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克史学的几个观点
兰克学派

兰克学派:1.学科背景:17.18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力量信心十足。
这直接促成了他们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研究历史。
他们希望把历史学当作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或者试图求得客观、真实的历史事实,或者试图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等等。
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就是在这种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2.兰克学派是西方19世纪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兰克在史学方面的著述主要有:《1494—1514年的拉丁与条顿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普鲁士王国史》、《16—17世纪的法国史》、《16—17世纪英国史》、《世界通史》。
3.兰克史学观的核心是提倡客观主义的治史原则,即他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提出的“如实直书”的原则,也就是强调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
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其本来的样子再现、叙述出来。
4.为了实现如实直书的原则,兰克系统地归纳并总结出一套搜集和考证史料的有效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注意搜集原始证据和第一手史料,即与事件同步的第一手史料。
在原始资料中,他特别看重档案文献。
他的历史著述主要是以档案文献作为基本史料来源的。
在兰克看来,“对可靠资料的批评考证,不偏不倚的理解,客观的叙述,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就可以再现全部历史真相”。
5.兰克的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缺陷。
首先,兰克所标榜的“客观主义”只能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的史学研究中是无法落实的。
他的历史研究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而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研究,兰克的史学思想中带有宗教神学史观的色彩孔德与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强调感觉和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
实证主义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在历史研究上的一种反映,而实证主义思潮则是19世纪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特别是实验科学不断繁荣的一个产物2.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之父”孔德(Comte,1798—1857年),主要代表还有英国的斯宾塞3.实证主义史学更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注重自然规律与人类历史规律的一致性。
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如实记述”,即撰写历史时决不可因政治或宗教等原因而带有偏见,应做到“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历史著述的目的,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只要史家不偏不倚地、客观地、通过批判性地检验史料,就可以发现事实,重建历史真相。
兰克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写道:“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
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已。
”兰克强调,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追求事实的客观真相,不应褒贬是非,不进行任何价值判断。
这样,兰克认为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就要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让史料本身说话。
兰克强调,史著是否可信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为使所用的史料确实是可信的,就一定要通过周密的校勘和考证,辨别其真伪。
兰克的这些主张,使得他的历史编纂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主要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回忆录等。
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兰克还首创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新方法,他用研究班(seminar)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大批历史学家。
在研究班中,学员可在教授的主持下,围绕某个专题进行教学和研究。
兰克认为,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史学家的培养,仅仅通过讲课是不够的,其不足之处可用研究班的方式来解决。
在研究班中,兰克的学生在史料的鉴别、理解和使用上;在培养不偏不倚的绝对客观态于沛,郭小凌,徐浩著.西方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124再传弟子遍布西方各国,他们大多严格承继兰克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客观主义视为唯一科学的史学方法,逐渐形成颇有影响的“兰克学派”。
他们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国外,大多是多有成就的史学名家,如美国的班克罗夫特、瑞士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德国的吉泽布莱希特(Giesebrecht,1814—1889)、乔治-惠芝(Georg Waitz,1813—1886)、威廉·瓦腾巴哈(Wilhelm Wattenbach,1819—1897)和济贝尔(SybeI,1817—189s)等。
兰克史学

兰克的“如实之说”与历史哲学摘要:兰克作为近代史学最重要的史学家,其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如实之说”的治史理念和研究型讨论班级的教学模式。
对于“如实之说”所外延出来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们也要加以讨论。
本文试图简单的找出兰克的史学外延。
关键词: 如实之说、史料、历史哲学列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
他对整个历史学界而言,其影响与作用是怎么形容都不会过分的。
他所创立的兰克史学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他所倡导的撰史原则仍为今天的史学界所遵循,多年以来人们一直给兰克很高的评价。
一、兰克与史学专业化史学专业化的前提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当划清界限,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顺利的过程,更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兰克时代之前的史学家往往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史学家,他们一般都是一身几任,当时的史学实际上被视为文学或者历史哲学的附庸。
这种状况阻碍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更使得它无法赢得独立的学术地位。
如何使史学赢得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有没有可能获得像自然科学那样崇高的学术地位,到了19世纪已经成了史学家们面前一个突出的也是现实的问题。
对于历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而言,大学的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大学复兴之前也有不少学者对于历史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是零星的、孤立的,始终未能成为一种大的气候,历史学也就谈不上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历史学要想乘着大学复兴这股东风为自己赢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进而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和哲学划清界限,就必须让历史学朝着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兰克在德意志莱比锡大学,兰克接触到了许多当时著名学者的著作,在广泛涉猎知识的过程中,他读到了当时很著名的史家尼布尔的著作,他对尼布尔的思想和治史方法非常的仰慕。
他当时就断言在近代社会中,历史学是可以有地位的。
这里稍微插入一点尼布尔主要著作是《罗马史》。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利奥波尔德.冯.兰克是19c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史学大师,是传统史学的集大成者。
热爱古典语言学和神学的他于1818年应邀去法兰克福高级中学担任古典文学教师。
在这里,他才开始从语言学转向历史学。
德国历史学家尼泊尔波尔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和他教学上的需要促使兰克最终转向历史。
兰克晚年回忆这一转变时曾说“我经过比较,发现真实的历史比虚构的小说要有趣味的多,要美得多。
于是,我摒弃了小说,决心在我的著作里避免一切虚构和幻想而坚持写实”。
19c初,浪漫主义思潮风行,它唤醒了历史的独立意识,竭力要求摆脱历史与哲学、历史与道德的依附关系。
而且,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取得了惊人发展,这给迷茫中的历史指明了一条鲜明的道路。
在这种时代精神氛围的孕育下,产生了以兰克为代表的19c西方史学。
兰克一声著述颇丰,1824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
他的史料批判态度集中表述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一书后面的目录——“近代史家批判”中。
这个附录比正式著作更著名,以致西方史学界很多人认为近代史学批判的开端在1824年。
在这里,兰克第一次吧尼泊尔倡导的治史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
尔后,兰克依据在柏林大学档案馆里的16c 和17c的外交文件写成了《西班牙君主国》一书。
尔后,相继写成了《塞尔维亚革命史》、《历史政治评论》、《教皇史》等,晚年仍坚持创作。
然而,兰克的成功和巨大应先并不全在于他身后那些卷帙浩繁的著作,还在于他通过柏林大学的专题研究班所配演出的一大批弟子,从而形成一个代表时代历史学主流的学派——“兰克学派”。
在研究班中,兰克不仅对弟子教授了大量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他一整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系统的传授下来。
他通过研究班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卓越学者,他们任职于德国各主要大学,事实上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多数出自于兰克的研究班。
兰克在他的成名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曾说过“历史指定给书本的任务是:批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引言在历史学领域,黑格尔与兰克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历史认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本文将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历史学研究的启示和局限性。
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认识论黑格尔的历史观1.历史的辩证性: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矛盾的冲突和解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世界精神的显现:黑格尔提出了”世界精神”的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的过程。
兰克的历史观1.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兰克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的事实为基础,追求真实的历史描写。
2.个人史与总体史的关系:兰克认为个人史和总体史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个人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历史的总体趋势。
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影响力与启示1.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和解决,可以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的脉络。
2.兰克的客观史观:兰克的强调客观事实和真实描写的观点,让历史研究具备了科学性和可靠性。
他对个人史和总体史关系的思考,使得历史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局限性与争议1.黑格尔的理性主义:黑格尔的历史观强调理性的作用,有时候忽略了历史中非理性的因素。
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兰克的局限性:兰克的历史观注重客观性,但也有忽视个人主观感受和情感因素的问题。
这在某些历史事件解读时可能会存在盲区。
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的本质1.两者的共通点: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认识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辩证的关系。
2.辩证关系的互补性:黑格尔的辩证法能够为兰克的客观史观提供理论支持,兰克的客观史观能够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提供实证基础。
3.辩证关系的局限性:两种历史认识论虽然相互补充,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在具体研究中,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灵活运用。
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01 兰克简介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2月21日-1886年5月23日),十九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客观主义史学创始人,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
主要著述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英国史》、《法国史》、《教皇史》等。
02 基本内容兰克史学是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故名。
兰克史学基本思想:1、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 2、重视政治史; 3、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 4、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 5、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6、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 7、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 8、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 9、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史料。
03 基本特点恪守政治史传统(他的史著均以政治史为主题,以16—18世纪的欧洲各国为中心,不写古代史,很少写经济史,把欧洲以外的历史排除在他的史学视野之外,而政治史又渗透强权政治观念和英雄观。
兰克认为,历史生活的基本体现者是国家、民族和教会,三者中国家居首,因此,历史学家必须十分重视国家这一实体。
)严格考证史料(根据原始的文献用文字复原曾经存在的客观事实,即所谓“如实记述”原则。
兰克强调历史怎样发生,历史书就怎样叙述,而如实记述的前提是依据原始的文献。
他认为,原始文献就是曾经发生过的客观历史的见证,是提供报告的最高的历史见证。
对于原始史料,兰克认为一要通过外部考证方法(原始资料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论据的对照,不用版本的校勘)辨别真伪,二是通过内部考证(抓住史家和史料记载者的动机和性格,追查其资料来源)分辨真伪。
)不作价值判断(兰克主张史家只能“照实录来”,理论抽象不是史家的事。
史家必须超然是非,褒贬之外,无党无派。
兰克史学名词解释

兰克史学名词解释兰克史学,即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和解释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史学派别。
它的特点是用定量分析和因果推理代替历史叙述和传说材料。
兰克史学是美国史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一个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安德鲁·卡耐基和威廉·多伊兰等。
兰克主义的原则之一是:既不依靠传统文献来建立历史知识,也不依靠个人学术传统。
这些原则都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吻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经验主义原则。
“兰克主义”这个名称是由亨利·兰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来的。
他的弟子和门生所创立的史学流派称为兰克主义史学。
他们以兰克及其弟子和门生的著作为史学主要根据。
同时,他们重视利用和发掘新发现的文献资料,用以补充和丰富他们所信奉的历史观点。
因此,他们被称为新兰克主义者。
第一位真正的新兰克主义者是费城学派的马库斯·奥里维尔(Marcus。
奥里维尔是亨利·卡特莱特·兰克的外甥和同事,他最早采用历史研究的“质的分析”和“定性研究”等社会科学方法,成为当时受到注目的年轻社会学家。
他的主要著作《白人在美洲》(1900)是美国兰克主义的奠基之作,此书的特点是注意把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区分开来,认为政治史和军事史应该按历史上的地理条件进行分类,而其他各部门的历史只是专门的研究对象,不需要专门的研究方法。
但是,他仍坚持了“他的教条”,那就是反对把研究历史的社会科学方法套用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尤其是他所倡导的历史科学中的因果推理的形式主义方法。
兰克主义史学还承袭了自然科学“通过证据的归纳方法”的传统,要求论证时必须先有明确的论点,并提供可以考察的证据,以达到对一个问题或某个事件的正确理解。
在研究中采用严格的控制论的态度,即只记录和搜集能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陈述。
但是兰克史学却强调在解释事实时,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强调历史演变的阶段性和继承性,要求综合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实,摒弃了教条的、片面的和简单化的态度。
论题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

论题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兰克史学及其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的深远影响。
兰克史学,源于19世纪的德国,由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创立并发展,它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证性,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兰克史学的基本理念、研究方法及其核心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兰克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包括对其他历史学派别的影响,以及在当代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兰克史学的价值,以及它在推动世界历史研究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兰克史学的基本观点与特点兰克史学,以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兰克为代表,是一种深受19世纪欧洲学术环境影响的史学流派。
兰克史学的基本观点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兰克史学坚持严格的史料批判。
兰克认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于对原始史料的细致审查和批判性使用。
他强调,历史学家必须摒弃主观偏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种对史料的重视和批判精神,使得兰克史学在历史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兰克史学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兰克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与其他事件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
因此,他在研究历史时,注重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出发,探讨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兰克史学还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兰克认为,历史研究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论,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历史,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他主张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和逻辑推理,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历史研究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的学科。
兰克史学的这些基本观点与特点,在当时的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兰克史学的世界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对于世界各地的历史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兰克史学的几个观点摘要:兰克史学是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学派。
关于兰克学派的史学理论,史学界有三种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是符合实证科学原则的;有的学者认为是反科学的;还有学者认为,兰克史学理论自身也有变化,即从客观走向主观这样一种倾向。
关键词:兰克史学;实证科学;反科学;客观向主观历史在西方成为科学的历史学并且成为西方的史学传统始于十九世纪初。
它是由历史学家兰克奠定的。
兰克史学是十九世纪西方历史学的主流,其治学方式和思想曾在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影响着中外一大批的历史学者。
兰克学派的特点是编撰历史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的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资料都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以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对于兰克史学理论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它是符合实证科学的作为十九世纪西方史学主流的科学的史学,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实证主义的史学,是由兰克和他的弟子奠定的。
由兰克确立的实证主义史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历史学家根据确凿的史实和通过自己的意识结构所重构的过去,完全符合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兰克根据这种信念提出历史学的任务和方法。
他在他早期的著作《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历史》的序言中说:“人们一向认为历史学的任务是判断过去并且为了将来的世代的利益而教导现在,本著作不指望这样崇高的任务,它仅仅希望说明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1]最后那半句话成为了实证主义史学的座右铭。
在兰克看来,信史处于第一手资料,认为历史学家只有根据原始资料,才能写出公正无私的历史著作。
为了搞清楚事实发生的真相,兰克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遵循三个要素。
首先,必须穷本溯源,依靠和研究原始资料。
要让亲临其境的人说话,看看真正看到那些事件的人是怎样记载的。
在他看来,叙述历史事件是必须严格依据同时代的资料,越是亲临其境者的记载,其史料价值也就越高。
他特别重视当事人的陈述等档案资料,他认为档案是最可信最真实有价值的记录。
其次,对作者的心理进行分析。
他认为有的人抄袭古人,有的人为现在和将来寻求历史教训,有的人攻击一些人或者为一些人辩护,影响史料可靠性之最大者莫过于史料记载者的动机与为人。
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各自记载的意图又是什么?这就要抓住史家的性格,从而去追查他的资料来源。
这就是考证学上所说的“内部考证”,也就是分析资料内容的可靠程度。
第三,把原始资料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论据互相排列,进行对比,以判断史料的真伪与可信程度。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互相校勘,这就使史料的真伪毕显,鱼目混珠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此方法就是后来考证学上所谓的“外部考证”。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兰克学派所谓的超然事外,持客观主义的叙事态度。
他们主张写历史不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要能在礁石之间行驶而不暴露自己的宗教信念或者哲学信念,他们秉着历史是怎么样发生的就怎么样叙述的态度。
兰克学派认为历史要成为科学,首先要有确实可信的史实,其次要消灭认识主题的个性特征,用兰克的话,就是“消灭自我”,以达到完全的客观性。
所以,兰克式的实证主义史学的任务就是,历史学家完全客观地、严谨地据事直书,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十九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米什列也说,历史是“过去的复活”。
[2]因为历史事实不可能作为历史家直接观察的对象,只能通过各种史料来认识。
为了通过可靠的史料以确实史实,兰克学派制定了完整的“史料批判”的方法。
兰克学派运用科学的史料批判的方法以去伪存真,从而确实事实,再从事实中得出结论。
史学界之所以称兰克式史学为“科学的”,主要是针对其史料批判的科学性而言的。
兰克学派还要求把历史事件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
兰克学派的实证主义的史学模式在历史的主题和方法方面的特点,为“事件的历史”和“叙述的历史”。
从兰克学派的治学方式和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兰克学派是符合实证科学的。
二、兰克史学理论是反科学的兰克学派的历史观是一个由唯心主义外壳包扎起来的庞杂的思想体系,它是由神秘的宗教观念、伟人史观和西欧中心说等几个方面构成的。
兰克认为,在全部的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是到处显现的,历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证明上帝的意志,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证明上帝在主宰一切。
因此,他笃信“每个时代都是直通上帝的”。
但是他不认为上帝就是历史本身,上帝躲在历史舞台的后面,在“导演”着这多姿多彩的“人间戏剧”,历史的发展始终好像是一种上帝的启示。
兰克学派的伟人史观是以政治为基本内容的。
兰克学派所撰写的历史著作,内容几乎全是政治史的,占据政治舞台的主要人物是那些“伟人”、“豪杰”,而没有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他们强调,历史是自由的有目的的人的行动舞台,从而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归结为人的目的、动机、思想、精神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那些帝王将相之类的精粹之辈或显要人物的精神发展过程。
他们并不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笃信只有具有巨大内在力量的伟人能起到创造历史的作用。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兰克学派认为,历史生活的基本体现者是国家、民族和教会,三者中国家居首。
在他们看来,近代欧洲国家的出现,是神意的不同表现,所以,兰克学派的历史著作中大多数是关于西欧国家的。
例如,兰克几乎为西欧各主要国家都写了一部专史。
兰克的国家主义观念,抛弃了理性主义史学家所鼓吹的世界主义,而是用民族主义取代了世界主义。
兰克的西欧中心论所宣扬的是一种种族主义观点。
他发展了黑格尔的有关论点。
曾断言“有些民族完全没有能力谈文化……我相信从人类的观点看来,人类的思想,只是在伟大民族中历史地形成的”。
[3]就兰克看来,这些伟大民族是由法兰西、西班牙、意大利、英吉利、斯堪的那维亚六个民族所构成的“罗马—日耳曼世界”。
自希腊—罗马时代以来,这六大民族就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其他国家或民族只是这一主流上无足轻重的“附加物”。
他说:“亚洲诸民族的发展是‘迟钝和静止的’,从蒙古人征服时期起,‘野蛮状态’就统治着亚洲,直到他那个时代,仍然维持着这种状态。
” [4]兰克的这个论断显然是处于他对亚洲历史的偏见。
他晚年口授的《世界史》更是他西欧中心论的突出表现。
兰克学派在认识论上强调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个人的具体动机和行为,这些东西归根到底是不可名状的,对它们必须心领神会地去理解和重新体验。
按照怎么样的标准去心领神会地理解和重新体验呢?兰克学派认为,当然就是按照历史学家自己的标准了。
这很明显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史学认识论。
历史学家真能在史料考订过程中排除任何主观认识因素或理论观点的制约,从而写出“循其本来面目”、“纯客观”的历史吗?兰克学派的学者都说是能够办的到。
然而,就是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界和历史哲学界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指出,无论是兰克还是兰克学派,都远不是纯客观的。
例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著名史学教授乔尔格·伊格尔斯指出,在兰克派史学中,“注意的中心位置置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决策者和显要人物身上。
贵族式的偏见支配着史学研究。
群众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和大众文化的历史失去了历史的意义”。
[5]三、兰克史学理论是由客观走向主观的兰克学派的治史原则是“据事直书”,这是符合实证主义的。
他们深究资料的来源,追求史料的原始性,推崇不偏不倚的研究态度,在西方史学中实力雄厚、声明远播。
兰克学派因标榜以“科学方法”和“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和写作历史而著称于世,在20世纪以前,赢得了西方史学界空前的声誉,其影响范围也远及欧美以外。
人们普遍认为,兰克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治学方法,大多数学者称这种方法为实证主义。
然而当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柯林武德认为,实证主义人文科学应该包含两个步骤,首先是确定事实,然后是制定规律。
实证主义对第一个步骤尤其重视。
“19世纪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对确定新的事实非常热衷,而对发现规律之事却少有问津。
除了发现事实之外,历史学家根本不对事实为什么是这样提出问题。
”[6]根据柯林伍德的观点,兰克学派与实证主义史学似乎还不能画上等号。
在兰克史学的治学方法中,有一条是强调对史料进行严密的考证,并对作者的心理进行分析。
如何分析,兰克学派认为,这就需要用设身处地的方式对记载者当时的心境进行“领悟”,他写作的目的好是坏?写作是为了赞扬还是贬低?这样看来,原始资料的记载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就全靠历史学家的“理解”。
对于兰克学派来讲,那种“理解”是不受社会实践检验的,只凭研究者的“知觉”,如同当代的德国历史学家迈纳克指出的那样,兰克学派的史学方法“在每一个场合,判断和直觉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发生作用的”。
[7]这样主观主义的大门就自然的敞开了。
在选择和运用史料时,兰克学派也不是主张越详细越好,而主张有所选择。
兰克说,要突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事情,就要舍去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
那么怎么样就是无关紧要呢?这就是“历史的内在逻辑”,而且兰克并不否认这种“内在逻辑”与作者本身的意图有关。
也就是说,兰克认为历史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逻辑选择历史材料。
那种依据“领悟”和“直觉”,而不是依据社会实践确立起来的历史“逻辑”,谁可以保证它与个人的好恶无关?如何实现“如实直书”?当然了,在历史研究中是不能完全排除自我,主要是看如何让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兰克反对以任何理论作为指导,但是他自己也不可能做到。
他强调“历史怎样发生就怎样叙述”,并不等于取消了历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
兰克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上帝,他认为,上帝居住、生活和体现在全部的历史之中,他相信人类社会的派别斗争以及“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取决于上帝的意志。
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认识上帝、认识无限。
因此,兰克的史学方法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兰克并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各个民族不能归在同一条道路上,各个民族本身也不是总在前进,世界历史也不是毫无法则的一团混乱,每一个时代都与上帝沟通,它的价值根本不在于能留给后代多少东西,而在于它的存在,它的自身。
纵观兰克学派的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含有一种从客观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虽然在史学方法上兰克学派与实证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从整个史学体系上看,显然他们是历史唯心主义者。
他们所主张的“客观主义”的史学方法,最终通过“领悟”和“直觉”去判定史料真伪,决定史料的取舍,其中已经深深隐藏了主观唯心主义。
对于兰克学派的治学理念,我们还是要给予其客观的评价,其对于史学界确实曾经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其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1][2]朱本源.近两个世纪来西方史学发展的两大趋势[J].世界历史,1986(10).[3][4]张广智.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J].历史教学,2000(4).[5]庞卓恒.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危机和变迁[J].历史研究,1984(8).[6][7]侯建新.从客观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兰克学派[J].历史教学,19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