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文课题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 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 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诗 要是有这么大的中国想要重新朝气蓬勃, 靠的是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这种万马齐喑 一样的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
意 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某种规格而降下 更多的人材。
诗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与我无关 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 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
意 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 们的父亲!
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了无牵挂 了。写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这句话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 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 二字,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理解首句
1.诗人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 死去元知万事空
豁达
2.诗句中的“万事空”?是什么意思? 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万事空”的意思 是“什么都没有了”,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面对 死亡的释然与豁达。
品读第二句
1.结合诗歌内容思考:第二句中的“但” 字有什么作用?
“但”字一转,悲从中来。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是诗人的毕生心愿,而此心愿 至死未了,这怎么能让人瞑目呢?表现出 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北定中原
告乃翁
深厚的爱国情
示
死元知——万事空 豁达的 感慨:悲不见——九州同 生死观
收统 复一
儿 嘱托:王师——定中原 强烈的
诗 要是有这么大的中国想要重新朝气蓬勃, 靠的是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这种万马齐喑 一样的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
意 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某种规格而降下 更多的人材。
诗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与我无关 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 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
意 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 们的父亲!
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了无牵挂 了。写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这句话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 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 二字,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理解首句
1.诗人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 死去元知万事空
豁达
2.诗句中的“万事空”?是什么意思? 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万事空”的意思 是“什么都没有了”,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面对 死亡的释然与豁达。
品读第二句
1.结合诗歌内容思考:第二句中的“但” 字有什么作用?
“但”字一转,悲从中来。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是诗人的毕生心愿,而此心愿 至死未了,这怎么能让人瞑目呢?表现出 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北定中原
告乃翁
深厚的爱国情
示
死元知——万事空 豁达的 感慨:悲不见——九州同 生死观
收统 复一
儿 嘱托:王师——定中原 强烈的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解诗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初读课文
此图片是视频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参考“【情境课文】雪 梅(诵读版)”。
知诗人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 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 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 学教授。
我会认
xiáng sāo
xùn shū
投 降 骚客 谦 逊 输 入
我会写
解诗意
想一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解诗意
远近高低各不同
千姿百态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后第三题)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 庐山之中。
第三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
古诗导入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 首诗《草》,试着背一背。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 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暮江吟》
初读课文
此图片是视频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参考“【情境课文】暮 江吟(诵读版)”。
解诗题
如何理解题目 “暮江吟”?
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 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知诗人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 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 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 剥削和压迫。文字通俗易懂,流传 较广。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读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 读流利。
残阳: 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 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瑟瑟: 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难点:感受诗人的形象,品味诗歌 意境
教学过程:导入-初读-精读-品读拓展
教 学 资 源 ( 如 PPT课 件 、 多 媒 体 素 材 、 网 络 资 源 等 )
制作PPT课件,结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 内涵。
准备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诗词赏析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文 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考试:考察学生对 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情况
作业:布置与古诗 相关的阅读、写作 等任务,检验学生 的学习成果
课堂表现:观察学 生在课堂上的参与 度、回答问题等情 况,了解学生对古 诗的学习状态
反馈方式(如个别辅导、集体讲解等)
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集体讲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和解答。
总结方式(如口头总结、文字总结等)
口头总结:学生口 头表达学习感悟和 收获
文字总结:学生用 文字形式总结学习 感悟和收获
互动交流:学生之 间互相交流学习心 得和体会,互相学 习和促进
教师点评:教师对 学生学习情况进行 点评和总结,提出 改进意见和建议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课件封面(包含课程名称、作者、教材版本及适用年级 等信息)
课程名称:《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添加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添加标题
作者:未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适用年级:五年级
课程介绍(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及教学目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赛课课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共32张PPT)

长相思
走进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 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 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 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 授乾清门侍卫。文学成就:以词 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时 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主要 作品:《纳兰词》《通志堂集》。
诗句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3.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大。 4.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 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5.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6.故园:故乡 7.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12021/5/11T uesday, May 11, 2021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1:12:28 PM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12021/5/112021/5/11May- 2111-M ay-21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课件(共34张PPT)

欲 穷 千 里 目, 目千里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更 上 一 层 楼。
想用眼睛看够更远的地方, 再 登上 一层 楼。
qiónɡ
穷
cénɡ
层
想要 全部 看到 千里之外的风景
欲 穷 千 里 目, 目千里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更 上 一 层 楼。
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 眼界也更开阔。
要想看得 ,必须站得 。
好像
古代传说天 有九重,九 天是天的最 高层。
再读诗歌,感受用词之妙:
生挂
飞落
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写出了瀑布云雾缭绕的美。
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写出了瀑布的高、直、陡。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产生了变化, 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8 古诗二首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dēnɡ ɡ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lóu
楼
王之涣(688年-742年),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其代表作有《登鹳 雀楼》《凉州词》等。
了解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
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 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 守将宇文护所建,到元初方毁 ,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 的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望庐山瀑布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伟大诗人。他的诗 歌具有丰富的想象,运用大 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 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被人 们称为“诗仙”。
庐山风光
lú
pù
望庐山瀑布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更 上 一 层 楼。
想用眼睛看够更远的地方, 再 登上 一层 楼。
qiónɡ
穷
cénɡ
层
想要 全部 看到 千里之外的风景
欲 穷 千 里 目, 目千里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更 上 一 层 楼。
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 眼界也更开阔。
要想看得 ,必须站得 。
好像
古代传说天 有九重,九 天是天的最 高层。
再读诗歌,感受用词之妙:
生挂
飞落
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写出了瀑布云雾缭绕的美。
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写出了瀑布的高、直、陡。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产生了变化, 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8 古诗二首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dēnɡ ɡ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lóu
楼
王之涣(688年-742年),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其代表作有《登鹳 雀楼》《凉州词》等。
了解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
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 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 守将宇文护所建,到元初方毁 ,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 的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望庐山瀑布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伟大诗人。他的诗 歌具有丰富的想象,运用大 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 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被人 们称为“诗仙”。
庐山风光
lú
pù
望庐山瀑布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170张PPT)

移舟泊烟渚,
这句诗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地点, 为下文的写景作铺垫。
日暮客愁新。
诗眼
“愁”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的小船停靠在 烟雾迷蒙的小洲边,眼见又是日落黄昏时,诗人 触景生情,一段新的忧愁油然而生。
思考
“日暮客 愁新”中的 “新”字有什 么特殊的内涵?
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 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 浓的新愁。
景物: 小舟 烟雾 沙洲 日暮
空旷的原野。
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旷野无边无 际,远处天空比树木还 低;江水清澈,明月来 和人相亲相近。
景物: 旷野 低树
江水
明月
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诗有什么作用?
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 的小岛,不仅点了诗题,而且 点明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为后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时间
[宋]辛弃疾
地点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豪 放派词人。在文学上,他与苏 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 称“济南二安”。作品有《清 平乐·村居》《青玉案》等。
默读诗词,读准字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què
chá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字面意义——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 佛与人接近。
情感意义——精神、情感上的接近。
诗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 生,而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 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
移舟泊烟渚
宿 建
所感
日暮客愁新
触景生情 寓情 情景
德 江
所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形式进行研究。最后水到渠成的形成评价体系,真正的为课堂教学和课堂的延伸提供服务。
文献研究法
大大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 学习,通过图书资料、报刊 杂志和网络解决理论支撑问 题,了解课题研究现状,更
新教育观念。
调查研究法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 于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的熟 悉程度;安排座谈调查和个 别访谈,针对性召集调查对 象,进行追问式调查,可以
第四章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先确保课题组组织的健全性,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注重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
理论基础。其次要梳理提炼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体研究做好准备,在
此基础上,立足课堂,开展课例研究,深入挖掘,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还要通过市、区级研讨课、校内公开课
《初中语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传 统
开题报告
文
化
负责人:张伟、张惠君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 2017年10月31日
目 研 预 研 研 研 研 研
究 计 究究 究 究 究
录 条 成 阶 思 内 现 背
件 果 段路 容 状 景
和
和和
方
预意
法
计义
突
破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七章
研究条件
七、研究条件
学校重视课题研究 学校教学硬件设施齐全 多种语文教研杂志 图书馆藏书丰富
01
环境 分析
经费 保障
我校秉承“科研兴教”的教育理念, 积极倡导与践行教师以课题促教的 方式。领导高瞻远瞩,教师齐心协 力,按省、市规划办的要求管理课 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 持课题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 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从中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语文课本中,大量优秀的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样积淀着丰厚的营养。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预计突破
二、研究现状和预计突破
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
这些研究,有的是从空间的角度全方位 渗透,有的只是从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中实施,有的则是紧紧抓住课本,从课 本中含英咀华,进行渗透教育。然而, 这些研究要么范围过大,面面俱到,结 果泛泛而谈而无实际效果;要么研究范 围过窄,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的几个环 节上,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很难有 大的收获和作用。
把调查内容引向深入。
实践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 和教训,并把有关研究成果 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 正确性。通过研究者教育教 学实践,进一步验证课题研
究中存在的问题。
经验交流法
课题组成员之间,随时随地 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
资源共享。
总结反思法
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并进 行分析和比较,找到相同和 相异之处,特别是有效性和 无效性的原因分析,找出规 律,并不断反思,再总结,
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
宁夏灵武市东塔学校的区级课题《初中古 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预计突破
3、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古诗文所 蕴含的文化在语文评价中的体现。
1、梳理提炼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古诗 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第三章
研究内容
三、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大自然之美,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增强教师道德修养,提升教 师专业发展。
研究内容
研究重点
1. 梳理提炼初中语文教材中优 秀的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2. 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古诗文 所蕴含的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的渗透和实践。 3.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古诗文所 蕴含的文化在语文评价中的体现。
1.增强教师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意 识。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开拓 学生眼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 文素养。 2.探索古诗文课堂教学指导模式 的研究。以优秀古诗文蕴含的文 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为推手,力求 研究结论具有可行性的实际教学 效用。
研究难点
我们探求的优秀古诗文所蕴含 的文化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 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 兴趣,从而提升学生鉴赏优秀 古诗文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 的人文素养,内化成一种修养, 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04
02
人员 分析
时间 保障
四位老师绿色通道引进的人才 高级职称5位,中级职称12位,老中青结合。大量的 优秀的年轻教师,如刘晓敏、王成言获得“全国中 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等奖”;陈栋、李菲菲、朱婷婷 老师获得合肥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董秀娟、汪遇、 严敏、何立玉、张茜等老师也在包河区语文课堂比 赛中崭露头角。他们也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具备搜集信息、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的能力。相信 这组成员能竭尽全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形成合理的结论。
第Hale Waihona Puke 章研究阶段五、研究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17年4—8月)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2017月9月至 2019年1月)
第三 阶段
研究总结阶段(2019年2—9月)
第六章
预计成果
六、预计成果
早读课校本教材 文本解读文集
课例集《初中语文优秀古 诗文教学案例》
论文集
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校本课程
河北魏县第一完全小学的《传统文化与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国外的相关研究
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准许开办 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汉字和文化;日本、美国等地 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和儒学的学会与研究所。
全方位渗透题
安庆市第三中学的周传海、施取金的研究 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问 题研究》
03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 成效,学校规定每周定期开展教科 研组活动,每月举行一次课例研讨, 召开一次全体研究人员交流会,汇 报本月活动情况。
课题负责人
张伟中学语文教师,“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论坛说课大赛”
特等奖,合肥市首届骨干教师,第三届教坛新星,优秀班主任; 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曾在省、市、区级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 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2005年编写并出版了中 学生作文辅导丛书《点击中考满分作文》两部;2007年受安徽 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在《快乐起跑线》栏目中做“关于中学生 阅读”系列节目;2008年编辑出版了散文集《不小心长大了》; 2010年编写出版了《青少年文言文读本》。
文献研究法
大大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 学习,通过图书资料、报刊 杂志和网络解决理论支撑问 题,了解课题研究现状,更
新教育观念。
调查研究法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 于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的熟 悉程度;安排座谈调查和个 别访谈,针对性召集调查对 象,进行追问式调查,可以
第四章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先确保课题组组织的健全性,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注重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
理论基础。其次要梳理提炼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体研究做好准备,在
此基础上,立足课堂,开展课例研究,深入挖掘,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还要通过市、区级研讨课、校内公开课
《初中语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传 统
开题报告
文
化
负责人:张伟、张惠君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 2017年10月31日
目 研 预 研 研 研 研 研
究 计 究究 究 究 究
录 条 成 阶 思 内 现 背
件 果 段路 容 状 景
和
和和
方
预意
法
计义
突
破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七章
研究条件
七、研究条件
学校重视课题研究 学校教学硬件设施齐全 多种语文教研杂志 图书馆藏书丰富
01
环境 分析
经费 保障
我校秉承“科研兴教”的教育理念, 积极倡导与践行教师以课题促教的 方式。领导高瞻远瞩,教师齐心协 力,按省、市规划办的要求管理课 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 持课题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 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从中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语文课本中,大量优秀的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样积淀着丰厚的营养。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预计突破
二、研究现状和预计突破
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
这些研究,有的是从空间的角度全方位 渗透,有的只是从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中实施,有的则是紧紧抓住课本,从课 本中含英咀华,进行渗透教育。然而, 这些研究要么范围过大,面面俱到,结 果泛泛而谈而无实际效果;要么研究范 围过窄,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的几个环 节上,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很难有 大的收获和作用。
把调查内容引向深入。
实践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 和教训,并把有关研究成果 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 正确性。通过研究者教育教 学实践,进一步验证课题研
究中存在的问题。
经验交流法
课题组成员之间,随时随地 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
资源共享。
总结反思法
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并进 行分析和比较,找到相同和 相异之处,特别是有效性和 无效性的原因分析,找出规 律,并不断反思,再总结,
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
宁夏灵武市东塔学校的区级课题《初中古 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预计突破
3、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古诗文所 蕴含的文化在语文评价中的体现。
1、梳理提炼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古诗 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第三章
研究内容
三、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大自然之美,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增强教师道德修养,提升教 师专业发展。
研究内容
研究重点
1. 梳理提炼初中语文教材中优 秀的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2. 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古诗文 所蕴含的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的渗透和实践。 3.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古诗文所 蕴含的文化在语文评价中的体现。
1.增强教师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意 识。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开拓 学生眼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 文素养。 2.探索古诗文课堂教学指导模式 的研究。以优秀古诗文蕴含的文 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为推手,力求 研究结论具有可行性的实际教学 效用。
研究难点
我们探求的优秀古诗文所蕴含 的文化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 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 兴趣,从而提升学生鉴赏优秀 古诗文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 的人文素养,内化成一种修养, 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04
02
人员 分析
时间 保障
四位老师绿色通道引进的人才 高级职称5位,中级职称12位,老中青结合。大量的 优秀的年轻教师,如刘晓敏、王成言获得“全国中 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等奖”;陈栋、李菲菲、朱婷婷 老师获得合肥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董秀娟、汪遇、 严敏、何立玉、张茜等老师也在包河区语文课堂比 赛中崭露头角。他们也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具备搜集信息、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的能力。相信 这组成员能竭尽全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形成合理的结论。
第Hale Waihona Puke 章研究阶段五、研究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17年4—8月)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2017月9月至 2019年1月)
第三 阶段
研究总结阶段(2019年2—9月)
第六章
预计成果
六、预计成果
早读课校本教材 文本解读文集
课例集《初中语文优秀古 诗文教学案例》
论文集
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校本课程
河北魏县第一完全小学的《传统文化与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国外的相关研究
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准许开办 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汉字和文化;日本、美国等地 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和儒学的学会与研究所。
全方位渗透题
安庆市第三中学的周传海、施取金的研究 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问 题研究》
03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 成效,学校规定每周定期开展教科 研组活动,每月举行一次课例研讨, 召开一次全体研究人员交流会,汇 报本月活动情况。
课题负责人
张伟中学语文教师,“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论坛说课大赛”
特等奖,合肥市首届骨干教师,第三届教坛新星,优秀班主任; 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曾在省、市、区级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 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2005年编写并出版了中 学生作文辅导丛书《点击中考满分作文》两部;2007年受安徽 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在《快乐起跑线》栏目中做“关于中学生 阅读”系列节目;2008年编辑出版了散文集《不小心长大了》; 2010年编写出版了《青少年文言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