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常用器件版图

合集下载

模拟集成电路版图基础

模拟集成电路版图基础

扩散电阻与Poly电阻对比
• 使用工艺中已有的层来做电阻,做一些较小的修 改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方块电阻。扩散电阻和 Poly 电阻的一样,也要考虑delta 效应的影响。 扩散电阻是做在衬底上的,因此在边缘变化比较 大,工艺上不那么好控制。而且在做的时候必须 注意第三个端点的连接。 • Poly 电阻是由淀积在衬底表面上的多晶硅构成, 其寄生电容最小且厚度精确,且长宽等都可以得 到很好的控制。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选择 poly 电阻。
Lab 3-3 模拟版图寄生效应 • 知识单元: • 1、电容和电阻的公式; • 2、寄生电阻; • 3、寄生电容。
• 集成电路是由很多层组成的,比如poly 层,nwell 层,metal1 层,metal2 层等等。当布线的时候, metal2 层可能会从metal1 层上通过,这时metal1 和metal2 就会形成一个寄生电容。 • 同样的,MOS 是在衬底上制作出来的,也会形成 寄生电容。我们甚至可以说,寄生电容无所不在。 同样的,由于材料都具有电阻率,因此寄生电阻 和寄生电容一样,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电路要 求高频、低功耗、低噪声的时候,如何减少寄生 电容和寄生电阻将会是设计师面临的挑战。
• 两个薄片互相覆盖的面积来决定。
N阱电容
• 在场效应管的栅极和衬底之间,存在寄生电容。 称之为恶性寄生。但是,如果正好需要电容,这 个寄生是需要的。
金属电容
• 扩散电容缺点:
– 传递噪声:扩散电容在PN 结上会有一个寄生电容。任 何输入到扩散电容底部平行板上的信号将会自动耦合 到衬底上。在电路设计中有些情况,需要一个电容器 阻断直流信号,但是允许交流信号传输到下个电路块。
Poly 电阻:基本poly 电阻版图
• poly 电阻表现形式: – 它的电阻可以从材料的宽度和2 个引线孔之间的距离来计算得到,这一部 分电阻称为体电阻,右图。 • 电阻制作原则: – 实际上,电阻大小不确定性非常高,因此最终做出来的电阻大小不可能 是完全和CAD软件中所设计的大小一样,这里引入一个delta 的概念,称 为偏差补偿。在实际使用中,应该把电阻的宽度尽量做大,长度做长, 这样delta 的影响就会很小。 – 一般来说,长度取不小于10um,宽度取不小于5um。这些措施可以获得 更好的精度和匹配。如果要获得更高的精度,可以把电阻作得更宽更长, 因为delta 值是不变的,相应的它们的影响就变小了。

第八章 数字集成电路基本单元及版图(续)

第八章 数字集成电路基本单元及版图(续)

漏极开路输出单元
如果希望系统支持多个集成电路的正常逻辑 输出同时到总线以实现某种操作,就必须对集成 电路的输出单元进行特殊的设计以支持“线逻 辑”。同时,总线也将做适当的改变。 漏极开路输出单元结构就是其中的一种。下 图给出了两种漏极开路结构的输出单元,其中 (a)图的内部控制信号是通过反相器反相控制 NMOS管工作的方式,(b)图是同相控制的方 式。
动态存储器DRAM (Dynamic RAM)
主要指标:存储容量、存取速度。
存储容量: 用字数×位数表示,也可只用位数表 示。如,某动态存储器的容量为109位/片。 存取速度:用完成一次存取所需的时间表示。 高速存储器的存取时间仅有10ns左右。
存储单元的等效电路(1)
字线 字线
VP 位线 (a) DRAM 位线 (b) SRAM 位线
漏极开路输出单元
(a)反相器反相控制方式
(b)同相控制的方式
漏极开路结构实现的线逻辑
Vcc bi
A1
A2
目的:减少电 AN
表达式为
路结构和成本
bi A1 A 2 A N A1 A 2 A 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输入、输出双向三态单元(I/O PAD)
在许多应用场合,需要某些数据端同时具有输入、输 出的功能,或者还要求单元具有高阻状态。在总线结构的 电子系统中使用的集成电路常常要求这种I/O PAD。下 图是一个输入、输出双向三态的I/O PAD单元电路。
存储单元的等效电路(2)
字线 Cut 位线 (c) 熔丝型ROM 位线 (d) EROM(EEPROM) 位线 (e) FRAM 字线 浮栅 字线
DRAM
随着高密度存储器的不断发展,存 储单元尺寸逐渐减小,这种趋势使得结 构简单的动态RAM成为首选。 DRAM单元发展过程中出现几个阶 段,这些阶段的发展使得DRAM的单元 面积越来越小。

05集成电路版图基础-电阻

05集成电路版图基础-电阻

3、电阻版图
(1)基本电阻版图
注意:根据工艺要求不同,电阻的长度为 两引线孔之间的材料长度或电阻器件体区长度
(2)折弯型电阻版图
注意,拐角处方块数只计算1/2
外角没有电子流过,电阻误差较大
4、电阻误差
引起电阻误差的主要因素有:
接触电阻与接触区误差
扩展电阻
体区误差
头区误差
(1)接触电阻
多晶硅和扩散区组成的电容器
(3)金属和多晶硅组成电容器 多晶硅作电容器下电极板、金属作上电极板构成的MOS电容器。
7.2.3 集成电路中的二极管
在PN结的P区和N区分别加上电极就构成了二极管。 P型衬底上N区和P区构成二极管,图(a)。 做在N阱内的二极管,n+环围绕p+接触,图(b)。 做在P型衬底上的二极管,中央为N型区,四周被P+环包围,图(c)。
有源区可以做电阻和沟道电阻(在两层掺杂 区之间的中间掺杂层,例如npn中的p型区)。
上述两种电阻要考虑衬底的电位,将P 型衬底接最低电位,N型衬底接最高电位, 使电阻区和衬底形成的PN结反偏。例如, P+电阻做在N阱内,除电阻两端有接触 孔外,阱内要增加接最高电位的接触孔。
MOS管做有源电阻 对MOS管适当的连接,使其工作在一 定的状态,利用它的直流导通电阻和交 流电阻作电阻。优点是占用面积非常小。 在模拟集成电路中,把MOS管的栅极 和漏极相连形成非线性电阻。
芯片版图端口分布框架
7.5.2 电源和地线在内部的分布
1.电流密度和金属线宽度 金属线能安全承受的电流称为承受电流常数(Ib)。用Ib可确定承受电流(I)的金属 线宽度(W):I=W×Ib 内部单元用较小金属线宽度,较大单元的金属线要相应加宽,电源和地线的压 焊块用最大宽度的金属导线。 2.电源和地线采用叉指结构 内部电路中的电源和地线布局采用叉指型结构。

制造工艺-CMOS集成电路原理图及版图

制造工艺-CMOS集成电路原理图及版图

硅芯片上的电子世界—晶体管
• 三级管:pnp,npn • 硅芯片上的三极管:
2012年春季
P+ …N…+. P+
N阱
P型衬底
28中北大学
三极管的设计
CMOS工艺下可以做双极晶体管。 以N阱工艺为例说明PNP, NPN如何形成。
PNP
注:
薄氧
由于P衬底接最低电位vss/gnd
因此,VPNP集电极也必须接
C
N+
N–-epi
钝化层
SiO2
P+
P-Sub
2012年春季
N+埋层
P P(G- ND)
N+
Sub
EB C
N+ P
N+
P+
N–-epi
60
60中北大学
版图设计
• 电子设计 + 绘图艺术 • 仔细设计,确保质量
2012年春季
61中北大学
MOS管的版图设计
沟道宽
沟道长
当多晶硅穿过有源区时,就形成了一个管子。在图中当 多晶硅穿过N型有源区时,形成NMOS,当多晶硅穿过P型有 源区时,形成PMOS。
MIM 上电级
第n-1层金属
电容区的下方不要走线;
2012年春季
20中北大学
多层金属制作的平板电容和侧壁电容
多层平板电容(MIM) •增加单位面积电容; •精度高,匹配性好;
2012年春季
侧壁电容: •单位面积电容值可比左边的大; •精度较高,匹配性较好;
21中北大学
MOS电容
CGS
累积区
强反型
vss/gnd 。
C
B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9——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9——

共用电源节点以节省面积; 确定源极连接和漏极连接所需接触孔的最小数目;
(栅长乘以栅宽,称为栅区),因为不能改变栅长 和栅宽,所以无法改变寄生电容。
但可以在不改变栅区大小的情况下减少寄生电阻—
—把晶体管分裂成小的晶体管,并将其并联,每个 晶体管的相同端必须被连接在一起,这样有效栅宽 没有改变,但寄生电阻减小了。
L
W



Ⅳ S G
D
源漏区共用
Ⅰ A B A Ⅱ B A Ⅲ B A Ⅳ B
KP KN
KN
n W
tox
W K L L
工艺设计规则
用特定工艺制造电路的物理掩膜版图都必须遵循一
系列几何图形排列的故则,这些规则称为版图设计 规则。
通过适度的图形排列可以得到较高的成品率,通过
将芯片上不同的器件进行高密度放置能得到更高的 面积利用率,但这两者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接触和通孔:用于确定绝缘层上的切口(cut)。绝缘层用 于分隔导体层,并且允许上下层通过切口或“接触”孔进行 连接,像金属通孔或接触孔就是这类例子。在钝化层上为绑 定pad开孔则是接触层的另一种情况。
分层和连接(2)
注入层:这些层并不明确地规定一个新的分


层或者接触,而是去定制或改变已经存在的 导体层的性质。 绘图层:制版工艺所要求的最小数目的层 掩模层:生成光学掩膜 隔离层:隐含于掩模层之中 绘制的图形的方式——“多边形”(polygon) 和“线形”(path)
接口到该设计的各部分之间的电源电阻(电源线
的宽度、电源线网格); 与其他设计的接口(单元排列、与其他单元进行 无缝接合的单元设计); 阱接触孔和衬底接触孔通常都是连接到电源上的。

数字集成电路基本单元与版图

数字集成电路基本单元与版图
5. E区:Vi Vdd +Vtp PMOS截止, NMOS导通。
Vdsn = 0 |Vdsp| = Vdd Idsp = 0
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转移特性(续)
综合上述讨论,CMOS反相器的转移特性和稳态支路电流如图
所示。
Vo
Id s n
AB Vd d
Vo
D
Eபைடு நூலகம்
C
0
Vtn
Vdd Vdd+Vtp Vdd
-
Vtn )2
n
n t ox
Wn Ln
称之为NMOS平方率跨导因子。
PMOS等效于非线性电阻:
Isdp
=
p[(Vi
-
Vdd
-
Vtn
)
( Vo
-
Vdd
)
-
1 2
(Vo
-
Vdd
)]
p
p Wp tox Lp
称之为PMOS平方率跨导因子。
在Idsn的驱动下,Vdsn自Vdd下降, |Vdsp|自0V开始上升。等效电路如图所 示。
Is-s= 0
Vi = Vdd (I = 1) Vo = 0
(O=0)
Pdc= 0
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时,有:
(I = 0) (I = 1) (I =1) (I = 0)
Is-s 0 Ptr 0
转移特性(续)
对于模拟信号,CMOS反相器必须工作在B区和D 区之间,反相器支路始终有电流流通, 所以
Is-s> 0, Pdc> 0 。
[3]. CMOS反相器的瞬态特性
研究瞬态特性与研究静态 特性不同的地方在于必须考虑 负载电容(下一级门的输入电 容)的影响。

第14章集成电路版图设计PPT课件

第14章集成电路版图设计PPT课件

• 完成一个反相器的版图设计
2020/9/21
25
2020/9/21
26
2020/9/21
27
2020/9/21
28
2020/9/21
29
2020/9/21
30
2020/9/21
31
2020/9/21
32
版图设计中的相关主题
1. Antenna Effect 2. Dummy 的设计 3. Guard Ring 保护环的设计 4. Match的设计
2020/9/21
层次表示 含义
Nwell
N阱层
Active
N+或P+有源 区层
Poly 多晶硅层
Contact 接触孔层
Metal Pad
金属层
焊盘钝化 层
标示图
15
2020/9/21
16
2020/9/21
17
2020/9/21
Hale Waihona Puke N阱设计规则编 描 述尺
目的与作用


1.1 N阱最小宽 (1μ0m.) 保证光刻精度和器
• 设计规则是各集成电路制造厂家根据本身的工艺特点和技术水平而制定的。 因此不同的工艺,就有不同的设计规则。
• 掩膜上的图形决定着芯片上器件或连接物理层的尺寸。因此版图上的几何图
形尺寸与芯片上物理层的尺寸直接相关。
2020/9/21
13
版图几何设计规则
• 版图设计规则:是指为了保证电路的功能和一定的成品率而提出的一 组最小尺寸,如最小线宽、最小可开孔、线条之间的最小间距。
• 1.设计规则检查(DRC) • 2.版图寄生参数提取(LPE) • 3.寄生电阻提取(PRE) • 4.电气规则检查(ERC) • 5.版图与线路图比较程序(LVS)

集成电路CAD版图设计PPT课件

集成电路CAD版图设计PPT课件
度是妥协和折中的结果。因此在完成布图规划和布 局之后,还需要预估块内和块间电容,这样可以更 精确的估计每个逻辑单元的驱动电容,进而达到逻 辑综合优化。 • 实际上,何为布局最佳只是个相对的概念。通常的 布局需要进行人机交互处理,把人的经验代入进行 布局。 • 一般先进行初始布局,然后进行布局的迭代改善。
• 在两维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点间距离的 欧几里德距离公式表示 ,而在集成电路的连线通常是 横线和竖线而不采用斜线,因此求距离不能用欧几 里德距离公式,而用曼哈顿距离表示。
• 反映了一个线网的所有节点的结构图被称为树,树 也是线网中各节点间距离的体现形式之一。
d(x1x2)2(y1y2)2
d},A={a,b}; (4)选b,∵Con(Ai,a)=0; (5)检查,若满足条件,有Ai={c,d , b },A={a}; (6)选a并检查,测定满足条件,则Ai={c,d , b, a},A=ɸ; (7)输出划分结果Ai={c,d , b, a}。
15
16
• I/O和电源规划 • 时钟规划
5
布图的分级
• Top down的布图设计一般都是分级设计, 布图规划是是一个软件的划分过程,主 要针对软模块(网表);而布局是针对 全部硬模块,并且是Bottom up的布图设 计,它可以是分级设计,也可以不是分 级设计。
6
• 在分级设计中,芯片由各级模块组成。芯片为 最高一级模块,高一级模块由若干个低一级模 块组成。最低一级的是基本单元。
Am,满足条件:
A im i1 A iA j A s即 iA 1 j A i2 , j 1 ,2,A 3m ,m A S
10
• 一个划分出的子电路 A i ,有对应的面 积 S(Ai ) 及端子数 E(Ai ) 。每一个划分有一 定的约束条件,即每个子电路的最大面 积 S max 和最大端子数 E max ,所有划分要 符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匹配器件相互靠近放置:减小工艺过程 对器件的差异。
❖ (2)匹配器件同方向性:不同方向的MOS 管在同一应力下载流子迁移率不同。
A
5
5.1 MOS器件常见版图画法
❖ (3)匹配器件与周围环境一致:虚设器件, 避免刻蚀程度的不同。
A
6
5.1 MOS器件常见版图画法
❖ (4)匹配器件使用同一单元:根器件法 ❖ 对于不同比例尺寸的MOS管,尽量使用同一
A
29
5.5 保护环版图
❖ 1、隔离噪声 ❖ 模拟电路的噪声一般来自衬底,噪声源会对
敏感电路造成影响。 ❖ 图7.27:通过P+接触孔吸收来自衬底的噪声。
A
30
5.5 保护环版图
❖ 2、防止闩锁效应 ❖ 闩锁效应是由CMOS工艺中的计生效应引起
的,对电路可靠性非常重要,一旦发生闩锁, 不仅电路无法正常工作,还会因大电流引起 芯片过热,造成物理破坏。 ❖ 图7.29:寄生效应电路。 ❖ 图7.30:多数载流子保护环,吸收外来的多 数载流子,避免寄生三极管的发射极被正偏。
A
38
(1)反相输出 I/O PAD
顾名思义,反相输出就是内部信号经反相 后输出。这个反相器除了完成反相的功能外, 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提供一定的驱动能力。
A
39
(1)反相输出 I/O PAD
❖ 为防止触发CMOS 结构的寄生可控硅效应烧 毁电路,该版图采用了P+隔离环结构,并在 隔离环中设计了良好的电源、地接触。
A
16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A
17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A
18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A
19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 对于无法使用串、并联关系来构建的电阻, 可以在单元电阻内部取部分进行构建。
❖ 图7.18的实现方式。
A
20
电阻匹配设计总结
❖ (1)采用同一材料来制作匹配电阻
❖ (2)匹配电阻的宽度要相同,且要足够宽。
A
47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
❖ 静电放电(ESD)引起的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两
种:一种是电流过大而引起的热失效;一种
A
8
5.1 MOS器件常见版图画法
A
9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 无源电阻:采用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方式制 作的电阻。(本次课只介绍无源电阻)
❖ 有源电阻:利用晶体管的不同工作区表现出 来的不同电阻特性来做电阻。
❖ 1、电阻的分类 ❖ 掺杂半导体电阻:扩散电阻和例子注入电阻
❖ 薄膜电阻:多晶硅薄膜电阻和合金薄膜电阻
A
3
5.1 MOS器件常见版图画法
❖ 2、倒比管版图布局 ❖ 管子的宽长比小于1 ❖ 利用倒比管沟道较长,电阻较大的特点,可
以起到上拉电阻的作用。 ❖ 应用:开机清零电路。
A
4
5.1 MOS器件常见版图画法
❖ 3、MOS器件的对称性
❖ 对称意味着匹配,是模拟集成电路版图布局 重要技巧之一。
❖ 包括器件对称、布局连线对称等。
❖ 2、电阻的版图设计
❖ (1)简单的电阻版图
❖ ❖
电 电阻阻的的阻阻值值=电R阻的WL方dd 块R■数×方块电阻。
❖ 这种阻值计算比较粗糙,没有计入接触孔电阻 和头区电阻。
A
12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 (2)高阻值第精度电阻版图 ❖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对电阻阻值以及匹
配要求不是太高,只需要高阻值。 ❖ 狗骨型或折弯型 ❖ 图7.11
❖ 图7.26:梳状二极管。
❖ 用作ESD的二极管的面积较大,且画成环形结 构。
A
28
5.5 保护环版图
❖ 保护环(guard ring)是有N+型的接触孔或 P+型的接触孔转成环状,将所包围的器件与 环外的器件隔离开来,所以叫做保护环。
❖ 保护环的作用:隔离噪声,保护敏感电路不 受外界干扰;防止闩锁效应。
VSS线,较里一圈是VDD线,输入输出PAD 位于它们之间。
A
43
5.8 连线
❖ 多晶硅:电阻率较大,可以作为数字电路门 内部连线,或者在小模块内作为近距离连线。
❖ 金属AL:既可以在小模块内部使用,也可以 作为模块间的连线。
❖ 1、金属线的宽度:要考虑工艺允许的最大电 流密度,防止流过金属的电流过大。
❖ (3)匹配的电阻要紧密靠近
❖ (4)在匹配电阻阵列的两端要放置Dummy 电阻。
❖ (5)不要使用较短的电阻区块,一般的方块 数为5个,高精度多晶硅电阻总长度至少为50 微米。
A
21
5.3 电容版图设计
❖ 集成电路中的电容存在很多,有专门设计的 电容,也有寄生电容。
❖ 如相邻两层金属重叠会形成电容
A
24
5.3 电容版图设计
❖ (4)MIM电容 ❖ 金属层之间距离较大,因此电容较小。
❖ 减小电容面积、提高电容值:叠层金属电容 器,即将多层金属平板垂直的堆叠在一起, 将奇数层和偶数层金属分别连在一起,形成 两个梳状结构的交叉。图7.21
❖ PIP和MIM电容由于下极板与衬底距离较远, 寄生电容较小,精度较好。
❖ 合并单元后,金属线加宽,可以使用多层金 属重叠。
A
44
5.8 连线
❖ 2、金属布线 ❖ 为防止寄生效应,相邻两层金属应交叉布线。 ❖ 金属折线一般不要走小于900的折线。建议取
1350的折线。 ❖ 3、片内电源和地线 ❖ 将所有的PMOS管放在一起,共用电源线;
所有的NMOS管放在一起,共用地线。
单元进行复制组合,这样,加工的适配几率 就会减小。
A
7
5.1 MOS器件常见版图画法
❖ (5)匹配器件共中心性:又称为四方交叉 ❖ 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差分对中,两管的宽长
比都比较大。 ❖ 采用四方交叉的布局方法,使两个管子在X轴
上产生的工艺梯度影响和Y轴上的工艺梯度影 响都会相互抵消。 ❖ 将M1和M2分别分成两个宽度为原来宽度一 半的MOS管,沿对角线放置后并联。
A
13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 (3)高精度电阻版图设计方法之一:虚设器 件
❖ 对电阻精度及匹配要求较高的电路:基准电 路;运算放大器的无源负载。
❖ 首选多晶硅电阻。 ❖ 虚设器件(Dummy Device)
A
14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 在需要匹配的器件两侧或周围增加虚设器件, 防止边上的器件被过多的可是,引起不匹配。
A
31
5.6 焊盘版图
❖ 焊盘(pad)集成电路与外接环境之间的接口。 ❖ 除了压焊块之外,焊盘还具有输入保护、内
外隔离、对外驱动等接口功能。 ❖ 通常由最上层两层金属重叠而成。 ❖ 图7.31,7.32
A
32
I/0 PAD 输入输出单元(补充)
❖ 承担输入、输出信号接口的I/O单元就不仅仅是压焊 块,而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功能块。这些功能块担负 着对外的驱动,内外的隔离、输入保护或其他接口 功能。
A
45
5.8 连线
❖ 相邻两行的数字电路共用一个电源或地线, 这样电源和地线就形成了叉指布线的方式。
❖ 图7.35
A
46
5.9 静电保护
❖ 多数CMOS集成电路的输入端是直接接到栅上。而 悬浮的输入端很容易受到较高感应电位的影响。人 体的静电模型可以简化成对地的100 PF电容串联一 个1.5 kΩ的电阻,在干燥气氛下 可能在100 PF上 感应出较高的静电电位, 由于存储的能量与电位的 平方成正比,所以存储在人体等效电容中的能量很 大,约0.2毫焦耳。较高的静电电位和较高的能量会 引起CMOS电路的静电失效。
❖ 这些单元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有压焊块,用于连接 芯片与封装管座。为防止在后道划片工艺中损伤芯 片,通常要求I/O PAD的外边界距划片位置100µm 左右。
A
33
I/0 PAD 输入输出单元(补充)
❖ 任何一种设计技术的版图结构都需要焊盘 输入/输出单元(I/O PAD)。不论门阵 列、标准单元结构还是积木块结构,它们 的I/O PAD都是以标准单元的结构形式 出现,这些I/O PAD通常具有等高不等宽 的外部形状,各单元的电源、地线的宽度 和相对位置是统一的。
❖ MOS管工作在积累区。 ❖ 栅氧化层较薄,因此电容较大。
A
23
5.3 电容版图设计
❖ (2)阱电容 ❖ 多晶硅和阱之间形成电容 ❖ 下极板与衬底之间存在寄生电容,精度不高。 ❖ (3)PIP电容 ❖ 多晶硅-二氧化硅-多晶硅结构 ❖ 可以通过控制氧化层的质量和厚度,精确控制
电容值。
❖ 做在场氧区,电容值较小。
二极管。为了保证所有的二极管反偏,需要 将衬底接低电位,N阱接高电位。 ❖ Sp-nwell二极管:N阱和N阱中的P+扩散区形 成的二极管。
A
27
5.4 二极管版图
❖ 利用二极管的反向击穿效应,可以用来做芯片 的ESD(El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释放) 保护。
❖ 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一般在6~8V,因此当 使用ESD时,下一级的最大电压也被嵌位在反 向击穿电压。
A
10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 (1)离子注入电阻
❖ 采用离子注入方式对半导体掺杂而得到的电 阻。
❖ 可以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深度,阻值容易控 制且精度很高。分为P+型和N+型电阻。
❖ (2)多晶硅薄膜电阻
❖ 掺杂多晶硅薄膜电阻的放开电阻较大,是集 成电路中最常用到的一种电阻。
A
11
5.2 电阻常见版图画法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与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