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略谈杜牧咏史诗

略谈杜牧咏史诗杜牧的咏史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枝独秀。
他的咏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杜牧的咏史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
例如,《泊秦淮》一诗中,他通过描绘秦淮河上的景象,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这种以史喻今的手法,使得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杜牧的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借代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的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例如,《赤壁》一诗中,他运用对比手法,将曹操的不可一世与周瑜的英姿勃发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杜牧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上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例如,《题乌江亭》一诗中,他批评了项羽在乌江亭的败走,认为项羽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导致最终的失败。
这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使得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最后,杜牧的咏史诗在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评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例如,《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中,他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批判了她的奢侈和淫靡,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的忧虑。
这种对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的弘扬,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杜牧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视角。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杜牧的咏史诗,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摘要:杜牧作为一名晚唐时期诗坛的杰出诗人,他的咏史诗新颖别致,雄姿英发,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的美赞,并且部分其中咏史诗是被后世称为经典并作反复研究的。
本文把他的咏史诗分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和史论史评三类,分析他的创作背景,介绍他的写作手法及后世对他咏史诗的评价,并结合具体咏史诗例子分析他的咏史诗。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Analysis the Historical poems of DuMuAbstract:DuMU,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poe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his epic is novel, dashing and debonair.Mead said his historical poems is "28-character history," and part of the epic was later referred to as classic and repeated study. This poems into his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history of commentary.Analysis of his background, about his writing technique and evaluation of these later poems to him, combined with specific poems examples analysis of his poems.Key words:DuMu;historical poems目录引言1一、杜牧咏史诗的类型1(一)以史为鉴1(二)借古讽今2(三)史论史评2二、杜牧咏史诗的形成要素 3(一)晚唐政治的现实背景 3(二)晚唐诗人的史识内涵 4(三)杜牧咏史诗创作之新 5三、杜牧咏史诗的写作特色 5(一)独特视角的翻案手法 5(二)不鹜奇丽的写实手法 6四、杜牧咏史诗的审美评价7(一)寓情于景朴素浑成7(二)纵横对比形象突出8(三)雄姿英发豪迈俊爽8结语9致谢9注释10参考文献10引言咏史诗我国古代诗歌体系中占主体的诗歌体裁,它要求诗中必须要具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比如真实人物、历史事件,但是大可不必拘泥于精确的史实,因为咏史诗是咏怀史实,而不是单纯地记叙史实。
品读杜牧《赤壁》,以小物博大事,咏史抒怀诗的千古典范

品读杜牧《赤壁》,以小物博大事,咏史抒怀诗的千古典范今天,小琦和大家鉴赏一首七言绝句《赤壁》,作者是晚唐大诗人杜牧。
这首诗也被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收录其中。
杜牧,晚唐大诗人,出生在官宦世家,据史料记载,杜牧的十六世祖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
爷爷是唐朝两朝宰相,歧国公杜佑。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杜牧这首咏史抒怀诗的代表作《赤壁》。
赤壁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还是老一套,先解词啊。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销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火烧赤壁时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三国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大乔?大乔!好啦,知识点都说的差不多了。
翻译这首诗吧。
折戟沉沙铁未销,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支未锈尽的断戟。
自将磨洗认前朝。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无一展身手之地,因此有感而发。
这首诗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将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富故事性的赤壁之战全盘概括而出。
有此一点,杜牧作诗的功力可见一斑。
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曹操挥兵南下,欲克荆州,灭东吴。
孙刘联军与曹魏八十万大军决战于赤壁。
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

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以诗才出众而闻名于世。
他的创作涵盖了各个题材,其中咏史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针对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展开论述,以探讨其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境界深远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其境界的深远。
他善于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情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展示了独特的想象力和思考深度。
例如,在他的《秋夕》中,他通过描绘别离与孤寂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达到了超越时空的境界。
二、婉约细腻杜牧咏史诗的另一个突出艺术特点是他的婉约细腻。
他注重细节描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氛围。
他的诗作有一种温婉的风格,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三、情感真挚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之三是他情感真挚。
他以真诚的情感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咏史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故乡、亲人和友谊的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真实,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共鸣并产生共鸣。
四、艺术技巧独特杜牧咏史诗的另一个突出艺术特点是他独特的艺术技巧。
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构思的巧妙安排,使作品具有实验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他的《泊秦淮》中,他通过描绘秦淮河的景色和历史背景,以富有情趣的笔触展示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境界深远、婉约细腻、情感真挚和艺术技巧独特等方面。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唐代文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他的咏史诗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
杜牧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杜牧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嘿,朋友!你知道杜牧吗?他那些咏史怀古诗可真是别具一格!
就拿来说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句难道不让你拍案叫绝?他不像有些诗人,只是单纯地叙述历史事件,杜牧总是能以独特的视角,把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巧妙地融入其中。
这就好比我们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别人只是在描述画面,而杜牧能让你感受到导演的心思!
再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他把对晚唐社会的忧虑,借由歌女的歌声传达出来。
这多像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有一束光照亮了前路,让我们看清了周围的一切。
杜牧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借古讽今。
他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智者,用过去的故事来警醒当下的人们。
比如说,如果我们不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繁荣,会不会也像那些朝代一样走向衰落?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还有啊,他的语言精炼而深刻。
寥寥数语,就能把复杂的历史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像一位大厨,只用简单的食材就能烹饪出美味佳肴一样吗?
总之,杜牧的咏史怀古诗,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你难道不觉得他的诗作令人叹为观止吗?。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
1、《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5、《金谷园》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6、《齐安郡晚秋》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7、《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唐·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内容摘要] 在晚唐诗坛上,杜牧的诗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为晚唐诗坛之冠。
杜牧的诗选材丰富,其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
在本文中,我主要想从杜牧咏史诗的生成原因、分类、特点这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杜牧的咏史诗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关键词] 杜牧怀古咏史诗诗人一、杜牧的怀古咏史诗的生成原因在晚唐诗坛上,杜牧的诗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为晚唐诗人之冠。
素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在晚唐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爽朗俊逸,蕴含深刻,情志高远,笔力劲拔,诗歌选材广泛,其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其诗歌的主体风貌,这一切与他个人的生平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杜牧的生平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祖父是著名的《通典》的作者负元宰相杜佑。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可以说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很有文化传统。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篇,上下驰皇王。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由此可见,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
书香门第的家世致使杜牧从小就饱读了诗书,成年后他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抱负,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
唐文宗大和二年,他一年之内进士及第,制举及第。
他做过十年幕吏,又任过黄、池、睦、湖州刺史等地方官,还任过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等京官,官终于中书舍人,然而他却一生官不及将相。
所以,杜牧感到怏怏不平。
另一方面,杜牧虽然出身名门世家,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道已经衰落,买宅还债,奴婢大多散去。
此时的杜牧家生活穷困,饱尝辛酸。
所以杜牧对生活疾苦的了解较为深刻,也养成了他耿介刚直的个性。
在诗歌创作上,他已在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他不满当时诗坛上的绮靡倾向,但本人又绮情柔思。
所以他的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又时时带有风华疏美之致。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个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在晚唐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他的怀古咏史诗最为突出。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
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
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以诗咏史,由来已久。
《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
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
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
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
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
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
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 第4期2010年7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4Vol.12J ul.2010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汤树德(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摘 要: 杜牧的咏史诗多涉政事,借古讽今,含义深刻,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
关键词: 杜牧;咏史诗;借古讽今;豪放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10)04-0114-03收稿日期:2009-12-24作者简介:汤树德(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广告学、修辞学。
杜牧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成就很高,和李商隐齐名。
其诗风格明快、豪放,而他的咏史诗更具现实意义,诗文多涉政事,常借古讽今,含义深刻。
杜牧咏史之作首推《阿房宫赋》。
赋中有诗有文,可以说是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阿房宫赋》,语言凝炼,意境广阔,深得诗的奥妙。
从表面上看,《阿房宫赋》是谴责秦始皇的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而骨子里却是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贪好声色。
作者以强烈的对照手法,指出秦国亡国的原因是不爱惜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这样就造成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
唐敬宗时,不理国事、沉溺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深有所感、借古讽今。
赋的前半部,极力铺叙宫室建造的奢华,深刻揭露了封建帝国的淫乐误国和咎由自取。
在文章结尾,作者含义深刻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他希望封建帝王能从秦亡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
这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对封建帝王的忠告。
文章写秦的豪奢时,极力铺陈夸张,发表议论时,酣畅淋漓,结尾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在杜牧死后的二十一年,即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革命,历时十年之久,终于促成了唐王朝的灭亡。
这确是一篇咏史的佳作,词采瑰丽,发人深思,后人评这篇作品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和所有封建时代的爱国文人一样,杜牧把实现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精明能干,节用爱民。
但晚唐的皇帝多不成材,生活上荒淫无度,引起杜牧的极大不满。
因此,他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予他们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写景寓意,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一种深刻的内容,这是杜牧绝句的特点之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正是表现了这个特点。
杜牧在这组诗中仍然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写的是唐玄宗的荒淫生活,批判的是晚唐皇帝,告诫晚唐皇帝不要再迷恋“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荒唐生活,要他们吸取“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的历史教训。
第三首“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多么醉人的狂欢生活,这与后来发生的安禄山之乱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对唐玄宗又是何等辛辣的嘲弄。
杜牧在另一首《华清宫三十韵》中说:“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
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
”杜牧借唐玄宗的腐化、荒淫、堕落的生活和四处滥用兵力的历史事实,针刺晚唐皇帝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笔锋也是极其犀利、尖刻的。
杜牧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答,还可以举出《过骊山作》一首“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欲为道旁穷百性。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扰未枯。
”・411・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致断送天下的愚蠢,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这是对秦始皇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
这首诗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杜牧写这些作品和他深刻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不可分割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思想的形象表现。
杜牧在《郡斋独酌》一诗中说:“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擅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杜牧在这里表达了他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是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修补唐王朝之不足,使燕赵河涅的人民都安居乐业,沐浴圣贤的教化,扫荡外敌的侵扰。
杜牧就是抱着这种“平生五色线,愿补《过骊山作》等这些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文来的。
《过华清宫》、舜衣裳”的理想,写出了《阿房宫赋》、杜牧出身于显贵高门之家,祖父杜佑历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又是《通典》的编撰者。
他的堂兄杜徐选配宪宗长女岐阳公主,“隆贵显荣,莫与为比”(《妓阳公主墓志铭》)。
杜牧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又登制科,他的《赠终南兰若僧》诗中说:“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就是指的这两件事。
杜牧出身如此显贵之家,又少年科第,且致力于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垂书》),按说他在政治仕途上应该是有所作为的,然而,事实上相反,他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长期受到排斥,主要是李德裕的排斥,不得施展其才华。
他又很自负,在某些咏史诗中便表达了他恃才自负的深沉的感情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杜牧看来,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不表现周瑜的天才军事策略,他不过是借助当时东风之力,侥幸成功而已。
如果当时不刮东风,大乔小乔二美人均为曹所掳矣。
杜牧小视周瑜,溢于词表。
诗中作者对已有结论的历史事件加以重新评论,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表现了自己的胸怀、胆识和才华,英气逼人、令人叹服。
杜牧的这种不同众议的论句,往往能抓住历史事件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破旧论立新论是一个成功的因素。
作者抓住“东风”这个火烧赤璧中的重要一环来作文章,就把周瑜取胜的侥幸隐含其中,因为在当时这种天气的转变,并非人力所能做到的,这样立论不勉强,能自圆其说,诗歌不同历史论文,能写到这种地步,表达的既含蓄又清晰,实在难能可贵。
杜牧的这种论史绝句,往往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人所共知的事物入诗,写得意趣盎然,毫不呆板,说的是存亡成败的国家大事,却偏偏从“东风”的“便”与“不便”说起,本来应该说东吴的覆亡,却偏偏说那人所共知的大乔、小乔。
这样写有诗意的醇美,这就不是一般的历史论文所能比拟的了。
《题乌江亭》表现了杜牧那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能含辱忍垢、从失败中去夺取胜利的胆识:“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本兵家常事,包羞忍耻,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本色。
江东子弟,俊彩星驰,卷土重来,再决一雌雄,胜利是大有希望的。
杜牧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不灰心,不《题商山四皓庙》是杜牧感叹自己怀气馁,更不自暴自弃,这首诗是包含他有夺取最后胜利的意思的。
如果说《赤壁》、才不遇,那么,《题乌江亭》则是他一定要把“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理想付诸实现,决不半途而废的表达。
《苕溪渔隐丛话》批评杜牧此诗是“好异而畔于理”,意思是说,杜牧好作翻案文章,而于理无当。
他认为:“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但杜牧是作诗,而不是写历史论文。
《历代诗话》的编者即不以《苕溪渔隐丛话》为然,“呜呼!此岂深于诗者哉!”《历代诗话》的批评是正确的,《苕溪渔隐丛话》是不深于诗的。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言志的,论史不是他的目的,言志才是他的本意,杜牧是以论史为由表达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的。
杜牧作《春申君》诗说:“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真的猛士都想着去酬报以国士之礼待自己的人的恩惠,然而春申之冤谁给昭雪?三千门客,都受了春申君的恩惠,珠围翠绕,待之以国士,究竟有谁成为国士去杀掉李园?杜牧写这首诗是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哀叹,和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知道杜牧生活在晚唐,晚唐皇帝多为宦官所挟制。
虽然朝廷用了许多俸禄养了大批官吏,难道不是“三千宾客总珠履”,可又有谁去歼灭宦官,为皇帝分忧和报仇?诗人用心之苦,用心之深,用心之痛,在于极力挽救世道人心,以古来告诫当世。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淮》)。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河徨》)。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咏史诗,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转第124页)・・151[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1,(1).[4]南开大学教材编写组.英语翻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罗选民.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Application of Tra nslation The ory i n Fu D onghua’s Tra nslation B ook Gone wit h t he Wi ndS HAO Shi-cui(Tianj in Elect ronic I nf ormation V ocational Technolog y College,Tianj in300132China)A b s t r a c t:Fu’s translation version Gone with the Wind is possessed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t vo2 cabulary layer.Taking several sentences f rom the paragrap h which describes the looks,dressing,and temperament of Scarlette O’Hara at the level of sentence structure as exampl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lendid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in Fu’s translation version Gone with the Wind in detail.Ke y w o r d s:Gone with the Wind;domestication;language;translation(上接第115页)参考文献:[1]中国文学史[M].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编辑部.唐宋绝句选注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Poe ms on Hist ory f rom L ate Ta ng Poet D u MuTAN G Shu-de(Tianj in Modern V 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ianj in300222China)A b s t r a c t:Du Mu’s poems on history involve more about political aff airs.These p oems use the past to disparage the p resent and have p rof ound meanings,by which the poet exp resses his sentiment and criticism on realistic politics.Ke y w o r d s:Du Mu;poems on history;use the past to disparage the p resent;bold and uncon2 strained・・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