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式 和优 化 问题 , 通 过 旅 游 线 路 体 系 的 完善 和 空 间 结 构 的 重 组 与 优 化促 使 中 原 城 市 群 旅 游 区 演 变 为 较 理想 的 发展 模 式 。 并
影 L 。对 旅 游 系统 空 间 结 构 特 征 的 把 握 及 其 在 旅 游 规 划 、 l J 开 发 、 理 中 的 应 用 , 旅 游 地 理 学 研 究 的一 个 重 要 内 容 。 旅 游 管 是
因此 , 在对 区域旅 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优化之前 , 必须首 先确定 该区域旅 游发展演化所处 的阶段及其 采用的模 式。根 据旅 游地域系统 内部 的结 构特 征和不 同演 化阶段 的特征 , 可 以把区域旅游 系统 空间结 构 发展 演化 的模 式分 为凝 聚模 式
维普资讯
・
l 4・
跨世纪
20 0 8年 6月 第 1 6卷第 6期
CosC nuyJn 0 8 V l 6 o6 rs etr ,ue2 0 , o 1 ,N .
区域旅游 系统空 问结构模式 与优化
— —
以 中 原 城 市群 为 例
郭影影 李永 文 ( 南大 学环 境 与规 划学 院 , 河 河南 , 封 ,7 0 4 开 4 50 )
( )放 射 模 式 ( ) a、 b 以及 扩展 模 式 ( ) 三 种 类 型 。其 中 , 聚 c 凝 模 式 主要 形 成 于 起 步 阶段 的旅 游 地 域 系 统 , 射 模 式 则 对 应 放
系统空 间结构模式 的建立能够为旅游 目的地 的发展提供关键 性答案 。因此 , 加强 区域旅游 系统空 间结 构 的研究十分重要 。 作为我 国传统旅游 目的地 , 中原 城市群 地 区在 河南 省乃 至全 国旅游经济发展 中都 占有重 要地位 。研究 中原城市群旅 游系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

中原城 市群 地 区城 市规 模 结构 与空 间结 构 分 析
苏朝 阳 1 苗长虹 - 赵俊远 , ,
(. 1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 5 0 ; 70 1
2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 707) 30 0
摘 要 :基 于分形理论对 中 原城市群地 区的城市等级规模 结构和 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 ,提 出中原城市群城市
为荥 阳、 密 、 县 、 辉 、 义 、 郑 、 新 辉 卫 巩 新 禹
表 1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
: ! ! 竺! ! 兰 圣! 竺 : ! 竺 生!! 生 ! ! !竺! ! 竖! 4 08 月
苏朝 阳等 : 中原城 市群地 区城市规模 结构与空 间结构分析
州、 葛、 州、 源 、 师 、 阳、 长 汝 济 偃 沁 登封 、 舞
钢 和 孟州 (0 6年标准 ) 20 .大致 可为 3个层
收稿 日期:2 0 — 2 1 0 7 1— 8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0 70 9 46 1 ) 4
资料来源: 河南 省城市统计年鉴 (0 5 . 2 0 )
城市
郑 州 、 阳 洛
5 ~l 0 0 0 2 ~5 0 0
1~ 0 0 2 <1 0
开封、 平顶山、 新乡、 焦作 许昌、 漯河 巩义、 新郑、 禹州、 济源
荥阳、 密 、 县、 新 辉 卫辉 、 葛 、 州 、 师 、 阳 、 封 、 钢 、 州 长 汝 偃 沁 登 舞 盂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4期
20 0 8年 4月
河
南 科
学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的地 的发展 提 供 关 键 性答 案 。 因此 , 强 区域 旅 加 游 系统 空间结 构 的研 究十分 重要 。
发展 的实 际状 况 , 较 于 哈格 特 的空 间结 构模 式 相 和 冈思 目的地 带 模 型 更 具 有 现 实 意 义 和 可 操 作
性。
作 为我 国传 统 旅 游 目的地 , 中原城 市 群 地 区
[ 稿 日期 】 0 80 — 3 收 2 0 —80
发 展演 化所 处的 阶段及 其采 用 的模式 。根 据旅 游
地 域系统 内部 的结 构 特 征 和 不 同 演 化 阶段 的 特 征 , 以把 区域 旅 游 系 统 空 间 结 构发 展 演 化 的模 可 式 分 为凝 聚模 式 ( ) 放 射 模 式 ( ) 及扩 展 模式 a、 b以 ( ) 如图 1 三 种类 型 。其 中 , 聚模 式 主要 形 c。( 。 ) 凝 成 于起 步阶段 的旅 游地 域 系统 , 放射 模式 则 对 应
旅游 业总 是在 不 断 发 展 演化 的 , 历 一 种 由 经
不发 达 向发达 、 由不 成 熟 向 成 熟 状 态 的 演 化 过 程 。
旅 游空 间结 构 , 化旅 游业 发展 的相关 问题 。 深
旅 游 地域 要素 在 空 间上 的不 同分 布 与 组合 , 使得 旅 游 地域 系统 有 着 丰 富 多样 的 内部 形 态 和 结 构 ,
优 化 问题 , 并通 过 旅 游 线 路 体 系 的 完 善 和 空 间结 构 的重 组 与 优 化 促 使 中原 城 市 群 旅 游 区 演 变 为 较 理 想 的发 展 模 式 。
[ 关键 词 】 域 旅 游 系统 ; 间 结构 ; 式 ; 化 ; 区 空 模 优 中原 城 市 群 [ 图 分 类 号 】 529 中 F9 .9 [ 献标识码] 文 A [ 文章 编 号 ]6 1 30 20 )50 0—4 17— 3 (080 —120 5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对策摘要: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城市群空间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基本理论,空间布局模式是实施区域开发的重要容之一。
本文深入研究了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布局模式,提出相应的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对策,以求更好地发挥中原城市群整体的经济优势,提升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布局优化对策Abstract: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 is the 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aw, the space layout model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deeply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and layout mod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structure layout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o the whole of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advantage,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Key words: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layout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中原城市群演化进程及形成发展条件 (1)2.1中原城市群演化进程 (1)2.1.1 城市群萌芽阶段 (2)2.1.2 城市群缓慢发展阶段 (2)2.1.3 城市群自然发展阶段 (2)2.1.4 城市群组建发展阶段 (3)2.2 中原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过程 (4)3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特征 (7)3.1中原城市群城镇布局呈集聚型 (7)3.2中原城市群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 (8)3.3城市群交通网络格局的形成 (8)4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8)4.1空间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8)4.2加强基础设施体系一体化建设 (9)4.3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9)结语 (9)1选题背景及意义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及优化启示

收 稿 日期 : 20 — 5 1 070—9
基 金项 目:河南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3 16 5 0 0 10 1 0 ) 作者简介:杨 尚 (9 1) 女, 18 一 , 河北辛集人 , 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为城市地理、 城市规划; 王发 曾(9 7 ) 男 , 14 一 , 河南开封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中原城 市 群 以河 南 省省 会郑 州 为 中心 , 包括 洛 阳 、 开封 、 乡 、 作 、 昌、 顶 山 、 河和 济 源共 9个 省 新 焦 许 平 漯 辖市, 下辖 1 4个县 级 市 ,4个 县城 ,7 建制镇 .土 地面 积 58 3 34个 . 7万 k 人 口 382万 , m, 7 分别 占全 省土 地 面 积 和 总人 口的 3 _ 53%和 4 . 03%. 自确 立 中原城 市群 的地 位 以来 , 中原 城 市群 正在 走 向经 济 一体 化 , 时 调 适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5 期
20 0 7年 1 0月
河
南
科
学
Vo . 5 1 No5 2 .
0c.20 t 07
H E NA N SC I EN CE
文 章编 号 :04 3 1 (0 70 — 8 9 0 10 — 9 82 0 ) 5 0 4 — 4
目的 , 城镇 体系 的分 形特 征 是 自然优 化 的结 果 .利 用 分形 理 论 中分形 维数 的计算 来分 析 目前 中原 城 市群城
市 体系 的空 间结 构特 征 , 以为 中原 城市 群 空 间结构 优化 提供 启 示 .描绘 城镇 体 系 空 间结构 分形特 征 的有 可 效 参 数包 括聚 集 维数 、 网格 维数 、 间关联 维 数[.本文 将 通 过聚 集 维数 和 网格 维 数 的计 算 , 析 中原 城 市 空 3 1 分 群 城镇体 系 的空 间结构特 征 .
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_以中原城市群为例_郭荣朝

城市群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乃 至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1 ~ 4]。城 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有利于凸现城市群比较 优势,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带动经济社会环境健康 协调发展。
1 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的理 论依据
1. 1 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界定 城市群结构优化包括经济结构( 主要为产业
郑州 开封 洛阳 平顶山 新乡 焦作 许昌 漯河
1993 年
1998 年
2004 年
城市密度 建成区面积
城市密度 建成区面积
城市密度 建成区面积
( 座/10000 km2 ) ( km2 /100 km2 ) ( 座/10000 km2 ) ( km2 /100 km2 ) ( 座/10000 km2 ) ( km2 /100 km2 )
7. 36
20
7. 36
23
7. 36
36
3. 81
24
3. 82
24
3. 82
38. 84
2km2 /100 km2 ) ( km2 /100 km2 )
8. 06
321
1. 55
86
1. 31
145
3. 41
61
3. 41
91
7. 36
78
7. 36
63
3. 82
2 中原城市群的提出与建设
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 我国城市的最早诞生地。早在 4 000 ~ 4 500 a 前 夏朝之初中原地区就已形成城市雏形。秦汉时期 基本形成都城、郡治、县城和小城邑四级城镇体系,
洛阳、郑州、开封已成为核心城市。隋唐特别是唐 朝时期,洛 阳 和 开 封 两 个 国 都 级 城 市 进 入 全 盛 时 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城市体系渐趋成熟。解 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原地区成为国家 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数量不 断增多、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间联系进一步 增强,城市群雏形开始显现。1990 年代以来,中原 地区已进入城市群组建阶段。1994 年中国新亚欧 大陆桥研究会联络处将中原城市群建设规划作为 “十大”建设课题之一; 1996 年中原城市群建设被 列入河南省“九五”规划和 2010 年远景建设规划。 2001 年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及 2003 年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若干年河南省经济空间 结构布局和 调 整 的 重 心 是 构 建“中 原 城 市 群 经 济 隆起带”。2005 年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编制 的《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标志着中原城市群进入 实质性建设阶段。2007 年中原城市群 8 地市的城镇 化水 平 达42. 4% ,高 于 全 省 城 镇 化 水 平 ( 34. 3% ) 8. 1 个百分点。8 个地级市的建成区面积也由 1993 年的 369 km2 扩张到 2007 年的 896 km2 ,增加 527 km2 ( 表 1、表 2)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建成区 面积的快速扩展、交通线路的快速建设,迫切要求 中原城市群必须及时对其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结构 以及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最终达到中原城市群功能 升级之目的。
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评价与城乡一体化调控

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评价与城乡一体化调控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评价与城乡一体化调控一、引言中原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包括郑州、洛阳、焦作等多个城市。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持续增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价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系统,并探讨城乡一体化调控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系统现状分析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天气条件对空气质量和水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由于工业和汽车排放物的增加,中原城市群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同时,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水资源的消耗,对水质和土地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空间规划在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空间规划,保护重要的生态节点和自然景观。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评价1. 指标体系建立为了评价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从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状况。
2. 评价结果分析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用来评估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城市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四、城乡一体化调控对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1. 资源优化配置城乡一体化调控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减少城市对农村资源的过度开发,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2. 城乡空间整合城乡一体化调控可以推动城乡空间整合,降低城市周边地区的环境负荷,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调控可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向农村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王元亮
【期刊名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立足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中原城市群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面临着核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较弱,产业发展同构化、同质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缺乏,县域经济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总结国内外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城市群空间布局规划,构建中原城市群现代城镇体系;推动产业协同低碳发展,构建区域一体化产业生态圈;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原城市群创新共同体;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联动,打造轨道上的中原城市群;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区域资源要素共享等对策。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王元亮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
【相关文献】
1.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2.关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选择
4.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协同提高机制研究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5.中原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
城市群生态 空间结构是 指城市 群 区 域 生 态 基 质 、 生态斑块 、 生态廊道 、 生态节点等生态功能区的 空间组合及其发展变化状况 , 它是影响城市群区域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 是城市群区域 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1.1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依据 (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城市不是孤立的空间实
图 2 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
Fig.2 The model of optim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eco -spatial structure of corridor group network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表 1 2007 年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情况一览表 Tab.1 Urbanization levels of the citi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Central Plains Region in 2007
关 键 词: 城市群 ; 空间相互作用 ; 互利共生 ; 协同进化 ; 生态空间结构 ; 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 ; 中原城市群 ; 河南
城市群健康 持续协调 发 展 已 经 成 为 世 界 乃 至 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生态空间结构研究较多
[3-19] [1-2]
的有机体 , 并形成空间尺度不一的城市群区域 。 城 市群区域城 市内部 、 城 市之间 、 城乡 之间分工合 理 有序 ,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才能处于优化状态 , 城 市群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
1.2 “廊道组团网络化”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 组合模式
种群是指在特定时空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 生物 群落是指特 定时空内各 种生物种群 有规律的组 合 体 。 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种群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 特征 、 数量特征 、 遗传特征和动态规律 , 才能科学利 用生态学及 相关学科 理论优化重 组城市群生 态 空 间结构 , 使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最大 , 以 此推动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 然而 , 随着世 界城市化水 平不断提高 , 城 市 群 非农区域不断蔓延扩展 , 耕 作区 、 林区 、 牧 区 、 水域 等生态功能区面积不断缩小 , 河流等生态廊道遭到 极大破坏 , 严重阻断了土地的呼吸 , 植物的生长 , 水 系的循环 , 尤其是生态流的交换 。 从城市群内部来 看 , 要保持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舒适程度主要有两 个途径 : 第一 , 直 接提高城市 群区域的生 态功能区 质量 , 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 例如 , 提高城市群区域的 森林覆盖率等 , 以提高森林在改善城市小气候 、 净 化大气 、 保健 效应 、 防治 水土流失和 改善水文条 件 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 , 扩大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 容量 [3,21]。 第二 , 优化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结构 , 使城 市群区域各生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产生 “1+1>2” 的 效果 。 在生态功能区面积 、 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 通过 城市群区域 ( 包括城市内部 ) 生态节点 、 生态廊道 、 生 态斑块 、 生态 基质等生 态功能区的 优化重组 , 使 其 成为 “ 廊道组团网络化 ” 的有机整体 , 城市群区域生 态环境容量将会有一定幅度提高 , 生态环境舒适度 将进一步改善 。 因此 , 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结构优 化重组就是 强调 : 充分运 用生态学理 论 、 空间相互 作用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 , 从生态功能区 的完整性 、 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 , 通 过对现有生态功能区的优化重组或引入新的成分 , 调整或构建合理的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格局 , 使其 整体生态功能最优 、 生态环境容 量最大 , 最 终达到 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利共生 、 协同进 化 , 实现城市 群区域自然 保护 、 生物多 样性和生态 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
为此 , 我们构建了 “ 廊道组团网络化 ” 城市群生 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 。 它是在城市群区域背景 基础上 , 将生态廊道 、 生态斑块 、 生态基质等生态功 能区按照空 间相互作 用 、 互利共生 和协同进化 原 理 , 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 “ 廊道组团网络化 ” 格 局 。 ① 生态廊道 。 包括自然生态廊道 ( 如河流等 ) , 人 工生态廊道 ( 如交通道路等 ) 等 。 ② 生态斑块 。 包括城 乡聚落生态斑块 , 农区中的森林 、 草地斑块 , 山区中 的农地斑块等 。 ③ 生态基质 。 山地生态基质往往与 森林等密不可分 , 然而林区是由不同种群组合而形 成的各类生物群落 ( 各种林相 ) 斑 块组成 , 其间 往往 由相应的生态廊道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 同理 , 农区 ( 耕作区 ) 生态基质 、 草地生 态基质和 水体生态 基质等 , 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生物群落斑块 。 生态 廊道网络类 似于人体血 管 , 生态基质 、 生态斑块等 类似于人体心 、 肺 、 肾脏等重要器官 。 “ 廊道组团网 络化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 ” 与城市群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有机耦合 , 是城市群区域 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图 2) 。 城市群生态 空间结构优 化 重 组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系 统 工 程 ,必 须 通 过 充 分 调 研 、科 学 预 测 、合 理 规 划 , 才能使现实 演变状况更 接近 “ 理想 状态 ”, 才能 使人为主动的 重组符合自 然演进规律 并达到最 佳 效果 。
2 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发展
2.1 中原城市群的提出与建设
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也是
3期
郭荣朝 等 :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 — ——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365
我国城市最早诞生地 。 早在 4000-4500 年前夏朝之初中原地区就已形成城市雏 形 (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 登封王城岗遗 址和淮阳平粮台城遗址 ) 。 秦汉时期基本 形成都城 、 郡治 、 县城和小城邑四级城镇 体系 , 洛阳 、 郑州 、 开封已成为核心城市 。 隋唐特别是唐朝时期 , 洛阳和开封两个 国都级城市进入全盛时期 , 以洛阳 、 开封 为中心的城市体系渐趋成熟 。 解放以来 ,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 中原地区成为国 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 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镇数量不断增多 、 建成区面积不断扩 大 , 城镇间联系进一步增强 , 城市群雏形 开始显现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中原地 区已进入城市群组建阶段 。 1994 年中国 新亚欧大陆桥研究会联络处将中原城市 群建设规划作为 “ 十 大 ” 建设课 题之一 ;
&’()*
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 互利共生与协同进化机制
Fig.1 The symbiosis and coordination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eco-spat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第 29 卷 第 3 期 2010 年 03 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9, No.3 Mar., 2010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
——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郭荣朝 1, 2, 苗长虹 1, 夏保林 3, 李军甫 4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开封 475001 ; 2. 河南财经学院城市与乡村发展研究所 , 郑州 450002 ; 3.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郑州 450000 ; 4. 河南省清丰县建设委员会 , 清丰 457300) 摘 要: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将会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 在深入分析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城
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 互利共生和协同 进 化 等 优 化 依 据 基 础 上 , 构 建 了 城 市 群 生 态 空 间 结 构 优 化组合模式 。 作者阐述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生态空间结构紊乱原因 、 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和生态空间结 构优化模式 。 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 因地制宜 , 构建完善高效的 “ 斑块 — 廊道 — 基质 ” 城 市群生态网络系统 ; 促进城市群区域各城市合理分工 , 不断形 成 产 业 簇 群 ; 构 建 城 市 群 发 展 引 导 机 制 , 使 城 市 群 区 域的城乡建设转向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地区 。
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 。 因此 , 我们要通 过宏观和微观措施不断优化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 , 使其合理有序 ; 促进城市群区域生产力布局科学合 理 , 使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不断适应自然生态 环境演变 规律 , 最终实 现其互利共 生 、 协同进 化目 标( 图 1) 。
,-./
(04JJDZH016 );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 (B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