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粒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合集下载

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其元分析

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其元分析

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其元分析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其元分析1.引言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

粒形是小麦农艺性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既关系到小麦产量和品质,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小麦粒形的相关性状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定位对于进一步了解小麦的遗传背景和优化育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小麦粒形的相关性状粒形是小麦粒的外形特征,通常用长度(L)和宽度(W)表示。

相关性状的变异程度直接影响粒形的改良效果。

研究表明,小麦粒形的变异主要受到基因遗传的影响,其中部分基因会对粒形产生重要影响。

3.QTL定位的原理及方法QTL定位是指通过研究遗传图谱与表型数据的关系,确定控制某一性状的位置,找到该性状基因的区间。

QTL定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遗传背景,并为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信息。

常用的QTL定位方法包括关联分析、群体连锁分析和群体染色体替代线等。

4.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的定位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技术和定位方法,对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粒形的长度和宽度方面。

通过不同群体的遗传分析和地理分布,发现了一系列与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有关的基因或基因座位。

这些结果不仅为小麦粒形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小麦品种改良和优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遗传资源。

5.元分析在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中的应用元分析是一种以系统地搜集、汇总和分析不同研究结果的方法。

近年来,元分析在农业科研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整合和分析已发表的小麦粒形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元分析可以提供更准确、可靠的统计结果,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小麦粒形性状的遗传机制和优化育种策略。

同时,元分析还可以发现潜在的研究偏倚,为相关研究的设计和结果解读提供指导。

6.结论小麦粒形相关性状是小麦育种中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

不同水分环境下小麦粒重 QTL 定位及遗传分析

不同水分环境下小麦粒重 QTL 定位及遗传分析
: / / 犺 狋 狋 犮 狓 犫 . 犾 狕 狌 . 犲 犱 狌 . 犮 狀 狆 狔
胡亮亮 , 叶亚琼 , 吕婷婷 , 栗孟飞 , 刘媛 , 常磊 , 柴守玺 , 杨德龙 .不同水分环境下小麦粒重 Q ( ) : T L 定位及遗传分析 .草业学报 , 2 0 1 5, 2 4 8 1 1 8 1 2 9. H uLL, Y eY Q, L vT T, L iM F, L i uY, C h a n C h a i SX, Y a n Q T Lm a i n n dg e n e t i c a n a l s i s f o rg r a i nw e i h t i nw h e a t( 犜 狉 犻 狋 犻 犮 狌 犿 gL, gDL. p p ga y g , ( ) : 犪 犲 狊 狋 犻 狏 狌 犿) 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w a t e re n v i r o n m e n t s .A c t aP r a t a c u l t u r a eS i n i c a 2 0 1 5, 2 4 8 1 1 8 1 2 9.
犔 犪 狀 狕 犺 狅 狌7 3 0 0 7 0, 犆 犺 犻 狀 犪; 2. 犆 狅 犾 犾 犲 犲 狅 狉 狅 狀 狅 犿 犌 犪 狀 狊 狌犃 狉 犻 犮 狌 犾 狋 狌 狉 犪 犾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犔 犪 狀 狕 犺 狅 狌7 3 0 0 7 0, 犆 犺 犻 狀 犪 犵 犳犃 犵 狔, 犵 狔,
犜 犔犿 犪 犻 狀 狀 犱犵 犲 狀 犲 狋 犻 犮 犪 狀 犪 犾 狊 犻 狊 犳 狅 狉 狉 犪 犻 狀狑 犲 犻 犺 狋 犻 狀狑 犺 犲 犪 狋( 犜 狉 犻 狋 犻 犮 狌 犿犪 犲 狊 狋 犻 狏 狌 犿) 狌 狀 犙 狆 狆 犵犪 狔 犵 犵 犱 犲 狉犱 犻 犳 犳 犲 狉 犲 狀 狋狑 犪 狋 犲 狉犲 狀 狏 犻 狉 狅 狀 犿 犲 狀 狋 狊

小麦粒重主效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效应评价

小麦粒重主效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效应评价
pr e v i o us l y i d e nt i f i e d i n a r e c o mb i na n t i nbr e d l i n e ma p pi ng p o pul a t i o n d e r i v e d f r o m t he c r o s s b e t we e n
KONG Zho n g x i n, CHENG Rui r u, ZHANG Li we i , LU Ji ka ng,
H UANG Yul o ng, YU Do n g, M A Zhe n g qi a n g
( Th e Ap p l i e d P l a n t Ge n o mi c s L a b o r a t o r y , C o l l e g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 Na n j i n g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Na n j i n g , J i a n g s u 2 1 0 0 9 5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Gr a i n we i g h t , a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t r a i t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mu l t i p l e g e n e s , i s a ma j o r y i e l d c o mp o n e n t i n
di n g t he g e ne t i c c on t r o l o f t h i s t r a i t c ou l d he l p t o i mpr o v e br e e d i n g e f f i c i e n c y f or w he a t .Un de r s t a n

小麦容重 QTL 定位

小麦容重 QTL 定位
Wa n g L i n ,Fe n g We i y i n g ,Hua n g L i n g ,S h a o Mi n mi n , S u n L e i mi n g , Wa n g Ho n g g a n g
( 1 . J i n i n g A c a d e m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in f i n g 2 7 2 0 3 1 , C h i n a ;
2 . A g r o n o m y C o l l e g e , S h a n d o n g A ri g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T a i a n 2 7 1 0 1 8 , C h i a) n
A b s t r a c t U s i n g i n c l u s i v e c o m p o s i t e i n t e r v a l m a p p i n g( I C I M)m e t h o d ,t h e Q T L s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t e4 Q T L s w e r e o b t a i n e d l o c a t e d o n t h e c h r o mo s o m e s o f 1 B, 2 A, 4 A, 4 B, 5 B, 6 B, 7 A a n d 7 B i n w h e a t ,
w e i g h t o f w h e a t i n R I L p o p u l a t i o n WL ( i n c l u d i n g 3 0 2 l i n e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r e e g r o w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的开题报告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的开题报告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主要品质性状如蛋白质含量、
品质指数、粘弹性等,直接影响到小麦制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因此,
研究小麦的品质性状,对于提高小麦的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和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和营养的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采用QTL定位法,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QTL进行定位分析。

具体来说,我们将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一个小麦品系群,通过遗传连
锁分析和相关统计分析技术,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品质指数和粘弹性
等品质性状的QTL进行定位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了解小麦品质性状
的QTL定位情况,从而为小麦品质改良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小
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4. 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是明确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情况,探究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机制,为小麦品质的改良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能够促进小麦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优化利用,为我国小麦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定位

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定位

高 、 抗 逆 性
等 做 了 较
表1 “ 小偃 5 4×京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1 ” 群体及 其亲本 苗期性状表型值
多 的研 究 , 但 不 同遗 传 背景 下
得到 的 Q T L位 点 往 往 存 在 较
大 差异 。有 研 究 表 明 , 苗 期 是 小 麦生 长 发 育 的重 要 时 期 , 苗
( h t t p : / / w w w . c h i n a n e w s . c o m / c j / 2 0 1 1 / 1 2— 0 2 / 3 5 0 3 2 4 7 .
利用 E x c e l 2 0 0 3和 S P S S 1 1 . 0软件 进 行 显 著性 检 验和分 析 。Q T L定 位所 用 的遗 传 图谱 和 Q T L分 析 的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4 7 0 5 ( 2 0 1 3 ) 0 8 - 0 0 7 2 - 0 3
本研 究所 用材 料 为 “ 小偃 5 4 X京 4 1 1 ” 重 组 自交 系群 体 ( R I L ) 群体 1 4 2个 系及 其 双亲 , 共 1 4 4份 材料 。 采用 水培 法进行 培 养 , 试 验设 3次 重 复 。材 料 培 养 方 法 同任永 哲等 。 。 文 献 所 述 。水 培 采 用 的 营养 液 配 方
因位 点 , 为分 子标 记辅 助 选 择小 麦 苗 期性 状 提 供基 因
位点 和分 子标记 。
4个主效 Q T L s和 1 0个微 效 Q T L s , 分 布在 3 A、 3 B、 4 A、 4 B 、
5 D 、 6 A和 6 B 共 7条 染 色体 上 , 贡献 率在 5 . 8 % ~1 8 . 4 %之 间 。这 些 位 点 的发 掘 , 有 助 于 增进 对 小 麦 苗 期 性 状 的 遗 传 基 础

作物QTL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作物QTL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作物QTL定位方法与技术作物QTL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传统连锁分析、基因芯片 技术和深度学习等。连锁分析通过群体遗传学手段,鉴定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 间的连锁关系,进而确定控制性状的QTL。基因芯片技术利用基因组wide的标 记分布,对大量基因位点进行同时检测,高效地定位QTL。深度学习则利用神 经网络等算法,自动化学习和识别数据中的特征,实现对QTL的精准定位。
四、自然群体
自然群体是指在没有人为干预下自然形成的群体,如野生种、地方品种、自然 变异群体等。这些群体通常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复杂的遗传结构,对于研究 作物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产量等性状的遗传基础非常有用。此外,自然群体还 可以用于发现和克隆稀有或特殊的QTL。
五、基于基因组的作图群体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基于基因组的作图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群体 可以通过重测序技术获得大量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并利用这些标 记构建高密度的遗传图谱。这种图谱可以用于精细定位和克隆QTL,以及研究 基因组中的结构变异和非编码区基因组。
2、QTL分析的具体步骤
(1)数据采集:收集作物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基因型数据可以通过高通量 测序技术获得,而表型数据则可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等方法获得。
(2)作图:利用作图软件将基因型和表型数据组装成图,以展示它们之间的 关系。常用的作图软件包括QTL Cartographer、QTL IciMapping等。
原理
1、QTL的概念及定义
QTL是指作物基因组中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座位,它们可以通过影响表型变异 来影响作物的农艺性状。QTL通常分为两类:主效QTL和微效QTL。主效QTL是 指对表型变异起主要作用的QTL,而微效QTL则是指对表型变异起较小作用的 QTL。

四倍体小麦籽粒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QTL定位及相关性分析

四倍体小麦籽粒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QTL定位及相关性分析

四倍体小麦籽粒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QTL定位及相关性分
析的报告,600字
本报告旨在利用QTL定位及Correlation分析技术探讨四倍体小麦籽粒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异特征。

本研究采集了252个来自不同群体的小麦籽粒样品,通过营养价值测定法确定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并构建了种间差异数据库。

报告使用QTL定位和Correlation分析技术对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异性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QTL定位结果显示,所有12个营养物质指标变异情况不同,其中六个指标存在明显的重组变异,主要集中于2A, 4B和6D 区域。

4B区域和6D区域分别负责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最重要的单糖成分指标的变异,而2A区域则主要调节其他指标的变异。

Correlation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物质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表明同一营养物质可能存在多重甚至冗余的功能,从而影响到小麦本身的营养价值。

另外,营养物质及等位基因也存在部分相关性,这表明鉴定的等位基因可能影响小麦籽粒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异性,从而提出后续研究的建议。

本报告对四倍体小麦籽粒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异性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其他品种小麦的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麦粒 型 相 关 性 状 的 QT L定 位 分 析
刘 皓, 王华 忠, 王立 晖, 吕春 晖
( 天津现代 职业技 术学院, 天津 3 0 0 3 5 0 )
摘要 : 以国际小 麦作 图组织 的重组 自交系群体 W7 9 8 4 x O p a t a 8 5为材料 , 对2 0 0 5年 收获的亲本 和 1 1 4个株系种子进行 粒长 、 粒 宽 和粒形 ( 长宽 比) 等粒型相关性状 的鉴定和分析 , 并利用 Q T L作 图软件 Wi n Q T L C a r t 2 . 5 、 基于混合线性模 型的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 作 图方法 , 对控制小麦粒 型的 Q T L进行定位 , 共检测到 1 个与小麦粒长相关 的 Q T L , 2与个小麦粒宽相关 的 Q T L和 5个与小麦粒 形相关 的 Q T L, 分别位于 2 A, 2 B, 3 A, 4 A, 5 B, 7 A, 7 D染色体上 。其 中位于 2 A染色体 的 Q T L贡献最大 , 可以解 释粒长变异 的 2 1 %。
1 . 2 小麦 粒型 鉴定
受 品种 的遗 传基 因控 制 , 其 中, 有 部 分 染 色体 存 在 决 定 小麦 粒型 性状 的 Q T L , 对小 麦 产量有 重 要影 响 。所 以. 改 良小 麦 粒 型性 状 、 育 成 具 有较 高 产 量 水平 小 麦
材料来 源 于 2 0 0 5年 收获 的重组 自交 系籽 粒 。成 熟 时收获种子并晒干 , 然后对亲本及每株系进行粒型
图组织用于构建小麦遗传连锁图的作图群体 , 该群体 的双亲遗传差异大 , 分子标记多样性频率高 , 利用该
群体绘制 的小麦遗传连锁图谱分子标记 已达近千个 , 平 均每 条染 色体 上有 4 0多个标 记 ,达 到较 为饱 和 的 程度 。利 用 该群 体对 小麦 黄斑 病 ( P y r e n o p h o r a t r i t i c i — r e p e n t i s ) 、 小麦叶锈病 ( P u c c i n i a r e c o n d i t e ) 、 小麦 白粉 病( B l u m e r i a g r a m i n i s ) 、 小麦品质 、 产量构成 因素等许 多重要 目标性状进行作图。 本研究对该群体进行子粒 长度 、 宽度和粒形 ( 长宽 比) 的性 状 分 离 分 析 和 Q T L
鉴定 。 1 ) 粒长 : 随机取 1 , 求其平均值 ; 2 ) 粒宽 : 随机取 1 0 粒 籽 粒, 测量 宽度 并求 平 均值 , 重 复 1次 。 3 ) 粒形 : 长宽 平
均 值之 比。
1 . 3 统计 分 析
品种 . 成为小麦育种专家的重要 目标。 W7 9 8 4  ̄ O p a t a 8 5重 组 自交 群 体 是 国际 小 麦族 作
1 . 1 试 验材 料
国 际小 麦作 图组 织 ( I T MI ) 的 W7 9 8 4 x O p a t a 8 5重
组 自交系群体及亲本由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 与种 质 创新 国家重 点 实验 室 提供 , 其中O p a t a 8 5为 国际小 麦 玉米 改 良 中心 ( C I M M Y T )培育 的春小麦 品种 , W7 9 8 4是 由硬 粒 小 麦 ( T r i t i c u m d u r u m) A l t a r 8 4与粗 山羊 草[ A e . t a r s c h i i , D D基 因组供体 ] C I G M 8 6 . 9 4 0 合 成的双二倍体 。 该群体共有 l l 4 个株系用于本研究 。
关键 词 : 粒型 : 小麦 ; Q T L ; 性状 ; 粒长 ; 粒宽 ; 粒形
中图分类号 : ¥ 5 1 2 . 1 ; ¥ 6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1 1 6 1 ( 2 0 1 5 ) 0 5 — 0 0 0 9 — 0 4
小 麦粒 型性 状是 构 成小 麦产 量 的重要 性状 之 一 ,
使用 Q T L作图软件 Wi n Q T L C a r t 2 . 5 . 采用基于混 合线性模型的区间作图法 和复合区间作 图法对控制 小 麦 籽 粒长 度 、 宽 度和 粒形 的 Q T L进行 定 位 分析 , 以 L O D值大于 2 . 0 作为 Q T L 存在 的阈值 ,显著水平为
第 5期 总第 2 5 1 期 2 0 1 5年 5月
农业科技 与装备
c ul t ur a l S c i e nc e &Te c h no l o ̄ , v a n d Eq ui pme n t
NO . 5 T o t l a NO . 2 5 1
Ma y 2 01 5
在 W7 9 8 4  ̄ O p a t a 8 5重 组 自交 系 群 体 中 的 分 离 数 从 g r a i n g e n e s网站 获得 w w w. g r a i n g e n e s . c i t . c o r n e l 1 . e d u ) 。
1 材 料 与 方 法
定位。
利用 S A S软件对小 麦粒形 鉴定结果 进行平 均 值、 方差和正态性分析。
1 . 4 数 量 性状 位点 ( QT L ) 分析
选取 利用该 重组 自交 系构建 的遗传 图谱 中 的 4 6 1 个标记用于 Q T L 定位分析 , 标记均匀分布在小麦 1 8 条染色体上 ( 6 A, 6 B和 6 D未考虑 ) ,覆盖 2 9 7 2 . 1 c M, 标 记 间平 均遗 传距 离 为 6 . 4 5 c M( 表1 ) 。 不 同标 记
P< 0. 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