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教案—丁西林与其戏剧《一只马蜂》
文学的趣味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

文学的趣味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目的】1.辨析品味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2.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教学设想】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二、词语解释:囿yòu:本义: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
拘泥。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东西有限。
方剂:简称方。
方指医方。
剂,古作齐,指调剂。
治病的药方。
玩索:体味探求。
纷歧qí:错杂;纷乱。
绮靡:华丽,浮艳(多指诗文)。
笃dǔ嗜:特别爱好。
三、阅读指导本文是一篇文艺https:///论文。
作者针对文学趣味方面的三种通病,着重论述了如何获得“活”的、“可靠”的文学趣味的问题,提出了趣味是欣赏的基础;广泛地阅读和比较作品,才能获得可靠的鉴别力;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趣味等有关文学欣赏问题的精辟见解。
有助于我们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阅读本文,应首先运用既有知识(感知、理解、概括、筛选、比较等等)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辨析品味下边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本文论述的文学趣味的问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
作者运用“以喻明理”“现身说法”等技巧,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比如,在阐明“扩大眼界,加深知解”,方能获得可靠的文学鉴别力的道理时,作者以估计山的大小为喻,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难懂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
又比如,作者将战胜惰性,获取新的趣味比喻成“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要想获得新的文学趣味,就必须战胜心理惰性,而且突出了惰性的“顽强”与获得新的趣味之不易。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戏剧第一个十年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1、话剧的传入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
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
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
“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
《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
《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1、“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
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
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②易卜生专号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
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
(剧场话剧)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
3、“国剧运动”1926年6至9月,《晨报》副刊《剧刊》,赵太侔、余上沅。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专业)课程编码:9909915200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2+0.5分开课学期:第六学期课程类型:人文社科选修课先修课程:文学基础2一、课程教学目的: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现当代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解读,熟悉并掌握它们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的审美眼光,独立地阅读、赏析和评价现当代各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分析、评判、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优秀的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该课程涵盖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部分内容,现代文学部分包括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三个十年的文学创作,当代部分指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创作。
二、课程基本内容:第一部分小说(理论课12课时、实践课6课时)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原作的基础上,掌握小说的思想价值、艺术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及文学意义等。
有些作品还须细心揣摩作家的创作思路、作品的语言和风格。
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教学内容:现代部分: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冰心《超人》,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茅盾《子夜》,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巴金《家》,《寒夜》,沈从文《边城》,施蛰存《梅雨之夕》,张爱玲《倾城之恋》,张天翼《华威先生》,路翎《财主的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孙犁《嘱咐》。
当代部分: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杨沫《青春之歌》,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绿化树》,莫言《红高粱》,汪曾祺《受戒》,残雪《山上的小屋》,刘恒《狗日的粮食》,陈忠实《白鹿原》,苏童《米》,贾平凹《废都》,白先勇《游园惊梦》。
了解:这一时期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对一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创作特色有一个整体认识。
浅析丁西林《一只马蜂》的幽默艺术

丁西林 的幽默 机智 在人 物 的对话 上也 有很好 的表现 。 受 西方现代戏 剧的影 响 ,丁西林 的作 品 “ 国昧都 很 外 浓 ,似乎可以当作广 义的翻译看待 ”. 。但是丁西林的剧作不 可以说 ,剧本 的灵魂便 是人物 的对 白,丁西林 的风格便是通 一 仅借鉴 西方戏剧 ,而且 与我 国传统 的幽 默文学是 一脉相 承 过对 白来展现 的。吉 先生是作家着力刻 画的人物 , 《 只马 的 ,从 审美 内容到审美形式都显露 出许 多民族 性特点 。我国 蜂 》的情节 基本上 是 在吉先 生 的俏皮话 中发展 的 。开幕不 将来一杯喜酒 ,或能稍慰老年人 的先秦诸子 创作 了 “ 言故事 ” ,这 是另一 种意 义上 的喜 久 ,吉先生在信 中写道 : “ 寓 剧 ,它们虽然不是采用喜剧 的形式 ,却极 为机智 又极 富幽默 愿天下有情人无情人都能 成眷属之美情也 ”,一语嘲笑尽天 感, 体现 了一种真正的喜剧精神 。而丁西林 的喜剧风格 , 正 下 昏庸糊涂的父母 。当母 亲追问儿媳妇之事 ,吉先生绕着弯 子答 : “ 要是找老婆如 同找数 学的未知数一样 ,能够列 出一 是与此相似,以幽默机智见长的。 《 一只马蜂 》是丁西林 的处女作 ,也是他的代表作 。篇 个 代数 方程式来 ,那倒容易 办了。”还有他对社会人 生的妙 不把它 ( 找老婆 )当一件 正经事看 !因为我把 它看得 幅虽短小 ,但戏剧的冲突却 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在这部独 论 : “ 幕剧 中,吉老太 太 自诩开明又处处操办儿女婚事 ,吉先生俏 太 正经 了 , 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 。要足 我把它当作 配眼镜 所 样 ,那 么你 的孙子 ,已经进 中学 了。”一顿抢白,让吉老 皮机智又有点怯 懦 , 余小姐 表面腼腆 温顺 实则极有心机 ,三 种性格三种微妙 的心理 ,为喜剧冲突的展开提供 了可能。按 太太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 作者 多次在 剧中运 用 比喻和反语 ,以创造 丰富多彩 的幽 照大多数评论者 的意 见来说 ,这出喜剧是 由五四时期的这对
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这 就 构成 了这 样 一 种
,
便是 喜 剧 的 主 题
喜 剧 冲突
:
吉太太 作 为 一 个 好 心 的 母 亲
, .
却
。
包 含 真 情 实 意 的 谎 言 与表 述 正 面 思 想 的 反
话 则 构成 喜剧 的 基 础
。
在 儿 子 的婚 事 上 与 他 唱 对 台戏
结果 弄 出一
连 串 的 笑话 来 面 对 吉 老 太 太 这 块绊脚 石 吉 先 生 只 得 假托母 意 向余 小姐 要 照 片 充 当 了 他 们 行 动 的盾 牌 太太 便 为 侄 儿 提 亲 但 他 成 竹 在胸
“ “
,
白
”
的话剧 来 说 明话 剧是文 学
彻 底 驳倒那 些
余小 姐虽 然 感 到意外
攻 击 白 话文 不 是 文 学 作 品 的封 建 复 古 主 义 者 只 是 喜 剧 对 当 时 恋 爱 与婚 姻 问 题 上 的 社 会 矛盾 挖 掘 不 深 因 而 缺 乏 更 深 广 的 社 会 意 义 喜剧
“ 。
都 生 动 地 展 示 了吉
”
可 笑 的是
她 成 天 想 儿 子 赶紧 结婚
却丝毫
先 生 不 满 那 不 自然 的 社 会 的 崭 新 精
“
补
体 贴 不 到 儿 子 与余小 姐 的 感 情 位 她很满 意 的 姑 娘 介绍 给侄 儿
、
偏 偏要 把这
貌 黑 格尔 说 真 正 的 幽 默 要 有 深 刻 而 丰 富 的 精 神基 础
。 ,
吉 先生 心 领 神 会
以 要求 余小
,
这 首先
,
连 连 吃 糖庆 贺
姐
“
丁西林戏剧《一只马蜂》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戏剧《一只马蜂》的喜剧效果?
在英国留学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丁西林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小说和戏剧作品。
广泛的阅读为他以后从事话剧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丁西林以他的创作,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模式,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的和行为矛盾的戏剧风格带给国人。
如吉先生形容母亲是一个“愿天下无情人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人,可谓正中要害,有饶有风趣;他用“白话诗”和“八股文”分别比喻当时新旧两种不同的女人。
在回答老太太对他的责难时,他说:“要是找老婆如同找数学的未知数一样,能够列出一个代数方程来,那倒容易办了。
”“要是我把她当作配眼镜一样,那么你的孙子,已经进中学了。
”这样的回答,弄得老太太啼笑皆非。
又如,他一边问,一边吃糖的几个动作,把他开始时的故作镇定,最后的恍然大悟,一喜,再喜,欢呼雀跃的神情,描写的活灵活现。
丁西林正是通过吉先生的这些“慌”,是这个近乎无事的戏剧变得引人入胜,又传达出时代特色。
主要人物只有三个,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作家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戏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的波澜起伏。
一只马蜂

创作的《逼婚》。而现代意义上的独幕剧,是伴随
着19世纪末西方戏剧史上名噪一时的“小剧场运动” 而诞生的一种戏剧体裁。
剧情简介
丁西林的戏剧处女作《一只马蜂》 ,以“五四”后的新青年作
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一个生活片段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在欲语还休间确
认彼此心意、反抗封建婚嫁习俗的故事。
有封建思想的吉母,干涉儿子的婚姻自由,又想把一位余小姐说
摘录 吉 先 生(起立阻之)不要走,不要走,我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没有对你说。请 坐。(两人同坐下)我不在这里的时候,老太太同你讲了很多的话,是不是? 余 小 姐:是的。 吉 先 生:她说到我不想结婚的话没有? 余 小 姐:说了很多。 吉 先 余 小 吉 先 了。 余 小 吉 先 余 小 吉 先 余 小 生:你知道,我不想结婚。 姐:为什么不想结婚? 生:因为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美神经,一个人一结了婚,他的美神经就迟钝 姐: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 生: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 姐:陪你做什么? 生:陪我不结婚。(走至余前,伸出两手)陪我不要结婚! 姐:(为他两目的诚意与爱情所动)可以。(以手与之)
剧作特点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 相对的合理性。 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戏剧(三))【圣才出品】

第28章戏剧(三)一、名词解释1.丁西林(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丁西林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物理学家。
1923年发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
1925年创作独幕喜剧《压迫》,喜剧风格趋于成熟。
抗战时期发表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妙峰山》等,更显纯熟的喜剧技巧。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剧协常务理事等职。
写有戏曲剧本《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历史喜剧《孟丽君》,同时翻译英国戏剧作品。
其剧作长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喜剧因素,设置戏剧冲突,风格轻松诙谐,对话机智幽默。
他是我国现代幽默喜剧的开创者和话剧运动的先驱者。
有《丁西林剧作全集》行世。
2.新秧歌剧(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新秧歌剧是革命根据地延安新秧歌运动的产物,它在借用旧秧歌剧的基础上,改造了旧秧歌剧,于诸多方面表现出与已经在陕北一隅存在了千百年的旧秧歌剧迥然不同的质素。
新秧歌剧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它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艺原则,同时,也获得了延安民众的喜爱。
《兄妹开荒》是新秧歌剧的开端。
3.失事求似答: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时的艺术方法。
他认为历史剧首先是“剧”,也就是说是一种创造出来的艺术,所以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
求似就是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历史的精神,失事就是在求似的前提下以想象、夸张等手段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
而这种虚构是在主要人物真实、主要事件真实的基础上,在史书缺而不传的地方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
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
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
经过这种虚构,戏剧情节更为紧凑、曲折,戏剧冲突更为尖锐、.激烈,戏剧场面更富有诗情画意。
在这一主张下,郭沫若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等著名的历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十四讲 现代喜剧大家——丁西林与其独幕剧《一只马蜂》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熟悉独幕剧的“三一律”。
3、了解作者生平。
教学重点
1、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老太太:“你是总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吉先生:“因为我把它看得太正经了,所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要是我把它当作配眼睛一样,那么你的孙子,已经进了中学了。”讽刺了老太太包办婚姻的封建思想,也赞扬吉先生的对自由恋爱的追求。
六、文本赏析
《一只马蜂》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风气,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也嘲弄了吉老太太这类半新半旧的人物。
全剧以吉先生与余小姐的对话为重点,着力描写两人针锋相对的反语。二人对话由余小姐的直觉(知将有有趣的谈判发生)引发的一些动作开展,从讲究衣服说起,挑出余小姐说出“我们都是社会的罪人”的言论,而吉先生正好利用这一论点,说自己在发烧时说的都是“极真诚,极平常,极正当的话”,旁敲侧击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借此询问余小姐对自己的情意。余小姐显然对吉先生产生爱意,但嘴上仍不承认。吉先生明白余小姐的心思,说处于社会上的人都在说谎(以此说余小姐嘴上说的并不是心里所想),最终以自己的诚意与爱打动余小姐。而最后余小姐揭出父母不同意自己与医生结婚,让人出乎意料:原来余小姐早已打定主意推掉老太太的说媒,而她心里也早已有了吉先生。
1、独幕剧的“三一律”。
2、作品主题田汉《获虎之夜》导入新课学习。
【讲授内容】
一、作者小传
丁西林(1893—1974),原名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戏剧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和现代话剧运动的先驱。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7年任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理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剧中的语言生动有趣,而又富含深意,以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们来一起看一些句子:
吉先生:“这是最时行的直写式的白话文,有一句,说一句。”讽刺了当时年轻人为追求新式文学滥用“白话文”的现象。
吉先生:“她们因为有几千年没有说过话,现在可以拿起笔来,作文章,她们只要说,说,说,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说得些什么。”既反映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即女子们可以有文化,有自己的思想,也对层出不穷的、质量低劣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讽刺。
三、 剧情介绍
《一只马蜂》写的是:一个有封建思想残余的家长吉老太,要替护士余小姐说媒,让她嫁给自己当医生的侄儿子,同时又要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不料吉先生早在住院期间就已经同余小姐偷偷相恋。为了蒙蔽吉老太,这两个青年不得不互以反话进行交谈,借以表露强烈爱情。在戏的最后,吉先生双手拥抱余小姐,第一次打破谎言的遮掩,公开表示爱情。而余小姐的失声大 喊,则引来了老太太与仆人,无奈何,两人只好作“戏”:吉先生问余小姐:“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余小姐回答:“喔,一只马蜂”。接着,戏剧戛然而止。
著有《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现代独幕剧。在他的身上所体现的“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相反相成,至今是吸引着研究着的饶有兴趣的课题。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为数不多的喜剧家之一,在喜剧的领域里他又独创了机智与幽默喜剧,并执着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创作了勘称典范的作品。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多媒体
海 口 经 济 学 院 教 案 纸
最容易注意到的是吉先生的一句台词:“我们处在一个不自然的社会里,不应该问的话,人家要问,可以讲的话,我们不能讲,所以只有说谎的一个方法,可以把许多丑事遮盖起来”,由此引出“不能自然的表达爱情的悲哀”的阐释。但仔细阅读文本,又会发现他们正是从中获得了某种乐趣。当余小姐与吉先生如此的对着话:“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是的,你可不可以陪我?”——“陪你做什么?”——“陪我不结婚”,他们简直就是沉醉在这种“说谎”的语言游戏中的。
二、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 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地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 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四、文本情节
开端:老太太和吉先生商量着给当医生的侄儿做媒的事,并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
发展:余小姐出现,老太太替余小姐说媒,余小姐用言语敷衍。
高潮:吉先生将老太太支开,两个年轻人互相以反语表达爱意。
结局:吉先生拥抱余小姐,被老太太发现,吉小姐谎称是“一只马蜂”。
五、课文解读
《一只马蜂》写的是一对现代青年男女,一面追求“自然”的人生与爱情,一面却要以不断“说谎”的方式来追求爱情,而剧中急于“为儿女婚事帮忙”的男主人公的母亲吉老太太却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处于不自觉的被欺骗的地位,这就产生出一系列的“悬念”,“误会”“出乎意外的”的情节的“翻转”,以及“言”此“意”彼的语言的分裂等喜剧手段以获得喜剧快感,而读者在最终从“扑朔迷离”中醒悟过来,明白了真相之后,也会放声一笑。如果我们再去回味一番,思考“欺骗”的真义,又会发现其内在的多重意蕴。
剧前的舞台提示对剧中人物的介绍增强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吉老太太“身材细小,体质强健,淡素服装,非常的清洁”,显出老太太传统的家庭主妇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她保守的性格,为剧中她为侄儿说媒、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做了铺垫。吉先生的形象是“强健,活泼,极平常极自然的服装”,可以看出他是受过进步思想的影响,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余小姐“姿势美丽,面目富有表情,服装精致”,说明余小姐外表虽显矜持,但内心有热烈的感情。这也使剧末两人互相接受对方的爱意成为可能。而布景中,书柜“内藏成套的中西书籍”,说明了这个房子的主人受过中西文化的影响,也预示着该剧将会表现新老文化的碰撞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