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合集下载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_普通地质学

片岩中矿物的定向排列(薄片)
二、变质岩的结构
• 3、碎裂结构:岩石受到机械力的破坏而产生的结构,
是动力变质的典型结构。可依碎裂程度进一步划分:碎裂 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等。
• 4、交代结构:交代作用中,岩石原有矿物被溶解同时
被新生矿物所臵换,即形成交代结构。有的原矿物被臵换 后,仍保持原矿物的晶形者,为交代假象结构;交代作用 中还能形成斑晶者,为交代斑状结构等。交代结构的类型 很多,大多需在显微镜下才能鉴别。
片岩
片麻岩
压力增大往往伴随着温度升高,因此在温度、压
力的共同作用下,也会产生重结晶并形成新的矿物。
如:泥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母岩:泥岩
板岩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p.218-219b
original artwork by Gary Hincks
红柱石
Fig. 8.08
硅线石 兰晶石
W. W. Norton
变成构造
1、斑点状构造:岩石中某些组分集中成疏密不等的 斑点。斑点成分多为炭质、硅质、铁质、云母等。 如斑点板岩。
斑 点 板 岩
2、片理构造: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
排列,形成平行、密集的纹理——片理,沿片理方向岩 石易劈开。主要是由于定向压力造成。
颗 粒 定 向
挤压力 方向
挤压力 方向
主要出现在沉积 岩中的矿物
粘土矿物 蛋白石 玉髓 海绿石 水铝石 褐铁矿 石膏 硬石膏 盐类矿物 有机碳质
主要出现在变质岩 中的矿物
红柱石 蓝晶石 硅线石 硅灰石 绿帘石 符山石 透闪石 透辉石 阳起石 硬绿泥石 蛇纹石 滑石 石墨 十字石 镁橄榄石 石榴石 刚玉
二、变质岩的结构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大部分为结晶的岩石, 碎屑结构、泥质结构、 重结晶岩石,具粒状、 部分为隐晶质、玻璃 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鳞片状、斑状等各种 质 等 变晶结构 多为块状构造。喷出 各种层理构造,如斜 岩具气孔状、杏仁状、 层理、水平层理、交 流纹状等构造 错层理等 大部分具片理构造, 部分为块状构造
橄榄石等
不含生物化石,围岩 有烘烤现象,不能形成 褶曲构造
(三)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
4.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常见的岩石类型有:板岩、千枚岩、 片岩、片麻岩
三、岩石(rock)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5) 超变质作用:在深度区域变质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下沉或深 部热流继续上升,使原岩发生局部重熔、交代、注入等混合 岩化作用,从而形成岩性介于变质岩与岩浆岩之间的各种混 合岩。
三、岩石(rock)
(四)岩石的相互转化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
的相互转化又叫做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三、岩石(rock)
(四)岩石的相互转化
特点 产 状 形成环境 结 构 构 造 标准矿物 其它 岩 类 岩 浆 岩 沉 积 岩 变 质 岩 侵入,喷出 岩浆泠却,降温降 压 层状产出 常温常压 随原岩产状而定 增温增压
三、岩石(rock)
(三)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
4.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4)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由于区域性地壳活动导致较大空间的
变质作用。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广泛出现于古老结晶基底和造 山带中,使岩石形成不同程度的片理结构和不同类型的递增变 质带。
三、岩石(rock)
石盐、石膏等 多含生物化石,可 形成明显的褶曲
第五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绿泥石 白云母 黑云母 石榴石 十字石 夕线石 石英 长石
板岩
片岩
片麻岩
熔融
四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1 变质岩的结构 变晶结构: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发生矿物
的形成、生长、组合镶嵌而形成的结晶结构。(
如:粒状变晶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斑状变
晶结构等。)
变余结构:变质作用过程中,残留的原岩结
构。(如:变余碎屑结构、变余泥质结构等。)
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压力。
在静压力很高的情况下,密度小、体积大的不同矿物 可以结合成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并且总体积会 缩小。岩浆岩中橄榄石和钙长石在高压下可以结合成
为石榴子石。
通过高温高压试验,在30×108Pa压力(相当于地下 110km深度压力)下,普通石英可以转变为结构不同 的柯石英,比重由2.65变为2.93。
的矿物。比如常见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在500℃
时可发生下列反应:
若该脱水反应进行的不彻底,则形成白云母和绿泥石 含水矿物,但其含水量远低于高岭石
另外一种在沉积岩中常见的变质反应是脱CO2反应.例
如方解石受热作用后可以释放出CO2,剩余的CaO会
与岩石中的SiO2结合,形成新的矿物——硅灰石
这一反应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温度,温度大于 400℃时会发生此反应
榴子石,夕线石、蓝晶石、蓝闪石等标志性变质矿物
片麻岩:变质程度和片岩一致,具有片麻状(岩石中 暗色矿物断断续续呈定向排列)或者条带状构造,出 现的典型变质矿物跟片岩类似。
变粒岩: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片麻状构造不发 育,一般呈细粒状
麻粒岩:变质程度较
片岩、片麻岩深,其
基本不含黑云母,角 闪石等含水矿物。主 要由长石、辉石、石 榴子石、石英等粒状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二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一)温度:是影响变质作用的最基本因素
150℃(180 ℃)~ 800 ℃(900 ℃ ) 升温意味着获得了新的能量,矿物中质点活性增强, 可使原来的非晶质变为晶质,原来的小晶粒长大。 地热
来源 岩浆热
岩石的断裂挤压
(二) 压力
1 静压力——上覆岩石自重引起的,各项等同 静压力是各向同性的,作用结果使岩石中矿物变为 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2 定向压力——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 具有方向性, 主要是构造里的作用造成,作用结果使岩石中片、 柱状矿物定向排列。 挤压力 剪切力
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其在地壳中发生的部位
五
变质岩的矿物
一部分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 磁铁矿以及方解石、白云石等。这些矿物或是从变质前 的岩石中保留下来的稳定矿物;或是在变质过程中新产 生的矿物。 另一部分矿物是在变质过程中产生的新矿物,如石
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
定向压力
压力作用下矿物颗粒的排列状况
(三)化学活动性流体
以H2O、CO2为主,并含有挥发性的物。
作用:控制反应进程
扩散、迁移元素,改变化学成分。
化学活动性流体来源:
岩石孔隙及裂隙中以水为主的液体
结构水
岩浆中逃逸出的热气、热液 地壳深处的热液(带入各种元素)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压力和化学
活动性流体等各种因素是相互配合的,往往
文石
文石
文石
方解石
方解石
方解石
六
变质岩的结构
变质岩 的结构
变晶 结构
变余 结构
碎裂 结构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三大岩类之间的演变:
原已形成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通
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
而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变质岩经过高温融熔而转变为(岩浆,
冷凝后形成)火成岩;
火成岩、沉积岩遭受变质作用转变为变质岩。
三大岩类不断相互转化。
三、动力变质作用(dynamic metamorphism) 又
称破裂变质作用(cataclastic metamorphism)。
形成与地壳发生断裂有关,出现在断裂带两
侧,在地壳的不同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在地壳的
浅部,表现为岩石的破碎,形成构造角砾岩;在
地壳的深部,在较高温度和静压力条件下,矿物
可产生塑性变形、重结晶以及出现新矿物,形成 糜棱岩。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变质作用类型 区域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一、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 在广大范围内发生,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 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影响范围 几千-几万km2 ,深度达20km以上。200-800℃, 1×108-14×108Pa。 其发生常常与构造运动有关,伴随岩石变形。 形成的岩石以具有鳞片变晶结构及片理构造、片 麻状构造为特征。
动压力-剪切力
静压力
在最大压力方向上物质的熔点将降低从而发生 溶解,并在最小压力方向上沉淀。因此,岩石在 定向压力作用下,其中的矿物便在平行压力方向 溶解而沿垂直压力方向迁移并沉淀。 矿物在这种定向压力下重新结晶,新生成的片 状、柱状矿物的长轴便垂直压力方向而排列,于 是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构造。
三、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片麻岩-片麻状,变晶结构。长石、石英、云 母、角闪石、辉石。长石含量大于30%。由砂岩、 花岗岩等变质而成。 大理岩-块状构造,粒状变晶结构。方解石、 白长石。由碳酸盐岩变质而成。得名于云南大理。 洁白者称汉白玉。 石英岩-块状构造,变晶结构。石英,少量长 石、白云母。由砂岩或硅质岩变质而成。 矽卡岩-石榴石、绿帘石、磁铁矿。伴生矿床 Fe,Cu,Pb,Zn.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1、结构 指矿物组分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反映出的岩石特征。分为:变余 结构、变晶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四种。 A、变余结构(残留结构):改造不彻底,残留有原岩结构特点,在原 岩结构名称前加“变余”二字,如变余砂状结构。 B、变晶结构:经过重结晶以后所形成的。与岩浆岩的结构相似,变晶 结构也可进一步细分,如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等。 按晶粒大小分为: 粗粒变晶结构->3mm 中粒…………-1-3mm 细粒…………-<1mm
2、压力 压力按物性不同,分静压力和应力。 (1)静压力——是指地下某深度处,由上覆物质的重量产生的负荷压力。 静压力各向均等,大小随深度增加,大致深度每增加1000米,静压力增加 0.275kPa。变质作用的静压力范围,一般认为在1-2kPa到7-8kPa之间,相当 于距地面深5公里-30公里的区间。 静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矿物。 如: 镁橄榄石 + 钙长石 = 石榴石 分子体积缩小17.6% 体积:43.9 101.1 121 比重:3.2 2.7 3.4--4.3
第三节
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的概念
变质作用:原岩基本在固态的条件下,受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 的作用使原有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变 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 1、岩石基本保持固态,物质成分一般不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原岩在变质前后 总的化学成分保持不变; 2、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进行,和常温下的风化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的温压 条件:温度一般大于150º c,上限大致在700º c-900º c,高于此上限属于岩浆作 用范围。 3、变质作用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在不同时期,地壳状况、热流的强 度和分布、构造运动的特点有差异,即影响到变质作用。 正变质岩:指由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副变质岩:指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普通地质学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1
第二节 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一、物质成分的变化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温度和压力起了重要作用,表现在: 1、温度变化,① 使岩石通过释放或获得某些挥发分,发生化学成分重新组合, 原矿物消失,新矿物生成。如,高岭石脱水(高温)反应
Al4[Si4O10][OH]8
(高岭石) 方解石的脱CO2的反应
划分为三类:
变余构造,变成构造和混合岩构造
结构构造是变质岩的重要特征,常用作变质岩分类命名的重 要依据。通过对结构和构造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变质岩的原岩, 判断原岩所经受的变质作用、环境、方式和程度等特点。
17
(一)变质岩的结构
1、变晶结构
变晶结构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 作用所形成的结构。这是变质岩最常见的结构。
2、变质物态
整体性。 3、变质方式 4、变质结果 分的改变。
变质作用一般在固态下发生,保持着原岩的
原岩的变形、破碎作用,重结晶作用,矿物 导致原岩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
重组合和交代作用等。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根据原岩的类型不同,可 分两类:
正变质岩-原岩为火成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
关,有时范围很小,仅限接触带,即是所谓的接触 变质,有时也可能影响一个区域。 ◆应力作用下的摩擦热:其较为局部,如断裂带。
6
2、压力
可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压力单位:bar pa 等 (1)静压力(均向压力)
一般指由上覆岩层的负荷重量所引起的压力。这种压力是随
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而且对岩石的作用力各向均等。 静压力的作用: ① 压缩岩石,使岩石孔隙减小, 变得致密坚硬;
500℃
Al2[ SiO4 ]O+2 SiO2+4H2O
第二节 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一、物质成分的变化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温度和压力起了重要作用,表现在: 1、温度变化,① 使岩石通过释放或获得某些挥发分,发生化学成分重新组合, 原矿物消失,新矿物生成。如,高岭石脱水(高温)反应
Al4[Si4O10][OH]8
(高岭石) 方解石的脱CO2的反应
划分为三类:
变余构造,变成构造和混合岩构造
结构构造是变质岩的重要特征,常用作变质岩分类命名的重 要依据。通过对结构和构造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变质岩的原岩, 判断原岩所经受的变质作用、环境、方式和程度等特点。
17
(一)变质岩的结构
1、变晶结构
变晶结构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 作用所形成的结构。这是变质岩最常见的结构。
2、变质物态
整体性。 3、变质方式 4、变质结果 分的改变。
变质作用一般在固态下发生,保持着原岩的
原岩的变形、破碎作用,重结晶作用,矿物 导致原岩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
重组合和交代作用等。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根据原岩的类型不同,可 分两类:
正变质岩-原岩为火成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
关,有时范围很小,仅限接触带,即是所谓的接触 变质,有时也可能影响一个区域。 ◆应力作用下的摩擦热:其较为局部,如断裂带。
6
2、压力
可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压力单位:bar pa 等 (1)静压力(均向压力)
一般指由上覆岩层的负荷重量所引起的压力。这种压力是随
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而且对岩石的作用力各向均等。 静压力的作用: ① 压缩岩石,使岩石孔隙减小, 变得致密坚硬;
500℃
Al2[ SiO4 ]O+2 SiO2+4H2O
普通地质学第六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粘土矿物 蛋白石 玉髓 海绿石 水铝石 褐铁矿 石膏 硬石膏 盐类矿物 有机碳质
红柱石 蓝晶石 硅线石 硅灰石 绿帘石 符山石 透闪石 透辉石 阳起石 硬绿泥石 蛇纹石 滑石 石墨 十字石 镁橄榄石 石榴石 刚玉
二、变质岩的结构
——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态 以及颗粒之间的关系。常见的结构有: 千枚岩
颗 粒 定 向
挤压力 方向
挤压力 方向
具片理构造的变质岩
➢千枚状构造:岩石矿物颗粒细小且片里面上出现丝绢 光泽与细小细纹(千枚岩)
➢片状构造:矿物颗粒较粗肉眼可识别(片岩)
千枚岩
片岩
泥岩 片岩
片岩中矿物的定向排列(薄片)
(4)片麻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是以长石为主的 粒状矿物,还有部分平行定向排列的片状、柱状矿 物,后者在前者中成断续的带状分布。(片麻岩)
灰岩的接触
变质作用- 形成矽卡岩
方解石-白云石 -镁橄榄石
钙硅石-石榴石- 透辉石
碳酸盐大理石
方解石-蛇纹石 -绿泥石
温度降低
花岗岩侵入体
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除温 度以外,来自岩浆的挥发性物 质(气水热液)与围岩发生交 代作用,使岩石发生复杂的化 学变化,并产生新的矿物。最 典型的代表是:酸性岩浆与碳 酸盐岩石接触交代,形成矽卡 岩,并且常形成矽卡岩矿床 (某些金属矿物沉淀)。
第六章 变质作用
与 变质岩
变质作用概念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作用影响因素
变质作用后原岩物质
变质岩的特征 成分的变化
变质作用类型
常见变质岩
第一节 变质作用概述
一、变质作用概念
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上 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 流体的作用,发生岩石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变 化的地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压力可以从上百兆帕斯卡到上千兆帕斯卡; • 流体以H2O与CO2为主,溶解了许多易挥发
的物质及SiO2等许多矿物质。
(一) 温度: 是影响变质作用的最基本因 素 150°(200°) ~800°(900°)
来源
地热 岩浆热 岩石的断裂挤压
(二) 压力 1. 静压力——上覆岩石自重引起的。
静压力是各向同性的。使岩石中矿物 变为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 如高岭石在大于350℃左右的温度时可转变为叶腊石; • 在40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可转为硬绿泥石, • 此时如静岩压力低于300MPa易形成红柱石,如高于
300MPa则形成兰晶石; • 当温度在500~660℃之间则变成十字石及石英; • 温度高于660℃则变成石榴子石与矽线石。
与石榴石共生的矽线石
石灰岩或石英砂岩,变质后的变化序列不 明显,一般都变成大理岩或石英岩。
四、三大类岩石的互相转化
当原先形成的岩石,一旦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岩石将随之 发生改造,可以转化为其它类型岩石。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 圈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 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重新形成沉积岩。
• 当岩浆自海底喷出时,携带了各种有用元素的气体挥发 分就可以与海水结合,迅速冷凝、堆积在海底形成富含 贵金属或有色金属的“黑矿”或其它硫化物矿床。热水 溶液喷出海底时,常在海底构成“黑烟囱”
基性侵入体的结晶分异作用相关 的铁矿床或铂矿床
• 当基性岩浆侵入作用发生时,少数 比重量较大的铁族、铂族元素易于 下沉到岩体下部,相对聚集,有时 就可形成铁矿床或铂矿床,如我国 四川渡口最著名的攀枝花铁矿床 (含钒、钛)。
埋到地下深处的沉积岩或岩浆岩,在温度不太高的条件下, 可以以固态的形式发生变质,变成变质岩.
不管什么岩石,一旦进入高温(大于700~800℃)状态, 岩石就将逐渐熔融成岩浆。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降低着自身的温度, 使自身的成分复杂化,并在地下浅处冷凝成侵入岩,或喷出地表而 形成火山岩。
在岩石圈内形成的岩石,由于地壳抬升,上覆岩石遭受剥 蚀,它们又有机会变成出露地表的岩石。
2.定向压力 挤压力 剪切力
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 向性,主要是构造力的作用造成。
作用结果使岩石中片、柱状矿物定向 排列。
(三)化学活动性流体
以H2O、CO2为主,并含有易挥发的物质
来源 岩石粒间孔隙及裂隙中以水为主的液体 结构水[含有矿物H2O、CO2] 岩浆中逃返的热气、热液 地壳深处的热液带入各种元素
岩浆岩
沉积岩
岩
石
的
转
变质岩
化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化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状况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状况为:
在岩石圈表层的大陆及其邻近海域内, 沉积岩覆盖面积约占70%,岩浆岩约占20%, 变质岩仅占10%左右。
如果从全球岩石圈表层总面积来看,海洋 底几乎都是玄武岩,故岩浆岩占总面积的76 %以上,而沉积岩仅占全球总面积的20%多 一点,变质岩仅占不足4%。
•碎裂作用 地壳浅部,深度一般小于10 km,温度一般低250~ 300℃,静岩压力一般在250~350 MPa之下,岩石常表现为较强的 脆性,岩石以为主,形成的岩石称为碎裂岩类。
•韧性变形在地壳深部(深度大于10~15 km),岩石表现出较强的韧 性(或称柔性)变形,而不出现明显的破裂,形成的岩石称为糜棱 岩类。
变质作用的方式:
(3)交代作用 指化学活动性强的流体与固体岩 石之间发生物质置换与交换作用,产生新矿物, 岩石总体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KAlSi3O8 + Na+ NaAlSi3O8 + K+ 交代作用的特点:在固态条件进行;交代前后岩石 的总体积基本不变;原矿物的溶解核新矿物的形成 几乎同时进行。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是比较 普遍的。
•另外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水温升高,它也可溶解 并携带大量有用元素;
•在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过程中,晶格中与晶格间 的水分子也会被排出,在地下聚集成富含有用元素 的流体。
上述三种流体中的任何一种,或者是它们的混合, 都可以向压力较小的方向流动。将金属元素堆积在 孔隙与裂隙较多的部位,就可形成气成热液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 中、酸性侵入体的上部接触带,当与 碳酸盐岩石,尤其与石膏岩盐层相接 触,围岩中的碱、氯化物、碳酸根、 硫酸根与岩浆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可形成许多富铜、富铁、白钨、黄金 等矿床,这是我国东部地区常见的一 种矿床类型。
气成热液矿床
•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晚期,常分泌出大量富含 气体、挥发分的流体(高于300时以气体为主, 低于300时以液体为主),它们一般聚集在岩体 顶部;
混合岩化作用(超深变质作用)
• 长英质的矿物溶解浸透、扩散、贯入 组成脉体(浅色);
• 铁镁质的矿物组成基体(深色); • 代表岩石: 混合岩
§ 2. 变质岩的特征
1.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组成变质岩的矿物种类很多,一部分是与原 岩相同的,如火成岩和沉积岩中的长石、石英、 云母、方解石、粘土矿物等;另一部分则是在 变质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在变质岩中才出现的 矿物(称为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石榴子石、 绿泥石、滑石、蛇纹石、红柱石、硅灰石、石 墨等。变质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可以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致密、坚硬,无定向排列,所显示的一种构造。部 分大理岩和石英岩具此种构造。它与火成岩的块状构造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的类别来看,泥质岩随着 变质程度的加深,变质岩类别变化最明显,可 以由变质最浅的板岩、依次变为千枚岩、片岩、 片麻岩直到麻粒岩;
中酸性的岩浆岩可变成片麻岩和麻粒岩; 偏基性的岩浆岩可变质为片岩和角闪片岩等。
变质作用的方式:
• 4)变质分异作用 指成分比较均一的原岩, 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矿物成分不均匀分布 的过程。
• 常见的例子为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当具有 定向压力作用时,原岩本身的某些矿物 (如暗色与浅色矿物)经过变形、扩散作 用、定向排列而不均匀地分别聚集起来, 分别形成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条带,形 成片麻岩或片岩
接触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2)动力变质作用 是指在构造变形、变位过程中所产生的定向 压力的作用下,使岩石发生变形、破碎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相邻的两个岩石块体之间发生相对错动的 接触面附近。
•引起动力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应力(也称定向压力),构 造应力在岩石圈上部一般为几十到200 MPa。温度与静岩压力也对 动力变质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分类:
A.低压区域变质作用 一般形成深度较浅(小于15 km),静岩压力为200~400MPa,定向压力较小, 温度是 主要影响因素,一般可以较高,在200~700℃之间,可形 成沸石岩、角闪岩、绿片岩、角闪石片岩、麻粒岩等。 B.中压区域变质作用 具有高压与低压变质岩石过渡的特 征 C.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形成深度一般大于15 km,静岩压 力为300~1000 MPa,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定向压力,但形 成温度不一定很高,代表性岩石为兰闪石片岩与榴辉岩。
第八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 变质作用概述 § 2.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 3. 变质岩的特征 § 4.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 5. 内生成矿作用
§1. 变质作用概述
•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环境中, 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物体 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结 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如果从岩石圈的总体积来看,沉积岩仅产 在大陆岩石圈表层,约占总体积的5%,岩 浆岩约占35%,变质岩则占大部分,为60% 左右。
五、内生成矿作用
在岩石圈内部,由于物理、化学条 件的变化使有用物质达到工业上有用、 并且成本上合算的程度,这种有用物 质的聚集就称为内生矿产资源。
这种在岩石圈内使有用物质聚集的作 用就叫内生成矿作用。
气成热液矿床
• 贵金属(Au、Ag)、有色金属(Cu、Pb、Zn)、 • 稀有金属(W、Sn、Mo、Bi、Hg、As、Sb、Co)、 • 放射性元素(U)、 • 绝大部分蛇纹石石棉、菱镁矿(MgCo3)、石墨
(C)、磷灰岩(磷酸钙)等有用物质聚集的主 要方式。 • 有用元素常可富集到上千倍或上万倍。 • 对地下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 矿床学家与地球化学家特别注目的课题。
•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所谓原岩,可以是三大类岩石中的任何一 种,一旦它们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与原 来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或流体影响
下就可发生变质作用。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 主要为温度、静岩压力、构造应力及各类 流体
• 变质作用的温度范围从150~200℃,直到 700~900℃;
作为鉴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
2.变质岩的结构
•
(1)变余结构:亦称残留结构。由于原岩矿
物成分重结晶作用不完全,使变质岩仍残留有原
岩的结构特征。如沉积岩中的砾状、砂状结构可
变质成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等。
•
(2)变晶结构:是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在
固态条件下经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结晶质结
构。由于与火成岩的结构名称相似,所以往往在
变质作用的方式:
(1)重结晶作用 指岩石在固态状态下, 同一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 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较粗大颗粒的 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矿物成分不发生变 化。
石灰岩(CaCO3) 方解石(CaCO3)。
变质作用的方式:
• 2)变质结晶作用 指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不 变化的条件下,形成新矿物或新矿物组合的作用 (或称重组合作用)。
长英质糜棱岩特征
左-标本尺度糜棱岩;右-显微尺度糜 棱岩(白色为缎带状石英)
糜棱岩化大理岩中“”型碎斑 Kf-钾长石旋转碎斑,指示右行剪
的物质及SiO2等许多矿物质。
(一) 温度: 是影响变质作用的最基本因 素 150°(200°) ~800°(900°)
来源
地热 岩浆热 岩石的断裂挤压
(二) 压力 1. 静压力——上覆岩石自重引起的。
静压力是各向同性的。使岩石中矿物 变为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 如高岭石在大于350℃左右的温度时可转变为叶腊石; • 在40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可转为硬绿泥石, • 此时如静岩压力低于300MPa易形成红柱石,如高于
300MPa则形成兰晶石; • 当温度在500~660℃之间则变成十字石及石英; • 温度高于660℃则变成石榴子石与矽线石。
与石榴石共生的矽线石
石灰岩或石英砂岩,变质后的变化序列不 明显,一般都变成大理岩或石英岩。
四、三大类岩石的互相转化
当原先形成的岩石,一旦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岩石将随之 发生改造,可以转化为其它类型岩石。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 圈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 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重新形成沉积岩。
• 当岩浆自海底喷出时,携带了各种有用元素的气体挥发 分就可以与海水结合,迅速冷凝、堆积在海底形成富含 贵金属或有色金属的“黑矿”或其它硫化物矿床。热水 溶液喷出海底时,常在海底构成“黑烟囱”
基性侵入体的结晶分异作用相关 的铁矿床或铂矿床
• 当基性岩浆侵入作用发生时,少数 比重量较大的铁族、铂族元素易于 下沉到岩体下部,相对聚集,有时 就可形成铁矿床或铂矿床,如我国 四川渡口最著名的攀枝花铁矿床 (含钒、钛)。
埋到地下深处的沉积岩或岩浆岩,在温度不太高的条件下, 可以以固态的形式发生变质,变成变质岩.
不管什么岩石,一旦进入高温(大于700~800℃)状态, 岩石就将逐渐熔融成岩浆。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降低着自身的温度, 使自身的成分复杂化,并在地下浅处冷凝成侵入岩,或喷出地表而 形成火山岩。
在岩石圈内形成的岩石,由于地壳抬升,上覆岩石遭受剥 蚀,它们又有机会变成出露地表的岩石。
2.定向压力 挤压力 剪切力
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 向性,主要是构造力的作用造成。
作用结果使岩石中片、柱状矿物定向 排列。
(三)化学活动性流体
以H2O、CO2为主,并含有易挥发的物质
来源 岩石粒间孔隙及裂隙中以水为主的液体 结构水[含有矿物H2O、CO2] 岩浆中逃返的热气、热液 地壳深处的热液带入各种元素
岩浆岩
沉积岩
岩
石
的
转
变质岩
化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化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状况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状况为:
在岩石圈表层的大陆及其邻近海域内, 沉积岩覆盖面积约占70%,岩浆岩约占20%, 变质岩仅占10%左右。
如果从全球岩石圈表层总面积来看,海洋 底几乎都是玄武岩,故岩浆岩占总面积的76 %以上,而沉积岩仅占全球总面积的20%多 一点,变质岩仅占不足4%。
•碎裂作用 地壳浅部,深度一般小于10 km,温度一般低250~ 300℃,静岩压力一般在250~350 MPa之下,岩石常表现为较强的 脆性,岩石以为主,形成的岩石称为碎裂岩类。
•韧性变形在地壳深部(深度大于10~15 km),岩石表现出较强的韧 性(或称柔性)变形,而不出现明显的破裂,形成的岩石称为糜棱 岩类。
变质作用的方式:
(3)交代作用 指化学活动性强的流体与固体岩 石之间发生物质置换与交换作用,产生新矿物, 岩石总体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KAlSi3O8 + Na+ NaAlSi3O8 + K+ 交代作用的特点:在固态条件进行;交代前后岩石 的总体积基本不变;原矿物的溶解核新矿物的形成 几乎同时进行。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是比较 普遍的。
•另外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水温升高,它也可溶解 并携带大量有用元素;
•在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过程中,晶格中与晶格间 的水分子也会被排出,在地下聚集成富含有用元素 的流体。
上述三种流体中的任何一种,或者是它们的混合, 都可以向压力较小的方向流动。将金属元素堆积在 孔隙与裂隙较多的部位,就可形成气成热液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 中、酸性侵入体的上部接触带,当与 碳酸盐岩石,尤其与石膏岩盐层相接 触,围岩中的碱、氯化物、碳酸根、 硫酸根与岩浆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可形成许多富铜、富铁、白钨、黄金 等矿床,这是我国东部地区常见的一 种矿床类型。
气成热液矿床
•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晚期,常分泌出大量富含 气体、挥发分的流体(高于300时以气体为主, 低于300时以液体为主),它们一般聚集在岩体 顶部;
混合岩化作用(超深变质作用)
• 长英质的矿物溶解浸透、扩散、贯入 组成脉体(浅色);
• 铁镁质的矿物组成基体(深色); • 代表岩石: 混合岩
§ 2. 变质岩的特征
1.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组成变质岩的矿物种类很多,一部分是与原 岩相同的,如火成岩和沉积岩中的长石、石英、 云母、方解石、粘土矿物等;另一部分则是在 变质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在变质岩中才出现的 矿物(称为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石榴子石、 绿泥石、滑石、蛇纹石、红柱石、硅灰石、石 墨等。变质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可以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致密、坚硬,无定向排列,所显示的一种构造。部 分大理岩和石英岩具此种构造。它与火成岩的块状构造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的类别来看,泥质岩随着 变质程度的加深,变质岩类别变化最明显,可 以由变质最浅的板岩、依次变为千枚岩、片岩、 片麻岩直到麻粒岩;
中酸性的岩浆岩可变成片麻岩和麻粒岩; 偏基性的岩浆岩可变质为片岩和角闪片岩等。
变质作用的方式:
• 4)变质分异作用 指成分比较均一的原岩, 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矿物成分不均匀分布 的过程。
• 常见的例子为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当具有 定向压力作用时,原岩本身的某些矿物 (如暗色与浅色矿物)经过变形、扩散作 用、定向排列而不均匀地分别聚集起来, 分别形成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条带,形 成片麻岩或片岩
接触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2)动力变质作用 是指在构造变形、变位过程中所产生的定向 压力的作用下,使岩石发生变形、破碎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相邻的两个岩石块体之间发生相对错动的 接触面附近。
•引起动力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应力(也称定向压力),构 造应力在岩石圈上部一般为几十到200 MPa。温度与静岩压力也对 动力变质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分类:
A.低压区域变质作用 一般形成深度较浅(小于15 km),静岩压力为200~400MPa,定向压力较小, 温度是 主要影响因素,一般可以较高,在200~700℃之间,可形 成沸石岩、角闪岩、绿片岩、角闪石片岩、麻粒岩等。 B.中压区域变质作用 具有高压与低压变质岩石过渡的特 征 C.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形成深度一般大于15 km,静岩压 力为300~1000 MPa,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定向压力,但形 成温度不一定很高,代表性岩石为兰闪石片岩与榴辉岩。
第八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 变质作用概述 § 2.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 3. 变质岩的特征 § 4.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 5. 内生成矿作用
§1. 变质作用概述
•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环境中, 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物体 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结 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如果从岩石圈的总体积来看,沉积岩仅产 在大陆岩石圈表层,约占总体积的5%,岩 浆岩约占35%,变质岩则占大部分,为60% 左右。
五、内生成矿作用
在岩石圈内部,由于物理、化学条 件的变化使有用物质达到工业上有用、 并且成本上合算的程度,这种有用物 质的聚集就称为内生矿产资源。
这种在岩石圈内使有用物质聚集的作 用就叫内生成矿作用。
气成热液矿床
• 贵金属(Au、Ag)、有色金属(Cu、Pb、Zn)、 • 稀有金属(W、Sn、Mo、Bi、Hg、As、Sb、Co)、 • 放射性元素(U)、 • 绝大部分蛇纹石石棉、菱镁矿(MgCo3)、石墨
(C)、磷灰岩(磷酸钙)等有用物质聚集的主 要方式。 • 有用元素常可富集到上千倍或上万倍。 • 对地下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 矿床学家与地球化学家特别注目的课题。
•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所谓原岩,可以是三大类岩石中的任何一 种,一旦它们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与原 来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或流体影响
下就可发生变质作用。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 主要为温度、静岩压力、构造应力及各类 流体
• 变质作用的温度范围从150~200℃,直到 700~900℃;
作为鉴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
2.变质岩的结构
•
(1)变余结构:亦称残留结构。由于原岩矿
物成分重结晶作用不完全,使变质岩仍残留有原
岩的结构特征。如沉积岩中的砾状、砂状结构可
变质成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等。
•
(2)变晶结构:是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在
固态条件下经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结晶质结
构。由于与火成岩的结构名称相似,所以往往在
变质作用的方式:
(1)重结晶作用 指岩石在固态状态下, 同一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 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较粗大颗粒的 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矿物成分不发生变 化。
石灰岩(CaCO3) 方解石(CaCO3)。
变质作用的方式:
• 2)变质结晶作用 指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不 变化的条件下,形成新矿物或新矿物组合的作用 (或称重组合作用)。
长英质糜棱岩特征
左-标本尺度糜棱岩;右-显微尺度糜 棱岩(白色为缎带状石英)
糜棱岩化大理岩中“”型碎斑 Kf-钾长石旋转碎斑,指示右行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