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的发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麦的生长发育导学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生长发育导学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发展发育》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2. 精通小麦的发展需要的环境条件;3. 理解小麦的发展发育与农业生产的干系。

导学内容:1. 小麦的发展发育阶段;2. 小麦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3. 小麦的发展发育与农业生产的干系。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展示小麦的发展过程,引导同砚沉思小麦是如何发展发育的。

第二步:进修小麦的发展发育阶段1. 种子发芽期:种子在适合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开始发芽;2. 幼苗期:幼苗长出叶片,根系逐渐扩展;3. 茎叶分化期:茎叶开始分化,形成穗部;4. 抽穗期:小麦植株长出穗部,开始吐花;5. 牢固期:花粉受精形成小麦籽粒。

第三步:了解小麦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1. 光照:小麦需要丰富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2. 温度:适合的温度有利于小麦的发展发育;3. 湿度:适量的水分对小麦的发展至关重要;4. 土壤:肥沃的土壤含有丰富的养分,有利于小麦发展。

第四步:探讨小麦的发展发育与农业生产的干系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 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3. 了解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有助于农夫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第五步: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应该能够精通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以及小麦的发展发育与农业生产的干系,为今后的进修和实践奠定基础。

课后作业:1. 总结小麦的发展发育阶段,并画诞发展发育过程的示意图;2. 调查当地小麦种植的状况,了解小麦的发展管理措施;3. 写一篇小论文,探讨小麦的发展发育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将对小麦的发展发育有更深度的了解,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进修和探究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课时一、导入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发展发育过程对于农夫种植小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了解小麦的发展规律,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小麦的生长发育导学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生长发育导学案-农作物生产》

《小麦的生长发育》导学案
《小麦的发展发育》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小麦的发展发育特点和发展规律。

3.探讨小麦的发展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干系。

二、导学内容
1.小麦的发展发育阶段及特点。

2.小麦的发展发育影响因素。

3.小麦的发展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干系。

三、导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小麦发展发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麦的发展过程。

2.进修:介绍小麦的发展发育阶段及特点,包括播种、萌发、分蘖、拔节、抽穗、吐花、结果等。

3.讨论:探讨小麦的发展发育受到的影响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肥力等。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麦发展实验,观察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分析影响因素。

5.总结:总结小麦的发展发育特点和规律,强调环境因素对小麦发展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
1.整理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写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观察家庭或学校周围的小麦发展情况,记录发展发育的变化。

3.设计一个小麦发展实验,探究某一环境因素对小麦发展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
1.了解小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探讨提高小麦产量的途径。

2.钻研小麦的品种改良和育种技术,探讨小麦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六、进修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小麦的发展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和资源利用,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和责任感。

《小麦的故事》教案

《小麦的故事》教案

《小麦的故事》教案小麦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小麦的故事》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价值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导入:通过一个精心编排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小麦的兴趣。

2. 小麦的生长过程:介绍小麦的播种、生长、成熟和收割等过程,让学生了解小麦的生物特性和生命周期。

3. 小麦的价值和应用:探究小麦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了解小麦在食品、饮料和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4. 小麦实验活动:设计小麦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巩固对小麦生长过程的理解。

5. 小结与反思:总结所学内容,分享学生的感悟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故事导入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引起学生对小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可以是一个关于小麦生长过程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小麦的冒险故事,让学生能够在故事中了解到小麦的重要性和它的种植环境。

2. 小麦的生长过程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实物等展示小麦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看到小麦从种子到成熟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小麦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了解小麦的生物特性和生命周期。

3. 小麦的价值和应用介绍小麦的价值和广泛应用,让学生了解小麦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在食品、饮料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展示小麦的多样化用途,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小麦实验活动设计小麦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进一步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可以让学生配种子、浇水、观察和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5. 小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小麦的了解和体会。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一起讨论小麦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小麦实验的结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小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小麦的文章,以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小麦分蘖的发生说课稿

小麦分蘖的发生说课稿

小麦分蘖的发生说课稿单位: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说课题目:小麦分蘖的发生本节说课的内容是<>第二章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第一部分前期的生育特点――小麦分蘖的发生。

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如下:(1).分蘖的发生规律(2).分蘖的消长规律(3).分蘖成穗情况(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2.小麦分蘖的发生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特征之一,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掌握小麦分蘖的发生这一特性和规律,对确定小麦适宜播期、播种方式、种植密度以及充分利用品种特性,创造合理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小麦前期生育特点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掌握并能运用这一特性和规律,对小麦的生产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学生,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初中刚刚毕业,有的是从社会重返校园,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对小麦田间种植接触较少,大部分学生对小麦分蘖的发生缺乏理论及感官认识。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 了解分蘖发生的部位。

2. 掌握分蘖发生的规律。

3. 了解分蘖的消长规律和分蘖成穗情况。

4. 掌握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学会分辨小麦分蘖的多少及壮弱;并运用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指导生产。

提高学生生产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增强职业意识,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1、分蘖发生的规律。

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分蘖发生的规律(六)教学方法:为充分利用学生爱讨论,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物演示法,并结合课件、实践操作、分组抢答、评选冠军组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七)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提出疑问。

2、课堂上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3、认真观察实物,完成实践操作。

小麦前期教案

小麦前期教案

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小麦分蘖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理解小麦分蘖规律、消长和成穗规律;掌握小麦前期的生育特点教学重点:小麦前期的生育特点教学难点:小麦分蘖规律、消长和成穗规律课时数:2课时导入课程:请同学们观看小麦整个生育过程视频,从而引入小麦的前期管理教学内容:冬小麦前期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发出苗到越冬的各时期,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一、前期的生育特点前期生长阶段的生育特点是长根、长叶、长分蘖等,生长中心以营养生长为主。

其中,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的关键。

(一)种子发芽出苗1、种子发芽出苗过程(图2-1)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萌发、当胚芽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胚芽鞘向上生长顶出地面称为出土。

当第1片叶长到2cm时叫出苗。

三叶期是幼苗营养的转折期。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生产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温度、水分和氧气。

小麦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同时要求充足的氧气条件。

(二)小麦分蘖的发生1.分蘖发生部位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

分蘖节是指麦苗基部地下茎节与节间组成的密集节群。

直接着生在主茎叶腋处的分蘖叫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叶腋处长出的分蘖叫二级蘖,依此类推。

根据分蘖着生叶位的不同,自下而上叫第1分蘖,第2分蘖……(图2-2)2.分蘖发生的时间和规律一般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胚芽鞘腋芽长出胚芽鞘分蘖,播种过深该蘖不易出土。

正常分蘖发生的规律是: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伸出第5叶时,主茎第2叶长出主茎第2分蘖;当主茎伸出第6叶时,主茎长出第3分蘖;第1分蘖伸出第4叶时,长出第1个分蘖的第1分蘖(称二级分蘖),如此类推,新的叶片不断伸出,新生分蘖不断出现,形成了出叶与出蘖的同伸关系。

3、分蘖消长和成穗规律(1)分蘖的消长规律:小麦一生的分蘖活动,经历着增长期、高峰期和消亡期。

小麦分蘖的发生教案

小麦分蘖的发生教案

小麦分蘖的发生教案教案标题:小麦分蘖的发生教案目标:1. 了解小麦分蘖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2. 掌握小麦分蘖的影响因素。

3. 学习如何促进小麦分蘖的发生。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小麦植株和分蘖示意图。

3. 小麦种子和种植土壤样本。

4. 小组讨论活动的工作表。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一张小麦植株和分蘖示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解释小麦分蘖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探究: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份小麦种子和种植土壤样本。

2. 学生观察小麦种子和土壤样本,并讨论可能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

3. 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讨论结论。

知识讲解: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小麦分蘖的影响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和营养等。

2. 解释每个因素对小麦分蘖的影响机制。

案例分析:1. 提供几个小麦种植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小麦分蘖的情况。

2. 学生讨论每个案例中可能的因素和解决方法。

巩固练习:1. 分发小组讨论活动的工作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

2. 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讨论结果。

总结:1. 回顾小麦分蘖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2. 强调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和促进分蘖的方法。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小麦分蘖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分蘖情况。

2. 学生可以撰写小论文,总结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2. 评估学生完成的工作表和拓展活动的实验报告。

教案扩展:1. 将小麦分蘖的发生与其他作物的生长发育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

2. 探究不同分蘖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5 小麦分蘖与成穗讲稿

5 小麦分蘖与成穗讲稿

春小麦分蘖少的原因
• 内因:春化时间短,分化出的蘖芽原基少,
分蘖自身进程短,营养物质迅速转化
• 外因:春麦区气温回升较快,光照时间逐
渐增长,使拔节提前。另由于干旱所致
小麦分蘖成穗的标志
• 分蘖要有自己的四片叶以上,要有四条根,有自
己的下一级分蘖,穗分化进程与主穗分化进程同 期或落后一个时期
分蘖与成穗
分蘖与成穗
分蘖的作用

分蘖的发生规律 影响分蘖出现的因素
分蘖的消长与调控
分蘖成穗
• 分蘖——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
分枝均称为分蘖 / 小麦的分蘖是着生在分蘖 节上的地下分枝
• 分蘖节是由节、叶原始体、分蘖、腋芽及其生
长点密集在一起,形成膨大的节群
• 一般分蘖节适宜深度为2~3㎝
现相对独立
•二棱期(分蘖期)之前的肥水管理主要起促进蘖
的作用,其后促蘖作用逐渐降低,而保蘖的作用逐 渐增强,从二棱期至药隔期保蘖作用也逐渐降低
分蘖成穗
• 从植株内部看,在幼穗分化和拔节时,有足够的
抽穗和结实的分蘖,才能长成为成穗的有效分蘖
光合面积和本根系,能够保证本身生长以致拔节、
• 从外部环境看,凡是有利于植株增强光合作用,
分蘖的发生规律
分蘖的发生:分蘖节数目多少与春化阶段发育特
性有关;同一类型中则取决于主茎总叶数多寡和 生育期长短。黑龙江省春小麦主茎分蘖节数为 2~4个。春小麦一生中有一次分蘖高峰(拔节前 期),分蘖时间短,成穗率较低,冬小麦一生中 有两次分蘖高峰(越冬前一次,返青后一次), 分蘖时间长,成穗率较高
条件有利于分蘖生长
• 植株体内同化产物和矿物营养的分配不同 • 品种特不同,分蘖能力强弱不同

[成教教案]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成教教案]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一、教学内容:1、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2、造成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二、教学目的:1、通过讲解,使学员了解分蘖的重要性。

2、通过分步讲解和实际举例,使每一位学员掌握造成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3、通过学习,使学员能利用所学知识对症下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三、教学重点:掌握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四、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分步识别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员了解小麦不分蘖的重要性,掌握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小麦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我们维持日常生活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但是,我们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分蘖是小麦的基本生物特征之一。

小麦分蘖的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到小麦产量的高低。

在生产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麦苗迟迟不分蘖,或分蘖极少,不利于培育小麦壮苗。

因此,查找不分蘖的原因,及时采取转化措施,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是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

板书:小麦不分蘖的原因及转化对策二、讲授小麦不分蘖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讲解,并了解它们的转化对策:1、播种过晚(板书:播种过晚)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依品种而定,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5cm地温17-19℃播种,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5cm地温15-17℃播种;低于这个温度指标,均为晚播小麦。

小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于10℃,分蘖缓慢;低于0℃,分蘖基本停滞。

据调查,一般晚播小麦面积占面积的20%,个别地方高达30%-40%。

晚播的原因,有的是晚秋作物收获慢,有的是土地调整迟,也有的是阴雨连绵的天气造成的。

转化对策(板书:提高地温)这类麦苗个体瘦弱,叶片小,次生根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分蘖的发生》教案
孟州职专宋秋菊
【教学目标】
1.小麦分蘖的发生部位---分蘖节
2.小麦分蘖的发生规律
3.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
4.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
【教学重点】
河南省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
【教学难点】
小麦分蘖的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春种一颗籽,秋收万粒谷”,一颗小小的小麦种子,经过200多天的生长,就能形成几十甚至上百粒种子,靠的是什么呢?
就像一棵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靠的是不断发生分枝。

一粒小麦要形成几十甚至
上百粒种子,也需要不断发生分枝。

不过,小麦的分枝属于禾本科植物特有的分枝方式,叫分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麦分蘖的相关知识。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要求:
1.阅读课本内容“分蘖的发生”(P38-39)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结合书本图片,进一步熟悉学习内容。

3.疑难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自主学习习题如下:
1.分蘖节是(),也是(),更是()。

2.小麦分蘖节长0.5cm左右,一般在地下距地面()cm左右。

3.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在分蘖节上自()而()逐个进行的。

一般当幼苗长出()片真叶时,胚芽鞘腋芽长出胚芽鞘分蘖。

当小麦主茎伸出第()叶时,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第一分蘖;当
主茎伸出第()叶时,主茎第2叶长出主茎第二分蘖;以此类推。

一级分
蘖数等于()
发生在()上的分蘖叫一级分蘖。

着生在一级分蘖上的分蘖叫二级分蘖。


生在二级分蘖上的分蘖叫三级分蘖
以此类推,形成了叶蘖的同伸关系。

4.大田生产上一般只发生()级分蘖和一定的()级分蘖,()级分蘖较少。

5.小麦(一株或全田)一生中分蘖的消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6.河南省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可总结为()()()()。

7.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有()()()()()()()
三、教具助学,知识巩固
(一)认一认:以PPT图片直观展示小麦分蘖的发生部位—分蘖节,加深对小麦
分蘖节定义及分布位置的掌握。

(二)找一找:小麦分蘖的发生规律
1. 动动脑:先通过习题了解小麦叶片和分蘖出现的顺序,掌握叶蘖同伸关系。

2.画一画:老师画出叶、蘖同伸关系的表格,学生讨论后填写,进一步强化叶蘖
同伸的分蘖规律
3. 细细找:通过分蘖期小麦植株的观察,小组讨论、竞赛,老师裁判,认识小
麦的胚芽鞘分蘖、一级分蘖、二级分蘖、三级分蘖等。

四、重点知识,强化掌握
(一)分蘖的消长规律
1.小麦(一株或全田)一生中分蘖的消长:可分为()()()
三个阶段。

2.河南省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可总结为:()()()()
3.河南省小麦分蘖的两个盛期:一个在(),分蘖数占总蘖数的
();一个在()。

一个高峰:在()出现。

越冬不停:一般可增生分蘖()个以上。

集中死亡:()小蘖集中死亡。

(二)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
1.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有:()()()()()
()()
2.小麦分蘖的最适温度为()℃;
最适土壤含水量为();
养分中()肥对促进分蘖有重要作用。

3.分蘖与播期有关:播期早,分蘖();
分蘖与品种有关: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时间长,温度低,叶片多,分蘖
();春性品种分蘖就()。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小麦分蘖的发生部位—分蘖节,弄清楚小
麦分蘖的发生规律,尤其是叶蘖同伸规律。

掌握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重点掌握河南
省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

同时掌握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

在下一步的田间管理中
指导生产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