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观课报告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重难点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说学生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说教法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关于三国的内容学生通过书籍、影视剧等方面的接触,普遍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其中的人物耳熟能详,在进入本单元学生表现的比较兴奋。
但是对三国故事不等于三国历史,特别是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关于地理概念方面知识的掌握学生比较薄弱,此外,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三、设计思想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这是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第三个年头,我相信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上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所有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提倡用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曹操、诸葛亮;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让学生收集有关于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单过鼎立局面的形成。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关于《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等人物,配合《三国演义》主题曲,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都对《三国演义》比较熟悉,那么在三国时期中你们最喜欢的人物是哪一个?生:(踊跃回答)关羽、刘备、曹操等。
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

评南宁二中覃源老师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张燕萍听完南宁二中覃源老师上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总体感觉是授课的内容条理,知识线索清晰,各环节联系过渡自然,语言流畅,师生活动和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较好地完成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历史基本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三项任务的同时,还要特别突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能优化教过程,很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活动积极性较高,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1)全部教学过程能够基本上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有效地分配与利用教学时间,顺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2)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完整,教学思路清晰,层次要求合理,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解决较好,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3)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学信息的交流融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师生活动有序,气氛活跃、和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节恰当、及时。
如:复习旧知后,转入新课自然贴切,知识层面展开逐渐深入,课件背景和局势图的展示很适时,事件由背景展开到事件过程至谈及结果,最后对事件及人物的分析评价,条理清晰。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1)如:引导学生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及时间中的人物特点的分析,慢慢引导,层层启发,渐渐深入,对学生不完整的答案及时补充,即时评价,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着手点和把握分析人物的尺度,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这对教会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的方法很重要。
(2)教学媒体的选择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国鼎立》说课稿

《国鼎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国鼎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国鼎立》是初中历史中的重要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竞争的阶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这部分内容先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接着详细阐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的崛起,以及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推动作用。
最后,对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细节和政治格局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更多地停留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层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2)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人物的事迹和特点。
(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中体会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事迹和特点。
2、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对于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力分析
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 教学策略选
照,由此导入到新课的讲授中,本课从“两个战役、三 择与设计
个国家”来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学到知识。
本课新课导入的时候,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电
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然后利用两分钟的时候和学
生探讨《三国演义》里面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人物,
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的能力。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
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
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
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
本课从“两个战役、三个国家”来设计表格,让学 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学到知识。
通过表格的形式,把课本内容比较直观地展示出 来,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两次战役曹操 一胜一败的原因,从交战双方的原因进行陈述。
接着,在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时候,也 是同样采用表格的形式,学习小组讨论,然后把内容展 示出来: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称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时期的社会形势,重点
教材分析 让学生了解两个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
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通过对曹操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填写表格,把“三国”要记 忆的知识点掌握在表格里,这就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精选6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精选6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1:课题动画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12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七年级上册说课人:李昕芮2011年12月14日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的时期,本课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势力,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由于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熟悉,又加上之前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因此学生学习起本课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知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进行结合,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正确辨别史书与小说反映历史的不同。
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②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③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④能够在地图中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识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②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③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精品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精品第一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精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教材落实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历史问题导读法”,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等教学方法,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观课报告
由崔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总体上是一堂好课。
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
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饱满,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多层目标的有机结合,多层次的再现三国历史,还原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落实了基础知识,既培养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又注重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
各框衔接自然。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崔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这一堂课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崔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但崔老师在表情上稍显平淡了些,缺少些激情。
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本课也有不足之处:
1. 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个别地方对学生有牵引的痕迹。
2.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
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
3.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
这节课能够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了以往教学的表象阶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崔老师不管是从教学设计,还是课堂调控,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情景创设,都体现出崔老师在教研上的独特思维与教学魅力,崔老师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是成功的,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