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思考题(1)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

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

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答:???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

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马克思原理课 复习思考题有答案1

马克思原理课  复习思考题有答案1

复习思考题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答: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第一,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二,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主体与客体的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由此衍生出了以下两种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第四,审美关系:欣赏与被欣赏。

3.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1、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

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

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

穆公不说,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下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

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

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支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2、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马哲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哲课后思考题答案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 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 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 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马哲课后思考题题简答(必考)doc

马哲课后思考题题简答(必考)doc

3章1,我国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最大特点,二者是基本适应的,但又不完全适应。

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两者之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我国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

第二、地理环境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第三、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4.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1)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3)人口生产受社会发展制约。

5,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合的。

另一方面,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存在不相适合的方面。

(表现在: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民主制度和法制不健全等)但是,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质是非对抗的,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的。

6,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马哲课后思考题答案(前四章)

马哲课后思考题答案(前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绪论】1.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

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吸收的人类的优秀成果。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这些各方面的条件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

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哲思考题及答案

马哲思考题及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它的产生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的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主要的或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并超越了它们,把人类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C )A.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5.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D )A. 世界统一于物质B. 世界统一于精神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是( D )A. 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B. 辩证法和唯物论相分裂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多项选择题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是( BDE )A.主观性B.机械性C.片面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BDE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3、哲学是(ACD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C.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D.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6、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E.休谟和康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是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是(ABE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主义D.创立了辩证法E.科学地确定了实践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1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他们分别是( CD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1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 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C.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 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定义:A.字义: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B.实质: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知识体系: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D.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一种意识形态。

E.知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对物质和精神和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2)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

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在他的对物质的定义中确定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为将唯物论贯彻到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a)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列宁将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他将物质的根本属性确认为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具体属性区别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理论区别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有其独特的本质、结构和运行机制。

从词义上看,实践就是实行或行动,它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就实践本质而言,又包含着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又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来维持自己生存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所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是人类能够生存的必要物质前提,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实现和确认的意识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由此将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因此实践具有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

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人类社会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而且,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也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人类世界只能在实践中存在。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也体现在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中,我们正生存在一个越来越人化的世界中,当代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更加凸显了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怎么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活动改造自在世界使之转化成为属人世界,因而具有世界观意义·人化自然-自然物打上人的烙印,使之具有社会历史的属性-社会的自然·社会被自然所制约,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宇宙的秘密在于人,人的实践活动要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宇宙◆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a)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一开始就是人与自然发生物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和自然的关系;而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实践中,为了生产,人就必须与其他个体互换其活动,由此就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实践产生、实现和确证了人的意识。

所以说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意识三重关系,而正是这三重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并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基本的社会关系。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同时,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这也确立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主要即使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的根本动力就是有生产实践构成的,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改造社会关系的时间推动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简介社会有机体的特征·社会有机体的特征(非机械的、非线性的、非因果关系的特征)·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1)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个人之间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交往的制度和结构,人们的经济、政治、精神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制度。

这样形成的社会作为诸多个体的共同创造物和有机整体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个体的创造活动。

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机能,其过程在一定程度是被自身意识到的,是以某种自觉地形式进行的。

3)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有机统一过程◆如何理解社会经济结构(一)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

2.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对象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部分物质资料,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劳动资料室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3.生产力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

存在于人们的活动之中,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和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生产力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因为生产力是主体能力的显现,所以随着主体的不同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要求。

(二)社会经济结构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即生产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从动态上贯通生产(主导地位)、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

2.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结构有其特殊功能。

其一,经济结构以一定个形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其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够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三)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关的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在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的产物。

如何理解社会政治结构一、定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制度等权力运作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实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规则)等。

也称政治的上层建筑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是控制社会运作的管理机构。

经济结构状况决定着政治结构的状况,政治结构适应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设置与(权力:以维持共同体的秩序,维护其成员的利益的强力体系)古代社会——主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包括资本主义初期)君主制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理性为基本原则民主制——向人的社会的回归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现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三、国家与社会国家是政治共同体,是阶级(压迫或协调)和分工(脑力劳动——管理职能)的产物,是管理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控制社会秩序、维护共同体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机构。

如何理解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独立性一、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定义:社会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政治上层建筑——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科学)·存在三种意识形态:1)反映现存社会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之服务的意识形态;2)旧社会的意识形态;3)反映现存社会中新增长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二、文化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艺术:以美来表达人们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

·道德:伦理思想以及规范化的行为体系。

·政治思想: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观点的总和。

(意识形态的核心)·宗教:一种信仰的体系。

神的观念:历史的起点。

·哲学:提供一种世界观。

·有机整体,各有各的功能。

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1)文化结构的变化跟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

2)历史继承性——中国特色(利玛窦:思想的当下化、缺乏演绎的思想体系、《几何原本》)3)能动作用:批判或维护现实社会、调节人们的活动(进步的观念——腐败的观念反作用)◆如何理解现实的个人一、现实的人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