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派总结
第11章 德国历史学派(丁)

11.2.2经济发展思想
1.生产力理论。1)重视教育、科技在生产力进步中 的作用;2)突出强调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对生产 力进步的作用;3)认为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可以 促进生产力的进步;4)指出民族精神是发展生产力 的基础。 2.工业优先论。李斯特强调优先发展工业的重要意义, 认为工业可以促进形成新的民族精神,可以完善国 家经济结构,尤其是可以完善农业等传统产业部门。 3.国家干预理论。李斯特认为后进的德国只有在强有 力的国家力量扶持下,才能实现强国之梦,保护关 税是提高生产力最有效的手段。国内自由贸易
经济思想
11.4、古斯塔夫· 施莫勒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创 始人、典型代表
施穆勒生于海尔布隆,是符腾堡一个文官的儿子。 他在蒂宾根学习经济、历史和行政管理。他是哈里 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教授。 他是德帝国的主要经济学家,是“讲坛社会主义者” 的领导人,还是社会政治学会的创始人,并长期担 任该会主席。 是几个刊物《国家与社会科学研究》、《德意志帝 国法律与国民经济管理年鉴》的主编,被任命为布 兰登堡和普鲁士的官方史学家,是《普鲁士科学院 院报》和《布兰登堡和普鲁士历史研究》的督印人。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几乎控制着德 帝国所有经济学重要学术职称的授予权。
11.2.德国历史学派的 先驱为F.李斯特。
李斯特 F.GeorgFriedrich List (1789~1846)德国国 民经济学的创始人,历 史学派的先驱,德国保 护关税政策的首倡者。
11.2.1生平细节
出身于罗伊特林根一个制革匠家庭。1817年曾任蒂宾根大学 行政学教授,曾被选为符腾堡议会议员。他主张自由主义的 政治改革,屡遭封建势力迫害。1825年被迫亡命美国,1827 年发表了《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 1832年作为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返回德国,参加了1834年 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活动。 1837年迁居巴黎。应法国伦理学和政治学院的征文,写了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1837)。 1840年重返德国,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 系》(1841)。1842年发表《农业制度、小农经济和国外移 民》。 晚年倡议英德同盟,写了《德国人的政治经济的民族统一》 (1846)。1846年在去奥地利、匈牙利的旅行途中,因贫病 交迫而自杀。
第六讲 德国历史学派

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 画廊!
第三节 瓦格纳和桑巴特
❖ 瓦格纳定律 ❖ 国家活动或公共活动存在不断扩大趋势,因
而公共经费也随之增加。当国民收入增长时, 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 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
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 画廊!
❖ 桑巴特、马克斯·韦伯与资本 主义精神
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 画廊!
❖ 拿破仑战争后德意志的分裂(39个联邦)严 重阻碍了其工商业的发展并刺激了德意志的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德意志各邦出现 了强烈要求统一和宪政改革的呼声。
❖ 法国和俄国不希望德意志统一和强大,俄国 还觊觎德意志东部的波兰领土,德意志联邦 中的大邦奥地利则希望德意志联邦维持衰弱 状态,英国则希望普鲁士崛起以牵制法国。
和世界经济五个阶段。 ❖ 2、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因素在社会经济中的
地位和作用 ❖ 3、国家至上论 ❖ 4、改良主义观点。 ❖ “讲坛社会主义”
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 画廊!
❖ 历史学派的主要方法 ❖ 旧历史学派:历史生理方法 ❖ 新历史学派:历史统计方法 ❖ 方法论大论战 ❖ 施穆勒v.s.门格尔 ❖ 归纳法v.s.演绎法
❖ 贸易自由和关税保护 ❖ 强调保护幼稚工业,但反对保护农业 ❖ 但同时强调,保护是为了不保护,应设定保
护期 ❖ 在国内实施自由贸易
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 画廊!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
❖ 历史学派演变的两个阶段 ❖ 1840~1860年代为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
威廉·罗舍尔(1817~1894)、布鲁诺·希尔德 布兰德和卡尔·克尼斯。 ❖ 1870~1910年代为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 古斯塔夫·施穆勒(1838~1917)、阿道夫·瓦 格纳、路德维希·布伦坦诺和威尔纳·桑巴特。
德国历史学派的概述

德国历史学派的概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出现的庸俗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代表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为F.李斯特。
此后W.罗雪尔将以 F.K.von萨维尼(1779~1861)为代表的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
继之有B.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和K.G.A.克尼斯(1821~1898),形成了旧历史学派。
1870年后,由于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旧历史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为首的新历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伦塔诺(1 844~1931)和A.瓦格纳(1835~1917)。
20世纪初期从内部批判历史学派,并促进历史学派的解体的主要人物有M.韦贝尔(1864~1920)和W.桑巴特。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A.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
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
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
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
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编辑本段]旧历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罗雪尔威廉·罗雪尔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他1843年出版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被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
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方法特点
• 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说明一切经济生活 的现在和过去的事实 • 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只有与法律史、政治史和文化 史结合起来,才能对经济生活做出完整的说明 • 国民经济学不单纯研究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单个的 国民满足,而必须结合过去的情况和国民整体进 行研究,以获得启示和教训 • 历史方法不是轻易颂扬一种经济制度,也不轻易 否定一种制度,因为没有一种制度对所有国民和 一切文化阶段是完全有有益或有害的
• 桑巴特认为:“我们对于那种由企业家精 神和市民精神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心情 称为资本主义精神。” • “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征服和营利”。 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家是为了获得利润。 • “市民精神”即遵守契约和“计算的正确 性和冷静的目的的确切性”
企业家是现代经济的主体
• 企业家的形成 一类是“有权力者”,另一类是“有策略 者” • 企业家的特质 • 企业家的职能 第一是“组织的职务”,第二是“商人的 职务”,第三是“计算和节约的职务”
基本经济观点
• 强调心里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 地位和作用 • 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 • 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 作用
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
• 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 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职尽 责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做一种目的,当 做一种职业责任,看做是一种美德和能力 的表现。 • 产生的原因:通过新教改革,建立了有利 于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新教理论
李斯特观点
• 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反对自由贸易 • 生产力理论 • 经济发展阶段论
一、关税保护政策
• 李斯特认为,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实现还为 时尚早,在此情况下实行自由贸易不符合 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的民族利益 • 德国工业落后于英法,应实行关税保护制 度(全德关税同盟)实行工业化,才能在 国际贸易中自由竞争 • 实现关税保护不应妨碍国内工业发展,提 出新式机器和现代生产资料的进口不应因 关税保护受影响
德国国家主义学派和历史学派

德国的历史学派
19世纪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即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世
纪40-70年代为旧历史学派,70年代后为新历史学 派。
第二节
德国的历史学派
一、旧历史学派
旧历史学派继承国家主义学派的观点,反对英法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抽象演绎。
商时代。
第一节
德国国家主义学派
评价:
李斯特从历史的观点来论述德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重 要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必要性,并特别强调教育、
科学技术等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伟大作用,无疑是有重大的
现实意义的。 但他对生产力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任意扩大了生产力的范
畴。
其历史发展阶段论不仅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和规律,而 且把社会历史的发展仅仅理解为国民经济部门的演进,完 全离开了社会经济更迭的主要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 根本因素。
第二节
德国的历史学派
施穆勒的主要观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要研究人类与物 质财富的关系,而且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国民经济发展论:国民经济受支配于法律和国 家。
(3)价值论:价值是建立在心理道德基础上的,经
济价值附庸于道德价值。
(4)经济发展阶段论:家庭、都市、区域、国民、 世界经济时代五个阶段。
第六讲
德国国家主义学派和历史学派
主讲:周绍宾
xnzhoushaobin@
引入:
19世纪初叶的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保持着中 古时代的封建制度。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在德国开始出现,这威胁着封建秩序,也威胁着资本 主义,于是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土地贵族互相 勾结,希望通过宣传国家对增进国民财富的作用,来 对付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运动。
德国新历史学派

布伦塔诺
布伦塔诺(1844-1931) 斯特拉斯堡、慕尼黑、维也 纳、莱比锡等大学政治经济学教 授。 192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布伦塔诺的根本立场是主张 工人阶级的团结自由。他承认劳 动力在现代科学中是商品,工会 的首要任务在保障最低生活费用 的工资水平。他反对政府的强制 保险,主张工人自己管理失业保 险。
德国新历史学派
• 社会社会保障制 度的必要性,倡导国家实施社会保险。他们主 张实施社会保障政策,缓和日益尖锐的劳资矛 盾。
德国新历史学派
• 影响
· 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达到了保护劳动者、改善 劳动环境和增进劳动者福利的功效。 · 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被卑斯麦政府所接受,成 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使德国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 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后来在美国得以发展,并 得到欧洲一些国家的部分认可,成为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初级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瓦格纳,A.
阿道夫· 瓦格纳(1835--1917) 曾担任柏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他提出累进税制,主张“国家经费膨胀的 法则” 他强调国家救助是社会改良的主要支柱. 他的国家社会主义排除工人阶级的参加, 主张“先上层,后下层”,认为工人阶级 是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受益者 瓦格纳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类组织: ①营利性经济组织; ②慈善性经济组织; ③强制的共同经济组织。
德国新历史学派
•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资产阶级 壮大,日渐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内在矛盾开始显露。 187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中产阶级的没落,工人阶级 失业和贫困,社会问题严重。德国社会民主党宣传马 克思主义,开展了工人运动。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 缓和阶级矛盾,新历史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旧历史学派 的遗产,一方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改良主义。他 们认为只要求工人克制和节约,不能解决问题,还必 须从意识形态上批判“世界主义”、“经济人”的利 己心的理论前提,以及古典学派的“唯物主义”。 • 在施穆勒等人的发起下,1872年成立了“社会政策学 会”,参加这个学会的经济学家一般都属于新历史学 派,也被称做“讲坛社会主义者”。
第八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2) 新历史学派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
古斯塔夫 ·施穆勒 (Gustav Schmoller, 1839-1917年), 新历史学派领袖 ,《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19001904年) 鲁维格 ·布伦坦诺( Ludwig Brentana, 1844-1931年) 192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现代劳动组合论》 (1881年) 阿尔伯特 ·谢夫勒(Albert Schaffle, 1831-1904年, 《社会主义要义》(1874年) 阿道夫 ·瓦格纳( Adolf Wagner, 1835-1917年), 《政治经济学原理》(1876年) 卡尔·比歇尔 (Karl Biicher,1847-1930年), 《国家经济 学的起源》(1893年)
8.1.4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经济政策”
新历史学派经济观点的基本特征
(1) 比旧历史学派更强调伦理、道德因素的作用 (2) 比旧历史学派更强调国家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
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
(1) 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 活
(2) 主张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实行社会改良
8.1.5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米契尔致力于研究商业循环的原因及对策,《经济周期》 (1913年)《经济周期:问题及其解决》(1927年)
(2)“过渡时期” 艾尔斯等人强调从评价标准的角度和技术进步的性质 来考察经济现象, 主要著作《经济进步理论》(1944 年); 贝利和米恩斯合著 《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1932年)
(3)新制度学派时期 a.强调结构分析方法,反对单纯的“经济”分析和数 量分析法第八章源自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Main Topics
历史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 历史学派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制度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制度学派经济学说的一般特点 制度学派的影响及其发展
[经济管理]德国历史学派与美国制度学派
![[经济管理]德国历史学派与美国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14d49c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8.png)
第十七讲德国历史学派第一节德国历史学派是比李斯特稍后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被称为“历史学派宣言”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是历史学派奠基人罗雪尔于1843年发表的,仅比李斯特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晚出版两年。
这就是说,以罗雪尔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和李斯特的经济理论,都是在19世纪40年代前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英、法两国都晚;1848年3月爆发的普鲁士资产阶级革命,要比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晚两个多世纪。
当德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欧洲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都已掌握了国家政权,英、法、德三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发展到公开对抗的地步;这就使德国资产阶级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仅会遇到整个欧洲,特别是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激烈竞争,而后还会有工人阶级的反抗。
德国产业资本的落后性,就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不可能像英、法资产阶级那样坚决地反对封建势力,以罗雪尔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就是由当时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一批经济学家组成的,他们为适应这个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也就必然具有妥协和德国历史学派,就是19世纪40—50年代,在继承李斯特的理论传统,特别是他的历史归纳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萨维尼创建历史法学派的方法和目的而形成的;由于这些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中特别强调应用“历史的方法”,特别强调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因此而得名。
与英、法两国的传统经济学相比,德国历史学派所阐述的经济理(一)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以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来否认政治经济学所揭(二)(三)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宣扬精神因素以及被认为民族精神最高体现的国家,对经济历史学派从19世纪40年代起直到20世纪初,一直主宰着德国经济学界,活跃在19世纪40—70年代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1817—1894年)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奠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谢谢您的耐心阅读! 输入文字
“
衰落的原因 作为历史学派标志性的详尽和广博的历史分析给人以枯燥的印象 德语转译英语的障碍 某些方法论过于极端 历史学派的成员支持霍亨苏伦王室的政治议程削弱了他们的额可信度
一战遗留的敌对情绪减少了人们对历史学派的兴趣
严厉打击异己学派
僵化—极端
பைடு நூலகம்
1
李斯特
没有批评和放弃使用演绎 方法
2
罗雪尔
突出历史归纳法,演绎法 降低为论述多因素中某一 原因时可用的方法
历史主义与中国经济学的当代构建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苏联范式 改革开放 西方范式 无法解释 太过抽象演绎
历史主义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输入文字
中国模式
在此输入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演变 一战后,历史学派在德国走向衰落,它的部分思想后来发展成为 法西斯思想体系来源之一。
历史主义在英国有一个以W.J. 阿什利(1860-1927)为代表的 支派。
出现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后的制度学派,是 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经济环境下的特殊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T. 凡勃伦、J.R.康蒙斯、W.C.米切尔等人。他们都把历史学派的方 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 主义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4
克尼斯
从根本上否定客观规律 的存在
3
布尔德布兰德
无需寻求规律,罗列事实 就可说明一切。
单一思想探索,最终走向极端。
危害
保守片面的价值观 推崇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 反对民主自由等普世性价值
对德国纳粹上台至少起了铺垫与推进作用
贸易保护政策
优点
经济理论的具体适用和实践性 追求客观公正 对价值判断的自律 关注社会改革和大众生活的改进 重视生产力发展反对偏重贸易 国民经济是有机整体
德国历史学派的衰落继承与反思
衰落—解体 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 消反社会党人法 1883年,1883年奥地利经 济学家C.门格尔发表《关于 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 学方法的研究》 解体 一战 内部批判
方法论之争
1883施穆勒在《施穆勒年鉴》 上发表了反批判文章《国家 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1884门格尔又针对施穆勒 的文章,发表了《德国国民 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
某些方面促进了社会福利发展 推动了德意志民族崛起
精髓
历史学派的思想精髓并不是历史学,而是源自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对个 体独特性、相对性的强调,以及对人类现象整体联系的强调。后一基调 突出理论的相对性和比较方法的应用,从带有黑格尔色彩的历史主义那 里继承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个人自由通过国家得以实现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