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指导四----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书

西藏农牧学院实验(实习)教材西藏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书主编孟霞卓嘎参编次仁央金张永青胡单大次卓嘎西藏农牧学院教务处2008年11月前言《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是依据西藏农牧学院修改的农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依据编写的《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材。
根据西藏农业生产实际编写的。
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是完成作物栽培学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实验实习指导是组织和进行实验实习的依据。
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验证、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从形象和实践的角度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调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本实验实习指导共十二个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作物的形态、解剖,作物的分类和生态类型。
主要在实验室进行,需要运用较多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突出作物的经济性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密切联系与栽培条件的关系;二是农作物标本区实验,包括田间诊断、生育时期调查、播种、田间测产、关键性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质量检查等。
这些项目都是本地可以实施的,可结合季节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其项目和内容酌量进行增删。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使用时提出具体意见,共今后修订时参考。
编者2008年12月目录实验实习一:大麦、小麦、黑麦、燕麦的形态特征及大麦亚种的观察实验实习二:大麦、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田间观察实验实习三:大、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实验实习四:大、小麦幼穗分化过程的观察实验实习五:大、小麦成熟度的鉴定、测产及经济性状的考察实验实习六:玉米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实验实习七:玉米雌雄穗幼穗分化的观察实验实习八:油菜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三种类型的识别实验实习九:油菜苗期考察实验实习十:油菜经济性状考察实验实习十一:马铃薯植株形态、块茎形成情况考察实验实习十二:豆类作物形态观察及豌豆生育时期、产量构成因素调查实验实习十三:作物的生长分析实验实习十四:大小麦群体结构、产量性状的调查分析实验实习十五:玉米地膜覆盖田间操作技术实验实习一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简称四种麦类)的形态特征及大麦亚种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掌握四种麦类的形态特征及区别。
小麦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

小麦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
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2、栽培特点
(1)要苗齐、苗壮。
(2)争取早分蘖、早发根。
(3)达到壮苗越冬。
(4)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
3、管理措施
(1)苗肥:齐苗后追一次速效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分蘖,一般每亩追尿素5-8斤;
(2)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一般亩追尿素8-10斤;
(3)腊肥:冬至过后,一般施有机肥2000斤,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
(4)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120斤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
(5)压麦:压麦一般在越冬期间进行,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
(6)防御冻害: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来前浇水,减轻冻害。
小麦实习报告

篇一:小麦生产实习报告小麦生产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分别各种小麦的形态2. 掌握小麦田间生长发育特性3. 掌握小麦分蘖特性4. 进行小麦成熟期产量测定及经济性状考察二.小麦的分类及形态特征2.1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遍及全国。
小麦的种类很多,按照小麦播种季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冬小麦冬小麦系指当年秋季播种,翌年夏季收获的小麦。
冬小麦按其产区可分为北方冬小麦利南方冬小麦两大类。
北方冬小麦白麦较多,多系半硬质、皮簿,含杂少.面筋质含量高,品质较好,因而出粉率较高,粉色好,主要产区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苏北、皖北等地,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65%以上;南方冬小麦多为红麦,质软,皮厚,面筋质的质量和数量都比北方冬小麦差,含杂也较多,特别是含荞子(草籽)多,因此,出粉率比北方冬小麦低,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0%一25%。
(二)春小麦多,一般为红麦,皮较厚、籽粒大,多系硬质,面筋质含量高.但品质不如北方冬小麦。
2.2黑麦、燕麦、大麦的区别黑麦黑麦是禾本科小麦族黑麦属中的栽培作物,抗逆性较强,主要种植于高寒地区、瘠薄的沙性或酸性土壤,北欧是黑麦的主要产区,中国的黑麦品种由国外引入,零星分布在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黑麦种子的成分与小麦类似,主要用于制作面包和酿酒,也可用作饲料和牧草。
燕麦燕麦不属于小麦族,泛指禾本科燕麦属植物,燕麦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莜面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超过小麦面粉、大米、荞麦粉等常用粮食,我国北方常见。
另普通燕麦可以制成燕麦片或燕麦粥,加工成的燕麦粉也是制作饼干和糕点的原料。
大麦大麦的麦芒比小麦要长,外壳不易剥离,且蛋白质中不含麦胶蛋白,不能形成面筋。
大麦可以制麦芽酿制啤酒,也可以压成麦片食用或制成麦芽糖等。
麦芽可以入药,具有健胃和消食作用。
三.田间管理及记载 3.1 田间记载3.2 小麦茎蘖数和叶龄的调查从四叶期至越冬期,小麦冬前分蘖旺盛发生,进入越冬期分蘖发生停滞,春季温度回温后分蘖发生速度加快,从而在年前及春季各形成一个分蘖盛峰,起身拔节以后随着生长和营养中心转移,分蘖开始发生两极分化,只有那些在拔节时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自身根系,能够保证独立生长以致拔节、抽穗的分蘖,才能成为有效分蘖。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小麦分蘖成穗是指小麦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主茎的分蘖逐渐发育形成穗的规律。
一般来说,小麦的分蘖成穗规律可以概括如下:
1. 生长阶段:小麦的生长过程可分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在分蘖期,小麦植株的分蘖数量逐渐增加。
2. 分蘖数量:小麦的分蘖数量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品种、环境条件、生长期等。
一般情况下,分蘖数量在5-10个茎之间。
3. 分蘖位置:小麦的分蘖位置通常在主茎的叶腋处,即叶子与主茎的交界处。
每个分蘖都会形成一个茎和一个小穗。
4. 分蘖发育:在分蘖开始发育后,每个分蘖会逐渐延长,形成茎和叶片,并逐渐产生小穗。
随着生长的进行,小麦的分蘖逐渐形成成熟的穗。
需要注意的是,小麦的分蘖成穗规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种植品种、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等。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控,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分蘖及成穗特性研究

小麦分蘖及成穗特性研究摘要研究了春性小麦扬麦16号分蘖、成穗特性与基本苗的关系。
结果表明:小麦的总叶片数随基本苗减少而增多。
在45~135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主茎的出叶速度不受基本苗多少影响,基本苗大于135万株/hm2,主茎的出叶速度加快。
基本苗越少,分蘖期持续时间越长,分蘖率越高,且滞增叶龄期推迟,超同伸现象越明显。
群体穗群组成中,分蘖穗所占的比例随基本苗增多而减少,基本苗越少,单株成穗率越高,低级蘖位分蘖的成穗率增高。
基本苗还对穗部性状具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小麦;基本苗;分蘖;成穗特性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多年来,许多小麦栽培学家提出多种夺取小麦高产的途径,也有过高产的记录,但多数由于高而不稳或稳而不高而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凌启鸿等人提出了适当降低基本苗,培育健壮个体,提高物质积累,依靠分蘖成穗,夺取高产的“小、壮、高”栽培途径,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现有的耕作制度和生态条件下,小麦单产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确立小麦稳定高产栽培的新途径,实现单产水平的新突破,已成为小麦栽培、生理学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对小麦的叶片出生、分蘖超同伸规律及成穗特性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小麦叶片、分蘖的发生、生长依环境变化的特点,为小麦稳定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于2006~2007年在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钓鱼村进行,供试品种为扬麦16号。
播种期为10月10日,基本苗设置45万株/hm2、90万株/hm2、135万株/hm2、180万株/hm2 4个水平,小区面积73.37m2,重复2次。
出苗后,以小区为单位选长势、长相一致的麦苗进行定点,每处理选定3个样点,每点选10株麦苗定期进行叶片和分蘖出生的标记追踪。
成熟期考察穗部性状。
2结果与分析2.1小麦的叶片出生特性2.1.1主茎总叶片数。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同一品种、同一播期、不同群体条件下,一生的主茎总叶片数有一定的变化幅度,本试验条件下,扬麦16号10月10日播种,45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小麦主茎总叶片数13张;基本苗在90~135万株/hm2范围内主茎总叶片数为12张;基本苗180万株/hm2以上时主茎总叶片数为11张。
2015小麦综合实验报告

小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提高育种效率,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学习和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2. 小麦产量的高低除受群体影响外,还受个体发育状况的制约,对小麦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可以有效的分析个体生育状况及生产效能。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小麦农艺性状考察的的基本内容,掌握各项农艺指标测量的标准及方法。
3. 通过考察高秆品种A和矮秆品种B两种不同小麦的农艺性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
二、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高秆品种A和矮秆品种B(种植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青圃园实验地)2.实验用具:镊子、剪刀、纸袋、透明塑料袋、大头针、纸牌、铅笔等。
三、实验内容1.小麦的花器构造小麦为自花授粉作物,复穗状花序。
小麦的穗是由一个穗轴和20-30个互生的小穗组成。
每个小穗包括2片护颖和3-9朵小花,最上部的1个或几个小花发育不完全或退化。
一般情况下,只有小穗基部的2-3朵发育完全的小花结实。
发育完全的每朵小花具有1片外颖(或外稃)、1片内颖(或内稃)、2个鳞片(或浆片)、3个雄蕊和1个雌蕊。
外颖厚而绿,内颖薄而透明,芒着生在外颖上。
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
花药两裂,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时黄色。
花粉囊内充满着花粉粒,成熟时花粉囊破裂,散出花粉粒。
每个花药约有花粉2000粒。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柱头羽毛状,成熟时羽毛张开接受花粉。
子房卵圆形,白色,受精后发育成一粒种子。
2个鳞片位于子房和外颖之间的基部,开花时鳞片细胞吸水膨胀推开外颖,呈现开花现象,以后膨胀减弱,颖片渐渐合拢。
2.小麦的开花习性小麦属于自花授粉作物,当雌、雄蕊生长发育成熟,外形表现为:雌蕊柱头呈松散羽毛状,雄蕊的花药饱满呈黄色鼓槌状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子房基部2个鳞片吸水膨胀,刺激内、外颖张开。
张开角度为20°-30°。
实验四 小麦收获期田间调查测产与室内考种

实验四小麦收获期田间调查测产与室内考种一、实验目的认识小麦在成熟过程中各期的形态特征;学习小麦在收获前产量的预测,掌握小麦经济性状考查的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1. 不同处理小麦单株若干及试验田块。
2. 钢卷尺、天平、瓷盘、计算器等。
三、内容说明和方法(一)小麦子粒形成和成熟麦粒的成熟一般分为3个时期:1. 乳熟期:此期植株下部叶片、叶鞘枯黄,中部叶片也开始变黄,上部叶、茎、穗仍保持绿色,麦粒也呈现绿色,可挤出由淀粉粒组成的白色粘稠浆液。
2. 蜡熟期:此时植株各部分均呈黄色,仅旗叶和穗下部茎还有部分的绿色。
子粒进一步充实,呈蜡质状态。
3. 完熟期:此期植株迅速枯黄,茎秆缺乏韧性而变脆。
麦粒含水量进一步下降到14-16%,质地坚硬。
(二)测产大田测产一般可分为3个步骤进行:1. 掌握整个田块面积、地形及生育状况,因为面积及地形关系到选点数目及样点分布。
2. 选点取样;样点即小面积测产点,样点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这是决定测产准确的关键。
3. 测量样点面积、穗数及单穗粒数,然后计算理论产量。
(三)经济性状考查经济性状考查的项目及标准如下:1. 植株高度:以主茎高度表示之,指从分蘖节到主穗顶(不计芒)的长度,用cm表示。
2. 植株整齐度:整齐—高相差不到一个麦穗的高度;中等—少数相差一个麦穗高度;不整齐—多数相差一个麦穗高度。
3. 茎粗:指茎地上部分第二节间的最大直径,以mm表示(大于6mm为粗,小于4mm为细,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
4. 单株成穗数:包括单株主茎和有效分蘖数。
5. 有效分蘖率:指分蘖成穗数占总分蘖数的百分率。
6. 穗长:自穗颈节量至穗顶(不包括芒)的长度,以cm表示。
7. 结实小穗数:一穗内能结一粒以上种子的小穗数。
8. 小穗密度=1个麦穗的小穗总数(包括结实与不结实的小穗)/穗长9. 每小穗平均结实粒数=每穗粒数/每穗结实小穗数10. 平均小穗最多结实粒数:在测定样本中任取10穗,记载结实最多小穗的结实粒数,取其平均值。
小麦发育观察总结报告-田间实验报告

小麦发育观察总结报告小麦播种播种日期:2012年10月04日小麦品种:中优629(红粒抗穗发芽的强筋品系)播种量:20万株/亩播种深度:5cm操作步骤及观察要求:1.在已种植小麦苗中选出两段一米长的样段作为研究对象。
2.在一行的行头整理出三株相对独立的植株。
3.在行旁边选一段十多公分长的地块,撒下新的麦种。
4.每隔一星期观察一次。
在小麦进入休眠期前,每次记下观察的时间;三株独立植株的高度和主茎的叶数;每个样段的基本苗数和总茎数。
开春后,每次观察样段的死苗数、基本苗数和总茎数。
每次观察时注意留意新麦种的生长状况。
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田间观察各生育时期观察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观察的小麦播种期是2012年10月4日。
出苗期:全区有10%以上的幼苗第一真叶伸出地面1.5-2cm时为始苗期,全区有50%以上的幼苗真叶伸出地面1.5-2cm时为出苗期。
分蘖期:全区有10%的植株第一分蘖露出叶鞘1cm时为分蘖始期,达到50%是为分蘖期。
越冬期:指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C以下,植株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的时期。
返青期:越冬后,当全田有50%以上的植株心叶开始转绿是,为返青期(北方有的地区过冬时小麦地上部分死亡,以后在长出新叶)。
拔节期:全区有50%植株的主茎第一节伸出地面1-2cm时为拔节期。
孕穗期:全区有10%的植株茎秆开始打苞,追后一叶(旗叶)全部抽出叶鞘时为孕穗期。
抽穗期:全区有10%的植株顶端小穗(不包括芒)从上部旗叶叶鞘伸出时,为抽穗始期;50%的的植株达到上述标准时为抽穗期;80%以上的植株达到标准时的为抽穗盛期。
开花期:全区有50%的植株穗子中部的小穗开花(小花开裂、黄色花药外露)时为开花期。
成熟期:A.乳熟期:全区50%的麦穗籽粒已经形成,接近正常大小,内部充满乳液。
B.蜡熟期:全区50%的植株籽粒颜色逐渐变黄,内部呈蜡状,易被指甲划裂。
C.完熟期:全区籽粒已具有本品种正常的大小和籽粒颜色,内部变坚硬,手搓不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训指导三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认识分蘖的各种类型。
2、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次生根发生的关系。
3、学习分析小麦分蘖期幼苗性状的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1、材料:不同播深、不同叶龄及不同分蘖类型的麦苗及相应的挂图。
2、用具:解剖器、瓷盘、直尺、计算器。
三、内容和方法
1、分蘖期麦苗形态的观察和分蘖类型的识别
取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
小麦的幼苗由初生根、次生根、盾片、胚芽鞘、地中茎、分蘖节、主茎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1)初生根:又叫种子根。
种子萌发时先有1条胚根生出,随后成对出现1~3对初生根,所以,初生根一般为3~7条。
初生根在形态上比次生根细,根毛少,颜色较深。
在有胚芽鞘分蘖时,胚芽鞘节上有时也会发生1~2条次生根,其粗度一般较初生根稍粗,但较分蘖节发生的次生根稍细,并且由于发生部位与种子根接近,极易与种子根混淆。
(2)次生根:又叫节根,着生于分蘖节上,与分蘖几乎同时发生。
一般主茎每发生1个分蘖,就在主茎叶的叶鞘基部,长出数条次生根。
次生根在形态上比初生根粗,附着土粒较多。
盾片:与初生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圆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侧。
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孔,见光后开裂,停止生长。
到麦苗分蘖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3)地中茎:指胚芽鞘节与第1真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细茎。
地中茎是调节分蘖节深度的器官,当播种过深,超过地中茎的伸长能力时,第1、
2叶或第2、3叶之间的节间也会伸长,形成多层分蘖的现象。
(4)分蘖节:发生分蘖的节称为分蘖节。
分蘖节由几个极短的节间、节、幼小的顶芽和侧芽(分蘖芽)所组成。
它不仅是长茎、长叶、长蘖、长次生根的器官,而且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
(5)分蘖鞘(鞘叶):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也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
小麦的每个分蘖都包在分蘖鞘里,与主茎幼小时包在胚芽鞘中一样。
当分蘖刚从叶鞘中伸出时,由分蘖鞘中伸出分蘖的第1叶片。
(6)主茎叶片:丛生在分蘖节上。
先找出第1片叶,然后依其互生关系就可以找出其他叶片。
生育初期可以根据叶形鉴别判定第1叶片,第1片叶在形态上与其他叶片不同,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较钝,叶片短而厚,叶脉较明显,形似宝剑。
生育中后期,第1片叶往往枯死脱落,但其方位可依盾片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因为小麦主茎第1叶片都在盾片的对侧。
以盾片来鉴别时,一定要把麦苗拿正,拉直胚根,地中茎不要发生扭曲。
认识主茎叶序,还可以借助于主茎分蘖(一级分蘖)的方位来确定,在不缺位的情况下,一般是1个叶带1个蘖,确定了分蘖,也就找到了相应的叶片。
根据这种关系,应先区别主茎和分蘖。
从位置上看,主茎一般位于株丛中央,从形态上看,一般主茎较分蘖高而粗壮。
如遇特殊情况(畸形或缺位),需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并凭一定的经验确定。
2、分蘖的出生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为3、5、7的麦苗进行观察。
小麦幼苗长出第3叶时,由胚芽鞘腋间长出1个分蘖。
由于胚芽鞘节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常受抑制,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主茎第4叶伸出时,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长出第1个分蘖(主茎第1分蘖)。
主茎第5叶片伸出时,主茎第2叶叶腋处生出第2个分蘖,依次类推。
当一级分蘖的第3片叶伸出时,在其分蘖鞘叶腋间产生1个分蘖。
以后每增加1片叶也按叶位顺序增长1个分蘖。
表2—1 主茎的叶位与各级分蘖出现的对应关系(山东农学院,1975)
注:胚芽鞘节分蘖与主茎叶位的同伸关系恨不稳定,上表根据大量实际观察资料归纳。
根据上述同伸关系,已知主茎叶龄,可推算出某一分蘖的叶龄及全株可能出现的理论分蘖数。
即主茎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的总分蘖(包括主茎)为其前2个叶龄时发生的总分蘖数之和。
如主茎5叶龄的总分蘖数加主茎6叶龄的总分蘖数等于主茎第7叶龄的总分蘖数,即5+8=13。
在生产上,胚芽鞘分蘖常不出现,则主茎7叶龄的总分蘖数为3+5=8。
另外,根据主茎叶龄与分蘖的同伸关系,可推算出主茎的最高蘖位。
主茎最高蘖位=n-3(n代表主茎可见叶,即叶龄)
大田生产上实际分蘖数常少于理论分蘖数,而稀播田和高产田实际分蘖数有时接近理论分蘖数,特别是在浅播条件下,实际分蘖数在某一时期内也可能稍大于理论分蘖数。
主茎的低位蘖发生比较正常,与主茎叶片的同伸关系也较为密切,而高位蘖发生的规律性较差。
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分蘖的正常出生,不但可以抑制高位蘖,而且也可以抑制低位蘖的发生,使之形成空蘖(缺位),特别是胚芽鞘分蘖和Ⅰ蘖容易缺位。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节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主茎每发生1个分蘖,就在出生分蘖的节上长出3条左右节根,从植物解剖学的观点看,这些节根属于主茎,而不属于一级分蘖。
当一级分蘖上发生二级分蘖时,在着生每个二级分蘖的节上一般可长出2条节根,这些节根才属于一级分蘖,而不属于二级分蘖,余同。
3、分蘖期麦苗性状的分析
每组取一个播种深度的麦苗5株,逐株测量麦苗的高度,主茎叶片数及其长度和宽度,分蘖数及分蘖叶片数,次生根数,分蘖节深度和地中茎长度,平均后填入表2—2。
并将其他组的资料也记入表中。
四、作业报告
1、写出7叶龄时麦苗的理论分蘖数及该同伸组各成员的名称,观察记载1株7叶龄麦苗的实际分蘖数及其名称、次生根数及其部位。
2、试分析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3、从小麦分蘖发生的多样性,简述小麦的适应性及提高播种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