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西林独幕剧的独特喜剧特色
爱写喜剧的物理系主任丁西林

爱写喜剧的物理系主任丁西林201102010546 邵壮11级汉语言文学(5)班在中国文学史上似乎有很多奇怪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许多原本不是走在文学道路上的人都“误入歧途”的走到了文学的这片土地,例如原本学医却名扬文坛的鲁迅,学美术的艾青。
他们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环,甚至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重要的人物,一直奋斗在文学的乐土上。
丁西林,似乎很奇怪,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老本行,还是坚持自己的科学研究,而戏剧创作却是业余时间的兴趣所致。
或许是理科研究的缜密思维,就使他的戏剧具有一种严谨的逻辑性,但是他的戏剧更多的透露出的是喜剧的色彩。
他当时的这一业余爱好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可是我想说,不仅仅是当时,现在读到他的作品还是会被他深深感染,品出一种丁氏的喜感。
丁西林,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县人。
可以说他生而逢时,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在他的童年时期拉开了序幕,所以从小就可以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便是科学。
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曾留学国外,这留学经历也是他以后创作戏剧的铺垫,在留学期间,他接触了许许多多名家的小说和戏剧,例如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等人的作品,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创作热情。
我感觉对他最重要的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那个对新文学竭力呼唤的时期,在鲁迅,胡适等人开始在文坛吹起清新的文化风时,他开始了丁氏戏剧的文学创作。
丁西林喜剧的皆大欢喜模式,具有轻喜剧的鲜明特征。
“对文艺界的朋友说,我是搞科学的;在科学界的朋友看来,好像我又是文艺人”丁西林他自己这样说道。
或许这是很幽默的一句自我定义。
从他的处女作《一只马蜂》开始,他的文学灵感便一发不可收拾。
先后创作出了《压迫》《北京的空气》这样精彩的作品,也使他的这种丁氏幽默逐渐成型。
喜剧与悲剧都源自于矛盾,不同的是悲剧矛盾通常来自两种社会力量的对抗,而喜剧的矛盾通常来自同一事物内部,喜剧的精神代表着个体生命的世俗欲求,把冲突由外部转移到了内部,不似悲剧精神是代表着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且愿望极其的世俗化,如《一只马蜂》《压迫》中人物的愿望都极其世俗。
谈“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剧作特色

158艺术家The artists“独幕剧”是话剧的专用名词,也有人称之为短剧,整个情节在一幕之内完成,篇幅较短,情节简单,结构紧凑,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达到高潮,最后戛然而止。
“独幕”即一幕,“幕”即幕布,戏剧舞台上,将幕布的升降起落、开启闭合作为戏剧单元的分段结构,来进行戏剧段落的划分,也用于戏剧时空的移换和开拓,总体根据舞台置景的需要而定。
据说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的喜剧作品就曾使用了幕布。
戏剧舞台上,一开始是幕布升降起落,后发展为开合关闭。
戏剧通常分幕,“幕”是戏的整体部分,“幕”里可以有“场”,独幕剧即一幕剧,不再分幕,可分“场”,“场”是小段落的划分,现代戏剧多用灯光进行控制和划分,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戏剧作品在开幕前仍然启用钟声、幕布,保持着戏剧庄严的仪式感。
丁西林曾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被称为“独幕剧圣手”“中国现代第一位喜剧大师”,其喜剧作品,尤其是独幕剧的创作,拥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成为中国较具影响力的喜剧作家之一[1]。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钱理群先生曾说:“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家大多是写多幕剧的,而他却执着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
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
”丁西林先生早年在英国留学,攻读物理学、数学,同时痴迷于戏剧创作,他的剧作受到英国戏剧和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善用机智的对白和激烈的冲突表现严肃的社会问题。
在丁西林先生的独幕剧中,我们就《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来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2]。
一、鲜明的时代精神1919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青年学子们纷纷从传统文化思想中解脱出来,反对封建束缚,提倡思想自由,这对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简答丁西林喜剧的艺术特色。

简答丁西林喜剧的艺术特色
丁西林是中国著名话剧导演和编剧,他的喜剧作品以幽默、搞笑和讽刺为特色,深受观众的喜爱。
以下是丁西林喜剧的几个艺术特色:
1. 幽默讽刺:丁西林的喜剧作品通常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上的荒诞和虚伪,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角色形象、滑稽的情节设计和搞笑的对白,以幽默化解社会问题,让观众在欢乐中思考现实。
2. 剧情转折:丁西林的喜剧作品常常出人意料,剧情转折巧妙,让观众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他擅长运用反转、双关和误会等元素,将故事推向高潮并给观众带来意外和笑料,使剧情更加紧凑有趣。
3. 现实生活刻画:丁西林的喜剧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或者小人物为主角,通过对他们生活琐事和困境的描绘,展现出真实而又幽默的一面。
他注重对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摹,创造真实可信的形象,使观众产生共鸣并引起笑料。
4. 社会批判意义:丁西林的喜剧作品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娱乐层面,他通过喜剧的形式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批判。
他喜欢运用搞笑和荒诞的手法,揭示社会中的矛盾、假象和不公,通过幽默的方式引发观众的思考。
丁西林喜剧的艺术特色集合了幽默搞笑、剧情转折、现实生活刻画和社会批判等元素,他通过喜剧的形式传递了思想和价值观,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为观众带来了欢笑和思考。
从_压迫_看丁西林独幕剧的机智幽默_周天成

有研究者认为丁西林的独幕剧中存在着一个 “二元三人” 识的男房客, 而是同男房客联合起来一同欺骗房东太太, 从而
被租出去, 便准备起身离开。 她本来处在整个戏剧冲突之外, 语病其实已被男房客抓住, 因为房东女儿确实答应过要把房
2009 年第
4期Leabharlann 安徽文学81受到的是一种轻松活泼的非为, 是一种浓郁的风趣幽默的趣 味, 这种趣味含蓄隽永亲切平和, 同时还处处体现着主人公的 机智。在 《压迫》 一剧中, 男女房客对房东太太是构成戏剧冲 突的两个方面, 但是作者在处理这一戏剧冲突过程中, 更多的 并不是把矛盾双方至于激烈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中去, 而是通 过男女房客的巧妙设计, 将看似不能调和, 非要巡警来处理的 矛盾迎刃化解。 房东 男客 房东 能租给你? ………… 房东 (渐渐的感到不快) 你这话我真不大明白, 你的意 思, 好像是说这房子的租不租要由你答应, 是不是? 男客 喔, 不是, 这房子的租不租, 自然是要由你答应。 不过, 既把房子租了给我, 这房子的退不退, 就得由我答应。 你知道, 现在这房子不是租不租的问题, 是退不退的问题。 在女房客到来之前, 男客运用充满机智的推理揭示房东 太太不同意租房的不合理性: 小姐和太太都是房子的主人, 都 有权决定租与不租, 既然当初小姐受了定金, 就是同意将房子 为退与不退的问题, 租与不租是要有房东决定, 但退与不退则 只能由房客自己决定。 男客随时抓住房东太太说话的漏洞用 反洁句步步进逼, 痛加驳斥处处透露出机智的锋芒。 丁西林戏剧之中随处可见这种机智理性的光芒。 不论是 人物的设计, 矛盾的处理, 处处显露出作者者过人的聪慧, 机 敏。 不过, 丁西林喜剧中更为人称道的机智, 表现在处理喜剧 冲突时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的急智。 《压迫》 中后 半部分冒雨前来的女房客为这种急智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女 房客也是单身, 也急于租到一处房子居住, 同样也不符合房东 太太的准租标准, 这样他们不约而同想到假扮成一对夫妻来 共同对付顽固的房东太太。这显然是灵机一动的急中生智, 但有丝毫不给人以突兀感和不真实感, 显得恰当自然。更令 那没有甚么。 (从一个皮夹里拿出一张票子) 啊, 啊, 对不住, 我今天是到这边来住宿的, 不是来讨 怎么?昨天我不是对你说明白了么, 说这房子不 这是你先生留下的定钱, 请你收起来。
浅析丁西林《一只马蜂》的幽默艺术

丁西林 的幽默 机智 在人 物 的对话 上也 有很好 的表现 。 受 西方现代戏 剧的影 响 ,丁西林 的作 品 “ 国昧都 很 外 浓 ,似乎可以当作广 义的翻译看待 ”. 。但是丁西林的剧作不 可以说 ,剧本 的灵魂便 是人物 的对 白,丁西林 的风格便是通 一 仅借鉴 西方戏剧 ,而且 与我 国传统 的幽 默文学是 一脉相 承 过对 白来展现 的。吉 先生是作家着力刻 画的人物 , 《 只马 的 ,从 审美 内容到审美形式都显露 出许 多民族 性特点 。我国 蜂 》的情节 基本上 是 在吉先 生 的俏皮话 中发展 的 。开幕不 将来一杯喜酒 ,或能稍慰老年人 的先秦诸子 创作 了 “ 言故事 ” ,这 是另一 种意 义上 的喜 久 ,吉先生在信 中写道 : “ 寓 剧 ,它们虽然不是采用喜剧 的形式 ,却极 为机智 又极 富幽默 愿天下有情人无情人都能 成眷属之美情也 ”,一语嘲笑尽天 感, 体现 了一种真正的喜剧精神 。而丁西林 的喜剧风格 , 正 下 昏庸糊涂的父母 。当母 亲追问儿媳妇之事 ,吉先生绕着弯 子答 : “ 要是找老婆如 同找数 学的未知数一样 ,能够列 出一 是与此相似,以幽默机智见长的。 《 一只马蜂 》是丁西林 的处女作 ,也是他的代表作 。篇 个 代数 方程式来 ,那倒容易 办了。”还有他对社会人 生的妙 不把它 ( 找老婆 )当一件 正经事看 !因为我把 它看得 幅虽短小 ,但戏剧的冲突却 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在这部独 论 : “ 幕剧 中,吉老太 太 自诩开明又处处操办儿女婚事 ,吉先生俏 太 正经 了 , 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 。要足 我把它当作 配眼镜 所 样 ,那 么你 的孙子 ,已经进 中学 了。”一顿抢白,让吉老 皮机智又有点怯 懦 , 余小姐 表面腼腆 温顺 实则极有心机 ,三 种性格三种微妙 的心理 ,为喜剧冲突的展开提供 了可能。按 太太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 作者 多次在 剧中运 用 比喻和反语 ,以创造 丰富多彩 的幽 照大多数评论者 的意 见来说 ,这出喜剧是 由五四时期的这对
简答丁西林喜剧的艺术特色。

简答丁西林喜剧的艺术特色。
丁西林是中国著名喜剧演员,他的喜剧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将从创作风格、表演技巧和主题内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作风格丁西林的喜剧作品以幽默搞笑为主导,注重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他擅长运用夸张、夸大和荒诞的手法,刻画出丰富多彩的喜剧形象。
他的作品常常以小人物、底层人物为主角,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琐事和困境,展现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引发观众的共鸣。
丁西林的创作风格独具一格,深受观众喜爱。
二、表演技巧丁西林的喜剧作品在表演技巧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喜剧效果。
他的肢体动作夸张而精准,能够在瞬间切换不同的角色形象,使观众捧腹大笑。
此外,丁西林的语言表达也非常独特,他运用夸张的声音、语调和语速,将角色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技巧独特而精湛,使得观众不禁为之沉醉。
三、主题内容丁西林的喜剧作品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作品既有家庭生活的喜剧,如《顶楼的大象》、《一家五口的春节》等,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矛盾,展现出了现代家庭的困惑和温情。
他的作品还有职场喜剧,如《上司来家里吃饭》、《打工女孩遇上男总裁》等,通过职场人物之间的摩擦与碰撞,揭示出职场生活的种种笑话和讽刺。
此外,丁西林的作品还关注社会问题,如《走过场的婚礼》、《流浪狗的故事》等,通过喜剧的手法,探讨了社会现象的荒诞和可笑之处。
丁西林喜剧的艺术特色包括创作风格的独特性、表演技巧的精湛性以及主题内容的丰富性。
他的作品既能给观众带来欢乐和笑声,又能通过喜剧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丁西林的喜剧作品在中国喜剧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艺术特色也为中国喜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只马蜂》

• •
•
• •
二、丁西林—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剧作家丁西林:“独幕剧的圣手”
“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他是中国现 代话剧史上为数不多的喜剧家之一,在喜剧的领域里他又独创了机智 与幽默喜剧,并执着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创作了勘称典范的作 品。
剧作共10部: 《一只马蜂》(1923)、 《亲爱的丈夫》(1924)、 《酒后》(根据叔本华同名小说改编,1925)、 《压迫》(1926)、 《瞎了一只眼》(1927)、 《北京的空气》(1930)、《三块钱国币》(1939)、 《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妙峰山》(1940)、 《孟丽君》 (1961)。其中7部是独幕剧。 其生前未发表的《干杯》和《智取生辰纲》已一并收入1985年中 国戏剧出版杜蜂》
开端:老太太和吉先生商量着给当医生的侄儿做媒的 事,并想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 发展:余小姐出现,老太太替余小姐说媒,余小姐用 言语敷衍。 高潮:吉先生将老太太支开,两个年轻人互相以反语 表达爱意。
结局:吉先生拥抱余小姐,被老太太发现,吉小姐谎 称是“一只马蜂”。
四、《一只马蜂》
坑蜂啊! 他们的事 跟我有神马关系???
多重意蕴:
外在:母与子 内在:新与旧、个人与社会 深层:“现实”与“审美”的不同生活态度 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
人物形象:
剧中三个人物都有鲜明的喜剧性格,三个人的喜剧性格都是 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但,吉老太太是不自觉地喜剧人物,吉 先生和余小姐是碍于“不自然”的社会被迫说谎,是自觉的喜 剧演员。 吉老太太由于旧思想、旧传统的影响表现出保守而又自以为 开通、愚拙而又自以为聪明的可笑性格。
三、独幕剧
——知识扩展
“三一律”
论丁西林独幕剧的喜剧形态

顶大 的头盔戴 在一个 窈窕的身子上” 。 当
男 客 与不愿租 房 给单身男子 的房东太 太 争 执 不 下 时, 陌生 女客 的到 来求 租 使他
心生 妙 计 , 聪 明 的男 客 故意 扬言 要 去殴
剧 多重的 意 味 。
【 关键词】 丁西林 喜剧形态 机智
嘲 弄 微 讽
才 能对 对 象具 有 的喜剧 因素 , 即不谐 调
他们 ”, 总让 人觉 得 有些做 作 , 应 了袁 牧
机 智、 嘲弄、 荒诞、 滑 稽几 种 , 喜剧 形态
也可延 伸解释 为作家 对客 体对象 的某种
之的 “ 帽大 身窈窕” 的说 法, 这个庄重 的 词被 “ 降用 ” , 像 是作 者幽默 地利用 流行
语 来增 加 作 品趣 味 的道具 。女客 的这 番
里 对 丁西 林 的喜 剧 题 材 持此 观 点 :“ 利 用男 女 问尚未 彻底 了解之 前 相互 隐存 的 神秘, 同相 互 间隐 存 的轻 视 ……同一 些
的喜剧特别富有趣味和耐人咀嚼的原因。
一
面对 困境 , 这 些主 人公 并不会 在其 中苦 苦 挣 扎 , 而是 使 用迂 回的手段——
的机 智的 主人 公 , 丁 西林 的 喜剧 也 因此
个重 要特 点 : 利 用 不熟 悉 的青 年男 女
间萌发 的微 妙情 感 以及 产生 的暖昧 的性 心理 来制造有 趣的情节。
探, 在 短 短 的时 间里 妙 趣 横 生 , 他们 的
机智 “ 骗局 ”由对心 口不一 的掩 饰 、 随机 应 变 的急智 、 年轻 男 女 间暖 昧 的心理 默
论丁西林 独 幕剧 的喜剧形态
口桂 林师范高等 专科 学校 高 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西林独幕剧的独特喜剧特色
内容概要:
丁西林的喜剧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有以独幕剧为代表。
本文将在介绍丁西林的生平及作品的同时,以他的代表作《一只马蜂》为例分析其独特语言特点。
关键词:
喜剧、独幕剧、《一只马蜂》
一、丁西林其人
丁西林(1893—1974),中国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燮林,字巽甫。
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
1913年毕业于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
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抗战开始后,随研究所西迁昆明。
1940年到香港。
香港沦陷后,携眷逃出,在广州遭汪伪软禁。
汪伪政府曾约请他去南京任职和中山大学任教,均遭拒绝。
后化装逃出广州。
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初辞去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赴山东大学任教。
1948年曾去台湾大学任理学院院长职务5个月。
9月仍回山东大学执教。
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先后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1974年4月4日逝世。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新喜剧的开创者,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独幕讽刺喜剧,带动了中国喜剧事业的发展,因此他被誉为“独幕剧的圣手”、“‘五四’时代在戏剧创作上最努力的一员”。
1923年,他写出了独幕喜剧
《一只马蜂》,从此开始踏上了业余戏剧创作的道路。
接着他陆续发表了五个独幕喜剧:
《亲爱的丈夫》
(1924)、《酒后》
(1925)、《压迫》
(1926)、《瞎了一只眼》
(1927)和《北京的空气》
(1930)。
相隔十年后,他有感于腐败的社会,又相继写出了《三块钱国币》(1939—1940)、《妙峰山》
(1940)、《等太太回来》
(1940)三个剧本,除《三块钱国币》为独幕剧外,另两个均为四幕喜剧。
1949年后,他写出了《孟丽君》(1959—1961)、《干杯》
(1962)和《一个和风细雨的插曲》等剧,并开始翻译外国剧作家巴蕾、肖伯纳等人的剧作。
二、丁西林独幕剧的艺术特点
(1)情节简单,来源生活细节。
如《压迫》和《三块钱国币》选取的都是房客在租房时与房东发生的争执与摩擦这样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十分平常的情景。
丁西林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2)情节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
如《三块钱国币》中吴太太因女仆李嫂打碎一只花瓶,强行索赔三块钱国币。
此事激起同院居住的流亡学生杨长雄的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理论。
其间的言语较量一波三折,时而针锋相对,时而据理力争,活脱刻画出吴太太的自私与尖刻,大学生的正直与可爱。
(3)对话简练含蓄。
如《压迫》最后男客问女客:
“啊!你姓什么?。
”再如《三块钱国币》的最后,似乎置身于这场争论之外的成众,以一句“和棋”结束了该剧,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
(4)机智俏皮幽默。
如《一只马蜂》中的吉先生和余小姐拥抱时被吉母所见,余小姐便谎称是一只马蜂。
再如《压迫》中的男女房客最终以谎称为夫妻而租下了房子。
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
其中虽然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
(5)不对人物做专门的介绍,而是由逐渐展开的情节向观众说明每个人的身份及性格特点。
如《一只马蜂》中,观众须随着情节的展开才知吉先生与余小姐两人相互爱慕,但又苦于面子没有说开。
(6)戏剧人物特别。
他的独幕剧中产生冲突的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长辈与年轻人、房东与房客等有感情、利益联系的人。
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既没有内心的深仇大恨,也不可能有外在的剧烈冲撞,只有心理活动与价值观念的磕磕碰碰从含蓄的语言与细微的动作中浮现。
三、《一只马蜂》赏析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尤以独幕喜剧见长。
他的作品多为带有诙谐意味的趣剧,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戏剧冲突中反映社会现实,寓庄于谐,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
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
现对《一只马蜂》进行赏析,借此体现丁西林独幕喜剧的风格。
《一只马蜂》写的是:
一个有封建思想残余的家长吉老太,要替护士余小姐说媒,让她嫁给自己当医生的侄儿,同时又要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
不料吉先生早在住院期间就
已经同余小姐偷偷相恋。
为了蒙蔽吉老太,这两个青年不得不互以反话进行交谈,借以表露强烈的爱情。
在戏的最后,吉先生双手拥抱余小姐,第一次打破谎言的遮掩,公开表示爱情。
而余小姐的失声大喊,则引来了老太太与仆人,无奈何,两人只好作“戏”:
吉先生问余小姐:
“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余小姐回答:
“喔,一只马蜂”。
接着,戏剧戛然而止。
《一只马蜂》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风气,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也嘲弄了吉老太太这类半新半旧的人物。
开端:
老太太和吉先生商量着给当医生的侄儿做媒的事,并向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
发展:
余小姐出现,老太太替余小姐说媒,余小姐用言语敷衍。
高潮:
吉先生将老太太支开,两个年轻人互相以反语表达爱意。
结局:
吉先生拥抱余小姐,被老太太发现,吉小姐谎称是“一只马蜂”。
全剧以吉先生与余小姐的对话为重点,着力描写两人针锋相对的反语。
二人对话由余小姐的直觉(知将有有趣的谈判发生)引发的一些动作开展,从讲究衣服说起,挑出余小姐说出“我们都是社会的罪人”的言论,而吉先生正好利用这一论点,说自己在发烧时说的都是“极真诚,极平常,极正当的话”,旁敲侧击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借此询问余小姐对自己的情意。
余小姐显然对吉先生产生爱意,但嘴上仍不承认。
吉先生明白余小姐的心思,说处于社会上的人都在说谎(以此说余小姐嘴上说的并不是心里所想),最终以自己的诚意与爱打动余小姐。
而最后余小姐揭出父母不同意自己与医生结婚,让人出乎意料:
原来余小姐早已打定主意推掉老太太的说媒,而她心里也早已有了吉先生。
剧前的舞台提示对剧中人物的介绍增强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吉老太太“身材细小,体质强健,淡素服装,非常的清洁”,显出老太太传统的家庭主妇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她保守的性格,为剧中她为侄儿说媒、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做了铺垫。
吉先生的形象是“强健,活泼,极平常极自然的服装”,可以看出他是受过进步思想的影响,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余小姐“姿势美丽,面目富有表情,服装精致”,说明余小姐外表虽显矜持,但内心有热烈的感情。
这也使剧末两人互相接受对方的爱意成为可能。
而布景中,书柜“内藏成套的中西书籍”,说明了这个房子的主人受过中西文化的影响,也预示着该剧将会表现新老文化的碰撞和矛盾。
剧中的语言生动有趣,而又富含深意,以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作者的一些观点。
我们来一起看一些句子:
吉先生:
“这是最时行的直写式的白话文,有一句,说一句。
”讽刺了当时年轻人为追求新式文学滥用“白话文”的现象。
吉先生:
“她们因为有几千年没有说过话,现在可以拿起笔来,作文章,她们只要说,说,说,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说得些什么。
”既反映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即女子们可以有文化,有自己的思想,也对层出不穷的、质量低劣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讽刺。
老太太:
“你是总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
”吉先生:
“因为我把它看得太正经了,所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
要是我把它当作配眼睛一样,那么你的孙子,已经进了中学了。
”讽刺了老太太包办婚姻的封建思想,也赞扬吉先生的对自由恋爱的追求。
吉先生:
“一个人的婚事,从前,是父母专制,现在因为用不着父母去管,所以用不着父母去问。
”再一次表明了作者对婚姻与恋爱的态度,即反对父母包办。
吉先生:
“你可以不可以陪我?”余小姐:
“陪你做什么?”吉先生:
“陪我不结婚?”吉先生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在与真实意图的强烈反差下显得有趣而有深意。
文章中这一类的文字很多,在人会心一笑的时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另外,剧本构思新颖,结构精巧,含义深刻,台词俏皮,结尾出人意外而又余味,而这也是丁西林所有戏剧剧本的共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