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学的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二、统计研究的特点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学(定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2、总体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资料规律性。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些因素当中,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的次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量表现的研究的。

3、具体性。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即它不是纯数量的研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

数量表现,它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统计资料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只有如实地反映具体的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才能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才能分析、探索和掌握事物的统计规律性。否则,虚假的统计数据资料是不能成为统计数据资料的,因为它违背了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

4、变异性。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就是说,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以外,还必须要在所要研究的标志上存在变异的表现。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

三、统计学研究方法

统计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它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是:实验设计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

(一)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的统计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二)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所谓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都受各种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相互交错作用的影响。在现象总体中,个别单位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任选其中之一进行观察,其结果不足以代表总体的一般特征;只有观察全部或足够的单位并加以综合,影响个别单位的偶然因素才会相互抵消,现象的一般特征才能显示出来。大量观察的意义在于可使个体与总体之间在数量上的偏误相互抵消。

(三)统计描述

统计描述是指对由实验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形把它表示出来。统计描述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它为统计推断、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统计描述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纳,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模型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露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达到认识的目的。(四)统计推断

统计在研究现象的总体数量关系时,需要了解的总体对象的范围往往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是无限的,而由于经费、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原因,以致有时在客观上只能从中观察部分单位或有限单位

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局部观察结果来推断总体。在一定置信程度下,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总体的特征做出估计和预测的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统计研究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用于对总体参数的估计,也可以用作对总体某些分布特征的假设检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统计学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或推断的一种方法。

四、统计工作过程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这样五个阶段。其中心阶段为调查、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讲到“统计”,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统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

(一)统计实践活动

统计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统计实践活动就是人们有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实际资料的工作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据考证,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及奴隶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统计的萌芽,“结绳记事”是最早的统计调查活动,并且将所记之事分为“大事”和“小事”,以“结”的大小来表示。这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开始有目的积累资料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统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丁口”和“田亩”,即人口和耕地,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战争和贡赋。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统计活动的范围逐渐拓宽,内容也逐渐丰富,除了人口和耕地统计之外,财产统计、产量、仓储统计、交通运输统计、矿冶统计、物价统计、军费统计、驿传统计、财政统计、海关统计等也慢慢产生和发展,并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一定的统计资料。但由于封建社会战乱频繁,灾害连连,因此,积累并保存起来的统计资料连贯性较差,且基本不具有可比性。民国时期的统计已经逐步按行业进行,具备了一定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统计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今的统计活动,已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经过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以后得到的反应社会经济实际的统计成果,是人类活动各数量方面客观情况的记录,包括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以数据资料为主。统计数字、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台帐、统计表、统计图等都是统计资料。例如,汉和帝末年全国总人口5,300多万,垦田数732万多顷;康熙年间人口数为27,355,462人(公元1721年),垦田数达7,336,450.5顷;1997年全国农业总产出174,498,000千元,工业总产出615,301,208千元等等,都是统计资料。目前,我们搜集和积累的统计资料已经十分丰富,大量的统计资料多以各种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数据库以及光盘等的形式公布和收藏。

(三)统计理论

统计理论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阐述统计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统计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结晶成统计学。统计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一个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体系,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统计学等等。

统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实践是基础,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都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统计资料来源于统计实践,没有统计实践就没有统计资料,同时统计资料又服务于统计实践,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起来的统计资料,新的统计工作将难以做好。统计理论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抽象和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使统计实践活动更科学、更有效,使取得的统计资料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有使用价值。统计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但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统计资料,也会不断丰富统计理论,促进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统计实践与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统计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是我国统计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本书无意参与这种争论,我们取“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这样的理念,认为统计学主要是研究方法论的,并且,本书将统计学界定在社会经济统计学这样的框架之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讨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将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区分是有益的。

(一)统计认识的对象

从哲学的意义出发,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一种事物可以从量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质的方面进行,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究是在对事物的质的方面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是从量的方面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即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虽然统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但它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质与量的相互联系中研究量的,如果离开了事物质的方面,为研究量而研究量,那就不是统计学了。统计研究事物数量方面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物量的方面的观察和量变规律的研究,逐步把握事物的质和对事物质的方面的认识。因此,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包括量的规模、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现象数量的变化规律、现象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等,而对事物量的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仅对个别事物观察所能得到的,必需通过对现象的大规模研究才能有效,因此,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如下的特点:

1. 总体性。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必须是对总体现象的认识,而非对个体现象的认识。因为,只有通过对总体的数量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现象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众多工业企业的研究,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业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但如果只对该国或该地区的个别工业企业进行观察,则无论我们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也不可能得到整个工业产品的结构及其满足需要程度的信息,因为它不具备代表性。

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要求具有总体性,是基于满足统计研究的目的来考虑的。但强调总体性的要求,并不排斥统计对社会经济个体现象观察的重视。事实上,统计对总体事物的研究是从对个体的观察开始的,例如在人口统计中,如果没有对一个自然人各方面情况的仔细观察和记录,就得不到对人口总体的总

人数、性别比例、地区分布、出生率、平均寿命等方面的数量认识。因此,统计对个体现象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

2. 社会性。统计对象的社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因而统计本身也就有了社会性。二是统计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人的阶级性(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立场和认识结论上的社会性。三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和人的利益有关,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人们相互间的利益分割和利益冲突,必将在统计上显示出来。统计为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说,统计具有社会性。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统计认识活动过程本身和认识方法。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当然,同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里所讨论的是统计学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其他统计学等)中的特有方法。它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等的数量方面时,必须对总体现象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是复杂性的,它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如果统计仅对少数个体进行观察,就会失之偏颇,得不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来。概率论证明:随着观察次数(个体)的逐步增多,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将缩小,样本平均数将逐步逼近总体平均数,样本的分布将逐步趋同于总体的分布。因此,只有被观察的个体“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消除偶然因素影响造成的误差,样本对总体才有足

够的代表性,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足够多”意味着样本容量要比较大,理论认为,样本容量30以上为大样本。但在实际中,人们为了确保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往往选取更多的个体进行观察,具体数目可由抽样原理计算确定。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也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统计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准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总体的构成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有关情况,选择“企业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组,结果可以反映国有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和比例;选择“盈亏状况”进行分组,可以观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等等。

(三)综合指标法

所谓综合指标法,就是根据大量观察获得的资料,计算、运用各种综合指标,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法。通常使用的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这些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总体的特征进行刻划,将其结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四)时间数列分析法

这是一种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上发生、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的统计方法。一般来说,现象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这些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预期的,有些是难以或不能量化和预期的,前者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者则不能。影响时间数列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化、循环波动、偶然性因素等等。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测算和分析,是统计研究的重要方面。

(五)指数分析法

现象的总体是复杂的,其发展变动受其构成要素变动的影响,但这些构成要素往往不可以直接相加,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比较,因此需要逐个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它们的变化对总体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例如多种不同类型商品价格的总变动受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多种产品总成本的变动受每种产品单位成

本变动的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受各部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等等。指数分析法就是用来解决此类问题的。

(六)相关分析法

现象是复杂的,同时现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现象相互间存在着确定的联系,当某一现象变动一定量时,相关现象随之变动,且变动的量是确定的。比如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鲜蛋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就是确定的联系。但有些现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关系,如施肥量和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工业品生产批量和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人们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却是不固定的。它们相关的程度和方向是视情况不同而不同的,相关分析就是要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程度和方向,为对现象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七)抽样推断法

抽样推断法,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择一少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登记结果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有一定正确性和一定把握性的估计的统计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难以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总体规模巨大或总体为无限总体等)和不宜或不能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对部分工业品质量性能的破坏性试验等)。当然在可以进行全面调查或进行其他非全面调查的场合,抽样调查仍然具有独到特点。比如人口调查,可以用普查的方法取得全面资料,也可以用抽样的方法推断全面的情况。抽样推断所依据的虽然是少数单位的情况,但其目的却在于取得总体的数量特征。目前,抽样的方法在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体育、科研等许许多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各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

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不同的。例如,美国没有专门的国家统计局,其统计资料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

责搜集和公布,如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由美国商业部提供,劳动工资方面的资料由美国劳工部负责搜集和公布等。这和中国有别。本节对我国的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做些简单介绍。

(一)统计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内设立了统计处,负责规划全国的财经统计工作。1952年,成立国家统计局,领导全国的统计工作。从那时起,国家建立了由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市、县、区统计局等组成的政府专门统计系统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内设的专业统计机构,共同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政府统计部门受上级统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这基本上保证了各级政府管理决策及社会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需求。现在我国所有的官方统计数字一律由政府统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搜集、由各级政府统计局公布。这保证了全国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和协调统一。

(二)统计调查制度

新中国的统计调查制度是从1950年开始的。1950年3月在中财委统计总处的领导下,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此后全国各种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先后建立起来,而且多是定期报表,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运输邮电统计报表制度》《物资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建设统计报表制度》《贸易统计报表制度》《农业统计报表制度》《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文教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和各项专门调查等。在新中国统计调查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问题,50年代初期滥发统计报表就是其中的一例。据统计,那时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共发放各种统计表格34,993种。“文革”期间,统计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统计报表到1975年才得以恢复。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统计制度的改革问题,从统计队伍来说,政府统计部门重新组建了农调队,成立了城调队,90年代又成立了企调队。从调查方法制度上来讲,过去实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已不能满足经济改革开放对统计的要求,必需进行改革。以定期普查和抽样调查为主、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是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的基本特征。调查方法制度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今后,民

间统计机构和统计业务可能会有较大发展,并作为政府统计的必要补充,共同承担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需求的任务。

(三)统计法制

统计法制是保证统计工作依法进行、保证统计资料及时、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现实的必要手段。中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统计文件是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东北统计报告暂行规定》。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以命令的形式发出了《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它为在全国有组织、有领导地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科学的统计工作铺平了道路,并对以后的统计工作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年,在治理滥发统计表格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制定及审批调查统计报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查统计报表制订送审的几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统计报表制度。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要求在领导上、业务上、组织上加强统计工作,同一切虚报、瞒报统计数字的违法行为作斗争。1963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统计工作试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统计法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83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正式公布,并于1984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统计史上第一部正式法规,该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统计工作真正开始走上法制轨道。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也已制定了统计法规性的条例,如《河南省统计工作管理条例》等,使得统计工作的法制管理真正切实可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业务越来越多,统计工作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统计主体也将由“一元”发展成“多元”。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不断有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出现,因此统计法制建设须将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二、统计工作过程

从理论上讲,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定性认

识的阶段。统计设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统计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没有预先的科学的设计,没有具体的工作规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一项大规模的统计活动开始前,必需进行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定量认识的阶段。统计用数字说话,而各种统计数字都直接来自于统计调查,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需要根据大量翔实的统计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根据统计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调查是统计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统计分析阶段准备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整理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并非总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开始。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都是一种定量认识活动。

统计分析,是统计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分析的工作过程。统计认识的结论要从分析中得出,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是对统计资料的计算分析,但其目的却是要揭示统计研究的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规律性等,所以这是统计认识的定性阶段。

因此,从认识的顺序来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这四个阶段,是从定性认识开始,经过定量认识,再到定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性认识(在定量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的过程。

再次重申,统计认识过程的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相对的,实践中,统计工作过程是很难这样分开的。

第二节 统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学的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二、统计研究的特点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学(定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2、总体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资料规律性。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些因素当中,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的次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量表现的研究的。 3、具体性。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即它不是纯数量的研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

统计学知识点

统计学知识点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所谓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变异性 2.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填报单位 统计总体, 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1)大量性,即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要足够多;(2)同质性,即总体中各单位最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3)变异性,即总体中各单位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 填报单位: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3什么是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总和 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所包含的总体单位的数量 4.什么叫标志值? 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变量。变量的数值表现称变量值,即标志值或指标值。 5.什么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指从调查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组成进行观测,并用这部分单位的资料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其主要特点是:(1)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2)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指标;(3)存在抽样误差,但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6.统计分组的关键是什么? 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关键。 7.什么是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将两个同类指标作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表明同类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比例相对指标: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用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8.什么叫频数密度? 次数密度(频数密度)=各组次数/各组组距 9.什么是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说明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累计总量水平的指标,而时点指标是说明总体现象在某一时刻状态下总量水平的指标。其区别是:(1)指标数值的可加性不同;(2)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单位的关系不同;(3)指标数值的来源不同。 时期指标不能用于反映时点的状况;时点指标要以序时平均数的形式来反映时期的水平。 10.什么情况下用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 若只知 x 和xf ,而f 未知,则不能使用加权算术平均方式,只能使用其变形即加权调和平均方式。 加权算术平均数:权数是分母 f xf x ∑∑=

统计学原理资料

统计学原理 常见统计指标 1.人均GDP 2.物质生活 3.人口素质 4.精神生活 5.生活环境 统计学三种主流学派 国势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 一、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二、统计学的性质:一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的规律性。适用对象广泛,研究重点集中突出 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 数量表现-描述总体数量特征 数量关系-表明现象之间的联系 数量界限的择定-分组 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组以及相应的数值分布。 研究内容:统计的研究方法,如何改进和完善 四、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二)统计分组法 (三)综合指标法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总体和总体单位 指标和标志 指标体系 总体: 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许多个单位整体 特点: 大量性-有足够多的总体单位数量 同质性-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差异性-统计研究的内容 类型: 单位数(有限、无限)

总体单位: 资料的原始承担者-资料最初取得来源 与总体的关系: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 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互相转化 例: 上海市高校的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的现状 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例:以某企业为总体单位时 标志名称:组织形式注册资本员工人数 标志表现:合伙制50万元30人 品质标志-属性-文字 分类 数量标志-数量-数字 连续变量-整数和小数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离散变量-整数 变量值:变量的数量表现值 指标――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 指标名称人均产值平均工资固定资产 指标数值10000元2000元300万元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类型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绝对数 质量指标:相对数或平均数 总量指标(绝对指标) 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一般随总体规模改变而改变,是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单位的总数量,表示总体本身规模大小 标志总量-总体某项内容的总数量,为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 在同一总体中,总体单位总量只有一个,标志总量可以有多个。当研究目的不同使总体发生变动时,这两种总量也会变动。 相对指标=比数/基数 ――表明现象间的数量关系。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a 大量观察法b 综合指标法c 统计推断法 3.统计要素:a 总体b样本c 推断(基本任务)d 推断的可靠性(最重要的要素) 4.统计学的内容:a 描述统计b 推断统计 5.专门调查:是指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专门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多属一次性调查。(a 普查b 重点调查c 抽样调查d 典型调查) 6.统计分组的标志:a 按品质标志分组b 按数量标志分组 7.集中趋势的测度: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8.离散趋势的测度:在统计学中也称标志变异指标,是用来描述数列中标志值的离散趋势与离散程度的。 9.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 10.相对指标: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之比。包括有名数和无名数。 11.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强度相对数 12.指数:广义:凡是能说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狭义:指数是用来表明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在不同时期间的相对变动程度 13.同度量因素或同度量系数,一般把相乘以后使得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直接相加的指标的那个因素 14.平均数指数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受到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利用综合指数公式编制总指数,而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采取平均数形式编制总指数,这种方法称为平均数指数法 15.抽样:抽样就是从所研究的对象中随机地取出其中一部分来观察,由此而获得有关总体的信息 16.样本统计量:当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比率(或成数)以及标准差和方差等集中趋势指标和离散趋势指标来描述样本的特征时,称为样本统计量 总体参数:当用他们来描述总体特征时,则称为总体参数 17.非抽样误差:是指在调查登记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由于主观因素破坏了随机原则而产生的系统性偏差 抽样误差:仅仅是指由于抽样的随机性而带来的偶然的代表性误差,不包括登记性误差和不遵守随机原则造成的偏差 18.随机的抽样设计:随机抽样也称简单随机抽样,是抽样中最基本的方式,包括: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19.抽样分布:假如从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出容量相同的各种样本,则从这些样本中计算出的某统计量所有可能值的分布称为这个统计量的抽样分布 20.t分布:概念t分布是小样本分布,小样本是指n<30.t分布适用于当总体标准差未知时用样本标准差s代替总体标准差,由样本平均数推断总体平均数以及2个小样本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等。 性质:(1)t分布是对称分布,且其均值为0. (2)当样本容量n较小时,t分布的方差大于1.当n增大到大于或等于30时t分布的方差就趋近于1,T分布也就渐进于标准的正态分布,这时可用标准的正太分布来代替T分布。(3)T分布是一个分布族,对于不同的样本容量都对应着不同的分布,且其均值都为0. (4)与标准正太分布相比,T分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备课笔记)

1.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1.1统计的含义 什么是统计?有3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进行统计设计、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以及提供各种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的总称。常见的统计工作有农业统计工作、工业统计工作、人口统计工作等等。 2.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数字资料及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年鉴等各种数字和文字资料。准确可靠的统计资料是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经济管理中分析、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3.统计学:又称为统计理论,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对统计实践进行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阐明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它还是一门方法论学科。从广义上说,统计学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统计科学理论的总和,在我们教材中专门阐述的是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也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 1.1.2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统计学也不例外,它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出发,再达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本质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来说,统计学主要有三个特点:数量性、总体性、社会性。 1.数量性 统计学归根结底是为了概括出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和规律,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数量的多少,即研究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二是

数量之间的关系,即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等;三是质与量的关系,即研究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然后,我们利用这些数据为依据去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比如说,我们去研究全球的幸福指数,讨论如何改善人类生活等等。 当然了,我们统计反映的数量是具有具体性的。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也就是研究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而不研究抽象的数量,这是和数学有本质区别的。 2.总体性 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总体的数量,它要揭示的也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规律性。统计的研究结果都是描述总体特征的,而我们要认识研究某一个现象总体,必然是从个体入手来进行调查的。比如,如果要进行某一个地方的消费需求调查,对每一个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就是为了概括出这个地区消费者总体的消费需求规律,这样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依据,在这里,每个被调查者只是入手点,而并不是我们统计分析的最终对象。 3.社会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在研究时要联系有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同时也要联系有关自然现象与技术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这就是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1.1.3统计的分类 目前来看,统计学有两大类分类标准,一个是分为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另一个把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 1.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 从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来分,统计学可以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其中,理论统计学在国外又称为数理统计学,它的研究内容是关于统计学中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原理,也就是传统的概率,我们可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的科学。因此,它 的研究对象就是数据及其相关的问题。具体来说,统计学通常涉及以 下方面: 1.1 数据的收集方法 统计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数据。它涉及到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 问卷调查、采访、实验、观察等。如何设计数据收集的方法,以提高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2 数据的整理和清洗 收集到的数据一般需要进行整理和清洗,以便进一步分析。数据 整理和清洗可以包括数据的分类、排序、去重、填缺等操作。此外, 数据的可视化也是数据整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例如数据的图表化和统 计表格的制作等。 1.3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推 断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分布、规律和趋势,并基于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在解释数据分析结果时,统计学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模型和方法来表达数据的含义。

1.4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统计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医学、工程等领域。例如,社会学家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来探究社会现象;医生可以用统计方法来研究疾病的流行病学;工程师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来优化生产过程。因此,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和多样化的。 2. 统计学的特点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2.1 数据的客观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一般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采用适当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数据的偏差和误差,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 2.2 数据的多样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多样化,包括数量性数据、质性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等等。因此,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和分析数据。 2.3 统计方法的普遍性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统计学方法和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统计学方法和技术常常被作为研究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统计推 断法,统计指数法,抽样法,相关分析法。 2.简述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有不同组织形式,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 查。(统计报表制度是根据国家统计法规定,自上而下布置,统一规定表格形式报送时间和程序,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上报的统计报告制度。)专门调查是统计工作中重要的调查组织形式.按其特点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四种. 3.统计整理的主要程序包括那些。1)制定统计整理方案包括确定统计分组的方法,用 哪些指标来说明总体特征和对总体资料的处理方法。统计整理方案是确保统计整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开展的首要前提。2)审核原始资料为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及时完整和系统性,对调查得到的资料要从逻辑和计算两方面进行审核。3)统计分组和汇总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确定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那些需要分组或分类。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正确的分组标志和合适的组限4)绘制统计图表绘制统计表是把汇总的资料按一定的规则在统计表或统计图上表现出了。 4.统计表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从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表头,横行标题,纵栏标 题和数字资料等要素构成。 5.如何编制组距变量数列.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计 算全距(R)2)确定组距和组限。3)计算各组频数,频率. 6.简述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公式。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同期计 划数*100% 2)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 3)比较相对指标(%)=某一国家地区(单位)某种现象的指标数值/另一国家地区(单位)同一现象的指标数值*100% 4)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同一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5)强度相对指标=某一现象的指标数值/另一与此有联系现象的指标数值6)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100% 7.简述平均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公式。(1)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加权算术平 均数)(2)调和平均数(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3)几何平均数(4)位置平均数 8.误差主要有哪些种类?简述各种误差的概念.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9.简述抽样推断的作用。1)抽样推断可以对某些必须了解其情况,但实际又不可能或没 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做研究。2)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时效,降低统计成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应用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全面调查的数字资料进行质量检验和修正. 4)抽样推断可以用于对工业生产中成批生产或大量连续生产产品的工艺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查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还可以利用抽样推断对总体进行假设检验,判断真伪,决定取舍。 10.简述抽样推断的基本要求. 1)无偏性。当样本指标的数学期望值等于估计值或推断值的 总体指标,则这个估计的总体指标称为无偏估计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估计没有随机性误差,而是指每次估计中没有系统偏差。2)一致性。它是指随着样本容量增大时,估计的总体指标越来越接近总体指标的实际值.3)有效性。它是指无偏性估计的总体指标中方差较小的估计量,即希望那个估计量的离差尽可能小。 11.简述抽样的组织形式。1)纯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就是从不加任何分类,排队的 全及总体中,完全排除人们的主观意图,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2)类型抽样,也称分层抽样,他是统计分组与抽样推断原理的结合运用,即把总体各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进行分组,然后从各组中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这种方法适用于全及总体单位数较多,内部结构较复杂,且各单位标志值差异较大的情况. 3)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这是对所要调查的全及总体单位数,按某一标致顺序编号排队,然后按照固定顺序和相等的间隔从中抽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是一门以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以下是一些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的例子: 1. 人口统计:人口统计是统计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人口数据,如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来了解人口情况和趋势。这些数据对于政府制定人口政策、规划社会发展和提供社会服务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 经济统计:经济统计是统计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包括收集和分析各种经济数据,如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了解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这些数据对于制定经济政策、评估经济效益和预测经济走势都有很大的作用。 3. 健康统计:健康统计是统计学中一个关注人们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的研究领域。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健康数据,如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医疗资源分布等来了解人们的健康情况和趋势。这些数据对于制定卫生政策、改善医疗服务和预防疾病都有很大的重要性。 4.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统计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对象。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调查数据,如问卷调查、面试调查等,来了解人们的态度、行为和观点。这些数据对于研究社会问题、评估政策影响和预测社会变化都有很大的帮助。

5. 自然科学研究:统计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收集和分析各种实验数据,如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从而推断出科学原理和规律。统计学在实证研究、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很多领域和行业,包括人口统计、经济统计、健康统计、社会调查和自然科学研究等。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统计学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和解释现象的依据,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都有重要的贡献。

统计师考试知识点:社会统计学研究对象

统计师考试知识点:社会统计学研究对象 统计师考试知识点:社会统计学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店铺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欢迎欣赏与借鉴。 只有明确了研究对象,才可能根据它的性质特点指出相应的研究方法,达到认识对象客体规律性的目的。由统计学的发展史可知,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开始的,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统计学得以不断发展。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过程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通过对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反映现象的.本质。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社会经济现象包括自然现象以外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比如,国民财富与资产、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生产与消费、财政与金融、教育与科技发展状况、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通过对这些基本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认识,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基本认识。 社会经济统计学虽然不研究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本身,但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技术总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也研究自然技术因素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研究社会生产发展对社会生活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研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研究社会生产的发展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等等。 以上就是社会统计学研究的对象了,纯理论,看着不容易,大家实在不能理解,看第一句话即可。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最基本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最基本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总体,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所有个体组成的集合。个体和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在数量上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又都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有着某种联系。由于总体的范围大小以及数量多少的不同,总体的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地说,凡是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都可以作为总体加以考察;而如果需要考察具有不同特征的对象,则就要从多个角度观察,才能找到理想的总体。统计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和整理各种相关信息,对总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现象内部的结构和规律性,为各级决策者提供有关总体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由于这个特点使得统计分析方法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例如分组、分类、变量设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人口、教育、医学、环境保护、军事、工业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更是离不开统计方法。目前,几乎每一个经济问题的解决,都要运用统计方法,如投资决策、市场预测、产品销售、财政、金融、税收、会计、审计、统计信息咨询等。因此,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统计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统计学是数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它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许多领域的知识。所以,统计学的产生是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它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认识。从古到今,统计学的思想方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共同性质是构成统计对象的最基本的因素。一

个研究总体,它的统计特征是由该总体内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特征决定的。统计学就是通过对总体的特征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来说明总体的概貌和运动状况,以满足各级领导的需要。如果我们把所要研究的总体看成是一个理想的纯形式概念时,那么,一切科学研究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寻求包含在总体中的个体,以确定这些个体属于哪一类型”。因此,总体是构成统计学的最基本因素。在研究中要处理好“度”的问题。首先,对总体的度必须根据需要加以确定,其次,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条件,防止以偏概全。当然,随着总体的变化,还要适当地改变总体的抽样尺度。

统计学

一、统计学的涵义 1统计学是以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数据表现为研究对象,并需要结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门通用方法论科学。统计包含三种涵义,两重关系。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2统计学的性质:是一门适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学科。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 4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1)数量性(最基本的特点)(2)总体性(3)变异性(4)具体性 5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大数定律。(1)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它可以使影响个体的偶然因素相互抵消,显示出现象的一般特征。其数理依据是:反映随机现象基本规律的大数定律。(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调查、重点调查等)实验设计:实验的统计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是从数量方面对现象总体特征的概括说明。综合指标法,就是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4)归纳推断法(统计推断法):是在一定置信程度(即可靠程度)下,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总体特征作出估计和预测的方法。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参数估计法:是指当总体不知道时,需要通过样本数据计算样本统计量,并以此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或取值区间。假设检验法:由于对总体的变化情况不了解,不妨先对总体的状况作某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实际观察的资料对所作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行动的取舍。 统计数据的类型: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统计总体的特点:(1)同质性(2)大量性(3)差异性 统计总体根据总体所包括的个体数目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2、总体单位定义: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动物或其他东西。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既可以指客观事物本身,也可以是反映该事物某重要数量特征的一组数据的集合。总体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或元素),是各项统计数字的原始承担者。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也是相对而言,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范围不同而相互变化。 (一)标志 1、定义: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称为标志。 2、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类 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只能用文字表示,例如,性别等 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可用数值表示,例如,年龄等。 (2)按有无差异分类 不变标志——各单位具体表现相同。可变标志——各单位具体表现不同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名称和数值的总称。 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

统计学第二版课件

统计学第二版课件 统计学第二版课件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统计学第二版课件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只有明确了研究对象,才可能根据它的性质特点指出相应的研究方法,达到认识对象客体规律性的目的。由统计学的发展史可知,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开始的,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统计学得以不断发展。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过程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通过对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反映现象的本质。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社会经济现象包括自然现象以外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比如,国民财富与资产、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生产与消费、财政与金融、教育与科技发展状况、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通过对这些基本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认识,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基本认识。 社会经济统计学虽然不研究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本身,但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技术总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也研

统计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统计学研究对象、统计学性质和统计学研究基本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即研究大量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通过对这个对象的研究,以认识客观现象总体的规律性。统计学的性质是认识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的研究基本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 2.标志和统计指标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1)区别: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标志有用文字表述的品质标志,而指标都用数值表示。 (2)联系:许多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得到的(统计指标的数值多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汇总而来的),指标与标志随着统计研究目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统计测量的层次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主要有四种,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1)定类尺度特点有:计量层次最低;具有=或≠的数学特性;数据表现为“类别”,各类型是平等的;各类别可以指定数字代码表示。 (2)定序尺度的特点有:比定类尺度精确些;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数据表现为“类别”,但有序;具有>或<的数学特性。 (3)定距尺度特点有:比定序尺度精确;数据表现为“数值”;没有绝对零点;具有 + 或 - 的数学特性。 (4)定比尺度特点:数据表现为“数值”,与定距尺度处于同一层次;不仅具有具有 + 或–的特性,还具有⨯和÷的数学特性;有绝对零点,零表示没有。 4、搜集原始数据和次级数据常用的方法分别有哪些? 答:原始数据的收集方法:1.直接观察法2.报告法3.采访法4.登记法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docx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科学来源于实践。统计学是长期的统计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渐渐形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其根本特征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现象发展变化在详细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变动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告知我们,不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都存在质与量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亲密联系的。事物的质是通过量表现出来的,没有数量也就没有了质量,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的界限,将引起质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并把握其发展规律性,必需研究事物的量的方面,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性在详细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所以,从数量上熟悉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科学的熟悉方法。 一般来说,统计既可以研究自然现象,也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本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所以,这里所说的数量方面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比率关系、普遍程度,等等。事物的质和量是亲密联系的,是辩证的统一,因此,统计要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

方面进行研究,必需和质的方面结合起来。例如,要统计工业产品产量,假如不明确什么是工业产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就无法进行。 (二)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为其研究领域,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可概括成如下四个特点:数量性、总体性、详细性和社会性。 1.数量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现象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打算现象质量的数量界限。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性,是统计区分于其他社会经济调查研究活动的根本特点。必需指出,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熟悉是定量熟悉,但必需以定性熟悉为基础,要和定性熟悉结合起来,遵循定性一定量一定性的科学熟悉规律。例如,要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本质属性,然后才依据这种熟悉去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进而才能据以处理许很多多复杂的、详细的实际统计问题。 2.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由很多个体现象构成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劳动生产率统计,不是研究某人详细的劳动效率,而是研究一个国家、地区、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如前所述,教育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等(参见第二章)。不同类型的研究不但应用不同的设计模式,而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变量的设计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设计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研究。 研究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选择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理论研究法等等,选择恰当有效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要使所选择的研究方法相对正确和合理,就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在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秀方法”。哪一种或哪几种研究方法对实现研究目的最有效,就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要验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程度,证明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优于传统的方法,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要考察几百年来直观性教学原则在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上的演变过程,那么就要用历史研究法;要了解当前有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就需要用调查法;要比较美国和中国课程开发模式上的差别,就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二)根据研究课题内容的性质确定研究方法 不同性质的课题内容也是确定用什么类型的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据。如有的内容更适合于用量化的方法,有的内容更适合于用质化的方法。研究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调查和测验的方法。而研究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看法,就更适合于用质化访谈的方法进行。 (三)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育研究的每类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能互相替代。这就是所谓各种研究方法的独立性。在注意每种方法的独立性的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难度较大的课题中,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的互相结合、配合使用,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从多个角度研究问题。例如,在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课题中,就既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演变做回顾、梳理,又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特点进行把握,分析,还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编制的课程、教材进行实证的研究,以检验课程、教材的实施效果,并为课程的修订积累资料。

统计科学概论

统计科学概论 一、统计涵义 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它适应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统计一词通常包括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统计的实践活动,包括对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建立和完善统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的总称,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要载体。包括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和比例关系的数字资料,对现象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统计资料通常以统计表、统计汇编、统计年鉴等形式出现。统计学是系统地论述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又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是构成统计这一完整的概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工作为社会提供统计资料。统计学与统计工作表现为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关系,统计工作为统计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统计学对统计工作又起着指导作用。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社会经济统计学所要认识的客体。只有明确了研究对象,才能根据它的性质特点指出相应的研究方法,达到认识客体的目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对社会经济统计实践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并指导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实践。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可以简单概括为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即研究社会经济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统计:即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统计学(理论),是指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三种含义的联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其对象的特点是: 社会性: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数量 总体性;有许多单独数量组成 具体性:研究的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 三、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 总体的性质:大量性,同质性,具体性(与研究对象的区别,注意多项选择题)确定总体的步骤:定出现象同性质的标准,对照具体单位是否符合所规定的标准,确定总体的范围。 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个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单位,构成基础。 3.总体和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单位是形成总体的基本个体,同时单位也只有依赖于总体才存在,另外,当研究的目的发生变化时,总体与单位还可以互相转化。 区别:含义上的区别、总体是指标的载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 单位标志:简称标志,只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标志表现:表明标志特征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用来回答标志的文字或数字) 四、统计的职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