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实验

合集下载

《发酵工程实验》

《发酵工程实验》

《发酵⼯程实验》实验⼀淀粉酶⽣产菌的筛选⼀、实验⽬的学习淀粉酶产⽣菌的筛选⽅法。

⼆、实验原理淀粉酶在酿造、纺织、⾷品加⼯、医药等领域有⼴泛⽤途。

淀粉酶是⼀类淀粉⽔解酶的统称,它能将淀粉⽔解成糊精等⼩分⼦物质并进⼀步⽔解成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被⽔解后,遇碘不再变蓝⾊,因此可根据淀粉培养基上透明圈的⼤⼩来判断所选菌株的淀粉酶活⼒。

三、实验⽤品1.样品淀粉含量丰富的⼟样。

2.培养基⾁汤培养基:⽜⾁膏3g,蛋⽩胨10g,NaCl 5g,加⽔⾄1000ml,pH7.0。

121℃灭菌20min。

初筛平板培养基:⽜⾁膏3g,蛋⽩胨10g,NaCl 5g,可溶性淀粉2g,琼脂18g,加⽔⾄1000ml,pH7.4。

121℃灭菌20min。

Lugol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300ml。

先将碘化钾溶解在少量⽔中,再将碘溶解于碘化钾溶液中,待碘全溶后,加⾜⽔即可。

3.器材⾼压蒸汽灭菌锅,超净⼯作台,电⼦天平,电炉,恒温振荡器,恒温培养箱;烧杯,量筒,三⾓瓶,培养⽫,移液管,洗⽿球,试管,试管架,接种针,涂布棒。

四、实验⽅法1.培养基制备:配制⾁汤培养基45ml,分装于250ml三⾓瓶中,纱布封⼝,灭菌。

配制初筛平板培养基350ml,分装于500ml三⾓瓶中,封⼝膜封⼝,灭菌。

2.倒平板:将融化的初筛平板培养基冷却⾄50~60℃,以⽆菌操作法倒⾄已灭菌的培养⽫中,⾄盖满底部。

冷却凝固待⽤。

3.样品预处理:取5g⼟样接⼊45ml⾁汤培养基中,30℃摇床振荡15min制成⼟壤悬液,此时的稀释度为10-1。

另取4⽀试管,分别记作10-2、10-3、10-4、10-5共5个梯度,每⽀试管内加⼊9mL⽆菌⽔。

⽤⽆菌移液管从三⾓瓶中吸取1mL⼟壤悬液,加⼊到10-2试管中混匀,再从此试管中吸取1mL加⼊到10-3试管中,依此类推直⾄10-5试管。

4.平板涂布分离:分别从不同稀释度的试管中吸取0.1ml悬液,均匀涂布于初筛培养基平板上,于30℃培养24~48h。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总结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总结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总结发酵工程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规律,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产物质量。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到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变量,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规律的研究以及发酵过程中产物的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到了发酵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术,对发酵工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进行了菌种的培养和优选。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菌种的选择和培养过程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产物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菌种的筛选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我们可以选择到合适的菌种,并使其生长状况良好,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还进行了发酵过程的控制变量的研究。

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因素的控制,我们可以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物的合成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变量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产物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合理地控制发酵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是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的关键。

在实验中,我们还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细胞代谢产物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微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代谢特点和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中有明显的生长阶段和代谢阶段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规律来调节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变量,提高发酵效率。

最后,在实验中,我们还对发酵过程中产物的分析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发酵产物的组成、含量、纯度等指标的分析和测定,我们可以评估发酵过程的效果和产物质量。

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产物的组成和含量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密切相关,通过调节好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变量和选择合适的菌种,我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发酵产物。

综上所述,发酵工程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规律,探索调节发酵过程的控制变量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的方法。

《发酵工程实验》教案: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实罐灭菌

《发酵工程实验》教案: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实罐灭菌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实罐灭菌一、实验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通风发酵的基本原理及过程,掌握上罐操作技术,掌握流加补料控制技术。

(1)发酵罐及管路、空气过滤器灭菌操作及发酵罐系统管路的熟悉(2)实罐灭菌—培养基灭菌实验二、实验原理2.1 培养基组分的种类和作用: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前体2.2 实罐灭菌原理保温温度(℃)加热保温冷却温度(℃)时间(min)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10升发酵罐(PH仪,培养液及酸碱液流加装置,蠕动泵),1台;淀粉水解糖液、尿素等原料。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酵母菌经扩大培养后,接入10升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培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分批培养或分批补料培养,测定酵母浓度。

主要内容有:试管斜面培养基的配制、面包酵母种子扩大培养基配制、流加用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总流程:斜面培养基配制与灭菌所需仪器物品:灭菌锅、试管、棉塞、培养基原料、培养箱300毫升种子液、500ml三角瓶三只、装液100ml、培养基、培养摇瓶、纱布。

发酵培养基制备,灭菌。

面包酵母菌的培养基组成:酵母斜面培养基:10º麦芽汁固体斜面,PH5.0酵母摇瓶培养基:10º麦芽汁,PH5.0或葡萄糖10%,玉米浆1%,尿素0.2%,PH5.0酵母分批发酵培养基:玉米淀粉经液化、糖化,折合葡萄糖浓度为10%、玉米浆1%,尿素0.2%,PH5.5。

五、实验报告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设计原理;发酵系统的结构与操作方法;实罐灭菌工艺。

附:机械搅拌发酵系统介绍:1 技术指标1.1 概述具有温度、转速、氧气流量、空气流量、pH 、DO 、补料、消泡显示及控制功能,并配有机械消泡浆。

1.2指标1.2.1温度:自动控制范围:自来水温+5℃~ 50℃﹙±0.2 ℃﹚显示范围:0 ~150 ℃1.2.2搅拌转速:调速范围50 ~1000±5rpm1.2.3空气流量:显示控制范围0 ~ 10L/min1.2.4pH显示控制:2 ~12pH±0.05﹙酸碱双向﹚1.2.5溶解氧:0 ~150±2℅1.2.6补料、消泡蠕动泵各一台1.2.7 罐体总容积10L,设计压力2.0kg/c㎡、最高工作压力2.0kg/c ㎡,设计工作温度131 ℃1.2.8 灭菌方法:手动控制蒸汽消毒灭菌1.2.9 功率:主机:3kw, 单相220v1.2.10 气源:2 ~4kg/c㎡1.2.11 蒸汽: 2 ~4kg/c㎡2 管路说明该流程图中空气管路阀门的标号为“AXX”,蒸汽管路阀门的标号为“SXX”,冷却水管路阀门标号为“WXX”,冷凝水管路阀门标号为“VXX”,电磁阀标号为“CXX”,物料管路阀门标号为“PXX”,冷冻水管路标号为“CWX”,其它气体管路标号为“NXX”。

《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生物制药方向)

《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生物制药方向)

《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生物制药方向)《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生物制药方向)1. 实验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发酵工程操作,了解发酵过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并培养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生物制药工作做好准备。

2. 实验教学内容:(1)发酵工艺基础实验:学生学习发酵基本原理、发酵微生物筛选与培养方法、介质配方与调控策略等。

实验内容包括发酵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菌种的培养与保藏、生物酶的筛选与鉴定、酵母菌的发酵与调控等。

(2)发酵设备与控制实验:学生学习发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发酵过程的监测与控制方法等。

实验内容包括发酵设备的组装与调试、发酵过程中的参数监测与控制、发酵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等。

(3)发酵工程实验:学生参与真实的发酵工程项目,掌握从发酵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到产品的提取与纯化的整个流程。

实验内容包括发酵工艺的设计与优化、发酵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控制、产品的提取与纯化等。

3. 实验教学安排:(1)实验前准备:学生提前学习与准备实验所需的理论知识,包括发酵工艺原理、发酵微生物的特性、发酵设备的工作原理等。

(2)实验讲解与指导:教师进行实验讲解,包括实验目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工作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3)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与讨论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能力。

4. 实验成果评价:(1)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深度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成绩评定。

(2)实验操作: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技术熟练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维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成绩评定。

(3)实验问题解决与团队合作:根据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和与同学协作的团队精神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成绩评定。

发酵工程实验的实验报告

发酵工程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培养基配制、发酵条件控制等基本技能。

3. 熟悉发酵过程中产物生成的监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本实验以谷氨酸棒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摇瓶发酵的方式,探究其在适宜条件下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及谷氨酸的生成情况。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摇床、锥形瓶(250ml)、移液管、pH计、生物传感仪、分析天平、发酵培养基、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等。

2. 试剂: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配制:按照实验要求,称取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等试剂,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调节pH至7.0,定容至1000ml。

2. 菌种活化:从菌种保藏管中取出谷氨酸棒杆菌,接种于装有适量培养基的锥形瓶中,置于摇床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3. 接种:将活化后的菌种以1%的接种量接种于新鲜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37℃恒温培养。

4. 发酵过程监测:每隔2小时取样,测定还原糖含量、谷氨酸含量、pH值等指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曲线,分析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消耗、谷氨酸生成、pH值变化等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还原糖消耗曲线:在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表明谷氨酸棒杆菌在消耗葡萄糖的同时,产生谷氨酸。

2. 谷氨酸生成曲线:在发酵过程中,谷氨酸含量逐渐升高,表明谷氨酸棒杆菌在适宜条件下能够高效地将葡萄糖转化为谷氨酸。

3. pH值变化曲线:在发酵过程中,pH值逐渐下降,表明谷氨酸棒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谷氨酸棒杆菌的摇瓶发酵,为谷氨酸生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

发酵工程试验报告年级专业姓名学号试验题目微生物工程试验〔一组〕一、试验目的1.娴熟把握无菌操作技术,了解生物发酵过程中种子的扩培过程;2.把握小型发酵罐管路消毒、空消、实消、菌种培育等技术;3.学习把握小型发酵罐接种、取样操作系统;4.学习使用糖度仪,把握血球计数板法;5.把握两种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干重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绘制生物基质的相关曲线。

二、试验原理发酵罐,是进展液体发酵的专用设备。

发酵罐配备掌握系统,它主要是对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pH、溶解氧、搅拌速度、空气流量、补料、泡沫水公平进展设定、显示、记录以及对这些参数进展反响调整掌握。

为了解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及对培育基的利用状况,需在发酵过程中定时地取样测定,包括对菌体进展计数、测定不同时期的干重以及糖度的变化。

干重,是指细胞除去全部自由水后的重量,为80℃下烘干肯定时间后的恒重,即失水后的质量。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

一般干重为湿重的 10-20%。

在离心法中,将肯定体积待测培育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肯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展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 1-5 次,进展枯燥。

枯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干,或承受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枯燥,枯燥后称重。

血球计数板法,血球计数板是一种有特别构造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条沟和两条嵴,中心有一短横沟和两个平台,两嵴的表比两平台的外表高 0.1mm,每个平台上刻有不同规格的格网,中心 0.1mm 面积上刻有400 个小方格。

通过显微镜观看,统计肯定大格内微生物的数量,即可算出1 毫升菌液中所含的菌体数。

微生物生长曲线,是以微生物数量(活细菌个数或细菌重量)为纵坐标,培育时间为横坐标画得的曲线。

一般说,微生物(细菌)重量的变化比个数的变化更能在本质上反响诞生长的过程。

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生长率上升阶段(对数生长阶段)、生长率下降阶段及内源呼吸阶段。

三、试验材料及器材1.菌种酵母菌〔saccharomyces〕2.药品蛋白胨、葡萄糖NH4Cl、酵母浸粉、蒸馏水、种子液、无菌蒸馏水、泡敌3.培育基种子培育基发酵培育基4.仪器设备摇床 1 台;超净工作台 6 台;电炉 2 个;在位机械搅拌式发酵罐 4 台;三角烧瓶;小试管;酒精棉球假设干;工业用酒精一瓶;离心机1台;振荡器 6 台;烘箱 1 台;显微镜 3 台玻璃棒 12 个;50ml 量筒 6 个;500ml 量筒 6 个;100ml 烧杯 6 个;500ml 烧杯6 个;250ml 三角烧瓶 2 个;500ml 三角烧瓶 6 个;接种环 6个;酒精灯 6 个;棉线、纱布、报纸假设干;天平 6 个;蒸馏水瓶 6 个;擦镜纸假设干;滤纸假设干;离心管假设干;血球计数板 6 个;试管架12;棉线手套 4 双等四、试验步骤(一) 菌种的扩培1.菌种的活化〔已预备〕〔1〕将酵母菌接种于种子培育液中,摇瓶培育, 180rpm,28℃,48h 。

《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32L13B 学分:1 周学时:4 总学时:34 开课学期:3.1开课学院:海洋学院课程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适用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课程修读条件:必须先修微生物学等课程实践方式: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生物与海洋科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学习现代发酵工业中有关菌种的分离筛选与鉴定,菌种的保藏原理与方法,工业发酵菌种的扩大培养与发酵方法;工业发酵基本产物的检测以及实验室发酵罐的操作原理与操作方法;同时训练学生利用课程实验进行实验报告的写作。

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发酵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锻炼学生解决发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任务教学目标:通过本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理解,掌握发酵工程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科研与生产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任务:完成本实验课设计的所有单元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实验准备与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实验报告的写作,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发酵相关的微生物分离、接种、培养与发酵产物分析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教学方法:开展实验课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理论指导,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基本要求:本实验课设置不同单元实验,每4人一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根据生物工程实验的特点,学会工业生产用菌种的分离与初步鉴定,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掌握接种操作、微生物培养观察的方法及发酵过程中间控制及分析测定等方法。

发酵工程实验

发酵工程实验

发酵工程实验目录实验一发酵罐的结构系统及使用方法实验二微生物的诱变育种实验三乳酸菌的分离及乳酸饮料制作实验四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实验五摇床培养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一发酵罐的结构系统及使用方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发酵罐(气升式、搅拌式)的几大系统组成,即空气系统、蒸汽系统、补料系统、进出料系统、温度系统、在线控制系统。

2.掌握发酵罐空消的具体方法及步骤3.掌握发酵罐进料及实消的具体方法及步骤4.掌握发酵罐各系统的控制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1.蒸汽系统:三路进汽——空气管路、补料管路、罐体2.温度系统:(1) 夹套升温:蒸汽通入夹套。

(2) 夹套降温:冷水通入夹套,下进水,上出水。

3.空气系统:取气口→空压机:往复式油泵获得高脉冲的压缩空气粗过滤器:由沙布包裹棉花压实成块状叠加制得,作用是去除部分细菌及大部分灰尘(贮气罐):空压机压缩使气体温度升高,经贮气使气体保温杀菌;压缩空气中有油污、水滴,且压力不稳,有一定的脉冲作用,会冲翻后面的过滤介质,贮气后可使油滴重力沉降,减小脉冲。

(冷却塔):有降温并稳定作用,同时经旋风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丝网分离器):通过附着作用,逐步累积沉降而分离5微米以上的微粒其作用介质为铜丝网(加温器):对压缩空气升温,除湿,使湿度达50%-60%总过滤器:纱布包裹棉花加活性炭颗粒,逐层压紧而成。

分过滤器:平板式纤维,中间为玻璃纤维或丝棉,下面放水阀应适时打开放出油、水,再用压缩空气控干。

种子罐或发酵罐4.补料系统:补培养基、消泡剂、酸碱等。

5.在线控制系统:热电偶(温度探关)、溶氧探头、pH探头(后二者实消时才安装,为不可再生探头,有限定使用次数,pH探头使用前要先校准)、控制柜、数据采集系统。

6、进出料系统:进料口(接种口)、出料口(取样口)。

7.蒸汽过滤器:在蒸汽进入空气系统时应用,以免蒸汽中携带的杂质颗粒堵塞分过滤器微孔。

三、方法与步骤:(一)原则:1.通蒸汽前先关闭所有阀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封 搅拌器 齿轮箱
视镜
人孔
夹套
切向高度
内冷却盘管
叶轮
液体高度
空气分布器
底部排污阀 2014-09-24
图4 发酵罐结构图及术语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八 液化型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液化型淀粉酶活力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发酵工程试验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试验一 发酵培养基配制
一.试验目的
1. 熟悉发酵培养基配制的要求 2. 熟悉玻璃器皿的包扎 3. 掌握灭菌方法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二.试验内容
1.营养琼脂培养基 蛋白胨10g ,牛肉膏3g,NaCl 5g ,琼脂20g, 加水至1000mL,pH7.2-7.4。 通过称量、溶解和调节pH等步骤,配制上述培养 基;分装成200 ml/瓶,每人一瓶,进行灭菌。 2. 配制45mL无菌水(内装6颗玻璃珠)一三角瓶/ 人,4.5mL无菌水试管4枝/人,另外包扎好培养 皿6个/人,0.5mL和5mL移液管各1枝/人,涂 布棒1枝/人。 3. 将上述配好的培养基,无菌水,培养基,移液管 和涂布棒放入灭菌锅灭菌,备用。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3、淀粉酶活力测定 用2 %可溶性淀粉溶液按3(2)操作,用稀释 后 的粗酶液1mL代替3(3)中的蒸馏水,测 吸光度A660,从标准曲线中查出相应的淀粉 浓度,求出被酶消耗的淀粉量(表1-3)。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பைடு நூலகம்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表1-3 液化型淀粉酶活力测定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三、实验步骤
1、酶液稀释 用pH6.0缓冲液将粗酶液作适 当稀释。 2、标准曲线的制作:
① ② ③ ④ ⑤ 将可溶性淀粉稀释成0.2%,0.5 % ,1% 1.5%和2 %的稀释 液; 吸取淀粉稀释液2.0ml加至试管中,再加入磷酸氢二钠-柠檬 酸缓冲液1.0ml,40℃水浴保温5min; 加蒸馏水1mL,40 ℃保温30min后加入0.5mol/L乙酸10ml; 吸取反应液1mL,加稀碘液10mL,混匀,在660nm下测得吸 光度A[用2.0mL蒸馏水代替步骤(2)中的淀粉稀释液作为 对照]; 以淀粉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
管号 1 2 3 4 5 6 7(样品)
淀粉稀释 液/mL
2 (0%) 2 (0.2%) 2 (0.5%) 2(1.0%) 2 (1.5%) 2 (2.0%) 2( 2.0%)
缓冲液/mL 1
1
1
1
1
1
1
40 ℃水浴保温5min
蒸馏水/mL 1
粗酶液/mL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1
40℃保温30min,然后加入0.5mol/L乙酸10ml,混匀吸取反应液1mL 稀碘液/mL 10 10 10 10 10 10 10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14-09-24
三.玻璃仪器的包扎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1.移液管的包扎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试管的包扎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A660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4、酶活力计算 酶活力以每毫升粗酶液在40 ℃,pH6.0的 条件下每小时所分解的淀粉毫克数来衡量。
四、思考题
1、是否可直接用蒸馏水作对照? 2、糊精与碘反应生成的颜色(如红色)是否 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用糊精溶液作一试验。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下一次实验准备
• 50mL生理盐水(0.45gNaCl)/人,包扎灭菌; • 5.0mL,0.5mL移液管,涂布棒/人包扎灭菌; • 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组1L,每人200mL分装后, 灭菌; • 4.5mL无菌水4枝/人,包扎后灭菌;
2014-09-24
兰色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630
淀粉 遇碘 液呈 蓝色
糊精 遇碘 液呈 紫色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思考题: 1.淀粉液化时加氯化钙的作用?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一. 实验目的
实验五 淀粉的糖化
•要求学生掌握用酶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葡萄糖聚合度与碘液的呈色表
葡萄糖聚合度 葡萄糖 糊精16 21 与碘液呈色 无色 淡红色 红色 最高吸收波长(nm) 480 510
28
34 41 淀粉61 淀粉120 淀粉330
2014-09-24
红紫色
紫色 兰紫色 兰色 兰色
540
560 580 600 620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淀粉液化和糖化的终点判断
淀粉 碘液 无水酒精 蓝色 白色浑浊 糊精 紫色 白色浑浊 麦芽糖 碘液原色 微溶 葡萄糖 碘液原色 澄清
思考题
• 糖化酶分解糊精的原理是什么?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六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
一.目的:
•掌握可发酵性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作出发酵过程的糖耗代谢曲线 二.实验步骤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思考题
• 诱变育种过程要注意哪些关键步骤?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四 大米淀粉的液化
一.实验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用酶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二. 实验内容
淀粉的液化 • 配制 30 %的淀粉乳(按 200ml 升配制),调节 pH 值至 6.5 ,加入氯化钙 ( 对固形物 0.2 % ) ,加入液化酶 (122 0 U / g 淀 粉 ) , 在剧烈 搅 拌下 , 先 加热至 7 2 ℃ , 保 温 15min,再加热至90℃,并维持30min ,以达到所需的 液 化 程 度, 碘 反 应呈 棕 红 色 。 液 化结束 后 ,再升 温 至 120℃,保持5-8min,以凝聚蛋白质,改进过滤。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四.思考讨论
1. 配制发酵培养基时应该注意什么? 2. 使用压力蒸汽灭菌锅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二 发酵菌种的自然选育
一.实验目的
1. 2. 学习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工业微生物菌株的方法 掌握涂布分离方法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2 发酵罐的结构组成
• 好气性机械搅拌发酵罐是密闭式受压设备,主 要部件包括罐体、搅拌器、轴封、消泡器、传 动装置、空气分布器,挡板、冷却装置、人孔 和视镜等。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通用的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主要部件有罐体﹑搅拌器﹑挡板﹑轴封﹑ 空气分布器﹑传动装置﹑冷却管(或夹套) ﹑消泡器﹑人孔﹑视镜等。
二、实验原理
淀粉酶是指能催化分解淀粉分子中糖苷键的一 类酶,包括α-淀粉酶 ,淀粉1,4-麦芽糖苷酶(β淀粉酶),淀粉 1,4-葡萄糖苷酶(糖化酶)和淀 粉1,6-葡萄糖苷酶(异淀粉酶)。 α-淀粉酶 可从淀 粉分子内部切断淀粉的α-1,4糖苷键,形成麦芽糖、 含有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使 淀粉的黏度下降,因此又称为液化型淀粉酶。 淀粉遇碘呈蓝色。这种淀粉-碘复合物在660nm 处有较大的吸收峰,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随着酶 的不断作用,淀粉长链被切断,生成小分子糊精, 使其对碘的蓝色反应逐渐消失,因此可以根据一定 时间内蓝色消失的程度为指标来测定α-淀粉酶 的活 力。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二.实验内容
1.取试管斜面一接种环,放入装有45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
震荡10min,即为10-1的稀释液; 2.取4.5mL无菌水4枝,用记号笔编上10-2、10-3、10-4、105. 3.取10-1的稀释液,震荡后静止2min,用无菌移液管吸取 0.5mL上层细胞加至一根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即成102的稀释液;同理,振荡2min,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0-2的稀 释液0.5mL加至另一根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即成10-3 的稀释液;依次类推,得到10-4,10-5的稀释液。 4.在超净台上,吸取10-5 、10-4、 10-3的稀释液0.1mL,加 至琼脂培养皿平板上,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 5.将涂布的培养皿倒置培养于恒温培养箱中,32℃培养2天后 观察。
1.斐林试剂的标定
准确吸取斐林甲、乙液各5 ml,置入250ml锥形瓶,加水10ml,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约20ml0.1% 的标准葡萄糖溶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腾,在沸腾状态下(同时关掉电炉,以便滴定终点时颜 色判断)继续滴加标准葡萄糖溶液,至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前后总共消耗的标准葡萄糖溶液 的总体积。同法平行操作三份,取接近的两次体积的平均值V0。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操作:1.斜面接种无菌操作技术
2014-09-24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③ 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