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作图题定稿版
国际经济学3

《国际经济学》作业习题第三章标准贸易模型一、名词解释1、生产可能性曲线(PPF)2、社会无差异曲线3、贸易三角形4、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5、贸易条件二、单项选择题()1、在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者均衡点是_____A、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价格线的交点B、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价格线的切点C、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一点D、生产可能性曲线左侧的某一点()2、一国的出口品的价格指数上升,_____A、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B、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C、不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条件D、表明该国出口同样数量的产品,可以换来比过去更少的进口品()3、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两国可以进行贸易的前提是:_____A、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和位置不同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不同C、两国的资源禀赋不同D、两国封闭经济时的相对商品价格不同三、多项选择题()1、国内封闭经济的均衡点位于_____ A、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国内价格线的切点上B、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C、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国内价格线的切点上D、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任一点上E、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上()2、当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可能性曲线_____A、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凹向原点的曲线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的曲线D、上面各点的斜率是不断变化的E、上面各点的斜率是相同的()3、一国在国际贸易以前和以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如果_____A、国际贸易不影响收入分配状况B、国际贸易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C、一国居民的偏好改变了D、一国居民的偏好不变()4、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相对商品价格, _____A、使得一国的出口量等于另一国的进口量B、不能保证一国的出口量等于另一国的进口量C、一定是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D、不一定时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5、当一种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高于一国封闭经济时的均衡价格水平时,_____A、该国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B、该国可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C、该产品是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D、该产品是该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6、贸易条件恶化是指_____A、出口价格指数不变,进口价格指数上升B、进口价格指数不变,出口价格指数上升C、出口价格指数下降,进口价格指数上升D、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出口价格指数上升E、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时上升四、填空题1、一国的提供曲线凸向该国具有比较____________的商品所在的坐标轴。
《国际经济学》习题集(新)

《国际经济学》习题集(新)《国际经济学》习题集商务学院《国际经济学》课程组448打印店有售绪论⼀、单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是以()为其研究对象的。
A.国际贸易B.国际经济关系C.国际⾦融D.贸易政策2、国际经济学的国际贸易部分⼜分为()两⼤部分。
A.宏观与微观B.实物⾯与货币⾯C.理论与政策D.开放与封闭3、在封闭条件下,⼀个经济社会⽣产均衡的条件是()。
A.MRT = P X/P YB.MRS = P X/P YC.X C=X P,Y C=Y PD.P X(X C-X P)= P Y(Y P-Y C)4、在开放条件下,⼀个经济社会贸易均衡的条件是()。
A.MRT = P X/P YB.MRS = P X/P YC.X C=X P,Y C=Y PD.P X(X C-X P)= P Y(Y P-Y C)⼆、多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
A.宏观与微观B.实物⾯与货币⾯C.理论与政策D.开放与封闭E.国际贸易与国际⾦融2、在封闭条件下,⼀个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是()。
A.MRT = P X/P YB.MRS = P X/P YC.X C=X P,Y C=Y PD.P X(X C-X P)= P Y(Y P-Y C)E.P X=P Y3、在开放条件下,⼀个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是()。
A.MRT = P X/P YB.MRS = P X/P YC.X C=X P,Y C=Y PD.P X(X C-X P)= P Y(Y P-Y C)E.P X=P Y三、名词解释⽣产可能性边界⽆差异曲线机会成本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四、判断改错1、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只有市场出清才能实现开放的均衡。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国际格局下西⽅经济学研究的资源流动和管理机制问题。
()3、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产可能性边界是⼀条直线。
()五、简答题1、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019-06-11国际经济学共8页word资料

▪题型:▪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4个▪二、论述题(共15分)2个▪三、作图分析题(20分)1个▪三、计算题(共45分)3个一、名词解释:▪ 1.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对于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低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规模经济P110规模经济是指产出随着所有投入品的增加成正比例更快的增长,平均成本(单位成本)随着市场的规模降低。
▪ 3.效率损失效率损失是由于关税扭曲了消费和生产动机所至。
生产扭曲损失是国内过多地生产该种商品造成的,消费扭曲损失是关税而造成消费下降。
▪ 4.国际收支账户• 1.案情介绍:荷兰20世纪50年代发现海岸线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发展成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
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动力萎缩,国内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
至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经济危机。
试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1)适用理论该案例所揭示的是荷兰病问题。
所谓荷兰病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常用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2)案情分析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一成不变地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忽视应有的产业升级,可能最终导致该国在国际贸易中虽然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合理,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3)案例启示该案例说明了即一国除关注静态比较优势外,更应注重动态比较优势。
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单纯地依赖既有的静态比较优势,而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保护和扶持重点产业的发展,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如利用新的国际分工和经济格局,从发达国家引进资本和技术,利用国际资源,充分发挥“干中学”效应,开拓国际市场,使产业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进而转向出口替代,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和高度化,追求动态化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作图题

1.用图示说明小国征收关税对单一产品市场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小国征收关税,不会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价格效应:进口品价格上升,全部由国内消费者承担生产效应:生产增加(生产者剩余+a)消费效应:消费减少(消费者剩余—(a+b+c+d))关税效应:增加财政收入(+c)贸易条件效应:不变净福利效应:—(b+d),从这一角度说,小国的最佳关税应为0。
2.用图示表示大国征收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大国征收关税,引起国内需求减少,导致世界市场价格降低,即本国进口商在世界市场上购买进口商品的价格要降低.设征税前世界市场价格为Pw,本国进口量为Q1Q2。
征税后,世界市场价格变为P w’,国内市场价格为Pt(Pt=Pw’+ t,t 为税率),本国进口量变为Q3Q4。
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政府获得税收:c+e。
该国净福利效应:a-(a+b+c+d)+(c+e)=e-(b+d)当e>b+d时,该国福利改善。
3.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
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而Y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
图形如下:4.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 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
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
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
故:生产者剩余增加,+(a+b+c)消费者剩余减少,—(a+b)政府补贴额为,—(b+c+d+e+f+g)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作图题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作图题四、作图并简要说明
1 、三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模型。
2 、两部门经济中,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3 、利用四象限图形法推导LM 曲线.
4 、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和增加税收的混合政策改变总需求构成而原有的充分就业状态不变。
5 、用修正的凯恩斯的AD—AS 模型说明经济在短期均衡中的萧条状态。
6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
四、作图题
1、已知储蓄曲线,推导消费曲线。
2、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法图示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3、当自发投资增加时,用四方图法显示IS曲线的移动情况.
4、用四方图法显示并说明LM曲线。
5、图示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四、作图并简要说明
1、储蓄增加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2、固定税率下政府收支行为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模版]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f17e7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f.png)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模版]第一篇: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模版]三、名词解释1.生产者剩余答: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罗伯津斯基定理答: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3.产品生命周期答: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4.购买力平价答: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5.市场内部化答: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6.黄金输送点答:黄金输送点包括黄金输入点和黄金输出点,是黄金输入、输出的价格上限和下限,它限制着一个国家货币对外汇率的波动幅度。
7.要素禀赋答:要素禀赋,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认为,要素禀赋构成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8.比较优势答:比较优势也称为比较成本或比较利益,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李嘉图通过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阐明,比较优势是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小的劣势,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
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来确定国际分工并进行贸易往来,双方便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9.人力资本答:所谓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然们通过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10.布雷顿森林体系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所实行的金汇兑本位制。
国际经济学(最全作图题、作图解释整理)剖析培训课件

国际经济学(作图)整理,最全集合1.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
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
而Y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
图形如下:2.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
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
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
故:生产者剩余增加,+(a+b+c)消费者剩余减少,-(a+b)政府补贴额为,-(b+c+d+e+f+g)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
同时,也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一国实施出口补贴,很可能是从长远利益考虑。
3.用图示表示资本流动的效果及其利益分配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报酬较低(资本流出)B 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报酬较高(资本流入)在没有资本流动时,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资本报酬为OaCGA,劳动报酬为CFG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资本报酬为ObHMB,劳动报酬为HJM当发生资本流动时,A国资本报酬增加(CNRG),而劳动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
B国资本报酬减少(THMR),而劳动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GDP。
总之,资本流动可以使世界的总产出增加(MER),但对不同的利益集团,其影响是不一样的。
4.用图示说明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利益及其分配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A国为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总量为OaA,工资水平较低(劳动力流出)B国为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劳动力总量为ObB,工资水平较高(劳动力流入)在没有劳动力流动时,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劳动报酬为OaCGA,资本报酬为CFG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劳动报酬为ObHMB,资本报酬为HJM当发生劳动力流动时,A国劳动力流出,导致国内工资水平上升,由Oa上升至OaN;而B国因劳动力流入,导致国内工资水平下降,由ObH下降至ObT。
国际经济学画图整理

任取一点(6,2)A在贸易前(6X,1Y)国在贸易后(6X,2Y)B 在贸易前(4X,1Y)国在贸易后(4X,4Y)所以在贸易利益区,两国贸易是双方都获益1/OA>1/OC 1/OD>1/OB说明优势要素价格下降,劳动力价格下降,S供给 D需求 Q0均衡产量P0均衡价格Pd国内价格Pw国际价格原:消费者剩余a 生产者剩余b+e总利益a+b+e进口后:消费者剩余a+b+c+d生产者剩余e总利益a+b+c+d+e净利益c+dPd国内贸易条件线1、阴影部分为贸易净利益区2、无差异曲线向右移动,福利增加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有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上市之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领先差距,因此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但因新技术会随着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到国外为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渐渐失去了该产品的出口市场,最终被掌握技术差距消失AR 平均收益线 MR 边际收益线 Q 小-国内市场容量Q 大-国际市场容量 上)价格高利润低(下)价格低利润高条件:1、在垄断市场(AR ,MR ,下降) 2、国际市场需求量非常大(Q 大>Q 小) 3、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低价倾销是的垄断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容量,更多利润,因因此垄断企业常会向国际市场低价倾销dd’国内成本线ww ’国际生产成本线 dd ’的利益要大于dwQt0时进口税率=dw/wt0当t1时进口税结论:对Y产品生产的保护会使Y 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说明原进口的产品变成了出口产品贸易保护有利条件:Pw 倾斜相同(国际贸易条件线) 生产点与消费点位置颠倒B 到B1,Y 的生产能力从B 提高到B1生产可能性边界优势产品向外扩张条件:pw 向逆时针方向偏转,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什么情况下,国际贸易条件恶化 1、 贸易量大 2、有垄断环境2、 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供给价格弹性限制进口量Q2到Q3—进口量减少,价格上升A配额制与关税制作用非常接近B①滋生腐败—防止方法:公开拍卖限额②配额制与关税制的差别关税制下,当国内生产能力提高时,进口会大幅度萎缩,而配额制不会,但价格会下跌证明只要给补贴,出口量就会增长,补贴相当于将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由S提高到S’没有补贴时,出口Q1,补贴后出口额提高到了Q2补贴保证国内收益可达cd,政府实际付出的补贴费用为cdPwCd,而不是CdPw a bOB—MS是B国流出资本M*—MS是A国自有的形成国际市场价格①为什么流动?流多少?利率高AB两国的交点E②流动的意义?双赢对两国都有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作图题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1.用图示说明小国征收关税对单一产品市场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小国征收关税,不会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价格效应:进口品价格上升,全部由国内消费者承担生产效应:生产增加(生产者剩余+a)消费效应:消费减少 (消费者剩余-(a+b+c+d))关税效应:增加财政收入(+c)贸易条件效应:不变净福利效应:-(b+d),从这一角度说,小国的最佳关税应为0。
2.用图示表示大国征收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大国征收关税,引起国内需求减少,导致世界市场价格降低,即本国进口商在世界市场上购买进口商品的价格要降低。
设征税前世界市场价格为Pw,本国进口量为Q1Q2。
征税后,世界市场价格变为P w’,国内市场价格为Pt(Pt=Pw’+ t,t为税率),本国进口量变为Q3Q4。
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政府获得税收:c+e。
该国净福利效应:a-(a+b+c+d)+(c+e)=e-(b+d)当e>b+d时,该国福利改善。
3.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
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
而Y 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
图形如下:4.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
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
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
故:生产者剩余增加,+(a+b+c)消费者剩余减少,-(a+b)政府补贴额为,-(b+c+d+e+f+g)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
同时,也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一国实施出口补贴,很可能是从长远利益考虑。
5.用图示表示资本流动的效果及其利益分配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报酬较低(资本流出)B 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报酬较高(资本流入)在没有资本流动时,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资本报酬为OaCGA,劳动报酬为CFG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资本报酬为ObHMB,劳动报酬为HJM当发生资本流动时,A国资本报酬增加(CNRG),而劳动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
B国资本报酬减少(THMR),而劳动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GDP。
总之,资本流动可以使世界的总产出增加(MER),但对不同的利益集团,其影响是不一样的。
6.用图示说明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利益及其分配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A国为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总量为OaA,工资水平较低(劳动力流出)B国为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劳动力总量为ObB,工资水平较高(劳动力流入)在没有劳动力流动时,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劳动报酬为OaCGA,资本报酬为CFG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劳动报酬为ObHMB,资本报酬为HJM当发生劳动力流动时,A国劳动力流出,导致国内工资水平上升,由Oa上升至OaN;而B国因劳动力流入,导致国内工资水平下降,由ObH下降至ObT。
两国工资水平达到同一水平线NT。
A国劳动报酬增加(CNRG),而资本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
B国劳动报酬减少(THMR),而资本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GDP。
总之,劳动力流动可以使世界的总产出增加(MER),但对不同的利益集团,其影响是不一样的,且不同的国家也不一样。
7.用图示表示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的变化A国在经济增长前,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生产大于消费,生产点为Q,消费点为C,有出口)。
在经济增长偏向X后(即X部门的增幅大于Y部门的增幅),X部门的相对供给能力提高,最终X部门成为优势部门。
8.用图示表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设有A、B、C三国,三国的生产成本分别为PA 、PB、PC,A国对来自B、C两国的进口产品征收相同的税收t。
显然,由于征税后B国产品价格高于A国成本而C国产品价格低于A 国成本,所以A国只从C国进口。
进口量为Q1Q2,政府还获得关税c+e。
当A、B两国结成关税同盟,对来自B国的产品不征税,而对来自C国的产品继续征税,由于PC +t大于PB,故A国只从B国进口。
其福利效应为:生产者剩余减少a;消费者剩余增加a+b+c+d;政府税收减少c+e。
净福利效应为:(a+b+c+d)-a-(c+e)=(b+d)-e。
由于b+d不一定大于e,所以,从静态角度看,结成关税同盟对A国的福利影响是不定的。
9.用图示表示特定要素模型的均衡解假定劳动总量为,资本为特定要素,则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
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
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条件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
Wx=Px·MPLX ;Wy=Py·MPLY进一步假设该国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
由于X商品的出口,必然导致Px上升(此处仍假设Py不变),劳动从Y部门流向X部门。
同时,Wx也会因X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上升,但上升幅度要小些。
而Y部门则因劳动力的流出导致MPLY上升,最终两部门工资再次达到均衡。
10.用图示表示“悲惨增长”如上图,经济增长前,生产点为Q,消费点为C,该国出口X产品而进口Y产品。
显然,X 产品的相对价格较高。
当经济增长偏向X部门,该国继续出口X产品而进口Y产品,显然由于X产品的相对价格大大降低,该国的消费点降到C*点,低于原来的C点。
即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反而下降了。
11.利用提供曲线推导国际贸易均衡的条件设A国出口X产品而进口Y产品,当国际相对价格线为P1时,A国的出口量为X1,进口量为Y1;当相对价格线为P2时(相对价格提高了),A国愿意出口较多的X产品,同时可进口更多的Y产品。
通过相对价格线的变化,可求出A国的提供曲线。
同理,亦可推导出B国的提供曲线。
当两国的提供曲线相交时,世界均衡价格即可确定。
12.用图示表示封闭条件下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及贸易利益图(a)表示A国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生产等于消费,均衡点为E,社会无差异曲线为U1,国内相对价格为P图(b)表示A国开放条件下的均衡,生产点为Q,消费点为C,社会无差异曲线为U2,国际相对价格为Pw(Pw>P,X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Y产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生产更多的X产品,消费者消费更多的Y产品,A国出口X产品而进口Y产品)。
图(c)为图(a)和图(b)的结合,可以看出,社会无差异曲线U2位于U1的上方,即国际贸易带来了更多的社会福利。
13.用图示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的过剩供给曲线为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点(生产=消费)AA’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EA在开放条件下,存在三种可能的情况:(1)当世界相对价格等于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该国的生产点为生产可能性边界AA’上的任意一点。
通过进出口,其生产可以不等于消费。
(2)当世界相对价格(P1)小于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该国的生产点为A,即专门生产Y产品,放弃相对价格较低的X产品,通过出口Y产品及进口X产品满足本国的消费需求。
(3)当世界相对价格(P1)大于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该国的生产点为A’,即专门生产X产品,放弃相对价格较低的Y产品。
通过出口X产品及进口Y产品满足本国的消费需求。
过剩供给曲线也相应存在三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相对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消费均衡点不变。
X产品的最大进口量为-XA (图(b)中的-XA点),最大出口量为最大产出量减去消费量(图(b)中的axLA-XA点)。
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消费均衡也相应改变,消费更多的相对价格较低的X产品(由进口加以解决,且进口量超过封闭条件下的消费量),减少相对价格较高的Y产品消费,故过剩供给曲线为图(b)左侧部分。
且P1越小,X产品的进口量将越高,即为过剩供给曲线的左下侧(但不得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最大供应量)。
在第三种情况下,情形与第二种情况相反(但最大出口量不能超过其最大产出量,即ax LA )。
14.用图示表示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如上左图:EA 、EB为A、B两国的要素禀赋点,显然A国为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
假定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则由于资源的不同,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不会相同。
A国X产品的等产量曲线位于B国X产品等产量曲线之上,说明A国X产品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同理,B国Y产品的相对供给能力较强(见上右图)。
当A国将全部资源用于生产X产品,则最大产量为,用于生产Y产品时,最大产量为。
同理,当B国将全部资源用于生产X产品时,最大产量为,用于生产Y产品时,最大产量为。
总之,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15.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以小国为例)如上图,TT’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征收关税前,世界相对价格为Pw,该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分别为Q和C。
(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征收关税之后,Y产品在国内相对价格提高,即X产品的相对价格降低(Pt的斜率小于Pw)。
在新的相对价格下,国内生产者生产更多的Y产品,生产点移至Qt。
消费者面对的相对价格应为Pt,由于贸易条件不变,新的消费点还应通过Qt与Pw相平行(即新贸易三角形与原贸易三角形相似)。
从图上也可看出,新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低于原来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即征税降低了社会福利。
16.已知甲乙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图,请分析两国的实际利率差异,如果两国进行贸易,情况如何?现在商品与将来商品的相对价格通常是用利率来表示的,如1单位的现在商品值1.2单位的将来商品,那么边际利率便是20%。
也就是说,实际利率等于以明年商品表示的今年商品的价格减1。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甲国,Px/Py的相对价格等于过A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在乙国则为过B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甲国的相对价格高于乙国,即在甲国1个现在商品值较多的将来商品,所以甲国的实际利率要比乙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