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合集下载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在文学史上同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的杜牧,他的诗在晚唐极负盛名。

如果说晚唐是唐朝的夕阳反照,那么杜牧的诗就是一束光彩的夕照,辉映着晚唐诗坛的满目青山。

杜牧有远大的抱负,刚正的气节,忧国忧民,同时他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才与深厚的艺术修养,诗文俱佳。

他的各体诗都有杰作,而最能体现它的独特风格的则是绝句。

管世铭评:“杜紫薇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宋人曾季鲡云:“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清人吴乔亦云:“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

”一些有影响的绝句选本,如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蘅退居士的《唐诗三百首》等所选杜牧的诗,也都以七绝为主。

杜牧诗歌具有思想敏锐,情怀旷达的特点。

前人评价杜牧诗歌的特色有“俊爽”“俊迈”“气俊思活”“情致豪迈”“轻倩秀艳”“豪而艳,宕而丽”“豪健俊逸”等语。

李商隐曾写诗极表自己对杜牧的关切倾倒之意:“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独有杜司勋。

”(《杜司勋》)含蓄而准确的道出了杜牧诗歌的那种把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报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

这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1、在“清新俊逸”的统一风格下,杜牧诗歌显示出多样性。

首先,诗的风格,是诗人的思想、个性、精神气质以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反映,如刘勰所讲:“吐纳英华,莫非情形。

”杜牧毕生攻研诗书,胸怀积极用世之志,这使他成为唐代独一无二的诗人兼军事家,也陶冶了他那清新俊逸的独特风格,这是他风格的主导方面。

杜牧出身于“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高门世族、官僚地主家庭,京兆杜氏自从习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就世代为官。

比较有名的是东汉的杜笃、西晋的杜预。

杜笃工为文章,曾做《论都赋》;而杜预在历史上尤其有名,他做官到镇南大将军、荆州刺吏,封当阳侯。

他不但通晓战术,建立军功,而且博学多能,精于刑律、立法、水利,能造河桥,又注《左传》,当时人称他为“杜武库”,言其胸中无所不有。

杜牧经典诗词20首赏析

杜牧经典诗词20首赏析

杜牧经典诗词20首赏析1、清明唐代·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鉴赏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分析导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许多杰出的诗人相继涌现。

其中,杜牧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了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本文将对杜牧的生平事迹进行简要介绍,并详细分析他的代表性作品。

I. 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出生于河南开封府鄭州市陈留县(今河南省卫辉市)。

他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杜牧擅长吟游四方,以才子佳人形象而闻名。

他曾参与过多次重要政治活动,担任过吕王府谏议参军等职位。

II. 杜牧作品分析1.《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杜牧的一首抒发孤独之情的诗作。

通过描绘秋景及传说中的牵牛织女,诗人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寂寞和伤感的氛围。

他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出夜晚的凉爽和宁静,同时表达了对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楼》是杜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事业追求不尽、勇往直前的精神态度。

诗中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壮丽景色以及无穷无尽向上攀登的决心,给人以励志和激励。

3.《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杜牧写给出征边塞军队的士兵的慰问诗作。

通过诗中写出了历史上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壮丽,表达了对战士们英勇奋斗和胜利的期待。

这首诗豪迈激昂,意境深远。

结论杜牧是唐代备受推崇的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杜牧几首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丰富多样的创作风采。

无论是抒发孤独情愫、励志向上,还是歌颂军队英勇奋斗,杜牧都能将心灵与文字完美融合,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共鸣。

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赏析

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赏析

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赏析1. 引言1.1 概述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闻名。

本文将对杜牧的代表作进行深入赏析,通过解读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江南春》,分析其情感表达、艺术形象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揭示杜牧诗歌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介绍杜牧的生平与背景,包括他的简介、时代背景以及文学风格和特点。

接着针对每首代表作进行具体赏析,包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江南春》两篇。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杜牧的代表作品特点及意义,并思考评价他在诗歌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当代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杜牧代表作品的赏析,展现其诗歌创作风貌和才华横溢之处。

同时也希望从现代角度审视杜牧诗歌的传承意义,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牧的文学成就,并进一步欣赏和理解他的诗歌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2. 杜牧的生平与背景2.1 杜牧的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杜审言,曾任宰相。

杜牧自幼聪颖好学,善于吟咏诗词,并受到了家庭和师长的良好教育。

2.2 杜牧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唐朝盛世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唐贞观之治。

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在此期间,唐朝推行开放政策,通过丝绸之路与许多国家进行交流。

这种文化交流和物质贸易的繁荣为杜牧提供了广阔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来源。

2.3 杜牧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杜牧以清新、豪放、婉约而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多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情风景,在情感表达上深邃而真挚。

他能够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他擅长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优雅动人。

同时,他还注重写实主义风格,追求真实感触,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展现作品中的情境和意境。

总之,杜牧是一位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以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学风格、深刻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赞誉。

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古诗词赏析

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古诗词赏析

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古诗词赏析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古诗词赏析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以其纯美的诗歌而闻名。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忧伤和动荡的时代,这也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杜牧的诗歌以凄凉和感伤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生活、爱情和人性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对杜牧的几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进行赏析,深入探讨其中的情感与感悟。

其一,《秋夕》。

这首诗以描写秋天的晚上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

杜牧通过运用富有节奏感的词句,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安静而庄严的秋夜。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句诗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秋天的夜晚描绘得逼真而富有诗意。

杜牧以平常的景物展示了一种人们常常在秋天晚上感受到的情感,即对家人的渴望和思念。

全诗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将读者带入了杜牧所描绘的秋天的夜晚,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其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的时光的思考和感慨。

"银烛秋光冷画屏",这句诗开篇即给读者带来一种萧瑟凄凉的情感。

接着,杜牧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易逝。

"岁既不与儿同观,嗟嗟嗟嗟,余亦忆彼乐土",这句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饱满,感慨于时光易逝,表达了人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领悟。

其三,《泊秦淮洲》。

这首诗以杜牧游览秦淮河一带的经历为题材,表达了他对人生沉沦和人际关系的反思。

杜牧将秦淮河的景色与人们的变幻莫测相联系,抒发了他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微雨燕脂泪,乱红愁杀人",这句诗表达了对于情感的追求和苦恼。

整首诗以描写景色为主,但通过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忧伤和迷茫。

通过深情的描写和微妙的表达,杜牧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杜牧的诗歌以真切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闻名。

他以自己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生活和人性等人们普遍关注的主题。

他的诗作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将读者引入了他所描绘的情感和境界之中。

杜牧的诗特色

杜牧的诗特色

杜牧诗的特色概言杜牧的诗歌,他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好。

他无愧为中晚唐时期一位大文学家。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兵卫。

”(《答庄充书》)他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放到首位,指出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这一见解,无疑是进步的。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贯彻了这个主张。

他为事而作,不追求辞彩,不无病呻吟。

这是杜牧诗文的普遍性特色。

杜牧素有壮志,怀抱匡时济世、恢复盛唐的政治理想。

然而仕途不顺,最终只做到中书舍人。

写过一些感慨人生的篇章,如“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洛阳长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揷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

这些,作为诗人对人生探索之后的感叹,能代表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曾引起失意士大夫的普遍共鸣。

杜牧处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杜牧诗中有许多伤时感世之作,特点是忧国忧民,一往情深。

如《河湟》、《早雁》。

他的讽谕篇章,莫不恺切痛陈,入木三分。

《阿房宫赋》之作,就是对于唐敬宗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讽刺和谴责。

他所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是对唐王朝的警告。

杜牧的咏史诗很有名,特色也是托古讽今,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三绝句》,写的是唐玄宗,针对的是唐敬宗和唐文宗。

而《赤壁》的“折㦸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三乔”,语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

杜牧出身豪门,难免放达自任,不拘小节。

杜牧诗中有些是描写妇女的,但并非色情无聊之作。

往往蕴藏真实情感,勾画生动形象,因而具有艺术价值。

杜牧的写景诗成就甚高。

特色是:不仅仅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而且善于通过描写,表达自己的豪爽情思。

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中。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词创作特点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词创作特点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词创作特点分析引言唐代被誉为中国诗歌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杜牧被公认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杜牧产生了许多永远流传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创作特点深深地吸引了后人。

本文将分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词创作特点,探究他的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以及他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杜牧的风格特点在杜牧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独特风格和写作特点。

1. 清新自然杜牧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意境,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几句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 抒发情感杜牧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爱情和友情的深切思考和感慨。

他善于通过写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愁苦与欢愉。

他的《秋夜将晓灯火残》一诗中写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几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诗句,表达了作家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3. 借鉴古人杜牧在创作诗词时,常常借鉴古人的风格和技巧。

他熟读前人的作品,吸收前人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词中融入了骚体、乐府、田园诗等各种元素,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熏陶。

杜牧的主题特点除了独特的风格,杜牧的诗词还有一些突出的主题特点。

1. 唐代社会的变革杜牧的诗词可以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变革和动荡。

他生活在唐代末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复苏期,社会上充满了战乱和动荡。

他的一些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不稳定性的担忧和对和平和安宁的向往。

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大怀乡》一诗写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故飞惊白云。

洞在深山何处好,白云深处有人家。

”这种表达方式将个人的思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2. 爱情与离别杜牧的诗词中经常涉及到爱情和离别的主题。

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深远
高远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被人们传颂至今。

其中,他的咏史诗堪
称独具特色,既能体现出历史价值,也能传递出文学价值,具有丰富的启
示意义。

《昭君怨》描写的是古代汉文帝为了迎娶昭君,少女昭君随从文帝出
征匈奴的遭遇和离别。

诗中,杜牧通过对昭君的描述,准确传递出了她高
贵优美、聪明过人的形象,又透过将她处境悲惨的描写,表达出她的苦难
和忧愁。

其中“长风凄凄露华浥,华浥结为陈鲤书”、“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芭”等句构造优美,意境深邃。

这首诗得到了历代文人很高
的评价,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杜牧的其他咏史诗也同样表现出了深刻的历史理解和情感共鸣。

《北征》以大唐名将李世民讨伐叛军的战役为蓝本,丰富生动地描写出了古代
战争的场面和李世民将帅的无敌风范。

《柳如是》则以柳如是传奇为故事
情节,展现出柳如是的风采和伟大以及她的深情与痴情。

在这些咏史诗中,杜牧从历史人物的视角出发,深刻探讨了人性和大是大非,既体现了自己
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也以独特的文学语言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感受和启示。

总之,杜牧的咏史诗以其高丽清新的语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特
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珍品,仍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文学价值。

无论是对文学创作还是对历史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 岁写《阿房宫赋》。

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

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杜 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 充满着幽默与调侃, 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 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 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 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 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 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 充满着幽默与调侃, 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 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 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 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 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 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篇二:杜牧的诗特色 杜牧的诗歌 ,他的散文 辞赋也写得好。

他无愧为中晚唐时期一位大文学家。

在文学上, 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彩章句为兵卫。

” ( 《答 庄充书》 ) 他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放到首位, 指出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 这一见解, 无疑是进步的。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 贯彻了这个主张。

他为事而作, 不追求辞彩, 不无病呻吟。

这是杜牧诗文的普遍性特色。

杜牧素有壮志,怀抱匡时济世、恢复盛唐的政治理想。

然而仕途不顺,最终 只做到中书舍人。

写过一些感慨人生的篇章,如“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 无间”(《洛阳长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揷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 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

这些,作为诗人对人生探索之后 的感叹, 能代表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曾引起失意士大夫的普遍共 鸣。

杜牧处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杜 牧诗中有许多伤时感世之作, 特点是忧国忧民, 一往情深。

如 《河湟》 、 《早雁》 。

他的讽谕篇章,莫不恺切痛陈,入木三分。

《阿房宫赋》之作,就是对于唐敬宗 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讽刺和谴责。

他所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 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是对唐王朝的警告。

杜牧的咏史诗很有名,特色也是托古讽今,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脍炙人口的 《过华清宫三绝句》,写的是唐玄宗,针对的是唐敬宗和唐文宗。

而《赤壁》的 “折?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三乔”,语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 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

杜牧出身豪门,难免放达自任,不拘小节。

杜牧诗中有些是描写妇女的,但并非色情无聊之作。

往往蕴藏真实情感,勾画生 动形象,因而具有艺术价值。

杜牧的写景诗成就甚高。

特色是:不仅仅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而且 善于通过描写,表达自己的豪爽情思。

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 山郭酒旗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通过对南朝遗迹的凭吊,讽 其广建寺院之妄。

而杜牧时的君王也崇佛而不顾民生之疾苦,杜牧诗,剌之也。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诗中寓意人到老年亦仍有可作为,格调积极向上。

综概说来,杜牧 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不以辞彩取胜,不以怪峭取胜,而是用清丽的笔触描绘 各种动人的景色事物, 抒发豪迈健康的感情, 造成一种风流高雅而又绰约含蓄的 意境。

他自己说过:“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与同时代的诗人比较,杜牧的 诗称得上神韵独高。

杜牧在晚唐的诗坛曾独树一帜, 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借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杜甫和李白 齐名, 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 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 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 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 甫的主要创作在安史之乱爆发, 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杜甫的青少年 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 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不如说他更多地 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

而且, 接着, 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 面对满目疮痍, 而流徒奔波。

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 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杜甫 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 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 占有着更 大的比重。

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

积尸草木 腥, 流血川原丹。

”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 是: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 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丈 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他写了有名的《三吏》、 《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 画。

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希 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

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 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 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 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 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

杜甫也写祖国的壮 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 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那些诗反映 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

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 因 二、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 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纵观杜甫的作品: 思想内容博大精深、 韵味深远; 感情境界凝重深沉、 忧郁悲壮; 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 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 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 反复咏叹、 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 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 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第一、 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疾病缠身, 穷愁潦倒, 奔波衣食, 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

因此,诗人丰富的 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 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 “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 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