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派 李斯特
欧洲的-第15-李斯特

一、德国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封建割据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落后,官房学派,国家经济学,历史学派。
二、李斯特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德国 15岁停学,到手工工场当学徒,拥有懒汉和幻想家的名声。 家庭会议让他去学簿记,成绩很好。此后,官运亨通;议员。 李斯特具有文学家的巨大才能。 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感情外露的、精力极其充沛的人。 但不久就遭遇阴谋和挫折,受到审判,逃到国外2年多。 回国后遭到逮捕并被投入监狱。 1846年,李斯特生来很结实的身体明显变差了。他觉得,他无法使自己 的家庭过上温饱的生活,并对自己经常所进行的斗争和习以为常的 紧张活动已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李斯特自杀了,11月30日。 李斯特的主要著作:《政治经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
三、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1、李斯特认为: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虑 到 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 2、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价 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 3、李斯特“ 生产力理论 ”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财富 累计的结果,而且也是科学与艺术、国家与社会制度、智力培 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累积的结果。 第二,李斯特强调指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 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他认为,关于 下一代的教育是对现有价值的消耗,但目的却在于国家的未来生 产力的增长。 第三,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作和国际间分工协 作的结果。 4、这个“ 生产力理论 ”体现了李斯特学说的特色,即强调政治经济学的
李斯特及其著作

人物简介李斯特,全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也称F·李斯特,1789年8月6日生于德国符腾堡鲁特林根市,其父是制革匠,同时担任多个公职,虽不富裕但深受尊重。
李斯特从小反感父亲的职业,决心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年轻时十分得志,在德国多地的书记员办公室供过职,尔后进入符腾堡政府市民服务部工作,1817年就升任到了大臣副秘书长职位,当时有位大臣很欣赏他,在这位大臣的促使下,李斯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首次向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公开宣战。
并由于这本小册子,被任命为大学教授。
1819年,由于组织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受到迫害,被迫辞去蒂宾根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
1822年,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10个月监禁。
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
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
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
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是李斯特达到了富足的程度。
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他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国经济的统一。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
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由于封建割据和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惟利是图本性失败。
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
其间,李斯特一直受到政府的监视,并受到再次被监禁的威胁。
尽管他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在他的祖国找到一份固定职业。
李斯特被迫流亡法国。
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态度,李斯特拒绝了,主要靠给报社撰稿牟取微薄的收入。
第九章 德国历史学派——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之一

第一节、历史学派的先驱 ——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
一、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二、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首位 三、提出工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源泉 四、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拿破仑战争使得德国遭受重创,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协定
第四,与上述看法相关,李斯特强调“一国的 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教育,应该 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认为 发展教育虽然消耗了现有社会财富,牺牲了某 些眼前利益, 但能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提 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熟练程度,将来获得更多 利益。诚然,教师的劳动提供劳务,不生产产 品,但却是未来生产力的培养者,其“生产性” 比单纯体力劳动者“生产性”大得多,应把教 师劳动视为生产性劳动。李斯特说“无论何处, 不论何时,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 勤奋总是成正比例的,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增 进或减退。”
第三,不赞同古典学派只“把单纯的体力劳动认为 是唯一生产力”的观点。在李斯特看来,脑力劳动 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效率比体力劳动不知要增加多少 倍【扩大的劳动价值论?】。他很不满地指出,按 古典学派的逻辑势必得出“一个养猪的是社会中具 有生产能力的成员,一个教育家却反而不是生产 者”,“象牛顿、瓦特或克普勒这样一种人的生产 性都不及一匹马,一头驴或一头拖重的牛”的荒唐 结论。 李斯特在150 多年前就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传统 理论中某些错误见解可能引发的社会扭曲现象和偏 见,尤其他把科学家视为生产者这个观点,显示了 他的远见卓识。
四、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国家干预的原因 其一,私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的不一致。私人利 益的放任自流,可能会损害国家的利益; 其二,私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 护。经济、社会、政治环境。 其三,对于落后的德国,私人企业在国际贸易 中竞争力不足。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

2、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 (1)保护关税与发展生产力
古典学派从世界主义经济学出发,只重视财富和交换 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 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 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为了发展德国的生产力, 李斯特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他说道:“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这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 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 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
– 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而且也适用 于整个国家。 于整个国家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分工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的划分; 的划分; 在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分工和协作是工业与农 工业与农 业的划分和协作,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 同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各个行业之间一样,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这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 种协作对生产力的增进也起着积极作用。
(3)生产力理论评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德国学者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主要贡献
基本信息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 先驱者。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与 亚 当 ·斯 密 的 自 由 主 义 经 济 学 相 左 , 他 认 为 国 家 应 该 在 经 济 生 活 中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他 的 观 点 深 受 亚 历 山 大 ·汉 密 尔 顿 ( A l e x a n d e r ·H a m i l t o n ) 以 及 美 国 学 派 影 响 。 他 的 主 要 思 想 包 括 国 家 主 导 的 工 业 化 , 贸 易 保 护 主 义 等 等 。 其 以 具体行动力促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废除各邦关税,使德国经济获得统一,并对后世德国的统一产生影响。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作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在首先发起同英国古典学派 论战的同时,还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多种角度,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 两国的德国如何促进生产力增长,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李斯特在上述方面的
评述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

评述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德国历史学派(The school of German history)的先驱为F.李斯特。
此后W.罗雪尔将以 F.K.von萨维尼为代表的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
继之有B.希尔德布兰德和K.G.A.克尼斯,形成了旧历史学派。
1870年后,由于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旧历史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为首的新历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伦塔诺和A.瓦格纳。
20世纪初期从内部批判历史学派,并促进历史学派的解体的主要人物有M.韦贝尔和W.桑巴特。
简介00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出现的庸俗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代表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A.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
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
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
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
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历史学派,这个学派与欧洲经济自由主义相抗衡。
在德国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长达80年左右。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新旧历史学派:旧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德国经济学的流派;从70年代开始,历史学派有了一些新的特点,被称为新历史学派。
李斯特

3.提出了生产力平衡或协调的理论
工业间的联合
工业与农业间的划分与协作, 要发展本国农业,就必须发展
本国工业,而不能依赖对外贸易
Page 9
4.提出了一套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为了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一个 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从生产力理论出发,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 认为经济发展的阶段为:
三· 理论内容
1.主张建立国家经济学
2.提出生产力理论及反对古典学派的价 值理论
3.提出了生产力平衡或协调的理论
4.提出了一套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Page 6
2.提出生产力理论及反对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
生产力称为财富的原因,价值称为 财富本身 认为财富的原因比财富本身重要很 多倍
富一代与富二代
Page 8
李斯特 F.GeorgFriedrich List(1789~1846)
Page 3
二· 历史背景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 界工厂的地位。
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 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 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 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 国的斯密理论。
李斯特时代
四 影 响 力 与 落 后 性
三 理 论 内 容
二 历 史 背 景
一 生 平
李 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 代
Page 2
一· 生平
出身于罗伊特林根一 1840年重返德国,完成了他 个制革匠家庭。1817 1832年作为美国政 1837年迁居巴黎。 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 年曾任蒂宾根大学行 应法国伦理学和 民体系》(1841)。 府驻莱比锡领事返 政学教授,曾被选为 1842年发表《农业制度、小 政治学院的征文, 符腾堡议会议员。他 回德国,参加了 农经济和国外移民》。 写了《政治经济 主张自由主义的政治 1834年成立德意志 晚年倡议英德同盟,写了 改革,屡遭封建势力 学的自然体系》 关税同盟的活动 《德国人的政治经济的民族 迫害。1825年被迫亡 (1837)。 统一》(1846)。 命美国,1827年发表 1846年在去奥地利、匈牙利 了《美国政治经济学 的旅行途中,因贫病交迫而 大纲》。 自杀。
李斯特

李斯特思想及其对中国现实指导意义姓名:汤姣姣班级:经管0802学号:2008306202256内容提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左,他认为国家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等等。
其以具体行动力促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废除各邦关税,使德国经济获得统一。
在当今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的世界,发达国家用工业品盘剥着发展中国家,贫困已经成为落后国家的最大绊脚石,但是发达国家的强大工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压榨仍在继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精神资本”(人力资本)等思想都是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李斯特,贸易保护上完经济学说史,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的一生,都在为德国的统一奔走;他本来有机会在法国或者俄国飞黄腾达,但是他拒绝了聘请;他在穷困潦倒中绝望的死去,他的国家和民族却因为他的努力崛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作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在首先发起同英国古典学派论战的同时,还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多种角度,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两国的德国如何促进生产力增长,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而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国家和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主要思想(一)贸易保护理论国家干预学说李斯特从强调落后国家的特殊国情、落后国家所处的较低的发展阶段以及落后国家的特殊利益的角度,提出必须对私人经济实行干预的主张。
李斯特尤其强调,当一国经济实力处于扩张并且正在向农业和制造业或农业、制造业和商业并存的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借助于国家干预的力量,他甚至认为这一时期的国家干预应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使本国的经济发展“趋于人为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40年代,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记得过历史学派。
针对当时德国的封建割据和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摧残的状况,德国民族的历史课题主要在于如何促进德国的统一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这就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不可能经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段,使其一开始就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浓厚的对抗亚当斯密理论的色彩。
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传统经济学都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为普遍适用的、唯一符合自然只需的理性的社会,这一社会历史观使古典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历史的观点,而德国历史学派始终强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历史学派和古典学派产生争论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法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无论在经济理论层面,还是在经济政策实践方面,历史学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首先,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
在19世纪末,经济学界对方法论上的争论,其实质上是应该怎样处理抽象演绎和历史方法的关系。
其次,作为第一个基于经济时代的经济学流派,历史学派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史学的发展。
最后,历史学派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各国的民族经济,这对于落后国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历史特殊性,反对抽象理论分析19世纪初,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德国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国家统一,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工业,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他们的思想成为历史学派的先导,主要代表者是亚当·缪勒尔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而对历史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李斯特。
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即历史学派开始产生。
历史学派经历了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发展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雪尔、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卡尔·克尼斯、古斯塔夫·施莫勒等经济学家。
其基本观点就是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反对抽象的理论分析。
他们认为抽象法是单纯推理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应当使用历史方法,大量收集各国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
他们都强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有各自特殊的发展道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无论是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分析法”与“历史生理法”,还是新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与“历史统计方法”,都一致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历史的方法”,从根本上否定用演绎法抽象出理论,否认存在着普遍的规律。
历史学派强调从历史中抽象理论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它要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支配物质生活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通过研究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特殊规律,揭示出适合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规律。
虽然我们不能将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等同于科学,但是我们应充分肯定历史学派强调从历史中抽象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国家经济学,而不是世界经济学。
国家经济学应该正确地了解各个国家当前的利益和特有环境,教导怎样使各个国家上升到工业发展阶段。
历史学派的奠基人罗雪尔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该只限于研究现代的经济制度,而应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各个国家古代的历史资料。
历史方法同哲学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哲学家尽量抽象地、脱离一切时间和地点的偶然性去寻找概念或判断的体系,历史学家则尽量地描绘现实生活,寻求人类的发展及其相关的记述。
前者着重运用现有的成果下定义,后者则注重于记述历史发展。
因此,不可能有符合一切国家的经济学,经济学的课题是“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新历史学派对归纳法有更极端的看法。
施莫勒认为经济问题的分析必须运用历史方法,抽象演绎方法是不能取得任何成果的。
“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崭新时代是从历史和统计材料的研究中出现,而绝不是从已经经过一百次蒸馏的旧教条中再行蒸馏而产生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于努力收集大量的历史和当前的资料。
只有在大量收集资料后,经济学家才有可能应用归纳的方法得出若干结论。
这些资料所能说明的,与其说是一国国民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一般生产过程,不如说是各个不同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民族经济形态的特殊情况历史学派从历史中抽象理论的典型例证分析李斯特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归纳,所取得的最一般的范畴就是所谓“生产力”。
他的“国民生产力”理论体系是他的学说的核心部分,他通过对生产力的研究,建立起了“国家经济学”。
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是与他的历史主义方法紧密相系的。
李斯特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完全丢开了古典经济学数百年的理论研究方式和范式,他以历史研究为先导,通过对西欧各国和美国经济发展历史的研究,试图客观地再现历史,从他们的兴衰成败中探求历史教训,把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与政策,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国家经济学理论体系。
他的理论体系不是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没有重视概念的作用,其理论观点是在对历史的考察中分散地加以论述的。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分别考察了意大利、汉萨同盟、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意志各邦、俄国、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然后总结出历史的经验。
他认为历史的经验在于,首先,一国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政治上的自由,适当的公共制度和法律、国家行政和对外政策,尤其是国家的团结和权利等方面的支持,就不会有成就。
个人生产力、个人财富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完善成比例增长,反之,自由与社会政治制度又从个人物质财富和生产力中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其次,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是由于利益,而不是出于凭空的理想。
第三,各个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改进其制度。
第一阶段,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使自己摆脱未开化状态,第二阶段,实行限制政策,促进本国工商业发展,最后阶段,当财富和力量达到很高程度以后,再逐步恢复自由原则。
李斯特认为德国处于第二阶段,要实行保护政策。
李斯特理论的贡献事实上,他提出了对当时的理论来说完全是新颖的两个观念,即与世界主义相对的国家主义观念,以及与交换价值相对的生产力观念”。
自由放任应用于整个人类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从而也能使整个人类的福利增加。
这种鼓吹在世界范围内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学说,李斯特称之为“世界主义”。
这种“世界主义经济产生时依据的假定是,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且是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之下的”。
简而言之,这种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把那些还没有出现的情况假定为已经实际存在的情况,它所能成立的理论完全基于虚假的基础之上。
只有基于民族国家立场,根据本国的国情以及它所处的国际形势,通过适当的保护制度,使国家成长一个工业强国,才能为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创造条件,所以国家主义是世界主义不可缺少的环节。
国家主义经济学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义。
国家主义不把假设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而是建立在本国的实情和它所处的国际关系基础上。
既然在世界范围内的共和国还没有成为现实,各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冲突还没有停止以前,各国的政策只能以国家利益为鹄。
它不谋求把自己打扮成超越一切民族国家立场,研究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的“公共经济”。
而是从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把经济理解成政治经济或国家经济,它所研究的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特有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
国家主义从不脱离具体的国情抽象地谈论和教条地坚持某个原则,如国际贸易的自由和限制,是随着国家不同发展程度和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
对于目前国际形势和德国工业发展状况而言,政府必须采用适当的商业限制政策,促进工业、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当德国完成了工业化阶段,财富和力量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再行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原则。
“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
”这样,李斯特运用十分简洁的隐喻对比了交换价值与生产力,把流行学派交换价值的荒谬性暴露在他的生产力理论的强光之下,不仅用生产力代替了以斯密为代表的交换价值,而且使生产力概念上升为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地位。
李斯特所说的生产力指的是提供国家财富和实力的持久性力量,“在这些力量中,不仅有机器和工厂,而且也包括道德、智力和社会方面的内容。
”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等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些国家的地主、贵族们用自己的农产品交换英国的价廉物美工业品,虽然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但由于没有及时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这些国家现在已经成了英国的农业国。
用生产力观点来观察问题就会发现,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的,并不取决于一时获得的那种死板的静态的交换价值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获得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甚至为了获得生产力可以牺牲或放弃一些暂时的眼前利益。
既然生产力而不是交换价值是构成国家长治久安和持久繁荣的基础,那么国家应该把发展本国的生产力作为战略重点来考虑。
为此,国家要优先发展工业。
“工业对李斯特而言不同于斯密,他把工业是一种社会动力,是资本和劳动的创造者”,它不仅能直接生产产品,而且还能创造生产、消费和生产力的诱因。
李斯特贸易保护当时的德国经济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就必须有国家实施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来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
李斯特提出的贸易保护政策具体包括:⑴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他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并指责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⑵在国家发展阶段理论上,李斯特主张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⑶主张国家干预的对外贸易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部分限制,保证国家经济利益,从而保证个人持久利益(举例风力与人力对森林成长过程中的作用);⑷提出了国家保护的对象应该为幼稚工业,保护手段为采取禁止输入工业品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
李斯特保护贸易学说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
李斯特的整个理论是积极的,他对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科学的,他关于从保护贸易为过渡和仅以幼稚工业为保护对象的主张说明他承认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
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保护贸易政策的得失,揭示了建立本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
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进步意义:(1)强调国家利益对贸易政策选择的重要性。
李斯特的贸易学说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他从德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关税保护理论,以维护德国在同英法等国的贸易中的国家利益。
当今经济全球化代表一种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其秩序基本上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主要体现着发达国家的国家利益。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过程时就必须考虑如何借“国家之手”保障本国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