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诗歌创作风格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诗歌创作风格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诗歌创作风格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篇出现在这个时期。

而杜牧(803年-852年)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感情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杜牧的生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并详细分析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生平背景杜牧,字牧之,号樊南、牧夫,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父亲杜审言是唐德宗时的宰相。

杜牧少年聪慧,学有所成,从小就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

他曾任过吏部员外郎、两京留守、翰林学士等职,也参与了一些对外交往和政治决策的工作。

杜牧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政治动荡,他亲身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烽火岁月,对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

这种经历和感受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诗歌创作风格细腻感情的表达杜牧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感情赢得了广泛赞誉。

他常常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剖析,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

例如,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细节描写和意象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秋夜的凉意和宁静,产生强烈的共鸣。

对人情世故的抒发杜牧的诗歌饱含对人情世故的深入思考和抒发。

他以善于观察和洞察人性的眼光,将身边的人事和社会风貌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对人情世故的敏锐洞察使得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世俗之道的批判和思考。

例如,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通过对夜晚的描述,他在明暗对比中折射出尘世中的纷繁与虚妄。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冷峻揭示,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讽刺与批判的意味。

高超的修辞手法杜牧的诗歌作品中,常常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包括对偶、夸张、比喻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力。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杜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被誉为“清婉爽逸,含蓄精致”,其中表达了深厚的爱国忧民之情。

他对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怀着深深的挚爱和关注,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于国家振兴和人民疾苦的呼吁和忧虑。

杜牧的诗歌中,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他对于国家动荡、战乱的担忧和忧虑。

他的《赤壁》中有“华夏正气信陵恭,烽火狼烟辽北宫”一句,意味着虽然从前信陵君有国家之政,但此时国家却陷入一片动荡,烽火遍地。

他的《気赋》中也有“战若蹉跎,几成东去矣”一句,表达了对于国家战乱的忧虑。

在《宋华阁序》中,他更是对五代时期的国家动荡和统治者的腐败大加批评,倡导国家要“求贤访贤”,才能振兴国家。

另外,他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表现了爱国忧民之情。

他的《题西林壁》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意味着在乱世中,应当更加珍惜现在的欢聚时光,并在这个时候守护他人。

在《江南春怀古》中,他更是将个人的悲苦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直言这个春天和他的人生一般的短暂,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的、太平盛世的环境,“以待岁月静好”。

在他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罗判官》中,更是展现了他的爱国之情,表现了他对于国家文化的热爱与关注。

他在诗中写到:“灵芝仙洞,土木未殊,茫茫大海图南海,梦入江湖听暮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示了由衷的热爱,更呼吁人们要突破传统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待未来,建设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诗歌中透露出的爱国忧民之情非常深沉,他不仅探讨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之间的联系,更关切于国家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如今时代在变,然而,杜牧的爱国精神和爱民情怀,早已经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关注社会动态,勇往直前,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风格与主题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风格与主题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风格与主题分析1. 引言1.1 概述杜牧是唐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主题丰富多样。

在杜牧创作的诗歌中,以其婉约清新、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被广泛称赞。

本文将对杜牧的作品风格与主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他对唐代诗坛及后世诗歌发展的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杜牧的作品风格、杜牧作品的主题分析、杜牧对唐代诗坛的影响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并明确文章目标与结构。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杜牧的作品风格与主题,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和音韵美感。

同时,通过对杜牧在自然与人生哲理、离散思乡情怀以及社会时事观察等方面展开主题分析,揭示出他丰富多样的创作内涵。

最后,我们将探讨杜牧对唐代诗坛的影响,包括他的杰出才华、文学流派和传统延续性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杜牧的独特艺术风格,凸显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启示。

注:文章内容仅为简化版本,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和修改。

2. 杜牧的作品风格2.1 艺术表现手法杜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唐代诗坛。

他善于运用写景、抒怀和议论等手法,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诗歌中。

在写景方面,杜牧倾向于选择具有浓厚意境和细腻描绘的场景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他通过准确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色,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

此外,杜牧还经常运用典故、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加深作品的含义。

2.2 语言特色杜牧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感情色彩。

他追求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避免冗长复杂的表达方式。

杜牧以平实真实的文字描述来展示他内心深处真挚而含蓄的情感。

他经常使用直接而生动的词句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能够轻易理解并共感。

2.3 音韵美感在音韵美感方面,杜牧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他善于运用平仄对仗,使诗句具有和谐的音乐感。

同时,他还注重音节的节奏感,通过合理的控制句子长度和内部停顿来创造美妙的韵律效果。

伟大的诗人杜牧的豪情诗歌与人生态度

伟大的诗人杜牧的豪情诗歌与人生态度

伟大的诗人杜牧的豪情诗歌与人生态度杜牧,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与诗人,被誉为"豪放诗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情与抒情,表达出他对生活与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通过对杜牧的豪情诗歌进行分析,探讨他的人生态度。

一、豪情澎湃的杜牧诗歌杜牧的诗歌充满了豪情与激情的表达,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壮丽的景色和挑战命运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中,笔触犹如大海翻腾,激起阵阵涟漪。

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不盈门,绕树月疑霜。

"这些形象的描绘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享受,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豪情的奔涌。

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杜牧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多的是他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他以豪放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挫折。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阑干曲渺渺。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豪情和乐观态度,传达出了杜牧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理。

三、诗意与人生态度的融合杜牧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态度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诗歌中的豪情和人生态度之间的融合。

通过他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将诗意和人生态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描绘秋夜的寒凉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塑造。

这种融合使他的诗歌更有诗意和深度。

四、杜牧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杜牧的豪情诗歌和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情激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许多后来文学家和诗人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达,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倡导。

五、结语伟大的诗人杜牧以其豪情诗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灵魂,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晚唐诗人杜牧的创作风格与思想特点

晚唐诗人杜牧的创作风格与思想特点

晚唐诗人杜牧的创作风格与思想特点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晚唐四杰之一。

在他广泛而多样化的创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一、创作风格1. 自然写实杜牧在创作中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真实生动的笔触呈现出大自然万物之美。

他细致入微地描绘山水、花草、季节变化等自然景观,并通过对色彩、气氛和细节的把握,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视觉和感官享受。

2. 忧国忧民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杜牧表达了对乱世和社会不公的关注和忧虑。

他常常借鉴历史典故或比喻手法,寄托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状况的担忧。

3. 江南意境杜牧以江南地区为背景,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景色、优雅气息和人们淳朴的生活态度。

他善于运用咏物、咏景的手法,将自己对江南的热爱融入到诗歌之中,使读者沉浸在江南独特的文化和情致之中。

4. 纯净简洁杜牧的诗作语言清新简练,避免冗长复杂的修辞手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他善于用简单明了的词句和押韵方式来构建诗歌结构,使诗作具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美。

二、思想特点1. 忧国忧民与政治观点杜牧生活在乱世之中,他深感时代变迁及政治腐败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在他的诗歌里常可见到对国家兴衰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强烈关注。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隐晦而深刻地反思,并提出一些政治改革建议。

2. 悲观主义情怀杜牧的诗歌通常包含一种悲观主义的情感,他将人生看作是充满了疾苦和不幸的旅程,对个体命运和人生价值持有较为悲观的态度。

他时常以自然景物为比喻来抒发他内心深处的忧伤。

3. 对艺术追求的关注杜牧对诗歌创作有着极高的标准和追求。

他在探索技巧与形式方面十分努力,在表达上力求简洁明了却又丰富多样。

他注重诗歌音韵、节奏与意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使得自己的诗作具有优雅精致的艺术风格。

以上是我对晚唐诗人杜牧创作风格与思想特点的概括。

杜牧以其独特而深入人心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古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

古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

古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研究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他在古代诗歌领域中的独特之处。

首先,杜牧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脱颖而出。

他的诗作常常以深沉的内心感受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表达自己对于岁月流转的感慨与思考。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感同身受,也使他的诗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其次,杜牧的诗作常常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为特点。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白露未晞宜先洒,早蝉催眠破晓霞”等,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清凉和宁静,也使得诗作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美感。

此外,杜牧的诗作还常常以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

他通过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于秋夜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岁月流转的思考和对于生命的珍惜。

这种对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使得他的诗作更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此外,杜牧的诗作还常常以对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为主题。

他通过对于爱情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于女性的赞美。

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于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对于女性的赞美。

这种对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使得他的诗作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感性美。

总之,杜牧是一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的古代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为特点,以及对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使得他的诗作在古代诗歌领域中独树一帜。

通过对于杜牧的诗歌艺术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作,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的艺术魅力。

杜牧的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

杜牧的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

杜牧的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1. 引言1.1 概述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一位诗人,他以其独特的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爱情场景,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伤与孤寂。

通过对杜牧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简要介绍文章结构。

接下来,我们将专注于杜牧的爱情写作风格,探讨其细腻感性的描绘方式、多样化的爱情主题以及对美和悲剧之间追求平衡点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转向探究杜牧的忧郁写作风格,聚焦于他创造出冷峻哀怨意境、超脱世俗情感宿命观念以及对逝去时光和人事变迁惋惜之情等方面。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杜牧作品中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之间的交融与共鸣,探讨其对比和辩证关系、统一表现方式以及共同主题和象征意义之间的呼应及相互渗透等。

最后,我们将得出结论,评估杜牧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对文学的影响,并对其独特性与深远意义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对于当代创作的启示和引导。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杜牧的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并分析其艺术成就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一诗人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塑造细腻感性、多样化爱情主题以及表达冷峻哀怨意境、超越世俗情感宿命观念等方面的技巧。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杜牧作品中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之间的交融与共鸣来揭示其中蕴含的内心矛盾与生命真实性。

最后,通过评估杜牧爱情与忧郁写作风格对文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杜牧的爱情写作风格:杜牧是唐代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独特的爱情写作风格而著名。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2.1 描绘细腻感性:杜牧在描绘爱情时,倾向于用细腻感性的语言表达情感。

他通过精心选择的词语和婉约的句式,将爱情渲染成纯美而动人的形象。

他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和意象来描述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_人文历史论文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_人文历史论文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_人文历史论文论文导读::杜牧。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论文关键词:杜牧,诗,解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2](P89)。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

他的诗“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又精致婉约”。

【3】(P45)从其诸多诗文里透露出的不只是杜牧少有的才气,更有他拳拳爱国忧民之情,下面我们就通过作品来品读一下杜牧。

第一类作品,关心世事,爱国忧民。

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骄傲的。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任宰相。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杜牧就创作出以《感怀诗》为代表的饱满报国之志的诗作,诗中写道“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生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

慨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歌颂太宗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绩,肯定宪宗李纯武力削藩平叛的功勋,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诗中“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诗句,质朴简洁,感情真挚。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这一事件,对朝政的混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连元载这样曾经想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人文历史论文,尽管河湟的人民还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欣赏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诗人心头似压千斤重石。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哭泣、流泪,甚至看到诗人心头在滴血。

《郡斋独酌》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惊飞四散的哀鸿则象征回纥侵略蹂躏之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论文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2)一、忧怀诗 (2)二、咏古诗 (2)三、咏史诗 (3)四、赠别诗 (4)五、写景诗 (4)六、宫词、闺怨诗 (4)参考文献 (6)[内容摘要]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

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

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

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

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

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杰出诗人创作情怀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2011春汉语言本科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

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

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

自踏入仕途。

先后任过多种官职。

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

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

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一、忧怀诗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

《郡斋独酌》中写道:“……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

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

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

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

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

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

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

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

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

又《早雁》:“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二、咏古诗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

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

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

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

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

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咏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

杜牧五、七方古今体诗都有佳作,七律、七绝更为擅长。

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

名篇除前面已引的《赤壁》等诗外,《秋夕》、《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也都脍炙人口。

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

李深婉而杜俊爽。

三、咏史诗他的咏史诗成就较为突出,他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

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东江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的咏史诗,把有寓意的思想融化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评论之中,诗的形象圆满,对历史的兴衰和成败的关键的评论,不是吟悲吊古,而是借古喻今,使人从历史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有一种豪迈的气息。

首先,杜牧的咏史诗通常借古讽今,有现实针对性。

例如《泊秦淮》中,诗人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

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

“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其次,杜牧的诗能跳出呆板的陈述史实和抽象议论的陈套,选择史实的某一片断,寓讽意于形象描写之中。

如《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

诗人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

诗歌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

第三,由于杜牧具有史识,常在咏史诗中表现一些迥异常人的议论,启人深思。

如在《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人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

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的咏史七绝成就很高,它不追求文辞的华美,诗意的含蓄,而惨淡经营于立意的高奇,议论的警策,因而显得气势雄放豪宕,格调爽朗明快,代表了唐人的咏史七绝的最高成就。

杜牧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与晚唐君主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还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笞,这些又是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他对国家,对人民,都有无限的希望,满腔的热诚,只想恳诚地供献给国家,给人民,同时杜牧一生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矛盾的思想,而都是时时刻刻在转变之中。

杜牧咏史七绝的出现,标志着史论式七绝咏史诗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杜牧也因此而成为咏史诗发展长途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四、赠别诗赠别诗最有名的莫过《赠别二首》:“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

“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而“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

三、四两句,诗人用赋比兴的手法,将眼前蜡烛的形象与黯然销魂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

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化等艺术手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特佳作。

他在一些诗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

他的一些送别诗中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如《送陆洿郎中弃官东归》:“少微星动照春云,魏阙衡门路自分。

倏去忽来应有意,世间尘土谩疑君。

”有的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真挚友谊,如《江南送左师》:“江南为客正悲秋,更送吾师古渡头。

惆怅不同尘土别,水云踪迹去悠悠。

”五、写景诗杜牧的写景,画意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生机,明丽的画面则给人隽秀之感。

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

《清明》看似随手拈来,通俗易懂,却在平淡中见清新,清新中见自然,时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足见其生命力之强。

杜牧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经霜枫叶与二月花巧妙地连在一起,运用对比的手法,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

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

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山行》更神妙绝伦。

尤其是那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神来之笔,使全诗灿然生辉。

与“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样,千百年来被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传诵着、欣赏着、回味着……六、宫词、闺怨诗宫廷生活和妇女的闺怨离恨是许多诗人常常形于笔端的题材。

杜牧写的这类诗歌虽然较少,但也有一些名作。

最有名宫词的如《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