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革命博物馆馆藏品

合集下载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苏州革命博物馆是一座让人既庄重又激动的场所,通过参观这个博物馆,我深刻认识到了革命的艰辛,也对革命者的英勇事迹产生了无尽的敬意。

以下是我对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进入博物馆的大门时,我就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包围。

建筑外观保留了古典的园林风格,凸显了苏州地区的特色。

进入展厅后,展示了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对苏州地区的革命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第一个展厅的介绍开始,我了解到革命运动在苏州的发展历程。

一些珍贵的展品,如照片、文件、武器等,让我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的生活环境和革命者的奋斗历程。

展厅之间的连接非常流畅,使我能够在不同的展厅之间无缝切换。

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主题,例如“苏州工人运动”、“北伐战争”等,每个展厅都展示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展品。

这种清晰的划分使我更加集中精力,更好地理解了革命的全过程。

博物馆还设置了一些交互式的展品,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多的参与感。

例如,在某个展厅里,我看到了一个复制品的革命时期的印刷机,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印刷的过程。

这种互动设计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让我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被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片所吸引。

这些照片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场景。

尤其是一幅幅毛泽东同志亲临苏州的照片,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和当时人们的热情。

通过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我对历史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对革命者的敬意也更加深刻。

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总之,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在这里,我认识到了革命者的伟大,了解了他们的奋斗历程。

这个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崇敬英雄的地方。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参观,更多的人会对历史和革命运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苏州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我最近参观了苏州市革命博物馆,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庞大蓝图,使我深有启示。

这是一个展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博物馆,游客可以走进历史的风景,体验真实的革命斗争过程,体会历史的伟大变革。

馆内陈列了许多关于革命的历史文物,以及一些描述革命历史的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

在这里,我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历史变革的启发,它使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中国近代史。

其中一件展品是毛泽东先生1919年在苏州缅怀起义军时发表的演讲稿,它使我意识到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人民在改革和建设中不懈追求的意志。

我还发现,从衣服到东西,从书信到文献,从画着毛泽东先生画像的一间房子到一件标有共产党标志的小护士帽,都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贡献。

它们都能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风雨中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感动也令人崇敬。

参观完博物馆后,我觉得自己更加重视和珍惜中国的革命历史。

特别是在它的参观中,我被这段历史的重要意义和中国人民在变革中的智慧、勇气和毅力所感染,动容不已。

总而言之,我参观苏州市革命博物馆真是一次有意义而有益的体验,它也成为了我深刻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资源,更使我深深热爱祖国,珍惜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永恒的精神世界。

- 1 -。

游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

游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正值雨后,虽然街上寒风萧瑟,可冰冷的天并没有冻结我们热情的脚步。

正好周六,我们宿舍六人全体出动,一齐参观苏州市革命博物馆。

十几分钟的车程一下子就过去了,走近苏州革命博物馆,瞬间感受到外型雄伟、庄严、肃穆和时代气息,它充分反映了苏州古老水城的地方特色和建筑风貌。

拾级而上,“苏州革命博物馆”几个金色的大字闪闪发光,令人肃然起敬。

沿着参观路线的指引,我们参观了序厅、“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六个展厅。

这里真实记载了苏州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留下了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艰难曲折革命斗争的串串脚印,歌颂了苏州人民为解放而英勇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丰功伟绩。

看着展柜中简陋的武器,再看到缴获的日军的战刀,真是不可思议。

展厅不是很大,但是里面收藏的文物丰富,大家都很感兴趣。

博物馆生动地再现了苏州革命的珍贵历史图景。

为了增强陈列内容的感染力,博物馆还邀集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艺术工作者,运用雕塑、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景箱、图表、模型等多种表现手段,围绕主题,再现历史,烘托气氛,增强效果。

博物馆还特邀中国军事博物馆总设计师夏书绅等一批专家,设计创作了号称“江南第一馆”的“阳澄烽火”半景画厅,采用声、光、电、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将高16.5米、宽60米的展开油画和400平方米的地面雕塑与音响效果融汇一体,再现当年苏州军民同日寇奋战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个半景画厅的规模,目前堪称全国之最。

一楼的大厅内,还有一些零散的展览。

馆内展出了许多烈士的血衣、用过的工具等,还有抗战时的刊物,一件件都是血与泪的见证。

它仿佛时时在告诫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如何的来之不易!共产党活动家门就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共产党的许多优秀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热血。

一路参观下来,我们受益匪浅。

在其他的展厅里,图片与影像展出了苏州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在苏州的传播。

苏州革命博物馆的红色故事

苏州革命博物馆的红色故事

苏州革命博物馆的红色故事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素有“江南名城”之称。

然而,在二十世纪初,它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战场之一。

苏州革命博物馆就是为纪念这段历史而建立的,它以展示革命的重大事件和英勇斗争的英雄人物为主题。

在这座博物馆中,有许多令人敬仰的红色故事。

进入博物馆门口,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巨大的红色雕塑,它象征着苏州人民为解放而奋斗的精神。

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主席的雕像,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无穷的智慧和勇气。

这座博物馆宛如一本书,一页页地展现着苏州人民的英勇斗争。

在博物馆的红色展厅中,我看到了一位英勇的女战士——傅作义。

她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中,勇猛无畏地向敌人发起进攻,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傅作义展厅里的照片和文字介绍,生动地呈现了她的事迹和战斗精神。

看到她坚定的面容和坚定的眼神,我不禁感到无比自豪。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幅标题为《敌后苏州游击队指挥部》的图片。

这张照片记录了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苏州地区所进行的战斗。

照片中的指挥部设在一个简陋的土坯房里,战士们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却依然坚守岗位,为保卫家乡而奋斗。

这张照片让我感受到了游击队战士们的勇敢和坚守精神。

博物馆的角落里还有一张展板,上面介绍了一位苏州的烈士——王会祥。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先锋战士,因为坚决抗拒日本侵略者而被日寇残忍杀害。

展板上的照片和文字介绍,让我对这位无畏的革命先烈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选择了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自己,让我感到无比钦佩和敬仰。

走出红色展厅,我来到博物馆的另一个区域,这里展示着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陈列,让我仿佛回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在这些展品中,我看到了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勇气和坚定信念。

苏州革命博物馆的红色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展览品的陈列,它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向广大人民深入宣传革命的精神和意义。

苏州革命博物馆参观心得

苏州革命博物馆参观心得

苏州革命博物馆参观心得一提到苏州,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美丽的园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然而,苏州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地标——苏州革命博物馆。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这个博物馆,深深地被其中展示的历史故事所感动。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展览板。

这些展板详细地介绍了苏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角色和革命历程。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苏州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阅读这些展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州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博物馆内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铜像,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真实再现。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站在他的铜像前,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坚定和无私。

除了展览板和文物,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了苏州革命的历史场景。

通过逼真的音效和影像,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激荡的时代。

我看到了苏州人民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看到了他们为了国家的解放而英勇战斗的场景。

这不仅让我对苏州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那个伟大的时代充满了敬意。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也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鼓舞。

这个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示和真实的历史场景,让我更加明白了革命的艰辛和伟大。

我相信,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苏州革命博物馆,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付出,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都开始忘却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苦难与艰辛。

然而,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向历史回顾的路径。

当我步入这个博物馆时,我真切地感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革命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幕府山路178号。

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这个博物馆介绍了苏州在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包括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等等。

这个博物馆不仅展示了许多历史文物和纪念物,还通过各种声光电展示方式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抗争。

博物馆内设有八个展馆和两个临时展区,覆盖了苏州滂湃的革命历程和人民的爱国情感。

我的参观体验我在参观博物馆时,惊叹于这个博物馆的陈列方式,每个展馆都有着清晰而详尽的解释和史实。

第一件展品就是一张珍贵的民国元年的苏州市政府旗帜,这件旗帜告诉我们苏州市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古都,也是一座光荣的革命城市。

我还看到了许多战斗士兵的武器和装备,他们衣衫褴褛,但是却充满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展览内容很多,我每走进一个新的展馆,都被那里的陈列吸引着,我仿佛又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呼吸。

除了物品的展示外,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介绍了很多新颖的历史信息。

比如,井冈山会议、强渡大渡河等等事件的展示。

那些来自不同身份的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革命经验,都在这里有了呈现。

我深切的认识到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的重要性。

它不仅帮助我们回忆过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历史和学习爱国主义的渠道。

在这个博物馆里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祖先的奋斗历程,并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来反思我们今天的生活。

我们应该感恩那些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前辈,并肩作战,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一定的贡献。

我衷心地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并从中深刻理解我们民族的坚韧和勇气。

(注:本文纯属虚构,内容与现实无关,仅用于演示Markdown语法。

鲜为人知的民国时期江苏革命博物馆

鲜为人知的民国时期江苏革命博物馆

鲜为人知的民国时期江苏革命博物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位于南京瞻园的江苏革命博物馆应运而生。

作为公立博物馆,江苏革命博物馆大力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普及社会教育,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在博物馆事业发展诸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一、瞻园筹备1927年12月2日,江苏省政府第五次委员会会议议决请设江苏革命博物馆议案。

议案称江苏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地,自清末以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故决定成立一所革命博物馆,陈列一切足以纪念的革命物品,以辛亥革命相关资料为主。

筹备这所博物馆的具体办法为,首先成立博物馆筹备处,附设于民政厅内,由厅派员兼办征集物品并保管,其次所需的少数经费由民政厅经费内开支,不另请费用。

上述议案经议决通过后,江苏革命博物馆筹备处随即在江苏省民政厅成立,派定了正副主任暨筹备员开始征集物品,并且下令各地悉心查访,如有任何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念物品,务必尽量征集呈送,以备将来开馆时陈列所用。

时人称此举“足以表现吾民族自由独立之精神,并使编革命史者有确实可征之资料”。

随后江苏省民政厅委任杨勉齐、黄蕴深、赵晋扬、陈滨士、胡树声、孔庆璋、钱浩等人筹备事务,并举行处务会议,通过博物馆组织简章及进行办法、程序等。

1928年2月10日,《江苏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组织简章》正式出台,并经大学院准予备案。

博物馆筹备之初,条件艰苦。

起初办公地点附设在南京頭道高井二号,由于暂时租赁的房屋简陋不堪,摇摇欲坠,经江苏省政府同意择地迁移,1929年1月,议决馆址迁往徐中山王故园,即今瞻园。

“盖中山王愤胡元之入据,故崛起而佐明太祖,以光复汉土。

……迨及今日光复功成,钧府始有其地而居之者十七年,亦未始不可留一重大之纪念。

”晚清太平天国时期,瞻园所在地除用作东王杨秀清王府外,先后成为太平天国夏官副丞相衙署及太平天国幼西王府。

将徐中山王故园划为江苏革命博物馆馆址,实为永久之纪念,民众亦可肃然起敬,可谓实至名归,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心得体会在这个美丽的江南水乡,我有幸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

这是一个展示苏州人民英勇抗日斗争和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独立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勇敢精神。

以下是我的参观心得体会。

首先,苏州革命博物馆氛围庄严肃穆。

一进入大门,我就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整个博物馆内外被红色装饰所围绕,彰显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

在展厅里,陈列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通过这些展品,我有机会亲眼目睹抗日战争的惨烈场面,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苦难和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思考着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珍贵。

其次,苏州革命博物馆的陈列方式生动有趣。

展览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主题和展示方式。

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文件和介绍,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苏州人民的英勇事迹和对抗日斗争的贡献。

尤其是一些动态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陈列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一个逼真的模拟战场,让参观者亲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烽火连天的场景。

通过这样的展示方式,博物馆不仅传递了历史知识,也激发了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再次,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热情周到。

在参观过程中,我向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些问题,他们都非常耐心地给予了解答。

他们热情地讲解展品的来历和历史背景,并且向我们分享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亲切态度让人感到亲近,也为参观者提供了良好的导览服务。

在博物馆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感受到了一种亲切的氛围。

最后,通过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他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和平与幸福。

当我看到他们在博物馆里的形象时,我不禁内心涌动,倍感自豪和敬佩。

这次参观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责任感有了更强烈的认识。

作为新一代,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通过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我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台老式收音机意义非凡随着电视剧《潜伏》在大江南北的热播,曾经远离人们的老式收音机又借着余则成的东风,再度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

剧中余则成每晚都会准时打开收音机,坐在旁边拿起纸和笔认真记录电台发出的数字,随后按照对应的文字进行解读。

几乎每一个看过《潜伏》的观众对于片中余则成每天必做的这一场景都熟悉不已。

而在我们苏州也有这么一台老式收音机,它承载着同样的历史使命。

那是60年前,民盟苏州支部成员用这台组装的收音机秘密收听解放区电台,并将信息整理编印成宣传小报向市民分发。

1949年苏州解放当天和次日出版的《光明报》所刊载的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也都来自于它。

1948年秋,苏州还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笼罩下。

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方组织成立后,即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配合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当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尽快地把解放区的声音传递过来,苏州民盟创始人之一黄肇模(化名杨筑伦)卖掉家中的红木家具筹得二两黄金。

由于当时收音机还是相当稀奇的东西,为了不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黄肇模特别请熟悉的人买来配件,再组装了一台能收短波的收音机,秘密收听解放区电台。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身边有一台收音机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特别是在解放前,也正是借助收音机这样的特殊载体,很多党的地下工作者才得以获悉自己的任务。

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方组织通过这台收音机,获得了解放战争的最新战况,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政策,并加以记录、整理,由支部成员秘密编辑、印刷成革命宣传小报,采取邮寄、深夜沿小巷散发、塞入居民门隙等多种手段,宣传革命形势和中共的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欺骗和蒙蔽人民的卑劣伎俩。

他们油印的《基本政策之一》小册子,就编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政策》和华东军区解放济南前颁布的《约法七章》等四个文件,邮寄散发给地方各界人士,解除他们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疑虑,起到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为了迷惑反动当局,他们不断变更油印小报的名称,先后出版《简讯》四期、《民工通讯》四期和《光明报》五期。

1949年4月21日,解放大军横渡长江的喜讯传来,民盟苏州支部在地下党发动护厂、护校、稳定人心、维持市面、迎接解放的斗争中积极配合,联系和团结了很多知识界和工商界人士。

1949年4月27日清晨,苏州宣告解放。

民盟苏州支部依靠《苏报》馆职工,印刷出版了《光明报·号外》,以"苏州新历史的第一页、人民解放军进城"的大号标题报道了苏州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热烈场面,并刊出了苏州民盟支部的《告苏州同胞书》。

4月28日,《光明报》第六期(新一号)出版,刊出《告苏州教育界人士书》。

两期报纸刊载的解放战争的其他胜利消息也都来自这台收音机。

如今,这台意义非凡的收音机由民盟苏州市委捐赠,目前收藏于苏州革命博物馆。

秦洪生入党志愿书这份入党志愿书共2页,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是由常熟农民秦洪生于1949年4月向当地党组织递交的。

此入党申请书的栏目分为:基本信息,家庭人口及经济状况,社会关系,拜过老头子否,阶级认识,政治认识,本人经历、对党的认识,以及工作表现等栏目。

从填写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当年30岁的秦洪生是常熟东东镇赵七房的贫农,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

他自幼贫苦,辍学后,砍柴草谋生一直至十五六岁。

后来他学习泥水匠,做工维持生活。

有时他还做小贩贴补家用,生活一直非常贫苦。

在对“党的认识”中,他用不够工整的字迹写道:“共产党代表我们贫人,我们要想翻身,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有快乐幸福的日子过,只有团结广大的人民,大家参加共产党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人类。

”这份解放前的入党申请书如今已不多见,它不但展现了一位普通农民积极入党的心愿和决心,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今天,战火和硝烟已经远去,然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艰辛求索,在中国大地上写下的壮丽史诗将永远不会抹去。

2009年6月,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这份入党申请书由苏州博物馆统一调拨至苏州革命博物馆收藏。

文心图书馆——照亮黑夜的火炬抗战胜利后,中共苏州地下党的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为了加强与学生、青年的联系,属苏常太工委的苏昆段特派员徐懋德,与县中学生、地下党员唐崇侃、进步师生吴石牧、夏锡生、周善德、胡正平等一起,于1945年10月6日在护龙街因果巷口吴石牧家开办了文心图书馆。

文心图书馆以书为媒,传播进步文化和革命思想,壮大了苏州地下党,尤其是文化、教育条线中地下党的力量。

图书馆以“文心”为名,有着特别的意义: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和二三十年代叶圣陶与夏丐尊合著的《文心》,都在青年学生中影响甚广。

同时,“文心”两字还蕴含着把图书馆办成苏州文化中心的宏图。

名称确定后,馆长吴石牧特地请来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为图书馆题名。

与馆名一样颇具深意的还有精心设计的藏书章:在一个齿轮中心,一个火炬被右手高擎着熊熊燃烧。

“文心”、“图书”字样分列火炬两边。

这枚火炬藏书章敲在图书馆的每一本书上、每一张借阅单上,象征着这些书本如火炬般,点亮黑夜、照亮读者们的心。

在创办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文心图书馆已经发展了2000多名读者。

作为私立图书馆,文心总是自筹办馆经费,馆员、读者捐赠是图书馆藏书的重要来源。

同时,进步文艺青年开展义演赚来的钱也捐作办馆费用。

当时,为了迷惑国民党当局,文心图书馆在采购书籍时,除了大量采购鲁迅、巴金等著名作家和学者的新作之外,还购买一些蒋介石的书作为掩护。

一些反映解放区新生活的作品,如《白毛女》、《西行漫记》等,只在文心图书馆内部租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欧美经典文学作品,在文心图书馆都能见到,还有古典小说、农业、医药、科技等通俗读物,这些书大大吸引了渴望求知的青年读者。

除了借阅进步书报、编辑进步刊物(副刊),文心图书馆还排演进步戏剧,开展书评、影评,举办座谈会、联欢会、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召唤更多的青年们为迎来新生活而浴血奋战。

虽然国民党当局百般阻挠与迫害,但革命的火炬已被点燃!在“文心”精神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受到了教育,认清了前途,许多知识分子加入了苏州地下党组织。

光明日报号外这件《光明报·号外》长38厘米,宽26厘米,保存完好。

1949年4月27日,古城苏州宣告解放,中国民主同盟苏州支部印刷出版《光明报·号外》,它以“苏州新历史的第一页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标题,报道了解放军秩序井然地进城和人们情绪热烈夹道欢迎的场面。

这是苏州解放后宣传苏州解放和党的政策的第一张报纸,是苏州报业史上的珍贵纪念。

苏州学生联合会为5月28日罢课致各界书这份苏州学生联合会的宣传单页,是为1919年5月28日罢课而致社会各界的通告。

长20.2厘米,宽19厘米。

1919年,五四运动消息传到苏州,在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中激起强烈反响。

5月9日下午,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省立二中(今苏州中学)、桃坞(今苏州市第四中学)、晏成(今苏州市第三中学)、英华(今苏州市第十六中学)等校学生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大会,声援五四运动。

5月18日,苏州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

从此,苏州学生运动由各学校自发行动进入到统一组织罢课斗争的新阶段。

5月24日,苏州学联组织2500多名学生集会,通电全国,表示“愿意联络全国学界共策进行”。

5月27日,苏州学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次日起,全市中等以上学校一律罢课。

罢课决议被印成通告广为散发和张贴。

通告指出“外交失败,内政日紊,学生等呼吁无效,杞忧难已,望绝路穷,痛深哀切,谨于五月二十八日起一律罢课。

罢课期内,一切服务社会之事皆积极进行,旧受学业仍照常自修。

约法订章,共同遵守,愿自牺牲,以望政府觉悟”。

5月28日,全市20余所学校万余罢课学生列队前往观前、阊门等闹市区游行。

学生们的爱国运动得到了苏州各界群众的同情和支持。

渡船钢板钢板为矩形,高170厘米,宽60厘米,上面留有多处弹孔。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江西九江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彻底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在战斗中,为保护艄公,在渡船艄公的前方安放钢板,以阻挡敌人的子弹。

钢板上的弹孔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畏枪林弹雨、横渡长江天堑的见证。

1993年,苏州革命博物馆开馆前从张家港一农民家中征集来这块钢板。

2008年3月,苏州市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将这块渡船钢板定位馆藏三级文物。

秦大刚烈士遗物这件圆领针织卫生衫和这双布鞋底,是烈士秦大刚遗物。

秦大刚,1926年1月生于通安金墅街。

1943年,受早年参加革命的大哥秦大鲤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1944年,他在金墅航船浜村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利用讲台向学生、村民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对伪保安队士兵做策反工作,团结周围10来所小学的教师组织读书会,学习抗日书刊,传播抗日信息,动员青年参加民兵组织。

1945年3月在苏浙公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到家乡,成为新四军太湖县总队一名战士。

抗战胜利后,他留守苏西坚持斗争。

曾积极配合太湖县马山留守分处主任张振东、锡南留守分处主任张文龙、苏西留守分处主任周志敏等争取收编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淞沪区第五团,并大力发动群众开展“三抗”(抗丁、抗租、抗捐税)斗争,惩处叛徒特务,扫除太湖湖匪,工作十分出色。

1946年1月22日,他率领金墅武工组,化装进入金墅镇,将勾结国民党军警进行武装收租的反动地主李兰轩镇压,遏制了武装逼租的凶焰。

1947年1月14日,秦大刚率领武工组的同志在金墅西泾湾村宿营,由于叛徒告发,凌晨4时许,国民党反动派太湖“清剿”区指挥部出动驻军、保安队100多人将他们的宿营地包围。

秦大刚发现敌情后立即命令武工队员,迅速分散突围。

为了掩护同志们脱险,他边射击边向南撤退,把敌人紧紧地吸引过来。

疯狂的敌人顺着枪声穷追不舍,一直追至连河浜村。

其时,秦大刚正隐蔽在村东梢头的石桥下,一连几批敌人从桥上过去均未觉察。

待后面的敌人赶来时天色渐明,发现了桥底下的秦大刚,立即将他团团围住。

敌人如临大敌,对他威胁利诱,企图逼迫他缴械投降。

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秦大刚毅然举起手中的枪,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两件秦大刚仅有的遗物,于2009年6月,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由苏州博物馆统一调拨至苏州革命博物馆收藏。

它们将时刻向人们传递这位烈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给后人带来鼓舞和鞭策。

陈叔璇烈士临刑前照片图片一陈叔镟被提堂前情景图片二陈叔镟被绑上人力车图片三载有陈叔镟的人力车经过西辕门图片四陈叔镟将至刑场时图片五陈叔镟被枪决时这组陈叔璇烈士临刑前照片,尺寸为11厘米×8.8厘米,是保存至今少有的烈士就义照片,也是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真实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