有蛋白质芯片及质谱法,本文将从多方面对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解与比较; 蛋白质芯片(Protein Array) 将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有序地排列、固定于固相载体表面,形成微阵列。利用蛋白质分子间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实现对生物蛋白质分子精准、快速、高通量的检测。 主要类型: ●夹心法芯片(Sandwich-based Array) ●标记法芯片(Label-based Array) ●定量芯片(Quantitative Array) ●半定量芯片(Semi-Quantitative Array) 质谱(Mass Spectrometry)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它们的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测出离子准确质量并确定离子的化合物组成,即通过对样品离子质荷比的分析而实现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种方法。 主要类型:

●二维电泳+质谱(2D/Mass Spectrometry, MS)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SELDI)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 Protein Array or Mass Spectrometry?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下将从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与推荐: 1.筛查蛋白组学表达差异 建议选择:RayBiotech(1000个因子的芯片)+质谱 a)不同的方法学有不同的特点:对于质谱,可以筛查到未知的蛋白,但是对于分子量大、 低丰度的蛋白质,质谱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一定的限制。 b)不同的方法能筛查到的目标不同:根据Proteome Analysis of Human Aqueous Humor 一文中报道,质谱筛查到的差异蛋白集中在小分子与代谢物。而用RayBiotech芯片筛查到的结果,多是集中在细胞因子、趋化、血管、生长等等。 c)质谱筛查到355个蛋白,而RayBiotech抗体芯片也筛查到328个蛋白,且用定量芯片 验证25个蛋白有差异,这些蛋白是质谱找不到的。目前RayBiotech夹心法抗体芯片已经可以检测到1000个蛋白,采用双抗夹心法,尤其是对于低丰度蛋白,有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很多的低丰度蛋白是抗体芯片可以检测出来,而质谱检测不到的,且样品不经过变性和前处理,保持天然状态的样品直接检测,对于蛋白的检测准确度高。 d)质谱的重复性一直是质谱工作者纠结的问题,不同操作者的结果,不同样品处理条件, 峰值的偏移等影响因素都会产生大的影响;RayBiotech的夹心法芯片重复性高。

浅谈蛋白质质谱分析

浅谈蛋白质质谱分析方法及应用 董义龙 (单位:毕节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09级化学教育本科三班,学号:06320904031) 摘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运用质谱法进行蛋白质的分析日益增多,本文简要的综 述了肽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特点,方法及蛋白质质谱分析的原理,方式 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着出展望。 关键词:蛋白质质谱分析原理与方法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功能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约占细胞干质量的50%以上。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蛋白质在催化生命体内各种反应进行,调节代谢,抵御外来物质入侵及控制遗传信息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蛋白质也是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关于蛋白质的分析研究,一直是化学家及生物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子量测定,氨基酸鉴定,蛋白质序列分析及立体化学分析等。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仪器分析手段的更新,尤其是质谱分析技术的不断成熟,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 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蛋白质组学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Iuman Genome Project,HGP)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认识自身的世纪工程,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DNA3×109核苷酸序列,希望在分子水平上破译人类所有的遗传信息。经过各国科学家十几年的努力,HGP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揭示基因组精细结构的同时,也凸现了基因数量有限性和基因结构的相对稳定性,这与生命现象的复杂和多交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促使人们认识到:基因只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要研究生命现象,阐释生命活动的规律,只了解基因组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蛋白质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后因组时代中功能基因组(Functional Genomics)的研究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如微阵列,DNA芯片对成千上万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比较,并从基因整体水平上对基因的活动规律进行阐述。它摒弃经典分子生物学零敲碎打地研究个别基因的习惯,力求从细胞水平上解决基因组问题以建立对生命现象的整体认识。但是,生命现象的主要体现者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有其自身的特定活规律仅仅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l 31。因此,产生了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1.2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蛋白质组”是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等于1994年在意大利一次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最早见诸于文献是在1995年7月的(Electrophoresisj)杂志上【41指的是基因组编码的全部蛋白质。』4一义上来讲,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对应于一个基因组的所以蛋白质构成的整体,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或几个蛋白质。它不仅在同一个机体的不同组织和细胞表 达情况不同,在同一机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直至消亡的全过程中也不断变化;机体处于不同生状态下不同,在不同外界环境下也是不同的。实际上每一种生命运动形式,都是特定蛋白质群体不同时间和空间出现并发挥功能的不同组合的结果。蛋白质组的研究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或有机体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包括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分离、蛋白质表达模式的识别、蛋白质的鉴定、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分析及蛋白质组数据库的构建。这一术语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国际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第~次国际性的“蛋白质组学”会议于1997年召开,同年出版了第

生物质谱分析蛋白质磷酸化位点

磷酸化蛋白的高效富集 在线酶解与快速鉴定 项目申请人:袁敏婷黄懿 指导教师:杨芃原 摘要: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对蛋白质磷酸化位点进行分析有助于阐明蛋白质磷酸化的机制与功能。生物质谱是目前进行蛋白质磷酸化分析最有力的方法之一,但由于蛋白质磷酸化的丰度低以及磷酸化的肽段离子化效率低,在质谱分析前,依然需要结合富集或分离的步骤。本作品旨在利用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材料对磷酸化肽或蛋白快速高效的特异性吸附,结合在线酶解技术的快速,高序列覆盖度特性构建一个快速,高效鉴定分析磷酸化蛋白的新技术。 关键词:蛋白质磷酸化;Fe3O4磁性材料富集;在线酶解 1.引言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TMs)是目前蛋白质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蛋白质磷酸化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它几乎调节着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细胞的增殖、发育和分化,神经活动,肌肉收缩,新陈代谢,肿瘤发生等。了解蛋白质磷酸化对功能的影响可深入理解生命系统如何在分子水平进行调控。据统计,在哺乳动物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蛋白质被认为是磷酸化修饰的,而脊椎动物基因组中有5%的基因编码蛋白激酶或磷酸酯酶。对众多生物化学功能起开/关调控作用,是一种普遍的调控机制。 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使得蛋白质组学研究更为复杂。真核生物细胞蛋白质中主要的磷酸化氨基酸为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其比例大概为1800∶200∶1。大多数磷酸化蛋白质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并且其磷酸化位点是可变的。因此,一种蛋白可能有多种磷酸化形式。对单一蛋白质进行研究的传统方法远不能满足分析这一层面上蛋白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要,用蛋白质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高通量地研究翻译后蛋白质的修饰已成为必然趋势。虽然对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已有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多个难点亟待解决包括磷酸化蛋白和肽段的富集,可逆性磷酸化位点的鉴定以及磷酸化位点的定量等。 在过去几十年中已有多种分离和鉴定蛋白质磷酸化的技术发展起来,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免疫沉淀反应、化学修饰、固定金属离子亲合色谱法等,而生物质谱技术已经成为磷酸化蛋白鉴定的主要工具,串联质谱更是可以高通量,快速的给出详细的磷酸

蛋白质质谱鉴定

广州辉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蛋白质质谱鉴定 一、技术概述 质谱是将待测物质变为气态离子并将离子按质荷比(m/z)进行分离,检测各种离子谱峰的强度而实现分析的一种方法。 蛋白质定性通常采用质谱分析结合数据库检索的方法,所分析的样本可以是蛋白质溶液、蛋白质胶条或胶点。 简单蛋白样本,例如双向电泳斑点或纯化蛋白,通常采用MALDI-TOF/TOF质谱(MS/MS)进行分析。 混合蛋白样本,例如蛋白溶液,或SDS-PAGE条带,通常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进行分析。应用领域有:亚细胞组分的全谱分析,IP、co-IP、Pull-down后的互作蛋白鉴定,或其他中等复杂蛋白样本的鉴定。 二、技术原理 串联质谱(MS/MS)检测蛋白的原理是:蛋白先经胰酶消化成肽段,肽段在质谱仪中离子化后,会带上一定量的电荷,通过检测器分析,可得到各肽段的质荷比(m/z),从而得知各肽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获得肽段的序列信息,质谱仪会选取某些肽段进行破碎,再次分析,获得二级质谱。用检索软件选择相应的数据库对质谱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以打分的形式评判鉴定结果,当打分大于某个阈值时,即判定质谱鉴定成功,反之则鉴定失败。 LC-MS/MS方法是将蛋白酶切消化为肽段混合物,之后这些肽段先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形成简单的组分,再进行串联质谱(MS/MS)分析;因此适合于混合蛋白样本的鉴定。 三、技术优势 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的分析方法,可以一次性鉴定成百上千种蛋白质。 2. 鉴定准确性和灵敏度高。 四、技术流程 蛋白样本制备——蛋白酶解——串联质谱分析(或LC-MS/MS分析)——数据库检索——蛋白质鉴定结果

蛋白质磷酸化1

浅谈蛋白质磷酸化 摘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几乎在所有的蛋白质上都会发生,被修饰后的蛋白质功能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蛋白质磷酸化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参与和调控生物体内的许多生命活动。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蛋白质磷酸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磷酸化的主要知识,主要类型与功能,以及研究蛋白质磷酸化的主要目的,最后简单了提到了预测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方法。 关键词:蛋白质修饰;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位点预测 随着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时代,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蛋白质研究注重研究单一蛋白质,而蛋白质组学注重研究参与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所有的蛋白质种类及其与周围环境(分子)的关系。它的研究内容包括:(1)蛋白质鉴定;(2)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3)蛋白质结构研究;(4)蛋白质细胞内定位及功能确定;(5)发现药物靶分子及制药等。 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所谓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指的是蛋白质折叠过程中和折叠过程后再多肽链上发生的共价反应,使蛋白质质量发生改变并且赋予蛋白质各种功能。 一、蛋白质磷酸化的概述 蛋白质的磷酸化反应是指通过酶促反应把磷酸基团从一个化合物转移到另一个化合物上的过程,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普遍的调节方式,在细胞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已经发现在人体内有多达2000个左右的蛋白质激酶和1000个左右的蛋白质磷酸酶基因。蛋白质的磷酸化是指由蛋白质激酶催化的把ATP或GTP上γ位的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上的过程,其逆转过程是由蛋白质磷酸酶催化的,称为蛋白质脱磷酸化。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共价修饰方式之一。其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这一可逆过程,受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协同作用控制.酶蛋白的磷

蛋白质质谱分析

蛋白质质谱分析研究进展作者:汪福源蛋白质质谱分析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运用质谱法进行蛋白质的分析日益增多,本文简要综述了肽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特点、方法及蛋白质质谱分析的原理、方式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关键词:蛋白质,质谱分析,应用前言: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功能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约占细胞干质量的50%以上,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蛋白质在催化生命体内各种反应进行、调节代谢、抵御外来物质入侵及控制遗传信息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蛋白质也是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关于蛋白质的分析研究,一直是化学家及生物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子量测定,氨基酸鉴定,蛋白质序列分析及立体化学分析等。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仪器分析手段的更新,尤其是质谱分析技术的不断成熟,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自约翰.芬恩(JohnB.Fenn)和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以来,随着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质谱目前已成为有机质谱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1]。它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后基因组计划的提前完成和有力实施。质谱法已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研究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在对蛋白质结构分析的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1.质谱分析的特点质谱分析用于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具有如下优点:很高的灵敏度能为亚微克级试样提供信息,能最有效地与色谱联用,适用于复杂体系中痕量物质的鉴定或结构测定,同时具有准确性、易操作性、快速性及很好的普适性。2.质谱分析的方法近年来涌现出较成功地用于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软电离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1)电喷雾电离质谱;2)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3)快原子轰击质谱;4)离子喷雾电离质谱;5)大气压电离质谱。在这些软电离技术中,以前面三种近年来研究得最多,应用得也最广泛[3]。3.蛋白质的质谱分析蛋自质是一条或多条肽链以特殊方式组合的生物大分子,复杂结构主要包括以肽链为基础的肽链线型序列[称为一级结构]及由肽链卷曲折叠而形成三维[称为二级,三级或四级]结构。目前质谱主要测定蛋自质一级结构包括分子量、肽链氨基酸排序及多肽或二硫键数目和位置。3.1蛋白质的质谱分析原理以往质谱(MS)仅用于小分子挥发物质的分析,由于新的离子化技术的出现,如介质辅助的激光解析/离子化、电喷雾离子化,各种新的质谱技术开始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其原理是:通过电离源将蛋白质分子转化为气相离子,然后利用质谱分析仪的电场、磁场将具有特定质量与电荷比值(M/Z值)的蛋白质离子分离开来,经过离子检测器收集分离的离子,确定离子的M/Z值,分析鉴定未知蛋白质。3.2蛋白质和肽的序列分析现代研究结果发现越来越多的小肽同蛋白质一样具有生物功能,建立具有特殊、高效的生物功能肽的肽库是现在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需要高效率、高灵敏度的肽和蛋白质序列测定方法支持这些研究的进行。现有的肽和蛋白质测序方法包括N末端序列测定的化学方法Edman法、C末端酶解方法、C末端化学降解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作为肽和蛋白质序列测定标准方法的N末端氨基酸苯异硫氰酸酯(phenylisothiocyanate)PITC分析法(即Edman法,又称PTH法),测序速度较慢(50个氨基酸残基/天);样品用量较大(nmol级或几十pmol级);对样品纯度要求很高;对于修饰氨基酸残基往往会错误识别,而对N末端保护的肽链则无法测序[4]。C末端化学降解测序法则由于无法找到PITC这样理想的化学探针,其发展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质谱由于很高的灵敏度、准确性、易操作性、快速性及很好的普适性而倍受科学家的广泛注意。在质谱测序中,灵敏度及准确性随分子量增大有明显降低,所以肽的序列分析比蛋白容易许多,许多研究也都是以肽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的。近年来随着电喷雾电离质谱(electrospray ionisation,ESI)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等质谱软电离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性肽分子的分析成为可能,检测限下降到fmol级别,可测定分子量范围则高达100000Da,目前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

质谱分析蛋白的原理与方法浅述

质谱分析蛋白的原理与方法浅述 摘要: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利用质谱法进行蛋白质分析愈来愈广泛和深入。本文简要阐述蛋白质质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字:蛋白质质谱分析原理与方法 概述 质谱技术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准确度,能准确测定蛋白质。目前质谱主要测定蛋自质一级结构包括分子量、肽链氨基酸排序及多肽或二硫键数目和位置,在对蛋白质结构分析的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质谱有进样器、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器、控制电脑及数据分析系统等组成。传统的质谱仅用于小分子挥发物质的分析,但随着新的离子化技术的出现,如基质辅助激光解读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电喷雾电离质谱()等,各种质谱技术的出现为蛋白质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且准确快速的途径。目前,酶解、液相色谱分离、串联质谱及计算机算法的联合应用已成为鉴定蛋白质的发展趋势。 质谱分析蛋白的原理: 质谱法分析蛋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离源将蛋白质分子转化为离子,然后利用质谱分析仪的电场、磁场将具有特定质量与电荷比值()的蛋白质离子分离开来,经过离子检测器收集分离的离子,确定离子的值,分析鉴定未知蛋白。通常结合相应的处理及其他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快速地鉴定蛋白质。 基质辅助激光解读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简而言之,基质辅助激光解读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将多肽成分转换成离子信号,并依据质量电荷之比()来对该多肽进行分析,以判断该多肽源自哪一个蛋白。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分析物分散在基质分子中并形成晶体,当用激光照射晶体时,由于基质分子经辐射所吸收的能量,导致能量蓄积并迅速产热,从而使基质晶体升华,致使基质和分析物膨胀并进入气相。所产生的质谱图多为单电荷离子,因而质谱图中的离子与多肽和蛋白质的质量有一一对应关系。产生的离子常用飞行时间()检测器来检测,理论上讲,只要飞行管的长度足够,检测器可检测分子的质量数是没有上限的,因此质谱很适合对蛋白质、多肽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 电喷雾电离质谱() 电喷雾电离质谱()是在毛细管的出口处施加一高电压,所产生的高电场使从毛细管流出的液体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蒸发,液滴表面的电荷强度逐渐增大,最后液滴崩解为大量带一个或多个电荷的离子,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气相。电喷雾离子化的特点是产生高电荷离子而不是碎片离子,使质量电荷比降低到多数质量分析仪器都可以检测的范围,因而大大扩展了分子量的分析范围,离子的真实分子质量也可以根据质荷比及电荷数算出。 电喷雾质谱的优势就是它可以方便地与多种分离技术联合使用,如液质联用()是将液相色谱与质谱联合而达到检测大分子物质的目的。

蛋白质质谱的分析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功能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约占细胞干重质量的50%以上。随着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质谱目前已成为有机质谱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肽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特点,方法及蛋白质质谱分析的原理,方式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1 质谱分析的特点与方法 1.1 质谱分析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能为亚微克级试样提供信息,能最有效地与色谱联用,适用于复杂体系中痕量物质的鉴定或结构测定,同时具有准确性、易操作性、快速性及很好的普适性。 1.2 质谱分析的方法质谱分析的软电离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1)电喷雾电离质谱;(2)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3)快原子轰击质谱;(4)离子喷雾电离质谱;(5)大气压电离质谱。以前三种近年来研究最多,应用也最广泛。 2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 2.1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原理原理是通过电离源将蛋白质分子转化为气相离子,然后利用质谱分析仪的电场、磁场将具有特定质量与电荷比值(M/Z值)的蛋白质离子分开来,经过离子检测器收集分离的离子,确定离子的M/Z值,分析鉴定未知蛋白质。 2.2 蛋白质和肽的序列分析现有的肽和蛋白质测序方法包括N末端序列测定的化学方法Edman 法、C末端酶解方法、C末端化学降解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缺陷。在这种背景下,质谱由于很高的灵敏度、准确性、易操作性、快速性及很好的普适性而倍受科学家的广泛注意。在质谱测序中,灵敏度及准确性随分子量增大有明显降低,所以肽的序列分析比蛋白质容易很多。近年来随着电喷雾电离质谱(ESI)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MALDI)等质谱软电离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性肽分子的分析成为可能,检测限下降到fmol级别,可测定分子量范围则高达100000Da,目前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 TOP MS)已成为测定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多肽分子量和一级结构的有效工具,也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中重大课题——蛋白质研究所必不可缺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在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及美国、瑞士等国的一些高校已建立了MALDI TOP MS 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谱库,能为解析FAST谱图提供极大的帮助,并为确证分析结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2.3 蛋白质谱分析方式 a.蛋白图谱,即用特异性的酶解或化学水解的方法将蛋白切成小的片段,然后用质谱检测各产物肽分子量,将所得到的肽谱数据输入数据库,搜索与之相对应的已知蛋白,从而获得待测蛋白序列。将蛋白质绘制“肽图”是一重要测列方法。b.利用待测分于在电离及飞行过程中产生的亚稳离子,通过分析相邻同组类型峰的质量差,识别相序的氨基酸残基,其中亚稳离子碎裂包括“自身”碎裂及外界作用诱导碎裂。C.与Edman法有相似之处,即用化学探针或酶解使蛋白或肽从N 端或C端逐一解下氨基酸残基,形成相互间差一个氨基酸残基的系列肽,名为梯状测序,经质谱检测,由相邻峰的质量差知道相应氨基酸。(1)蛋白消化:蛋白的基因越大,质谱检测的准确率越低。因此。在质谱检测之前,须将蛋白消化成小分子的多肽,以提高质谱检测的准确率。一般而言,6-20个氨基酸的多肽最适合质谱仪的检测。现今最常用的酶为胰蛋白酶,它于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处将其切断。因此,同一蛋白经胰蛋白酶消化后,会产生相同的多肽。 (2)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量法(MALDI TOP MS):简而言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量仪是将多肽成分转换成离子信号,并依据质量/电荷之比来对该多肽进行分析,以判断该多肽源自哪一个蛋白。待检样品与含有在特定波长下吸光的发光团的化学基质混合,此样品混合物随即滴于一平板或载玻片上进行发挥,样品然后置于激光离子发生器。激光作用于样品混合物,使化学基质洗手光子而被激活。此激活产生的能量作用于多肽,使之由固态样品混合物变成气态。由于多肽分子倾向于吸收单一光子,故多肽离子带单一电荷。这些形成的多肽离子直接进入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仪。最后,由电脑软件将探测器录得的多肽质量/电荷比值数据库中不同蛋白经蛋白酶消化后所形成的特定多肽质量/电荷比值进行比较,以鉴定该多肽源自何种蛋白,此法成为多肽质量

蛋白质修饰位点预测详解

蛋白质修饰位点分析 目录 实验目的 (2) 实验平台 (2) 实验过程 (3) 一、“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磷酸化位点修饰 (3) 1、“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序列下载 (3) 2、uniprot数据库查看蛋白磷酸化位点 (4) 3、在线软件预测指定蛋白磷酸化位点 (6)

(1)DISPHOS 1.3预测未知蛋白磷酸化位点 (6) (2)PhosphoSitePlus预测指定蛋白磷酸化位点 (11) 4、“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磷酸修饰结论 (14) 二、“人类血红蛋白”糖基化位点修饰 (15) 1、N型糖基化位点预测 (15) 2、O型糖基化位点预测 (18) (1)哺乳动物O型糖基化位点预测 (18) (2)真核生物O型糖基化位点预测 (20) 3、uniprot数据库查看蛋白质糖基化修饰位点 (22) 4、“人类血红蛋白”糖基化位点修饰结论 (22) 实验结论 (23) (特别提示:ctrl+单击目录下的标题链接,可以跟踪标题;ctrl+单击标题后的图标可以返回目录) 实验目的 ●找出“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上面的所有可能磷酸化位点, 并说明为什么(注释) ●找出“人类血红蛋白”上面的糖基化位点,注释结果 实验平台 ●uniprot数据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8733597.html,/(查看蛋白的修饰 情况) ●预测未知蛋白磷酸化位点 DISPHOS:https://www.360docs.net/doc/1c18733597.html,/disphos/

PhosphoSitePlus:https://www.360docs.net/doc/1c18733597.html, 预测未知蛋白的糖基化修饰位点 N型糖基化位点预测:http://www.cbs.dtu.dk/services/NetNGlyc/ O型糖基化位点预测:http://www.cbs.dtu.dk/services/NetOGlyc/ http://www.cbs.dtu.dk/services/YinOY ang/ 实验过程 一、“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磷酸化位点修饰 1、“人类connexin43”蛋白质序列下载 蛋白序列:fasta.txt

论述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在细胞信号系统传导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论述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在细胞信号系统传导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病毒所梁晓声200628012415030 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磷酸酶/磷酸激酶对蛋白磷酸化程度的调控控制了细胞信号传递与否,信号强度等等细胞信号传导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信号传导相关分子磷酸化水平的调节过程。 磷酸酶/磷酸激酶作为胞内信号直接或间接的靶酶通过磷酸化程度控制其它酶类或蛋白质的活性,一般情况下被磷酸化的酶有活性,脱磷酸后的酶没有活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改变细胞内酶或相关蛋白的浓度的情况下将部分酶活冻结或解冻。在有外界信号刺激的时候可以迅速解冻酶活而不必合成新的酶。 由于酶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使得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这种方式在胞内介导胞外信号时具有专一应答的特点。这就使得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上游成分只能针对一个或几个的下游成分起作用,使信号传递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同时对信号的灭活也不会由于识别的错误而影响其他信号传导途径。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在细胞对外界信号的持续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信号引起的细胞生理学效应中,有许多是相当持久的,如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虽然胞内信号分子的寿命可以很短,但蛋白激酶一旦激活,其活性却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如自身磷酸化)维持较长时间;更重要的是被它磷酸化所调节的蛋白质和酶类,其效应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直到被蛋白磷酸酶脱磷酸化为止。 蛋白磷酸化对外界信号具有放大作用,由于是酶促反应,一个酶分子可以催化成百上千个底物分子,即使只有很弱的胞外信号也可以通过酶促反应得到充分的放大。 蛋白质激酶 蛋白质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ATP的磷酸基转移到它们的底物上特定氨基酸残基上去。依据这些氨基酸残基的特异性,将这些激酶分为4类。其中主要的两类是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和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TK)。这两类酶的蛋白质激酶结构域的大小约为250-300个氨基酸残基。二者的催化域在进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并认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它们的催化域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序列表现为一组组高度保守的,甚至是完全保守的氨基酸模体,这些模体却嵌埋在氨基酸残基序列保守性很差的区域之内。一共有11种这类高度保守的短氨基酸残基序列模体。它们都以罗马数字命名,从最N-端的I开始,到最C-端的XI。对这些酶的结晶进行X-射线结构分析,发现这些模体对这些蛋白质激酶催化结构域的磷酸转移酶活性十分重要。据以为,亚域I,II和VII在结合ATP中起重要作用;而亚域VIII则在识别肽底物中起主要作用。对酪氨酸激酶家族来说,在亚域VIII中,紧靠关键模体上游的氨基酸残基有十分有趣的差异,它们是-KWTAPE- 或-KWMAPE-,看来这些序列造成了激酶家族的这个分支的底物专一性。 蛋白磷酸酯酶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选择性地作用于含磷酸丝氨酸或磷酸苏氨酸残基的肽链,使之脱去磷酸基团并改变生物活性。主要成员:PPl,PP2A,PP2B,PP2C等。 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PTPase)分胞质型(非受体型)和受体型(PTPR)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35卷 第1期2011年1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 l o fN anji n g Forestry Un i v ersity (Natural Sc ience Ed ition) V o.l 35,N o .1Jan .,2011 htt p ://www.n l dxb .com [do :i 10.3969/.j issn .1000-2006.2011.01.024] 收稿日期:2009-12-31 修回日期:2010-10-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28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0KJ B220002) 作者简介:甄艳(1976)),副教授,博士。*施季森(通信作者),教授。E-m ai:l js h @i n jfu .edu .cn 。 引文格式:甄艳,施季森.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03-108.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甄 艳,施季森 *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质谱技术已成为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强有力工具和核心技术。质谱技术的先进性在于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的通量和分子信息。笔者重点概述了基于质谱路线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介绍了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定向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以及基于串联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解析的研究 进展。 关键词: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定向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11)01-0103-06 Application of m ass spectro m etry i n proteo m ics studies Z HEN Yan ,SH I Jisen * (K ey Labo ra t o ry o f F orest G eneti cs and B i o techno l ogy M i n istry o f Educati on , N an ji ng Forestry U n i versity ,N an ji ng 210037,Chi na) Abstrac t :W ith the rap i d develop m ent o f pro teo m i cs ,m ass spec trom etry i s m aturi ng to be a po w erfu l too l and core tech -nology fo r proteo m ics st udies dur i ng the recen t years .The super i or ity o fm ass spectrom etry lies i n providi ng the through -pu t and the m olecu lar infor m ati on ,w hich no other techno logy can be m a tched i n proteom ics .In th i s rev ie w,w e m ade a g lance on the outli ne o fm ass spectrome try -based proteo m ics .A nd then w e addressed on t he advances o f data ana l y si s o f m ass spec trom etry -based proteom ics ,quantitati ve m ass spectro m etry -based pro teom i cs ,post -translati onal m odificati ons based m ass spectrom etry ,targeted proteo m ics and functiona l proteo m ics based -mass spectrome try .K ey word s :m ass spectrome try;proteo m ics ; quantitative pro teom i cs ; post -trans l ation m odifica ti on ; targ eted pro - teo m i cs ;f uncti ona l proteom ics 蛋白质组学(Pr o teo m ics)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活动规律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功能基因组学时代一门新的学科。 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学;二是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其中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路线最终也离不开质谱技术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末,两种质谱软电离方式即电喷雾电离(electro spray ion izati o n,ESI )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m a -tri 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 o n i o nization ,MALD I)的发明和发展解决了极性大、热不稳定蛋白质和多肽分 析的离子化和分子质量大的测定问题[1]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常用的质谱分析仪包括离子阱(ion trap ,I T),飞行时间(ti m e of fli g h,t TOF),串联飞行时间(TOF -TOF),四级杆/飞行时间(quadr upo le /TOF hybrids),离子阱/轨道阱(I T /orbitrap hybri d )和离子阱/傅里叶变换串联质谱分析仪(I T /Four i e r transfor m ioncyclotron resonance m ass spectro m eters hybr i d s ,I T /FT M S),这些质谱仪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分辨率、质量精确度和产生不同质量的M S /M S 谱[2] 。质谱作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日趋成熟,并作为样品制备及数据分析的信息学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因此,有学者指出质谱技术 已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3] 。目前在通量及所包含的分子信息内容上,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可以鉴定和量化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基于质谱分析的蛋白质组学 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应运而生。由于蛋白质的复杂性,传统的蛋白质鉴定方法如末端测序等已无法满足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需要。因此,质谱技术作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日趋成熟,并作为样品制备和数据分析的信息学工具被广泛地应用。质谱技术具有灵敏度、准确度、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能准确测量肽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序列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检测[1],因此质谱分析无可争议地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1. 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活动规律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功能基因组学时代一门新的科学。包括鉴定蛋白质的表达、修饰形式、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根据研究目的,蛋白质组学可以分为表达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表达蛋白质组学用于细胞内蛋白样品表达的定量研究。以绘制出蛋白复合物的结构或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细胞器中的蛋白为研究目的的蛋白质组学称为结构蛋白质组学,用于建立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网络图谱并解释某些特定蛋白的表达对细胞的作用[2]。功能蛋白质组学以细胞内蛋白质的功能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目的,通过对选定的蛋白质组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提供有关蛋白质的磷酸化、糖基化等重要信息。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就是能够系地的鉴定一个细胞或组织中表达的每一个蛋白质及蛋白质的性能。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相关技术有双向凝胶电泳、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质谱分析等[2]。由于蛋白质的高度复杂性和大量低丰度蛋白质的存在,对分析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生物质谱技术则是适应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 2. 生物质谱技术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常用定量方法介绍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常用定量方法介绍 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共价修饰方式之一。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这一可逆过程几乎调节着包括细胞的增殖、发育、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神经活动、肌肉收缩及肿瘤发生等过程在内的所有生命活动。目前已知有许多人类疾病是由于某些异常的磷酸化修饰所引起,而有些磷酸化修饰却是某种疾病所导致的后果。在哺乳动物细胞生命周期中,大约有1/3的蛋白质发生过磷酸化修饰;在脊椎动物基因组中,有5%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参与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的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磷酸化修饰本身所具有的简单、灵活、可逆的特性以及磷酸基团的供体ATP的易得性,使得磷酸化修饰被真核细胞所选择接受而成为一种最普遍的调控手段。鉴于磷酸化修饰在生命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探索磷酸化修饰过程的奥秘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已成为众多生物化学家及蛋白组学家所关心的内容。用蛋白质组学的理念和分析方法研究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可以从整体上观察细胞或组织中磷酸化修饰的状态及其变化,这对以某一种或几种激酶及其产物为研究对象的经典分析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同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由此派生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phosphoproteomics)这一新概念。在蛋白质组学水平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的分析定量研究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各种技术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1. 磷酸化蛋白质和磷酸肽的富集 1.1 免疫亲和色谱 富集磷酸化蛋白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识别磷酸化氨基酸残基的特异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从复杂混合物中免疫沉淀出目标蛋白质。目前,仅有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的免疫共沉淀。这是因为该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可以有效地免疫沉淀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质。Imam-Sghiouar等人从B-淋巴细胞中通过免疫沉淀获得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质,然后再用二维电泳分离技术并结合质谱分析方法,鉴定出多个与斯科特综合症相关的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质。由于抗磷酸化丝氨酸和苏氨酸抗体的抗原决定簇较小,所以令抗原抗体的结合位点存在空间障碍,特异性较差。因此,目前采用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的抗体来富集磷酸化蛋白质的研究相对较 少。 1.2 固相金属亲和色谱(IMAC) 固相金属亲和色谱(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MAC)是一项较为成熟的磷酸化多肽分离富集技术。它是利用磷酸基团与固相化的Fe3+、Ga2+和Cu2+等金属离子的高亲和力来富集磷酸肽。目前发展的高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途径主要采用IMAC亲和色谱-反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数据库检索联用的方法。Ficarro等人最先将IMAC 富集技术应用到细胞系大规模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分析中,并从啤酒酵母中鉴定出了216个磷酸化肽段和383个磷酸化位点。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对每个可溶磷酸肽,不管其长度如何,都有富集作用,而且IMAC柱洗脱下的样品可直接用于RP-HPLC分析,但有可能丢失一些与IMAC柱结合能力较弱的磷酸肽或某些因有多个磷酸化位点而难以洗脱的磷酸肽。另外,那些富含酸性氨基酸的非磷酸化肽段与固相金属离子也有结合能力,也可能被富集。为了解决IMAC柱的非特异性吸附的问题,可以采用对羧基进行酯化反应以及改变洗脱液的体系等方法来提高IMAC柱的特异性。此外,自动化IMAC- capillary RP HPLC-ESI MS/MS技术平台的研究开发,使磷酸肽的富集、反相分离和质谱检测都能自动在线进行,为IMAC在蛋白质组学中的高通量应用开辟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