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青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立即啄食的故事,警告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管,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青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得“自由悠闲”、“豁然爽朗”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伙儿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往常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伙儿带着那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形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顽固豁然爽朗自由悠闲诸侯得奖2、明白得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内心。
不堪设想:情况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专门坏、专门危险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情况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顽固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青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2、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六年级《螳螂捕蝉》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
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
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
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篇2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苏教版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共同探讨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分配任务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例如,让一部分学生负责朗读课文,一部分学生负责总结课文内容,一部分学生负责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等。
3.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苏教版
一、案例背景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螳螂巧妙地捕捉蝉的故事,寓意着人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导入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螳螂和蝉的特点、生态习性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螳螂捕蝉》,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
2.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会注重对螳螂捕蝉的巧妙之处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理解螳螂如何运用智慧和技巧成功捕获蝉。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如描写螳螂和蝉的动作、神态等,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和挫折。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也会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授课设计篇一一、设计理念:重视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严实结合,重视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部署身后的黄雀立刻啄食的故事,劝说吴王一心想获取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沉的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理解过来,撤消了攻打楚国的念想。
三、授课思路:重视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心得人物形象,以“发言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掌握课文重点—心得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局部组成。
四、授课目的:⑴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⑵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本质,理解“逍遥自在”、“豁然开朗”的意思。
⑶依靠课文的语言文字,意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理解不能够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授课重点:有感情朗诵课文,会创立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授课难点:理解不能够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辞他人应试究方式方法。
七、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授课过程:(一)发言导入:⑴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芒绚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朝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赏析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连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
板书课习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⑵补充课习题,理解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你能将它补充完满吗?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觉文言文的语言的正确与精练。
你能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蚌相争翁得利)⑶小故事,大道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螳螂捕蝉》苏教版

4.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特点及对寓意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螳螂捕蝉》的寓意是什么?
b.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寓言的寓意?
c.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故事情境?举例说明。
b.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写一个与《螳螂捕蝉》类似的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
5.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讲述生活中常见的寓言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5.学生对于生活中类似的寓言故事情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尚需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寓意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分析并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将所学寓言故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教师可通过讲述生活中类似的寓言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接着,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预测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并掌握本篇课文中的生字词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生字词:蝉、翅膀、挡、超、饿、登、竿、耳鬓厮磨、骇人听闻教学难点:1.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和传统文化2.学习挡和超两个生词的意思和用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照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谈论螳螂。
让学生们自由发表对于螳螂的看法,如螳螂外形、习性等。
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之间不断提问发挥出更多的信息。
2.新课讲授(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螳螂捕蝉》。
2.讲解词语:「蝉」、「翅膀」、「登」、「竿」、「耳鬓厮磨」和「骇人听闻」,让学生了解这些生字词语的意思、用法和释义。
3.学习理解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主旨的理解。
3.课文阅读(15分钟)请同学们自行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教师打开音频素材,在整个班级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学生们跟随着音频素材口语停顿与调子一起学读。
4.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轮流发言讨论螳螂捕蝉的情节和寓意。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讨论。
5.课后任务(5分钟)请同学们回家阅读课文,总结《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或图像展现《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五、教学反思学生们反应良好,能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积极讨论。
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下节课将按排课表,适当减少导入时间,加强学习质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刘向螳螂捕蝉学习参考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刘向螳螂捕蝉学习参考9篇刘向螳螂捕蝉学习参考 1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3.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螳螂捕蝉》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预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最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朗读书写。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织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师生共同探究法。
在课堂上师生就寓言故事以及其要说明的道理进行交流、探讨,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师出示,图片,并出示天空螳螂捕蝉()。
你们会填吗?【百度搜索】图片这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个寓言故事。
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交流)寓言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吧!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正确,正音)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师指导,说清楚什么时间,谁怎么样)吴王不听大臣劝说,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改变主意。
3.个别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成一段,概括段意。
强调:大臣为什么要反对吴王攻打楚国?(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的意思)4.默读课文,说说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螳螂捕蝉“的故事?生字指导1.读拼音,记拼音。
2.指导写字合作探究请大家读这三段话,说说大臣们和少年的劝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大臣们的劝说失败了,而少年的劝说却成功了?(生自由讨论回答)师小结:因为大臣们是直接劝,说话比较直白,而少年则是引用一个故事委婉的劝,那么少年到底说了什么故事,让吴王转变了想法呢?一、解惑1.生找出少年所说的那个故事(读相关的句子)2.出示课件:蝉——(学生描述: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喝露水);螳螂——(学生描述: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3.思考:少年说这些,是想告诉大王什么道理?(生回答)4.书中是如何说的?(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5.思考: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着的祸患蝉喝露水螳螂要去捕蝉螳螂捕蝉黄雀要啄食螳螂黄雀啄食螳螂人正用弹弓对着它补充:现在我们把其称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打、占领楚国其他国家会乘虚而入,进攻吴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螳螂捕蝉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学会前后比较阅读,弄明白为什么少年能够使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认识到劝说别人应讲究方法。
4.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三、教与学的准备教的准备:有关螳螂和蝉的短片学的准备:完成预习单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看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又能收获些什么。
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注意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要写的略小,右边是它们的声旁,分别是“堂”和“郎”。
2.补充课题,明白出处。
(1)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课件出示:(指名说,并尝试说说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及认识。
)(2)指明出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3)指生读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齐读。
(4)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亡羊补牢,为时已晚)3. 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通过大家的进一步学习,一定会弄明白。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1.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明确标准:①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检查自读情况:先指名分小节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诸侯:(注意侯与候的区别要讲清,理解“诸侯”的意思。
)沾拱禀bǐng报(禀的读音和字形要注意。
)乘虚而入侍奉(3)理解词语:毫不介意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2. 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中做上记号。
在划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分段理由。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寻求一种较为合理且被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划分方式。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
1. 默读课文思考:面对吴王伐楚,大臣们的意见和少年的意见一致吗?结果分别是怎样的?(他们的意见一致,都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但大臣们劝说失败了,而少年却成功了。
)(1)你从哪看出来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大臣们劝说吴王,结果是失败。
从第十二自然段中看出少年劝说成了。
)(2)指名同学来有感情朗读第1节。
思考:本节的三句话写了什么?从每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①指名交流:从“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看出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弊大于利;②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大臣说这句话的原因。
③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畅饮美酒;重奖群臣)(同座讨论,全班交流。
)④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出示相关句子:(想象众臣劝说的场景,感受吴王的固执和暴戾)。
⑤理解: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理解两个“死”的不同含义。
(词性:动词、形容词)从死字里感受出吴王的霸道、专制、固执和暴戾)⑥我来采访一下,如果你们是吴王?为什么非要攻打楚国呢?(预设: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⑦老师总结,进一步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一方,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时期,谁厉害谁就称霸一方。
既然吴国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为什么到嘴边的肉不吃呢?所以吴王说“谁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体会出吴王的霸道、专横、固执。
面对如此暴戾的吴王,大臣束手无策。
他们散朝之后会私下议论什么呢?生交流。
(3)(出示课文12节)指名同学读第12小节。
①这一段话是这个故事的结局,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恍然大悟;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②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③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后对照起来看,然后提出自己最想弄清楚的问题。
(重点筛选出问题:吴王为什么突然由原来的固执变得恍然大悟呢?或为什么大臣没有奏效,孩子的话却有效。
)④他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妙招让吴王回心转意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2.交流:(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
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①出示课文挂图,指导学生观察。
板书:螳螂捕蝉②出示:9、11节——指名同学来读③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预设交流:(“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④ 现在,我们再读读少年的话,你觉得他的哪句话最关键? (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⑤ 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⑥ 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
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关系?(板书)黄雀 少年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描绘出楚国、吴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其他诸侯⑦ 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2)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12节:(出示课文12节)生读,谈领悟。
①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说说你的收获吧!(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生: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事情要全面。
要瞻前顾后,不要见利忘义,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就是全盘考虑问题。
)②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
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啄食) (打)(捕) (攻打) (乘虚而入)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头,可以借鉴老师给你的方式:出示:③师:(待学生讨论差不多了。
)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④师:大王英明!(掌声,笑声。
)大王是领导者他肯定会教训人如果以后开会他还会提起此事,作为反省他会说什么啊?(一个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做任何事情也要考虑身后的隐患)(大王我还要送一句名言给你们------人在幸福之中,不可忘记跟在后面的灾害或痛苦。
)3. 小结:这位吴王把改变决定的过程说得很具体。
还用上了书上的许多词语,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来!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4. 学生分角色朗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一部分。
环节三:回归整体——总结课文。
(六)总结课文: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七)拓展延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我会让学生阅读文言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自由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意思。
(2)理解三个“其”。
(3)找找哪句话生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齐读。
(4)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哪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齐读。
2. 总结课文,引出话题: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
(如人们只顾开矿挣钱,不注重环保,山体植被被严重破坏;盲目引进化工项目,周边环境被污染,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学习时贪玩,一知半解,留下学习的隐患等。
有的同学整天不学习,沉迷网络游戏;有的企业老板为了自己利益,掺假造假……)3.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俗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 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继续积累成语。
(八)作业学生复述课文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六、板书设计10 螳螂捕蝉(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眼前利益 身后祸患(啄食) (打)(捕) (攻打)(乘虚而入)楚国吴国其他诸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