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三元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文化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 (1)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 (1)学案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学案预习课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学习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关于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陕北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它主要的肢体动作,再配之以鼓声钹声,塑造出粗犷、强悍、奔放、洒脱的艺术形象。

近年来,它频频出现在各大型文艺晚会及影视节目中,给广大观众带来气势磅礴、淋漓酣畅的艺术享受。

读一遍课文,标出每段的序号,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和词,查字典、词典,给字注音,给词释义。

一、字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恬.静羁.绊冗.杂亢.奋烧灼.辐.射磅礴..戛.然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塞┍___()解┍___()┕___()┕___()挣┍___()冲┍___()┕___()┕___()3、区分形似字┍晦___()┍辐___()┝侮___()┝幅___()┕诲___()┕福___()┍晰___()┍峻___()┕淅___()┕俊___()二、词1、解释下列词语:恬静:安静。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亢奋:极度兴奋。

亢,过度,极,很。

磅礴:(气势)盛大。

朴实:淳朴诚实。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辐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冗杂:繁杂。

2、积累:恬静骤雨闭塞淋漓叹为观止戛然而止从词句入手,细读课文,理解思想意义,掌握文章重点,归纳出课文的篇章结构。

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

第二部分写安塞腰鼓演奏的阶段。

第三部分写鼓声的戛然而止。

思考:1、结合全文,试指出安塞腰鼓蓬勃了哪些想象。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大彻大悟!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中"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说明】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

《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小说。

文章采用写意笔法,于优美的意境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

《竹影》则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

《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篇文章表现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如乡村戏剧、民间传统艺术、舞蹈艺术及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

像《社戏》中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精彩的童趣表现;《安塞腰鼓》中演绎的生命的力量;《观舞记》中展现的中印人民的浓厚友谊。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选文的题材优势,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戏曲大舞台”意在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继续扩大识字量,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2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美。

3 激活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和表达个性化的见解二、过程与方法:1 指导运用“粗读——细读——精读”阅读法;“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丰富阅读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探究性阅读,练习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总结阅读体验。

3 搜集和整理资料,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1 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新人教版

口语交际【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利用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比如京剧的脸谱知识和各种地方戏的名称、特色等;2.让学生欣赏中国戏曲名段,感受戏曲的魅力;3.积累中国戏曲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以情导入:以流戏曲知识学生展示自己课戏曲音乐、画面导入新课,为本次活动营造浓郁的戏曲氛围。

(二)讨论、交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举一两个代表在班上交流。

教师可提供以下主题供学生选择。

1、“戏曲”的涵义。

2、中国戏曲最早起源于哪些艺术形式?大约成熟于什么时代?3、中国戏曲与文学(语文)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搜集你认为最优美的一段唱词;说出一位你认为是最优秀的戏剧作家)4、聊一聊京剧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及京剧的脸谱知识。

(1)脸谱知识介绍(2)四大行当:生、旦、净、丑(3)戏曲的虚拟动作(三)名段欣赏现场播放戏曲名段,让学生欣赏,从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喜爱戏曲的情感。

(四)家乡戏大展台说一说你的家乡有些什么地方戏?并向大家推荐一曲。

(五)搞“我与中国戏曲”调查目的是了解同学们及其家长对中国戏曲的了解和喜爱程度,旨在让学生明白:发扬光大的戏曲艺术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案教案设计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他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商酌(shānɡzhuó)累赘(lãi zhuì)拖沓(tuō tà)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chánɡ)(2)词义累赘:拖累、麻烦。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美术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美术教案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探究面具艺术的过程中,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及其文化内涵,学会设计制作面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外面具艺术的探究,学会一般欢庆聚会中的面具设计与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面具相关知识,学习设计制作面具,丰富校园艺术节的内容,让学生感受热情洋溢的校园艺术生活。

二教学重点: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会设计制作一般欢庆聚会中使用的面具。

四教法与教具:1 、教法:讲解、分析、比较、示范、练习。

2 、教具:课件、面具、制作面具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头戴面具进入课堂,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提出疑问:曾经戴过面具吗?自己制作过面具吗?你认为面具一般在什么场合佩戴?面具有哪些功能?生:......教师引出课题:独特的装扮。

(二)新课教学:1 面具:面具是指在文娱表演或化妆舞会上,为表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人改变为特定形象的用具。

面具作为舞蹈和戏剧中的道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

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并延续至今。

2 中国传统面具艺术的功能分类:包括:跳神面具、祭祀面具、礼仪面具、镇宅面具、戏剧面具等。

3 制作面具的材料:大多数采用:木头、布、纸、瓷、泥、皮、石膏、瓢、鳖甲、铜等。

4 传统的面具形式:(1)傩舞面具:傩舞面具用于傩舞表演。

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本上吸取民间戏曲形式的一种戏曲形式。

源于远古时代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2)社火面具: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具体形式随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社火面具源于西周,是至今保存延续下来的民间吉祥物。

社火面具采用纸塑或者木雕制作,其角色造型是根据世代相传的口诀进行的。

(3)藏戏面目:藏戏是在藏族的民间歌舞,说、唱、杂技以及藏传佛教祭祀礼仪等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类似的舞蹈剧的广场艺术表演形式。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单元说明:单元概况:“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选是的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

既有表现乡村戏剧和民间传统艺术的《社戏》、《口技》;又有表现中外舞蹈艺术的《安塞腰鼓》、《观舞记》;还有表现绘画艺术的《竹影》。

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

像《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对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

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同时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的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

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

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

不要划一地要求学生理解某种文化现象。

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单元各课后有一定量的扩展性练习,教师可以自己设计练习形式,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议,发挥创新精神,灵活处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

第16课社戏(小说)一、课文特点及意图《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醇厚的人情。

小说写的是“我”小时侯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温馨,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

在这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醇厚一如那里的山水令人沉醉、感动。

小说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这些小伙伴淳朴善良、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乐于助人。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精品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精品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顺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背诵文言文。

3.了解并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

4.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5.学会略读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

6.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1.反复诵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3.理解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4.学习《短文两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2.学习《驿路梨花》中中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3.在《最苦与最乐》中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4.体会《短文两篇》中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高尚品德、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议论的,有文言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

《驿路梨花》,作者构思谋篇独具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成,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全文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

《爱莲说》中描绘的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以自况,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

3.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文化艺术学案
1.阅读
(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诵读,读出文章的气势,注意诵读的节奏、重音、停顿等。

(3)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使用排比、反复的表达效果。

(4)找出课文中运用描写手法的句子或段落,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5)了解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了解人类悠久、灿烂的文明,提高艺术修养。

2.写作
(1)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课文多用短句,而且自始至终交错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3.口语交际
(1)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要尽可能地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从你阅读、观看或聆听的文艺作品(舞蹈、文学、绘画、雕刻、影视、音乐)中举例,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法指导
1.单元说明
本单元文章主要是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中外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

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竹影》还表现了童真童趣。

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

2.阅读建议
(1)《社戏》:作者描写了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充满浪漫色彩,表现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这包括人物和环境两方面: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民风淳朴、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成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2)《安塞腰鼓》: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一是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二是歌颂阳刚之美。

“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三是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贫瘠的黄土地、困顿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

四是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表现。

学习本文以诵读为主,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

(3)《竹影》: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最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了解即可,不必过多探究。

(4)《观舞记》:这篇课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应该作为学习重点。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艺。

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

(5)《口技》: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以及正
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相关知识
(1)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

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戏等等。

(2)戏剧的行当(生、旦、净、末、丑)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科为音乐、剧装、容妆、盔箱、剧通、交通、经励;七行即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3)冰心
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