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的发生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麦分蘖发生与消亡的规律

小麦分蘖发生与消亡的规律

小麦分蘖发生与消亡的规律咱来聊聊小麦分蘖发生与消亡的规律哈。

你看那小麦啊,就像个小生命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呢。

小麦分蘖呀,就好比是它在努力地拓展自己的“小家庭”。

一开始,小麦苗从地底下冒出来,就像个小娃娃,嫩嫩的,弱弱的。

过不了多久,它就开始分蘖啦。

这分蘖就像是它在给自己找小伙伴,一个变俩,俩变仨,可热闹了。

分蘖发生的时候,那可真是有趣。

就好像是小麦苗突然有了使不完的劲儿,拼命地往外长分枝。

这时候啊,你要是去田里看看,就会发现那一片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

你说这小麦咋就这么有活力呢?可是啊,这分蘖也不是一直都这么顺利的。

有时候,环境不好啦,比如缺水啦,缺肥啦,那小麦分蘖也会受影响呢。

这就好比人要是吃不饱穿不暖,还怎么有力气去交朋友呀,对吧?而且哦,分蘖也不是一直都能留下来的。

随着小麦的生长,有些分蘖就会慢慢消亡。

这就像是人生路上,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那些不够强壮的分蘖,就没办法继续跟着小麦一起成长啦。

你想想,这多像我们的生活呀。

有时候我们努力去做一件事,就像小麦努力分蘖一样,可不一定都能成功。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努力了呀,对吧?小麦不会因为有些分蘖消亡了就放弃生长,我们也不能因为遇到点困难就退缩呀。

咱再回过头来看看小麦分蘖。

它们的发生和消亡其实都有着一定的规律。

就像我们做事也得有个计划,不能瞎搞。

小麦知道在合适的时候分蘖,我们也得抓住机会去努力呀。

而且呀,我们得像照顾小麦一样照顾我们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给它们足够的“营养”,让它们能够茁壮成长。

不能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对吧?总之呢,小麦分蘖发生与消亡的规律告诉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变化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像小麦一样坚韧不拔,努力向前,就一定能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丰收”。

这可不是我随便说说的哦,你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小麦有效分蘖 (1)

小麦有效分蘖 (1)

小麦分蘖相关问题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丰收,不仅关系到种植户的种植效益,也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要想获得小麦丰产,涉及到很多方面。

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那就是要使麦田里长成麦穗植株的数量科学合理。

如果植株数量过多,不仅容易倒伏减产,还容易田间郁闭导致病害;如果植株数量过少的话,则不利于丰产。

要想实现小麦丰产,除了田间基本苗数量要科学合理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要促使小麦主茎多分蘖,多成穗。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提高分蘖数量和成穗率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级字幕:小麦分蘖成穗规律分蘖,俗称分杈,是从小麦叶腋中由芽长成的分枝。

冬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两次分蘖盛期。

第一次分蘖盛期在冬前,分蘖数量能占总分蘖数量70%-80%左右。

第二次分蘖盛期在第二年小麦返青至起身这段时间内,分蘖数量能占总分蘖数量的20%-30%左右。

小麦分蘖是由下至上依次逐个长出来的。

小麦主茎长出第四片叶时,主茎第一叶片的叶腋部位就会长出第一个分蘖;当小麦主茎长出第五叶片时,第二叶片叶腋部位开始长出第二个分蘖;当主茎长出第六片叶时,第三叶片叶腋部位开始长出第三个分蘖,同时第一分蘖开始长出第一个二级孽,以此类推。

当然,这种样的分蘖情况只是理论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栽培技术等条件的影响,并不一定每个叶腋部位都能够长出分蘖。

小麦的分蘖,有的能够长出麦穗,从而为产量做出贡献,这样的分蘖叫做有效孽;有的分蘖会逐渐枯萎,并不能长出麦穗,这样的分蘖叫做无效蘖。

能够长成麦穗的有效孽与分蘖总数量的比值就叫做成穗率。

一般情况下,小麦在越冬前的分蘖成穗率比较高;而第二年春季的分蘖成穗率往往比较低。

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小麦分蘖的成穗率能够达到50%—60%以上。

但很多情况下,由于栽培不科学,成穗率却只在30%-40%左右,甚至只有20%左右。

所以呀,如何采取措施,促使小麦形成冬前壮苗,进行分蘖,并形成壮蘖,十分重要。

在黄淮海冬小麦主要种植区,一般在冬前每株小麦能够长出6-7片叶,并能够长出2-3个分蘖,就基本达到冬前壮苗的标准了,这样的苗情是利于小麦丰产的。

第七讲 分蘖规律与成穗

第七讲 分蘖规律与成穗

已出现的分蘖只能靠自身的光合产物生长,以致晚出现 的小分蘖,因其光合面积小,光合产物量不足维持其生活需 要,而较早地放慢生长速度,继而停止生长乃至枯死。
只有那些在幼穗分化和拔节时,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本 身根系,能够保证本身生长以至拔节、抽穗和结实的分蘖, 才能长成为成穗的有效分蘖。因此,冬前发生的低位早蘖容 易成穗,而冬前晚出的分蘖和春生分蘖成穗率低。
2. 影响分蘖发生的因素
小麦分蘖的分化和生长,受体内生理活动的制约和环境 条件的影响。 在植株体内,分蘖生长到伸出叶鞘以前完全靠其着生的 亲蘖供应同化产物、矿物质和水分,所以在幼苗阶段,不同 生长状况的植株相比,体内同化产物含量较高的,外界供应 矿物质养分和水分充足的幼苗,分蘖出现的数量较多而且基 本上按照同伸关系如期出现,甚至某些分蘖提早出现,分蘖 数量达到或超过应该出现的数量。反之,植株光合效率低, 同化产物积累少,外界矿物质和水分供应不足时,有些分蘖 迟出,甚至伸不出叶鞘,造成缺位,分蘖出现的数量少于应 出现的数量。
北方冬麦区,正常播期条件下,出苗后15~20天,开始 分蘖,以后随主茎叶片数的增加,分蘖不断增加,形成冬前 分蘖高峰。越冬期间分蘖停止生长,黄淮冬麦区在冬暖年份 仍有少量分蘖增加。翌春,当温度上升至3℃以上时,春季 分蘖开始,气温升至10℃以上时,春孽大量发生,形成春季 分蘖高峰。晚播冬小麦冬前无分蘖或分蘖少,只有春季分蘖 高峰。南方冬麦区及春小麦也只有一个分蘖高峰。
大粒饱满的种子分蘖较多; 播种覆土浅的幼苗,由于出土消耗种子养分较少,分蘖较多; 播种密度稀的麦田,分蘖率高; 分蘖的最低温度2~4℃,6~13 ℃下分蘖生长缓慢,比较健 壮;〉14 ℃分蘖生长加快,但健壮程度较差;〉18 ℃分蘖受抑;
适宜于分蘖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渍水和干 旱均不利于分蘖的发生;

第3讲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第3讲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二、注意事项
1、事先收集好不同播深、不同叶龄、不同分 蘖类型的麦苗若干。准备好观察用的解剖针、 直尺、镊子、剪刀等。 2、不同品种分蘖数有显著差异。不同水分、 营养等条件也影响其分蘖。稀播小麦的分蘖与 叶片的同伸关系常表现为分蘖提早:二叶一心 出生一蘖,三叶一心生出二蘖。一旦气温、肥 水条件对植株生长不利时,分蘖将会停止发生, 以后即使再充分满足它的要求,也不能挽救该 蘖的恢复发生,即称之谓“过时不候”现象, 在植株外形上表现为分蘖缺位。

3、分蘖的类型:小麦分蘖按其着生的位置及植 株地中茎的有无分为4种类型。 (1)普通分蘖型:在播深适宜的条件下,一般多 为带有地中茎的分蘖植株。 (2)胚芽鞘分蘖型:在种子大、播深适宜、单株 营养面积大、光照良好、水肥充足的条件下, 可以出现发生于胚芽鞘叶腋的分蘖类型。胚芽 鞘分蘖是否发生,亦与品种特性有关。 (3)多层分蘖型:此种类型常出现于肥水条件良 好、播种过深的松软地上或畦埂上,主茎第一 叶与第二叶甚至第二叶与第三叶间的节间伸长, 补偿地中茎伸长能力的不足,但主茎低位叶分 蘖仍然能正常发生。 (4)无地中茎分蘖型:此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浅播 的情况下,地中茎在较强的光照下不伸长。

4、分蘖特性调查 取有分蘖的麦苗,观察器官发生部位,注意各 器官的互相联系,并根据盾状体与胚芽鞘的相 互关系及第一叶的形态特点,判定主茎各叶位, 可用无地中茎及普通分蘖型植株对照观察。如 地中茎生长扭曲时可用手拉住种子根,使地中 茎顺直,以便于判断。叶位定准后再按位撕下 主茎叶及对应的分蘖并顺序排列起来,观察主 茎各叶片长宽的变化,最后观察分蘖节、主茎 和次生根的着生位置。调查分蘖出现与主茎叶 片出现的关系,取不同叶龄的分蘖,分别数其 完全叶片数及该蘖着生节位以上主茎的叶片数, 推算出分蘖各叶出现时期与主茎各叶出现时期 的关系。将分蘖自主茎上剥下,调查具有不同 叶数的分蘖发生的根数,观察分蘖根系发生与 其叶片数的关系。

小麦分蘖的发生

小麦分蘖的发生

分蘖消长和成穗规律
经历增长期高峰期消亡期
两极分化;分蘖停止
1、小蘖消亡
2、大蘖成穗
消亡顺序
自内而外自上而下先死心后死叶最后死整个分蘖
分蘖占总穗数的百分之50以上
成穗规律:主茎冬前大蘖
冬前晚蘖春生晚蘖
低位蘖
高位蘖
3、影响分蘖的因素
温度13-18摄氏度
水分百分之70-80
养分N
光照
播深3-4cm 5.7
播期早多晚少
品种冬多春少
三、小麦根的生长
1、根系组成初生根此生根
初生根形态细长能吸收
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
此生根数量大入土浅粗而壮吸收能力强主要根系产量形成防止倒伏此生根发生的两个高峰
1、冬前分蘖盛期
2、拔节始期
分布:0—40cm
2根系生长要求的环境条件
1、温度
2、养分
3、水分和空气
小麦叶的生长。

小麦生产技术基础—小麦的阶段发育

小麦生产技术基础—小麦的阶段发育

(二)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从起身到抽穗 1.生长中心: 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 2.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用于营养体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生长逐渐加快, 需肥水逐渐达到高峰。 3.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巩固和决定穗数,决定小穗数,小花数和穗粒数的时期,奠 定粒重基础的时期。 4.主攻方向: 调节群体合理发展,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
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 适期播种的小麦,一般在出苗后10-20天开
始分蘖,随着叶龄进展,分蘖数量不断增加, 形成冬前分蘖的高峰。越冬期间北方冬麦区有 稳定的封冻时期,分蘖生长停止,翌年春季气 温回升后继续发生,分蘖动态呈双峰曲线。南 方冬麦区冬季较温暖,没有显著的分蘖停止期, 拔节期分蘖达到最高峰,分蘖动态为单峰曲线。
(3)水分:分蘖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 量的70%-80%。 (4)矿质养分:N有促进分蘖的作用,特别是N、 P、K配合使用,对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增加 亩穗数有明显促进作用 。 (5)密度:对分蘖的影响很大。基本苗少,单株 营养面积大,群体光照条件好,分蘖力和成穗率则
高。反之,则分蘖力和成穗率均降低。
在小麦阶段发育过程中,加强肥水管理,增加适当的氮素 营养,保证充足水分,有利于延缓光照阶段的发育,延长穗 分化时间,从而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
总之三个生长阶段决定着小麦的穗数、粒数、 粒重,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 前一阶段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生长中心不同,各 有其矛盾,栽培管理的主攻方向也不一样。
(1)冬性品种。这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 温度范围小,时间长。事宜温度为0-3℃,在这种 温度下,完成春化阶段的发育需23-50天。 (2)半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07℃,历时15-35天,如果这类品种春播,未经春 化处理,则不能正常抽穗。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小麦的来历》互联网搜索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小麦的来历》互联网搜索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小麦的来历》互联网搜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麦的来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小麦的起源、生长过程以及在我国的种植历史。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小麦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增强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对农民的尊重。

教材内容丰富,以故事形式讲述小麦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农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小麦的起源、生长过程以及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认识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提高对小麦等农作物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以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麦的起源、生长过程以及在我国的种植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对农民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小麦的起源、生长过程以及在我国的种植历史。

难点:小麦的生长过程及我国小麦种植的历史背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讲解与实践相结合:讲解小麦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谜语“绿衣夜行不着急,白天举头望鸡飞”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故事讲解:讲述小麦的来历,引导学生了解小麦的起源和发展。

3.图片展示:展示小麦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麦的生长特点。

4.视频观看:播放我国小麦种植历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小麦在我国的种植背景。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种植历史,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课堂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小麦种子发芽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小麦生长过程和种植历史的认识。

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教案一、教学内容:1、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2、造成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二、教学目标:让学员了解分蘖的重要性,通过分步讲解和实际举例,使每一位学员掌握造成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让学员能利用所学知识对症下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三、教学重点:掌握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四、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分步识别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员了解小麦不分蘖的重要性,掌握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五、培训学习地点:石门村六、培训学习时间:3月12日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小麦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我们维持日常生活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但是,我们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分蘖是小麦的基本生物特征之一。

小麦分蘖的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到小麦产量的高低。

在生产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麦苗迟迟不分蘖,或分蘖极少,不利于培育小麦壮苗。

因此,查找不分蘖的原因,及时采取转化措施,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是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

板书:小麦不分蘖的原因及转化对策(二)、讲授小麦不分蘖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讲解,并了解它们的转化对策:1、播种过晚(板书:播种过晚)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依品种而定,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5cm地温17-19℃播种,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5cm地温15-17℃播种;低于这个温度指标,均为晚播小麦。

小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于10℃,分蘖缓慢;低于0℃,分蘖基本停滞。

晚播的原因,有的是晚秋作物收获慢,有的是土地调整迟,也有的是阴雨连绵的天气造成的。

转化对策(板书:提高地温)这类麦苗个体瘦弱,叶片小,次生根少。

应加强中耕除草,提高地温,减少土壤养分的损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说课题目:小麦分蘖的发生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章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第一部分前期的生育特点——小麦分蘖的发生。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如下:
(1).分蘖的发生规律(2).分蘖的消长规律
(3).分蘖成穗情况(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2.小麦分蘖的发生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特征之一,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掌握小麦分蘖的发生这一特性和规律,对确定小麦适宜播期、播种方式、种植密度以及充分利用品种特性,创造合理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小麦前期生育特点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掌握并能运用这一特性和规律,对小麦的生产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学生,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初中刚刚毕业,有的是从社会重返校园,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对小麦田间种植接触较少,大部分学生对小麦分蘖的发生缺乏理论及感官认识。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分蘖发生的部位。

2.掌握分蘖发生的规律。

3.了解分蘖的消长规律和分蘖成穗情况。

4.掌握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学会分辨小麦分蘖的多少及壮弱;并运用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指导生产。

提高学生生产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职业意识,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
1、分蘖发生的规律。

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
分蘖发生的规律
(六)教学方法:
为充分利用学生爱讨论,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物演示法,并结合课件、实践操作、分组抢答、评选冠军组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提出疑问。

2、课堂上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3、认真观察实物,完成实践操作。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蘖期的小麦植株。

三、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
我的设计是以一首诗歌“田野里的麦苗”创设一个美丽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由“麦苗所处的是小麦哪个生育阶段”引到小麦生育前期的管理特点,进而回顾上节课的部分内容,小麦前期三个生育特点从而引入小麦前期第四个生育特点小麦分蘖的发生。

2、新课阶段
为充分发挥学生爱讨论的特点,更好的利用分组教学,首先我设计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分蘖?二是一个小麦种子是否只能抽出一个麦穗?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并进行抢答。

从而认识分蘖的概念及分蘖的意义。

(1)分蘖发生的规律。

分蘖发生的规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为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这一规律,我通过三个问题:一是分蘖发生的位置在哪里?二是何谓分蘖节?三是分蘖的发生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在课本上寻找答案,并对分蘖的发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出疑问。

然后我按照设置的问题逐一讲解,并注重学生提出的疑问。

在讲完分蘖发生的规律之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主要通过两个操作:一是识别分蘖,二是叶蘖同伸关系的观察。

通过教师讲解和指导让学生验证分蘖的规律并加深印象,透彻理解并掌握该内容。

(2)分蘖消长规律。

通过三个问题:小麦分蘖的增长期、分蘖的高峰期和分蘖的消亡期。

让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并回答,从而了解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

(3)分蘖成穗情况。

通过罗列数据,让学生对分蘖成穗情况进行一定了解。

(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讲解过程中让学生画出如水分、温度、播深等的适宜指标,并重点掌握。

3、课后小结
(1)通过5个选择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

(2)把各组回答问题得分累加,评出冠军组。

4、布置作业
1、什么是小麦分蘖节?
2、简述小麦的分蘖规律。

3、简述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有哪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探讨的形式欲求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但由于难点学生不易理解,设置问题较多,再加上本节课有实践操作内容,于是留给学生探讨问题的时间必须压缩。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进行充分思索,创造性的提出疑问。

针对这一问题,如果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提出疑问并适当探讨。

那么将更有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分蘖的发生
1、分蘖的发生规律
(1)分蘖的概念
(2)分蘖节的概念
(3)小麦的分蘖规律
2、分蘖的消长规律
3、分蘖成穗情况
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