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研究_郭荣朝
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空间结构演化及机制

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空间结构演化及机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二、文献综述 (6)2.1 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概念与特征 (8)2.2 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框架 (9)2.3 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概况 (11)三、理论分析 (12)3.1 空间结构演化的模型构建 (13)3.2 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15)3.3 影响空间结构演化的因素分析 (16)四、实证分析 (17)4.1 数据描述与处理 (18)4.2 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空间结构演化实证分析194.3 结果解读与讨论 (21)五、结果展示与讨论 (22)5.1 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空间结构演化结果展示245.2 结果解释与讨论 (25)5.3 对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启示和建议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9)6.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0)6.3 对实践与管理的启示 (30)一、内容描述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作为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发展领域的璀璨之星,其独特的空间结构与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令人瞩目。
这一综合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融合了自然风光与现代都市的多元元素,构建了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在空间结构上,灵山湾展现出了非凡的演进力。
从最初的海滨观光地带,逐步发展成为包含主题公园、休闲社区、度假酒店等多个功能区的综合性旅游区。
每个功能区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旅游生态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灵山湾不断对内部空间进行优化重组,以适应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该区域通过引入先进的旅游开发理念,打造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旅游产品,如海上游船、空中观光、主题民宿等,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空间结构研究

A Study on Town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Abutting Eco - crisis Regions of Hubei, Henan and Shanxi 作者: 郭荣朝 [1] 张艳 [2] 孙小舟 [1]
作者机构: 襄樊学院地理学系,湖北,襄樊,441053[1] 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系,河南,南
阳,473061[2]
出版物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页码: 60-64页
主题词: 鄂豫陕 生态脆弱区 城镇空间结构 重组
摘要: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真实地反映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反映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状况和演进趋势.该文采用1986年、2000年两期TM图像解译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建成区及其空间结构演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对城镇空间分布和演变的影响;结合宏观背景,阐述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空间结构重组趋势,并提出重组对策.。
城市群的生态研究方向:城市群落学解析

The Ec l i s ar h Die ton o ba gIm e a i ns:Ur an Co n og oog c Re e c r c i fUr n Ag ] o r to b e ol y.DUAN Zu—l n i g,ZHANG a a Xio
摘要 : 市群 落是 若干城 市在共 同的 生境条件 下通 过竞争、 生等生 态行 为所形成 , 与环 境相互作 用的城 市群体 , 城 共 并 是具 有协 同
进化 、 演替等 生态功 能的有机 体。运用群 落生态学的理论 、 法对群 落 中城 市种 群间的关 系、 市群 落的结构特征及城 市群 落演 方 城 替 等方面进 行研究 , 图探 求促进城 市群 落持 续发展 的规律。 首先界 定城 市群落 、 市群 落 学等相关概 念 , 建城 市群 落 学理 试 城 构 论框 架; 其次对 比分析 了生物群落与城 市群 落的特征和 生态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最后 阐述 了有关城市群落的种群组 成、 种 间关联 、 落结构及群 落演替的研 究内容 , 群 并提 出了相应 的城 市群 落研 究方法。从生 态学 角度 来看城市 问题 , 借鉴群 落生 态学的
it n c lg n t n b t e it o si a d e o o f ci ewe n b o i c mmu i n r a o c y u o c n t a d u b n c mmu i ;t i l y n t h r y,ea o ae e e r h n o t ns o y d l b r t sr s ac i g c n e t f
原理和研究方 法来认识城 市群的发展 , “ 是 回归 自然” 的城 市发 展观 点 , 利 于促 进城 市群 落功 能的发挥 , 动城 市群 落 向特 定 有 推
基于生态城市的襄樊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研究

基于生态城市的襄樊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研究
郭荣朝;曾尊固;张韬;姜华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4(028)002
【摘要】1980年代以来生态城市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概括起来说,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建设与自然的建设高效统一的人居形态的总和[1]。
【总页数】5页(P89-92,96)
【作者】郭荣朝;曾尊固;张韬;姜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J], 刘超
2.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J], 王珞珈;董晓峰;刘星光;尹辉
3.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J], 王虹
4.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之管窥 [J], 宋福娟;刘海霞
5.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J], 邓清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空间结构评估与政策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空间结构评估与政策优化
安树伟;黄艳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2024(44)1
【摘要】“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支撑。
2014年以来,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形态结构初步形成,“一核”中心性短期上升,“双城”融合趋势明显,京津发展轴逐渐向“菱形”城市化区域拓展。
但从功能结构来看,北京的核心辐射带动能力还有待提升,北京与天津差距持续拉大,“三轴”的产业与人口集聚力尚需增强,“四区”的协调度和多节点综合承载力也有待完善。
整体
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尚停留在形态建设层面,空间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未来,应形成“一主两副、三圈耦合、四轴四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把石家庄建
设成为京津冀的副中心,促进京津冀三大都市圈耦合协同,将“三轴”拓展为“四轴”,大力培育具有“二传手”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
期目标的实现。
【总页数】10页(P70-79)
【作者】安树伟;黄艳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政策协同评估研究——基于省级“十三五”专项规划文本的分析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政策评估与反思\r——基于2013—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
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中期评估
4.基于断点回归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临界效应评估及政策建议
5.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区域科技创新效应分析——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_以中原城市群为例_郭荣朝

城市群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乃 至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1 ~ 4]。城 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有利于凸现城市群比较 优势,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带动经济社会环境健康 协调发展。
1 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的理 论依据
1. 1 城市群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界定 城市群结构优化包括经济结构( 主要为产业
郑州 开封 洛阳 平顶山 新乡 焦作 许昌 漯河
1993 年
1998 年
2004 年
城市密度 建成区面积
城市密度 建成区面积
城市密度 建成区面积
( 座/10000 km2 ) ( km2 /100 km2 ) ( 座/10000 km2 ) ( km2 /100 km2 ) ( 座/10000 km2 ) ( km2 /100 km2 )
7. 36
20
7. 36
23
7. 36
36
3. 81
24
3. 82
24
3. 82
38. 84
2km2 /100 km2 ) ( km2 /100 km2 )
8. 06
321
1. 55
86
1. 31
145
3. 41
61
3. 41
91
7. 36
78
7. 36
63
3. 82
2 中原城市群的提出与建设
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 我国城市的最早诞生地。早在 4 000 ~ 4 500 a 前 夏朝之初中原地区就已形成城市雏形。秦汉时期 基本形成都城、郡治、县城和小城邑四级城镇体系,
洛阳、郑州、开封已成为核心城市。隋唐特别是唐 朝时期,洛 阳 和 开 封 两 个 国 都 级 城 市 进 入 全 盛 时 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城市体系渐趋成熟。解 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原地区成为国家 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数量不 断增多、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间联系进一步 增强,城市群雏形开始显现。1990 年代以来,中原 地区已进入城市群组建阶段。1994 年中国新亚欧 大陆桥研究会联络处将中原城市群建设规划作为 “十大”建设课题之一; 1996 年中原城市群建设被 列入河南省“九五”规划和 2010 年远景建设规划。 2001 年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及 2003 年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若干年河南省经济空间 结构布局和 调 整 的 重 心 是 构 建“中 原 城 市 群 经 济 隆起带”。2005 年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编制 的《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标志着中原城市群进入 实质性建设阶段。2007 年中原城市群 8 地市的城镇 化水 平 达42. 4% ,高 于 全 省 城 镇 化 水 平 ( 34. 3% ) 8. 1 个百分点。8 个地级市的建成区面积也由 1993 年的 369 km2 扩张到 2007 年的 896 km2 ,增加 527 km2 ( 表 1、表 2)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建成区 面积的快速扩展、交通线路的快速建设,迫切要求 中原城市群必须及时对其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结构 以及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最终达到中原城市群功能 升级之目的。
城市圈层结构的“郊区化”与“回归都心”研究

城市圈层结构的“郊区化”与“回归都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圈层结构也日益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郊区化与都心回归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圈层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郊区化与都心回归现象,分析其影响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城市圈层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城市圈层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区域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关系,主要包括中心城区、郊区和远郊区。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些区域之间的关系会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圈层结构。
一般来说,随着城市发展,中心城区的功能会不断扩大,郊区会逐渐向外延伸,形成城市的新郊区,而远郊区则成为城市的外围。
二、郊区化现象的原因与影响1.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住房和商业用地。
由于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有限,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因此城市向外扩张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这种扩张往往会导致郊区化现象的出现,即原本的郊区逐渐被城市所吞噬,成为城市的新区域。
2.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向城市外围迁移,导致原本的郊区逐渐成为了工业区或商业区。
这种转移使得原本的郊区产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形成了郊区化的现象。
郊区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资源配置的变化郊区化加速了城市资源向城市外围的转移,例如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都会向新的郊区集中,导致中心城区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2. 城市环境的变化郊区化使得原本的郊区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化进程给原本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包括森林消失、水源受到污染等问题。
3. 社会结构的变化郊区化使得原本的郊区人口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农村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活力的回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心城区的功能和经济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金向中心城区集中。
基于顶点城市的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研究

基于顶点城市的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研究李平华【期刊名称】《人文地理》【年(卷),期】2008(23)5【摘要】三角洲顶点城市是基于城市区位和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特征而提出的经济地理概念,此类城市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在多个三角洲,此类城市与门户港城之间由多种运输方式连接,形成了三角洲顶点城市-门户城市这样一种新型的双核型空间结构空间组合类型,并且,该双核结构沿线经济要素密集,是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轴线。
基于对我国多个三角洲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此类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广泛存在性,认为其形成伴随着海岸线变迁等三角洲自然环境要素的演化,并且,在这一双核型空间结构形成演化进程中,部分三角洲顶点城市经历了区域功能和地位的转化,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作为三角洲门户的港口城市往往在短时间内超越了顶点城市。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了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对其形成演化的进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总页数】6页(P47-52)【关键词】三角洲顶点城市;双核型空间结构;形成演化【作者】李平华【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相关文献】1.基于主体选择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深圳30年城市发展为例 [J], 章平;曾华翔2.府际关系视角下社会智库参与城市群治理的决策问题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A组织与成渝城市群B组织的双案例比较研究 [J], 王念祖3.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京圈 [J], 舒倩;周国华;谭卫红4.产业空间结构与地区产业增长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的研究 [J], 朱英明5.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产业机理——基于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视角 [J], 卞显红;沙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