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

铜仁骏逸江山商住楼钻孔抽水试验报告1、钻孔抽水试验选用钻孔ZK69作单孔抽水试验,位于ZK39和ZK40轴线的之间,孔口高程253.7m,孔深26.8m,孔径φ130。
钻孔地质资料详见ZK69柱状图。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作三次降深: S1=4.98m, Q1=0.513L/S; S2=3.00m, Q2=0.349L/S;S3=1.50m, Q3=0.203L/S。
本次抽水试验参照现行《贵州省地方标准》(DB22/46—2004),作反向抽水,动水位观测时间在开始抽水后第3、5、10、30、45、60、9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稳定后可延至1小时1次,并与流量观测同步。
每次降深稳定的延长时间分别为16、8、6小时。
停泵后立即进行恢复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隔与抽水试验要求相同,观测孔的水位观测时间与抽水孔同步,抽水试验情况详见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降深及流量随时间的过程曲线见图2,Q-S曲线为抛物线特点,结合场地岩性特征可确定场地地下水为岩溶潜水,根据钻孔水文地质结构和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抽水孔为潜水非完整井。
2、影响半径的确定据地质出版社《水文地质手册》P546图解法确定影响半径,在抽水试验中,特选用与抽水孔在同一线上的ZK70、ZK71、ZK72作水位变化观测孔。
在直角坐标系上,将抽水孔最大降深S1=4.98m抽水时,与分布在同一直线上的各观测孔的同一时刻所测得的动水位连起来,沿曲线趋势延长,与抽水前的静止水位线相交,该交点至抽水孔的距离就是影响半径,R=19.20m,见图4。
3、渗透系数K的计算按地下水动力学中单孔潜水非完整井考虑,渗透系数K 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Q—涌水量,m3/d,取值: Q=0.513L/s =44.32m3/dS—水位降深,m,取值:S=4.98mL—有效进水段长度,m,取值:L=19.48mR—影响半径,m,取值:R=19.20m,由观测孔资料确定。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

抽水试验要紧技术要求一、钻探技术要求: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管〕口高程及孔位坐标,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纳跟管法钻进,也可采纳能保证抽水孔平直,孔身四面不受扰动,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他钻进方法。
严禁采纳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要紧技术要求:1、下过滤器前,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具体记录过滤器各局部的规格和实际长度〔其中沉落管长度宜为2-3m〕和实际下进深度,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纳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与过滤器同步下进孔内,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应将抽出的水排至碍事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应正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抽水试验:1、采纳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3次落深,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落深为准,各次落深间的差值宜相等,落深宜从小到大,最小落深不宜小于0.5m。
2、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直到水清、砂净、无沉淀时止。
3、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其落深宜逐渐增大,到达最大落深后的持续时刻不应少于2h。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瞧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落深。
4、正式抽水前,静水位瞧测应每30min瞧测一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落趋势时,即可视为稳定。
5、试验时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宜各瞧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以后每隔30min瞧测一次。
6、动水位稳定标准:采纳地面离心泵和潜水电泵抽水时,抽水孔的水位动摇不应大于3cm;采纳空压机抽水时,抽水孔的水位动摇值不应大于10cm。
某水源地抽水试验及成果分析

某水源地抽水试验及成果分析1.引言水源地钻孔抽水试验的主要任务一是确定含水层的钻孔涌水量与水位下降之间关系;二是测定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为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确定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提供依据;三是分析和研究水源地的富水性特征和边界条件,确定取水区的开采方式、井深、井距等,为水源地取水合理布局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在抽水试验前,根据试验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做好设计工作至关重要。
在某水源地勘察中,我们对该水源地进行了三组多孔钻孔抽水试验,从而测定了该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确定了水源地的富水性特征和边界条件。
2.试验方法2.1 试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试验点选取试验区位于山前洪积扇的中下部,物探成果资料显示,埋深100米以上含水层厚度30~60米,该洪积扇对称发育良好,含水层主要由冲洪积砂卵砾石层组成,洪积扇含水层从上游而下游、从轴线中心向两翼呈单层厚度变小、颗粒变小、层数增加的渐变规律。
地下水储存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本次抽水试验在水源区洪积扇的中上部、中下部和前缘带各布置了一组抽水试验,以取得不同地段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为水源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2 试验原理进行抽水试验时,抽水孔以设计的流量向外抽水时,在抽水孔影响半径以内会形成降落漏斗,通过对抽水孔的水位、水量和选定观测线上的观测孔的水位变化的观测,依据管井稳定流理论,利用裘布衣计算完整井多孔抽水试验计算公式计算出水文地质参数。
2.3 试验技术要求2.3.1 动水位与涌水量观测及动水位稳定标准。
试验过程对抽水孔和观测孔的动水位和抽水量进行同步观测。
开始观测时,每隔5~10min观测一次,出现稳定趋势后,改为30min观测一次,直至结束。
抽水结束后,立即观测恢复水位,观测时间为1、2、3、5、7、10、15、20、30、40、 60、1OOmin,以后每30~6Omin观测一次,直至稳定。
动水位稳定标准:抽水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大于 3cm,观测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大于lcm。
水文地质钻探与钻孔抽水试验

3、了解地下水和地表水(或水系)及不同含水层间的水 力联系和降落漏斗的形成、扩展、影响半径、边界条件等。
(二)、抽水试验的种类和类型划分
抽水试验的类型、种类、名称很多,有十几种,是按划分依据内容不同来划
(5)为专门目的或要求:坑道、采矿突水,考虑疏干方案进行的试验,叫矿井 坑道疏干试验;大型供水集中开采地段,生产前或正式使用前的抽水叫“开采性 抽水试验”;已开采利用地下水的地区或灌区,为验证开采量或反求水文地质相 关参数,为更合理利用地下水提供资料进行的抽水,叫“生产群井抽水试验。
(三)、抽水试验孔的布置
作很容易被忽视,原因是非专业人员不了解简易水文观测工作的重要意
义,以为是多次一举,没多大必要,经验告诉我们,简易水文观测是发
现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含水层位置和富水性的重要手段,每一
个水文地质工作者,和参与粤北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应有
所认识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会给国家资源造成浪费,是一种失
主孔布置原则:1、要布置在工作区对评价本区水文地质条件最具有代 表性富水含水层的出露分布地段(考虑首期使用条件),对供水而言如 向斜构造盆地,大断裂构造带,松散含水层沉积环境好的地段,构造交 汇处等。
职和不负责任的作为。
上述钻孔简易水文观测、岩心采取率、孔斜要求、校正孔深、主要
含水体位置记录和封孔,这六项工作是衡量钻孔施工质量的六大指标,
建议项目部针对钻探生产的质量管理列入议事日程,以六大指标为基础,
定出标准,作为检查验收钻孔施工质量的依据。
(三)、岩芯水文地质编录
岩心编录是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在钻探方面的第一手基础资料,是项 目部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必须关注和重视的工作,工作质量好坏与钻探生 产紧密相关要求是有区别的,地 质技术人员在确定钻孔的平面位置后,应根据实地的地形地貌形态、地 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钻孔结构,从粤北地区 地下水赋存的特点出发,此次勘查中不同类型或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钻孔 结构,有下面几种类型:
抽水试验报告4.24

4.2 资料整理 现场资料整理主要是绘制 Q-t 曲线、s-t 曲线,详见以下:
8
Q-t 曲线、s-t 曲线表
第二章:试验场地工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气象水文 杭州市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 气温 16.5℃,极端最高气温 40.3℃(2003 年 8 月 1 日),极端最低气温-9.6℃ (1969 年 2 月 6 日)。历年平均降雨量 1400.7mm,年最大降水量 2354.6mm,年 最小降水量 951.7mm,年均大雨(日雨量≥25mm/d)以上日数 16 天左右,年均暴 雨(日雨量≥50mm/d)以上日数 3.5 天,年均大暴雨(日雨量≥100mm/d)以上 日数不到 0.5 天。降雨主要集中在 4~6 月(梅雨季)和 7~9 月(台风雨季), 梅雨季降水强度不大,但持续时间长,极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是地下水的丰水 季 节 。 日 最 大 降 雨 量 191.3mm ( 2007.10.7 ) , 1 小 时 最 大 降 雨 量 77.6mm(1987.7.22)。年均蒸发量 1252.8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80~82%;多年
m m
各观测井降深情况见下表: 各观测井降深情况表
抽水次序 第一级降深 第二级降深 第三级降深
.40 9.50 11.10
第四章:试验资料整理 4.1 原始记录整理 将现场采集的每阶段数据进行了汇编,详见以下: 第一阶段:抽水孔与观测孔的抽水及恢复的 t-s 记录;流量观测记录 第二阶段:每个落程的水位观测记录、流量观测记录 第三阶段:抽水孔与观测孔的抽水及恢复的 t-s 记录;流量观测记录
1
平均雷暴日数 36 天,最多雷暴年 56 天;多年平均大雾 51 天,最多大雾年 64 天;全年平均日照 1899.9 小时,无霜期 209 天;最大积雪厚度为 30cm。 夏季盛行南-西南风,年平均风速 1.3~2.4m/s,冬季盛行西北风,全年主导 风向以西南风和西北风为主,其频率分为 10%~25%。全年 0~3.0m/s 风速所见 比例为 92.4%。 7~9 月份易受台风影响, 据杭州气象台实测历史最大风速为 28m/s (1967 年 8 月),风向 ESE。 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详勘报告,各地基岩土层的分层描述如下: ①1 杂填土:杂色,松散,以碎石、砖块、砼块、建筑垃圾等为主,粘性土、 粉土充填其中,含较多植物根茎,夹有少量有机质、腐殖质,局部为硬度较高的 老建筑物基础,层厚 2.20~5.50m。 ③-1 粘质粉土:灰色、灰黄色,湿~很湿,稍密,含云母碎片,该层全场分 布,层顶高程 1.38~4.89m,层厚 5.90~9.50m。 ③-2 砂质粉土夹粉砂:灰色、灰黄色,湿,稍密~中密,含云母碎片,夹粉 砂,该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3.16~-6.18m,层厚 2.50~5.80m。 ③-3 粘质粉土:灰色,很湿,稍密,含云母碎片,底部粘粒含量较高,该 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7.44~-10.45m,层厚 2.80~6.60m。 ④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含腐殖质、有机质,局部夹薄层粉土,该 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11.54~-14.67m,层厚 2.10~6.80m。 ⑤粉质粘土:上部灰绿色、下部灰黄色,可塑~硬可塑,含云母及氧化铁斑 点,局部夹薄层状粉土,该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16.76~-19.78m,层厚 2.70~ 6.70m。 ⑦-1 粉质粘土混粉砂:灰黄色,可塑,含氧化铁斑点和少量云母碎片,混粉 砂,局部粉砂含量较高,该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20.64~-24.34m,层厚 1.20~ 6.00m。 ⑦-2 粉砂:灰黄色,饱和,中密,以粉砂为主,局部含细砂和少量粘性土, 偶见少量砾石,底部砾石含量增多,⑦-1 粉质粘土混粉砂:灰黄色,可塑,含氧 化铁斑点和少量云母碎片,混粉砂,局部粉砂含量较高,该层全场分布,层顶高 程-22.70~-27.46m,层厚 1.20~6.20m。
抽水试验报告

武汉市城市天然气供气工程(二期)天兴洲长江穿越工程抽水试验报告编写:龙治国陈德明审核:张杰青高振宇审定:官善友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二○○六年五月目录一、前言二、水文地质条件概述三、成井施工四、试验目的五、计算公式六、计算数据及结果附图: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一、前言武汉市城市天然气供气工程(二期)天兴洲长江穿越工程(以下简称天然气长江穿越工程)是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武汉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市天然气高压管道闭合成环的重要节点。
拟建天然气长江穿越工程拟从长江南岸青山区建设十一路与临江大道交汇处(青山港武丰闸)附近柳林公园内(坐标为X = 392793.434,Y =539422.737)穿越长江右汊(青山夹水道)、天兴洲、长江左汊(沙口水道)至长江北岸江岸区谌家矶新河大桥西侧平安铺村附近(坐标为X=396779.554,Y=536979.318)。
天然气管道直径为DN700mm,设计压力2.5MPa,总长约4.6754km左右,拟采用非开挖方式穿越长江。
据我院于2006年3月6日完成的该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初步确定了采用定向钻方案,分四段穿越长江,其中长江左右两汊采用一次定向钻通过,天兴洲体采用两次定向钻通过。
四段穿越管道的连接以及与该工程以外的管道连接拟设5个工作坑(井),采用大开挖的方式施工。
为求取天然气长江穿越工程天兴洲穿越连接点附近地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我院于2006年4月13日至4月25日,对该工程场地进行了水文地质勘察。
分别在天兴洲北侧防洪堤附近和南侧防洪堤附近,各打凿抽水试验井1口,观测井3口;并于4月17日8时至4月19日3时在天兴洲北侧进行了3个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4月23日14时至4月25日11时在天兴洲南侧,进行了3个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
二、水文地质条件概述天兴洲位于长江中心,四面被江水包围,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形成的粘性土、砂类土,下伏基岩,地质结构特征简要如下:天兴洲北侧抽水试验孔附近地层0~2.0m左右为杂填土2.0~4.0m左右为淤泥4.0~8.0m左右为粘性土8.0~16.0m左右为粉砂夹粘性土16.0~23.0m左右为粉细砂23.0~27.0m左右为粘性土夹粉砂27.0~38.0m左右为粉细砂38.0~42.0m左右为中粗砂混砾卵石42.0m以下为基岩该场地地下水主要为8.0~42.0m砂层中的孔隙承压水,受长江江水影响较大,含水层厚度为34.00米左右。
井孔抽水试验

井孔抽水试验一、抽水试验的目的、任务及原理(一)目的与任务1、确定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透系数、导水系数、给水系数、弹性储水系数等,为计算井孔涌水量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提供数据。
2、确定影响半径的大小,了解降落漏斗的形状及其扩展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取得依据。
3、确定地下水动力性质,查清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第,阐明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为各种水源间的补偿调节提供数据资料。
4、确定单井或群井涌水量与水位降深之间的关系,进而拟定合理的适宜的井径、井深、井距等布井方案。
(二)基本原理把流向垂直井中的地下水导引或汲取到井外,使井内的位下降,而进壁外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降落漏斗范围内,由于水头差的作用,连续不断地流入进内,逐渐的在井壁周围形成一个以井轴为中心的由小支大以至稳定的降落漏斗。
初期降落漏斗范围攻很小,因地下水流向井的坡度较大,使流速和流量也较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范围会不断扩大,水力坡度逐渐变小,所以在抽水设备及井的出水能力很大的情况下,如果控制水位降深不变时,井孔出水量必将逐渐减小;或保持出水量不变则井内水位将会不断下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井的出水能力都是有限的,在满足控制出水量的情况下,水位降深也会逐渐达到相对稳定。
上述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利用和研究,如采用非稳定流理论,应取用水位降深和出水量尚未达到稳定但变化较小的抽水过程段的观测资料求得水文地质参数。
如采用稳定流理论,则取用水位降深与出水量均达到相对稳定的抽水过程段的观测资料,求得水文地质参数。
二、抽水试验的类型(一)稳定流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井(孔)出水量或水位两者之中的一个保持为常量,观测另一个的数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而后将其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则可求得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贮水系数或压力传导系数。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水位降深与井(孔)出水量均须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即保持近似的常量,代入计算公式求得渗透系数。
水文地质钻探与钻孔抽水试验

8、 试 验 完 成 后 , 应 在 组
织 有 主 管 领 导 参 加 的 现 场 质 量 验 收 手 续 后 才 能 搬 迁 钻 探 、 试 验 设 备 。
a、 风 管 b、 混 合 器 c、 出 水 管
d、 测 水 位 管
e、 滤 水 管
f、 孔 壁
2、 滤 水 管 ① 砂 砾 石 含 水 层 下 垫 筋 包
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钻孔结构,从粤北地区
地下水赋存的特点出发,此次勘查中不同类型或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钻孔
结构,有下面几种类型:
a
7
(二)、水文钻孔设计书的编制
A、多孔抽水试验主孔(抽水孔)和单孔抽水试验孔。
(a)有第四系松散含水层覆盖的多孔抽水主孔:开孔口径350mm,下 325或273mm护壁管,试验段(砂砾层位置)下219mm滤水管,管外填 砾(填砾厚度一般75~100mm);基岩段口径170mm,溶洞无充填时, 裸孔抽水,溶洞裂隙有充填或半充填时,下普通滤水管(168mm)隔离 后再进行抽水试验。
放 水 试 验 。
工 程 师 具 体 设 计 不 同 地 层
5、 岩 芯 按 规 定 顺 序 摆 放结 构 的 钻 探 工 艺 、 技 术 方
整 齐 , 用 岩 芯 牌 和 隔 板 隔 离 法 和 止 水 、 抽 水 试 验 工 作 , 岩 芯 箱 标 记 孔 深 和 顺 序 编 管 安 装 事 宜 。
此次粤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的钻探孔,最大特点是一孔多用:物探 异常验证、水文地质试验,留作监测长期观测,作为解决饮水难、地方 病区改水、换水示范井四大作用,可见,抓好水文地质钻探工作有其独 特的现实意义。
a
4
(二)、水文钻孔设计书的编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孔抽水试验报告目录第一章抽水试验成果报告 (4)1工程概况 (4)2实施深井降水背景 (4)2.1 搅拌桩试桩 (4)2.2 地质条件勘探 (4)2.3 降水方案的确定 (5)3降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6)4试验场地的选择 (6)5降水试验方案的实施 (6)5.1 试验井的结构及平面布置 (6)5.2 试验井及观测井技术参数 (7)5.3 降水设备 (7)5.4 试验步骤 (8)5.5 试验数据记录表 (8)5.6 抽水试验设备器具配置 (8)5.7 人员配置 (9)5.8 抽水试验数据观测要求: (9)6试验数据成果汇总 (10)7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整理分析 (12)7.1 渗透系数k值计算 (12)7.2影响半径R计算: (14)7.3 水文地质参数成果 (14)第二章基坑深井降水设计方案 (15)1降水深度 (15)2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15)3基坑总涌水量 (15)4干扰井单井出水量 (16)5总井数 (16)6降水井布置 (16)7降水井结构 (17)8水泵选型 (17)9降水供电设计 (17)10降水运行工期安排 (18)11深井降水工程量 (19)12意见与建议 (19)第三章深井降水施工方案 (20)1施工方案 (20)2施工顺序及工期安排 (20)3降水井成井施工 (20)3.1 施工工艺流程 (20)3.2 施工方法 (20)4排水施工 (22)5供电设施 (22)5.1 变压器 (22)5.2 备用电源 (22)5.3电缆敷设 (22)6降水井运行及管理 (22)6.1 水位和水量控制 (22)6.2 井管保护 (22)6.3 降水运行保障措施 (22)7降水井施工设备、人员配置 (24)8质量保证措施 (26)9安全和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27)第四章降水施工、运行管理费用 (28)1钻井费用 (28)2降水井运行费用 (28)3电缆、排水管费用 (28)4合计费用 (28)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第二十标街津口闸现场抽水试验成果报告及基坑深井降水设计和施工方案第一章抽水试验成果报告1 工程概况街津口闸址河床高程43.3~45.28m左右,揭露的地层岩性主要有:①低液限粉土、②级配不良中砂、③级配良好中砾、③-1级配不良中砂、④低液限粉土、⑤级配良好中砾、⑥低液限粘土、⑦级配良好中砾等。
闸址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级配良好中砂、级配良好中砾,底部高程31.0m以下为低液限粘土,级配良好中砂渗透系数经验值为K=2×10-2cm/s-3×10-2cm/s,级配良好中砾渗透系数经验值为K=1.5×10-1cm/s-2.0×10-1cm/s。
地下水与河水水力联系密切,水位随莲花河水位变化而波动。
2 实施深井降水背景2.1 搅拌桩试桩原设计街津口闸基坑四周设置多头小直径搅拌桩防渗墙,以拦截地下水,确保基坑施工期安全。
2015年7月19日~2015年7月21日我部在街津口闸左侧下游部位采用ZCJ-25型一次成墙搅拌桩机分别进行了4组水泥土搅拌桩的试桩施工,钻进至地面以下14.0m(高程36.0m)处均出现钻杆抖动、卡钻现象,并能听到钻头撞击、摩擦坚硬障碍物的声响,经过多次提钻、下钻、改变钻头反复尝试均无法穿越该层,无法达到设计深度(底高程29m)。
2.2 地质条件勘探2015年7月1日~7月15日,我部在导流明渠右侧0+00~0+600位置进行了9口降水井施工,钻进至13.0~15.0m时钻杆内部有硬物碰撞声响,钻杆并无异样,至15.0~18.0m(高程35.0~32.0m)时钻杆有响声、有振动、底部有较大碰撞及摩擦声音,多次发生卡钻现象,泥浆及钻头带出砾石粒径在2mm~200mm之间,且大粒径含量较多。
为进一步验证该区域地层砾石部位、粒径及存在的普遍性,2015年7月21日我部在闸站(X=5311075.763,Y=562528.082,H=47.5m)处施工一口试验井,钻进至13.5~15.0m(高程34.0~32.5m)时钻杆有响声、有振动、底部有较大碰撞及摩擦声音,与明渠降水井揭示地层情况基本一致。
2015年7月25日我部在(X=5311055.894,Y=562502.243,H=50.8)处施工一口抽水试验井,降水井钻孔直径700mm。
钻至13.8m(高程37.0m)时出现大颗粒砾石,底部有较大碰撞及摩擦声音,钻杆出现抖动,卡钻取出石块直径200mm,至17.5m(高程33.3m)穿越大颗粒砾石层。
施工期间我部对钻井抽出砾石进行了筛分(部分遗落在泥浆池中),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进行了取样,称量计算如下表:粒径重量(kg)砾石体积(m3)孔内砾石层体积(m3)大颗粒砾石占总体积的百分比(%)5~10cm48.65 0.018221.42 1.3>10cm46.31 0.01734 1.2总计94.96 0.036 1.42 2.52 大颗粒砾石出现层高3.7m,孔径700mm。
综上所述在街津口闸区域地面以下15m~18.0m处(高程35.0m~32.0m)普遍存在较大粒径砾石且砾石较为集中,多头小直径搅拌桩无法穿越该层进入低液限粘土层,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深度(桩底高程29.0m),防渗墙无法起到防渗作用。
2.3 降水方案的确定根据以前的类似工程砂层、砂砾石地层的降水经验,本工程采用深井的降水方案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能够将地下水降低到设计高程并确保持续有效运行,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及旱地施工。
经多方面的充分讨论确定了试验方案、试验场地确定后,立即组织各种资源进场施工,按照试验方案要求,自2015年7月23日开始钻井,到2015年7月28日完成了单井试验工作。
共完成1眼降水井,井底高程为28.5,井深23m。
并完成3眼观测井,先后进行了单井三次降深抽水试验。
3 降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1)对成井结构及单井出水量进行测验。
(2)通过抽水试验求得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
(3)确定漏斗曲线及影响半径。
(4)确定单井最大出水量、干扰出水量,计算基坑总涌水量,最终确定基坑降水方案,合理地选择水泵泵型。
(5)确定最佳的井间距,完全拦截外围地下水向基坑的侧向补给,确保闸基坑边坡安全,实现渠道土方工程旱地开挖施工。
4 试验场地的选择单井抽水试验选择时考虑到作业方便、代表性等因素,单井降水试验选择在街津口闸左侧上游(X=5311055.894,Y=562502.243)部位,该处地下水位埋深3m左右,供电及排水条件均较好,符合开展试验的主要条件。
通过试验,确定单井出水量、渗透系数、影响半径等基本的设计数据,绘制或计算漏斗曲线,为闸站基坑降水提供参数。
5 降水试验方案的实施5.1 试验井的结构及平面布置抽水井(单井试验井)井深为21m,成井直径700mm,井管全部采用直径500mm 的钢管,其中下部15m为花管作为过滤器,上部为实管,花管外包60目滤网,各管接头部位采用焊接接头。
滤料为豆石(1-5mm)。
1#、2#、3#观测井井深21m,成孔直径500mm,井管全部采用直径300mm的UPVC 管,下部15m为花管:滤料为豆石(1-5mm)。
为了保证井的出水量以及观测井的水位变化灵敏度,所有井采用反循环钻机进行钻孔,泥浆护壁,成井后立即大泵量抽水洗井直到完全出清水为止。
各井之间的相对位置见《试验井平面布置示意图》。
试验井布置详见下图:5.2 试验井及观测井技术参数试验井及观测井技术参数详见下表:试验井、观测井技术参数井类别井深(m)钻孔直径(mm)井管直径(mm)井底高程(m)备注试验井21.5 700 500 28.51#观测井21.5 470 150 28.51#观测井21.5 470 150 28.51#观测井21.5 470 150 28.55.3 降水设备参考导流明渠降水效果,抽水试验选用三种型号的水泵进行三次降深抽水试验:第一次降深水泵:250QJ型潜水泵,水泵流量80m3/h;扬程20m;功率7.5kw。
第二次降深水泵:250QJ型潜水泵,水泵流量125m3/h;扬程32m;功率18.5kw。
第三次降深水泵:300QJ型潜水泵,水泵流量180m3/h;扬程40m;功率30kw。
5.4 试验步骤由于考虑到地下水含水层岩性比较单一、渗透系数较大、抽水井水位降深较小,因此试验采用单井稳定流三次降深进行数据收集及计算。
(1)先进行单井一次降深抽水试验:抽水井采用水泵(250QJ80-20/7.5)抽水,1#、2#、3#观测井进行观测。
一次降深抽水稳定后停机恢复水位,并更换水泵。
(2)二次降深抽水试验:恢复水位稳定后,采用水泵(250QJ125-32/18.5)抽水。
1#、2#、3#井进行观测。
二次降深抽水稳定后停机恢复水位,并更换水泵。
(3)三次降深抽水试验:恢复水位稳定后,采用水泵(300QJ180-40/30)抽水。
1#、2#、3#井进行观测。
三次降深抽水稳定后停机恢复水位,并更换水泵。
5.5 试验数据记录表各井水位观测记录及出水量记录见附表5.6 抽水试验设备器具配置抽水试验设备器具配置表设备器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回转钻机(反循环)ZJ-200 台 1柴油发电机50kw 台 1深井潜水泵250QJ80-20/7.5 台 1 250QJ125-32/18.5 台 1 250QJ125-32/18.5 台 1电测水位计支 4水表个 1度符合规范要求。
5.7 人员配置本次抽水试验配备专人负责,为了测得数据的精确性,将测量人员分为两组(每组4人,分黑白两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观测井水位。
安排专人指挥测量,以统一观测时间。
抽水试验于2005年11月10日开始,试验具体操作如下:单井降深抽水试验:2015年07月28日~2015年07月29日进行单井一次降深抽水试验,稳定出水量为90m3/h;2015年07月30日~2005年07月31日进行二次降深抽水试验,稳定出水量175m3/h。
5.8 抽水试验数据观测要求:1)抽水井动水位、观测井水位均采用了电测水位计同步观测(每口井各一支)。
抽水试验都进行了静止水位观测(静止标准:连续2小时水位变化不大于1cm)。
在每口井抽水开始后的5、10、15、20、25、30min都进行了水位观测,以后每隔30min观测了一次,3个小时后改为1小时观测一次。
2)抽水结束后立即观测了恢复水位,观测时间每隔30min观测一次,直至稳定。
3)抽水井出水量采用水表观测。
抽水试验都进行了初始水表读数的观测,抽水试验开始后每隔1小时进行观测一次。
4)水位稳定符合规范要求:2小时内变幅不大于1cm,稳定延续时间不少于6小时。
5)现场记录均采用了规范的表格进行记录。
字体均比较工整、清晰,观测人员均签字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