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复习题参考答案

1、简述构成复合材料的元素及其作用

复合材料由两种以上组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界面组成。即构成复合材料的元素包括基体相、增强相、界面相。

基体相作用:具有支撑和保护增强相的作用。在复合材料受外加载荷时,基体相一剪切变形的方式起向增强相分配和传递载荷的作用,提高塑性变

形能力。

增强相作用:能够强化基体相的材料称为增强体,增强体在复合材料中是分散相,在复合材料承受外加载荷时增强相主要起到承载载荷的作用。

界面相作用:界面相是使基体相和增强相彼此相连的过渡层。界面相具有一定厚度,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上与基体相和增强相有明显区别。在复

合材料受外加载荷时能够起到传递载荷的作用。

2、简述复合材料的基本特点

(1)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可设计性

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是指通过改变材料的组分、结构、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来调节材料的性能。显然,复合材料中包含了诸多影响最终性能、可调节的因素,赋予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可设计性以极大的自由度。

(2)材料与构件制造的一致性

制造复合材料与制造构件往往是同步的,即复合材料与复合材料构架同时成型,在采用某种方法把增强体掺入基体成型复合材料的同时,通常也就形成了复合材料的构件。

(3)叠加效应

叠加效应指的是依靠增强体与基体性能的叠加,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独特而又优于个单元组分的性能,以实现预期的性能指标。

(4)复合材料的不足

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和基体可供选择地范围有限;制备工艺复杂,性能存在波动、离散性;复合材料制品成本较高。

3、说明增强体在结构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能够强化基体的材料称为增强体。增强体在复合材料中是分散相。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按几何形状可分为颗粒状、纤维状、薄片状和由纤维编制的三维立体结构。暗属性可分为有机增强体和无机增强体。复合材料中最主要的增强体是纤维状的。对于结构复合材料,纤维的主要作用是承载,纤维承受载荷的比例远大于基体;对于多功能复合材料,纤维的主要作用是吸波、隐身、防热、耐磨、耐腐蚀和抗震等其中一种或多种,同时为材料提供基本的结构性能;对于结构陶瓷复合材料,纤维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韧性。

4、说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何有最小纤维含量和最大纤维含量

在复合材料中, 纤维体积含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纤维强度高,基体韧性好,若加入少量纤维,不仅起不到强化作用反而弱化,因为纤维在基体内相当于裂纹。所以存在最小纤维含量,即临界纤维含量。若纤维含量小于临界纤维量,则在受外载荷作用时,纤维首先断裂,同时基体会承受载荷,产生较大变形,是否断裂取决于基体强度。纤维量增加,强度下降。当纤维量大于临界纤维量时,纤维主要承受载荷。纤维量增加强度增加。总之,含量过低,不能充分发挥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的作用;含量过高,由于纤维和基体间不能形成一定厚度的界面过渡层, 无法承担基体对纤维的力传递, 也不利于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提高。

5、如何设才计复合材料

材料设计是指根据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而进行的材料获得方法与工程途径的规划。复合材料设计是通过改变原材料体系、比例、配置和复合工艺类型及参数,来改变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别是是器有各向异性,从而适应在不同位置、不同方位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赋予了结构设计者更大的自由度,从而有可能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掘与应用材料潜力的优化结构。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与研制步骤可以归纳如下:

1)通过论证明确对于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求,确定设计目标

2)选择材料体系(增强体、基体)

3)确定组分比例、几何形态及增强体的配置

4)确定制备工艺方法及工艺参数

5)以上主要为设计步骤,在完成复合材料设计方案后,应结合市场供应情

况和研制单位的已有条件,采购原材料,购置或改造工艺设备,完成制

造工艺条件准备

6)测试所制得样品的实际性能,检验是否达到使用性能要求和设计目标

7)在总结设置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调整设计方案,组织制品生产

6、如何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相容问题

相容性是指亮哥相互接触的组分是否相互容纳。在复合材料中是指纤维与基体之间是否彼此协调、匹配或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包括:物理相容性和化学相容性

复合材料界面的物理相容性主要包括润湿性、热膨胀匹配性和组分之间元素的相互溶解性。

1)纤维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在复合材料工艺过程中,液态基体与纤维最

好能发生润湿,以免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太弱,使其传递载荷的功能不能

充分发挥。

2)热残余应力热残余应力是由于复合材料组分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当使用或制造过程中所处的温度偏离复合材料成型温度时,在组元界面

处产生的结构内应力。这种残余应力与复合材料所承受的外载荷产生的

应力相叠加,将影响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甚至在复合材料中造成微裂

纹使复合材料丧失承载能力。

良好的复合材料界面化学相容性是指在高温时复合材料中的两组分之间处于热力学平衡且两相反应动力学十分缓慢。但是,出共晶复合材料和原位生长复合材料外,一般复合材料都不属于组分之间能够处于热力学平衡的体系。为了改善复合材料界面化学相容性,在选材时不能只单纯考虑力学平衡,还要查阅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资料以获得达到某种平衡状态时的信息。

7、说明复合材料的结合方式,如何提高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

界面结合的方式大致可分为机械结合和化学结合两类。化学结合又可分为溶解与润湿结合和反应结合。

机械结合:基体与增强体之间仅仅依靠纯粹的粗糙表面相互嵌入作用进行连接溶解与润湿结合:在复合材料制造的过程中基体与增强体之间首先发生润湿,然后相互溶解,这种结合方式即为溶解与润湿结合

反应结合:基体与纤维间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上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而产生结合的结合方式

8、说明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及其有关力学和物化要求

界面相是使基体相和增强相彼此相连的过渡层。界面相具有一定厚度,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上与基体相和增强相有明显区别。在复合材料受外加载荷时能够起到传递载荷的作用。

对界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力学和物理化学两个方面。

力学方面:力学方面要求几面能够传递载荷。复合材料在服役期间必需保持自己的形状和承担外界及相邻构件施加的载荷,这就要求复合材料是一

个力学上的连续体,即复合材料中各组分之间通过界面实现完整的结

合。从力学观点看,界面作用就是将复合材料的各组分连接成为力学

连续体,因此对界面的力学要求是界面应具有均匀、恒定的强度,保

证能在相邻组分之间有效的传递载荷,是他们能够在复合材料承载时

发挥各自的功能。

物理化学方面:从物理化学角度出发,理想界面应是化学非连续体,即各组元间不发生元素间相互扩散或化学反应。只有各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

成分和晶体结构,且在界面处不存在相互联系的过度向,界面才

能有效地阻止裂纹的传播和扩展;两组分拣不发生化学作用,才

能避免界面形成脆性层,从而避免在脆性层中产生的裂纹所诱发

的纤维破坏;元素间不发生扩散,才不致使基体塑性变差或使增

强体产生凹陷和不平整等缺陷。

9、连续纤维和非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应力状态有何不同

(1)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在纵向载荷下的应力状态

在弹性范围内: 在简单拉伸时,纤维、基体和界面均产生三向应力状态。在施

加外力初期,纤维和基体均处于弹性变形范围内。由于纤维与

基体的弹性模量不同,故纤维比基体的轴向应力高,界面处的

轴向应力最高;横向应力与轴向应力相比其值很小。

在塑性变形范围内:继续增加外力值至基体发生屈服,而纤维仍然处于弹性变形

范围。基体与纤维的泊松比之差进一步增大,故横向应力增

大。轴向应变越大,则横向应力增大幅度也越大。

(2)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在横向载荷下的应力状态

在受横向载荷时,界面的应力分布用应力集中系数来描述。在横向载荷作用下围绕界面的应力与载荷方向的夹角θ有关。当θ=0时,界面正应力r σ具有最大值。然后随θ增加而减小;当θ=70o ~90o 正应力有拉伸应力变成压缩应力。剪应力θτr 在θ=45o 时最大;当θ<45o 或θ>45o 时θτr 减小。因此,在横向载荷下,界面所受最大应力不是剪应力,而是拉伸或压缩正应力。

(3)非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应力状态

在一定的纵向外加拉伸载荷作用下,非连续纤维和基体同时发生弹性变形,由于纤维的弹性模量远大于基体的弹性模量,故纤维对与之相邻区域基体的变形产生约束,造成基体的弹性变形不均匀;界面剪切应力i τ和纤维拉伸应力i σ在纤维长度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

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何存在纤维临界长度和临界长径比

11、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有何特点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包括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包括:机械结合、溶解与润湿结合、交换反应结合、氧化物结合和混合结合。

1)机械结合基体与增强体之间仅仅依靠纯粹的粗糙表面相互嵌入作用进行

连接。

2)溶解与润湿结在复合材料制造的过程中基体与增强体之间首先发生润湿,

然后相互溶解,这种结合方式即为溶解与润湿结合。

3)交换反应结合当增强体或基体成分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时,除发生界

面反应外,在增强体、基体与反应产物之间还会发生元素交换。所产生的结合称为交换反应结合。

4)氧化物结合氧化物结合是指当采用的增强体是某种氧化物时,其与基体间

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氧化物,所产生的结合。

5)混合结合当由增强体和基体金属组成复合材料时,某些金属基体表面存在

致密的氧化膜。此氧化膜常常逐渐被某种工艺因素或化学反应破坏,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界面从非化学结合向化学结合过渡,在过渡过程中,界面既

存在机械结合又存在化学结合,成为混合结合。

一般情况下,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界面化学结合为主,有时也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界面结合方式并存的现象。另外,即使对于相同的组分、相同的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对应于不同的部位其界面结构也有较大差别。

通常将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分成Ⅰ、Ⅱ、Ⅲ三种类型:Ⅰ型界面包括机械结合和氧化物结合,代表增强体与基体金属既不溶解也不反应;Ⅱ型界面即溶解与润湿结合,代表增强体与基体金属之间可以溶解但不反应;Ⅲ型界面包括交换反应结合和混合结合,表示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发生反应并形成化合物

12、说明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制

陶瓷不具备金属那样的塑性变形能力,在断裂过程中除了除了产生新的断裂表面需要吸收表面能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吸收能量的机制,这就是陶瓷脆性的本质原因。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纤维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增加复合材料的韧性,即增加复合材料破坏前所吸收的能量。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制包括:基体预压缩应力、裂纹扩展受阻、纤维拔出、纤维桥联、裂纹偏转、相变增韧和微裂纹增韧。

1)基体预压缩应力

当纤维轴向膨胀系数高于基体热膨胀系数时,复合材料由高温冷至室温

后,基体会产生与纤维轴向平行的压缩内应力。当复合材料受纵向拉伸

时,残余应力可以抵消一部分外加应力而延迟基体开裂。

2)裂纹扩展受阻

当裂纹的断裂韧性比基体断裂韧性大时,集体中产生的裂纹垂直于界面

扩展至纤维,裂纹可以被纤维阻止甚至闭合。

3)纤维拔出

具有较高韧性的纤维,当基体裂纹扩展至纤维时,应力集中导致结合较

弱的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解离,在进一步变形时,将导致纤维在弱点

处断裂,随后纤维的断头从基体中拔出。

4)纤维桥联

在基体开裂后,纤维承受外加载荷,并在基体的裂纹面之间架桥。桥联

的纤维对基体产生使裂纹闭合的力,消耗外加载荷做功,从而增加韧性。

5)裂纹偏转

裂纹沿着结合较弱的纤维/基体界面弯折,偏离原来的扩展方向,即偏

离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因而使断裂路径增加。裂纹可以沿着界面偏转,

或者虽然仍按原来的方向扩展,但在越过纤维时产生了沿界面的分叉。

6)相变增韧

基体中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引起裂纹尖端附近的基体发生相变,即诱导相

变。当相变造成局部基体体积膨胀时,会挤压裂纹使之闭合,从而产生

增韧效果。

7)微裂纹增韧

利用相变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在基体中引起微裂纹或微裂纹区,使主裂

纹遇到微裂纹或进入微裂纹区后,分化为一系列小裂纹,形成许多新的

断裂表面,从而吸收能量。

1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结构随增强体类型不同而不同。就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而言,主要取决于增强材料和基体的性质以及增强体/基体界面的结合情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主要受纤维、纤维/基体界面的微观结构因素影响。在低温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断口呈现基体脆性断裂和纤维垂直于表面拔出两种断裂机制。在室温下,聚合物基体出现局部塑形变形,并产生裂纹。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界面的要求包括:足够的润湿性和几面粘接强度、一定的界面层厚度和减弱固化成型过程中界面层的应力集中。通过在纤维表面涂化学接枝和用偶联剂处理等方法可以形成较厚的或模量呈梯度变化的界面层。这中界面层除了能提供满足复合材料设计的主要性能外,还可能明显改善复合材料的康疲劳和耐疲劳性能。通过调节增强体和基体的热变形性能或设计特定的界面层,可以尽可能消除残余界面应力,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将大幅度提高。

14、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对组成相的要求欲获得强度高、韧性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要求:增强体是高模量、高强度和高长径比的连续纤维;当纤维产生裂纹时,韧性金属可以使裂纹钝化,纤维与基体结合良好,其界面能有效传递载荷;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原位强度高和临界裂纹密度低;基体金属的韧性高。

力学性能影响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有基体种类、纤维种类、纤维横截面形状、纤维体积分数、纤维取向、界面结合状态、制备工艺等。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比模量均比未加增强体的集体材料显著提高;延伸率明显下降;高温强度明显提高;断裂韧性有所下降;当界面结合良好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较好。

15、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纤维体积分数与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杨氏模量的关系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杨氏模量随纤维体积分数增加而升高。

晶须含量与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关系随晶须含量增加,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增加,但随晶须含量增加,断裂韧性的增长速率逐渐趋于缓慢。

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设计复结习题(本科生)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习题 §1 绪论 1.1 什么是复合材料? 1.2 复合材料如何分类? 1.3 复合材料中主要的增强材料有哪些? 1.4 复合材料中主要的基体材料有哪些? 1.5 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特点哪些? 1.6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有何特点? 1.7 根据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特点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到哪些问题? §2 纤维、树脂的基本力学性能 2.1 玻璃纤维的主要种类及其它们的主要成分的特点是什么? 2.2 玻璃纤维的主要制品有哪些?玻璃纤维纱和织物规格的表示单位是什么?2.3 有一玻璃纤维纱的规格为2400tex,求该纱的横截面积(取玻璃纤维的密度 为2.54g/cm3)? 2.4 有一玻璃纤维短切毡其规格为450 g/m2,求该毡的厚度(取玻璃纤维的密 度为2.54g/cm3)? 2.5 无碱玻璃纤维(E-glass)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大致 值是多少? 2.6 碳纤维T-300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大致值是多少?密 度为多少? 2.7 芳纶纤维(kevlar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大致值 是多少?密度为多少? 2.8 常用热固性树脂有哪几种?它们的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的大致值是多 少?密度为多少?热变形温度值大致值多少? 2.9 简述单向纤维复合材料抗拉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的估算方法。 2.10 试比较玻璃纤维、碳纤维单向复合材料顺纤维方向拉压弹性模量和强度值,指出其特点。 2.11 简述温度、湿度、大气、腐蚀质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12 如何确定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2.13已知玻璃纤维密度为ρf=2.54g/cm3,树脂密度为ρR=1.20g/cm3,采用规格 为450 g/m2的玻璃纤维短切毡制作内衬时,其树脂含量为70%,这样制作一层其GFRP的厚度为多少? 2.14 采用2400Tex的玻璃纤维(ρf=2.54g/cm3)制造管道,其树脂含量为35% (ρR=1.20g/cm3),缠绕密度为3股/10 mm,试求缠绕层单层厚度? 2.15 试估算上题中单层板顺纤维方向和垂直纤维方向的抗拉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 2.16已知碳纤维密度为ρf=1.80g/cm3,树脂密度为ρR=1.25g/cm3,采用规格为300 g/m2的碳纤维布制作复合材料时,其树脂含量为32%,这样制作一层其CFRP的厚度为多少?其纤维体积含量为多少? 2.17 某拉挤构件的腹板,厚度为5mm,采用±45°的玻璃纤维多轴向织物(面密

复合材料复习题

一、判断题 1.比强度和比模量是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与其密度之比√ 2.混杂复合总是指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体× 3.陶瓷复合材料中,连续纤维的增韧效果远高于颗粒的增韧效果√ 4.层板复合材料主要是指由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 5.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6.分散相总是较基体强度和硬度高、刚度大× 7.原位复合MMC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具有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8.一般颗粒及晶须增强MMC的疲劳强度及寿命比基体金属/合金高√ 9.基体与增强体的界面在高温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10.复合材料是由两个组元以上的材料化合而成× 11.界面粘结过强的复合材料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12.混合法则可用于任何复合材料的性能估算× 13.纤维长度l

17.所有天然纤维是有机纤维,所有的合成纤维是无机纤维× 18.基体与增强体间界面的模量比增强体和基体高,则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也越高× 二、选择题 1.短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C:短纤维复合材料总是各相同性)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温度范围为(B:350℃~1100℃) 3.玻璃钢是(B:玻璃增强纤维塑料) 4.功能复合材料(A:是指由功能体和基体的组成的复合材料) 5.材料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越高(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6.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D:较基体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 7.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B:将整体承受的载荷由基体传送到增强体) 8.增强材料与基体的作用是(D:基体起粘结作用并起传递应力和增韧作用) 9.混合定律(A:表示复合材料性能随组元材料体积含量呈线性关系) 10.通常MMC(B:要比基体金属/合金的塑性和韧性差) 11.混杂复合材料(B:是具有混杂纤维或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 12.浸润性(A:当yc+ys

复合材料导论复习习题集

复合材料导论习题集 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想从事哪个领域的复合材料的研究?你的研究 思路是什么?试写出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及其可行性和前沿性。 答案:航空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 龍着航仝航犬科李技术的十断诳玄S 促逐了新科旳隹速合屣”垂中尤以先班至令科科旳没屣區为奂出.目前主些捋育孜耳迪空和橈呈的砌軒”隹、磁妾F雄七开经咎MS渥旳冥呑材洋牡耐启血的歼绝埠&逅如盍些宴 &村餐—I定乌區G村将匚梯75E功I能基&林科存. 飞机不U卫工刚1£科*4鞅护应旦?左、遍ME两、耐丙诅“耐脸0・运牡册却旳乐你命H* 新*T科址用才有隹血举决" 豆合申才梅貝令-顾号:羟. 牧匠档勺比应氏巫、I4S 傑壬较#班应性,抗1»號\导热*瞒瑟、隔秤*淞振七耐围怦泌°型11時白勺耐雄他性■班电舐旄殴涯H* 磁性"林科■性合是白勺E■眾汁性,带11备的灵潸佳干II易出口11 性誉時点创iSp机〜火奋、妙tk 乜打密寻千事共 甜旳百科包 二、常见的复合材料的种类?(至少回答4种) 1、功能复合材料 2、陶瓷基复合材料 3、金属基复合材料 4、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5、碳碳复合材料 6、仿生基复合材料, 7、水泥基复合材料 三、复合材料的特点: 1、复合材料的组分和相对含量是由人工选择和设计的; 2、复合材料是以人工制造而非天然形成的(区别于具有某些复合材料形态特征的天然物质) 3、组成复合材料的某些组分在复合后仍然保持其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区别于化合物和合金); 4、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各组成相性能的协同。复合材料具有新的、独特的和可用的性能,这种性能是单个组分材料性能所不及或不同的; 5、复合材料是各组分之间被明显界面区分的多相材料。 四、复合材料性能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组分材料的种类、性能、含量和分布。主要包括:增强体的性能和它的表面物理、化学状态;基体的结构和性能;增强体的配置、分布和体积含量。 复合材料的性能还取决于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条件、复合方法、零件几何形状和使用环境条件。

研究生复合材料试题及答案

复合材料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判断题(2分×10=20分) 1.复合材料的自振频率比单一材料要低,因此可以避免工作状态下的共振。 2.玻璃陶瓷又称微晶玻璃。 3.纤维与金属类似,也有时效硬化现象。 4.立方型的BN,因在结构上类似石墨而具有良好的润滑性。 5.在溶解与润湿结合方式中,溶解作用是主要的,润湿作用是次要的。 6.石墨纤维的制造与Al2O3纤维类似,都是采用直接法。 7.纯金属的表面张力较低,因此很容易润湿纤维。 8.E-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9.良好的化学相容性是指高温时复合材料的组分之间处于热力学平衡,且相与相之间的反应 动力学十分缓慢。 10.(TiB+TiC)/Al是一种混杂复合材料。 二、填空题(1分×18=18分) 1.Bf/Al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以()为主。 2.纤维增强CMCs的断裂模式有()、()、和()。 3.非线性复合效应有()、()、()和()。 4.复合材料的设计类型有()、()、()、()和()。 5.CVD法制造B f的芯材通常有()、()、()和()。 6.原位复合材料中,“原位”是指()。 三、简答题(4分×5=20分) 1.池窑拉丝法在那些方面比坩埚法生产玻璃纤维更为先进? 2.温度因素是如何影响复合材料中基体对增强体的润湿性? 3.B f表面为什么通常要进行涂层? 4.简述现代界面模型的主要观点。 5.纤维增强ZrO2复合材料的主要增韧机制有哪些,并简述其增韧原理。 四、问答题 1.说明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横向弹性模量遵循混合效应(12分)。 2.写出2种液态法制造MMCs的方法,并简述其工艺过程和优缺点(12分)。 3.画出CMCs的应力-应变曲线,将其与低碳钢作比较;简述CMCs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

复合材料试题B卷及答案

2014学年度第 学期课程考试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六 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 2.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试卷上,做在草稿纸上无效; 4. (30分,每题2分) 1.复合材料中的“碳钢”是( ) A 、玻璃纤维增强Al 基复合材料。 B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2.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 A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 《复合材料》 本科试卷(B 卷) 【得分: C 碳纤维增强塑料。 、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

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C、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 D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 3. 在体积含量相同情况下,纳米颗粒与普通颗粒增强塑料复合材料( A、前者成本低 、前者的拉伸强度好C前者原料来源广泛、前者加工更容易 4、Kevlar 纤维( A、由干喷湿纺法制成。 B、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低。 C、强度性能可保持到1000C以上。 D、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5、碳纤维() A、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B、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低。 C、强度性能可保持到3000C以上。 D、由先纺丝后碳化工艺制成。 6、聚丙烯增强塑料的使用温度一般在: A、120C以下 B、180C以下 C、250 r以下 D、250 r以上 7、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受吸湿影响,原因之一是( A、环氧树脂吸湿变脆。 B、水起增塑剂作用,降低树脂玻璃化温度。 C、环氧树脂发生交联反应。 D、环氧树脂发生水解反应。 8、玻璃纤维() A、由SiO2玻璃制成。 B、在所有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弹性模量。

复合材料-复习材料及答案

复合材料 第一章 1、材料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题) ①发现新的物质,测试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能; ②由已知的物质,通过新的制备工艺,改善其微观结构,改善材料的性能; ③由已知的物质进行复合,制备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复合材料。 2、复合材料的定义(名词解释)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3、复合材料的分类(填空题) ⑴按基体材料分类 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②金属基复合材料; ③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⑵按不同增强材料形式分类 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②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③片材增强复合材料; ④叠层复合材料。 4、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层次(简答题) ⑴一次结构:是指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取决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各相材料的形态、分布和含量及界面的性能; ⑵二次结构:是指由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各单层的厚度、铺设方向、铺层序列); ⑶三次结构:是指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5、复合材料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填空题) ①单层材料设计; ②铺层设计; ③结构设计。 第二章 1、复合材料界面对其性能起很大影响,界面的机能可归纳为哪几种效应?(简答题) ①传递效应:

基体可通过界面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桥梁作用。 ②阻断效应: 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的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③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 ④散热和吸收效应: 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 ⑤诱导效应: 复合材料中的一种组元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变化。 2、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其界面的形成是在材料的成型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填空题) ①基体与增强体的接触与浸润; ②聚合物的固化。 3、界面作用机理 界面作用机理是指界面发挥作用的微观机理。 ⑴界面浸润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填充剂被液态树脂良好浸润是非常重要的。 ⑵化学键理论: 该理论认为,化学键能实现两相之间的有效结合。 ⑶物理吸附理论: 该理论认为,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结合属于机械咬合和基于次价键的物理吸附。 ⑷过渡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基体和增强体之间的界面区存在一个起着应力松弛作用的过渡层。 ⑸拘束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界面区的弹性模量介于基体与增强体之间时,则可很均匀地传递应力。 ⑹扩散理论: 该理论认为,该理论认为,聚合物的相互黏结是由表面上的大分子相互扩散形成的。 ⑺减弱界面局部应力作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处理剂提供了一种具有“自愈能力”的化学键。 4、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填空题) 化学结合、物理结合、扩散结合、机械结合

山大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复习题参考答案

山大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复习题参考答案 1、简述构成复合材料的元素及其作用 复合材料由两种以上组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界面组成。即构成复合材料的元素包括基体相、增强相、界面相。 基体相作用:具有支撑和保护增强相的作用。在复合材料受外加载荷时,基体相 一剪切变形的方式起向增强相分配和传递载荷的作用,提高塑性变形能力。 增强相作用:能够强化基体相的材料称为增强体,增强体在复合材料中是分散相, 在复合材料承受外加载荷时增强相主要起到承载载荷的作用。 界面相作用:界面相是使基体相和增强相彼此相连的过渡层。界面相具有一定厚 度,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上与基体相和增强相有明显区别。在复合材料受外加载荷时能够起到传递载荷的作用。 2、简述复合材料的基本特点 (1) 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可设计性 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是指通过改变材料的组分、结构、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来调节材料的性能。显然,复合材料中包含了诸多影响最终性能、可调节的因素,赋予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可设计性以极大的自由度。 (2) 材料与构件制造的一致性 制造复合材料与制造构件往往是同步的,即复合材料与复合材料构架同时成型,在采用某种方法把增强体掺入基体成型复合材料的同时,通常也就形成了复合材料的构件。(3) 叠加效应 叠加效应指的是依靠增强体与基体性能的叠加,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独特而又优于个单元组分的性能,以实现预期的性能指标。 (4) 复合材料的不足 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和基体可供选择地范围有限;制备工艺复杂,性能存在波动、离散性;复合材料制品成本较高。 3、说明增强体在结构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能够强化基体的材料称为增强体。增强体在复合材料中是分散相。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按几何形状可分为颗粒状、纤维状、薄片状和由纤维编制的三维立体结构。暗属性可 分为有机增强体和无机增强体。复合材料中最主要的增强体是纤维状的。对于结构复合材料,纤维的主要作用是承载,纤维承受载荷的比例远大于基体;对于多功能复合材料,纤 维的主要作用是吸波、隐身、防热、耐磨、耐腐蚀和抗震等其中一种或多种,同时为材料 提供基本的结构性能;对于结构陶瓷复合材料,纤维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韧性。 4、说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何有最小纤维含量和最大纤维含量 在复合材料中, 纤维体积含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纤维强度高,基体韧性好,若加 入少量纤维,不仅起不到强化作用反而弱化,因为纤维在基体内相当于裂纹。所以存在最 小纤维含量,即临界纤维含量。若纤维含量小于临界纤维量,则在受外载荷作用时,纤维 首先断裂,同时基体会承受载荷,产生较大变形,是否断裂取决于基体强度。纤维量增加,强度下降。当纤维量大于临界纤维量时,纤维主要承受载荷。纤维量增加强度增加。总之,含量过低,不能充分发挥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的作用;含量过高,由于纤维和基体间不能形 成一定厚度的界面过渡层, 无法承担基体对纤维的力传递, 也不利于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 提高。 5、如何设才计复合材料 材料设计是指根据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而进行的材料获得方法与工程途径的规划。复合 材料设计是通过改变原材料体系、比例、配置和复合工艺类型及参数,来改变复合材料的 性能,特别是是器有各向异性,从而适应在不同位置、不同方位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 要求。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赋予了结构设计者更大的自由度,从而有可能设计出能够充分 发掘与应用材料潜力的优化结构。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与研制步骤可以归纳如下: 1) 通 过论证明确对于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求,确定设计目标 2) 选择材料体系(增强体、基体) 3) 确定组分比例、几何形态及增强体的配置 4) 确定制备工艺方法及工艺参数 5) 以上主要为设计步骤,在完成复合材料设计方案后,应结合市场供应情 况和研制单位的已有条件,采购原材料,购置或改造工艺设备,完成制造工艺条件准 备 6) 测试所制得样品的实际性能,检验是否达到使用性能要求和设计目标 7) 在总结 设置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调整设计方案,组织制品生产 6、如何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相容问题

精品 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材料性能学课后习题与解答

材料性能学 课后习题与解答 绪论 1、简答题 什么是材料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 材料的性能定量地反映了材料在给定外界条件下的行为; 解:材料的性能是指材料在给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可定量测量的行为表现。包括○1力学性能(拉、压、、扭、弯、硬、磨、韧、

疲)○2物理性能(热、光、电、磁)○3化学性能(老化、腐蚀)。 第一章单向静载下力学性能 1、名词解释: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弹性极限弹性比功包申格效应弹性模量滞弹性内耗韧性超塑性韧窝 解: 弹性变形:材料受载后产生变形,卸载后这部分变形消逝,材料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塑性变形:微观结构的相邻部分产生永久性位移,并不引起材料破裂的现象。 弹性极限:弹性变形过度到弹-塑性变形(屈服变形)时的应力。 弹性比功: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 包申格效应:材料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规

定残余应力降低的现象。 弹性模量:工程上被称为材料的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实质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 滞弹性:快速加载或卸载后,材料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内耗:加载时材料吸收的变形功大于卸载是材料释放的变形功,即有部分变形功倍材料吸收,这部分被吸收的功称为材料的内耗。 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超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呈现非常大的伸长率(约1000%)而不发生缩颈和断裂的现象。 韧窝:微孔聚集形断裂后的微观断口。 2、简答 (1) 材料的弹性模量有那些影响因素?为什么说它是结构不敏感指标? 解:○1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共价键、金属键、离子键E高,

新材料科学导论期末复习题(有答案版)

新材料科学导论期末复习题(有答案版) 一、填空题: 1.材料性质的表述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化学分析、物理分析和谱学分析是材料成分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 3.材料的结构包括键合结构、晶体结构和组织结构。 4.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使用性能、材料的性质、制备/加工和结构/成分。 5.按组成和结构分,材料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6.高分子材料分子量很大,是由许多相同的结构单元组成,并以共价键的形式重复连接而成。 7.复合材料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 8.聚合物分子运动具有多重性和明显的松弛特性。 9.功能复合材料是指除力学性能以外,具有良好的其他物理性能并包括部分化学和生物性能的复合材料。如有 光,电,热,磁,阻尼,声,摩擦等功能。 10.材料的物理性质表述为光学性质、磁学性质、电学性质和热学性质。 11.由于高分子是链状结构,所以把简单重复(结构)单元称为链节,简单重复(结构)单元的个数称为聚 合度。 12.对于脆性的高强度纤维增强体与韧性基体复合时,两相间若能得到适宜的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其性能显示 为增强体与基体的互补。(ppt-复合材料,15页) 13.影响储氢材料吸氢能力的因素有:(1)活化处理;(2)耐久性(抗中毒性能); (3)抗粉末化性能;(4)导热性能;(5)滞后现象。 14.典型热处理工艺有淬火、退火、回火和正火。

15.功能复合效应是组元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与交互作用表现出的复合效应。复合效应表现线性效应和非线性效 应,其中线性效应包括加和效应、平均效应、相补效应和相抵效应。 16.新材料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结构材料转向功能材料。 17.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一般是指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功能基团与聚合物骨架相结合的过程。功能高 分子材料的制备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①功能小分子固定在骨架材料上; ②大分子材料的功能化; ③已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功能扩展; 18.材料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催化性能和抗腐蚀性。 19.1977年,美国化学家MacDiarmid,物理学家Heeger和日本化学家Shirakawa首次发现掺杂碘的聚乙炔具有金 属的导电特性,并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陶瓷材料的韧性和塑性较低,这是陶瓷材料的最大弱点。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 高分子链能够通过内旋转作用改变其构象的性能称为高分子链的柔顺性。 2.抗蠕变性 材料在恒定应力(或者恒定载荷)下,抵抗形变的能力。 3.功能陶瓷 功能陶瓷是指那些利用电、磁、声、光、热、力等直接效应及其耦合效应所提供的一种或多种性质来实现某种使用功能的先进陶瓷(现代陶瓷)。 4.韧性 指材料从塑性形变到断裂全过程吸收能量的能力。 5.聚合物的应力松驰 聚合物材料受外力迅速形变后,若长时间固定形变,产生内部应力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材料的粘弹性导致的。

材料概论练习题答案

(—)填空题 1、机械设计常用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两种强度指标。 2、设计刚度好的零件,应根据刚度指标来选择材料。 3、T K 是材料从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时的温度。 4、冲击韧性的单位是 J/cm2;延伸率的单位是 % ;屈服强度的单位是 MPa 或N/mm2。 5、屈强比是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 6、材料主要的工艺性能有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屑性能。 7、热敏电阻陶瓷可分为正温度系数(PTC)热敏陶瓷、负温度系数(NTC)热敏陶瓷和临界温度系数(CTR)热敏陶瓷。 8、无机胶凝材料可分为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和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 9、石灰硬化包括干燥、结晶和碳化三个过程。 10、石膏可分为二水石膏、半水石膏、可熔石膏和无水石膏四大类。 11、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是指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的材料。 12、水泥按用途和性能可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性水泥三大类。 13、能产生激光的固体材料都是由(基质晶体)和(激活离子)两部分组成。实际上掺杂离子就是(激活离子) 14、铁氧体是作为(高频用磁性材料)而制备的金属氧化物烧结磁性体,它分为(软磁铁氧体)和(硬磁铁氧体)。 15、表征压电材料的参数是(机电耦合系数K)(K=通过压电效应转换的电能/输入的机械能),K值恒小于1,它是压电材料进行(机—电能量转换)的能力反映。 16、在三价稀土氧化物中掺入二价阳离子将产生(O2-空位),若掺入四价阳离子会产生(间隙氧离子),从而改变三价稀土氧化物的导电性。 17、判断材料是否具有超导性,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超导电性),二是(完全抗磁性)。 18、陶瓷材料的性能: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化学稳定性、耐高温、耐磨、耐氧化、耐腐蚀、(弹性模量大)等特点,但(塑性)、(韧性)、可加工性、抗热震性、使用可靠性不如金属材料。 19、普通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石英)(长石)。 20、陶瓷生产工艺过程比较复杂,但基本的工艺可分为(原料配制)、(坯料成型)、(制品烧结)等三大步骤。 21、黏土是一种含水的铝硅酸盐矿物,其主要成分为(SiO2)、(Al2O3)、H2O、Fe2O3、TiO3 22、陶瓷的质量取决于原料的(纯度)、细度、坯料的均匀性、(成形密度)、(烧结温度)和窑内气氛、冷却速度等。 23、硅酸盐的晶体结构很复杂,但构成它的基本单元都是([SiO4] )四面体,(四个氧离子)紧密排列成四面体,(硅离子)位于四面体心的间隙中。 24、根据Al2O3陶瓷瓷坯中主晶相的不同,可将Al2O3陶瓷分为(刚玉瓷)、(刚玉—莫来石瓷)、(莫来石瓷)等。 25、SiC陶瓷具有(高硬度)和(高温强度),莫氏硬度13,在1400℃高温下仍能保持相当高的抗弯强度,所以它主要用作高温结构材料。另外它有很高的(热传导能力),可作高温下的热交换器、核燃料包装材料等。 26、功能陶瓷性能的调节优化方法有非化学式计量、(离子置换)、(掺杂)等,另外还可通过改变工艺条件而改变陶瓷的(结构),从而改变陶瓷的性能。 27、生产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质原料和粘土原料,石灰质原料提供CaO,粘土原 料提供Al 2O 3 、SiO 2 、Fe 2 O 3 。 28、立构可分为手性碳原子产生的光学异构体和分子中双键或环上的取代基空间排布不同的几何异构体。 29、手性碳原子构型包括全同立构、间同立构和无规立构三种;双键几何构型包括顺式和

复合材料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思考题 1.简述复合材料界面层的形成、特点? 答:形成:复合材料界面层由基体和增强材料的界面加上基体和增强材料表面的薄层构 成 特点:复合材料界面层的特点:有一定厚度;性能在厚度方向上有一定的梯度变化;随环境条件而变。 2.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对象 答:①增强体表面的有关问题 增强体表面的化学、物理结构与性能 增强体与表面处理物质界面层的结构与性质及对增强体表面特性的影响增强体的表面持性与 基体之间关系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体未处理时) 增强体与表面处理物质的界面作用 增强体表面特性与复合材料特性的相互关系 ②表面处理物质的有关问题 最外层化学、物理结构及内层化学物理结构 表面处理物质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面处理物质对基体的影响 处理条件及处理剂层的特性处理剂层随时间的变化 处理剂层与复合材料性能的相互关系 ③表面处理的最优化技术 ④粉体材料在基体中的分散 分散状态的评价 分散技术及机理分散状态与复合材料性能 ⑤复合技术的优化及其机理 3.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答: 4.浸润的含义、接触角的概念? 答:浸润:是液体从固体表面置换气体的过程

接触角: 在气、液、固三相交界点,气-液通过液体内部与气-固界面张力之间的夹角,用0表示。 第四章思考题 1.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试举一例说明其局限性。 答:1.润湿理论浸润是形成复合材料界面的基本条件之一,两组分能充分浸润,则粘结强度高于树脂基体的内聚能。液体树脂的表面张力必须低于增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树脂与增强体两相间的结合属于机械粘接与润湿吸附.由于充分的润湿,两相界面处 产生的物理吸附主要是由范德华力的作用实现粘接。 2.化学键理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能团能起化学反应。基体树 脂与增强体间以化学键结合,界面的结合力是主价键力的作用。偶联剂是实现这种化学键结合的架桥剂。 3.可逆水解理论界面上可能发生增强体表面优先吸附树脂中的某些组分,这些组分与树 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大大改善树脂对增强体的浸润;由于优先吸附作用,在界面上可以形成 “柔性层” ,“柔性层” 极可能是一种欠固化的树脂层,它是“可塑的” ,可以起到松驰界面上应力集中的作用,故可以防止界面脱粘。 4.优先吸附理论玻纤表面牢固的吸附一层水膜,不利于树脂与玻纤的粘接,且水还会侵 入纤维表面的微裂纹中,助长裂纹扩展;玻璃表面呈碱性,碱性水将破坏纤维的SiO2 骨架,使纤维强度下降;水可通过树脂扩散进入界面及材料内部,使复合材料性能变坏。 5.防水层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偶联剂不是阻止水份进入界 面,而是当有水存在时,偶联剂与水在玻璃表面上竞争结合。 6.摩擦理论树脂与增强体之间的粘 结完全基于摩擦作用,增强体与树脂之间的摩擦系 数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偶联剂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加了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摩擦系数 7.静电理论两相表面带有不同的电荷,则相互接触时会发生电子转移而互相粘结 8 扩散理论高聚合物的相相互粘结是由表面上的大分子相互扩散所致例子:静电粘结理论的最有 力证明是观察聚合物薄膜从各种表面剥离时所发现的电子发射现象,由电子发射速度算出剥离功大小与计算的粘结功值和实际结果相当吻合。但是静电粘结理论不能解释非线性聚合物之间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这一现象。 2.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破坏机理?简述水介质引起界面破坏的机理。 答: ①水扩散进入界面 ②对玻纤的腐蚀作用,使玻纤强度降低 ③对玻纤的腐蚀作用,使玻纤强度降低 ④对玻纤的腐蚀作用,使玻纤强度降低 ⑤对玻纤的腐蚀作用,使玻纤强度降低 ⑥水促使破坏裂纹的扩展 3.复合材料的界面分析技术?这些方法分别适合分析界面的什么性质? 答:电子显微镜观测法:材料的形态观察和评价;高聚物的晶态与非晶态结构;纤维织物的织构及其缺陷分析;材料断裂特征研究;高分子合金及多相复合体系结构的研究;光刻材料和薄膜厚度观察;微生物、组织细胞、地质材料、无机晶体材料观察与评价。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根据红外吸收光谱上特征峰的位置来鉴别官能团的存在,进而推测试样的结构,鉴别碳链的结构 X 射线衍射法:用于分析增强材料表面的晶相结构

功能材料概论试题

功能材料概论 [填空题] 1复合材料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举一例说明。 参考答案:达到功能复合,能保留原组成原料的特性,并通过复合效应得到原来所不具有的更为优越的新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大飞机;轮胎是由橡胶、碳黑、帘子线等材料构成的。 [填空题] 2超过临界磁场便立即转变为正常态的超导体,称为()。 参考答案:第一类超导体 [填空题] 3在处理与热振动能量相关的一类问题时,往往把晶格点阵的集体振动,等效成若干个不同频率的互相独立的简正振动的叠加。而每一种频率的简正振动的 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其能量量子(q)就称为()。 参考答案:声子 [填空题] 4对处于超导态的超导体施加一个磁场,当磁场强度高于HC时,磁力线将穿人超导体,超导态被破坏。一般把可以破坏超导态的最小磁场强度称为()。 参考答案:临界磁场 [填空题] 5请简述第一类超导体与第二类超导体的区别 参考答案:H.C0为0K时的临界磁场。当T=TC时,=0;随温度的降低,HC增加,至0K时达到最大值HC0。HC与材料性质也有关系,上述在临界磁场以下显示超导性,超过临界磁场便立即转变为正常态的超导体,称为第一类超导体。与第一类超导体相反,第二类超导体有两个临界磁场。一个是下临界磁场(HC1)另一个是上临界磁场(Hc2)。下临界磁场值较小,上临界磁场比下临界磁场高一个数最级,而且,大部分第二类超导体的上临界磁场比第一类超导体的临界磁场要高得多。在温度低于Hc条件下,外磁场小于HC时,第二类超导体与第一类超导体相同,处于完全抗磁性状态。当外磁场介于Hc1与Hc2之间时,第二类超导体处于超导态与正常态的混合状态,磁场部分进入超导体内部。

材料结构分析试题3参考答案

材料结构分析试题3(参考答案) 一、基本概念题(共8题,每题7分) 1.布拉格方程2dsinθ=λ中的d、θ、λ分别表示什么?布拉格方程式有何用途?答:d HKL表示HKL晶面的面网间距,θ角表示掠过角或布拉格角,即入射X射线或衍射线与面网间的夹角,λ表示入射X射线的波长。该公式有二个方面用途: (1)已知晶体的d值。通过测量θ,求特征X射线的λ,并通过λ判断产生特征X射线的元素。这主要应用于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电子探针中。(2)已知入射X射线的波长,通过测量θ,求晶面间距。并通过晶面间距,测定晶体结构或进行物相分析。 2.什么叫干涉面?当波长为λ的X射线在晶体上发生衍射时,相邻两个(hkl)晶面衍射线的波程差是多少?相邻两个HKL干涉面的波程差又是多少? 答:晶面间距为d’/n、干涉指数为nh、nk、nl的假想晶面称为干涉面。当波长为λ的X射线照射到晶体上发生衍射,相邻两个(hkl)晶面的波程差是nλ,相邻两个(HKL)晶面的波程差是λ。 3.测角仪在采集衍射图时,如果试样表面转到与入射线成300角,则计数管与入射线所成角度为多少?能产生衍射的晶面,与试样的自由表面是何种几何关系? 答:当试样表面与入射X射线束成30°角时,计数管与入射X射线束的夹角是600。能产生衍射的晶面与试样的自由表面平行。 4.宏观应力对X射线衍射花样的影响是什么?衍射仪法测定宏观应力的方法有哪些? 答:宏观应力对X射线衍射花样的影响是造成衍射线位移。衍射仪法测定宏 观应力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0°-45°法。另一种是sin2ψ法。 5.薄膜样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具体工艺过程如何? 双喷减薄与离子减薄 各适用于制备什么样品?

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和参考题答案

复合材料概论总思考题 —•复合材料总论 1.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②1)组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2)优良特殊性能;3)可设计性;4)材料和结构的统一 2.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优点)是什么?——请简答6个要点 (1)比强度,比模量高(2)良好的高温性能(3)良好的尺寸稳定性(4)良好的化学稳定性(5)良好的抗疲劳、蠕变、冲击和断裂韧性(6)良好的功能性能 3.复合材料是如何命名的?如何表述?举例说明。4种命名途径 ①根据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的名称来命名,如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②(1)强调基体: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2)强调增强体:碳纤维复合材料(3)基体与增强体并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4)俗称:玻璃钢 4•常用不同种类的复合材料(PMC,MMC,CMC)各有何主要性能特点? 5.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层次分几类,各表示什么?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层次如何,各包括哪些内容?3个层次 答:1、一次结构:由集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和界面区的性能; 二次结构:由单层材料层复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三次结构: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2、①单层材料设计:包括正确选择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及其配比,该层次决定单层板的性能; ②铺层设计:包括对铺层材料的铺层方案作出合理安排,该层次决定层合板的性能; ③结构设计:最后确定产品结构的形状和尺寸。 6.试分析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答:①20世纪40年代,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大量商品化生产以后,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材料。至60年代,在技术上臻于成熟,在许多领域开始取代金属材料。 ②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对结构材料要求比强度、比模量、韧性、耐热、抗环境能力和加工性能都好。针对不同需求,出现了高性能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标志在性能上区别于一般低性能的常用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后又陆续出现金属基和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 ③经过60年代末期使用,树脂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已用于制造军用飞机的承力结构,今年来又逐步进入其他工业领域。 ④70年代末期发展的用高强度、高模量的耐热纤维与金属复合,特别是与轻金属复合而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克服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差和不到电、导热性低等不足。

复合材料原理与工艺课程习题答案

复合材料原理与工艺课程习题 1、增强体和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起的主导作用? 答:1〕填充:用廉价的增强体,特别是颗粒状填料可降低本钱。 2〕增强:〔a〕功能体可赋予聚合物基体本身所没有的特殊功能。功能体 的这种作用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和构造。(b)纤维状或 片状增强体可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和形态 等。 2、复合材料区别于单一材料的主要特点? 答:1〕不仅保持其原组分的局部优点,而且具有原组分不具备的特性; 2〕材料的可设计性; 3〕材料与构造的一致性。 3、材料复合效应的分类? 答:〔1〕线性效应: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成正比关系。平行效应、平均效应、相补效应、相抵效应。 〔2〕非线性效应:非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成曲线关系。相乘效应、诱导效应、共振效应、系统效应。 4、建立材料的微观模型包含的容?

答:1〕材料的几何构造模型,2〕材料的物理模型,即计算场量的理论和方法。 5、推导并联传递方式中,复合材料的阻力系数 答:设外作用场强度为I 入,经均质材料响应后,传递输出场强度为I 出,那 么材料总传递动力为:ΔI=I 入—I 出。〔1〕 材料传递时的阻力系数为α时,那么传递通量q 为:q= -1/α×ΔI/Δl (2) 对于并联型复相构造,相间无能量交换,那么系统的总通量q c 为各组分一 样量之和:q c =Σq i (l ×V i ) (3) 式〔2〕代入式〔3〕,得:qc= -Σ1/αi ×V i ×ΔI i /Δl i 由于组分相传递推动力梯度相等,故有: q c = —〔Σ1/αi ×V i 〕×ΔI/Δl= —1/α0×ΔI/Δl 那么αc 为:1/αc =Σ1/αi ×V i 6、复合材料的界面层,除了在性能和构造上不同于相邻两组分相外,还具有哪些特点; 答: (1) 具有一定的厚度; (2) 性能在厚度方向上有一定的梯度变化; (3) 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 。 i i c V ⋅=∑αα11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部分习题

1.已知铝的工程弹性常数E=69Gpa,G=26.54Gpa,υ=0.3,试求铝的柔量分量和模量分量。 2.由T300/4211复合材料的单向层合构成的短粗薄壁圆筒,如图2-2所示,单层方向为轴线 方向。已知壁厚t为1mm,圆筒平均半径R0为20mm,试求在轴向力p= 10kN作用下,圆筒平均半径增大多少(假设短粗薄壁圆筒未发生失稳,且忽略加载端对圆筒径向位移的 约束)? 3.一个用单向层合板制成的薄壁圆管,在两端施加一对外力偶矩M=0.1kN·m和拉力 p=17kN(见图2-10)。圆管的平均半径R0=20mm,壁厚t=2mm。为使单向层合板的纵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试求单向层合板的纵向与圆筒轴线应成多大角度? 4.试求B(4)/5505复合材料偏轴模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及其相应的铺层角。 5.一个由T300/4211单向层合板构成的薄壁圆管,平均半径为R0,壁厚为t,其单层纵 向与轴线成450。圆管两头在已知拉力P作用下。由于作用拉力的夹头不能转动,试问夹头受到多大力偶矩? 6.由T300/4211复合材料构成的单向层合圆管,已知圆管平均半径R0为20mm ,壁厚t 为2mm ,单层的纵向为圆管的环向,试求圆管在受有气体内压时,按蔡-胡失效准则计算能承受多大压力p? 7.试求斯考契1002(玻璃/环氧)复合材料在θ=450偏轴下按蔡-胡失效准则计算的拉伸 与压缩强度。 8.试给出各向同性单层的三维应力-应变关系式。 9.试给出各向同性单层的三维应力-应变关系式。 10.试给出单层正轴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的折算柔量和折算模量表达式。 11.试给出单层偏轴时的ij与正轴时的Cij之间的转换关系式。 12.已知各向同性单层的工程弹性常数E、G、υ具有如下关系式: ------------------------------------G=E/2(1+v) 试分别推导其对应的模量分量与柔量分量表达式。 13.两个相同复合材料的单向层合板构成同样直径与壁厚的圆筒,一个单层方向是轴线方 向,另一个单层方向是圆周方向,将两个圆筒对接胶接,当两端受有轴向力时,试问两个圆筒的直径变化量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为什么?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课程期末考试抽考题11

2017-2018-2学期期末考试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课程抽考题库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 1、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 2、选用胶粘剂,从复合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及经济性加以考验。() 3、在复合材料中,基体材料起到主要承载能力。() 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耐疲劳性能不好。() 5、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由合成树脂和各种辅助剂构成。() 6、环境温度的变化对胶接工艺没有影响。() 7、溶液法制得的预浸料中挥发份含量低,树脂含量易于精确控制。() 8、预浸料拼接时,只允许对接而不允许搭接。() 9、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复合材料工艺没有影响。() 10、树脂基体可分为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两大类。() 11、飞机结构中常用的是夹层制件。() 12、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材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成熟度低的材料。() 13、先进的复合材料制件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挠曲形变。() 14、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均可成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15、对于层数较多的厚叠层件,在成型中应有预压实工序。() 16、RTM成型时,加料前,应首先检查型腔内是否有油污、飞边、碎屑和其他异物。() 17、复合材料工艺参数直接由增强材料固化反应特点来决定。() 18、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与纤维直径有关,一般纤维越细强度越高。() 19、树脂基复合材料与金属相比,对缺口损坏不敏感。() 20、铺贴时不允许铺层产生架桥。() 21、铺层时直接用刀子在模具上划切预浸料。() 22、零件从模具上脱模时可以使用任何工具。() 23、蜂窝预成型完后(倒角完成)先用手轻拍或用真空吸除蜂窝中的粉尘,再用无水乙醇或乙酸乙酯清洗蜂窝。() 24、在零件净切割线内不要使用预浸料的布边。() 25、在铺贴蜂窝芯之前要对其上下表面进行检查,不要使用损伤的蜂窝芯。() 26、铆接时,应尽可能采用压铆工艺,在无法实现压铆的部位,允许采用锤铆,不允许采用大功率鉚枪冲击铆接。() 27、机械连接设计应考虑今后修理的需要,不允许使用加大一级尺寸的紧固件。() 28、紧固件应有足够的刚度,以防其严重弯曲,降低层板许用挤压应力。() 29、机械连接时,不允许强迫装配连接。() 30、蜂窝夹芯沿三个方向的承压能力各不相同,其抗压能力为Z向>X向>Y向。() 31、不同的铺层比例,层合板强度和模量不同。() 32、在层合板的一个方向施加的载荷不会引起不同方向上的多余变形。() 33、铺层设计时,相邻铺层间的铺层角度应尽可能小于50°,以减小层间应力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